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iological Control of the Weed Sesbania exaltata Using a Microsclerotia Formulation of the Bioherbicide <i>Colletotrichum truncatum</i>
1
作者 Clyde D. Boyette Hamed K. Abbas +2 位作者 Bobbie Johnson Robert E. Hoagland Mark A. Weaver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4年第18期2672-2685,共14页
Colletotrichum truncatum, grown on rice grain (3 to 4 weeks, 22°C to 24°C) produced a fungus-infested rice mixture of microsclerotia and conidia (spores) in a ratio of ~9:1, respectively. Greenhouse tests of... Colletotrichum truncatum, grown on rice grain (3 to 4 weeks, 22°C to 24°C) produced a fungus-infested rice mixture of microsclerotia and conidia (spores) in a ratio of ~9:1, respectively. Greenhouse tests of this formulation (0.4 to 50 mg finely-ground fungus-rice product) which applied pre-emergence to 5 cm2 of soil surface, caused 22% to 96% hemp sesbania plant mortality, after 14 days. Post-emergence treatment (fungus-rice aqueous formulation;2.4 × 105 microsclerotia ml-1, 30% unrefined corn oil and 0.2% Silwet L-77 surfactant) of weeds surviving the pre-emergence application, resulted in 93% mortality, after 14 days. Based on greenhouse results, field tests were undertaken: 1) pre-emergence treatment (fungus-rice formulation at 2.4 × 105 microsclerotia cm-2), 2) post-emergence (fungus-rice product in 30% unrefined corn oil, 0.2% Silwet) only treatment, applied 15 days after planting and 3) pre-emergence treatment followed by post-emergence treatment (fungus-rice product in 30% unrefined corn oil, 0.2% Silwet) applied 15 days after planting to surviving weeds. Control treatments were: 1) autoclaved rice product sans fungus, 2) unrefined corn oil (30% unrefined corn oil, 0.2% Silwet in water) and 3) untreated plants. Planting dates were: early season (April-May), early-mid season (June-July), late-mid season (July-August), and late season (September-October). Weed mortality was recorded at 15 days for the pre-plus post-treatment, and at 30 days after planting for the pre-emergence only and the post-treatment only. The early season, pre-emergence treatment caused 67% hemp sesbania mortality (3-yr average) within 15 days and the post-emergence treatment caused 91% mortality of the surviving weeds. In the late-mid-season, pre-emergence treatment caused minimal (<5%) mortality at 15 days, but mortality in the post-emergence treatment was >80%. Results suggest that seasonal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re important in the efficacy of this C. truncatum-rice product formulation when applied pre- or post-emergence to this onerous we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HERBICIDE Biological WEED Control COLLETOTRICHUM truncatum Mycoherbicide SESBANIA exaltata microsclerotia Solid Growth Media Substrate
