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ee source rocks discovered in the Mid-Lower Jurassic,Dunhuang Basin in China 被引量:1
1
作者 Cai-qin Bi Zhong-kai Lin +2 位作者 Ya Tian Zhi-li Du Yi Chen 《China Geology》 2018年第1期162-163,共2页
1.Objective Dunhuang Basin is the largest area and the third hydrocarbon resources potential basin among the basins of Hexi Corridor,and also a low exploration degree basin.The source rock position,characteristics and... 1.Objective Dunhuang Basin is the largest area and the third hydrocarbon resources potential basin among the basins of Hexi Corridor,and also a low exploration degree basin.The source rock position,characteristics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ng potential of residual Mid-Lower Jurassic are still unknown.The project is to ascertain the source rock development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ng capacity of Mid-Lower Jurassic,to find out the resource potential,to delineate the resource prospect area and to optimize the favorable areas.It may direct the petroleum exploration in Dunhuang Bas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EE source ROCKS mid-lower JURASSIC Dunhuang BASIN in China
下载PDF
Analysis of stable components for extended-range (10-30 days) weather forecast:A case study of continuous overcast-rainy process in early 2009 over the mid-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被引量:8
2
作者 FENG GuoLin SUN ShuPeng +1 位作者 ZHAO JunHu ZHENG ZhiHai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3年第9期1576-1587,共12页
A continuous overcast-rainy weather(CORW) process occurred over the mid-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MLRYR) in China from February 14 to March 9 in 2009,with a large stretch and long duration that was rarely see... A continuous overcast-rainy weather(CORW) process occurred over the mid-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MLRYR) in China from February 14 to March 9 in 2009,with a large stretch and long duration that was rarely seen in historical records.Using the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we analyzed the geopotential height anomaly field of the NCEP-DOE Reanalysis II in the same period,and defined the stable components of extended-range(10-30 days) weather forecast(ERWF).Furthermore,we defined anomalous and climatic stable components based on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ariance contribution ratio of EOF components.The climatic stable components were able to explain the impact of climatically averaged information on the ERWF,and the anomalous stable components revealed the abnorm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tinuous overcast-rainy days.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able components,especially the anomalous stable components,can maintain the stability for a longer time(more than 10 days) and manifest as monthly scale low-frequency variation and ultra-long-wave activities.They also behave as ultra-long waves of planetary scale with a stable and vertically coherent structure,reflect the variation of general circulation in mid-high latitudes,display the cycle of the zonal circulation and the movement and adjustment of the ultra-long waves,and are closely linked to the surface CORW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alysis of stable components for extended-range (10-30 days) weather forecast:A case study of continuous overcast-rainy process in early 2009 over the mid-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原文传递
