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climate and forest development in the mid-mountain zone of the Sangong River watershed in the northern Tianshan Mountains,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Li DAI YiXing FENG +2 位作者 GePing LUO YanZhong LI WenQiang XU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15年第1期63-72,共10页
The mountainous forests in arid regions, being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are one of the key research topics related to the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limate and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In this study, the ... The mountainous forests in arid regions, being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are one of the key research topics related to the mechanism of interaction between climate and the terrestrial ecosystem. In this stud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 mid-mountain forest and its environmental factors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a combin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field survey, climate indices and soil nutrient analysis in the Sangong River watershed of the northern Tianshan Mountains. The forest (Picea schrenkiana) was distributed between 1,510 and 2,720 m asl. Tree height and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 exhibited a bi-modal pattern with increasing elevation, and rested at 2,450 and 2,250 m asl, respectively. The two maxima of DBH appeared at 2,000 and 2,550 m asl, and the taller trees were observed at 2,100 and 2,600 m asl. For the annual mean temperature, the difference was approximately 5.8℃ between the lowest and the highest limits of the forest, and the average decreasing rates per hundred meters were 0.4g℃ and 0.55℃ with increasing altitude between 1,500 and 2,000 m asl and above 2,000 m asl, respec- tively.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the forest zone first increased and then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altitude, and the maximum value was at 2,000 m asl. For per hundred meters,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with the rate of 31 mm between 1,500 and 2,000 m asl and decreased by 7.8 mm above 2,000 m asl. The SOM, TN and TP were high between 2,000 and 2,700 m asl and low at the lower and upper forest limits. The minimum CaCO3 con- centration, pH value and EC coincided with the maximum precipitation belt at 2,000 m asl. The SOM, TN and TP were high in the topsoil (0-10 cm) and differed significantly from the values observed in the deep soil layers (〉10 cm). The soil nutrients exhibited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higher aggregation in the topsoil. In conclusion, soil and climat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working synergistically to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mid-mountain forest in the study area. The order of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to forest development in this study is as follows: soil nutrients〉precipitation〉elevation〉temp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d-mountain forest climatic conditions soil properties Picea schrenkiana arid region central Asia
