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its role in oncogenesis of human gastric carcinoma 被引量:37
1
作者 Du-Hu Liu Xue-Yong Zhang Dai-Ming Fan Yu-Xin Huang Jin-Shan Zhang Wei-Quan Huang Yuan-Qiang Zhang Qing-Sheng Huang Wen-Yu Ma Yu-Bo Chai Ming Jin Institute of Digestive Disease,Xijing Hospital,~2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Tangdu Hospital,~3Department of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4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5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3,Shaanxi Province,Chin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4期500-505,共6页
AIM: To establish the role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in the oncogenesis of human gastric carcinoma more directly. METHODS: The expression of VEGF and its receptor kinase-domain insert containing rec... AIM: To establish the role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in the oncogenesis of human gastric carcinoma more directly. METHODS: The expression of VEGF and its receptor kinase-domain insert containing receptor (KDR) in human gastric cancer tissue were observ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VEGF levels were manipulated in human gastric cancer cell using eukaryotic expression constructs designed to express the complete VEGF(165) complimentary DNA in either the sense or antisense orientation. The biological changes of the cells were observed in which VEGF was up-regulated or down-regulated. RESULTS: VEGF-positive rate was 50%, and VEGF was mainly localized in the cytoplasm and membrane of the tumor cells, while KDR was mainly located in the membrane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in gastric cancer tissues and peri-cancerous tissue. In 2 cases of 50 specimens, the gastric cancer cells expressed KDR, localized in both the cytoplasm and membrane. Introduction of VEGF(165) antisense into human gastric cancer cells (SGC-7901, immunofluorescence intensity, 31.6%))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VEGF-specific messenger RNA and total and cell surface VEGF protein (immunofluorescence intensity, 8.9%) (P【0.05). Conversely, stable integration of VEGF(165) in the sense orientation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in cellular and cell surface VEGF (immunofluorescence intensity, 75.4%) (P【0.05). Lowered VEGF levels were associated with a marked decrease in the growth of nude mouse xenografted tumor (at 33 days postimplantation, tumor volume: 345.40 +/- 136.31 mm3)(P【0.05 vs control SGC-7901 group: 1534.40 +/- 362.88 mm3), whereas up-regulation of VEGF resulted in increased xenografted tumor size (at 33 days postimplantation, tumor volume: 2350.50 +/- 637.70 mm3) (P【0.05 vs control SGC-7901 group). CONCLUSION: This study provides direct evidence that VEGF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ncogenesis of human gastric canc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ne Expression Regulation Neoplastic adult Aged Animals cell Division Cloning Molecular DNA Antisense DNA Complementary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 Endothelium Vascular Female humans LYMPHOKINES Male MICE Mice Nude Middle Aged Neovascularization Pathologic Receptor Protein-Tyrosine Kinases Receptors Growth Factor Receptor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Stomach Neoplasms Transfection Tumor cells Culture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
下载PDF
非接触共培养体系下抑制ARPE-19中CAMKⅡ表达对HUVECs迁移和侵袭及管腔形成的影响
2
作者 徐卫星 刘华 张岩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508-514,共7页