下载PDF
外源添加铁离子对向日葵大丽轮枝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的影响
2
作者 冯伊彤 贾硕 +7 位作者 刘麟 杨剑锋 杜磊 张文兵 石胜华 武占敏 张键 赵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67,共7页
为了探究铁离子对向日葵大丽轮枝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的影响,在培养基中外源添加铁离子后,对大丽轮枝菌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微菌核数量、粗毒素分泌量、细胞壁降解酶活性以及致病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外源添加不同浓度的铁离子后,... 为了探究铁离子对向日葵大丽轮枝菌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的影响,在培养基中外源添加铁离子后,对大丽轮枝菌的生长速度、产孢量、微菌核数量、粗毒素分泌量、细胞壁降解酶活性以及致病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外源添加不同浓度的铁离子后,菌丝的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均呈现出递增趋势,相比对照,添加80μmol/L的铁离子后大丽轮枝菌的生长速度最快,菌落直径为68.81 mm,增长率为21.40%;产孢量为2.58×10^(7)个/mL,增长率为21.13%;微菌核数量也随着外源添加铁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多,在培养5 d后,相比对照,其涨幅为51.53%;粗毒素分泌量在添加80μmol/L的铁离子后,增幅近1倍;细胞壁裂解酶活性随着外源铁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并在80μmol/L时达到最强。此外,随着培养基中铁离子浓度的增加,大丽轮枝菌的致病力也相应增强,表现在当外源添加的铁离子浓度由0μmol/L增加至80μmol/L时,病情指数由35.00提高至62.20,增长率为77.71%。综上所述,外源添加铁离子不仅能够加速大丽轮枝菌的生长,促进产孢和微菌核的形成,还能够增强大丽轮枝菌的致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 大丽轮枝菌 致病力 微菌核 铁离子
下载PDF
北疆棉花黄萎病发病率调查及土壤中黄萎病菌微菌核数量与种群类型分析
3
作者 刘海洋 王伟 +1 位作者 张仁福 姚举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76-283,292,共9页
为了解北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情况及发病与土壤中黄萎病菌微菌核数量的关系和病原菌种群类型,2021年对北疆石河子、奎屯、博乐等8市(县)棉田棉花黄萎病发病率、土壤中黄萎病菌的微菌核数量、菌株种群类型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北疆... 为了解北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情况及发病与土壤中黄萎病菌微菌核数量的关系和病原菌种群类型,2021年对北疆石河子、奎屯、博乐等8市(县)棉田棉花黄萎病发病率、土壤中黄萎病菌的微菌核数量、菌株种群类型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北疆未发生棉花黄萎病的棉田占49.2%,0%<发病率<5.0%的棉田占32.7%,发病率≥5.0%的棉田占18%。与2013年、2015年相比,2021年无病田率分别增加17.7和12.7百分点,发病率≥5%的棉田分别减少15.7和21.6百分点。从棉田黄萎病发病率与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的关系来看,整体上北疆棉田棉花黄萎病发病率与微菌核数量相关性不显著(r=0.1191);分区域看,石河子沙湾片区、奎屯乌苏片区、精河博乐片区棉田黄萎病发病率与微菌核数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332、0.0076、0.0623,均无显著相关性;而呼图壁玛纳斯片区棉田黄萎病发病率与微菌核数量的相关系数为0.6357,呈中度正相关。土壤中的黄萎病菌菌株以菌核型为主,占57.9%,菌丝型占23.2%,中间型占18.9%。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表明,土壤中黄萎病菌落叶型菌株占97.6%,占绝对优势。本研究将为北疆棉区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 大丽轮枝菌 微菌核 落叶型菌株
下载PDF
一种快速检测向日葵地块土壤中黄萎病菌微菌核的新方法
4
作者 杨剑锋 张键 +4 位作者 贾硕 张园园 张文兵 段小军 赵君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9-214,共6页
