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ctuality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Mediumand Low-yielding Farmland in Liaoning Province
1
作者 Song Da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5年第10期30-33,共4页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in Liaoning Province in the light of local conditions, medium- and low-yielding farmland in Liaoning Province are divided into various zones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in Liaoning Province in the light of local conditions, medium- and low-yielding farmland in Liaoning Province are divided into various zones 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errain, and the practical and feasible improvement 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main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medium- and low-yielding farmland in different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dium- and low-yielding farmland Current situation Improvement measures China
下载PDF
A PREDICTION ABOUT THE EFFECT OF THE BUILDING OF SHUIKOU HYDROPOWER STATION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MINJIANG RIVER
2
作者 余泽忠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1991年第3期54-67,共14页
The building of Shuikou Hydropower Station in the Minjiang River is the largest one in the region of east China. Its install capacity is 1.4 million kw., and its generated energy of planning is 4.95 billion kwh each y... The building of Shuikou Hydropower Station in the Minjiang River is the largest one in the region of east China. Its install capacity is 1.4 million kw., and its generated energy of planning is 4.95 billion kwh each year. In accordance with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the valley of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Minjiang River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hydrography and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specific type of the hydrography station, we can be sure that no harm will be done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en a hydropower station is built at Shuikou. Not only the deposition of silt within the reservoir must not be very serious, it is also more favorable than before for the irrigation of farmland on plain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Minjiang River and inland navigation.In addition,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power stati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ill be the same as before both at the Minjiang River estuary and beyond 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uikou HYDROPOWER Station middle-lower reaches of the Minjiang Riv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RRIGATION of farmland.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农田面源污染防治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3
作者 辛小康 王超 +4 位作者 柳根 程靖华 秦赫 陈正友 肖新宗 《中国水利》 2024年第20期81-88,共8页