目的:探讨非接触共培养体系下抑制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中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表达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迁移、侵袭、管腔形成的影响。方法:将过表达CAMKⅡ-δ的ARPE-19样本进行RNA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 目的:探讨非接触共培养体系下抑制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中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表达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迁移、侵袭、管腔形成的影响。方法:将过表达CAMKⅡ-δ的ARPE-19样本进行RNA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基因参与的功能。使用transwell小室构建ARPE-19和HUVECs非接触共培养体系,根据实验干预措施分为:空白组:仅接种未共培养的HUVECs,无ARPE-19细胞;对照组:ARPE-19和HUVECs细胞均使用完全培养基进行共培养;AIP组(CAMKⅡ抑制组):ARPE-19使用含有AIP(160 nmol/L)的完全培养基,HUVECs使用完全培养基,进行共培养。检测HUVECs迁移、侵袭和管腔形成能力的变化,并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CAMKⅡ/AMPK/mTOR/VEGF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生信分析发现差异基因参与细胞生长与死亡和细胞运动等生物学过程。划痕和transwell迁移实验均表明AIP组的HUVECs相对迁移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而侵袭和小管形成实验表明,AIP组的相对侵袭率和相对管腔形成率较对照组无明显改变(均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AIP组CAMKⅡ、P-mTOR、VEGFA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均明显下调,而P-AMPK蛋白表达较明显上调(均P<0.05)。结论:在非接触共培养体系下抑制ARPE-19细胞中CAMKⅡ表达可以显著降低HUVECs迁移能力,但不能改变侵袭和管腔形成能力,这可能是通过AMPK/mTOR/VEGFA信号通路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2+)/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 自生肽2相关抑制肽(AIP) 迁移 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ARPE)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
下载PDF
重组人内抑素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夏丽娟 陈飞虎 +2 位作者 黄学应 刘永靖 李俊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6年第7期760-763,共4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内抑素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采用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CFA)诱导的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induc... 目的:观察重组人内抑素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滑膜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其作用。方法:采用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CFA)诱导的佐剂性关节炎(adjuvant-induced arthri-tis,AA)大鼠模型,用足容积法测量关节肿胀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对微血管密度的影响。结果:弗氏完全佐剂致炎后d 10,佐剂性关节炎大鼠出现继发性炎症,皮下注射给予不同剂量的重组人内抑素(1.25、2.5、5 mg.kg-1),连续7 d,对照组于d 10给予氨甲喋呤(Methotrexate,MTX,1.0 mg.kg-1)。重组人内抑素各剂量组能明显抑制AA大鼠的继发性足肿胀,重组人内抑素各剂量组可不同程度减少AA大鼠关节滑膜组织高表达的VEGF,还可使滑膜组织的微血管密度减少。结论:重组人内抑素可显著抑制AA大鼠滑膜组织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该作用可能与抑制血管翳的生成及减少滑膜细胞表面VEGF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内抑素 佐剂性关节炎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茶氨酸对内皮细胞生长及肺癌血管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莫贵艳 李敏 +2 位作者 胡成平 雷明盛 胡赞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0期2043-2046,共4页
目的探讨茶氨酸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增殖、凋亡、小管形成及肺腺癌移植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HUVECs分为6组,予以6种不同浓度茶氨酸处理,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 目的探讨茶氨酸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增殖、凋亡、小管形成及肺腺癌移植瘤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HUVECs分为6组,予以6种不同浓度茶氨酸处理,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应用三维培养反映体外小管形成能力;建立异位肺腺癌裸鼠模型,分为茶氨酸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茶氨酸组予以茶氨酸腹腔注射,对照组予以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检测肿瘤中VEGF的表达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明确茶氨酸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随着茶氨酸浓度的增加,HUVECs的生长抑制率及凋亡率增加(P<0.05,P<0.01);茶氨酸浓度依赖性地抑制体外小管形成(P<0.05,P<0.01);茶氨酸组较对照组肿瘤中VEGF表达、MVD明显下降(P<0.05)。结论茶氨酸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内皮细胞增殖,诱导内皮细胞凋亡,抑制内皮细胞体外小管形成。茶氨酸能抑制裸鼠移植瘤新生血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氨酸 内皮细胞 血管生成 肺癌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人源化肿瘤血管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冉宇靓 钟星 +3 位作者 胡海 遇珑 娄晋宁 杨治华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323-1328,共6页