下载PDF
A Short Note on Linkage of Climatic Records between Terai and Mid-mountain of Central Nepal 被引量:1
2
作者 Binod Dawadi Ram Hari Acharya +2 位作者 Dipendra Lamichhane Saroj Pudasainee IshwarKumar Shresth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0年第4期29-35,共7页
The steep North to South (N-S) gradient and complex topography marks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climatic variationsurrounding within a few distances in the Nepal Himalayas. Hence,to ... The steep North to South (N-S) gradient and complex topography marks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climatic variationsurrounding within a few distances in the Nepal Himalayas. Hence,to validate climatic linkages between the stations under two distinct topographicconditions, the study examines the observational climatic data from106m a.s.l. and 1801m a.s.l., as a representative station from a plain andhilly area. Different statistical tools including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and a best-fit regression model were applied to analyze climate data. Theanalysis of 13129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records and 13147 daily totalprecipitation records showed that the variation in their sum and average ofdaily, five days, ten days, and monthly values between the stations in thedifferent elevations marked significantly.Despite these variations, temperaturerecords are measured to be consistent in different altitudes and stronglycorrelated. The precipitation data showed a comparatively weaker correlation.The coefficients (0.85-1.6) with R2>0.50 in the regression models forthe lower elevation and higher elevation station in the mid-mountain regionexcept for the monsoon season. It indicated a similar fluctuation of temperaturebetween these two stations in the respective area. The strong degreeof association and the change of climatic parameters in different rangeand elevations indicate the possibilities of using climatic data from Terai torepresent the Mid-mountain region of central Nep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ic linkage Regression model Paleoclimatic calibration Terai mid-mountain
下载PDF
极端气候事件对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凋落物量的影响
3
作者 徐晨展 鲁志云 刘婷婷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2-39,共8页
为探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对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森林凋落物量的影响,将正常年份的凋落物量与受极端气候事件影响年份的凋落物量进行对比分析,以明确极端气候事件对凋落物年总量与月动态的影响和凋落物量与气候因素的... 为探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对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森林凋落物量的影响,将正常年份的凋落物量与受极端气候事件影响年份的凋落物量进行对比分析,以明确极端气候事件对凋落物年总量与月动态的影响和凋落物量与气候因素的关系。结果显示:(1)极端气候事件对年凋落物量具有显著性影响,受极端气候事件影响年份的年平均凋落物量为795.74 g·m^(-2),较正常年份的年平均凋落物量(607.57 g·m^(-2))增加了31%。受极端气候事件影响的年凋落物量呈增加趋势。年凋落物主要由枯叶和枯枝所组成,之后依次为杂物、落花(果),树皮与苔藓地衣最少。干旱对年凋落物组分比例影响较小,而雪灾造成枯枝占比提高。(2)极端气候事件对月凋落物量具有显著影响。各年份凋落物月动态均表现为单峰模式。2010年和2020年(干旱)的旱季凋落物量分别为340.51 g·m^(-2)与327.05 g·m^(-2),较正常年份(226.38 g·m^(-2))增加了50.4%和44.5%,其中,叶凋落量增加最多,其次为枝凋落量,其余组分变化不明显。2015年1月(雪灾)的月凋落物量为263.50 g·m^(-2),较正常年份的1月凋落物量(31.15 g·m^(-2))大幅增加,其中,枝凋落量增加最多,其次是叶凋落物量,其余组分均少量增加。(3)总体来说,月凋落物量与月降水量和月平均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月平均地面温度和月平均风速无显著相关性。在极端气候事件发生年份,月凋落物量与月降水量、月平均地面温度、月平均相对湿度、月平均风速均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量 极端气候事件 月动态 哀牢山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下载PDF
