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03年8月“巴蜀夜雨”过程的模拟和分析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卢萍 宇如聪 周天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71-380,共10页
结合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AREM的数值试验和观测资料分析,对2003年8月川西地区的9次夜雨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环流背景下,川西地区特殊地形引起的沿坡地的辐合上升运动和下垫面提供给低层大气的热通量所导致的... 结合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AREM的数值试验和观测资料分析,对2003年8月川西地区的9次夜雨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环流背景下,川西地区特殊地形引起的沿坡地的辐合上升运动和下垫面提供给低层大气的热通量所导致的大气层结不稳定,对川西夜雨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白天,随着陆-气通量交换的增加,低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逐步升高,并在午后达到极值。与此同时,低层偏南暖湿气流在盆地西部由于气旋性弯曲而形成的东北风在午后逐渐加强,这支气流在盆地西部被地形阻挡,产生爬升运动。辐合上升将低层高温高湿的大气向上输送,使得大气不稳定层结的厚度以及强度都增加;日落以后,低层大气的相对湿度随着气温的降低而增大,容易饱和而形成凝结,同时大气中积累了相当可观的对流有效位能,低层辐合抬升等因素容易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造成对流性夜雨天气。强烈的对流辐合运动需要周围大气的入流补偿,促使偏东风气流增强且向高空伸展,这令辐合抬升作用进一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雨 日变化 四川盆地 地形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