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EMODYNAMICS IN THE HOST BLOOD VESSEL AND MICROVASCULAR NETWORK GENERATED FROM TUMOR-INDUCED ANGIOGENESIS 被引量:2
1
作者 ZHAO Gai-ping WU Jie +3 位作者 XU Shi-xiong COLLINS M.W. JIANG Yu-ping WANG Jian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CIE EI CSCD 2006年第6期727-735,共9页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emodynamics under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both the host blood vessel and the microvascular network, which is based on a 2-D tumor inside and outside vascular network generated from a discrete ...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hemodynamics under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both the host blood vessel and the microvascular network, which is based on a 2-D tumor inside and outside vascular network generated from a discret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umor-induced angiogenesis, is performed systemically. And a "microvascular network-- transport across microvascular network--flow in interstitium" model is developed to study the flow in solid tumor. Simulations are carried out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the variations of the inlet Reynolds number in the host blood vessel, the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the microvascular wall, and interstitial hydraulic conductivity coefficient on the fluid flow in tumor microcirculation. 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data obtained in terms of physiology. These results may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and the bases for further clinical experimental researc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d tumors host blood vessel microvascular network HEMODYNAMICS numerical simulation
原文传递
Collagen triple helix repeat containing-1 promotes functional recovery of sweat glands by inducing adjacent microvascular network reconstruction in vivo 被引量:2
2
作者 Xingyu Yuan Xianlan Duan +12 位作者 Zhao Li Bin Yao Enhejirigala Wei Song Yi Kong Yuzhen Wang Fanliang Zhang Liting Liang Shijun Zhu Mengde Zhang Chao Zhang Sha Huang Xiaobing Fu 《Burns & Trauma》 SCIE 2022年第1期387-400,共14页
Background:Sweat glands(SGs)have low regenerative potential after severe burns or trauma and their regeneration or functional recovery still faces many obstacles.In practice,restoring SG function requires not only the... Background:Sweat glands(SGs)have low regenerative potential after severe burns or trauma and their regeneration or functional recovery still faces many obstacles.In practice,restoring SG function requires not only the structural integrity of the gland itself,but also its neighboring tissues,especially blood vessels.Collagen triple helix repeat containing-1(CTHRC1)was first identified in vascular repair,and increasing reports showed a close correlation between cutaneous appendage specification,patterning and regeneration.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clarify the role of CTHRC1 in SGs and their adjacent microvessels and fi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to restore SG function.Methods:The SGs and their adjacent microvascular network of Cthrc^(1−/−)mice were first inves-tigated using sweat test,laser Doppler imaging,tissue clearing technique and transcriptome analysis.The effects of CTHRC1 on dermal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DMECs)were further explored with cell proliferation,DiI-labeled acetylat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uptake,tube for-mation and intercellular junction establishment assays.The effects of CTHRC1 on SG function