中太平洋海山群玄武岩磷酸盐化特征及其对全岩地球化学的影响
4
作者 王世奇 叶现韬 +1 位作者 张传林 石学法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80,共14页
大洋玄武岩是研究地幔不均一性、岩浆起源与演化的重要对象。然而,由于其长期与周围的海水相互作用,极易发生蚀变和次生变化。磷酸盐化是大洋玄武岩最常见的次生变化之一,会影响到其全岩地球化学成分,且目前仍没有去除磷酸盐化的有效方... 大洋玄武岩是研究地幔不均一性、岩浆起源与演化的重要对象。然而,由于其长期与周围的海水相互作用,极易发生蚀变和次生变化。磷酸盐化是大洋玄武岩最常见的次生变化之一,会影响到其全岩地球化学成分,且目前仍没有去除磷酸盐化的有效方法。因此,研究磷酸盐化特征以及评估其对玄武岩全岩地球化学成分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以中太平洋海山群(九皋和紫檀海山)玄武岩为研究对象,通过能谱面扫描元素分布图、主量元素以及微量元素揭示玄武岩的磷酸盐化特征,评估磷酸盐化对其全岩主微量元素的影响。面扫描元素分布图显示,中太平洋海山群玄武岩的磷酸盐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玄武岩气孔和裂隙周围,以交代早期的碳酸盐化基质,形成细小的磷酸盐矿物,呈浸染状分布在玄武岩基质中为特点,并且磷酸盐化会不同程度地改变玄武岩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成分:比如磷酸盐化会使玄武岩的MgO、CaO、Na_(2)O、MnO含量降低,K_(2)O和Fe_(2)O_(3)T含量升高,同时也会对相容元素(如Cr、Co、Ni等)、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Cs等)和稀土元素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磷酸盐化过程中,玄武岩的Al_(2)O_(3)、SiO_(2)和高场强元素(Nb、Ta、Zr、Hf和Ti)几乎不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玄武岩 磷酸盐化 全岩地球化学 海山群 中太平洋
下载PDF
乌蒙山保护区峨眉栲、三脉水丝梨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
5
作者 古朝山 陈娜 +2 位作者 杨科 刘恩德 李伟 《贵州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50-55,62,共7页
以乌蒙山保护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峨眉栲(Castanopsis platyacantha)、三脉水丝梨(Sycopsis triplinervia)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群落生态学方法分析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样地内调查到维管束植物175种,隶属64个科103个属,... 以乌蒙山保护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峨眉栲(Castanopsis platyacantha)、三脉水丝梨(Sycopsis triplinervia)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群落生态学方法分析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1)样地内调查到维管束植物175种,隶属64个科103个属,种子植物科、属的分布区划为12个类型,总体上可分为广布型、热带型、温带型;(2)群落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优势种分别为峨眉栲和三脉水丝梨、筇竹(Chimonobambusa tumidissinoda)、骤尖楼梯草(Elatostema cuspidatum),物种重要值与数量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正相关,相关强度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3)群落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呈现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表现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4)整个群落以第Ⅰ龄级和高度Ⅰ级树木占优势,而乔木层则以第Ⅱ龄级和高度Ⅱ级树木占优势。群落物种丰富,优势种明显,生长稳定,有利于维持保护区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蒙山保护区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峨眉栲 三脉水丝梨 群落结构
下载PDF
川西南二半山区杨树无性系引种育苗初探
6
作者 兰霞 程晓玲 +3 位作者 崔玉婷 何帅 程显斌 晏奎 《四川林业科技》 2023年第1期109-114,共6页
为做好川西南二半山区杨树无性系初步选育工作,进一步满足当地造林需求,加快杨树产业发展,分别引进28个杨树无性系,选取布拖县开展苗期试验;以地径和苗高两个主要苗期生长量为指标,初步筛选出适宜在该区域生长的优良无性系。采用方差分... 为做好川西南二半山区杨树无性系初步选育工作,进一步满足当地造林需求,加快杨树产业发展,分别引进28个杨树无性系,选取布拖县开展苗期试验;以地径和苗高两个主要苗期生长量为指标,初步筛选出适宜在该区域生长的优良无性系。采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分析等方法,结果表明1年生各杨树无性系间苗期生长性状差异较大,以地径和苗高两因素为依据,南林312苗期表现最优,从而为杨树优良无性系在川西南二半山区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南二半山区 布拖县 杨树无性系 引种
