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apid Shrinking of Glaciers in the Middle Qilian Mountain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during the Last ~50 Years 被引量:22
1
作者 王璞玉 李忠勤 高闻宇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4期539-548,共10页
During the past five decades, fluctuations of glaciers were reconstructed from historical documents, aerial photographs, and remote sensing data. From 1956 to 2003, 910 glaciers investigated had reduced in area by 21.... During the past five decades, fluctuations of glaciers were reconstructed from historical documents, aerial photographs, and remote sensing data. From 1956 to 2003, 910 glaciers investigated had reduced in area by 21.7% of the 1956 value, with a mean reduction for the individual glacier of 0.10 km2. The relative area reductions of small glaciers were usually higher than those of large ones, which exhibited larger absolute loss, indicating that the small glaciers were more sensitive to climate change than large ones. Over the past -50 years, glacier area decreased by 29.6% in the Heihe (黑河) River basin and 18.7% in the Beidahe (北大河) River basin, which were the two regions investigated in the Middle Qilian (祁连) Mountain region. Compared with other areas of the Qilian Mountain region, the most dramatic glacier shrinkage had occurred in the Middle Qilian Mountain region, mainly resuiting from rapid rising temperatures.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glacier area changes are related to local climate conditions, the relative proportion of glaciers in different size classes, and other f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lacier change regional difference remote sensing middle Qilian mountain region.
原文传递
太行山中南段测鱼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及构造应力场
2
作者 张祥信 申方乐 +2 位作者 李伟 王芳 秦巨富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10,共10页
太行山中南段测鱼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强烈,构造形迹以断裂构造为主。以测鱼地区广泛发育的共轭剪节理和断层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构造观测和解析基础上,应用共轭剪节理统计和断层滑动矢量数据分析,对研究区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进行... 太行山中南段测鱼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强烈,构造形迹以断裂构造为主。以测鱼地区广泛发育的共轭剪节理和断层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构造观测和解析基础上,应用共轭剪节理统计和断层滑动矢量数据分析,对研究区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进行了反演。构造解析表明,测鱼地区中新生代经历了3期构造应力场的演化,分别是中晚侏罗世NW-SE向挤压、早白垩世NW-SE向伸展和古新世-始新世NE-SW向挤压。根据区域构造演化特征,推测中晚侏罗世NW-SE向挤压应力场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由NW向亚洲大陆东部俯冲消减有关;早白垩世NW-SE向伸展应力场与东亚活动陆缘的弧后伸展有关,形成于华北克拉通破坏阶段;古新世-始新世NE-SW向挤压应力场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方向由NNW向往NWW向逆时针偏转有关。测鱼地区的上述3期构造应力场记录了太行山中南段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和动力学背景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变形 构造应力场 构造演化 中新生代 太行山中南段
下载PDF
太行山山前平原降水量特征及其分布的小波分析——以栾城为例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发东 宋献方 +3 位作者 张秋英 刘昌明 张喜英 胡春胜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7-373,共7页