restoration were finally confirmed by replenishing the protein into the paws of Cthrc(1−/−)mice.Results:CTHRC1 is a key regulator of SG function in mice.At the tissue level,Cthrc1 deletion resulted in the disorder and reduction of the microvascular network around SGs.At the molecular level,the knockout of Cthrc1 reduced the expression of vascular development genes and functional proteins in the dermal tissues.Furthermore,CTHRC1 administration considerably enhanced SG function by inducing adjacent vascular network reconstruction.Conclusions:CTHRC1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morphogenesis and function execution of SGs and their neighboring vasculature.Our study provides a novel target for the restoration or regeneration of SG function in viv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lagen triple helix repeat containing-1 Sweat glands microvascular network Dermal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Reconstruction
原文传递
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证治规律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佳萍 李享 +1 位作者 刘红旭 来晓磊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4年第6期961-970,共10页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的证治特征及用药规律,并借助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核心药对治疗CMVD的作用机制。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CMVD)的证治特征及用药规律,并借助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核心药对治疗CMVD的作用机制。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22年11月1日收录的有关CMVD中医诊治研究的文献,对中医证治规律进行分类统计,并挖掘中药复方的核心药对,利用TCMSP、GeneCards、DisGeNET、TTD、OMIM、STRING、Metascape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分析核心药对与疾病间互作关系及相关通路,最后使用分子对接技术对核心化学成分与关键靶点进行对接验证。结果:获得符合要求的文献160篇,CMVD中医证型主要为气虚血瘀证,中药复方涉及药物89味,支持度最高的药对为黄芪-丹参。黄芪-丹参中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异鼠李素等成分可通过作用于白细胞介素6(IL6)、胱天蛋白酶3(CASP3)、缺氧诱导因子1A(HIF1A)、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G)等多个靶点影响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产物(AGE)-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通路、缺氧诱导因子1(HIF-1)通路、核转录因子κB(NF-κB)通路等来干预CMVD。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对接良好。结论:中医药治疗CMVD多以益气活血法为主,其核心药对黄芪-丹参治疗CMVD的潜在作用机制可能与抗炎症反应、改善氧化应激、调节细胞凋亡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 中医药 证治规律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黄芪 丹参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渴络欣胶囊“异病同治”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作用机制
4
作者 范晓旭 姜斯佳 +4 位作者 华姞安 冯颖童 沈奕玮 王祯 王景霞 《中医临床研究》 2024年第26期1-8,共8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渴络欣胶囊“异病同治”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潜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BATMAN-TCM数据库检索药物的化合物成分及靶点,利用GeneCards、NCBI、OMIM和DisGeNET...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渴络欣胶囊“异病同治”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潜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BATMAN-TCM数据库检索药物的化合物成分及靶点,利用GeneCards、NCBI、OMIM和DisGeNET数据库筛选疾病靶点,绘制韦恩图并取药物-疾病交集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使用Cytoscape 3.8.0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通路”网络。采用R 4.1.2软件及微生信平台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AutoDock Vina和Pymol软件对关键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和可视化处理。结果:共获得药物靶点350个、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靶点2259个,两者的交集靶点为186个;拓扑分析结果表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白细胞介素-6、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等靶点度值较大;GO富集分析共获得2973个条目,KEGG信号通路有180条;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具有良好的结合能力。结论:渴络欣胶囊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其机制可能与有效成分通过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缺氧诱导因子-1和TNF等通路发挥抗炎、抗氧化应激、调控新生血管生成等“异病同治”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渴络欣胶囊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异病同治 网络药理学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实验验证探讨滋肾健脾化瘀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干预机制