下载PDF
龙门山中段清平磷矿床胶磷矿矿物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7
作者 魏春吉 何良 刘学文 《价值工程》 2023年第24期149-151,共3页
龙门山中段清平磷矿床是中国重要的磷矿资源之一,本研究通过对磷块岩中胶磷矿的矿物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旨在揭示胶磷矿的成因机制,探讨其在矿床形成与演化中的地质意义。采用了光学显微镜观察、矿物鉴定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等... 龙门山中段清平磷矿床是中国重要的磷矿资源之一,本研究通过对磷块岩中胶磷矿的矿物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旨在揭示胶磷矿的成因机制,探讨其在矿床形成与演化中的地质意义。采用了光学显微镜观察、矿物鉴定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和能谱分析等技术手段,详细描述了磷块岩中胶磷矿的外观特征、组分和结构特点。研究发现,磷块岩中的胶磷矿以颗粒状或块状分布,常呈黄白色或淡黄色,主要矿物包括磷灰石、陨石矿、方铅矿等。胶磷矿与磷块岩基质之间呈现出复杂的接触关系,具有明显的界面反应。通过对龙门山中段清平磷矿床磷块岩中胶磷矿的矿物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该地区矿床的认识,还能够为其他类似矿床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本研究为磷矿床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中段 清平磷矿床 胶磷矿 矿物学特征
下载PDF
大明山中山植被恢复过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被引量:100
8
作者 温远光 元昌安 +3 位作者 李信贤 和太平 赖家业 黄棉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3-40,共8页
对大明山中山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发展研究表明:大明山中山植被恢复过程物种数量的增减总是伴随着阳性先锋物种的衰退和中生性顶极种的发展。恢复过程中植物物种数量呈前期(2~20年)迅速增加,中期(50~... 对大明山中山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过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发展研究表明:大明山中山植被恢复过程物种数量的增减总是伴随着阳性先锋物种的衰退和中生性顶极种的发展。恢复过程中植物物种数量呈前期(2~20年)迅速增加,中期(50~60年)减少,后期(150年以上)维持一定水平的发展趋势。中山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是朝着地带性植被类型的方向发展的,此过程可以不经过马尾松先锋林阶段,而直接进入以阔叶树种为优势的先锋群落。因此,大大缩短了中山山地退化生态系统植被向中生性顶极植被恢复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物种多样性 中山 大明山
下载PDF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评价昭苏马场天然草地质量 被引量:15
9
作者 杨海宽 安沙舟 +1 位作者 张荣华 李海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13-120,共8页
以昭苏马场天然草地可食牧草产量、载畜量、牧草覆盖度、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量养分含量为主要指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该场11个草地资源类的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昭苏马场质量最好的草地... 以昭苏马场天然草地可食牧草产量、载畜量、牧草覆盖度、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量养分含量为主要指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该场11个草地资源类的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昭苏马场质量最好的草地是中山山地草甸的穗三毛(Trisetum spicatum(L.)Richt)+山地糙苏(Phlomisoreophila Kar.et Kir.)+杂类草(Herbarum variarum)草地型和高寒草甸的线叶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Dec-ne.)Clarke)+天山羽衣草(Alchemilla tianschanica Juz.)+杂类草草地型(Herbarum variarum),其关联度分别为0.736、0.691;质量最差的草地是河谷草甸的白尖苔草(Carex oxyleuca V.Krecz)+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Leyss.)草地型和低山丘陵草原的羊茅(Festuca ovina L.)+草原苔草(Carex liparocarpos Gaudin)+针茅(Stipacapillata L.)草地型、羊茅+针茅+草原苔草草地型和针茅+草原苔草+冷蒿(Artemisia frigida Willd.)草地型,其关联度分别为0.475、0.461、0.475和0.465。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昭苏马场天然草地质量分级的方案,划分5个等级,为今后昭苏马场草地资源充分、有效、合理的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质量 灰色关联度分析 高寒草甸 中山山地草甸 低山丘陵草原
下载PDF
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凋落物和粗死木质物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2
10