Evaluation of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 for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Mid-Low Rectal Cancer
3
作者 Yingai Jin Chunyu Li Xian Zha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2019年第5期317-325,共9页
Background: NCCN’s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ectal cancer suggest that accurate preoperative clinical staging of rectal cancer is very important. Reliable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is the key to th... Background: NCCN’s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rectal cancer suggest that accurate preoperative clinical staging of rectal cancer is very important. Reliable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is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surgical protocols,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digital rectal diagnosis for lymph node metastasis of middle and low rectal cancer. Methods: We prospectively performed 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 in 258 patients with mid-low rectal cancer before operation, to analyze the distance from the lower margin of the tumor to the margin of the anus, the diameter of the invasion of the intestinal wall of the tumor, the accuracy between the general type and depth of invasion of the tumor and the pathological results of the postoperative specimen, and the predictability of the lymph node metastasis rate of the rectal digital examination. Results: The results of th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bove indicators and postoperative pathological findings have high accuracy. Conclusions: It is concluded that accurate and detailed 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 before operation can predict lymph node metastasis rate of mid-low rectal cancer at a higher level and accurat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 RECTAL CANCER mid-low LYMPHATIC METASTASIS
下载PDF
双弧与对偶弧技术在胸中下段食管癌VMAT计划中的剂量学研究
4
作者 冯永富 龙雨松 +3 位作者 谭军文 贺先桃 李钢 王占宇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4年第1期62-66,共5页
目的:对比双弧(two arc,TA)和对偶弧(dual arc,DA)技术在胸中下段食管癌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中对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与危及器官(organs at risk,OAR)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 目的:对比双弧(two arc,TA)和对偶弧(dual arc,DA)技术在胸中下段食管癌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olumetric modulated arc therapy,VMAT)中对计划靶区(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与危及器官(organs at risk,OAR)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于某院接受放射治疗的10例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使用RayStation 4.7.5.4计划系统的RayArc模块为每例患者分别制订TA和DA放射治疗计划,并对比2种计划的PTV D_(2)、D_(5)、D_(50)、D_(95)、D_(98)、均匀性指数(homogeneity index,HI)、适形性指数(conformity index,CI)、出束时间、总机器跳数,以及OAR肺V_(5)、V_(10)、V_(20)、V_(30)、Dmean,心脏V_(30)、V_(40)、Dmean和脊髓Dmax等剂量学参数。