为进一步明晰当前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污染来源,精准开展水源地水质保护,采用2017—2023年长系列水质资料,分析丹江口水库及入库河流水质特征,采用资料收集、文献调研及模型计算等方法,估算总氮、总磷污染负荷组成,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 为进一步明晰当前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污染来源,精准开展水源地水质保护,采用2017—2023年长系列水质资料,分析丹江口水库及入库河流水质特征,采用资料收集、文献调研及模型计算等方法,估算总氮、总磷污染负荷组成,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分析了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面源污染治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结果表明:丹江口水库总体水质良好,整体可达到Ⅱ类水质目标(湖库水质标准),但汛期水量较大时因总磷浓度升高会引起超标断面个数明显增加,以2021年和2023年丹江口水库实现170 m正常蓄水位的年份最为典型,而此时汉江、丹江等主要入库河流水质也下降,由以往Ⅱ类下降为Ⅲ类(河流水质标准)。无论是枯水年、丰水年,农田面源污染均已成为影响丹江口水库水质主导因素,总氮贡献率分别达到85.16%和57.73%,总磷贡献率分别达到77.74%和57.17%。当前水源区农田面源污染治理存在农田面源底数不清、农民减施化肥农药积极性不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不顺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农田面源污染防治。提出建立“天空地”一体化面源污染监测预警体系,研究新型高效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开展沟塘水系面源阻控体系建设,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中线 水源区 农田面源污染 防治对策
下载PDF
黄河中游不同地貌条件下植被干旱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郭宇星 孙从建 +1 位作者 陈伟 张齐飞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76-1683,共8页
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表温度和降水数据构建温度植被降水干旱指数(TVPDI)分析黄河中游2000—2021年植被干旱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论证了黄河中游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与区域植被干旱特征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黄河中游2000—2021年多... 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地表温度和降水数据构建温度植被降水干旱指数(TVPDI)分析黄河中游2000—2021年植被干旱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论证了黄河中游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与区域植被干旱特征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黄河中游2000—2021年多年平均TVPDI值呈不显著上升趋势,TVPDI多年均值为0.708,对应干旱等级为轻旱。②黄河中游2000—2021年TVPDI有较强的空间分异性,呈现“东北、西南部地区旱情较轻,西北、东南部地区旱情较重”的空间分布格局;从各地貌分区来看,黄土高塬沟壑区旱情较轻,风沙区与河谷平原区旱情较重。③黄河中游TVPDI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气温、蒸散发和降雨量,且与TVPDI存在显著线性关系。黄河中游2000—2021年植被覆盖度与蒸散发量均呈增加趋势,土壤水分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黄河中游 植被干旱 TVPDI
下载PDF
基于甘肃省中低产田现状的改良措施及其应用效果 被引量:2
5
作者 孙建好 郭全恩 +3 位作者 赵建华 李伟绮 陈亮之 杨新强 《寒旱农业科学》 2023年第2期139-144,共6页
中低产田是指土壤存在一种或几种制约农业生产的障碍因素,农业单产相对低而不稳的耕地。研究和分析甘肃省中低产田的现状及其改良技术措施,有针对性地实施中低产田改良改造,对改善甘肃省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经济... 中低产田是指土壤存在一种或几种制约农业生产的障碍因素,农业单产相对低而不稳的耕地。研究和分析甘肃省中低产田的现状及其改良技术措施,有针对性地实施中低产田改良改造,对改善甘肃省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针对甘肃省中低产田面积大、分布广和相对集中的特征,在分析中低产田障碍因素成因和主要类型的基础上,梳理了近年甘肃省主要的中低产田改良集成技术措施及其应用效果,提出了中低产田改良和治理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低产田 现状 改良 治理 应用效果 甘肃省
下载PDF
黑河中游地区耕地景观演变及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33
6
作者 赵锐锋 王福红 +1 位作者 张丽华 李鸿伟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20-928,共9页
选取1987~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变化轨迹分析方法以及景观指数表征黑河中游地区耕地景观的演变过程,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析耕地景观演变的驱动力。结果表明:从耕地的变化轨迹来看,研究期间耕地的扩张是黑河中游地区耕地景观... 选取1987~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变化轨迹分析方法以及景观指数表征黑河中游地区耕地景观的演变过程,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析耕地景观演变的驱动力。结果表明:从耕地的变化轨迹来看,研究期间耕地的扩张是黑河中游地区耕地景观演变的主要趋势;从空间上来看,扩张型耕地和缩减型耕地分布趋向集中,主要集中在稳定型耕地边缘,同时耕地扩张的方向趋向河流;从驱动因素分析来看,总人口、城市化、产业发展、机电井数等是促使耕地景观演变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但是各个驱动因素的驱动作用均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景观 变化轨迹分析 偏最小二乘回归 黑河中游
下载PDF
西藏“一江两河”中部地区的农业发展与农田沙漠化 被引量:23
7
作者 魏兴琥 杨萍 董光荣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6-200,共5页
