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新世中低纬度海道变化对大西洋经圈翻转流和气候变化影响的模拟研究
1
作者 魏吉林 刘海龙 +2 位作者 郑伟鹏 林鹏飞 赵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40,共9页
自中中新世以来,特提斯海道和巴拿马海道的开合状态可能直接影响了大西洋经圈翻转流(AMOC)的强度和空间形态演变。但是,当前对这两处关键的中低纬度海道与AMOC之间联系的系统性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中中新世时期的边界条件,利用耦合气... 自中中新世以来,特提斯海道和巴拿马海道的开合状态可能直接影响了大西洋经圈翻转流(AMOC)的强度和空间形态演变。但是,当前对这两处关键的中低纬度海道与AMOC之间联系的系统性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中中新世时期的边界条件,利用耦合气候模式开展了中中新世气候模拟试验,以及特提斯海道和巴拿马海道先后关闭的敏感性试验。模拟结果显示,开放的特提斯海道和巴拿马海道分别为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水进入北大西洋提供了“捷径”,同时分别向北大西洋输运高盐度海水和低盐度海水,对AMOC强度的变化起着相反的作用。特提斯海道开放增强了AMOC,这抵消了巴拿马海道开放导致的对AMOC的减弱。这两处中低纬度海道的关闭均能引起全球海表温度的南北不对称响应,分界线大致位于巴拿马海道所在纬度。本研究表明,只有特提斯海道和巴拿马海道关闭时,才会形成现代意义上的AMOC空间结构,因此这两处中低纬度海道的关闭时间对研究AMOC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西洋经圈翻转流 中中新世大暖期 淡水输运 巴拿马海道 特提斯海道
下载PDF
广东雷州半岛晚渐新世—早更新世孢粉共存因子分析及古气候变化重建 被引量:3
2
作者 张宗言 刘祥 +3 位作者 李响 柯学 张楗钰 徐亚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03-316,共14页
广东省雷州半岛新生代钻孔ZKA01揭露的地层序列自下向上为渐新统涠洲组、中新统下洋组、角尾组、灯楼角组、上新统望楼港组、下更新统湛江组和中更新统北海组,涠洲组—望楼港组为滨浅海沉积,湛江组和北海组为陆相河湖相沉积。本文在ZKA0... 广东省雷州半岛新生代钻孔ZKA01揭露的地层序列自下向上为渐新统涠洲组、中新统下洋组、角尾组、灯楼角组、上新统望楼港组、下更新统湛江组和中更新统北海组,涠洲组—望楼港组为滨浅海沉积,湛江组和北海组为陆相河湖相沉积。本文在ZKA01钻孔地层中自下向上88个层位中获取的29311粒孢粉化石的81个属中,选取了常见的种子植物花粉种属42个,通过共存因子分析法,定量重建了研究区晚渐新世—早更新世的古气候参数,划分出晚渐新世—早中新世(25~17 Ma)、中中新世(17~13.5 Ma)、晚中新世—上新世初期(13.5~4 Ma)和上新世—早更新世(4~1.5 Ma)4个气候演化阶段。孢粉共存因子定量法重建的研究区晚渐新世—早更新世4个阶段的古气候变化过程能较好地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相匹配,晚渐新世—早中新世温度降低的时间拐点大致可与Mi1a气候变冷事件相吻合。中中新世可以与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MMCO)相对应,表现为炎热潮湿的气候特征。中中新世晚期的气温是下降的,在一定程度上响应了Mi3中中新世气候变冷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孢粉 共存因子分析 气候变化 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 雷州半岛
下载PDF
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西北内陆干旱区气候演化特征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海涛 吴福莉 +1 位作者 方小敏 杨立业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0年第1期45-65,共21页
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是距离现今最近的一个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气候适宜阶段,现有记录大多显示全球在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期间气候以暖湿为特征。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作为北半球中纬度面积最大的干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气候如何响应全球中... 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是距离现今最近的一个未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气候适宜阶段,现有记录大多显示全球在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期间气候以暖湿为特征。