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种计划PTV的CI、HI、D_(2)、D_(5)、D_(50)、D_(95)及出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A计划的D98及总机器跳数均高于TA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OAR保护方面,DA计划的心脏V_(30)、V_(40)、D_(mean)较TA计划略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V_(5)、V_(30)、D_(mean)及脊髓D_(max)较TA计划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A技术相比于TA技术在PTV剂量分布和OAR受量方面更具优势,选择DA技术制订食管癌VMAT计划,对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中下段食管癌 双弧 对偶弧 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 剂量学参数
下载PDF
黄河下游典型概化心滩绕流近壁面流场水力特性
5
作者 张春晋 任小凤 +2 位作者 张敏 丰青 赵崇旭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20-1127,共8页
为了揭示黄河下游典型概化心滩绕流近壁面流场的水力特性,以下游马峪沟断面附近典型心滩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探究不同流量与水深条件下概化心滩绕流近壁面流场的水流流态、河床高程、水流挟沙力及床面阻力等特性,并验... 为了揭示黄河下游典型概化心滩绕流近壁面流场的水力特性,以下游马峪沟断面附近典型心滩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探究不同流量与水深条件下概化心滩绕流近壁面流场的水流流态、河床高程、水流挟沙力及床面阻力等特性,并验证平面二维水沙模型计算得到的流速分布与河床高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分流区断面受到滩头影响,流速变小,并且流速最大值出现在汊道.汇流区断面在滩尾影响下发生边界层分离,水槽中央流速达到最小,此后流速达到最大并趋于平均化;采用平面二维水沙模型计算得到的流速分布与河床高程的模拟值与试验值基本吻合,表明采用数值模拟探究心滩绕流近壁面流场水力特性是可行的.本研究将为揭示黄河下游典型冲积河段心滩形态特征调整过程的动力学机理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滩绕流 水力特性 数值模拟 黄河下游 水沙模型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下长江中下游水稻灌溉需水量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50
6
作者 王卫光 彭世彰 +3 位作者 孙风朝 邢万秋 罗玉峰 徐俊增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56-664,共9页
选择长江中下游单季中稻为研究对象,结合45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基于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生成HadCM3气候模式A2和B2两种情景下各站点参考作物腾发量和降水数据。基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作物系数法,并考虑... 选择长江中下游单季中稻为研究对象,结合45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气象资料,基于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生成HadCM3气候模式A2和B2两种情景下各站点参考作物腾发量和降水数据。基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推荐的作物系数法,并考虑有效性降雨和不同地区深层渗漏量,分析历史和未来的水稻灌溉需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过去50年,除了太湖流域以外的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区域的参考作物腾发量和水稻需水量都呈显著下降趋势,而显著下降的水稻灌溉需水量主要位于鄱阳湖流域;未来两种情景下,参考作物腾发量、水稻需水量和水稻灌溉需水量均值都呈下降趋势,但水稻灌溉需水量降幅最小;水稻需水量和水稻灌溉需水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水稻需水量大幅减少的区域由太湖流域向汉江和洞庭湖流域扩展。未来水稻灌溉需水量减少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汉江流域东部和洞庭湖流域北部,并随时间推移呈扩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需水 气候变化 水稻 长江中下游 统计降尺度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邻区地壳结构——MASH成矿过程的P波接收函数成像证据? 被引量:37
7
作者 史大年 吕庆田 +4 位作者 徐文艺 严加永 赵金花 董树文 常印佛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89-399,共11页