一江两河"中部地区是西藏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也是沙漠化土地最集中、危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作者分析了区域内农业开发、农业耕作制度改变和土壤肥力变化对农田风蚀的影响,初步得出:盲目开垦、不合理的农作制度和薄弱的农田基础... 一江两河"中部地区是西藏农业生产的主要区域,也是沙漠化土地最集中、危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作者分析了区域内农业开发、农业耕作制度改变和土壤肥力变化对农田风蚀的影响,初步得出:盲目开垦、不合理的农作制度和薄弱的农田基础条件加剧了农田沙漠化的发生、发展,造成目前区域内约5万hm2占区域内总耕地面积47%以上的农田遭受风沙危害,并呈扩展态势。为了有效的防治农田沙漠化的发生、发展,建议加强农田防护林等基础建设,大力发展草田间作、草田轮作等草地农业模式,建立适宜的传统农作与现代技术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的农作制度,扩大冬小麦、冬青稞、油菜和豆科作物、豆科饲料等冬春季节覆盖农田地表的作物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经济 农田 沙漠化 风蚀 西藏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农牧交错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肖红梅 刘新民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2005年第1期96-101,共6页
在内蒙古中部农牧交错区选择农田、退耕地、人工林地和荒漠草原4种生境类型,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牧交错区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线虫(Namatoda),常见类群为螨类(Acari na)和弹尾类(Collembola).从4种生... 在内蒙古中部农牧交错区选择农田、退耕地、人工林地和荒漠草原4种生境类型,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牧交错区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线虫(Namatoda),常见类群为螨类(Acari na)和弹尾类(Collembola).从4种生境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的对比分析看,退耕地的丰富度较高,多样性较大,荒漠草原的各种指数相对较低.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看,个体数和类群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表聚性明显.不同生境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随季节变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春季,人工林地个体数较多,退耕地个体数较少,农田类群数较多.夏季,农田个体数较多,荒漠草原个体数较少,退耕地类群数较多.秋季,人工林地个体数较多,农田个体数较少,人工林地类群数较多,退耕地类群数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地 类群 人工林地 农田 土壤动物群落 地类 荒漠草原 个体数 生境类型 垂直分布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生态问题诊断与系统修复实践探讨——以山西汾河中上游试点项目为例 被引量:30
9
作者 周伟 官炎俊 +6 位作者 刘琪 范彦波 白中科 师学义 胡业翠 黄雨晗 白东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8817-8825,共9页
流域生态系统涵盖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各要素,对流域生态系统进行总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重要抓手。黄土高原地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带,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探索黄土高... 流域生态系统涵盖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生态各要素,对流域生态系统进行总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重要抓手。黄土高原地处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带,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探索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与实践,对于实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从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生态系统特征及存在的生态问题出发,提出流域生态系统修复治理的四大核心理念:(1)宏观规划调控与局地修复调整相结合理念;(2)区域生态功能提升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理念;(3)由"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转向"整体把脉,系统治疗"理念;(4)由"开刀治病"工程治理向"健康管理"自然恢复逐步引导理念。以山西省汾河中上游为例,在梳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实践设计思路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汾河中上游五大生态保护修复分区(管涔山汾河源头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汾河干流中上游水生态保护修复区、水土保持生态保护修复区、汾河上游水源涵养生态保护修复区和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区)及其修复任务。总结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基本经验,并对完善黄土高原典型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体制建设与技术服务进行展望,以期为黄土高原乃至全国区域开展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修复 山水林田湖草 实践设计 黄土高原 汾河中上游