作者 刘文耀 谢寿昌 +1 位作者 谢克金 杨国平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5年第10期807-814,共8页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是我国山地常绿阔叶林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类型。云南哀牢山原生中生湿性常绿阔叶林的小凋落物量(叶、直径< 2.5 cm 枝、花果和杂物)为(6.77±1.43)t/(hm 2·a),大枯枝(直径≥2...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是我国山地常绿阔叶林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类型。云南哀牢山原生中生湿性常绿阔叶林的小凋落物量(叶、直径< 2.5 cm 枝、花果和杂物)为(6.77±1.43)t/(hm 2·a),大枯枝(直径≥2.5 cm )凋落量为(0.45±0.18) t/(hm 2·a),凋落高峰发生在干季末期4~5 月和初冬时10~11 月。由倒木、枯立木和大枯枝等组成的粗死木质物在该类森林中的现存量达98.46 t/hm 2,其中倒木占其总量的85.8% ,且它们在林内分布不均匀,增加了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生境的多样性。粗死木质物是森林中重要的养分库,其中的C、N、P、K、Ca、Mg、Mn、Al和Fe元素的总贮量达到48699 t/hm 2,每年通过凋落物方式积累于林地表的养分元素只占其总量的7.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 中山湿性 常绿阔叶林 凋落物
下载PDF
高黎贡山南段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苏文苹 杜凡 +1 位作者 杨宇明 王娟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92-798,共7页
基于7 000 m2的14块样地内出现的315种物种,从科、属、种水平对高黎贡山南段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种子植物的区系特征和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群落类型主要为硬斗石栎林和多变石栎林,共有种子植物77科147属286种;(2)在科、属、种... 基于7 000 m2的14块样地内出现的315种物种,从科、属、种水平对高黎贡山南段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种子植物的区系特征和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群落类型主要为硬斗石栎林和多变石栎林,共有种子植物77科147属286种;(2)在科、属、种级水平上,热带分布与温带分布的比例分别为1.63∶1,1∶1,1∶3,表明群落在科级水平上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属级水平上两种成分相当,而在种级水平上温带成分占据优势,群落表现出由亚热带性向温带性过渡的区系特征;(3)群落中出现2个中国特有属、156种中国特有种、5种当地特有种。经与其他3个区域中国特有种的比较分析,表明该群落有较多的当地特有种和云南特有种,反映了纵向岭谷区的"通道—阻隔"效应在高黎贡山南段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植物区系演化与起源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黎贡山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植物区系
下载PDF
以树轮宽度重建秦岭中段分水岭地区1—7月平均气温 被引量:23
12
作者 刘禹 刘娜 +3 位作者 宋慧明 蔡秋芳 包光 王伟平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9年第5期260-265,共6页
根据秦岭中段分水岭地区秦岭落叶松树轮宽度指标,建立了该地区1814—2003年的树轮标准化年表。分析表明,该地标准化年表与当年1—7月平均气温显著相关。在此基础上设计转换方程,利用多元回归技术重建了秦岭中段分水岭地区的1—7月平均气... 根据秦岭中段分水岭地区秦岭落叶松树轮宽度指标,建立了该地区1814—2003年的树轮标准化年表。分析表明,该地标准化年表与当年1—7月平均气温显著相关。在此基础上设计转换方程,利用多元回归技术重建了秦岭中段分水岭地区的1—7月平均气温,重建序列的方差解释量为41.2%(F=15.062,p<0.0001),重建序列显示在过去190a中气温较低的时段主要有1814—1850年和1876—1889年;偏暖期主要有1851—1875年和1890—1933年;而1934—1990年这一时期气温变化幅度较小,气温相对比较稳定;1990年之后升温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中段 分水岭 树轮宽度 气温重建
下载PDF
中高山区高精度航磁调查找矿效果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张洪瑞 熊盛青 +3 位作者 范正国 周道卿 谭林 曹宝宝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051-2059,共9页
随着矿产资源需求的不断加大,我国西部高山区利用高精度航磁技术开展矿产勘查的需求越来越高,本文以东昆仑、阿尔金等多个高山区实测资料为基础,通过对不同型号飞机性能进行对比,选择适合高山区航磁测量的飞行平台;结合理论模型计算与... 随着矿产资源需求的不断加大,我国西部高山区利用高精度航磁技术开展矿产勘查的需求越来越高,本文以东昆仑、阿尔金等多个高山区实测资料为基础,通过对不同型号飞机性能进行对比,选择适合高山区航磁测量的飞行平台;结合理论模型计算与不同高度飞行试验,确定了高山区有效飞行高度;并在基础上开展了航地磁测量效果对比.在航磁资料精细解释方面尝试了曲面位场转换处理,对比了转换前后局部异常强度变化;针对高海拔地区弱小磁异常选编,开展了弱缓异常提取技术研究;并针对起伏地形条件下航磁异常2.5D/3D精细反演解释技术手段进行了尝试,就如何提高航磁资料找矿效果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山 高精度航磁 找矿效果 2 5D 3D反演 精细解释
下载PDF
中太平洋海山群漂移史及其来源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俐红 高金耀 +1 位作者 金翔龙 章家保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5-42,共8页