利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多学科深部探测剖面于2009年11月至2011年3月间采集的天然地震数据,通过天然地震接收函数成像等分析研究,得到了研究区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的清晰图像。接收函数成像结果显示研究区内Moho面深度存在着明显的起伏变化,... 利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多学科深部探测剖面于2009年11月至2011年3月间采集的天然地震数据,通过天然地震接收函数成像等分析研究,得到了研究区地壳和上地幔结构的清晰图像。接收函数成像结果显示研究区内Moho面深度存在着明显的起伏变化,在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指剖面穿过的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宁芜矿集区,下同)下方存在着"幔隆构造"。在剖面东南端(即扬子克拉通北缘),Moho面相对稳定,深度约为30km;在茅山和江南断裂附近,Moho面存在上下起伏现象;在剖面中部或宁芜矿集区下方,Moho面存在明显隆起,深度只有28km;在郯庐断裂带下方,Moho面明显加深,深度达到36km;进一步向北到华北地台南缘,Moho面深度逐渐恢复到了32km左右的平均深度水平。其次,我们在接收函数成像结果中发现,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与其周边下地壳结构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成矿带的下地壳具有显著的地震波方位各向异性。扬子克拉通北缘的下地壳呈高速的近水平状结构,地震波各向异性特征不明显;与此相比,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下地壳虽然也呈近水平状结构特征,但是,对于沿成矿带走向方向传播的地震波,其下地壳具有高速特征,而对于垂直于成矿带走向方向上传播的地震波,其下地壳却又表现为低速特征,这意味着成矿带的下地壳存在着平行于成矿带走向(即近北东—南西)方向的地震波各向异性,我们解释其是下地壳熔融并沿成矿带走向水平流动导致矿物晶体定向排列的结果。最后,在郯庐断裂以西的华北地台南缘观测到一条从上地壳延伸到中下地壳的南南东向倾斜的转换震相,我们推测它可能是合肥盆地内地壳伸展构造的反映。此外,我们发现接收函数成像结果中观测到的"幔隆构造"与远震P波层析成像结果在成矿带下方150km深度上显示的上地幔低速异常(江国明等,另文发表)存在着良好的对应关系,我们解释它们是软流圈物质上涌的遗迹。综合天然地震接收函数成像、远震P波层析成像和前人关于岩浆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现今的下地壳可能是中生代发生成矿作用的多级岩浆房系统的一部分,成矿带的形成可能是类似MASH过程的产物。首先,软流圈物质上涌导致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其周边拉张环境的形成,在其上部地壳中形成了一系列伸展构造;然后,软流圈物质通过底侵进入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原下地壳并与原下地壳物质发生同化作用,形成类埃达克质岩浆;接着,类埃达克质岩浆沿着伸展、拆离构造上升到地壳浅部形成不同层次的岩浆房和侵入岩体,并与围岩作用形成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 天然地震探测 接收函数成像 地壳结构 成矿作用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湖泊贝类物种濒危状况评估 被引量:36
8
作者 舒凤月 王海军 +2 位作者 潘保柱 刘学勤 王洪铸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51-1058,共8页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淡水贝类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加剧,该区域贝类受到严重威胁。为系统评估贝类物种现状,于2003年5月至2005年6月对13个典型湖泊进行了系统调查。共采集贝类69种,其中中国特有种44种。不同类型湖泊贝类... 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淡水贝类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加剧,该区域贝类受到严重威胁。为系统评估贝类物种现状,于2003年5月至2005年6月对13个典型湖泊进行了系统调查。共采集贝类69种,其中中国特有种44种。不同类型湖泊贝类的组成差别较大。通江湖泊的物种明显较丰富,尤其是适应流水生境的种类,如河螺属、短沟蜷属及蚌科的种类。大型通江湖泊鄱阳湖和洞庭湖的贝类分别有53种和57种,占总数的76.8%和82.6%。阻隔湖泊的物种较少,在4—19种之间。对67种贝类濒危等级的评价结果表明,近危及受威胁的种类占58.2%,只有37.3%的种类种群稳定。与历史资料相比,该区域贝类的多样性已明显下降,双壳类优势类群由大型的蚌类演变为小型的河蚬。分析显示,贝类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江湖阻隔、过度捕捞和水体污染等人为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水贝类 物种多样性 濒危等级 人为干扰 长江中下游湖泊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湖泊淡水贝类的分布及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40
9
作者 吴小平 梁彦龄 +2 位作者 王洪铸 谢志才 欧阳珊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11-118,共8页
本文记录了长江中下游湖泊贝类 110种 ,其中腹足类 10科 56种 ,双壳类 5科 54种 .并对长江中下游主要湖泊贝类的区系、物种多样性进行比较 .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淡水贝类 多样性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湖泊水体氧同位素组成 被引量:15
10
作者 吴敬禄 林琳 +2 位作者 曾海鳌 张恩楼 羊向东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3-56,共4页
通过长江中下游45个湖泊不同季节水体δ18O分析,对湖泊水体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湖泊水体δ18O主要反映了湖泊水源变化及湖泊水体与长江洪水期/枯水期交替演变的特征关系。受江湖关系随季节变化影响,处于长江中下游中段安徽省... 通过长江中下游45个湖泊不同季节水体δ18O分析,对湖泊水体演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湖泊水体δ18O主要反映了湖泊水源变化及湖泊水体与长江洪水期/枯水期交替演变的特征关系。受江湖关系随季节变化影响,处于长江中下游中段安徽省境内的巢湖、石塘湖等湖泊各季节水体δ18O都相对较高,处于上段和下段的鄱阳湖群和太湖湖群湖泊水体δ18O相对较低。因此,长江中下游上段和下段湖泊水体交换受长江影响较大,中段较小。对不同季节湖泊水体δ18O比较分析表明,长江对湖泊水体的影响主要在夏季,秋、冬季节湖泊水体稳定。黄盖湖、大冶湖等湖泊夏、秋两季水体δ18O大幅度变化与长江的水位波动直接有关,在长江洪水期,湖泊与长江相连;在长江枯水期,湖泊与长江分离。玄武湖水体δ18O的大变幅是人为换水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同位素 湖泊 江湖关系 长江中下游