下载PDF
黑河中游绿洲化过程中不同开垦年限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5
10
作者 董炜华 王子婷 +1 位作者 李锋瑞 刘继亮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54-1261,共8页
对不同开垦年限绿洲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研究,探讨绿洲化过程中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对土壤环境演变的响应及适应机制。天然荒漠草地开垦为绿洲农田后,新垦绿洲农田大型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丰富度增加为天然荒漠草地的1.95... 对不同开垦年限绿洲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研究,探讨绿洲化过程中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对土壤环境演变的响应及适应机制。天然荒漠草地开垦为绿洲农田后,新垦绿洲农田大型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丰富度增加为天然荒漠草地的1.95倍和1.54倍,百年绿洲农田土壤动物密度和类群丰富度增加为天然荒漠草地的3.54倍和3.00倍;但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数变化较小。不同动物类群随着绿洲农田开垦年限增加,其变化规律也存在较大差异,如地蜈蚣科(Geophilidae)、线蚓科(Enchytraeidae)、正蚓科(Lumbricidae)和蝇科幼虫(Muscidae)个体密度逐渐增加,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和象甲科(Curculionidae)个体密度显著降低,而平腹蛛科(Gnaphosidae)、夜蛾科(Noctuidae)幼虫和蚁科(Formicidae)受农田开垦以及开垦年限的影响较小。RDA分析结果表明绿洲化过程中不同开垦年限绿洲农田的土壤温度、pH、土壤粘粉粒、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是导致绿洲化过程中绿洲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而随着绿洲农田开垦年限增加,土壤含盐量、土壤粗砂粒和细砂粒的变化是导致不同开垦年限绿洲农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中游 绿洲化 绿洲农田 开垦年限 大型土壤动物
下载PDF
鲁中山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分形及水分入渗特征 被引量:8
11
作者 徐萍 刘霞 +3 位作者 张光灿 单桂梅 张松松 方立东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3年第5期89-95,共7页
为探讨坡耕地土壤入渗性能退化特征与分形机制,对鲁中山区选择典型小流域,运用土壤分形和水文学原理与方法,通过测定坡耕地、弃耕地、生态林地和经济林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分形特征与入渗性能,探讨土壤入渗速率与土壤颗粒分维及孔... 为探讨坡耕地土壤入渗性能退化特征与分形机制,对鲁中山区选择典型小流域,运用土壤分形和水文学原理与方法,通过测定坡耕地、弃耕地、生态林地和经济林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分形特征与入渗性能,探讨土壤入渗速率与土壤颗粒分维及孔隙分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稳渗速率表现为坡耕地>弃耕地>生态林地>经济林地,土壤颗粒分维数与孔隙分维数表现为生态林地>经济林地>弃耕地>坡耕地;2)研究区土壤颗粒分维与孔隙分维数之间显著正相关,二者与土壤黏粒及粉粒体积分数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入渗速率显著负相关;3)霍顿入渗模型和幂函数模型比较适用于拟合研究区土壤入渗过程与入渗速率,而菲利浦模型的适用性较差。因此,研究区土壤具有粗骨性砂土的物理特性,坡耕地耕作会加剧土壤中粉粒和黏粒等细粒物质流失,降低土壤颗粒分布与孔隙分布的均匀性及其分维数,导致土壤入渗性能增强但水肥保蓄性能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结构 土壤入渗 分形维数 坡耕地 鲁中山区
下载PDF
中农经济:微观实践与理论意义——湖北京山J村调查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锐 余佳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1期124-131,共8页
农户经济行为深嵌在村庄社会关系中。与经典的理论判断不同,土地流转与阶层分化条件下的J村呈现出"中农经济"样态。中农阶层在土地生产上互助合作,在生活方式上消遣闲暇,在社会交往上保持融洽的阶层关系与强烈的参政兴趣,整... 农户经济行为深嵌在村庄社会关系中。与经典的理论判断不同,土地流转与阶层分化条件下的J村呈现出"中农经济"样态。中农阶层在土地生产上互助合作,在生活方式上消遣闲暇,在社会交往上保持融洽的阶层关系与强烈的参政兴趣,整个村庄因中农阶层占主导地位及中农阶层的引导作用而表现出团结有序的面貌。中农阶层为城市化、工业化背景下破败的农村社会注入活力,为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平稳增长提供保障,有助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农民合作能力的增强。尊重农民的经济行为,探索出一条以大多数农民为主体,最大可能增加大多数农民福祉的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流转 阶层分化 中农经济 粮食安全 国民经济
下载PDF
清代中晚期山地广种玉米之动因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祥稳 惠富平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34-38,72,共6页