由大丽轮枝孢菌侵染引起的向日葵黄萎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微菌核是该病害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目前,土壤中大丽轮枝孢菌微菌核的定量检测方法多操作步骤复杂繁琐,如利用PCR方法进行检测,对仪器设备和操作人员的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而... 由大丽轮枝孢菌侵染引起的向日葵黄萎病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微菌核是该病害主要的初侵染来源。目前,土壤中大丽轮枝孢菌微菌核的定量检测方法多操作步骤复杂繁琐,如利用PCR方法进行检测,对仪器设备和操作人员的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而常规的土壤梯度稀释湿筛法的实验周期长且检测效率低,因此,建立一种快速定量检测土壤中大丽轮枝孢菌微菌核的方法,对于向日葵黄萎病的预报预测和防控非常重要。为了能够快速的定量检测土壤中微菌核的数量,以期探明不同耕作方式地块中土壤微菌核数量的差异,本实验建立了一套操作相对简单,实验周期较短的微菌核快速分离和定量检测的方法,即采样器—干筛法。该方法将微生物采样器和选择性培养基相结合,基于微生物采样器的撞击法原理,使土壤微生物粒子加速撞击到选择性培养基的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见单菌落形成。利用该方法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不同的向日葵黄萎病发病地块中采集到的土壤样本中微菌核进行了定量检测,结果表明:两年向日葵连作地(样地1)土壤中微菌核的数量最多,平均每克土样中含有微菌核32.80个;与非寄主作物玉米轮作地块(样地2)土样中微菌核的数量最少,平均每克土样中含有微菌核11.80个,与寄主作物打籽葫芦轮作地块(样地3)微菌核数量介于二者之间。利用该方法能够明显区分不同地块土壤中微菌核的数量。通过和荧光定量PCR检测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该方法能够准确检测土壤中大丽轮枝孢菌微菌核的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黄萎病 微菌核 采样器—干筛法
下载PDF
棉花黄萎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50
5
作者 林玲 张昕 邓晟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0-267,共8页
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棉花黄萎病已成为当前我国棉花可持续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该病害为土传种传维管束病害,具有病原菌寄主范围广,防治困难的特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其病原菌的致病力分化、全基因组测序与致病机制、微菌核形... 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棉花黄萎病已成为当前我国棉花可持续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该病害为土传种传维管束病害,具有病原菌寄主范围广,防治困难的特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其病原菌的致病力分化、全基因组测序与致病机制、微菌核形成与萌发机制,寄主的抗病分子机制以及病害防治措施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 大丽轮枝菌 致病力 微菌核 抗病性 防治措施
下载PDF
棉田深翻对棉花黄萎病发病及其微菌核分布影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刘海洋 王兰 +3 位作者 努尔孜亚 武刚 毕海燕 杨森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32-935,共4页
【目的】从棉花黄萎病微菌核含量水平揭示棉田深翻(深翻60 cm)对棉田棉花黄萎病发病的影响。【方法】利用MSM选择性培养基和水筛法分离土壤中的微菌核。【结果】深翻棉田土壤中的棉花黄萎菌微菌核数量低于常规棉田,深翻棉田棉花黄萎病... 【目的】从棉花黄萎病微菌核含量水平揭示棉田深翻(深翻60 cm)对棉田棉花黄萎病发病的影响。【方法】利用MSM选择性培养基和水筛法分离土壤中的微菌核。【结果】深翻棉田土壤中的棉花黄萎菌微菌核数量低于常规棉田,深翻棉田棉花黄萎病发病程度也轻于常规棉田,说明深翻对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试验明确了棉田土壤中微菌核的数量,1年内有2次比较明显的消长,现蕾期出现第1个高峰,到吐絮期出现第2个高峰,微菌核数量越多病情越重。深翻田病情指数与微菌核数量的相关系数为0.891 1,常规棉田病情指数与微菌核数量的相关系数为0.450 3。【结论】棉田深翻能有效的降低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和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深翻 选择性培养基 棉花黄萎菌微菌核 发病高峰期
下载PDF
利用拮抗细菌防治棉花黄萎病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社增 鹿秀云 +2 位作者 马平 高胜国 H. C. HUANG 《山东科学》 CAS 2005年第3期98-106,共9页