下载PDF
模拟氮沉降对长江中下游滩地杨树林土壤呼吸各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8
11
作者 吴迪 张蕊 +4 位作者 高升华 付晓 邓红兵 邵国凡 张旭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17-724,共8页
土壤呼吸是土壤碳库向大气输出碳的主要途径,也是大气CO2重要的源。活性氮的生成和沉降速率的增加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研究氮沉降量增加对土壤呼吸各组分的影响,对于了解土壤呼吸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以长江中下游滩地杨... 土壤呼吸是土壤碳库向大气输出碳的主要途径,也是大气CO2重要的源。活性氮的生成和沉降速率的增加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研究氮沉降量增加对土壤呼吸各组分的影响,对于了解土壤呼吸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有重要意义。以长江中下游滩地杨树人工林为对象,通过定位模拟氮沉降实验,研究了滩地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的变化特征和土壤呼吸各组分对几种氮沉降量浓度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呼吸及其各组分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由于试验地发生淹水现象而呈现双峰曲线特征;模拟氮沉降显著抑制了杨树人工林土壤呼吸作用。对照组、低氮水平处理组、中氮水平处理组和高氮水平处理组的土壤总呼吸速率的年均值分别为3.21、2.82、2.82、2.72μmol m-2s-1,相当于每年排放出的CO2的量分别为42.06、37.06、36.20、35.69 t/hm2;各组土壤微生物呼吸的年均值分别为2.12、2.05、1.96、1.99μmol m-2s-1,模拟氮沉降抑制了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但其影响不显著;各组根呼吸的年平均值分别为1.09、0.77、0.86、0.75μmol m-2s-1,模拟氮沉降对根系呼吸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呼吸 氮沉降 杨树 滩地 长江中下游
下载PDF
冲积扇储集层内部隔夹层样式——以克拉玛依油田一中区克下组为例 被引量:59
12
作者 印森林 吴胜和 +2 位作者 冯文杰 李俊飞 尹航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57-763,共7页
以克拉玛依油田一中区克下组为例,利用岩心、露头、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冲积扇整体展布特征,以此为基础,利用层次界面分析法研究工区不同亚相不同级次隔夹层的形态、规模及其叠置样式。工区克下组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扇根、扇中和扇缘沉积... 以克拉玛依油田一中区克下组为例,利用岩心、露头、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冲积扇整体展布特征,以此为基础,利用层次界面分析法研究工区不同亚相不同级次隔夹层的形态、规模及其叠置样式。工区克下组自下而上依次发育扇根、扇中和扇缘沉积,粒径向上变细,为一完整退积型沉积序列。冲积扇储集层隔夹层可分为岩性隔夹层(细粒沉积)和物性夹层(泥质砂(砾)岩)两类,冲积扇不同亚相带的隔夹层成因、样式及规模差异较大。扇根亚相带隔夹层呈"整体分散,局部交织状",表现为高渗透网络中的部分不连续遮挡;扇中亚相带隔夹层整体以相对稳定隔层和侧向分隔夹层为主,渗流屏障遮挡能力迅速增强;扇缘隔夹层整体呈"千层饼"状,储集体在顺源方向呈镶嵌状,垂直物源方向呈透镜状被厚层隔夹层分隔,其渗流屏障的遮挡能力在冲积扇各亚相带中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玛依油田 克下组 冲积扇 隔夹层 扇根 扇中 扇缘
下载PDF
汉江中下游水文特点与渔业资源状况 被引量:11
13
作者 何力 张斌 +3 位作者 刘绍平 段辛斌 王雪光 陈大庆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788-1792,共5页
通过对汉江中下游水文特点和渔业资源状况的研究,分析了该区域水文与饵料生物、渔业资源的关系。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中段的水文变化趋势适宜于产漂流性卵鱼类的繁殖;由于水文状况,汉江中下游的鱼类生长与繁殖季节晚于长江干流;4—6月... 通过对汉江中下游水文特点和渔业资源状况的研究,分析了该区域水文与饵料生物、渔业资源的关系。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中段的水文变化趋势适宜于产漂流性卵鱼类的繁殖;由于水文状况,汉江中下游的鱼类生长与繁殖季节晚于长江干流;4—6月的水文状况适宜下游江段饵料生物的生长;汉江中下游的饵料生物丰富,为鱼类的生长与繁殖提供了良好条件;汉江下游主要经济鱼类年龄组成简单,种群中以小型鱼类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江中下游 水文特点 渔业资源 繁殖 饵料生物
下载PDF
塔中北斜坡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沉积储层特征及地质模式 被引量:13
14
作者 袁圣强 贾承造 +5 位作者 高日胜 潘文庆 侯福斗 齐建华 吴珍珍 法贵方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1期80-88,共9页
基于大量钻井取心及岩心薄片观察,成像测井、录井等资料分析及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在厘定塔里木盆地塔中北斜坡中-下奥陶统鹰山组和蓬莱坝组地震层序格架基础上,对其进行沉积古地貌恢复及储层研究,进而建立了相应的台地演化模式、储层演... 基于大量钻井取心及岩心薄片观察,成像测井、录井等资料分析及三维地震资料解释,在厘定塔里木盆地塔中北斜坡中-下奥陶统鹰山组和蓬莱坝组地震层序格架基础上,对其进行沉积古地貌恢复及储层研究,进而建立了相应的台地演化模式、储层演化模式及地质模式。该区蓬莱坝组沉积期为缓坡台地沉积模式,鹰山组沉积期为弱镶边台地沉积模式;其储层发育受沉积控制作用较强,与三级或四级层序界面暴露溶蚀及埋藏流体溶蚀关系密切,呈现准层状和孔洞型储层发育、沉积地貌分异小等特点;蓬莱坝组层(块)状白云岩是下步重要的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北斜坡 中-下奥陶统 碳酸盐岩 沉积储层 沉积古地貌 储层演化模式 储层地质模式