运用墨西哥帽函数(MexicanHatFunction)小波分析方法对太行山山前平原典型地区的栾城站40年来的降水量以及当地典型作物冬小麦不同生育期阶段的降水量进行了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分时段的降水量并无一个稳定的周期,而是变周期。该区全年... 运用墨西哥帽函数(MexicanHatFunction)小波分析方法对太行山山前平原典型地区的栾城站40年来的降水量以及当地典型作物冬小麦不同生育期阶段的降水量进行了小波分析。结果表明,分时段的降水量并无一个稳定的周期,而是变周期。该区全年降水量变化在40年尺度上可分为1980年前的偏多期和其后的偏少期;10~30年尺度上可分为60年代末以前的偏多、1997年以后的偏少和这期间的动荡期;在较小时间尺度上存在5~7年的周期变化,今后10年内年降水量的总体趋势依旧偏少,5年内为少中有稍偏高于平均降水量的趋势。冬小麦全生育期均存在较明显的4个阶段的交替变化,1967年以前的偏多期、1967~1983年左右的偏少期、1984~1994年左右的偏多期、1995年以后的偏少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山前平原 分布 特征 小波分析方法 1980年 降水量变化 1997年 平均降水量 1994年 1995年 典型地区 60年代 周期变化 时间尺度 年降水量 全生育期 冬小麦 40年 墨西哥 HAT 分时段 变周期 趋势
下载PDF
河北太行山丘陵区不同林分类型枯落物与土壤持水效益 被引量:36
4
作者 陈倩 周志立 +2 位作者 史琛媛 徐学华 李玉灵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06-211,共6页
为揭示太行山丘陵区不同林分类型水土保持效益规律,选取毛白杨林,侧柏林,杂木林和灌丛这4种典型林分的林下枯落物和林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室内浸水法和环刀法对4种林分林下枯落物和林地土壤的持水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林... 为揭示太行山丘陵区不同林分类型水土保持效益规律,选取毛白杨林,侧柏林,杂木林和灌丛这4种典型林分的林下枯落物和林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室内浸水法和环刀法对4种林分林下枯落物和林地土壤的持水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林分枯落物蓄积量表现为侧柏林(10.55t/hm2)>毛白杨林(7.25t/hm2)>灌丛(6.93t/hm2)>杂木林(6.39t/hm2)。灌丛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最大,为17.28t/hm2,而杂木林的最小,为12.50t/hm2。林下枯落物的持水量与持水时间呈对数关系:Q=aln(t)+b,枯落物的吸水速率与持水时间呈幂函数关系:V=ktn。4种林分枯落物有效拦蓄量灌丛最大,为13.55t/hm2,杂木林最小,为9.95t/hm2。0—40cm的土壤层中土壤容重均值最大的是侧柏林,为1.53g/cm3,最小的是灌丛,为1.48g/cm3。土壤总孔隙度最大的是侧柏林,为43.69%,最小的是毛白杨林,为40.40%。土壤的毛管孔隙度均值表现为侧柏林(32.45%)>灌丛(30.36%)>毛白杨林(29.72%)>杂木林(28.19%)。侧柏林土壤的最大持水量最大,为570.01t/hm2,毛白杨林最小,为527.58t/hm2。分析4种林分林下枯落物和林地土壤的持水能力,得出侧柏林(583.01t/hm2)>灌丛(567.12t/hm2)>杂木林(557.17t/hm2)>毛白杨林(542.94t/hm2)。综合4种林分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持水特性,得知侧柏林的持水能力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丘陵区 枯落物 孔隙度 土壤持水能力
下载PDF
太行山区不同人工林林冠截留降水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钱金平 王仁德 +1 位作者 白洁 张广英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64-167,共4页
林冠截留降水是林地水分循环中重要的水文过程。通过穿透降雨和树干径流自动采集系统对太行山区油松和侧柏两种典型人工林在天然降雨条件下林冠截留降水的生态水文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林分林冠截留和树干径流的过程都与林外... 林冠截留降水是林地水分循环中重要的水文过程。通过穿透降雨和树干径流自动采集系统对太行山区油松和侧柏两种典型人工林在天然降雨条件下林冠截留降水的生态水文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林分林冠截留和树干径流的过程都与林外降雨呈正相关关系。油松林冠截留降水的能力明显强于侧柏,而截留降水转化为树干径流流量则小于侧柏。油松林冠次降雨截留降水率约为18.9%,其中大约3.5%的截留降水转化为树干径流,大约81.7%的降水到达地面;侧柏林冠次降雨截留降水率约为13.3%,其中大约8.9%的截留降水转化为树干径流,大约88.9%的降水达地面。从林冠截留功能的角度分析,在太行山区进行人工造林时,坡度较缓山丘地区适宜种植侧柏,坡度较陡的山岭地区适宜种植油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冠截留 油松 侧柏 太行山区
下载PDF
太行山片麻岩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水分效益分析 被引量:16
6
作者 徐学华 张金柱 +2 位作者 张慧 郭素萍 许玉娟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3-136,174,共5页
