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mulation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changes in the Middle Pliocene warm period and comparison with reconstructions 被引量:2
1
作者 YAN Qing ZHANG ZhongShi +2 位作者 WANG HuiJun JIANG DaBang ZHENG WeiPe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1年第9期890-899,共10页
The Middle Pliocene (ca 3.12–2.97 Ma) is a recent warm period in the Earth’s history. In many respects, the warmth of the Middle Pliocene is similar to the probable warm situation of the late 21st century predicted ... The Middle Pliocene (ca 3.12–2.97 Ma) is a recent warm period in the Earth’s history. In many respects, the warmth of the Middle Pliocene is similar to the probable warm situation of the late 21st century predicted by climate models. Understanding the Middle Pliocene climate is important in predicting the future climate with global warming. Here, we used the latest reconstructions for the Middle Pliocene—Pliocene Research Interpretation and Synoptic Mapping (PRISM) version 3—to simulate the Middle Pliocene climate with a fully coupled model Fast Ocean Atmosphere Model. From comparison of the results of simulations with reconstructions, we considered two important scientific topics of Middle Pliocene climate modeling: extreme warming in the subpolar North Atlantic and a permanent El Ni?o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Our simulations illustrate that the global annual mea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in the Middle Pliocene was about 2.3°C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pre-industrial era. The warming was stronger at midand high latitudes than at low latitudes. The simulated SST changes agree with SST reconstructions in PRISM3 data, especially for the North Atlantic, North Pacific and west coast of South America. However, there were still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simulation of the SST and reconstructions for the subpolar North Atlantic and tropical Pacific. In the case of the Atlantic, the weakened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in the simulation did not support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extremely warm condition in the subpolar North Atlantic. In the case of the tropical Pacific, the whole ocean warmed, especially the eastern tropical Pacific, which did not support the permanent El Ni?o suggested by the reconstruction. From evaluation of the modeling and reconstruction, we suggest that the above discrepancies were due to uncertainties in reconstructions, difficulties in paleoclimate modeling and deficiencies of climate models. The discrepancies should be reduced through consideration of both the modeling and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新世 中东 温度变化 未来气候变化 热带太平洋 气候模拟 北大西洋 仿真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盆地中中新世—早上新世黏土矿物及其古气候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胡飞 殷科 +6 位作者 姬凯鹏 刘钊 肖唐付 黄蔚 何翔 骆满生 张克信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91-1309,共19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古气候可能受控于全球变冷、青藏高原隆升及局地地形变化的影响。为解析气候演化过程及驱动因素,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盆地西沟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在已有古地磁年龄约束基础上,分析了中中新世—早上新世沉积物中黏土... 青藏高原东北缘古气候可能受控于全球变冷、青藏高原隆升及局地地形变化的影响。为解析气候演化过程及驱动因素,本文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循化盆地西沟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在已有古地磁年龄约束基础上,分析了中中新世—早上新世沉积物中黏土矿物的组成和微观形貌特征。结果表明,西沟剖面沉积物中黏土矿物主要由伊利石、蒙脱石、绿泥石和高岭石组成,其中伊利石含量最高,平均为59.3%;蒙脱石次之,平均为18.2%,绿泥石平均含量为12.3%,高岭石平均含量为10.2%。根据剖面中黏土矿物含量和比值的变化特征,结合循化盆地西沟剖面的沉积速率、孢粉记录、有机质碳同位素和沉积岩地球化学比值,并与深海氧同位素值(δ^(18)O)变化曲线对比,将循化盆地14.6~5.0 Ma气候环境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14.6~12.7 Ma,气候干冷期,与北半球冰盖扩展引发的全球性降温事件有关;12.7~8.0 Ma,气候相对温暖湿润期,可能与循化盆地周围山体隆升有关,即积石山在~12.7 Ma隆升至临界高度,成为西风带输送水汽的地形屏障,使得循化盆地内的降水增强;8.0~5.0 Ma,气候再次转向干冷期,该阶段气候的干旱化对应于青藏高原在8 Ma左右的快速隆升,高原进一步的隆升阻碍东亚季风西风带的暖湿气流向内陆的输送,从而引起区域干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中新世—早上新世 黏土矿物 循化盆地 干旱化 全球变冷 青藏高原隆升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凹陷周缘的晚新生代张扭性断层带 被引量:22
