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haracteristics of dry-wet abrupt alternation event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ENSO 被引量:6
1
作者 闪丽洁 张利平 +3 位作者 宋霁云 张艳军 佘敦先 夏军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8年第8期1039-1058,共20页
During recent decades, more frequent flood-drought alternations have been seen in China as a resul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which have sig- nificant implications on water and food secu... During recent decades, more frequent flood-drought alternations have been seen in China as a result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which have sig- nificant implications on water and food security. To better ident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lood-drought alternations, we proposed a modified dry-wet abrupt alternation index (DWAAI) and applied the new method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YRB-ML) to analyze the long-term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dry-wet abrupt alterna- tion (DWAA) events based on the daily precipitation observations at 75 rainfall stations in summer from 1960 to 2015. We found that the DWAA events have been spreading in the study area with higher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since 1960. In particular, the DWAA events mainly occurred in May and June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YRB-ML, including Hanjiang River Bas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RB, north of Dongting Lake and northwest of Poyang Lake. In addition, we also analyzed the impact of El Nifio 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on DWAA events in the YRB-M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round 41.04% of DWAA events occurred during the declining stages of La Nifia or within the subsequent 8 months after La Nina, which implies that La Nina events could be predictive signals of DWAA events. Besides,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have been found between the modified DWAAI values of all the rainfall stations and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in the Nino3.4 region within the 6 months prior to the DWAA events, particularly for the Poyang Lake watershed and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RB. This study ha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on the flood and drought control and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in the YRB-ML under the challenge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ry-wet abrupt alternatio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spatio-temporalcharacteristics La Nina
原文传递
Zircon U-Pb dating and Lu-Hf isotope study of intermediate-mafic sub-volcanic and intrusive rocks in the Lishui Basin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被引量:1
2
作者 Lijuan Wang Jianping Huang +4 位作者 Jinhai Yu W. L. Griffin Rucheng Wang Shaoqin Zhang Yinghe Ya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14年第27期3427-3440,共14页
Eight Mesozoic sub-volcanic and intrusive rocks in the Lishui Basin have been selected for zircon U-Pb dating and Lu-Hf isotopic analysis. The Laohutou, Datongshan,Daweizhuang, Yeshanao, Yanwaqiao, Xibeishan, Changsha... Eight Mesozoic sub-volcanic and intrusive rocks in the Lishui Basin have been selected for zircon U-Pb dating and Lu-Hf isotopic analysis. The Laohutou, Datongshan,Daweizhuang, Yeshanao, Yanwaqiao, Xibeishan, Changshantou and Jianshan porphyrites yield concordant early Cretaceous ages of 130.5 ± 1.6 Ma, 136.0 ± 3.4 Ma, 132.7 ±2.7 Ma, 127.0 ± 1.9 Ma, 129.4 ± 1.7 Ma, 133.2 ± 2.1 Ma,131.1 ± 2.3 Ma and 127.4 ± 1.8 Ma, respectively. Zircon eHf(t) values for these rocks range from-3.54 to-9.11, mostly between-3.54 and-5.93, suggesting sources similar to those for coeval igneous rocks in other volcanic basins along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Considering 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eval magmatic rock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and its adjacent areas, this paper proposes a model of slab rollback to explain the Mesozoic magmatism in the east-central part of China continent. In the middle-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170–135 Ma), the Pacific plate started to subduct beneath the Eurasian continent, producing a compressive tectonic setting,and magmatism progressed from coast to the inland. The magmas of this period were derived mostly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ancient crust. After *135 Ma, the subduction weakened, and the rollback of the subducted Pacific plate produced an extensional environment. This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volcanic basins, the partial melting of enriched mantle sources and less ancient crust, and the intrusion of voluminous intermediate-mafic igneous r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长江中下游 Hf同位素 火山盆地 次火山岩 侵入岩 丽水 基性
原文传递
2022年夏季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高温异常的影响
3
作者 金大超 管兆勇 +1 位作者 王子佳 闫尊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13-720,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ERSST v5海表温度资料和大气环流模式,分析了2022年夏季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事件的影响机理及相对贡献。研究表明,此次高温异常事件受La Ni a事件和负位相IOD事件的共同影响,长江...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ERSST v5海表温度资料和大气环流模式,分析了2022年夏季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事件的影响机理及相对贡献。研究表明,此次高温异常事件受La Ni a事件和负位相IOD事件的共同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温度异常为1.52℃、为近40年来最高,温度正异常的极大值位于河南和湖北两省交界处的西侧。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温异常引起了长江中下游约0.39℃的增温,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次高温异常的贡献为25.66%。La Ni a事件和负位相IOD事件可通过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而有利于维持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异常下沉运动,为高温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夏季 长江中下游地区 高温异常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 海温异常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中游3A级及以上山地景区空间特征及形成机制
4
作者 胡炜霞 耿梦杰 +2 位作者 杨阳 郝至烨 赵萍萍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65,共8页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基于景区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地理联系率和空间叠加分析等方法,探究黄河流域中游170个3A级及以上(以下简称“3A级以上”)山地景区的空间...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基于景区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采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地理联系率和空间叠加分析等方法,探究黄河流域中游170个3A级及以上(以下简称“3A级以上”)山地景区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中游3A级以上山地景区集中分布在晋、陕、豫三省,景区密度大.3A级山地景区高密度区主要分布在豫北、豫南、晋东南;4A级山地景区呈向右旋转90°的“Y”型分布;5A级山地景区主要集中在晋、陕、豫交界处,组团状分布,由东北向西南展布.②自然地理环境方面,3A级以上山地景区主要分布在海拔300~1200 m处,坡度为15°~45°,偏南坡.河流水系、植被指数、空气质量对景区分布的影响效果显著.③社会经济环境方面,交通区位、固定资产投资、旅游收入和文化遗产禀赋是景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景区 黄河流域中游 空间特征 核密度分析 地理联系率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及其与植被覆盖的关系
5
作者 王雪雯 董晓华 +4 位作者 马耀明 龚成麒 魏冲 陈玲 安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364-9378,共15页