植被恢复是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途径,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反映了植被的恢复程度,通过群落调查,研究了太行山片麻岩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指数天然灌木群落&... 植被恢复是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途径,植被恢复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反映了植被的恢复程度,通过群落调查,研究了太行山片麻岩区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及其与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指数天然灌木群落>人工乔木群落。乔木和灌木群落各指数大小为封禁20年>封禁10年>封禁5年。6种群落其土壤含水量均偏低,随着封禁时间的加长,含水量略为增加,但天然灌木群落平均含水量稍大于人工群落。不同封禁时间群落土壤含水量与均匀度指数成正相关,多样性指数与含水量先呈正相关,在封禁20年时,呈负相关。采取封禁措施,减少人为干扰、进行合理抚育措施,是太行山片麻岩区植被群落恢复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片麻岩区 物种多样性 恢复 水分效益
下载PDF
太行山区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30
7
作者 周鹏 邓伟 +1 位作者 张少尧 孟宝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76-289,共14页
国土空间是人类活动的基础空间载体,开展山区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和分异特征研究,有利于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以太行山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80、1990、1995、2000、2005、2008、2010、2015年8期土地利用数据,将其分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 国土空间是人类活动的基础空间载体,开展山区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和分异特征研究,有利于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以太行山区为研究对象,选取1980、1990、1995、2000、2005、2008、2010、2015年8期土地利用数据,将其分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太行山区国土空间演变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太行山区城镇空间散布在各地级市中心,农业空间主要分布在山麓和盆地,生态空间分布在高海拔山区。35年间城镇空间扩张显著,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大幅度减少,县域国土空间面积的变化同主体功能区定位相吻合。(2)太行山区国土空间分异显著。1980—2015年国土空间变化以海拔1000 m和坡度15°为阈值,阈值以下城镇空间随地形上升逐渐减少,农业空间逐渐增加,阈值以上生态空间增幅最显著。与此同时,国土空间类型区面积变化在地貌区上存在较高的分异性,特别是在台地、平原以及中、高起伏山地变幅最大。(3)太行山区国土空间格局的演变是自然条件、交通区位、社会经济、国家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自然条件是基础性决定条件,交通区位是重要驱动力,社会经济是主要驱动力,国家政策是外在驱动力。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山区国土空间格局,与提升国土空间功能提供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格局 演变特征 驱动力 地理探测器 太行山区
下载PDF
利用树木年轮资料重建祁连山中段春季降水的变化 被引量:39
8
作者 王亚军 陈发虎 勾晓华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3-377,共5页
春季降水是祁连山中段树木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利用树木年轮宽度指标重建了祁连山中段 2 30年的春季降水序列 ,发现祁连山中段 2 30年来经历了大幅度长阶段的干湿变化 ,干湿时段与西北实际的旱涝情况比较吻合 ,而且与横断山区、华山的... 春季降水是祁连山中段树木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利用树木年轮宽度指标重建了祁连山中段 2 30年的春季降水序列 ,发现祁连山中段 2 30年来经历了大幅度长阶段的干湿变化 ,干湿时段与西北实际的旱涝情况比较吻合 ,而且与横断山区、华山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祁连山中段春季降水 ,特别是异常的干湿变化 ,具有较大范围的代表性 ,至少记录了西北地区的干湿变化历史 ,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重建序列的可靠。另外 ,2 0世纪初期到 40年代的少雨以及 2 0世纪 40年代中期到 6 0年代的多雨与我国东部地区降水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一致 ,说明祁连山中段的春季降水可能和北半球或更大范围的气候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奇异谱分析结果表明 ,祁连山中段 2 30年来的春季降水具有明显的 6 9年长周期和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树木年轮 春季降水 气候重建 奇异谱分析 树轮宽度
下载PDF
太行山丘陵区观光农业区域规划与发展模式构想——以河北省为例 被引量:15
9
作者 路丽 刘金铜 +1 位作者 李红军 王建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92-194,共3页
简析了太行山丘陵区发展观光农业的区位、客源市场、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 ,提出该区开发观光农业的规划和发展模式构想。该区观光农业宜以远、中、近 3个观光农业地带和凉城~易县、满城~顺平、阜平、平山~灵寿、鹿泉~赞皇、临城... 简析了太行山丘陵区发展观光农业的区位、客源市场、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势 ,提出该区开发观光农业的规划和发展模式构想。该区观光农业宜以远、中、近 3个观光农业地带和凉城~易县、满城~顺平、阜平、平山~灵寿、鹿泉~赞皇、临城~邢台、涉县~磁县 7个布局规划 ,其对应的发展模式主要基于自然景观、农业产业和人文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丘陵区 观光农业 区域规划 发展模式 河北