中太平洋海山群的海山呈簇状排列且近EW向展布于太平洋海山密集区,其四周分布着一系列NW走向的线性列岛及规模巨大的水下海山链.它位于明显属于海山链构造的夏威夷群岛和马绍尔群岛之间,处于莱恩群岛的北西向延伸方向上,与热点作用的板... 中太平洋海山群的海山呈簇状排列且近EW向展布于太平洋海山密集区,其四周分布着一系列NW走向的线性列岛及规模巨大的水下海山链.它位于明显属于海山链构造的夏威夷群岛和马绍尔群岛之间,处于莱恩群岛的北西向延伸方向上,与热点作用的板内火山作用关系密切.结合前人对中太平洋海山群形成和漂移的认识,从板决运动和几何学角度出发,采用Backtracking和Hot-spotting海山追踪方法对该区海山进行了追踪,发现该区海山的热点源主要位于现今法属玻利尼西亚群岛区(法属玻利尼西亚热点群),这与前人从古地磁和钻探资料出发得到的结果相接近.研究表明,中太平洋海山群是多热点成因的板内火山作用和板块构造运动的共同产物,它在130~90 Ma期间起源于法属玻利尼西亚热点群,曾随着太平洋板块发生过向南和向北的运动,既有水平方向的漂移又有垂直方向上的升降,在漂移和升降过程中还受到了当时大规模多期的热点活动和断裂活动的改造作用,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后才到达今天的位置,最后形成了现今呈簇状分布的海山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太平洋海山群 BACKTRACKING Hot-spotting 法属玻利尼西亚热点群
下载PDF
夏季新疆中天山北坡大气冰核的浓度观测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建新 廖飞佳 +1 位作者 高子毅 王文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8-142,共5页
利用微孔滤膜法,于2001年6月12日~7月31日在新疆中天山北坡乌鲁木齐河上游山区的小渠子和牧试站分别进行了大气冰核观测。观测发现,这里的冰核浓度非常低,平均浓度仅为0.32个·L^-1。分析结果表明,冰核浓度变化与气团活动、... 利用微孔滤膜法,于2001年6月12日~7月31日在新疆中天山北坡乌鲁木齐河上游山区的小渠子和牧试站分别进行了大气冰核观测。观测发现,这里的冰核浓度非常低,平均浓度仅为0.32个·L^-1。分析结果表明,冰核浓度变化与气团活动、降水和风向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天山山区 大气冰核浓度 微孔滤膜法
下载PDF
珍稀濒危植物长蕊木兰种群的年龄结构与空间分布 被引量:57
16
作者 袁春明 孟广涛 +5 位作者 方向京 柴勇 李贵祥 蔺汝涛 王骞 李品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3866-3872,共7页
珍稀濒危植物长蕊木兰为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然而,由于受研究尺度和分析方法的限制,对其种群生态特征等方面仍不清楚。以云南高黎贡山原生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4 hm2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应用Ripley的L函数分析了长蕊木兰种群的年龄结构... 珍稀濒危植物长蕊木兰为国家Ⅰ级保护植物。然而,由于受研究尺度和分析方法的限制,对其种群生态特征等方面仍不清楚。以云南高黎贡山原生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4 hm2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应用Ripley的L函数分析了长蕊木兰种群的年龄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研究发现:(1)长蕊木兰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反"J"型,属稳定型种群。(2)长蕊木兰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空间尺度关系密切,空间尺度小于75 m时为聚集分布,大于75 m时为随机分布。生境异质性在长蕊木兰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3)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明显的差异,中树和小树阶段的分布格局在中、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在较大尺度上呈随机分布;大树阶段在整个空间尺度上均呈现随机分布。(4)长蕊木兰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关联性主要表现为中、小尺度上的负相关,在较大尺度上则趋向于无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蕊木兰 点格局分析 空间关联性 高黎贡山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下载PDF
我国中亚热带山地土壤有机质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彭新华 李元沅 赵其国 《山地学报》 CSCD 2001年第6期489-496,共8页
本文研究中亚热带地区湖南连云山、万洋山各垂直地带的A层土壤的有机质某些性质的垂直变化规律。TC、TN、Kos、HA FA、总酸度、羧基和酚羟基含量均表现为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加的趋势 ,E4 E6的结果则相反。Ca键腐殖质变化不明显 ,Fe .Al键... 本文研究中亚热带地区湖南连云山、万洋山各垂直地带的A层土壤的有机质某些性质的垂直变化规律。TC、TN、Kos、HA FA、总酸度、羧基和酚羟基含量均表现为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加的趋势 ,E4 E6的结果则相反。Ca键腐殖质变化不明显 ,Fe .Al键腐殖质、紧结态腐殖质均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G0 %和G1 %含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 ,G2 %含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增加 ,G1 G2 比值表现为基带土壤 >0 .5 ,而山地土壤 <0 .5。基带土壤中G2 组有机碳在复合体有机碳总量中所占的比例较小 ,山地土壤中G2 组有机碳占的比例却最大 ,都超过 5 0 %。聚类分析表明海拔高度对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带土壤的有机质性质的影响小于中间过渡地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 山地土壤 有机质 有机矿质复合体 中国 腐殖酸 有机碳