3
作者 李曰俊 孙龙德 +7 位作者 杨海军 张光亚 齐英敏 桑洪 王月然 刘亚雷 张强 文磊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9-123,共15页
塔里木盆地西北部的阿瓦提凹陷周缘发育晚新生代正断层,其中第四纪的正断层活动是塔里木盆地构造地质研究的新发现。这些正断层受先存基底断裂控制,平面上沿沙井子断裂带、阿恰断裂带和吐木休克断裂带右阶式雁列状分布,构成右阶左旋张... 塔里木盆地西北部的阿瓦提凹陷周缘发育晚新生代正断层,其中第四纪的正断层活动是塔里木盆地构造地质研究的新发现。这些正断层受先存基底断裂控制,平面上沿沙井子断裂带、阿恰断裂带和吐木休克断裂带右阶式雁列状分布,构成右阶左旋张扭性正断层带。剖面上,向下断达下古生界后不清楚,向上断至第四系上部,构成阶梯状或小型地堑(或负花状构造)构造。生长系数计算结果表明,正断层带形成于新近纪末,第四纪早-中期持续活动,到第四纪晚期停止活动。这些张扭性正断层带的成因是阿瓦提地块相对于周边地质体的顺时针旋转而致,其动力学来源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陆一陆碰撞,在晚喜马拉雅山期依然持续作用而导致的远程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西北部 阿瓦提凹陷 上新世晚期-第四纪中期 正断层 张扭性断层带 顺时针旋转
下载PDF
南海南部中上新世以来沉积有机碳与古生产力变化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博士 赵泉鸿 翦知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3-79,共7页
对南海南部ODP1143站上部150m的1005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有机碳分析,求取中上新世3.5Ma以来表层生产力长期的演化趋势和短期的变化规律。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堆积速率和输出生产力在2.85~1.58Ma和0.9~0Ma两个时期呈现相对高值,反映具较... 对南海南部ODP1143站上部150m的1005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有机碳分析,求取中上新世3.5Ma以来表层生产力长期的演化趋势和短期的变化规律。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堆积速率和输出生产力在2.85~1.58Ma和0.9~0Ma两个时期呈现相对高值,反映具较高的古生产力,推测分别与上新世晚期北极冰盖形成和“中更新世革命”之后北极冰盖扩大事件密切相关。与有孔虫δ18O记录对比,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堆积速率和输出生产力都显示在冰期增加,间冰期降低,反映了冰期具较高的表层生产力。冰期时较高的沉积物堆积速率和C/N比值反映低海平面时期陆源营养物质供应增加,是造成冰期表层生产力高的重要原因。同时推测冰期时低氧含量的底层水有利于有机物质的保存。频谱分析揭示,中上新世以来有机碳含量变化复杂,说明其变化除主要受到地球轨道周期变化的驱动外,还受到陆源物输入等其他因素的影响;而有机碳堆积速率和输出生产力主要受地球轨道周期变化的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生产力 南海南部 上新世 ODP1143站 表层生产力 有机碳含量 堆积速率 中更新世革命 陆源营养物质 周期变化 地球轨道 Δ^18O 变化规律 演化趋势 有机物质 频谱分析 含量变化 沉积物 碳分析 输出 有孔虫 间冰期 海平面
下载PDF
上新世中期中国气候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姜大膀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33-1043,共11页
使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曾就上新世中期(距今约3百万年前)气候进行过数值模拟试验,在已有针对全球气候进行分析的工作基础上,集中研究了该地质时期我国气候的变化特征。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除了青藏高原地区由... 使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曾就上新世中期(距今约3百万年前)气候进行过数值模拟试验,在已有针对全球气候进行分析的工作基础上,集中研究了该地质时期我国气候的变化特征。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除了青藏高原地区由于地形海拔高度变化而引起的局地冷却现象以外,上新世中期我国约100°E以东地区地表气温上升4~8℃,升温中心位于江淮流域下游地区;该经度线以西地区地表气温升幅相对要弱一些,在1~4℃之间。上新世中期年均降水在我国东部地区显著减少,平均减幅在0.5mm/天以上,特别是在长江中游地区;新疆北部、青海和西藏大部年均降水略有增加,而新疆中部和南部年均降水略有减少。在对流层低层,上新世中期东亚冬季风系统减弱,夏季风系统总体上略有减弱;在对流层中层,冬季东亚大槽显著减弱,夏季中高纬度地区500hPa位势高度升高。在以上结果中,上新世中期我国气候相对于现在偏暖、东亚冬季风强度减弱得到了代用资料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新世中期 中国气候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再认识 被引量:1
6
作者 赵越 闫纪元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5期820-826,共7页
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自中新世中期澳大利亚板块与东南亚大陆开始碰撞逐渐形成。上新世早期演化成为具有统一形变、运动和动力体系的构造。其与澳大利亚以及西南太平洋地区的连环式旋卷构造是一个构造整体,可以归入一个构造体系。探索认... 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自中新世中期澳大利亚板块与东南亚大陆开始碰撞逐渐形成。上新世早期演化成为具有统一形变、运动和动力体系的构造。其与澳大利亚以及西南太平洋地区的连环式旋卷构造是一个构造整体,可以归入一个构造体系。探索认识这一巨型构造体系因其与青藏高原构造地貌的演变,全球大洋温盐环流的重大调整密切相关。其导致了区域乃至影响了全球的气候环境剧变。认识李四光教授的科学思想和构造体系需要沿着其思想脉络,从更广阔的范围和科学发展的前沿思考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 构造体系 中期中新世 早期上新世 东南亚 澳大利亚
下载PDF
中上新世气候增暖的归因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冉 姜大膀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6-145,共10页