下载PDF
太行山低山丘陵区7种典型植物水分利用特征 被引量:12
10
作者 赵勇 陈桢 +2 位作者 樊巍 王谦 杨喜田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0年第5期61-66,共6页
为准确评价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太行山低山丘陵区的7种典型植物为对象,通过测定植物蒸腾速率、光合速率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研究不同植物的水分利用特征。结果表明:1)在所研究的7种植物中,火炬树、侧柏、刺槐、荆条和酸枣5种植物... 为准确评价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太行山低山丘陵区的7种典型植物为对象,通过测定植物蒸腾速率、光合速率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研究不同植物的水分利用特征。结果表明:1)在所研究的7种植物中,火炬树、侧柏、刺槐、荆条和酸枣5种植物的蒸腾速率日变化都属于单峰型;栓皮栎和黄连木为双峰型,双峰型主要与植物的"午休"现象有关,是植物对高温、干旱环境胁迫的主动适应;2)植物之间的水分利用效率有较大的差异,刺槐具有最高的水分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日均值排序为刺槐>酸枣>栓皮栎>黄连木>荆条>火炬树>侧柏,蒸腾耗水量排序为栓皮栎>火炬树>侧柏>黄连木>刺槐>荆条>酸枣;3)根据蒸腾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测试植物可以分为3种类型,栓皮栎和酸枣属于高蒸腾耗水量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类型,侧柏属于低蒸腾耗水量和低水分利用效率类型,刺槐则属于低蒸腾耗水量和高水分利用效率类型,具有最大的水分竞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利用效率 环境胁迫 蒸腾速率 太行山区
下载PDF
太行山丘陵区气候条件与牧草生长发育关系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刘金铜 蔡虹 王建江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17-20,共4页
对在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引种的29种牧草中能正常生长的11种牧草的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豆科牧草的沙打旺、扁豌豆适应性较差,不适于在此地区发展,红豆草也一定程度地表现出较差的适应性。表现最好的为禾本科牧... 对在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引种的29种牧草中能正常生长的11种牧草的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关系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豆科牧草的沙打旺、扁豌豆适应性较差,不适于在此地区发展,红豆草也一定程度地表现出较差的适应性。表现最好的为禾本科牧草和豆科牧草的紫花苜蓿、其他苜蓿、黄花草木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丘陵区 牧草 气候生态 生长发育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中南段铜多金属矿床成矿系统 被引量:42
12
作者 张梅 翟裕生 +8 位作者 沈存利 刘永慧 杨帅师 翟德高 要梅娟 王建平 王守光 高征西 张玲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19-831,共13页
在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和典型矿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兴安岭中南段铜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的分析,阐明了该区铜多金属矿床的空间分布、容矿围岩、与成矿有关岩体和成矿时代,运用区域成矿学研究方法将该区铜多金属成矿初步划分为燕山... 在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和典型矿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大兴安岭中南段铜多金属矿床成矿地质特征的分析,阐明了该区铜多金属矿床的空间分布、容矿围岩、与成矿有关岩体和成矿时代,运用区域成矿学研究方法将该区铜多金属成矿初步划分为燕山期斑岩热液、印支—燕山期动力热液和晚华力西—燕山期热水喷流沉积叠加后期热液3个成矿系统。研究表明,本区应重视在侏罗世—白垩世火山岩区寻找大型铜多金属矿床,加强在已知矽卡岩型或热液脉型矿床的深部和外围寻找斑岩型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多金属矿床 区域成矿特征 成矿系统 大兴安岭中南段
下载PDF
南太行山旅游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被引量:26
13
作者 冯德显 吕连琴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79-384,共6页
在分析南太行山旅游区资源特色与空间发展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该旅游区空间发展战略布局方案 ,构建南太行“四区 (功能区 )、三中心 (旅游中心 )、一线 (观光长廊 )、四环 (旅游环线 )”、内外畅通、主次分明、各有特色、功能明确的空... 在分析南太行山旅游区资源特色与空间发展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该旅游区空间发展战略布局方案 ,构建南太行“四区 (功能区 )、三中心 (旅游中心 )、一线 (观光长廊 )、四环 (旅游环线 )”、内外畅通、主次分明、各有特色、功能明确的空间组织形态 ,从而将大大提高南太行山旅游区空间组织的合理性和高效性 ,有力地推动该区旅游业的发展 ,尽快成为中国重要的旅游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太行山 旅游区 空间发展战略
