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和谐社会”溯源——以传统政治文化为中心 被引量:4
1
作者 于语和 刘志松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71-77,共7页
“和”,最早见于甲骨文,本指乐器和声音的相应和谐,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谐”,本指音韵的和洽,引申为协调关系或适当状态。“和”、“谐”合用表达了人们对匀称、适当、适中和协调的追求。古代的和谐观意在强调一... “和”,最早见于甲骨文,本指乐器和声音的相应和谐,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谐”,本指音韵的和洽,引申为协调关系或适当状态。“和”、“谐”合用表达了人们对匀称、适当、适中和协调的追求。古代的和谐观意在强调一种有价值的普遍的和谐关系。“和”还与“中”合用,称为“中和”。“中”,本为正中、适当、恰当、适量,在哲学上是指相对于事物的两个极端而言,意在强调“度”的分界。“中和”也就是指“适中、适度与和谐”,并成为儒家人生哲学中核心理论“中庸”的主要内容。孔孟以“和”为目的的“中庸”之道,强调高度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并用来处理人伦和社会关系。“和合”概念,自秦汉以来被普遍运用,《吕氏春秋》将此概念用于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的起源、构成。“和合”文化自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被普遍认同。而“天人合一”的观念则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共产党关于“和谐社会”的提法,就是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的,寻绎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前追求、构建和谐社会理想的渊源,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 “谐” “中和” 中庸 和合 天人合一 和谐社会
下载PDF
关于构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思考 被引量:4
2
作者 周德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70-75,共6页
从哲学上说,价值是一种人与对象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关系,“价值”中掺杂着人的主观好恶的意识。因此,价值依人而存在。价值观是人们作出价值判断和确定价值取向的基本原则,人们追求价值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发展,因此,是否以人为本就成... 从哲学上说,价值是一种人与对象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关系,“价值”中掺杂着人的主观好恶的意识。因此,价值依人而存在。价值观是人们作出价值判断和确定价值取向的基本原则,人们追求价值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发展,因此,是否以人为本就成为判定一种价值观是否正确的标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应该凡事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突出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发展性,突出人的核心地位。构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应该从三个方面来努力:一是坚持对立统一的认识观;二是坚持克己中庸的道德观;三是坚持和谐发展的社会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 克已中庸 以人为本
下载PDF
《中庸》成书问题新探 被引量:4
3
作者 杨朝明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5-12,共8页
今本《中庸》现存《礼记》之中,但缺乏应有的圆融顺通,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它原由两部分组成。我们认为,今本《中庸》实际应有四个部分。通过与上博竹书《从政》篇的对比,看出朱熹分章的第二章到第九章应为原始本的《中庸》;通过与《孔子家... 今本《中庸》现存《礼记》之中,但缺乏应有的圆融顺通,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它原由两部分组成。我们认为,今本《中庸》实际应有四个部分。通过与上博竹书《从政》篇的对比,看出朱熹分章的第二章到第九章应为原始本的《中庸》;通过与《孔子家语.哀公问政》等的比较,看出“子路问强”和“哀公问政”原来分别为一个部分;今本第一章和“博学之”以下是一个部分,可能属于原来《子思子》的佚篇。因为子思与《孔子家语》也有密切关系,今本《中庸》仍然可以视为子思的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子思 儒家 文献
下载PDF
中庸、折衷主义与价值判断 被引量:4
4
作者 柳倩月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23-25,共3页
对“中庸”思想的理解也反对“过”与“不及”。在方法论的意义上,既不能把它视为“折衷主义”而给予过激的批判,也不能把它与“调和主义”混为一谈,逃避对事物作出价值判断。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中庸”思想的误读,是不利于对中国... 对“中庸”思想的理解也反对“过”与“不及”。在方法论的意义上,既不能把它视为“折衷主义”而给予过激的批判,也不能把它与“调和主义”混为一谈,逃避对事物作出价值判断。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中庸”思想的误读,是不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的理解与发扬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折衷主义 价值判断
下载PDF
放之则弥六合 卷之则退藏于密——“中和”思想对中国画审美意识的规约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志强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94-98,共5页
"中庸"是孔子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道德范畴与方法论原则。"中和"是子思对孔子"中庸"思想所作的进一步提升,最终形成了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一种审美价值取向。中国画亦蕴含着意义深刻的"中和之美&qu... "中庸"是孔子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道德范畴与方法论原则。"中和"是子思对孔子"中庸"思想所作的进一步提升,最终形成了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一种审美价值取向。中国画亦蕴含着意义深刻的"中和之美"。本文通过对"中"、"和"的内涵分析,以及儒道文化对中国画创作及审美的规约的研究,得出了"‘中’即是‘和’"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美 中国画 审美意识 规约
下载PDF
中和素朴:布依族在生活中演绎的审美意识 被引量:1
6
作者 黄守斌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46-49,共4页