背景与目的:目前在肿瘤内皮细胞基因功能和靶向血管治疗肿瘤的研究中仍缺乏适宜的动物模型。本研究拟建立一种新的小鼠人源化肿瘤血管移植瘤模型。方法:将人肝窦微血管内皮细胞系(humanliversinusoidendothelialcells,HLSEC)分别与人肝... 背景与目的:目前在肿瘤内皮细胞基因功能和靶向血管治疗肿瘤的研究中仍缺乏适宜的动物模型。本研究拟建立一种新的小鼠人源化肿瘤血管移植瘤模型。方法:将人肝窦微血管内皮细胞系(humanliversinusoidendothelialcells,HLSEC)分别与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人结肠癌细胞系LS174T、人食管癌细胞系NEC按不同比例混合共接种NOD/SCID小鼠或BALB/c裸小鼠,以单独接种肿瘤细胞的小鼠作为对照组,观察小鼠人移植瘤生长的情况。采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reenfluorescentprotein,GFP)转染HLSEC,结合荧光显微镜检方法观察HLSEC在共接种移植瘤中的存活及血管形成的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用抗人肝癌内皮细胞单抗2B6处理人肝癌移植瘤共接种模型,观察2B6对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HLSEC与BEL7402细胞共接种NOD/SCID小鼠时,共接种组肿瘤生长速度显著加快,平均瘤重可达肿瘤单独接种组的5.1倍。在GFP表达阳性的HLSEC与BEL7402共接种的移植瘤冰冻切片中可见HLSEC的存在,并已形成瘤内新生血管。免疫组化检测发现共接种组移植瘤中的总MVD较肿瘤细胞单独接种组增加85.7%,采用抗人vWF多抗检测结果显示共接种组人源微血管平均MVD可达10.28~29.28,约占总血管数量的41%~65%。进一步将HLSEC分别与NEC、BEL7402及LS174T细胞共接种于BALB/c裸小鼠时,共接种组的瘤重是单独接种组的3.3~6.0倍。2B6单抗能使共接种人肝癌移植瘤中人源肿瘤血管密度减少65.1%,抑制肿瘤瘤重达71.8%。结论:HLSEC与人肿瘤细胞共接种小鼠后,能在移植瘤中存活、增殖,形成大量人源化的肿瘤新生血管,并在促进肿瘤快速生长中起重要作用。该小鼠人源化肿瘤血管移植瘤模型可为肿瘤内皮细胞相关基因及靶向治疗剂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有价值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内皮细胞 人源化肿瘤血管 移植瘤模型 微血管密度 小鼠
下载PDF
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分离和原代培养 被引量:2
6
作者 胡大海 陈璧 +6 位作者 汤朝武 韩军涛 姜笃银 苏映军 朱雄翔 贾赤宇 徐明达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CAS 1999年第4期244-248,共5页
目的:建立体外分离及培养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为进一步开展创面愈合及相关领域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物质基础和实验模型。方法:健康成人中厚皮组织经中性蛋白酶消化后去除表皮;然后,采取薄片真皮组织胰蛋白酶低湿慢... 目的:建立体外分离及培养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方法,为进一步开展创面愈合及相关领域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物质基础和实验模型。方法:健康成人中厚皮组织经中性蛋白酶消化后去除表皮;然后,采取薄片真皮组织胰蛋白酶低湿慢速灌注法消化微血管内皮细胞;将获取的微血管内皮细胞于不同条件的培养基内连续培养5~15 d,观察其基本生物学生长特征,并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行Ⅷ因子相关抗原染色鉴定。结果:①采用中性蛋白酶及胰蛋白酶分步消化法,所分离获得的细胞体外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该细胞呈现Ⅷ因子相关抗原阳性,说明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②细胞单层培养时显示活跃的形成类管腔状结构的生物学特征;③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在不同培养基内生长状态不同,含8% 胎牛血清、2 % 人分娩前母体血清及适量cAMP等添加物的IMDM 为其较理想的培养基。结论:经体外分离及培养获得了生长性良好的人真皮微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真皮 微血管 内皮细胞 创面愈合 烧伤
下载PDF
采用形态学实验研究双脱甲氧基姜黄素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剑明 杨和平 刘松青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9期784-785,共2页
目的 探讨双脱甲氧基姜黄素 (又称姜黄素 3 )对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方法 (1 )采用Giemsa染色法观察浓度分别为 4μg/ml、8μg/ml和 1 2 μg/ml的双脱甲氧基姜黄素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效果 ; (2 )采用透... 目的 探讨双脱甲氧基姜黄素 (又称姜黄素 3 )对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诱导凋亡作用。方法 (1 )采用Giemsa染色法观察浓度分别为 4μg/ml、8μg/ml和 1 2 μg/ml的双脱甲氧基姜黄素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效果 ; (2 )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浓度分别为4μg/ml、8μg/ml的双脱甲氧基姜黄素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效果 ; (3 )采用丫啶橙荧光染色观察内皮细胞在 8μg/ml双脱甲氧基姜黄素诱发凋亡后发生的形态结构改变。结果  (1 )Giemsa染色实验表明 ,双脱甲氧基姜黄素作用 2 4h后 , 4μg/ml组细胞凋亡率为1 5. 8% ,与阴性对照组 (1 3 . 2 % )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 0 5) , 8μg/ml组和 1 2 μg/ml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 2 0 . 6%和 3 8% ,与阴性组比较差异显著 (P < 0 . 0 1和P < 0 . 0 0 1 ) ,凋亡细胞多表现为胞体缩小、变圆 ,核浓缩 ,呈紫黑色 ; (2 )透射电镜分析表明 , 4μgml组的内皮细胞形态结构与阴性对照组基本相同 ,无明显异常改变 , 8μg/ml组有大量凋亡小体形成 ,并观察到较多的典型凋亡细胞 ;(3 )丫啶橙荧光染色可较细致地显示细胞凋亡时的多种结构、形态改变 ,能够发现较早期的凋亡细胞 ,因而其敏感度可能更高。结论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学 实验研究 双脱甲氧基姜黄素 人血管内皮细胞 GIEMSA染色 荧光染色 透射电子显微镜
