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ter-Observer Reliability of Fused Time-of-Flight MR Angiography and 3D Steady State Sequence versus 3D Contrast Enhanced Images in Evaluation of 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
1
作者 Mohamed Mahmoud Elsherbini Ali Hassan Elmokadem +2 位作者 Ahmed El-Morsy Fatma Mohamed Sherif Amr Farid Khalil 《Open Journal of Modern Neurosurgery》 2022年第2期86-96,共11页
Purpose: Is to evaluate the accuracy of fused 3D time-of-flight (TOF) MR angiography and 3D Steady-State sequence (FIESTA) versus 3D contrast-enhanced T1 weighted images in evaluation of 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 via ... Purpose: Is to evaluate the accuracy of fused 3D time-of-flight (TOF) MR angiography and 3D Steady-State sequence (FIESTA) versus 3D contrast-enhanced T1 weighted images in evaluation of 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 via an inter-observer agreement protocol. Methods: Patients presented with trigeminal neuralgia, tinnitus, or facial hemispasm were examined using 3D-TOF-MRA, 3D-FIESTA, and 3D contrast-enhanced T1WI of the cerebellopontine angle to assess 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 Two independent readers assessed the location, signal alteration, offending vascular structure, and grade of 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 using fused 3D-TOF-MRA and 3D-FIESTA versus contrast-enhanced T1 weighted images. The Kappa test for interobserver agreement was done. Results: The final study cohort consisted of 56 patients (42 females and 14 males) with a mean age of 38.25 ± 1.94. AICA was the offending vessel for 32 (57.1%) patients. The most common offending nerve was the trigeminal nerve in 26 patients, followed by facial/vestibulocochlear complex in 18 patients, and solely the 8th nerve in 12 patients. All three grades of compression were encountered in this study with percentages of 48.2% (27/56), 30.3% (17/56), and 21.4% (12/56) for grades I, II, III respectively. Fused TOF and steady-state images, and contrast-enhanced images showed perfect agreement for detection of the side of compression, the relation between nerve and vascular loop, offended neural segment, and offending vessel, while showing good agreement regarding the degree of compression. Conclusion: Fused TOF and steady-state images provide sufficient data to diagnose and grade microvascular compression syndromes comparable to contrast-enhanced imag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urovascular compression trigeminal neuralgia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TINNITUS VERTIGO Hemifacial Spasm
下载PDF
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与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2
作者 肖铮铮 张峰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6期67-70,共4页
目的分析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与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8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手术方案将其分为球囊组(42例,神经导航及C臂... 目的分析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与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我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8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手术方案将其分为球囊组(42例,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和微血管组(42例,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经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微血管组术后1年内复发率、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球囊组(P<0.05)。微血管组的手术时长、总住院时长显著长于球囊组(P<0.05)。术后,微血管组的8-羟基脱氧鸟苷(8-OHd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OC)、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髓过氧化物酶(MPO)水平显著高于球囊组(P<0.05)。结论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与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均可取得较佳疗效,但后者较前者的预后效果更佳,而前者较后者的手术应激反应更小,在临床选择中需考虑患者的耐受度与适应证合理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 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 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评价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研究进展
3
作者 冯晨 刘政 +5 位作者 宫雪梅 张晓鹏 毕博昊 程琳 穆实 朱敏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0期168-173,共6页
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常见的表现有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等,卡马西平和奥卡西平是长期治疗的首选药物,而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难治性患者的一线手术,是解除... 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常见的表现有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等,卡马西平和奥卡西平是长期治疗的首选药物,而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cular decompression,MVD)是难治性患者的一线手术,是解除血管压迫神经的有效方式。术前磁共振成像可以观察受累神经的解剖结构、责任血管的来源及状态,显示血管与神经的走行关系。使用特定的磁共振序列作为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诊断检查的一部分,可以检测可能的神经血管接触并排除继发原因,同时神经血管接触的证明可用于促进手术决策。本文基于磁共振成像对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相关病理机制、临床表现、解剖基础及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序列和多模态交互式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诊治提供影像学依据,为患者减轻病痛,减少术中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 面肌痉挛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下载PDF