下载PDF
青藏高原冬春季地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3
15
作者 周玉淑 高守亭 +1 位作者 邓国 徐祥德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11-619,共9页
探讨了青藏高原地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影响。通过资料分析揭示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旱涝前期冬春青藏高原各层次的地温距平具有反位相分布和高方差分布的特征 ,前期冬、春季青藏高原地温的三维结构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异... 探讨了青藏高原地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的影响。通过资料分析揭示 :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旱涝前期冬春青藏高原各层次的地温距平具有反位相分布和高方差分布的特征 ,前期冬、春季青藏高原地温的三维结构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具有“强信号”指示特征。从地面 0 cm到地下 3 .2 m的地温距平分布为 :涝年高原偏南部为正 ,中部和北部为负 ,旱年时则与此相反 ,高原中部和东南部是反位相最明显的地区。地温距平在近地表变化较快 ,地温距平的大值区在 40 cm层到 1 .6m层之间 ,1 .6m到 3 .2 m层地温距平变化较慢。资料分析表明前期青藏高原不同层次地温异常是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异常的一个重要原因。资料分析和数值试验都揭示了北半球环流型对青藏高原不同层次地温异常可能产生遥相关波列并形成季尺度低频波 ,此相关波列的激发和传播可能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后期的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温 长江中下游地区 旱涝 冬季 春季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风险性评估 被引量:45
16
作者 卞洁 李双林 何金海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604-611,共8页
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2000—2008年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6个省的洪涝灾情资料(由于上海市洪涝灾情较轻未列入分析范围),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该区域各省每年洪涝受灾情况进行量化,建立洪涝综合灾情指数。基于该指数,采用信息... 基于长江中下游地区2000—2008年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6个省的洪涝灾情资料(由于上海市洪涝灾情较轻未列入分析范围),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该区域各省每年洪涝受灾情况进行量化,建立洪涝综合灾情指数。基于该指数,采用信息扩散理论评估模型对该区的洪涝灾害进行风险性评估,结果表明:各省洪涝灾害风险差异明显;该地区洪涝中灾频发,几乎1~2年就会遭遇其危害,安徽、湖北以及湖南发生大灾的可能性最大;江苏、浙江次之;江西遭遇大灾的概率相对较小。这一评估结果与近9年实际洪涝灾情统计资料相吻合,说明所用评估模型在处理不完备信息方面确有优势,可以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灰色关联度 洪涝综合灾情指数 信息扩散 风险性评估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湖泊群落水平下沉水植物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17
作者 苏豪杰 吴耀 +2 位作者 夏午来 谢平 曹特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30-438,共9页
以长江中下游14个湖泊沉水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群落水平下沉水植物碳(C)、氮(N)、磷(P)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沉水植物群落C含量平均为386.93±25.80 mg/g,范围为315.98~441.97 mg/g,N和P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6.10... 以长江中下游14个湖泊沉水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群落水平下沉水植物碳(C)、氮(N)、磷(P)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沉水植物群落C含量平均为386.93±25.80 mg/g,范围为315.98~441.97 mg/g,N和P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6.10±4.84和2.64±0.99 mg/g,范围分别为13.75~40.89和1.01~5.92 mg/g.与物种水平研究相比,群落水平下沉水植物C、N、P化学计量特征变异系数较小,内稳定性更强.群落C含量与P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而与N含量不相关,这说明C元素与N和P之间的耦合关系并不一致;N∶P比与P含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与N含量不相关,说明沉水植物群落P含量的变异对N∶P比起主导作用.冗余分析表明,环境因子解释了沉水植物群落化学计量特征总变异的30.2%,在P<0.01水平下对沉水植物群落化学计量特征具有显著影响的环境因子为底泥总磷、底泥N∶P比、水深和消光系数.变差分解结果表明,底泥和上覆水分别独自解释了化学计量特征总变异的5.21%和10.19%,其交互作用解释了总变异的5.25%.通过该研究结果推测,在恢复湖泊水生植被的实践过程中,相对于底泥,对上覆水光照条件进行控制可能更加迫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水植物群落 生态化学计量学 长江中下游湖泊 底泥 上覆水