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区作为北半球中纬度面积最大的干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气候如何响应全球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的气候变化对预测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内陆干旱区气候变化趋势及实现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总结了西北内陆干旱区具有年代控制的15个剖面的孢粉、同位素、磁化率等19项记录,并选取各记录中指示意义明确的气候代用指标进行集成、分析,发现多数剖面在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的不同时段出现了湿润化特征,但湿润化的出现、结束时间不同,自西向东,湿润事件结束(或适宜期后干旱化增强事件出现)的时间变晚。推测西北内陆干旱区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的气候演化主要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但湿润事件结束或适宜期后干旱化增强事件出现及其呈现出的时空差异则受区域构造活动及气候系统等因素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 西北内陆干旱区 气候代用指标 全球变化 构造活动
下载PDF
黄土高原西部红粘土岩石磁学性质及其指示的亚洲内陆中中新世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17
4
作者 赵辉 强小科 +3 位作者 敖红 徐新文 孙玉芳 陈艇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90-699,共10页
对黄土高原西部序浪红粘土进行详细岩石磁学分析表明,沉积物磁性由磁铁矿和赤铁矿主导,并且含有一定量的磁赤铁矿。中中新世大暖期红粘土中磁铁矿、磁赤铁矿含量显著升高;中中新世大暖期前后红粘土中的磁铁矿含量相对较低,赤铁矿相对含... 对黄土高原西部序浪红粘土进行详细岩石磁学分析表明,沉积物磁性由磁铁矿和赤铁矿主导,并且含有一定量的磁赤铁矿。中中新世大暖期红粘土中磁铁矿、磁赤铁矿含量显著升高;中中新世大暖期前后红粘土中的磁铁矿含量相对较低,赤铁矿相对含量较高,但并未显示较强的磁赤铁矿信息。磁性矿物的整体粒径表现为以SP,SD和PSD颗粒为主,MD颗粒较少。庄浪红粘土磁化率在16.5~13.8Ma出现峰值,与当时的夏季风强盛、降水丰富、成壤作用较强造成的亚铁磁性矿物相对含量增加密切相关。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中中新世大暖期,综合庄浪岩石磁学特征以及陆地和海洋的其他证据可以推测当时东亚冬、夏季风可能同时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中新世大暖期庄浪红粘土岩石磁学
原文传递
中国北方哺乳动物群在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的记录和表现 被引量:11
5
作者 邓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10-819,共10页
哺乳动物的起源和演化无不受其生活环境的调控和制约,因此化石物种及其组合的特点与变化是反映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东亚的哺乳动物群在晚新生代期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转换,中新世中、晚期之交即发生了一次剧烈的动物群演替事... 哺乳动物的起源和演化无不受其生活环境的调控和制约,因此化石物种及其组合的特点与变化是反映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东亚的哺乳动物群在晚新生代期间经历了多次重大的转换,中新世中、晚期之交即发生了一次剧烈的动物群演替事件,适应于森林环境的铲齿象动物群被适应于草原环境的三趾马动物群所取代。中中新世全球气候变化也达到一个顶峰,南极冰量显著减少,大洋底层水温度进一步上升,形成17~15Ma期间的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Middle Miocene Climatic Optimum,简称MMCO),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与人类活动无关的一次强烈的增温事件。中国中中新世的哺乳动物群对MMCO的升温事件有敏感的响应,出现了大量喜暖喜湿的哺乳动物,如铲齿象、上猿、河狸、睡鼠、安琪马、爪兽、库班猪、利齿猪和古麟等。中中新世的铲齿象动物群反映了相当暖湿的气候环境,上猿等典型的森林动物在此背景下甚至分布到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中国的北方地区。尽管中国的中中新世哺乳动物群几乎都产自河湖相沉积中,尤其以河流相的砂岩为主,保存为化石的机会较少,但仍然有充分的材料显示出哺乳动物对温暖湿润环境的适应性状,从而有足够的记录来描绘哺乳动物在MMCO期间的表现和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森林 中中新世 气候适宜期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