下载PDF
人肾小球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方法和鉴定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苏震 杜园园 +4 位作者 梁世凯 黄晓燕 许菲菲 黄朝兴 徐玉兰 《浙江医学》 CAS 2007年第7期668-670,共3页
目的探索人肾小球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和鉴定。方法先用梯度筛网法获得高纯度肾微血管球,采用胶原酶消化法从肾微血管球内获取内皮细胞,再用单克隆增殖法进行纯化、体外培养;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Ⅷ因子相关抗原,并在透射电镜下... 目的探索人肾小球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和鉴定。方法先用梯度筛网法获得高纯度肾微血管球,采用胶原酶消化法从肾微血管球内获取内皮细胞,再用单克隆增殖法进行纯化、体外培养;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Ⅷ因子相关抗原,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Weibel-Palade小体进行鉴定。结果体外培养出高纯度人肾小球微血管内皮细胞并传代培养12代。该细胞Ⅷ因子相关抗原阳性、细胞浆中可见Weibel-Palade小体。结论本实验成功培养出人肾小球微血管内皮细胞,并予以传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 内皮细胞 成人 肾小球
下载PDF
rhEPO对大鼠颅脑损伤早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5
9
作者 沈合春 钱志远 +1 位作者 黄胜明 马辉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1年第1期30-33,36,共5页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颅脑损伤早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81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9)、颅脑损伤(TBI)组(n=36)和rhEPO治疗组(n=36)。用Marmarou等人的方法制作大鼠颅脑损伤模... 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颅脑损伤早期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81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9)、颅脑损伤(TBI)组(n=36)和rhEPO治疗组(n=36)。用Marmarou等人的方法制作大鼠颅脑损伤模型,分光光度仪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伊文氏蓝(EB)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闭合蛋白-5(claudin-5)、咬合蛋白(occludin)和胞质紧密粘连蛋白-1(ZO-1)的表达。结果伤后3h、24h、3d,与假手术组对比,TBI组大鼠脑组织EB含量明显升高(P<0.05),claudin-5、occludin和ZO-1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TBI组对比,rhEPO治疗组大鼠脑组织EB含量显著降低(P<0.05),claudin-5、occludin和ZO-1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颅脑损伤早期应用rhEPO,可能通过增加紧密连接相关蛋白claudin-5、occludin和ZO-1的表达而保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脑微血管 内皮细胞 紧密连接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下载PDF
口咽鳞癌中HPV感染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2
10
作者 费继敏 武要洪 +3 位作者 曾汶 张睿 奚艳 李梅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6年第4期541-544,共4页
目的:研究口咽鳞癌(oroph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OSCC)中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D31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表达... 目的:研究口咽鳞癌(oroph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OSCC)中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D31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表达的关系,探讨它们在口咽鳞癌发生中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多重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multiplex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T-PCR)检测60例口咽鳞癌HPV DNA及型别,通过HPV DNA分析进行HPV感染状况的测定;同时采用半定量免疫组化检测HPV(+)组和HPV(-)组中VEGF、CD31(MVD标志)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口咽鳞癌中HPV感染率36.7%(22/60),HPV-16型占所有感染者的比例86.4%(19/22),明显高于其他型别;VEGF高度表达者出现MVD>15个/高倍视野的几率较VEGF低度表达者高(P=0.001);MVD>15个/高倍视野的肿瘤为低分化的可能性较高(P=0.004);VEGF和MVD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TNM分期、HPV感染状况之间无相关性。结论:HPV感染与口咽鳞癌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口咽鳞癌中HPV感染状况和VEGF之间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咽癌 鳞状细胞癌 人乳头瘤病毒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下载PDF
基于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黄芪多糖分子调控机制研究
11
作者 曹珊珊 苏永立 +4 位作者 刘浩 李佳鑫 王春江 吴雪 王勇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第21期41-43,共3页