本项目研究中,从植物根围、根表和植物内部分离到1345株细菌,并测定了他们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菌性。118株细菌表现较强的抑菌性,抑菌率≥50%。其中25个菌株的抑菌率≥70%,93个菌株的抑菌率为50%70%。另外从棉花黄萎菌的微菌核际分离到5... 本项目研究中,从植物根围、根表和植物内部分离到1345株细菌,并测定了他们对棉花黄萎病菌的抑菌性。118株细菌表现较强的抑菌性,抑菌率≥50%。其中25个菌株的抑菌率≥70%,93个菌株的抑菌率为50%70%。另外从棉花黄萎菌的微菌核际分离到57株细菌,其中30株细菌能显著地抑制棉花黄萎菌微菌核的菌落生长(5个菌株完全抑制微菌核的萌发和生长,15菌株的抑菌率为40%97%)。这些拮抗菌的培养滤液也能抑制棉花黄萎菌的生长。室内盆栽实验证明,应用拮抗菌处理棉花种子,有10个拮抗细菌能极显著地防治棉花黄萎病,其中4个菌株(ICB18、NCD2、CS25和CS27)的防病效果极好,防病效果为72.3%81.4%,3个菌株(C94、C28和NCD25)的防病效果为55.7%61.9%。19992000年的2年田间小区试验中,NCD2菌株对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显著,并且显著优于国外商品化生防制剂TF,该菌株连续两年的防病效果平均为85.4%;另外4个菌株(ICB18、CS25、C94和C28)亦能显著防治棉花黄萎病,但防病效果与国外商品化生防制剂TF相当。在田间示范中,应用生防细菌NCD2制剂拌种后直接播种技术防治棉花黄萎病,防病效果达到51.2%。同时应用生防细菌NCD2制剂拌种育苗移栽技术防治棉花黄萎病,防病效果达到52.6%并且增产22.85%。本文同时测定了NCD2对主要大田作物的安全性,证明其对小麦、玉米、棉花、马铃薯、黄瓜、茄子和大豆等7种作物没有致病性,并且对这些作物的出苗、生长和发育没有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防治 棉花黄萎病 大丽轮枝菌 微菌核
下载PDF
莱氏野村菌CQNr01微菌核的人工诱导培养 被引量:5
8
作者 殷幼平 黄姗 +1 位作者 宋章永 王中康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4801-4807,共7页
【目的】诱导莱氏野村菌的微菌核形成,为该菌靶标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制剂类型和生产工艺。【方法】采用包含特定盐离子成分的液体培养基进行诱导培养,并对培养基中的碳﹑氮源浓度及碳氮比例进行优化;将微菌核干燥保存后复水测定菌... 【目的】诱导莱氏野村菌的微菌核形成,为该菌靶标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新的制剂类型和生产工艺。【方法】采用包含特定盐离子成分的液体培养基进行诱导培养,并对培养基中的碳﹑氮源浓度及碳氮比例进行优化;将微菌核干燥保存后复水测定菌核萌发率及对斜纹夜蛾幼虫的致病力。【结果】优化筛选出莱氏野村菌CQNr01微菌核诱导培养基,成功诱导莱氏野村菌菌株CQNr01产生细胞结构分化、色素沉着的微菌核结构;微菌核的产生数量受培养基中碳和氮素含量和相对比例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同样碳氮比情况下,低碳培养液有利于微菌核的产生。微菌核耐干燥保存,掺加硅藻土制备的微菌核制剂经干燥处理并贮存6个月吸水后仍能萌发产孢。微菌核制剂对斜纹夜蛾幼虫具有侵染活性,接种14 d后,供试昆虫的校正死亡率可达78.56%,供试浓度下,LT50约为7 d。【结论】莱氏野村菌的微菌核受特定培养基成分的诱导,获得的微菌核耐干燥且对寄主害虫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可以作为该菌生防制剂开发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菌核 莱氏野村菌 生防制剂 斜纹夜蛾
下载PDF
多菌灵、三环唑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黑色素形成及致病力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田黎 王克荣 陆家云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63-268,共6页
在离体和活体条件下测定了多菌灵、三环唑对大丽轮枝菌的微菌核黑色素形成的影响,以及经2种杀菌剂处理产生的形态变异菌株对棉苗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多菌灵在培养基内含量超过0.1μg/ml时,即可抑制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形成,... 在离体和活体条件下测定了多菌灵、三环唑对大丽轮枝菌的微菌核黑色素形成的影响,以及经2种杀菌剂处理产生的形态变异菌株对棉苗的致病力。结果表明:多菌灵在培养基内含量超过0.1μg/ml时,即可抑制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形成,随着培养基内多菌灵浓度的增加,微菌核形成时间逐渐延长,形成量逐渐减少;三环唑浓度为0.5μg/ml时,可抑制微菌核的黑色素形成,微菌核从黑色变为浅红至红褐色。三环唑对微菌核黑色素形成呈可逆抑制,变色的微菌核菌落移入不含药的培养基后,大多可恢复形成黑色素。培养基内三环唑浓度的提高,也可抑制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形成;因2种杀菌剂的抑制而丧失形成微菌核的白色菌丝体移入不含药的培养基,微菌核形成能力也不能恢复。多菌灵和三环唑经棉株吸收后均能抑制植株内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形成,但对微菌核色素的形成未见有明显影响。2种杀菌剂处理产生的形态变异菌株的致病力与野生型菌株致病力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丽轮枝菌 经济作物病害 防治
下载PDF
pH及盐分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薛磊 徐万里 +3 位作者 顾美英 王建涛 刘相春 薛泉宏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520-1528,共9页
