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林省白粉菌——Ⅲ.叉丝壳属 Microsphaera Lév 被引量:6
1
作者 李亚 李玉 +1 位作者 时杰 杨信东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2年第2期1-4,13,共5页
本文报告了吉林省叉丝壳属的8个种,其中吉林省新纪录种3个,即:双盾木叉丝壳Microsphaera dipellae Yu & Lai;叶底珠叉丝壳M.securimegae Tai & Wei;费氏叉丝壳M.fresii Lv.前2个种是东北地区新记录种;同时明确了前人记载中对吉... 本文报告了吉林省叉丝壳属的8个种,其中吉林省新纪录种3个,即:双盾木叉丝壳Microsphaera dipellae Yu & Lai;叶底珠叉丝壳M.securimegae Tai & Wei;费氏叉丝壳M.fresii Lv.前2个种是东北地区新记录种;同时明确了前人记载中对吉林省是否存在互有矛盾和不确切的3个种:小檗叉丝壳M.berberidis(DC.)Lv.var.berberidis;锦鸡儿叉丝壳M.caragamae Magn和粉状叉丝壳M.alphilodes Griff.Maubl.并增补了部分新寄主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粉菌 叉丝壳属 吉林
下载PDF
大豆叶部病害研究的简易离体叶片培养技术 被引量:5
2
作者 莫贱友 郭堂勋 +2 位作者 Navi S S 李讯 杨小冰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40-743,共4页
为寻找简易有效的大豆叶部病害研究方法,利用大豆离体叶片,进行了相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大豆离体复叶培养30 d,新根长达16.8~41.2 cm,平均根长国>24 cm,移至营养杯30 d后,叶色及叶片仍保持完好。经离体叶片法和整株法接种大豆锈... 为寻找简易有效的大豆叶部病害研究方法,利用大豆离体叶片,进行了相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大豆离体复叶培养30 d,新根长达16.8~41.2 cm,平均根长国>24 cm,移至营养杯30 d后,叶色及叶片仍保持完好。经离体叶片法和整株法接种大豆锈病病原菌后,不同品种和不同菌株表达出不同的病斑反应型;接种大豆白粉病病原菌,也同样表达出在不同品种和不同接种浓度条件下,大豆白粉病发生程度不同;两种接种方试验结果一致。本方法试验条件可控、易控,省时,省空间,因此可考虑应用于大豆叶部病害研究的各种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离体叶片 再生根 大豆锈病[Phakopsora pachyrhizi] 大豆白粉病[microsphaera diffusa] 感病性
下载PDF
狭叶十大功劳白粉病发生调查及其病原鉴定 被引量:3
3
作者 刘乔丽 欧阳兵 +3 位作者 周求根 李霖 刘登全 蒋军喜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74-477,共4页
对江西农业大学校园内狭叶十大功劳白粉病症状进行描述,调查发生情况,并对其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狭叶十大功劳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通常在叶片正面形成白色粉状霉层,严重时导致叶片变形;该病终年可见,新叶、嫩枝于4月上... 对江西农业大学校园内狭叶十大功劳白粉病症状进行描述,调查发生情况,并对其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狭叶十大功劳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通常在叶片正面形成白色粉状霉层,严重时导致叶片变形;该病终年可见,新叶、嫩枝于4月上句开始发病,8-11月为发病盛期,空旷处植株发病重于树荫处。对该病菌的有性态和无性态进行了观测,其有性态和无性态分别与文献对多丝叉丝壳Microsphaera multappendicisZ.Y.Zhao & Yu和亚麻粉孢Oidium lini Skoric的描述相吻合;对该病菌的rDNA-ITS区段进行了PCR扩增、序列测定和序列分析,发现该序列与GenBank中多丝叉丝壳对应序列的同源性达99%。根据对病菌的形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认为江西农业大学校园内狭叶十大功劳白粉病的病原为子囊菌门多丝叉丝壳M.multappendicis,其无性态为半知菌类亚麻粉孢Oidium lin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叶十大功劳白粉病 病害调查 病原鉴定 多丝叉丝壳
下载PDF
五味子叉丝壳菌危害风险性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林天行 傅俊范 周如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2313-2314,共2页