充分掌握大尺度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对流域水土保持、防洪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基于长江中下游的119个气象站点57a逐日降雨资料,通过Xie模型计算各站降雨侵蚀力,使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法对降雨侵蚀力进行区域划分... 充分掌握大尺度流域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对流域水土保持、防洪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基于长江中下游的119个气象站点57a逐日降雨资料,通过Xie模型计算各站降雨侵蚀力,使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法对降雨侵蚀力进行区域划分;结合Mann-Kendal检验、重标极差(R/S)法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长江中下游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揭示其与植被覆盖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长江中下游降雨侵蚀力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降雨侵蚀力为5643MJ mm hm^(-2)h^(-1)。(2)不同季节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存在差异。冷季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不均,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流域的西部和东北部,而暖季降雨侵蚀力则表现为以江西省为中心沿西北方向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在鄱阳湖环湖区(III区)和长江干流武汉以下段及太湖水系(IV区)。(3)长江中下游相邻地理分区间降雨侵蚀力变化速率差异较大,降雨侵蚀力区域性差异显著。其中III区、湘江及赣江流域(I区)和IV区年均降雨侵蚀力呈显著增长趋势(P<0.05)且未来将保持该趋势,为水土保持重点关注区域。(4)研究所发现的长江中下游水土保持重点关注区域的降雨侵蚀力与植被覆盖度存在负相关。但值得注意的是I区在冷季呈现正相关,而且其中的湘江上游流域出现显著正相关。研究表明降雨侵蚀力是影响地表侵蚀过程的关键因素,侵蚀性降水会影响植被覆盖情况,进而影响地表的侵蚀过程。因此在重点关注高降雨侵蚀力地区的同时还需加强植被保护工作。研究结果可为长江中下游区域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流域 降雨侵蚀力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植被覆盖度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中游地下水干旱演变规律及其对植被变化的响应
6
作者 黄润泽 武蓉 +2 位作者 张三策 兰鹏飞 姚宁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05-112,共8页
【目的】明确黄河流域中游地下水干旱时空演变规律。【方法】基于GRACE/GRACE-FO卫星数据和GLDAS数据计算标准化地下水干旱指数SGDI,利用改进的Mann-Kendall趋势检验研究和识别黄河流域中游的地下水干旱时空演变规律,利用Spearman相关... 【目的】明确黄河流域中游地下水干旱时空演变规律。【方法】基于GRACE/GRACE-FO卫星数据和GLDAS数据计算标准化地下水干旱指数SGDI,利用改进的Mann-Kendall趋势检验研究和识别黄河流域中游的地下水干旱时空演变规律,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研究地下水干旱对植被变化的响应。【结果】①黄河流域中游地下水储量异常以-0.027mm/d的速率变化,时空分布极不均匀。②地下水干旱时间上分布不均匀,在2018年之后发生中度甚至重度的地下水干旱,且SGDI的Theil-Sen变化率为-4.10×10^(-4)/d,未来地下水干旱有显著的增加趋势。③地下水干旱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干旱增加趋势面积占比为63.02%,未来干旱恶化趋势增加,出现自西南向东北加剧现象。④植被变化对地下水干旱的驱动作用不显著。【结论】黄河流域中游地下水干旱较严重,地下水干旱对植被变化存在不显著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CE 地下水干旱指数 时空变化 成因分析 黄河流域中游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流域实际蒸散发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
7
作者 曹新 邢万秋 +1 位作者 傅巧妮 杨丽琳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46,55,共12页
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中下游6个子流域蒸散发量时空演变特征,以及气候和下垫面因子改变对蒸散发量变化的影响,基于GRACE重力卫星观测数据和水量平衡法重建了长江中下游6个子流域实际蒸散发ET序列,评估并融合了3种ET数据集,获得1992—2015... 为了更好地了解长江中下游6个子流域蒸散发量时空演变特征,以及气候和下垫面因子改变对蒸散发量变化的影响,基于GRACE重力卫星观测数据和水量平衡法重建了长江中下游6个子流域实际蒸散发ET序列,评估并融合了3种ET数据集,获得1992—2015年高精度的逐月蒸散发量,分析了6个子流域蒸散发量年值和季节值的变化趋势,引入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La,基于通径分析法定量评估了气候和下垫面因子对各子流域蒸散发量变化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结果表明:①3种数据集在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适用性较好,基于最小二乘权重法的数据融合方法减小了ETrecon与ETNOAH、ETGLEAM的平均差和均方根误差,减小了ETNOAH、ETCR的标准差。②长江中下游流域多年平均蒸散发量为728.7 mm,空间上自西北向东南递增;6个子流域不同季节的蒸散发量均呈升高趋势,其中春、夏季的增幅最大。③各子流域年蒸散发量增加主要由La增强和气温升高所致,气温、La和植被覆盖率等要素的间接作用致使太湖流域风速降低对蒸散发量的影响从正向变为负向。④气温升高促进了NDVI对6个子流域春、夏季蒸散发量增加的正向效应,太湖流域、长江中游和下游干流区秋、冬季降水的增加削弱了辐射降低对蒸散发量变化的作用,而风速上升是洞庭湖流域、中游干流区冬季蒸散发量微弱增加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将为长江中下游流域水资源管理、干旱预测和生态功能评估等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蒸散发 下垫面 气候变化 驱动机制 长江中下游流域
下载PDF
“流域-人-歌”三重互联:对长江中下游流域民歌的考察
8
作者 向清全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1-140,共10页
