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向廷生 何正国 +1 位作者 佘跃惠 柳常青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3-55,共3页
实验中所选用的DLA5、LB7、HG9细菌来自辽河油田、塔里木油田和江汉油田的油水样。用筛选培养出的3种细菌对青海七个泉油田的原油进行了处理,对毛细管等速电泳、气相色谱、红外光谱实测结果的分析表明,这3种细菌可降解青... 实验中所选用的DLA5、LB7、HG9细菌来自辽河油田、塔里木油田和江汉油田的油水样。用筛选培养出的3种细菌对青海七个泉油田的原油进行了处理,对毛细管等速电泳、气相色谱、红外光谱实测结果的分析表明,这3种细菌可降解青海七个泉油田原油的长链烷烃、芳烃支链,但对芳环骨架没有影响。代谢过程中产生有机酸、酯、酮类和气体等物质。有机酸主要是乙酸,气体主要是氮气。对微生物作用前后的原油物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微生物作用后可使原油粘度降低、蜡含量下降、凝固点降低。提高采收率是一种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 提高采收率 采油 机理 油田
下载PDF
潍北油田昌74井微生物采油室内性能评价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马宝东 王其伟 +3 位作者 王红艳 涂文利 李素稳 韩仁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64-67,共4页
W3、G12、S11是为潍北油田昌74断块筛选的采油菌种。本文报道这几种菌在油藏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与昌74井原油的作用及岩心驱油结果:使原油含蜡量降低7%—11%,使界面张力降低10.7%—44.0%,使高碳数正构烷... W3、G12、S11是为潍北油田昌74断块筛选的采油菌种。本文报道这几种菌在油藏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与昌74井原油的作用及岩心驱油结果:使原油含蜡量降低7%—11%,使界面张力降低10.7%—44.0%,使高碳数正构烷烃含量下降,低碳数正构烷烃含量增多,产酸产气,提高岩心采收率8.2%—1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驱油 潍北油田 微生物采油 细菌采油
下载PDF
原油碳源微生物自动寻的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 被引量:4
3
作者 景贵成 郭尚平 俞理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4-88,92,共6页
应用可视化实验观测方法,对3种原油碳源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进行的研究发现,原油碳源微生物有向原油定向运移并直接接触原油的“自动寻的”功能,并使原油碳源处菌群高度富集。这种自动寻的运移是原油碳源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 应用可视化实验观测方法,对3种原油碳源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机理进行的研究发现,原油碳源微生物有向原油定向运移并直接接触原油的“自动寻的”功能,并使原油碳源处菌群高度富集。这种自动寻的运移是原油碳源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基础。实验发现,在任何时候,原油碳源处的菌浓度比其他各处高出5~6个数量级。距原油碳源越远,菌浓度越低,其代谢产物浓度分布规律与菌浓度分布规律相符。微观模拟实验表明,高浓度的菌群及其大量代谢产物协同作用于原油碳源有利于剩余油启动。依据所得规律,对应用原油碳源微生物提高采收率的生产模式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碳源微生物 定向运移 提高原油采收率 菌群局部富集 驱油机理 实验研究
下载PDF
青海油田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周玲革 向廷生 佘跃惠 《生物技术》 CAS CSCD 2004年第6期58-59,共2页
从青海油田地层水中分离培养出 4株微生物菌种 ,对其进行了耐温性、耐盐性等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微生物处理前后原油组份及物性变化情况 ,并采用岩芯流动试验探讨了微生物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 ,这几种微生物菌种均能适应青海油田温度及... 从青海油田地层水中分离培养出 4株微生物菌种 ,对其进行了耐温性、耐盐性等进行了探讨 ,分析了微生物处理前后原油组份及物性变化情况 ,并采用岩芯流动试验探讨了微生物的驱油效果。结果表明 ,这几种微生物菌种均能适应青海油田温度及高矿化度地层环境 ,作用于原油后对原油中的长链饱和烃类物质有较好的降解作用 ,能使其分子链变短 ,并产生有机酸或石油羧酸盐类表面活性剂等低分子物质 ,使原油的粘度、凝点及蜡含量均出现明显的下降 ,改善原油的流动性能 ,提高石油采收率。2口井的现场试验证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 提高石油采收率 机理研究 青海油田 现场试验
下载PDF
采油微生物对原油清防蜡机理及矿场应用 被引量:4
5
作者 刘长 赵爱华 +2 位作者 郭省学 包木太 李希明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62-66,共5页
阐述了含蜡原油及其特点、含蜡原油表征的基本概念,详细概述了原油清防蜡技术,重点介绍了微生物清防蜡的机理及其在胜利油田的矿场应用情况,提出了今后的原油清防蜡技术研究应以防蜡技术为主,清蜡技术为辅的总体方向发展.
关键词 采油微生物 原油 清防蜡 机理 矿场应用
下载PDF
大庆油田聚驱后油藏驱油本源菌研究 被引量:11
6
作者 佘跃惠 夏晶晶 +4 位作者 黄金凤 王正良 张凡 王文军 王洪志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8-101,共4页
从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油藏中分离培养产生物表面活性剂本源菌,并对其代谢特性,生化特征和原油降解降黏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筛选出的3株本源菌XDS1,XDS2和XDS3,均为短杆状,属芽孢杆菌类;培养试验表明3株菌发酵液排油圈大于... 从大庆油田聚合物驱后油藏中分离培养产生物表面活性剂本源菌,并对其代谢特性,生化特征和原油降解降黏性能进行了综合评价。实验结果表明,筛选出的3株本源菌XDS1,XDS2和XDS3,均为短杆状,属芽孢杆菌类;培养试验表明3株菌发酵液排油圈大于4.5 cm、表面张力30 mN/m左右。这3株菌在45℃较优条件下培养,6小时即达到高峰期;3株菌对大庆5个原油样的降解率均达50%以上,最高达84%,三株菌按体积比1∶1∶1的混合菌XDS123降解率高达90%。3株菌中,XDS3作用于307号原油后发酵液表面张力降低到25.3 mN/m,XDS1作用后的306号原油黏度降低23.6%,发酵液pH值均小于7,说明产出了低相对分子质量有机酸,3株菌及代谢物与307号大庆原油协同作用后乳化较好,表现出较好的驱油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采油 本源菌 生物表面活性剂 生化特征 原油降解 聚驱后油藏 大庆油田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