参照国际上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Pest Risk Analysis,简称PRA)方法,从有害生物的国内外分布、潜在的经济危害性、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的可能性以及风险管理难度等几个方面对五味子白粉病病原菌五味子叉丝壳菌的风险性进行了... 参照国际上有害生物风险性分析(Pest Risk Analysis,简称PRA)方法,从有害生物的国内外分布、潜在的经济危害性、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的可能性以及风险管理难度等几个方面对五味子白粉病病原菌五味子叉丝壳菌的风险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五味子叉丝壳菌为风险中度偏高的有害生物,对我国五味子资源及五味子产业发展具有潜在的严重威胁,应加强风险性管理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害生物 五味子叉丝壳菌 风险分析
下载PDF
狭叶十大功劳白粉病病原菌鉴定及化学防治的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张林燕 叶建仁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7-19,共3页
近年来狭叶十大功劳白粉病危害日益严重,经鉴定,确认该病病原菌为Microsphaera multappendicis。采用常用的10种药剂对病原菌进行了室内孢子萌发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烯唑醇和氟硅唑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佳,4个浓度的抑制率98%-1... 近年来狭叶十大功劳白粉病危害日益严重,经鉴定,确认该病病原菌为Microsphaera multappendicis。采用常用的10种药剂对病原菌进行了室内孢子萌发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烯唑醇和氟硅唑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佳,4个浓度的抑制率98%-100%,氟硅唑、嘧菌酯、退菌特室外防治的效果也在64%以上,井冈霉素、加瑞农的效果稍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狭叶十大功劳白粉病 多丝叉丝壳 杀菌剂 防治效果
下载PDF
江苏省云台山白粉菌研究 V. 白粉菌的一新变种和一新记录种 被引量:6
6
作者 刘铁志 于守荣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77-480,共4页
报道了白粉菌目的一个新变种和一个中国新记录种。新变种:苋生蒙加拉白粉菌Erysiphemunjalii var.amaranthicola,寄生在苋科皱果苋Amaranthus viridis上;新记录种:山田叉丝壳Microsphaera yamadai,寄生在鼠李科拐枣Hovenia dulcis上。... 报道了白粉菌目的一个新变种和一个中国新记录种。新变种:苋生蒙加拉白粉菌Erysiphemunjalii var.amaranthicola,寄生在苋科皱果苋Amaranthus viridis上;新记录种:山田叉丝壳Microsphaera yamadai,寄生在鼠李科拐枣Hovenia dulcis上。新变种有中文和拉丁文描述。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苋生蒙加拉白粉菌 皱果苋 山田叉丝壳 拐枣
下载PDF
内蒙古赤峰地区的白粉菌Ⅳ——叉丝壳属和叉丝单囊壳属 被引量:4
7
作者 刘铁志 王迎春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34-237,共4页
报道了产于内蒙古赤峰地区的白粉菌目2属、21种和变种.其中二郎山叉丝壳、三浦叉丝壳、近三叉叉丝壳和万布叉丝壳为内蒙古新记录种.所有引证标本均保存在赤峰师专菌物标本室.
关键词 叉丝壳属 叉丝单囊壳属 内蒙古
下载PDF
十大功劳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 被引量:2
8
作者 冯林国 周勤明 +1 位作者 朱杰旦 徐绍清 《园艺与种苗》 CAS 2020年第4期17-18,21,共3页
十大功劳白粉病是十大功劳的严重病害,每年通常有2个发生高峰期。在浙江慈溪,十大功劳白粉病秋季发病率为98.7%,病情指数为75.4。通过合理降低植株密度、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施肥料,加强修剪更新,及时清理病枝枯叶等措施,并结合必要的... 十大功劳白粉病是十大功劳的严重病害,每年通常有2个发生高峰期。在浙江慈溪,十大功劳白粉病秋季发病率为98.7%,病情指数为75.4。通过合理降低植株密度、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施肥料,加强修剪更新,及时清理病枝枯叶等措施,并结合必要的农药防治,可控制其发生与蔓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大功劳白粉病 发生规律 感病指数 防治 慈溪
下载PDF
叉丝壳属一新变种 被引量:3
9
作者 刘铁志 《菌物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5-196,共2页
寄生在东北木蓼Atraphaxismanshurica上的叉丝壳属一新变种:多丝木蓼叉丝壳Microsphaeraatraphaxidisvar.pluriappendicis,新变种有中文和拉丁文描述。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74212)。
关键词 多丝木蓼叉丝壳 新变种 蓼科 东北木蓼