下载PDF
太行山地区金融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 被引量:17
14
作者 段洪波 张岳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6-132,共7页
太行山地区是我国重点连片特困区,区域内经济较为落后,贫困形势严峻。为实现区域内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将金融行业引入扶贫工作,发挥金融行业优势,推动有针对性的精准扶贫。探讨了在实施金融推动精准脱贫的过程中,太行山地区面临的... 太行山地区是我国重点连片特困区,区域内经济较为落后,贫困形势严峻。为实现区域内扶贫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将金融行业引入扶贫工作,发挥金融行业优势,推动有针对性的精准扶贫。探讨了在实施金融推动精准脱贫的过程中,太行山地区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与困境,并提出了解决措施,以期加快改善区域内贫困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地区 金融发展 精准扶贫 区域发展
下载PDF
太行山东坡中段植物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9
15
作者 梁红柱 刘丽丽 +4 位作者 高会 付同刚 朱建佳 苏杨 刘金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091-1100,共10页
太行山东西坡因地形等因素差异呈现不同的生物多样性,本文聚焦于太行山东坡中段,研究了植物多样性在海拔梯度上的分布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根据样方调查数据,研究了维管植物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由此描述了植物群落的垂... 太行山东西坡因地形等因素差异呈现不同的生物多样性,本文聚焦于太行山东坡中段,研究了植物多样性在海拔梯度上的分布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根据样方调查数据,研究了维管植物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由此描述了植物群落的垂直梯度演替特征;应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MODIS NPP)数据产品,分析了垂直梯度植物丰富度与净初级生产力(NPP)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运用数量分类学方法,研究了主导群落优势物种垂直分布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太行山东坡中段维管植物群落α多样性垂直分布出现两次峰值,基本符合“中间高度膨胀”理论。植物多样性垂直分布与太行山区产水量和NPP垂直格局相一致。β多样性相似性指数在物种丰富度峰值区达到最低,说明此区段群落间差异性大,群落间演替速率增大,致使群落物种多样性增加。植被NPP与物种丰富度呈现一致的垂直分布格局,二者显著正相关。RDA和CCA排序分析表明,影响优势物种垂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海拔、温度和降水,与坡度、坡面等地形因子相关性不显著。综合研究结果,太行山东坡中段维管植物垂直分布格局是群落垂直演替进程、环境因素和人为干扰协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样性 垂直梯度 群落演替 Β多样性 环境解释 太行山东坡中段
下载PDF
太行山地形对华北暴雨影响的数值模拟试验 被引量:10
16
作者 闫冠华 李巧萍 李瑞义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4期351-358,共8页
利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 CM3对华北地区1996年夏季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对照中国台站的实测资料,对模拟的夏季降水量日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太行山地形敏感性试验,模拟了太行山脉地形高度变化对1996年夏季发生在华... 利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 CM3对华北地区1996年夏季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对照中国台站的实测资料,对模拟的夏季降水量日变化特征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太行山地形敏感性试验,模拟了太行山脉地形高度变化对1996年夏季发生在华北地区的3次典型暴雨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Reg CM3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1996年夏季华北地区雨带位置及主要降水过程,对3次典型暴雨过程中暴雨中心的落区及位置移动均有较好的表现,不足的是模拟的降水量偏大.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发现,太行山地形对华北暴雨天气过程有着重要影响,但是对于不同型态的暴雨过程,地形的影响有不同表现.对于太行山区型暴雨,太行山地形的阻挡和抬升作用导致迎风坡和背风坡降水增加,而去掉地形后太行山两侧降水明显减少;对于回流型暴雨,降水系统从东北地区南部向西南方向移动,低层气流主要为偏东型气流,地形的存在对于降水系统的西移速度及降水落区均有重要影响,去掉地形后太行山东侧降水明显减少;对于东移型暴雨,降水从太行山南麓向东北方向移动,太行山脉对于环流形势的影响并不明显,因而仅影响降水强度,对降水位置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暴雨 太行山地形 数值模拟 区域气候模式
下载PDF
中上扬子地区晚三叠世—侏罗纪砂岩构造意义及盆山耦合关系 被引量:16