布依族审美意识倾向于在对立中求得和谐,彰显中和素朴的平淡自然之美,它很少上升到玄妙高深的理论体系而多以一种古朴的常态文化形式在其日常生活中演绎着,它主要表现在:一、布依族服饰———穿在身上的生境审美体验;二、布依族建筑—... 布依族审美意识倾向于在对立中求得和谐,彰显中和素朴的平淡自然之美,它很少上升到玄妙高深的理论体系而多以一种古朴的常态文化形式在其日常生活中演绎着,它主要表现在:一、布依族服饰———穿在身上的生境审美体验;二、布依族建筑———修在生境中的审美观;三、布依族节日———种谷历程中的审美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素朴 布依族 审美意识
下载PDF
“中和”说:朱熹理学体系的第一块基石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成权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27-31,109,共6页
“中和”说是朱熹为他的理学体系奠下的第一块基石。他的“中和”说的形成,经历了从师事李侗到转向湖湘派再回到程颐的长期探索。“中和”说的形成,使传统的“中庸”思想不仅突出了“中和”的内涵,而且赋予了以人的行为自律、情感中节... “中和”说是朱熹为他的理学体系奠下的第一块基石。他的“中和”说的形成,经历了从师事李侗到转向湖湘派再回到程颐的长期探索。“中和”说的形成,使传统的“中庸”思想不仅突出了“中和”的内涵,而且赋予了以人的行为自律、情感中节来达到“天地位、万物育”的内容,从而通过人的自觉来实现世界秩序的稳定与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中庸 中节 大本 达道 “己丑之悟”
下载PDF
中庸——儒家和谐政治思维方式的基本内蕴 被引量:1
8
作者 丁小萍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6,共6页
儒家的和谐政治思维方式是中庸。从政治认知方式层面看,中庸是对政治治理规律的体认,是圣人之治道,是体现“天道”的“人道”;从政治评价方式层面看,中庸以“中正”的政治准则来评价政治现象,产生了“道高于君”、“从道不从君”的超验... 儒家的和谐政治思维方式是中庸。从政治认知方式层面看,中庸是对政治治理规律的体认,是圣人之治道,是体现“天道”的“人道”;从政治评价方式层面看,中庸以“中正”的政治准则来评价政治现象,产生了“道高于君”、“从道不从君”的超验政治原则;从政治思维方法层面看,中庸的具体思维方法是“用中”,包括“执中”和“时中”二层含义,二者构成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辩证方法;从政治思维的价值取向层面看,中庸则是“中和”,奠定了中庸和谐政治思维方式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和谐政治思维方式 尚中 中正 用中 中和
下载PDF
中庸考辨
9
作者 杜纯梓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年第3期78-82,共5页
"中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很久以来,人们错误地将它与折中、调和相等同。究其实,"中庸"的含意即"执中道而用之"。中通就是正道。守正持直,坚持真理,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这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和价值... "中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很久以来,人们错误地将它与折中、调和相等同。究其实,"中庸"的含意即"执中道而用之"。中通就是正道。守正持直,坚持真理,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这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和价值追求。继承和发扬中庸道统,对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德 中行 中庸 守正持直 和谐
下载PDF
“中庸”、“中和”考辨 被引量:1
10
作者 罗小娟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83-86,共4页
“中庸”、“中和”,皆为儒家思想精髓,历来为中华民族所推崇和追求。“中庸”由孔子首倡,但孔子并未就此进行阐释。历代都有关于这两者的不同阐释,“中和”为“人道”,“中庸”为“天道”,两者共同组成了“道”。“中庸”之“中”为“... “中庸”、“中和”,皆为儒家思想精髓,历来为中华民族所推崇和追求。“中庸”由孔子首倡,但孔子并未就此进行阐释。历代都有关于这两者的不同阐释,“中和”为“人道”,“中庸”为“天道”,两者共同组成了“道”。“中庸”之“中”为“中和”之意,是将“人道”推及到万物,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中和 中正 调和
下载PDF
中和思想三题 被引量:3
11
作者 余瑞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24-27,共4页
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思想意识的哲学表达,在社会生活诸领域中也得到具体反映。对中和思想的三个基本问题中和之义、中国之中、中和之美进行集中研究,通过这三个表面看似互不相关的问题,提出"中"、"和&qu... 中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思想意识的哲学表达,在社会生活诸领域中也得到具体反映。对中和思想的三个基本问题中和之义、中国之中、中和之美进行集中研究,通过这三个表面看似互不相关的问题,提出"中"、"和"与"中和"思想的原意。中和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历史背景下有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中 中庸 中央 中和思想 中和之美
下载PDF
柳宗元“大中之道”新解
12
作者 郭新庆 《大连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100-106,共7页
柳宗元寻《春秋》解儒道,提出与韩愈道统说截然不同的大中之道。《天说》唯物论哲学是柳宗元大中之道的基石。反天命、反封建、反等级制是大中之道的主调。“利安元元”和“官为民役”的民本思想是大中之道的精髓。柳宗元所说的大中之道... 柳宗元寻《春秋》解儒道,提出与韩愈道统说截然不同的大中之道。《天说》唯物论哲学是柳宗元大中之道的基石。反天命、反封建、反等级制是大中之道的主调。“利安元元”和“官为民役”的民本思想是大中之道的精髓。柳宗元所说的大中之道,不但是其思想﹑为政和处世理念的代表,在许多时候,还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柳宗元一生在用生命践行着自己的理想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韩愈 儒学 大中之道
下载PDF
论厄德里克小说的中产文学特征
13
作者 袁小明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9-35,共7页
厄德里克小说表现了中产文学特征,如并置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展现文化民主幻想;向往高雅文化并排斥"媚俗",但又承认后者的普遍存在性;采用"疗伤"范式,顺应中产阶级阅读心理。然而,厄德里克这种文化书写姿态又展现... 厄德里克小说表现了中产文学特征,如并置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展现文化民主幻想;向往高雅文化并排斥"媚俗",但又承认后者的普遍存在性;采用"疗伤"范式,顺应中产阶级阅读心理。然而,厄德里克这种文化书写姿态又展现出复杂性。消除文化等级有利于族群文化在主流文化中的接受;偏好高雅又无法避免"媚俗"的矛盾态度体现了美国本土裔作家的文化书写困境;顺应"疗伤"范式时能摆脱个人主义倾向,凸显本土裔人的集体主义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易斯·厄德里克 中产文学 “媚俗” “疗伤” 范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