目的:探究基于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黄芪多糖分子调控机制。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洛阳东方医院进行体外培养的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第4、5代为观察对象,通过染色法、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化学法等,对黄芪多... 目的:探究基于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黄芪多糖分子调控机制。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洛阳东方医院进行体外培养的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第4、5代为观察对象,通过染色法、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化学法等,对黄芪多糖分子的调控机制进行观察分析。结果:黄芪多糖会对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表面黏附分子产生作用,主要是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能够得到促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对于淋巴细胞表面CD18表达没有明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环境中,黄芪多糖分子可以很好地提升细胞表面黏附分子的表达,有益于淋巴细胞的再循环,并且让淋巴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作用得到促进,是黄芪多糖分子起到免疫增强作用的重要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心脏微血管 内皮细胞 黄芪多糖分子 调控机制
下载PDF
梅毒螺旋体粘附于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吴凡 张瑞丽 +1 位作者 张津萍 王千秋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770-773,共4页
目的 观察梅毒螺旋体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的粘附。 方法 将HBMEC接种于24孔板玻片中,加入1.6 × 10^7条/ml的梅毒螺旋体悬液混合培养,分别于培养0.5、2、4 h,运用扫描电镜检查梅毒螺旋体与HBMEC的粘附方式;加不同密度... 目的 观察梅毒螺旋体对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的粘附。 方法 将HBMEC接种于24孔板玻片中,加入1.6 × 10^7条/ml的梅毒螺旋体悬液混合培养,分别于培养0.5、2、4 h,运用扫描电镜检查梅毒螺旋体与HBMEC的粘附方式;加不同密度(4 × 10^6条/ml、8 × 10^6条/ml、1.6 × 10^7/条ml)梅毒螺旋体悬液混合培养,于不同的时间点(2、4、6、16 h)运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计数单个HBMEC上粘附的梅毒螺旋体数量。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梅毒螺旋体与HBMEC粘附时表现为集中粘附于HBMEC膜表面的某一区域,且在粘附的部位两者发生部分融合。加入不同浓度的梅毒螺旋体悬液与HBMEC混合培养后,不同时间点细胞上粘附的梅毒螺旋体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 387.72,P 〈 0.001),单个细胞上的梅毒螺旋体数量随着混合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多,6 h时达到高峰,然后呈下降趋势,在16 h时为最低。在各观察时间点,不同密度组细胞上粘附的梅毒螺旋体数目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 = 593.23,P 〈 0.001),时间与密度存在交互作用(F = 98.74,P 〈 0.001)。 结论 梅毒螺旋体可以粘附于体外培养的HBMEC,部分梅毒螺旋体可能通过末端与HBMEC膜溶解粘附于细胞表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梅毒螺旋体 粘附 实验研究 混合培养 螺旋体数 重复测量资料 扫描电镜
原文传递
魟鱼软骨多糖抗血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郭斌 韩冠英 《中国药房》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0-22,共3页
目的:探讨魟鱼软骨多糖(RCG)对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RCG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缝线诱导大鼠角膜新生血管,通过计算新生血管面积评价不同浓度RCG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建立... 目的:探讨魟鱼软骨多糖(RCG)对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RCG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缝线诱导大鼠角膜新生血管,通过计算新生血管面积评价不同浓度RCG对大鼠角膜新生血管的作用;建立小鼠Lewis肺癌模型,观察不同浓度RCG作用后肿瘤生长情况,计算原发瘤抑制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数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结果:RCG可明显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体外增殖,IC50为62.93mg.mL-1;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应用不同浓度RCG后新生血管面积明显减少(P<0.01),原发瘤抑制率呈浓度依赖性,MVD值降低(P<0.01)。结论:RCG对实验动物具有良好的抗血管生成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魟鱼软骨多糖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大鼠 小鼠 角膜新生血管 微血管密度
原文传递
冷冻消融后残存肿瘤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春华 郭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20-623,共4页