微菌核是棉花黄萎病原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在土壤中的主要存活形式及该病的侵染源,研究土壤pH及盐分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的影响对明确黄萎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培养基pH及盐分质量浓度与... 微菌核是棉花黄萎病原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在土壤中的主要存活形式及该病的侵染源,研究土壤pH及盐分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的影响对明确黄萎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培养基pH及盐分质量浓度与种类对病原菌生长及微菌核形成的影响。供试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最适pH为7.0,偏酸或偏碱会抑制菌丝生长,但培养基偏碱可显著促进微菌核形成。当pH为8.0时,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受抑制较小,同时微菌核区面积较pH为7.0时增加22.6%。盐分质量浓度影响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及微菌核形成。随培养基NaCl质量浓度增加,供试大丽轮枝菌生长受到抑制,菌落面积和菌丝面积均逐渐减小,但微菌核形成量却显著增加;当NaCl质量浓度为10g·L^(-1)时,微菌核区面积较无NaCl时增加40.7%。盐分种类影响供试大丽轮枝菌生长。随盐分质量浓度增加,氯化物(NaCl和KCl)和硫酸盐(Na_2SO_4和MgSO_4)均可促进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而CaCl_2则显著促进菌丝生长,并在质量浓度大于7g·L^(-1)时抑制微菌核形成。在培养环境偏碱性或氯化物和硫酸盐含盐量较高时,均可促进棉花黄萎病原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形成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 大丽轮枝菌 微菌核 PH 盐分
下载PDF
韭菜等几种植物根系分泌物对棉花黄萎病菌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姚琴 王美入 +1 位作者 杨家荣 胡小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7-42,共6页
通过水培法收集韭菜、大葱、野薄荷、藿香和薰衣草的根系分泌物,研究其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影响,并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 通过水培法收集韭菜、大葱、野薄荷、藿香和薰衣草的根系分泌物,研究其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的影响,并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了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表现为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而在同一浓度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根系分泌物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盆栽试验表明,植物根系分泌物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萌发均表现为抑制作用,且微菌核对韭菜根系分泌物最为敏感。5种植物中,韭菜根系分泌物的抑制作用最强,野薄荷次之,藿香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分泌物 大丽轮枝菌 微菌核 抑菌作用 棉花黄萎病
下载PDF
利用生防菌防治棉花黄萎病效果的制约因素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海洋 王伟 +2 位作者 张仁福 温切木·阿布列孜 姚举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5-161,共7页
【目的】研究田间利用生防菌防治棉花黄萎病效果的制约因素,为完善新疆棉花黄萎病的生物防治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库尔勒棉区棉花黄萎病为研究对象,采集田间调查黄萎病发生情况及数据,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土壤中棉花黄萎病菌... 【目的】研究田间利用生防菌防治棉花黄萎病效果的制约因素,为完善新疆棉花黄萎病的生物防治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库尔勒棉区棉花黄萎病为研究对象,采集田间调查黄萎病发生情况及数据,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土壤中棉花黄萎病菌微菌核,以gfp-AL7为标记菌株分析其在土壤中的定植能力及对黄萎病菌微菌核的抑制能力。【结果】库尔勒棉区随水滴施生防菌剂时间为6月中旬,迟于棉花黄萎病侵染和发生时期。土壤中90%以上的黄萎病菌微菌核分布于0~20 cm耕层,少量存在于20~40 cm耕层中。棉田土壤浸提液对菌株AL7的生长无抑制作用,但是标记菌株gfp-AL7在土壤中自然增殖能力较差,其定植数量随着时间延长开始下降,主要定殖在0~20 cm的土层中。生防菌AL7发酵原液对土壤中微菌核的校正抑制率为70.5%,而200倍发酵液对微菌核的校正抑制率仅为5.5%;生物菌剂对黄萎病菌微菌核没有抑制效果,相反还促进了微菌核数量的增加。【结论】生防菌株AL7在土壤中的增殖能力以及对棉花黄萎病菌微菌核的抑制能力较差;生防菌施用技术需根据棉花黄萎病发生规律进行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黄萎病 生物防治 微菌核 定植 抑制