基于对长江中下游民歌的沿江调查及研究,从“流域-人-歌”三者关系出发,可以发现作为自然区域、作为文化“通道”和“界限”以及作为经济带三种视域下,流域-人-歌三者之间存在互联。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民歌的存承方式也在发生... 基于对长江中下游民歌的沿江调查及研究,从“流域-人-歌”三者关系出发,可以发现作为自然区域、作为文化“通道”和“界限”以及作为经济带三种视域下,流域-人-歌三者之间存在互联。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民歌的存承方式也在发生改变。在国家大力建设长江经济带背景下,应立足于新兴的流域(水域)音乐文化研究,加强对长江流域民歌文化带的保护,进而打造良好的长江经济带文化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流域 民歌 长江经济带 民歌文化带
下载PDF
东江流域中下游典型土壤分类及养分特征分析——以惠城区为例
9
作者 康轩 杨佛新 +5 位作者 张桂兴 严学东 李静娟 温武东 曾远平 黄铁钢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8期126-132,共7页
以惠城区为例,对东江流域中下游典型土壤进行分类,通过采集1 619个土壤样品进行化验分析,研究东江流域中下游典型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惠城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均属中等偏上水平;青泥格田、花岗岩红泥田等土属有机质含量较高... 以惠城区为例,对东江流域中下游典型土壤进行分类,通过采集1 619个土壤样品进行化验分析,研究东江流域中下游典型土壤养分特征。结果表明,惠城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均属中等偏上水平;青泥格田、花岗岩红泥田等土属有机质含量较高,而乌泥底田、砂页岩赤红地、红色砂页岩赤红地等土属含量较低;青泥格田、花岗岩红泥田、石质土、花岗岩红黄泥田等土属全氮含量较高,而乌泥底田、砂页岩赤红地等土属含量较低;土壤全氮含量与有机质含量之间呈极显著的直线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Y=0.039 8X+0.376 9,相关系数为0.65;有机质、全氮含量累积基本符合不同分类土壤形成规律。土壤碱解氮含量总体上属中等偏上水平,平均含量水平达到三级标准;土壤有效磷含量总体上属上中等水平,平均含量水平达到一级标准;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不同土属类型的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差异均较明显,没有明显规律可循,主要是受人为施用化肥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江流域 中下游平原 惠城区 土壤分类 养分特征
下载PDF
基于讨赖河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10
作者 郭涵雨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4年第10期132-135,共4页
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其气候特征干旱,降水量稀少,水资源匮乏,处于干旱区的讨赖河流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为缓解当前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文章分析了讨赖河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 甘肃位于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其气候特征干旱,降水量稀少,水资源匮乏,处于干旱区的讨赖河流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为缓解当前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生态环境,文章分析了讨赖河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及成因,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为该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的决策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讨赖河中下游流域 生态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黑河流域中游沙荒地元宝枫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11
作者 任志 马勇 +2 位作者 张晗 姚世超 张志礼 《林业勘查设计》 2024年第1期85-90,共6页
元宝枫系一种适应力较强的生态经济型树种。采用客土造林法,在黑河流域中游沙荒地分别栽植陕西杨凌、河南平顶山、山东聊城引进的元宝枫苗木,试验研究表明,1)不同种源的苗木栽植后,栽植成活率最高的是陕西杨凌,为69.3%,分别较山东聊城... 元宝枫系一种适应力较强的生态经济型树种。采用客土造林法,在黑河流域中游沙荒地分别栽植陕西杨凌、河南平顶山、山东聊城引进的元宝枫苗木,试验研究表明,1)不同种源的苗木栽植后,栽植成活率最高的是陕西杨凌,为69.3%,分别较山东聊城和河南平顶山高27.2%和32.6%;栽植2年生的元宝枫苗木枝条生长量最大的是陕西杨凌的苗木,枝条平均生长量为108.8cm,分别较山东聊城和河南平顶山枝条平均生长量高16.98%和37.37%;第2年新梢生长量达78.8cm,分别比山东聊城和河南平顶山高34.47%和72.05%;胸径均生长量分别高7.56%和12.04%;2)元宝枫苗木在黑河流域中游沙荒地3月20—25日栽植成活率最高,带土球栽植的较4月20—25日高19.9%,裸根苗高26.3%,胸径生长量均增粗5.81%,新生枝条均生长量提高43.7%;3)带状客土整地后栽植陕西杨凌、河南平顶山和山东聊城的苗木,其成活率分别较局部客土整地提升28.49%、23.61%和25.15%,2年生胸径均生长量增大14.41%、13.57%和14.22%,2年生新生枝条均生长量提高67.9%、43.1%和49.6%。研究成果为元宝枫在黑河流域中游沙荒地引种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宝枫 引种 栽培 黑河流域中游
下载PDF
三河与中国早期王都
12