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对比研究
4
作者 夏英华 闵飞祥 +4 位作者 余桂 冷景兴 杨宇 钟凤英 向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4-281,共8页
目的:比较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 目的:比较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balloon compression,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江西省人民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119例PTN病人,其中接受MVD手术66例(MVD组),接受PBC手术53例(PBC组),并进行了至少2年的随访。每例病人在术前接受3.0 Tesla磁共振成像,以获得三维飞行时间序列(3D-TOF)。之后按照MRI的检查结果,通过3DSlicer软件对所有纳入研究的病人进行三维重建,并按照压迫程度分为I、II、III型,将其与性别、年龄、侧别、发病区域、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发病时长一起纳入MVD和PBC的术后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风险分析。通过ROC曲线验证风险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对PTN病人进行亚组分析,根据COX回归模型和Kaplan-Meier曲线评估预后结果。结果:MVD组的立即缓解率为92.4%,复发率为11.5%,3年内总体缓解率为81.8%;PBC组的立即缓解率为96.2%,复发率为21.6%,3年内总体缓解率为75.5%;通过卡方检验比较,发现MVD和PBC在术后立即缓解率、复发率、3年内总体缓解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VD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提示:血管压迫程度与MVD的预后明显相关;PBC的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血管压迫程度与PBC的预后无关。基于血管压迫程度对PTN病人进行亚组分析,COX回归模型和Kaplan-Meier曲线结果显示:对于I型(无明确血管压迫)PTN病人来说,MVD和PBC的预后无明显差异,对于II+III型(有明确血管压迫)PTN病人来说,MVD的预后优于PBC。结论:血管压迫程度对上述两种手术方式所取得的手术效果有影响,对于I型PTN病人而言,PBC与MVD的术后无明显差异;对于II+III型PTN病人而言,MVD的预后明显优于PBC,对于不同病人的手术方式选择,血管压迫程度是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压迫术 微血管减压术 典型三叉神经痛 血管压迫程度 手术效果
下载PDF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对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影响
5
作者 孟言言 杨彩侠 张红 《临床研究》 2024年第2期56-59,共4页
目的针对微血管减压(MVD)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通过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筛选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98例微血管减压术后TN患者予以研究,依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组,参照组(n=49)提供微血管减压术,研究组(n=49... 目的针对微血管减压(MVD)术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通过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筛选2021年6月至2022年8月98例微血管减压术后TN患者予以研究,依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组,参照组(n=49)提供微血管减压术,研究组(n=49)提供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对比治疗效果、手术指标、炎性因子与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疼痛复发时间短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炎性因子水平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12个月对比,研究组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较单纯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值得用于MVD术后复发性TN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 复发
下载PDF
手术和伽玛刀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个体化选择
6
作者 李肖越 刘翠翠 +5 位作者 赵冬冬 卢冰 陈靓 潘海鹏 冯文 何永生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评价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微血管减压术联合部分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partial sensory rhizotomy,PSR)和伽玛刀(gamma knife surgery,GKS)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 目的评价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微血管减压术联合部分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partial sensory rhizotomy,PSR)和伽玛刀(gamma knife surgery,GKS)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疗效与安全性,探讨个体化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87例PTN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MVD组、MVD+PSR组和GKS组。随访时间均大于1年。比较三组间疼痛缓解率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疼痛缓解有效率:MVD组为93.33%,MVD+PSR组为95.45%和GKS组为90.00%,无显著性差异。完全无痛率:MVD组为73.33%,MVD+PSR组为86.36%和GKS组为43.33%,MVD组、MVD+PSR组显著高于GKS组(P<0.0167)。MVD+PSR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GKS组、MVD组(P<0.0167)。结论①手术和GKS都是治疗PTN的有效手段,疼痛缓解有效率相当。②MVD和GKS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低。虽然MVD+PSR组止痛效果满意,但其并发症发生率极高,满意度低,不推荐首选。③术前影像有明确神经血管压迫,首选MVD。④GKS安全性高,无明确神经血管压迫,老年、不能耐受手术、拒绝手术或选择伽玛刀治疗者,推荐伽玛刀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放射外科手术 部分感觉根切断术
下载PDF
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黄大明 黄琛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23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22年10月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中医院收治的145例T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微血管减压术,观察组行经皮穿刺...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三叉神经痛(TN)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22年10月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中医院收治的145例TN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行微血管减压术,观察组行经皮穿刺半月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临床指标、血清炎性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疼痛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4h,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口唇疱疹、耳鸣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咀嚼无力、面部麻木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BC治疗TN的疗效确切,可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减轻疼痛及炎性反应,但术后可能出现面部麻木、咀嚼无力等并发症,应注意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 半月神经节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下载PDF