下载PDF
土壤中棉花黄萎病菌分离法之一 被引量:4
13
作者 夏正俊 顾本康 +1 位作者 李经仪 陈春泉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50-51,共2页
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的微菌核长期在土壤中存活,检测其土壤中的数量是开展该菌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条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籍秀琴,1986;Ashworth,1972;Butterfield,1977;Harrison,1974),探索出一种简便易行,识辨力... 棉花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的微菌核长期在土壤中存活,检测其土壤中的数量是开展该菌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条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籍秀琴,1986;Ashworth,1972;Butterfield,1977;Harrison,1974),探索出一种简便易行,识辨力强的分离方法,并可用于开展该菌生态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分离 土壤 黄萎病菌
下载PDF
不同钾钠比的查氏培养基对大丽轮枝菌生物学性状及致病力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黄薇 袁斌 +2 位作者 万鹏 金利容 黄民松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22期5815-5820,共6页
研究了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在不同钾钠比(K^+/Na^+)的查氏培养基中生长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的变化。结果表明,菌株在0<K^+/Na^+≤5.248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呈近M型,在K^+/Na^+>5.248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呈近W型。与... 研究了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在不同钾钠比(K^+/Na^+)的查氏培养基中生长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的变化。结果表明,菌株在0<K^+/Na^+≤5.248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呈近M型,在K^+/Na^+>5.248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呈近W型。与常规查氏培养基(CK,K^+/Na^+为1.312)相比,菌株在0<K^+/Na^+<5.248区间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速率明显上升;在K^+/Na^+>5.248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速率无显著性差异;在K^+/Na^+为5.248的固体培养基上,菌核型菌株的微菌核产量最大;但在无K^+条件下同样有微菌核的产生,说明K^+对微菌核的产生有一定影响,在适中情况下会增加菌株微菌核的产量,但非必要产生因素。K^+浓度会影响到菌株的致病力,当K^+/Na^+≤2.624时,随着K^+浓度的上升,菌株的致病力有所增强,当K^+浓度过高,K^+/Na^+达到26.24时,菌株的致病力反而减弱。在K^+浓度不变时,Na^+浓度与病原菌的致病力初步呈正相关,Na^+浓度升高,钾钠比下降,病原菌的致病力增强;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查氏固体培养基 钾钠比(K+/Na+) 微菌核 致病力
下载PDF
蛋白激酶A催化亚基VdPKAC1对菌丝型大丽轮枝菌V07DF2培养性状及致病力的调控 被引量:3
15
作者 邓晟 张昕 林玲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3382-3391,共10页