目的观察冷冻消融后残存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探讨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及意义。方法建立肺腺癌A549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18只,待肿瘤最大直径达1 cm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顺铂(DDP)组、冷冻消融组... 目的观察冷冻消融后残存肿瘤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探讨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及意义。方法建立肺腺癌A549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18只,待肿瘤最大直径达1 cm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顺铂(DDP)组、冷冻消融组。冷冻消融后第21天处死裸鼠,取出肿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肿瘤组织MVD及VEGF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DDP组、冷冻消融组的肿瘤体积分别为(1.48±0.14)cm3、(1.03±0.12)cm3、(0.99±0.06)cm3(P<0.01);MVD值分别为(21.10±0.86)、(24.70±0.72)、(29.17±0.96)(P<0.01);VEGF阳性表达水平分别为(36.17±1.72)%、(39.00±1.79)%、(50.83±2.14)%(P<0.01)。MVD与VEGF阳性表达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928,P<0.01)。结论冷冻消融能够有效地控制肿瘤生长,但残存肿瘤内新生血管明显增多,VEGF的高表达对残存肿瘤血管生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冻消融 移植瘤 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原文传递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及Ki-67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叶琼 胡宝春 陈建熙 《临床医学》 CAS 2007年第3期89-90,共2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及Ki-67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45例宫颈鳞癌组织和1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VEGF、Ki-67和F8的表达。结果宫颈鳞癌中VEGF的表达阳性率为77.78%,Ki-6...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及Ki-67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测定45例宫颈鳞癌组织和1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VEGF、Ki-67和F8的表达。结果宫颈鳞癌中VEGF的表达阳性率为77.78%,Ki-67标记指数(Ki-67LI)和MVD分别为12.7±4.1和37±10,VEGF表达水平与肿瘤恶性程度、Ki-67 LI和MVD计数呈正相关。结论VEGF有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及血管生成的作用,联合检测VEGF、Ki-67和F8可作为病理诊断的补充,对患者预后判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鳞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计数 细胞增殖 免疫组织化学
原文传递
福安泰-03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和小鼠创伤愈合的影响
16
作者 苏伟明 黄来珍 +4 位作者 马润娣 于立坚 王强 张霄瑜 于廷曦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32-342,共11页
研究福安泰-03(Fuantai,FAT-03)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凋亡和小鼠创伤愈合的影响。MTT法检查FAT-03对HUVECs和人低分化鼻咽癌细胞(CNE-2Z)生长的影响;聚碳酸酯膜小室趋化运动模型(Tra... 研究福安泰-03(Fuantai,FAT-03)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s)凋亡和小鼠创伤愈合的影响。MTT法检查FAT-03对HUVECs和人低分化鼻咽癌细胞(CNE-2Z)生长的影响;聚碳酸酯膜小室趋化运动模型(Transwell model)检测FAT-03对HU-VECs运动能力的影响;荧光显微镜观察FAT-03作用下HUVECs的形态变化;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Annexin V-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Annexin V-FITC)双染检测FAT-03对HUVECs早期凋亡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FAT-03对HUVECs周期及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分析FAT-03对HUVECs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Bcl-2、Bax表达的影响;小鼠背部创伤模型检查FAT-03对组织修复的影响;免疫组化法检查FAT-03对创伤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VEGF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FAT-03明显抑制HUVECs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其抑制效果与剂量和作用时间相关,作用HUVECs 24,48,72 h的IC50值为0.22,0.17,0.09 mg/mL,但FAT-03对CNE-2Z细胞的生长却无明显的影响;0.16 mg/mL FAT-03作用HUVECs 24 h对细胞迁移的抑制率为57.9%(P<0.01);FAT-03处理HUVECs 48 h,细胞的早期凋亡率增加(P<0.05);FAT-03阻滞HUVECs于G0/G1期,并呈现典型的凋亡峰;0.16 mg/mL FAT-03作用48,72 h,HUVECs的凋亡率分别为14.6%、41.7%;FAT-03下调HUVECs的VEGF和抑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上调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其效果与剂量相关。FAT-03明显延迟小鼠创伤的愈合,且其作用与剂量相关。FAT-03组小鼠创伤周围组织微血管密度和VEGF阳性表达细胞都明显减少。因此,可以推测,FAT-03抑制HUVECs增殖并诱导其凋亡;抑制创伤组织的血管生成,进而延迟创伤愈合;它的这些作用可能与其下调VEGF、Bcl-2的表达,上调Bax的表达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安泰-03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细胞凋亡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凋亡相关基因 微血管密度 创伤愈合 小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