下载PDF
营养物质浓度和附着材料对微藻附着的影响
10
作者 胡振 张瑾 贾伟 《生物化工》 2020年第5期118-120,共3页
目的:优化微藻收集方法,减少微藻回收成本。方法:以小球衣藻为研究对象,测定在不同营养条件下小球衣藻的运动速度和附着情况,以研究营养物质浓度与微藻附着之间的联系。结果:在1/10 SE培养基的硝态氮浓度下,小球衣藻在亲水材料和疏水材... 目的:优化微藻收集方法,减少微藻回收成本。方法:以小球衣藻为研究对象,测定在不同营养条件下小球衣藻的运动速度和附着情况,以研究营养物质浓度与微藻附着之间的联系。结果:在1/10 SE培养基的硝态氮浓度下,小球衣藻在亲水材料和疏水材料上的附着量峰值为(16.07±0.42)×10^4 cells/cm^2、(4.00±0.21)×10^4 cells/cm^2;小球衣藻在1 h和8 h的运动速度峰值为(26.60±0.69)μm/s、(25.21±0.89)μm/s。结论:限制性营养浓度对小球衣藻的运动速度有促进作用,进而促进了小球衣藻的附着;营养物质浓度对小球衣藻的附着也有一定的影响,研究为微藻的收集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球衣藻 营养物质 运动速度
下载PDF
钝顶螺旋藻和小球衣藻富集Cd^(2+)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彩云 高鹏程 +2 位作者 同延安 周旭东 孔杰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997-3004,共8页
为了探究我国北方水体中藻类对Cd^(2+)的富集行为,选取常见的蓝藻(钝顶螺旋藻)和绿藻(小球衣藻),模拟天然藻类对Cd^(2+)的吸附和吸收,研究藻液浓度、时间、pH值、温度、共存阳离子类型对富集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2种藻对Cd^(2+)的富集... 为了探究我国北方水体中藻类对Cd^(2+)的富集行为,选取常见的蓝藻(钝顶螺旋藻)和绿藻(小球衣藻),模拟天然藻类对Cd^(2+)的吸附和吸收,研究藻液浓度、时间、pH值、温度、共存阳离子类型对富集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2种藻对Cd^(2+)的富集性能优于活性炭,富集量高出2~17倍左右。藻对Cd^(2+)的富集率随着藻液浓度的增加而升高,而单位富集量则呈现下降趋势;8 h后富集达到饱和;当pH值在3.0~9.0范围内,富集量随着pH值的升高而增加;在室温25℃时富集量最高,低温或高温时富集量都有明显下降;Fe3+对钝顶螺旋藻富集Cd^(2+)几乎没有影响,但对小球衣藻有拮抗作用,Na+、Ca^(2+)对2种藻类富集Cd^(2+)均表现为拮抗作用,且价态越高,拮抗作用越明显。因此,在适宜的环境中,钝顶螺旋藻和小球衣藻对Cd^(2+)具有良好的富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顶螺旋藻 小球衣藻 水体 CD^2+ 富集性能 影响因素 富集量
原文传递
叉丝壳属一新种和一新记录种 被引量:1
12
作者 陆庆轩 吕国忠 《真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72-174,共3页
本文描述了寄生于齿叶白绢梅(Exochorda serratifolia S.More)上的叉丝壳属一新种和寄生于北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L.)上的叉丝壳属一中国新记录种,分别是Microsphaera exochordae Q.X.Lu et G.Z.L(?)和M.schizandrae Sawada。 ... 本文描述了寄生于齿叶白绢梅(Exochorda serratifolia S.More)上的叉丝壳属一新种和寄生于北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L.)上的叉丝壳属一中国新记录种,分别是Microsphaera exochordae Q.X.Lu et G.Z.L(?)和M.schizandrae Sawada。 对新种作了中文和拉丁文描述,并附有形态图,同时讨论了与相近种之间的区别。对新记录种进行了中文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叉丝壳属 新种 新记录种 分类学
原文传递
江苏省云台山白粉菌研究——Ⅱ.白粉菌目新种和新记录 被引量:11
13
作者 于守荣 田恒台 《真菌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164-171,共8页
本文报道了白粉菌目的一个新种和二个新记录种。新种:连云港叉丝壳Microsphaera lianyungangensis S.R.Yu sp.nov.,寄生在卫矛科冬青卫矛Euonymus japonicus L.上。新记录种:地锦白粉菌Erysiphe andina(Speg.)Braun;野茉莉钩丝壳Uncinul... 本文报道了白粉菌目的一个新种和二个新记录种。新种:连云港叉丝壳Microsphaera lianyungangensis S.R.Yu sp.nov.,寄生在卫矛科冬青卫矛Euonymus japonicus L.上。新记录种:地锦白粉菌Erysiphe andina(Speg.)Braun;野茉莉钩丝壳Uncinula togashiana Braun。另报道了79个已知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白粉菌 白粉菌目 新种 新记录 分类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