【目的】通过同源重组敲除技术,解析菌丝型大丽轮枝菌中蛋白激酶A催化亚基基因VdPKAC1在调控微菌核发育、产孢及其致病力方面的作用。【方法】利用Invitrogen公司的Gateway技术构建VdPKAC1的同源重组敲除质粒。该质粒的潮霉素抗性基... 【目的】通过同源重组敲除技术,解析菌丝型大丽轮枝菌中蛋白激酶A催化亚基基因VdPKAC1在调控微菌核发育、产孢及其致病力方面的作用。【方法】利用Invitrogen公司的Gateway技术构建VdPKAC1的同源重组敲除质粒。该质粒的潮霉素抗性基因盒两端分别为靶标基因5′和3′端各1 kb的DNA序列。通过农杆菌AGL-1的介导,将该质粒的T-DNA区域整合到来源于棉花的菌丝型大丽轮枝菌V07DF2菌株中。从6个随机选择的含有潮霉素抗性基因片段的转化子中,通过靶标基因的PCR检测,获得了5个VdPKAC1基因敲除突变体。经过Southern杂交检测,选择了3个敲除突变体材料(2B5、C5和HH2)进行突变表型的观察和分析。在液体PDB培养7 d后观察敲除突变体与野生型菌株的黑色素产生情况;在固体PDA培养28 d后,观察敲除突变体与野生菌株的菌丝生长和休眠结构形成情况。此外,利用棉花根提取物对液体Cazpek-Dox培养7 d的各菌株分别进行诱导处理,在处理24、72 h后分别统计分生孢子数量,以此对敲除突变体和野生菌株的分生孢子产生能力进行评估。最后,将孢子浓度为1×107个/mL的突变体和野生菌株的分生孢子液灌根接种2叶期的棉花,测定其致病力。【结果】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在上述5个敲除突变体中,只有2B5和C5两个菌株为T-DNA单拷贝插入,而其他菌株均存在T-DNA异位整合的情况。在PDA培养条件下,3个敲除突变体(2B5、C5和HH2)与野生型相比具有黑色素合成增加,气生菌丝更加发达的特点。其中,敲除突变体2B5和C5在平板培养条件下还形成了野生型菌株没有的、与典型微菌核形态不同的深褐色"链状休眠菌丝体结构"。在棉花根提取物的诱导处理下,3个敲除突变体产生的分生孢子数量少于野生型菌株。另外,致病力分析结果表明,敲除突变体材料仍然具有一定的致病力,但却显著弱于野生菌株V07DF2。【结论】在大丽轮枝菌中,通过蛋白激酶A介导的环腺苷酸信号途径控制多种重要性状,而VdPKAC1是这一途径中的重要成员。以前的报道证实,VdPKAC1负调控微菌核的数量,而本研究利用菌丝型菌株V07DF2在PDA培养基上不产生微菌核的这一特性,通过同源重组原理敲除该负调控基因,成功获得可以在PDA上产生休眠结构的菌丝型大丽轮枝菌菌株的突变体。这些突变体材料将为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发育信号途径及其调控基因的发掘提供平台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丽轮枝菌 棉花黄萎病 蛋白激酶A催化亚基 微菌核 致病力 生物学性状
下载PDF
莱氏野村菌微菌核一步液体发酵新工艺 被引量:1
16
作者 宋章永 殷幼平 +3 位作者 姜伟 周桂林 谭文勇 王中康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60-664,共5页
莱氏野村菌微菌核已成功实现了液体诱导培养和对其分子发育机理的研究。为实现微菌核的规模化生产,我们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接种体、不同培养时间的接种体和不同接种量对莱氏野村菌微菌核产量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培养24-48 h的... 莱氏野村菌微菌核已成功实现了液体诱导培养和对其分子发育机理的研究。为实现微菌核的规模化生产,我们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接种体、不同培养时间的接种体和不同接种量对莱氏野村菌微菌核产量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培养24-48 h的菌体能够作为液体一步发酵的有效接种体,微菌核产量均达到1.0×10^4微菌核/mL。并优化莱氏野村菌微菌核液体30 L发酵工艺,产率达到20%-30%。研究结果为莱氏野村菌微菌核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科学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氏野村菌 微菌核 液体发酵 接种体 接种量
下载PDF
棉花黄萎菌微菌核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定殖能力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冯争光 马平 +1 位作者 李社增 鹿秀云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1期384-387,共4页
通过微菌核诱集法从发病程度不同的棉花黄萎病田筛选大丽轮枝菌拮抗菌,测定拮抗菌对微菌核的抑制作用和在微菌核上的定殖能力。试验结果表明,从棉花黄萎菌微菌核不同部位分离的细菌数量不同,不同发病程度棉田中棉花黄萎菌拮抗菌数量不... 通过微菌核诱集法从发病程度不同的棉花黄萎病田筛选大丽轮枝菌拮抗菌,测定拮抗菌对微菌核的抑制作用和在微菌核上的定殖能力。试验结果表明,从棉花黄萎菌微菌核不同部位分离的细菌数量不同,不同发病程度棉田中棉花黄萎菌拮抗菌数量不同。从微菌核内部筛选到一株能够抑制微菌核萌发和生长的拮抗菌株424-31-6,定殖能力测定结果显示,菌株424-31-6在微菌核表面定殖能力强,能够破坏微菌核的正常结构,具有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黄萎菌 拮抗细菌 微菌核 定殖
下载PDF
大丽轮枝菌致病及微菌核形成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8