下载PDF
广西元宝山中山针阔叶混交林的群落特征 被引量:3
18
作者 丁涛 宁世江 唐润琴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10年第1期8-13,共6页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广西元宝山中山针阔叶混交林的种类组成、分布区类型、生活型谱和叶片特征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该针阔叶混交林种类组成较丰富、物种多样性程度较高,共有维管植物96科201属379种,其中,蕨类植物19科26属33种,...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广西元宝山中山针阔叶混交林的种类组成、分布区类型、生活型谱和叶片特征等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该针阔叶混交林种类组成较丰富、物种多样性程度较高,共有维管植物96科201属379种,其中,蕨类植物19科26属33种,种子植物77科175属346种。在种子植物中,单种科和少种科(2~5种)所占比例较大(41.6%和32.5%),蔷薇科(Rosaceae)、杜鹃花科(Ericaceae)、山茶科(Theaceae)、樟科(Lauraceae)、壳斗科(Fagaceae)、冬青科(Aqu ifoliaceae)、禾本科(G ram ineae)、山矾科(Symp locaceae)和百合科(L iliaceae)种类较多,并含有较多起源古老的残遗植物。该针阔叶混交林的种子植物属共有12个分布区类型,其中,中国特有分布属4属,分别是长苞铁杉属(NothotsugaHu ex Page)、棱果花属(BartheaHook.f.)、匙叶草属(LatoucheaFranch.)和马铃苣苔属(O reocharisBenth.);热带分布型属和温带分布型属占绝对优势(53.6%和44.0%),且热带成分所占比例略高于温带成分,表明该群落植物区系表现为明显的亚热带山地性质。群落中以高位芽植物为主(60.4%),藤本植物和地面芽植物也占有较高比例(12.1%和11.1%)。群落的叶级以小型叶为主(55.4%),叶片特征以单叶(85.8%)、革质叶(52.6%)和全缘叶(61.2%)为主。此外,在群落的乔木层上层,针叶树种、落叶阔叶树种和常绿阔叶树种的比例分别为23.1%、34.6%和42.3%,表明该群落的中山针阔叶混交林特点十分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宝山 中山针阔叶混交林 群落特征 分布区类型 生活型
下载PDF
秦岭菜子坪林区森林景观格局及破碎化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志彬 王得祥 任广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95-100,106,共7页
【目的】研究秦岭菜子坪林区森林景观格局现状和破碎化特征,为研究区以及秦岭中段南坡森林资源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菜子坪林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为基础,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支持下,对菜子坪林区森... 【目的】研究秦岭菜子坪林区森林景观格局现状和破碎化特征,为研究区以及秦岭中段南坡森林资源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菜子坪林区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为基础,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支持下,对菜子坪林区森林景观格局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并以边界密度、平均分维数、平均最近邻距离和相似邻接比指数为评价指标,对其景观格局的破碎化程度进行分析。【结果】将研究区分为14个景观类型,共1 072个斑块,其中无林地斑块面积仅占总面积的3.04%,各景观类型的平均分维数均接近1.00。各森林景观类型的边界密度为:板栗林>落叶松林>华山松林>软阔林>油松林>杨树林>云杉林>硬阔林>铁杉林>桦木林>冷杉林>刺槐林>栎林;相似邻接比指数为:栎林>刺槐林>冷杉林>桦木林>铁杉林>硬阔林>杨树林>云杉林>油松林>软阔林>华山松林>落叶松林>板栗林;平均最近邻距离为:板栗林>落叶松林>桦木林>刺槐林>冷杉林>铁杉林>云杉林>软阔林>华山松林>硬阔林>油松林>栎林。【结论】菜子坪林区森林整体分布的连续性较好,景观类型斑块的边界褶皱程度较低。在各森林景观类型中,栎林的面积最大,破碎化程度最低;板栗林、落叶松林呈小面积零散分布,破碎化程度最高;其余各景观类型的边界密度、相似邻接比指数和平均最近邻距离差异均不明显,破碎化程度相似,均居于适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植被 景观破碎化 秦岭中段南坡 菜子坪
下载PDF
乌鲁木齐南山中山带积雪特征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郑玉萍 宫恒瑞 +1 位作者 崔玉玲 万瑜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3年第2期29-33,共5页
利用1971—2011年乌鲁木齐小渠子气象站资料,对南山中山带40 a来的积雪特征及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南山中山带平均稳定积雪期为144 d;近40 a来出现的最大积雪深度为57 cm,年最大积雪深度出现在3月下旬的频率最大,平均... 利用1971—2011年乌鲁木齐小渠子气象站资料,对南山中山带40 a来的积雪特征及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南山中山带平均稳定积雪期为144 d;近40 a来出现的最大积雪深度为57 cm,年最大积雪深度出现在3月下旬的频率最大,平均积雪深度以2月最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稳定积雪初日推迟、终日提前、稳定积雪期缩短的趋势。近40 a来最大积雪深度递增趋势主要是由于冬季降水量增加和降雪强度增强所造成;而随着气温的逐渐变暖则造成稳定积雪初日的推迟和终日提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雪 中山带 乌鲁木齐 南山 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