5
作者 冯海童 祁玉麟 +3 位作者 冯雅雯 周佳 罗英子 俞晓艺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97-1205,共9页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滋肾健脾化瘀片(山萸肉、三七、黄芪、葛根、鸡血藤、生地黄)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作用机制,并通过体外实验进行验证。方法(1)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及BATMAN-TCM...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滋肾健脾化瘀片(山萸肉、三七、黄芪、葛根、鸡血藤、生地黄)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作用机制,并通过体外实验进行验证。方法(1)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及BATMAN-TCM数据库筛选滋肾健脾化瘀片的有效成分及其对应的靶点蛋白。利用GeneCards、OMIM及TTD数据库检索DR疾病相关靶点。利用VENNY 2.1.0平台对药物活性成分靶点与DR疾病相关靶点取交集(共同靶点),即为滋肾健脾化瘀片治疗DR的潜在作用靶点。构建“中药-活性成分-共同靶点”网络,筛选出滋肾健脾化瘀片治疗DR的关键活性成分。将共同靶点导入STRING数据库,获取PPI网络关系,并筛选出核心靶点。运用Metascape平台对共同靶点进行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将关键活性成分及核心靶点通过Autodock 4软件进行分子对接验证。(2)制备滋肾健脾化瘀片含药血清及空白血清。将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HRmECs)随机分成5组:对照组(低糖DMEM培养基+10%空白血清)、高糖组(高糖DMEM培养基+10%空白血清)及滋肾健脾化瘀片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组(高糖DMEM培养基+10%低、中、高剂量含药血清),培养48 h后进行检测。采用CCK-8法检测HRmECs细胞增殖活性;RT-qPCR法检测HRmECs细胞中IL-1β、AKT1、VEGFA、TP53 mRNA表达水平。结果(1)共筛选出滋肾健脾化瘀片治疗DR的潜在作用靶点(共同靶点)74个;9个关键活性成分包括槲皮素、芒柄花黄素、毛地黄黄酮、β谷甾醇、山柰酚、毛蕊异黄酮、γ-氨基丁酸、豆甾醇、异鼠李亭;12个核心靶点:IL-1β、PPARG、NOS3、CXCL8、IL-6、AKT1、TNF、INS、EGF、VEGFA、TP53、PTGS2。GO功能及KEGG富集分析显示核心靶点主要参与了炎症反应、蛋白质磷酸化的正调控、细胞迁移等生物过程,以及NF-κB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HIF-1通路、TNF通路、PI3K-AKT通路等。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均具有较好的结合亲和力。(2)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HRmECs细胞活性显著降低(P<0.01);细胞中VEGFA、TP53、IL-1β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AKT1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高糖组比较,滋肾健脾化瘀片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组的HRmECs细胞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P<0.01),并呈浓度依赖性;含药血清高剂量组细胞的VEGFA、TP53、IL-1β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P<0.01),而AKT1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滋肾健脾化瘀片可能通过槲皮素、山柰酚、毛地黄黄酮等多种活性成分,作用于IL-1β、IL-6、VEGFA等核心靶点,以及NF-κB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PI3K-AKT通路等关键通路,从而发挥对DR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滋肾健脾化瘀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分子机制 人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 实验验证
下载PDF
实体肿瘤血液动力学的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6
6
作者 吴洁 许世雄 +3 位作者 赵改平 M.W.Collins 蒋雨平 王坚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1期8-13,共6页
目的数值研究实体肿瘤内外三维微血管网及间质内的血液动力学。方法数值生成实体肿瘤内外三维微血管网,根据Poiseuille定律和Darcy定律分别计算微血管内压强及肿瘤组织间质压、组织液流速。结果肿瘤外部微血管内压强迅速降低,肿瘤内部... 目的数值研究实体肿瘤内外三维微血管网及间质内的血液动力学。方法数值生成实体肿瘤内外三维微血管网,根据Poiseuille定律和Darcy定律分别计算微血管内压强及肿瘤组织间质压、组织液流速。结果肿瘤外部微血管内压强迅速降低,肿瘤内部微血管压强变化很小,可视为常数;肿瘤组织间质压呈现‘内高且平,外低且陡’的分布,组织液流速与之相反。结论本模型得到了较为有效的肿瘤内外三维血管网结构;血液动力学计算结果与生理实际基本吻合,为研究肿瘤内药物输运提供了可信的模型及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促血管生成 三维微血管网 血液动力学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指背侧岛状皮瓣在手指皮肤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魏苏明 芮永军 +2 位作者 薛明宇 杨凯 张全荣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4年第3期276-278,共3页