显微血管减压术、经颅电刺激以及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临床对比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娇 周茜 +3 位作者 李萌 刘静云 解吉雄 黄俐妍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414-417,427,共5页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经颅电刺激以及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应用价值。方法:三叉神经痛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29)、B组(n=29)与C组(n=28)。A组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B组采用经颅电刺激治疗,C组采用球囊压迫术...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经颅电刺激以及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应用价值。方法:三叉神经痛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n=29)、B组(n=29)与C组(n=28)。A组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B组采用经颅电刺激治疗,C组采用球囊压迫术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比较三组临床效果、VAS评分、手术及住院信息、氧化应激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总有效率高于B组和C组(均P<0.05);术后3个月,A组VAS评分低于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住院费用少于A组、C组,住院时间及手术时间短于A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 h,A组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水平高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与B组和C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临床效果更显著,显微血管减压术术后疼痛程度较低,氧化应激反应更大,经颅电刺激住院费用较少,住院时间和手术时间较短,但术中创伤较大,球囊压迫术作为微创术式,三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显微血管减压术 经颅电刺激 球囊压迫术 视觉模拟评分法 临床疗效
下载PDF
动/静脉压迫导致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征与手术疗效比较:单中心335例随访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徐钰 马轶璇 +2 位作者 赵恺 王俊文 舒凯 《临床外科杂志》 2023年第5期423-427,共5页
目的总结动/静脉压迫所致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6年12月我科住院行微血管减压(MVD)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335例,按术中观察的动/静脉压迫类型分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动脉压迫比较,静脉压迫导致的三... 目的总结动/静脉压迫所致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6年12月我科住院行微血管减压(MVD)手术治疗的三叉神经痛病人335例,按术中观察的动/静脉压迫类型分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动脉压迫比较,静脉压迫导致的三叉神经痛病人V3分支受累较多,而V1较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压迫最常见的血管是小脑上动脉(87.8%),静脉压迫最常见的是桥横静脉(80.6%)。动脉压迫最常见的压迫部位是三叉神经根出脑干区(REZ,78.6%),静脉压迫最常见的部位是脑池段(74.2%)。静脉压迫病人神经受压程度明显低于动脉压迫(P<0.05)。与动脉压迫相比,静脉型三叉神经痛病人近期疗效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远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脉压迫导致的三叉神经痛在临床特征上有差异。3D-TOF-MRA是识别静脉压迫的首选方法。MVD术对静脉压迫所导致的三叉神经痛依然是有效和安全的。静脉压迫导致的三叉神经痛部分病人术后疼痛缓解较动脉型时间更长,需要相对更长的随访期限进行评估(至少1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动脉压迫 静脉压迫 预后
下载PDF
微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估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振波 王明宇 连世忠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3年第4期197-200,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PBC)与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搜集我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14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MVD组67例和PBC组77例,分析、比较...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及C臂辅助下经皮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PBC)与显微镜下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搜集我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14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MVD组67例和PBC组77例,分析、比较2组患者的术前因素、术后疗效及并发症、住院时间、手术时长等数据。结果:PBC组患者年龄大于MVD组(P<0.05)。2组患者在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及术后1年时的疼痛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年龄>60岁的患者,PBC治疗后的疼痛缓解率显著高于MVD(P<0.05)。2组手术并发症存在差异,MVD组眩晕发生率为60.0%,明显高于PBC组(P<0.05);PBC组面部麻木(52.6%)、咀嚼肌无力(40.2%)和疱疹(7.79%)的发生率明显高于MVD组(P<0.05)。PBC组的手术时长和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MVD组(P<0.05)。结论:PBC和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总体疗效相似,并发症存在差异,老年患者更适合选择PBC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球囊压迫术 微血管减压术 并发症 疼痛缓解率
下载PDF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焦绪华 王美玉 孙许林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第6期57-60,共4页
目的 分析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接受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 分析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接受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60例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治疗满意度、疼痛程度、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满意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研究组患者角色评分为(13.25±3.67)分、躯体评分为(12.11±2.49)分、情感评分为(11.03±2.92)分、认知评分为(12.00±2.5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9.16±2.06)、(10.08±2.15)、(9.25±2.99)、(9.81±2.40)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低于本组手术前,且研究组患者VAS评分(2.68±0.90)分低于对照组的(4.32±1.5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23.45±4.13)min、住院时间(4.55±0.84)d短于对照组的(102.25±15.23)min、(11.63±2.23)d,住院费用(2.16±0.53)万元少于对照组的(2.81±0.64)万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缓解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运用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下载PDF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效果 被引量:1