作者 陈隆文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21-28,共8页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称“三河”,是指今天流经山西、河南境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河东位于今山西南部,襄汾陶寺遗址早期约早出夏代一二百年,或当传说中尧、舜、禹时期,陶寺中晚期已在夏代纪年范围之内,此时正是早期国家...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所称“三河”,是指今天流经山西、河南境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河东位于今山西南部,襄汾陶寺遗址早期约早出夏代一二百年,或当传说中尧、舜、禹时期,陶寺中晚期已在夏代纪年范围之内,此时正是早期国家形成阶段;河内即今太行山东南麓为古黄河所环绕的地区,历史上为商人的主要活动区域;河南指晋、豫两省黄河以南,周公在此营洛邑,即成周与王城,是周人活动的主要区域。河东、河南、河内三个区域既成相对独立区域,又以黄河相连接,为当时“天下之中”“王者所更居”之地。夏、商、周三代王朝的更替与发展壮大都没有离开过古老的黄河流域,从这个角度看,夏、商、周三代中国早期国家的诞生不仅是黄河与黄河文化的馈赠,同时也把中国历史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推进到了新的阶段。黄河中下游流域龙山时代形成的文化成果为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成为夏、商、周三代文明的始原。龙山时代之后不久,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诞生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形态和中华民族的雏形——华夏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河 黄河流域中下游 文化核心区
下载PDF
黄河中游沁河流域环境敏感性分析评价 被引量:3
13
作者 史佩东 刘义 +5 位作者 孙娅琴 陈彭 许凯然 姜禹戈 刘淼 臧明东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25,共13页
【研究目的】沁河流域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一级支流,也是黄河流域的重要水土保持功能区,当前面临着水环境遭受破坏以及土壤侵蚀这两个敏感环境问题,环境敏感性评价是用于表征外界干扰对自然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结果的重要指标,对区域建立生... 【研究目的】沁河流域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一级支流,也是黄河流域的重要水土保持功能区,当前面临着水环境遭受破坏以及土壤侵蚀这两个敏感环境问题,环境敏感性评价是用于表征外界干扰对自然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结果的重要指标,对区域建立生态涵养区的环境政策以及有效进行区域生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方法】根据研究区面临的不同环境地质问题选取了层次分析法(AHP)与RUSLE模型的评价方法以及相关因子,并结合GIS空间数据技术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图形处理与空间数据运算结合,生成敏感性评价图,评价结果直观,为环境敏感性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持。【研究结果】针对沁河流域的环境敏感性进行评价,并划分为轻度、中度、高度、极度4类敏感区域,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流域内以中、高度敏感区域占比最大,分别占总面积的33.43%、48.56%,同时以各支流流域为依托,针对各类敏感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对其环境现状产生的原因及改善方法提出了相应的调整方案。【结论】依据各区域环境现状及敏感性程度提出了沁河全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思路,构建一个山地生态系统和平原生态系统有机结合的生态网络格局,致力于改善沁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沁河流域 生态环境 敏感性评价 水文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1980-202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强 尉飞鸿 +4 位作者 夏雪 张明月 王新民 穆兴民 徐德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35-341,共7页
[目的]探讨1980—202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为黄河全流域生态系统的管理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选取Landsat系列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利用景观生态学和GIS空间分析对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 [目的]探讨1980—202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为黄河全流域生态系统的管理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选取Landsat系列遥感数据为数据源,利用景观生态学和GIS空间分析对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气候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探讨了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的驱动因素。[结果]窟野河流域耕地面积从1980年的1677.92 km^(2)减少到2020年的1365.58 km^(2);草地面积从1980年的5144.35 km^(2)减少到2020年的5038.97 km^(2);林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分别增加86.07 km^(2),798.96 km^(2),水域面积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分别减少60.25 km^(2),408.72 km^(2)。1980—2020年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主要有未利用土地转向耕地和草地,占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量的8.63%和61.47%;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转向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面积增加量的23.07%,50.98%和10.95%,且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强度高于1980—2000年。流域内景观斑块表现出斑块数量增加,相连度减小,破碎化程度增加,分割度升高,凝聚度降低和复杂度上升的特征。[结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都是造成窟野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其中流域内逐年增强的人类活动是促使景观格局发生演变的主要因素,而气候变化是次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窟野河流域 气候变化 景观格局 驱动力
下载PDF
基于降雨情景模拟的长江中下游流域淹没风险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洪云 王永强 +1 位作者 王大胜 王伟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1-78,共8页