17
作者 刘云生 郭战峰 +1 位作者 梁西文 杨振武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1-205,共5页
利用Dickinson等人建立的砂岩碎屑模型,对中上扬子地区晚三叠世—侏罗纪砂岩的组分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碎屑岩的物源区类型,认为晚三叠世—侏罗纪砂岩物源主要来自东秦岭—大别造山带、龙门山、江南逆冲带,具有明显的再旋回造山带属性,碎... 利用Dickinson等人建立的砂岩碎屑模型,对中上扬子地区晚三叠世—侏罗纪砂岩的组分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碎屑岩的物源区类型,认为晚三叠世—侏罗纪砂岩物源主要来自东秦岭—大别造山带、龙门山、江南逆冲带,具有明显的再旋回造山带属性,碎屑组分变化序列是盆缘造山带三期逆冲活动的沉积响应。通过分析晚三叠世—侏罗纪碎屑岩组分的构造意义,确定晚三叠世—侏罗纪中上扬子地区盆地性质为发育于碰撞造山、逆冲推覆带之前缘的前陆盆地,并探讨了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及其盆山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组分 砂岩 物源 构造层序 盆山耦合 晚三叠世-侏罗纪 中上扬子地区
下载PDF
太行山区土岭、石湖金矿床成矿条件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20
18
作者 杨殿范 李高山 +3 位作者 贾克实 汪学纯 鞠贵 王景书 《长春地质学院学报》 CSCD 1991年第1期47-54,共8页
河北省灵寿县土岭、石湖金矿赋存于太古代阜平群变质岩系中。矿体严格受构造破碎带制约,控矿构造具有多期性、复合性特点。岩浆岩发育,麻棚岩体属I型花岗岩,其金的丰度值为9.7ppb。硫、碳、氧和铅同位素特征反应成矿热液来源于岩浆岩。... 河北省灵寿县土岭、石湖金矿赋存于太古代阜平群变质岩系中。矿体严格受构造破碎带制约,控矿构造具有多期性、复合性特点。岩浆岩发育,麻棚岩体属I型花岗岩,其金的丰度值为9.7ppb。硫、碳、氧和铅同位素特征反应成矿热液来源于岩浆岩。黄铁矿中Co/Ni为2.59,Au/Ag<0.5。成矿温度190~373℃。石英包裹体成分中Cl^->F^-,Na^+>K^+。金可能以[AuCl_2]^-、[AuCl_4]^-或[AuS]^-、[AuS_2]^-等络合物形式迁移。太行山区土岭、石湖金矿床为岩浆期后热液脉型金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 矿床 成矿条件 成因 太行山区
下载PDF
南方山区中稻机插条件下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立才 李艳大 +4 位作者 舒时富 李星 王康军 江向荣 吴荣文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2期21-24,共4页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以2个中稻品种为材料,设置高(H)、中(M)、低(L)3个施肥水平和11.7 cm、14 cm、16 cm 3个机插株距,比较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的茎蘖动态、干物质量、产量和产量结构。结果表明:各处理茎蘖数的动态变化均呈单峰曲线,...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以2个中稻品种为材料,设置高(H)、中(M)、低(L)3个施肥水平和11.7 cm、14 cm、16 cm 3个机插株距,比较分析不同处理条件下的茎蘖动态、干物质量、产量和产量结构。结果表明:各处理茎蘖数的动态变化均呈单峰曲线,茎蘖数、叶和茎的干物质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穗的干物质量、收获指数和产量均以M施肥水平的最大,其产量比H和L施肥水平分别平均增产375.45 kg/hm2和545.85 kg/hm2,平均增产率分别为4.36%和6.47%。机插株距为11.7 cm的干物质量、收获指数和产量均比株距14 cm和16 cm的高;其产量分别比株距14 cm和16 cm的增产249.30 kg/hm2和319.65 kg/hm2,增产率分别为2.83%和3.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 中稻 机械化生产 施肥水平 株距
下载PDF
河北太行山区泥石流启动的水岩相互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滨 董昕 +1 位作者 王维早 齐剑锋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6-120,共5页
泥石流作为一种固-液混合而形成的地质灾害,其启动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水与岩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对太行山区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地貌、降雨、物源和人类活动特征等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太行山区泥石流的崩滑动力和洪水动力两种启动类型... 泥石流作为一种固-液混合而形成的地质灾害,其启动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水与岩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对太行山区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地貌、降雨、物源和人类活动特征等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太行山区泥石流的崩滑动力和洪水动力两种启动类型。在此基础上,从水-岩系统耦合作用的角度,研究了太行山区泥石流形成过程中,洪水与固体颗粒之间彼此促进、相互制约的水岩化学作用、水岩物理作用和水岩力学作用,阐明了水岩相互作用对泥石流初始形成的促进机制,从而为泥石流启动预测预报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水岩作用 形成条件 启动类型 太行山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