目的 探讨以手指背侧微血管网为血管蒂的手指近、中节背侧皮瓣逆行修复手指不同平面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2月,以近节及中节手指桡、尺背侧的手指背侧微血管网为血管蒂,逆行修复手指近指间关节掌侧,及其以远指体掌... 目的 探讨以手指背侧微血管网为血管蒂的手指近、中节背侧皮瓣逆行修复手指不同平面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2月,以近节及中节手指桡、尺背侧的手指背侧微血管网为血管蒂,逆行修复手指近指间关节掌侧,及其以远指体掌背侧及侧方皮肤缺损60例78指,皮瓣大小为1.2 cm×2.0 cm~2.5 cm×3.5 cm.结果 术后随访6~36个月,73指皮瓣成活,5指中节指背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术后皮瓣两点辨别觉8~10 mm,指间关节活动功能好.结论 该皮瓣具有操作简单、不损伤指固有动脉及指固有神经等优点.近节指背皮瓣面积大、血管蒂长、旋转弧大、成功率高.中节指背皮瓣血管蒂短,可用于修复末节甲根及甲中段平面背侧及指侧方皮肤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背侧微血管网 岛状皮瓣 皮肤缺损
下载PDF
舌粘膜及粘膜下血管网的构筑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6
8
作者 吴海燕 何光篪 陈尔瑜 《解剖学报》 CAS 1988年第4期357-360,450,共5页
本研究应用手术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人舌粘膜的微血管构筑。舌深动脉长支和舌背动脉终支在舌粘膜下形成一完整的致密动脉网,跨越界沟和舌正中线,成为一整体。由动脉网发出微动脉支进入舌粘膜内,形成粘膜内的毛细血管网和各种乳头毛... 本研究应用手术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人舌粘膜的微血管构筑。舌深动脉长支和舌背动脉终支在舌粘膜下形成一完整的致密动脉网,跨越界沟和舌正中线,成为一整体。由动脉网发出微动脉支进入舌粘膜内,形成粘膜内的毛细血管网和各种乳头毛细血管丛。另外,还讨论了舌粘膜下馓血管构筑和舌瓣设计与临床舌诊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构筑 动脉网 毛细血管网(丛) 舌瓣
下载PDF
微循环网络的数学描述和参数分析
9
作者 陶波 郑筱祥 《浙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1997年第1期110-116,共7页
本文从分析微循环网络构型和血流状况的特征出发,提出了微循环网的一类规范化的描述方法——节点描述法,利用其基本准则和推广准则,能够描述三维情况下的各种微循环网,包括迂曲的、管径不均匀的非树形网络.建立在节点描述上的参数... 本文从分析微循环网络构型和血流状况的特征出发,提出了微循环网的一类规范化的描述方法——节点描述法,利用其基本准则和推广准则,能够描述三维情况下的各种微循环网,包括迂曲的、管径不均匀的非树形网络.建立在节点描述上的参数分析方法介绍了从描述中获得各类参数包括局部参数和统计参数的计算方法.由于描述保留了足够充分的网络构造信息,因此使网络重构成为可能.相比已有的各类描述方法,节点描述法简单,规范,参数分析方便,其应用范围广,且具有开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循环网络 人体代谢 数学描述 节点描述法
下载PDF
基于描述的微血管网络图象压缩
10
作者 陶波 郑筱祥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74-78,共5页
微血管网络图象已日渐成为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为了压缩无用数据,保留已有测量结果,本文提出了基于描述的微血管网络图象压缩技术。通过血管提取、细化等步骤,最后建立了相应于原血管图的数学描述结构,这种方法使数据达... 微血管网络图象已日渐成为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为了压缩无用数据,保留已有测量结果,本文提出了基于描述的微血管网络图象压缩技术。通过血管提取、细化等步骤,最后建立了相应于原血管图的数学描述结构,这种方法使数据达到了极高的压缩比。借助于生成的描述结构,可以方便地获得已有的测量结果而无需对图象作恢复和再测量。由于描述保留了足够充分的网络构造信息,因此使网络重构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网络图象 数学描述 压缩 图像处理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lung microphysiological systems to COVID-19 modeling and drug discovery:a review
11
作者 Argus M.Sun Tyler Hoffman +2 位作者 Bao Q.Luu Nureddin Ashammakhi Song Li 《Bio-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CIE EI CSCD 2021年第4期757-775,共19页
There is a pressing need for effective therapeutics for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the respiratory disease caused by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virus.The process of drug develop... There is a pressing need for effective therapeutics for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the respiratory disease caused by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virus.The process of drug development is a costly and meticulously paced process,where progress is often hindered by the failure of initially promising leads.To aid this chal-lenge,in vitro human microphysiological systems need to be refined and adapted for mechanistic studies and drug screening,thereby saving valuable time and resources during a pandemic crisis.The SARS-CoV-2 virus attacks the lung,an organ where the unique three-dimensional(3D)structure of its functional units is critical for proper respiratory function.The in vitro lung models essentially recapitulate the distinct tissue structure and the dynamic mechanical and biological interactions between different cell types.Current model systems include Transwell,organoid and organ-on-a-chip or microphysiological systems(MPSs).We review models that have direct relevance toward modeling