12
作者 漆恒 《中国民康医学》 2023年第16期50-52,共3页
目的:观察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该院收治的6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实施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观... 目的:观察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该院收治的68例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实施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及术后1 d、1个月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手术前后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氧化应激指标(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 d、1个月,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CRP、TNF-α、IL-1β水平均高于术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均高于术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低于对照组的26.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 微血管减压术 疼痛 炎性因子 氧化应激 并发症
下载PDF
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
13
作者 李雷州 刘玉学 刘景涛 《系统医学》 2023年第5期119-122,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2月—2022年11月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01例TN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2月—2022年11月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101例TN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50例给予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观察组51例给予PMC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炎症因子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12%)较对照组(80.0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7,P<0.05)。术后即刻,两组TNF-α、IL-1β、IL-6均升高,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出院时,两组TNF-α、IL-1β、IL-6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37,P>0.05)。结论PMC治疗TN可提升临床疗效,减轻患者术后炎症反应,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安全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 三叉神经痛 炎症因子 疼痛 微血管减压术
下载PDF
经皮微球囊压迫术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疼痛缓解及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源 张文进 梁阿铭 《右江医学》 2023年第1期51-55,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郑州中心医院2018年12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96例TN患者分为压迫组、减压组,每组48例。压迫组予以经皮微球囊压迫术(PMC)治疗,减... 目的探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郑州中心医院2018年12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96例TN患者分为压迫组、减压组,每组48例。压迫组予以经皮微球囊压迫术(PMC)治疗,减压组予以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后当天及随访1年疼痛缓解情况、术前及术后3 d血清炎症介质水平、血清氧化应激指标水平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压迫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减压组,住院费用低于减压组(P<0.05);术后当天及随访1年压迫组疼痛缓解率91.67%(44/48)、95.45%(42/44)分别与减压组95.83%(46/48)、90.48%(38/4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两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1β、IL-6)、丙二醛(MDA)、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水平较术前升高,压迫组低于减压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较术前降低,压迫组高于减压组(P<0.05);压迫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7.50%(18/48)较减压组14.58%(7/48)高(P<0.05)。结论PMC与MVD治疗TN均能缓解患者疼痛,且有较好的远期疗效,但PMC能优化手术情况,减轻机体损伤,降低炎症及应激反应程度,有助于术后恢复,但术后并发症风险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经皮微球囊压迫术 炎症反应
下载PDF
微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15
作者 谷佳 张磊 王斌 《中外医疗》 2023年第25期68-71,共4页
目的对比微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治疗效果。方法便利搜集2018年1月—2021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111例病患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取55例、56例。对照组予以... 目的对比微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的治疗效果。方法便利搜集2018年1月—2021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111例病患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取55例、56例。对照组予以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观察组予以微球囊压迫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血清氧化应激指标、不良反应差异。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6.43%)高于对照组(8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6,P<0.05);观察组丙二醛低于对照组,且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微血管减压术,微球囊压迫术治疗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血清氧化应激指标,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球囊压迫术、微血管减压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临床疗效 血清氧化应激指标 并发症
下载PDF
锁孔手术微血管减压治疗颅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 被引量:19
16
作者 梁维邦 倪红斌 +2 位作者 陈明基 蒋建 王嵘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29-331,共3页
目的 观察锁孔手术微血管减压治疗颅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取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 112例患者 ,其中三叉神经痛 78例、面肌痉挛 31例、舌咽神经痛 3例 ,并对手术入路及血管神经隔离方法进行改良。结果 手术早期... 目的 观察锁孔手术微血管减压治疗颅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取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 112例患者 ,其中三叉神经痛 78例、面肌痉挛 31例、舌咽神经痛 3例 ,并对手术入路及血管神经隔离方法进行改良。结果 手术早期的手术总有效率为 98 2 % ,除 1例听力明显下降外 ,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锁孔手术微血管减压是治疗颅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安全有效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锁孔手术微血管减压 治疗 颅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 三叉神经痛 面肌痉挛 舌咽神经痛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磁共振断层动脉成像及3D-VIBE技术对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9