16世纪初玉米由美洲传入我国。清代中晚期,玉米在我国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范围内不宜传统五谷的山田坡地获得普遍推广和大规模种植。促成此期玉米在我国山地广泛种植的主要动因有四:一是玉米耐旱、耐寒、喜沙质土壤,生物特性适合山... 16世纪初玉米由美洲传入我国。清代中晚期,玉米在我国长城以南、青藏高原以东范围内不宜传统五谷的山田坡地获得普遍推广和大规模种植。促成此期玉米在我国山地广泛种植的主要动因有四:一是玉米耐旱、耐寒、喜沙质土壤,生物特性适合山地的气温、水利和土壤条件;二是清代乾、嘉、道时期垦荒政策的刺激;三是山区外来人口对山地所有者的利益诱惑;四是市场对玉米的逐步认可和在价格上对玉米生产的刺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中晚期 山地 玉米 作物推广
下载PDF
中尺度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退耕还林空间布局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晓萍 高照良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31-35,共5页
本文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以2000年中心比例尺1:15000的彩红外航片和2003年同比例尺下退耕及土地利用实地调查为基础,分析了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黄土高原中尺度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特征,2000~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变化的主要... 本文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以2000年中心比例尺1:15000的彩红外航片和2003年同比例尺下退耕及土地利用实地调查为基础,分析了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黄土高原中尺度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特征,2000~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变化的主要类型及方向,并构建退耕指数及退耕影响系数,分析了距研究区内公路及城镇不同范围的布局特征。结果表明:3年间利用类型转换集中体现在草地和旱坡耕地向人工造林地转移,人工造林用地年增加速率达34.5%。人工造林用地面积迅速增加,是这一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特征。受地貌发育规律影响,距公路以远退耕指数呈下降趋势,2km处为峰值,是全区水平的1.35倍;距公路以远退耕影响系数为增加趋势,在6km处达峰值,是全区水平的5.2倍。受城镇化发展影响,4km范围内退耕指数和退耕影响系数均显著小于4km以远范围,说明4km以远受城镇发展影响减弱,黄土丘陵农业景观占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中尺度 土地利用 退耕还林 空间布局特征
下载PDF
农业景观农地和非农绿地斑块属性特征及其结构优化研究——以河南省封丘县为例 被引量:8
15
作者 冯舒 汤茜 丁圣彦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33-740,共8页
现代农业的发展导致大量非农绿地斑块从农业景观中消失,结构简单、类型单一的农业景观使得农业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遭到了严重制约。本研究选择了黄河中下游平原的河南省封丘县为研究区域,结合遥感影像调查和景观格局分析,对研究区绿地... 现代农业的发展导致大量非农绿地斑块从农业景观中消失,结构简单、类型单一的农业景观使得农业生态系统功能与服务遭到了严重制约。本研究选择了黄河中下游平原的河南省封丘县为研究区域,结合遥感影像调查和景观格局分析,对研究区绿地斑块进行提取和分类,并着重分析了该区域农田基质大背景下的非农绿地斑块的结构属性特征。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总体绿地率较低,绿地斑块总面积较小;人工林为优势绿地斑块类型,但多围绕居住区分布,呈现环状的分布特征;斑块类型较为简单且空间分布比较分散,斑块多样性指数较低,破碎化程度较高。建议加大对研究区绿地斑块的改造,通过增加斑块类型、设计农田边界、加强不同类型斑块间的连接度等措施,提高农业景观中绿地斑块的数量与质量。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研究区景观结构的合理布局,并为今后多功能景观的构建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农绿地斑块 农业景观 农田 景观结构优化 黄河中下游平原 封丘县
下载PDF
农户土地流转有助于农户群体“提低扩中”吗? 被引量:12
16
作者 黄祖辉 杜语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7-99,共13页
提高中低收入农户群体的收入水平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任务。利用CFPS 2018数据,使用基于RIF的ITE模型等计量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土地流转的增收效应具有非对称性,转出土地的中低收入农户能显著增收,但转入土地... 提高中低收入农户群体的收入水平是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任务。利用CFPS 2018数据,使用基于RIF的ITE模型等计量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土地流转的增收效应具有非对称性,转出土地的中低收入农户能显著增收,但转入土地的中低收入农户增收不明显;(2)东部和西部地区转出土地的中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显著;(3)土地流转(尤其是转出)有助于缩小农户间收入差距、优化农户群体的收入分配结构。实证结果稳健地说明农户土地流转对实现农户群体“提低扩中”目标具有积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在西部和东中部欠发达农村地区,鼓励和支持中低收入农户流转土地,以增加其兼业和非农收入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流转 收入分配 提低扩中 RIF回归 处理效应
下载PDF
燕山山脉中段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安纯沟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8
17
作者 周连兄 丁国栋 +4 位作者 杨之恒 李丹雄 武亚南 赛硕 王进辉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27-134,共8页