作者 谢成建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1-59,共9页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致病力强且宿主范围广,能以微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当遇到合适的宿主就萌发,因此极难防控,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危害。目前已经发现多种影响大丽轮枝菌致病力的基因,最为重要的发现为大丽轮枝菌...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致病力强且宿主范围广,能以微菌核的形式在土壤中存活多年,当遇到合适的宿主就萌发,因此极难防控,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危害。目前已经发现多种影响大丽轮枝菌致病力的基因,最为重要的发现为大丽轮枝菌能够形成侵入钉入侵植物,许多效应因子也是由侵入钉颈环处分泌出大丽轮枝菌并最终调控植物的免疫防御。同时,研究也表明黑色素对于形成成熟的微菌核非常关键,并且许多与微菌核形成相关的基因也与大丽轮枝菌致病相关。但目前的研究尚未完全阐明大丽轮枝菌如何导致植物萎蔫坏死以及微菌核形成的分子机理。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大丽轮枝菌致病及微菌核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大丽轮枝菌致病及微菌核形成机理的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丽轮枝菌 致病基因 微菌核 分子机理
下载PDF
不同因素影响下棉田土壤中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数量特征
19
作者 刘海洋 王伟 +2 位作者 张仁福 温切木·阿布列孜 姚举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22-531,共10页
【目的】土壤中大丽轮枝菌的微菌核是棉花黄萎病发生的关键因子,研究外界因素对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的影响特征,为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意义。【方法】利用选择性分离培养与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采自新疆棉花黄萎病田内不同处理组土壤... 【目的】土壤中大丽轮枝菌的微菌核是棉花黄萎病发生的关键因子,研究外界因素对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的影响特征,为棉花黄萎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意义。【方法】利用选择性分离培养与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采自新疆棉花黄萎病田内不同处理组土壤中的微菌核,并结合室内盆栽试验进行验证。【结果】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在棉田土壤中呈聚集分布,不同抗病性棉花品种根围微菌核的数量无明显差异。花铃期时'新陆中66号根围微菌核的数量显著高于新稻11号,至吐絮期时新稻11号根围微菌核数量显著增加,与新陆中66号根围相比已无显著差异。耐病品种中植棉2号以及中植棉2号+新稻11号混种处理土壤中微菌核数量与感病品种军棉1号及军棉1号+新稻11号混种处理均无显著差异。水淹20~30 d时土壤中微菌核的数量显著上升,至60 d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略下降,至150 d时微菌核数量升至最高,是初期微菌核数量的5倍;种稻处理土壤中微菌核的消长动态与对照一致,至150 d时微菌核数量是初期的8倍。【结论】大丽轮枝菌微菌核在土壤中聚集分布,其数量与棉花品种的抗病性无明显相关,大田种植旱稻前期能延缓微菌核的增长。盆栽水淹能够显著促进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的增长,种稻未能抑制甚至促进了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丽轮枝菌 微菌核 棉花黄萎病 选择性分离 根围土壤
下载PDF
土壤中黄萎菌核的含量对转基因棉花发病趋势的影响
20
作者 刘海洋 缪卫国 +1 位作者 陈莉 努尔孜亚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3期365-367,F0003,共4页
利用土壤稀释法对转基因棉花材料12花龄期、吐絮期、收获期棉花根际土壤0~20cm耕作层中黄萎菌核的含量和转基因材料7月31日至9月11日每隔10d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棉花材料12发病情况在7月31日至8月11日表现明... 利用土壤稀释法对转基因棉花材料12花龄期、吐絮期、收获期棉花根际土壤0~20cm耕作层中黄萎菌核的含量和转基因材料7月31日至9月11日每隔10d的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棉花材料12发病情况在7月31日至8月11日表现明显的高温隐症,病指下降,从8月11日至9月11日发病呈一直上升的趋势;每隔10d转基因材料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44.53%、42.53%、54.50%、61.17%和64.03%,整个调查发病期间呈较明显的双峰趋势。从该材料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出的黄萎病菌菌落呈黑色放射状,土壤中菌核含量在调查时期则呈先降低后上升又降低的趋势,调查的三个时期1g土壤含微菌核量分别为118.80、202.80和105.20个/g。土壤中黄萎菌核的含量与该材料的发病情况有直接的关系,这主要与黄萎菌核的病原特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棉花 发病趋势 黄萎菌核含量 温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