下载PDF
近45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极端强降水事件分析 被引量:35
18
作者 张天宇 程炳岩 刘晓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80-87,共8页
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1960—2004年78个台站汛期(4—9月)逐日降水资料,首先定义了不同台站的极端强降水阈值,然后统计出了不同台站近45年逐年汛期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并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汛期极端强降水... 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1960—2004年78个台站汛期(4—9月)逐日降水资料,首先定义了不同台站的极端强降水阈值,然后统计出了不同台站近45年逐年汛期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并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汛期极端强降水事件发生频次的多寡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汛期总降水量的多少。一致性异常分布特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极端强降水事件发生频次的最主要空间模态;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极端强降水事件发生频次的空间分布可分为5个主要区域。通过最大熵谱估计分析表明,Ⅰ区显著周期为2~4年;Ⅱ区和Ⅳ区的主要显著周期是基本一致的,显著周期为2~3年和6.3年;Ⅲ区显著周期为14.7年的年代际变化;Ⅴ区显著周期为22年的年代际变化和4~5年的年际变化。各分区代表站中岳阳(Ⅰ区)表现为很显著的增长趋势,10年增长率为1.0次;南岳(Ⅱ区)和南京(Ⅳ区)增长趋势相对较弱;衢州(Ⅴ区)增长趋势相对最弱;而洪家(Ⅲ区)近45年来汛期极端强降水事件发生频次则表现为很弱的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汛期 极端强降水事件 频次
下载PDF
从花岗岩的Sm-Nd同位素探讨华南中下地壳的组成、性质和演化 被引量:26
19
作者 洪大卫 谢锡林 张季生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4期361-371,共11页
现有 2 4 0个花岗岩体的Nd同位素资料表明 ,华南内陆花岗岩可能主要由地壳部分熔融而成。从壳源花岗岩提取源岩成分信息的方法是把这种花岗岩的同位素成分同出露的元古代弱变质地壳的相应资料作比较。野外关系说明 ,华南内陆花岗岩侵入... 现有 2 4 0个花岗岩体的Nd同位素资料表明 ,华南内陆花岗岩可能主要由地壳部分熔融而成。从壳源花岗岩提取源岩成分信息的方法是把这种花岗岩的同位素成分同出露的元古代弱变质地壳的相应资料作比较。野外关系说明 ,华南内陆花岗岩侵入毗邻的围岩 ,因此其形成深度应该比现在出露的深度大。因为这些花岗岩的定位深度一般在 5~ 15km之间 ,这些壳源花岗岩可能代表一种中地壳深度的熔融 ,它们的同位素成分应能提供在这一深度上地壳成分的信息。根据华南壳源花岗岩同出露的元古代弱变质地壳岩石的Sm -Nd同位素对比 ,华南内陆大部分地区在中地壳深度上存在中性至长英质成分的地壳 ,并且从早古生代到中生代不曾发生过明显变化。但是花岗岩浆的分异作用所导致的Sm、Nd分馏可能是亲石元素矿化的一个重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地壳 钐-钕同位素 华南地区
下载PDF
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沉积体系再认识 被引量:8
20
作者 姚丽景 于炳松 +2 位作者 樊太亮 董洪奎 郭刚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97-405,共9页
吐哈盆地是新疆3大含油气盆地之一,是我国目前已知的,唯一由侏罗系煤成烃形成大规模油气聚积的盆地。为了正确认识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的沉积体系,以便更好地指导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本文通过详细的露头剖面观察和钻井岩心、测井分... 吐哈盆地是新疆3大含油气盆地之一,是我国目前已知的,唯一由侏罗系煤成烃形成大规模油气聚积的盆地。为了正确认识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的沉积体系,以便更好地指导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勘探,本文通过详细的露头剖面观察和钻井岩心、测井分析,对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的沉积相进行了重新认识,结果发现,其沉积相类型除了已被普遍认识的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冲积扇—扇三角洲—浅湖沉积体系以外,还存在典型的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在沉积相纵向演化和横向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从八道湾组以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向上至西山窑组和三间房组演化为以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至顶部七克台组则发育以滨浅湖沉积体系为主,纵向上构成一个明显的基准面上升的退积序列;南北坡沉积体系的构成具有较大差异,南坡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为特征,北坡则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为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吐鲁番坳陷中—下侏罗统的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体系 沉积模式 中-下侏罗统 吐鲁番坳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