燕山山脉中段是北京重要的水源地和水源涵养区,其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北京市的水源安全。为探索燕山山脉中段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特点和治理模式,推进该区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河北省滦平县西北部安纯沟小流域为例,对其采取的措施... 燕山山脉中段是北京重要的水源地和水源涵养区,其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北京市的水源安全。为探索燕山山脉中段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特点和治理模式,推进该区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以河北省滦平县西北部安纯沟小流域为例,对其采取的措施体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安纯沟小流域根据北京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建设目标,符合燕山山脉中段小流域自身发展需求;2)注重景观,因地制宜近自然治理,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提升了景观格局;3)通过封禁治理、水土保持林、梯田、村庄美化、湿地恢复等措施形成综合治理体系;4)实现了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因此,燕山山脉中段生态清洁小流域应根据北京标准,结合当地实际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流域内山水林田湖草进行近自然治理,构建点、线、面综合防护体系,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水源,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提升景观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清洁小流域 京津冀协同发展 景观生态学 山水林田湖草 燕山山脉中段
下载PDF
农地资源供给与家庭农场的发生——基于孔明村的个案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万江红 安永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4-110,共7页
生产和消费合一的小农家庭经营是中国农业的传统经营方式,从小农到家庭农场,家庭经营的内涵发生变化,表明农业经营开始超越小农经济的范畴。本文以一个村庄为个案对家庭农场的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一方面分析家庭农场与种植大户等既有... 生产和消费合一的小农家庭经营是中国农业的传统经营方式,从小农到家庭农场,家庭经营的内涵发生变化,表明农业经营开始超越小农经济的范畴。本文以一个村庄为个案对家庭农场的发展状况进行实证研究,一方面分析家庭农场与种植大户等既有规模经营主体在家庭经营内涵上的差别,另一方面分析家庭农场在农地资源的集中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家庭农场是一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市场化经营主体,与小农家计生产的经营逻辑已然不同,是一种新型的经营主体;同时,由于劳动力转移的有限性和不稳定性,家庭农场在土地流转上面临困境,其发展是不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农场 小农 种植大户 农地供给
下载PDF
耕作方式对小麦-玉米两熟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的影响 被引量:8
19
作者 武宁 王恩慧 +3 位作者 王充卯 宁堂原 李玉浩 周常营 《山东农业科学》 2017年第6期34-40,共7页
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分析有利于找出问题,为低碳农业提供支撑。本文基于碳足迹全循环指标系统,以山东省泰安、滕州、龙口三地的中高产田为例,研究了耕作方式对中高产田耗碳足迹、固碳足迹、净耗碳(△GHG)、单位产值碳足迹(CFv)及单位产... 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分析有利于找出问题,为低碳农业提供支撑。本文基于碳足迹全循环指标系统,以山东省泰安、滕州、龙口三地的中高产田为例,研究了耕作方式对中高产田耗碳足迹、固碳足迹、净耗碳(△GHG)、单位产值碳足迹(CFv)及单位产量碳足迹(CFy)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田生态系统耗碳足迹中,化合物耗碳中N肥和土壤N_2O耗碳占了79.69%~92.53%,其中仅N肥就占了53.82%~62.49%;机电油耗碳的80%以上是灌溉、耕作、播种和收获产生的;有机耗碳中98.83%以上是秸秆耗碳。农田生态系统中主要是籽粒与秸秆固碳,籽粒固碳占总固碳的39.05%~52.64%;滕州的总固碳比其他两个城市高出196.3~7 801.5 kg CO_2/hm^2(旋耕除外);三地农田生态系统的ΔGHG值在-3 524.7^-8 774.3 kg CO_2/hm^2,均表现为碳汇;夏玉米季的净固碳高于冬小麦季;翻耕的净固碳量明显高于旋耕和耙耕。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条件下,夏玉米的CFv和CFy均显著高于冬小麦;CFv和CFy均表现为冬小麦翻耕-夏玉米免耕>冬小麦旋耕-夏玉米免耕>冬小麦耙耕-夏玉米免耕;地区间的CFv和CFy规律性不明显。因此,提高农业机械作业效率、减少机电油耗,提高氮肥和水分利用效率,建立合适的土壤耕作制度,提高作物产量,是山东省提高净固碳能力的重要突破方向。同时,继续挖掘夏玉米的固碳潜力、提高冬小麦的固碳能力,是作物育种与栽培应该重点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小麦-玉米两熟 中高产田 农田生态系统 碳足迹
下载PDF
长江中游农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海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4期15160-15162,共3页
从经济学角度讨论了农田湿地资源退化的经济成因,指出农田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可行模式,并系统地提出了保障机制。
关键词 长江中游 农田湿地资源 可持续利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