the pathology of COVID-19,including the processes of inflammation,edema,coagulation,as well as lung immune function.We also consider the practical issues that may influence the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MPS.The role of lung MPS is addressed in the context of multi-organ models,and it is discussed how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an be integrated with lung MPS to accelerate drug development for COVID-19 and other infectious disea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ENGINEERING MICROFLUIDICS COVID-19 Organ-on-a-chip LUNG microvascular networks Drug development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陈皮-半夏”药对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金颂峰 宫丽鸿 邸静鑫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23期1822-1829,共8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析经典药对“陈皮-半夏”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的主要活性成分、主要靶点基因、关键通路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通过TCMSP数据库获取“陈皮-半夏”药对的主要活性...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析经典药对“陈皮-半夏”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CMD)的主要活性成分、主要靶点基因、关键通路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通过TCMSP数据库获取“陈皮-半夏”药对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靶点,筛选其活性成分及潜在靶点。通过Gen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取CMD的主要靶点。运用uniprot数据库查询相对应的基因名称。利用韦恩图取交集可获得“陈皮-半夏”药对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关键交集靶点。利用String平台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构建PPI网络并通过Cytoscape3.7.1软件进一步挖掘网络中潜在的蛋白质功能模块。在DAVID数据库进行靶点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在线绘图工具Bioinformatics网站分别绘制高级气泡图。最后采用Cytoscape3.7.1软件构建“陈皮、半夏成分-冠脉微循环障碍靶点-通路”网络。结果:构建的“陈皮、半夏成分-冠脉微循环障碍靶点-通路”网络中包括柚皮素、诺比林、黄芩素、β谷甾醇等16个药对活性成分,AKT1、VEGFA、BCL2、BAX、JUN等56个预测靶点基因,心血管系统相关通路(PI3K-AKT signaling pathway)、炎症相关通路(TNF signaling pathway)、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相关通路(VEGF signaling pathway)、细胞凋亡相关通路(Apoptosis)和低氧细胞应激信号通路(HIF-1 signaling pathway)等20条关键通路。结论:应用网络药理学验证了“陈皮-半夏”药对多成分、多靶点、整体调节的作用特点,推测其主要通过保护冠脉微循环内皮细胞功能、抑制细胞凋亡、影响炎性反应等途径发挥治疗冠脉微循环障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皮 半夏 药对 冠脉微循环障碍 网络药理学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血必净治疗H1N1病毒引起的肺微血管渗漏的潜在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韩甜甜 李丹华 +2 位作者 刘小虹 詹少峰 江勇 《世界中医药》 CAS 2021年第22期3298-3302,3309,共6页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干预肺微血管渗漏辅助治疗H1N1病毒性肺炎的潜在药理作用机制。方法:收集血必净注射液中的活性成分,反向预测潜在作用靶点。从GeneCards数据库中获得疾病相关靶点。使用Venny工具对药物及疾病的潜在靶点进行交集分...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干预肺微血管渗漏辅助治疗H1N1病毒性肺炎的潜在药理作用机制。方法:收集血必净注射液中的活性成分,反向预测潜在作用靶点。从GeneCards数据库中获得疾病相关靶点。使用Venny工具对药物及疾病的潜在靶点进行交集分析,并对交集靶点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的构建。利用DAVID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进行通路注释,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中药-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模型。结果:共筛选出25个活性分子,通过调控TP53、VEGFA、EGFR、TNF、TLR4、CASP3、JUN等关键基因,影响核因子κB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凋亡信号转导途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和Toll样受体信号转导途径等91条通路发挥抗炎、调节免疫等作用。结论:本研究明确了血必净注射液抗炎和调节免疫作用的物质基础,为进一步阐释血必净注射液干预肺微血管渗漏辅助治疗H1N1病毒性肺炎相关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必净注射液 H1N1病毒 肺微血管渗漏 内皮细胞 潜在机制 内皮屏障 网络药理学 病毒性肺炎
下载PDF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已上市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微血管并发症的用药规律 被引量:14
14