中上新世是占气候研究领域的重要时期,研究此时期气候能为理解地球气候系统和预估未来气候变化提供帮助。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研发的通用气候系统模式的平板海洋模式组件CCSM4-SOM,模拟了相对于工业革命前期,大气CO_2浓度、地形和... 中上新世是占气候研究领域的重要时期,研究此时期气候能为理解地球气候系统和预估未来气候变化提供帮助。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研发的通用气候系统模式的平板海洋模式组件CCSM4-SOM,模拟了相对于工业革命前期,大气CO_2浓度、地形和地表类型改变对中上新世气候增暖的不同影响。结果表明,地形改变对全球年平均地表气温影响较小,但在地形降低较大区域其增温效果十分明显;大气CO_2浓度增加导致全球年均地表气温显著增加,而且全球各纬度均有增温,由于海冰反馈作用,两半球高纬海域增温更为显著;地表类型改变在北半球高纬增温效应最为明显,部分地区增温幅度已超过大气CO_2浓度增加所引起的增幅。总体来看,大气CO_2浓度增加所引起的增温效应在全球年平均和全年纬向平均上表现显著,但在高纬局地区域,它的影响并没有地形和地表类型改变的影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上新世 气候增暖 归因分析
原文传递
碳酸盐碳同位素揭示的泥河湾盆地上新世中晚期C_(4)植物扩张历史 被引量:3
8
作者 刘超飞 张振 +3 位作者 李月丛 王永 迟振卿 董进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86-1198,共13页
植被中C_(4)植物比例与气候条件和生态系统类型密切相关,了解C_(4)植物扩张历史对于理解过去生态系统格局演化以及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在已有古地磁年代基础上,通过对泥河湾盆地郝家台NHA钻孔224.2~175.4 m段内243个沉... 植被中C_(4)植物比例与气候条件和生态系统类型密切相关,了解C_(4)植物扩张历史对于理解过去生态系统格局演化以及古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研究在已有古地磁年代基础上,通过对泥河湾盆地郝家台NHA钻孔224.2~175.4 m段内243个沉积物样品的碳酸盐δ13C分析,结合δ18O、地球化学元素、粒度等环境代用指标测试,揭示了泥河湾盆地上新世3.66~2.89 Ma期间的C4植物扩张历史。研究结果显示:1)泥河湾盆地3.66~2.89 Ma期间,δ13C均高于-7‰,且δ13C值整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指示了研究时段内泥河湾盆地C3、 C_(4)植物共存,C_(4)植物总体呈现出明显扩张的趋势,其中约3.58 Ma和约3.10 Ma为研究时段内两次最为明显的C_(4)植物扩张重要时间节点;2)3.58 Ma之前,δ13C多低于-5‰,植被以C_(3)植物为主,3.58~3.10 Ma期间δ13C含量在-5‰至-3‰之间波动,气候趋向干旱化方向发展,C_(4)植物所占比例有所增加;3)3.10 Ma之后的全球性冷干事件导致泥河湾盆地气候显著变冷变干,尤其是干旱化程度显著增强,δ13C多高于-3‰,指示泥河湾盆地C_(4)植物出现显著扩张,以C_(4)植物为主的草本植被占比可能超越C_(3)植物,成为区域主要的植被类型;4)C_(4)植物扩张过程中,也存在数次波动,如在约3.46 Ma、约3.38 Ma、约3.28 Ma和约3.13 Ma等时段内出现数次持续时间较短的δ13C明显低值,分别可以与全球深海氧同位素阶段(MIS)明显冷时期对应的MG6、 MG4、 M2和KM2相一致,但这些低值呈现出随时间推移,δ13C值逐渐升高的趋势,显示C4植物的影响逐渐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上新世中晚期 碳酸盐同位素 C_(4)植物扩张
原文传递
Oxygen isotope stratigraphy and events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during the last 6 million years 被引量:6
9
作者 翦知湣 成鑫荣 +2 位作者 赵泉鸿 王吉良 汪品先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01年第10期592-960,共9页
Based on the stable isotopic analysis of more than 1000 samples of planktonic and benthic foraminifers from ODP Site 1148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the oxygen isotope stratigraphy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 Based on the stable isotopic analysis of more than 1000 samples of planktonic and benthic foraminifers from ODP Site 1148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the oxygen isotope stratigraphy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last 3 million years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SCS. Furthermore, the paleoceanographic changes in the northern SCS during the last 6 million years have been unraveled. The benthic foraminiferal δ180 record shows that before ~3.1 Ma the SCS was much more influenced by the warm intermediate water of the Pacific. The remarkable decrease in the deepwater temperature of the SCS during the period of 3.1-2.5 Ma demonstrates the formation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ce-sheet. However, the sever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reductions during the early and middle Pliocene, reflected by the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δ18O,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ice-sheet growth in the Antarctic region. Only those stepwise and irreversible SST reductions during the period of ~2.2-0.9 Ma could be related to the formation and growth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ice-she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ygen Isotope stratigraphy pliocene-PLEISTOCENE Northern Hemisphere glaciation middle Pleistocene revolution South China Se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