17
作者 齐先龙 张素 +2 位作者 郑宁 张琳 臧洪川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5年第6期966-968,共3页
目的探讨联合磁共振断层动脉成像及3D-VIBE技术在三叉神经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行手术证实的13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MRI和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TA检查,MRTA阴性者行3D-VIBE检查,将影像所见与术中探查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目的探讨联合磁共振断层动脉成像及3D-VIBE技术在三叉神经痛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行手术证实的13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MRI和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RTA检查,MRTA阴性者行3D-VIBE检查,将影像所见与术中探查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1136例患者中,121例MRTA为阳性,其中110例证实有责任血管压迫,11例术中未发现责任血管;215例MRTA阴性者行3D-VIBE检查,11例阳性,其中9例有责任血管压迫,单纯动脉压迫1例,单纯静脉压迫7例,复合压迫1例,2例术中未发现责任血管;313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经手术证实有血管压迫的有119例,其中单纯动脉压迫98例(82.4%),单纯静脉压迫10例(8.4%),复合压迫11例(9.2%)。结论 MRTA可以显示三叉神经周围血管压迫的情况,而3D-VIBE检查对MRTA检查阴性患者的有效的补充,能够显示三叉神经静脉受压的解剖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静脉血管压迫 磁共振成像 微血管减压术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疗效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王昊 俞文华 +4 位作者 刘群杰 朱强 车志豪 杜权 董晓巧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3388-3391,共4页
目的:对微血管减压(MVD)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PBC)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前瞻性分析对比研究,从而可能为临床决策提供较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利用2010年间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三叉神经痛患者,建立前瞻队... 目的:对微血管减压(MVD)和经皮穿刺球囊压迫(PBC)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进行前瞻性分析对比研究,从而可能为临床决策提供较可靠的循证医学依据。方法:利用2010年间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三叉神经痛患者,建立前瞻队列研究患者数据库。分为MVD组和PBC组各30例。在术后第0~36个月,由独立观察者对临床疗效进行随访。分级资料比较使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比较使用t检验,面部疼痛预后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研究终点为随访期结束或出现重度复发。结果:至研究终点,共计纳入60例患者。术前一般资料与文献数据大致相仿,对比无痛生存、轻度复发和重度复发,MVD组要优于P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无痛生存期来说,MVD组1年为96.7%,3年为93.3%;PBC组1年为90.0%,3年为83.3%。就3年随访期而言,无论是MVD还是PBC复发多集中在1年左右。结论:由于有可治愈性以及非毁损性的特点,MVD术仍是体质健康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与PBC术相比有更高的疼痛缓解率和更长的无痛生存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 前瞻性队列研究
下载PDF
经皮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业森 尚毓淳 +3 位作者 姜之全 苏贺先 娄飞云 赵永轩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2期34-37,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优缺点及近期疗效。方法选取3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15例行PBC治疗(PBC组), 15例行MVD治疗(MVD组)。比较2组患者基本情况和住院总费用、手术时间、住院总时间以及...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优缺点及近期疗效。方法选取3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其中15例行PBC治疗(PBC组), 15例行MVD治疗(MVD组)。比较2组患者基本情况和住院总费用、手术时间、住院总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评估2组术后疼痛程度。结果 PBC组住院总费用低于MVD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总时间短于M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C组患者平均年龄高于MV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疼痛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VD组术后面部麻木发生率低于P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VD和PBC术后近期疗效相似。MV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BC, PBC更适用于老年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经皮球囊压迫术 微血管减压术 并发症
下载PDF
3.0 T MR三维高分辨成像序列联合MRVE在三叉神经痛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0
作者 柴学 肖朝勇 +3 位作者 黄清玲 王晓 李成林 罗正祥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81-384,437,共5页
目的探讨3.0 T MR三维高分辨成像联合MR仿真内镜(MRVE)在三叉神经痛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7年12月40例因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行微血管减压术(MVD)病人的资料,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37~86岁,平均(59.6&#... 目的探讨3.0 T MR三维高分辨成像联合MR仿真内镜(MRVE)在三叉神经痛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7年12月40例因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行微血管减压术(MVD)病人的资料,其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37~86岁,平均(59.6±2.2)岁。所有病人均行3.0 T MR三维高分辨成像,进行双激发平衡式稳态自由进动(3D-FIESTA-c)和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TOF-MRA)序列扫描,并进行MRVE重建。采用χ2检验比较三维高分辨成像及三维高分辨成像联合MRVE预判断责任血管的阳性率,并以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上述2种成像方法对责任血管的检出率。结果术前40例病人采用2种成像方法检查,MR三维高分辨成像联合MRVE成像对责任血管压迫显示的阳性率(95%,38/40例)高于MR三维高分辨成像(85%,34/40例)(χ2=1.826,P=0.04)。术中发现40例PTN病人均存在责任血管压迫,其中动脉压迫33例(82.5%)、单纯静脉压迫3例(7.5%)、动静脉混合压迫4例(10.0%)。2种成像方法对动脉压迫的检出率均为100%。MR三维高分辨成像联合MRVE成像对静脉及动静脉混合压迫的检出率(71.4%,5/7)高于单独MR三维高分辨成像(14.3%,1/7)。结论 MR三维高分辨成像序列联合MRVE技术能有效显示神经与血管的三维空间关系,能够对三叉神经痛的病因诊断提供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仿真内镜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