作者 刘琼 李兵 +5 位作者 雷蕾 刘骏 杜培艳 王汉 王忠 王海南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5期25-31,共7页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总结已上市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微血管并发症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中成药价值评估信息数据库收集目前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已上市中成药,应用关联规则、网络分析等方法分析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与...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总结已上市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微血管并发症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中成药价值评估信息数据库收集目前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已上市中成药,应用关联规则、网络分析等方法分析药物频次、药物组合频次、关联规则与网络核心药物组合。结果治疗糖尿病及其微血管并发症的中成药共102种,其中治疗糖尿病92种,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10种。药品类别主要为扶正剂,其次为祛瘀剂、清热剂;频次最高的中药为黄芪。92种治疗糖尿病的中成药中,常用药对为天花粉-黄芪、生地黄-黄芪。4种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中成药中,主要药物为黄芪、丹参、川芎、赤芍,频次最高的药对为丹参-黄芪。结论目前我国已上市中成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微血管并发症以扶正为主,其次治以活血、清热法,常用药物为黄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已上市中成药 中药用药规律 网络分析 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
下载PDF
胫骨横向骨搬移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7
15
作者 万蓉 尹碧 +1 位作者 徐伟才 朱义用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2年第9期2228-2234,共7页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transverse tibial transport,TTT)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治疗的58例Wagner分级Ⅲ~Ⅴ级糖尿病足患者。其中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治疗的34例... 目的:探讨胫骨横向骨搬移(transverse tibial transport,TTT)技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1月联勤保障部队第904医院治疗的58例Wagner分级Ⅲ~Ⅴ级糖尿病足患者。其中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治疗的34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清创换药;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治疗的24例为研究组,在常规清创换药的基础上,增加TTT技术。比较对照组与研究组的溃疡愈合率和截肢率;在溃疡愈合患者末次随访时,比较两组患者的足部溃疡愈合时间、疼痛评分、皮肤温度和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同时对研究组溃疡愈合病例进行自身对照,对比术前、术后6个月足部疼痛评分、皮肤温度和ABI。结果:本研究58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36(16.6±8.88)个月。对照组34例,溃疡愈合为23例(67.65%),截肢为11例(32.35%),研究组24例,溃疡愈合为22例(91.67%),截肢为2例(8.3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溃疡愈合23例与研究组溃疡愈合22例的末次随访时,溃疡愈合时间、疼痛评分、皮肤温度和ABI均有显著差异(均P<0.01)。在研究组溃疡愈合22例中,术后6个月足部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术前评分(P<0.01),皮肤温度明显高于术前(P<0.01),ABI明显高于术前(P<0.01)。结论:TTT技术能有效重建小腿微细血管网,改善患肢血供,促使皮肤温度升高,减轻足部疼痛,促进溃疡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胫骨横向骨搬移 踝肱指数 Ilizarov张力应力法则 血管再生 微细血管网
下载PDF
胫骨横向骨搬移微血管网再生技术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邹可安 林金贵 +2 位作者 吴学军 谢飞 林世备 《糖尿病新世界》 2021年第3期180-182,共3页
目的研究胫骨横向骨搬移微血管网再生技术在糖尿病足(DF)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9年12月—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足40例进行研究,由于治疗措施不同分为两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开放性清创术,研究组采取胫骨横向... 目的研究胫骨横向骨搬移微血管网再生技术在糖尿病足(DF)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该院2019年12月—2020年5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足40例进行研究,由于治疗措施不同分为两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开放性清创术,研究组采取胫骨横向骨搬移微血管网再生技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溃疡面积、治疗前后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患者患肢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患肢溃疡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1周研究温度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研究组患肢溃疡面积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糖尿病足实施胫骨横向骨搬移微血管网再生技术,可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并缩小患者溃疡面积,使得踝肱指数、经皮肤测定的动脉血氧张力好转,值得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横向骨搬移 微血管网再生技术 糖尿病足
下载PDF
基于默里定律的微血管网络中剪切应力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1