针对长江中下游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现状,基于泰森多边形法和河网密度法分别模拟流域降雨和构建子集水区,采用SCS模型和局部等体积法模拟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淹没水深和范围,并以市为单位进行淹没风险的具体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流域... 针对长江中下游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现状,基于泰森多边形法和河网密度法分别模拟流域降雨和构建子集水区,采用SCS模型和局部等体积法模拟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淹没水深和范围,并以市为单位进行淹没风险的具体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流域产流的高值中心集中在水体和城市用地区域,受淹区主要集中在江汉、两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等低洼区域;随着降雨重现期的增长,遭遇积水的淹没范围越广,陆域的洪涝程度加剧。降雨量与淹没面积近似呈线性关系,当降雨量<80 mm/d,降雨量每增加1 mm,流域的淹没范围增加947 km^(2);当降雨量>80 mm/d时,淹没范围增加644 km^(2)。在以市为单位的具体分析中,武汉市、南京市、南昌市以及孝感市的淹没范围和风险均较高,因而需重点关注与防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流域 SCS模型 局部等体积法 淹没分析
下载PDF
2010~2020年汉江中下游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郑航 程学军 +5 位作者 邵逸文 肖潇 徐坚 李国忠 赵保成 徐健 《水利水电快报》 2023年第4期128-135,共8页
为探究汉江中下游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结构特征和驱动因素,基于遥感数据,分析汉江中下游流域2010~2020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及景观格局变化,采用支持向量机法,分析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变化及其景观破碎度、多样性变化和斑块形状等,从... 为探究汉江中下游流域景观格局变化的结构特征和驱动因素,基于遥感数据,分析汉江中下游流域2010~2020年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及景观格局变化,采用支持向量机法,分析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变化及其景观破碎度、多样性变化和斑块形状等,从不同角度探讨该区域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汉江中下游流域景观格局在自然和人文因素驱动下向着更均衡、更多元化的方向演变,集聚的大型景观类型倾向于被其他景观分割、离散,由单一景观的优势格局演化为更丰富多样的区域景观格局分布;在类别水平上,耕地和草地景观斑块形状破碎化程度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景观形状指数(LSI)和斑块密度(PD)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研究结果可为汉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CC 景观格局 景观指数 汉江中下游流域
下载PDF
干旱内陆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探测 被引量:15
17
作者 黄鑫 程文仕 +2 位作者 李晓丹 杨昌裕 黄倩倩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4-332,共9页
为探讨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并明确相关驱动因素作用机理,以黑河流域中游这一典型干旱内陆河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标准差椭圆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工具,在对研究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数量变化... 为探讨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并明确相关驱动因素作用机理,以黑河流域中游这一典型干旱内陆河为研究对象,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标准差椭圆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工具,在对研究区2000—2020年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数量变化、空间分布及方向特征进行多维测定基础上,对影响生态质量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及其交互作用机制进行了识别与分析。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转型频发,林地、灌木和人造地表大幅增加,草地、裸地和湿地减少,“南草北裸”的空间分布特征未发生扭转,草地和裸地是流域其他地类最为重要的转型补给源;(2)黑河流域中游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但向好发展,“北低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显著,其生态环境质量呈“正西北—正东南”朝向的变化趋势特征;(3)人为活动及高程、植被覆盖和坡度是黑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自然、社会和经济诸因素激烈的交互与协同作用,共同导致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异。综上,黑河流域中游生态环境质量趋好,但需严控人为活动,保障流域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持续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标准差椭圆 地理探测器 黑河流域中游
下载PDF
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NPP变化相对贡献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徐勇 卢云贵 +4 位作者 戴强玉 赵纯 黄雯婷 陈天伟 张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988-5000,共13页
基于MODIS数据、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利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和重标极差(R/S)分析,揭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生态系统NPP时空演变特征和未来变化趋势;并基于情景设置的相对贡献分析,在区域和格网... 基于MODIS数据、气象数据和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利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和重标极差(R/S)分析,揭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生态系统NPP时空演变特征和未来变化趋势;并基于情景设置的相对贡献分析,在区域和格网尺度上定量厘定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生态系统NPP变化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时间上,2000~202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NPP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6.99g/(m^(2)·a).林地、草地和耕地生态系统NPP均呈上升趋势,林地生态系统NPP上升速率最高,为9.79g/(m^(2)·a),草地生态系统NPP上升速率次之,为8.84g/(m^(2)·a),耕地生态系统NPP上升速率最低,为2.34g/(m^(2)·a).空间上,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NPP变化斜率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长江中下游地区整体及各植被生态系统NPP呈上升趋势的面积占比均大于呈下降趋势的面积占比,其中,林地和草地生态系统NPP呈上升趋势的面积占比分别为91.43%和91.48%.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NPP未来呈上升趋势的面积占比小于呈下降趋势的面积占比.由相对贡献分析结果可知,区域尺度上,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植被生态系统NPP变化的相对贡献分别为85.60%和10.85%.气候变化主导林地和草地生态系统NPP变化,而土地利用变化主导耕地生态系统NPP变化.格网尺度上,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和草地生态系统NPP变化由土地利用变化主导的面积占比最大,分别为54.99%和56.91%.林地生态系统NPP变化由气候变化主导的面积占比最大,为71.96%.剩余因素对耕地生态系统NPP变化的相对贡献高于林地和草地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植被NPP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 植被生态系统 相对贡献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河段低枯水水位流量关系变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吴琼 张莉 +1 位作者 曾雅立 张亭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5-62,共8页
202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夏秋连旱,沙市站水位创历史最低,低枯水水位流量变化引发了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等系列问题。利用2009~2022年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后长江中下游干流实测资料,对沿程各站断面变化、低枯水水位流量关系... 202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夏秋连旱,沙市站水位创历史最低,低枯水水位流量变化引发了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用水等系列问题。利用2009~2022年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后长江中下游干流实测资料,对沿程各站断面变化、低枯水水位流量关系变化趋势、河道冲淤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后长江中下游干流各代表站低枯水水位流量关系呈右偏趋势,同流量下水位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沙市站下降幅度最大,宜昌至城陵矶段河道冲刷强度最大。研究成果可为合理调度三峡等长江上游水库,保障中下游生产、生活、生态用水,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旱情防御等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位流量关系 低枯水 断面变化 长江中下游河段 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
下载PDF
汉江中下游水华发展新形势及治理对策分析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峰 王文静 +2 位作者 何涛 周浩然 钱宝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7-17,共11页
随着汉江沿岸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梯级水利枢纽的相继建成运行,汉江水环境和水动力条件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汉江中下游“水华”暴发频率不断增加,给区域水安全保障带来严峻挑战。2022年夏季,在长江流域“汛期反枯”的极端水文条件下,... 随着汉江沿岸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梯级水利枢纽的相继建成运行,汉江水环境和水动力条件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汉江中下游“水华”暴发频率不断增加,给区域水安全保障带来严峻挑战。2022年夏季,在长江流域“汛期反枯”的极端水文条件下,汉江中下游首次发现了蓝藻水华。依托长江流域水质监测中心现有监测站网及时开展了水华应急监测,对监测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合以往研究成果,初步分析2022年夏季水华成因,提出相应对策及建议。结果表明:①流域水体高营养盐水平仍是本次夏季水华发生的前提条件,高温、强辐射、高pH值是诱发因子,河道水量偏少是外部驱动条件。②汉江水华的时空分布和影响范围有扩大趋势,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有加重趋势;加强水工程联合运用,改善水动力条件,调节环境容量,是缓减汉江中下游水华问题的最直接途径。③提出了优化综合站网布局、强化全要素动态监测、加强水华基础研究、建立水华防控协同机制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藻水华 水动力条件 营养盐 水华预警 汉江中下游 2022年长江流域干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