17
作者 耿晋发 杨雅敏 钱志余 《生命科学仪器》 2020年第6期57-62,共6页
微血管的结构特征密切影响血液流动行为,体外构建微血管网络模型是研究微血管血流动力学的有效方法。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及有限元理论基本原理,结合默里定律,设计不同结构的微血管网络,研究包括血管直径、分叉角度、血管长度在内的关... 微血管的结构特征密切影响血液流动行为,体外构建微血管网络模型是研究微血管血流动力学的有效方法。本文基于计算流体力学及有限元理论基本原理,结合默里定律,设计不同结构的微血管网络,研究包括血管直径、分叉角度、血管长度在内的关键结构参数与微血管网络中剪切应力分布情况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分支参数,即相邻两层血管管径之间的关系,是决定剪切应力分布的主要因素。分叉角度的变化可能引起分叉处剪切应力大小的显著变化。本文的研究结果是对基于默里定律的体外微血管网络设计原则的补充,为构建不同的生理、病理情况下的剪切应力模型提供理论依据,为基于微流控芯片等技术在体外构建微血管网络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网络 数值模拟 血流动力学 壁面剪切应力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的“孙络—微血管”病变数学模型构建及通络干预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常丽萍 李禄金 +3 位作者 魏聪 贾振华 郑青山 吴以岭 《疑难病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649-653,666,共6页
目的探讨微血管内皮细胞(EC)在"孙络—微血管"病变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肾病等重大疾病中的效应规律和关键作用靶点,并构建数学模型。方法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国家97... 目的探讨微血管内皮细胞(EC)在"孙络—微血管"病变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缺血性脑卒中、糖尿病肾病等重大疾病中的效应规律和关键作用靶点,并构建数学模型。方法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心脑血管病变的脉络学说理论研究"各子课题单位中"孙络—微血管"病变相关研究数据,构建数学模型进行数学分析。结果"孙络—微血管"病变涉及到微血管(微循环)、血液成分、神经体液、脏器组织等4类指标群存在显著相关性;通络干预微血管(微循环)优势明显;心脑(糖)肾重大疾病均是以微血管内皮细胞为核心,共同组成了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网络,通络药物干预使其趋于正常,其中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等多个指标是关键共性靶点。结论"孙络—微血管"病变是以微血管内皮细胞为核心和启动因素、神经体液和血液成分共同参与、组织细胞功能结构损伤、多维时空动态演变的复杂网络病变规律,通络干预使该复杂网络中相互关联的节点趋于正常,提示心脑(糖)肾可异病同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络—微血管”病变 数学模型构建 多维时空动态演变 复杂网络 微血管内皮细胞 异病同治
下载PDF
家兔大脑皮质微血管系统构筑学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徐公美 《解剖学报》 CAS 1988年第4期348-353,共6页
本研究用家兔6只,经双侧颈内动脉插管注入墨汁,固定、取材、切片(厚80~220μm)。部分切片用HE或Nissl法复染,以观察微血管的组织结构及其与周围神经组织的关系。按Strahler微血管分级原则,用测微计测量家兔大脑皮质枕区及顶颞区各层中... 本研究用家兔6只,经双侧颈内动脉插管注入墨汁,固定、取材、切片(厚80~220μm)。部分切片用HE或Nissl法复染,以观察微血管的组织结构及其与周围神经组织的关系。按Strahler微血管分级原则,用测微计测量家兔大脑皮质枕区及顶颞区各层中微血管分级系统的形态参数。结果:1.大脑皮质内的微动、静脉均可分为1~4级(毛细血管为0级)。穿支的走行与大脑皮质表面垂直,微动脉的分支流域呈柱状分布模式,柱半径为204.5μm,与大脑皮质功能柱的大小相适应。2.1~4级微动脉的分支比率(branching ratio)平均为3.72,内径比率为1.42,节段长度比率为1.82;1~4级微静脉分支比率为3.25,内径比率为1.73,节段长度比例为2.25。3.大脑皮质单位体积毛细血管网总长为5.82×10^(5)μm/mm^(3),以第4,5层毛细血管最密,第1层较稀疏。每一毛细血管网格内神经元的数目亦以第4层最多,平均为4.36个。结合以上结果,对大脑皮质微血管系统的构筑学及其在脑微循环动力学过程的机能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构筑 毛细血管网 大脑皮质 定量分析
下载PDF
伴微血管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功能拓扑属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杨 程苗 +1 位作者 杨圳 张鑫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6期754-759,共6页
目的运用图论的方法探讨2型糖尿病伴微血管并发症(T2DM with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T2DM-C)患者的大脑功能拓扑属性改变。方法纳入37例T2DM-C患者及人口学资料相匹配的41例健康被试(HC),采集所有被试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及神... 目的运用图论的方法探讨2型糖尿病伴微血管并发症(T2DM with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T2DM-C)患者的大脑功能拓扑属性改变。方法纳入37例T2DM-C患者及人口学资料相匹配的41例健康被试(HC),采集所有被试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及神经心理学量表测试结果。通过图论网络分析,探讨T2DM-C患者大脑功能网络的聚类系数(C_(p))、特征路径长度(L_(p))、标准化聚类系数(γ)、标准化特征路径长度(λ)、小世界属性(σ)、全局效率(E_(g))、局部效率(E_(loc))等全局拓扑指标的改变,以及脑网络中每个节点拓扑属性改变,包括度中心性(DC)、介数中心(BC)和节点效率(NE),并且对存在组间差异的拓扑指标与患者的神经心理学评分进行偏相关分析。结果T2DM-C组的标准化聚类系数、小世界属性以及局部效率均显著高于HC组(P<0.05)。此外,T2DM-C患者的视觉网络、小脑和感觉运动皮层的节点拓扑属性存在异常。T2DM-C患者的E_(loc)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515,P=0.001),右侧中央旁小叶的节点效率值(NE)与血清肌酐值呈负相关(r=-0.517,P=0.001)。结论T2DM-C患者全局网络拓扑属性和节点拓扑属性均表现出广泛的变化,视觉网络和小脑皮层可能是T2DM-C患者易受损的中枢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磁共振成像 图论 拓扑性质 微血管并发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