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灌浆期气象因子对杂交中籼稻米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60
1
作者 徐富贤 郑家奎 +1 位作者 朱永川 王贵雄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3-77,共5页
以‘II优 7号’和‘42 2 8A/江恢 15’两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 ,通过分期播种处理 ,研究了灌浆期气象因子与杂交中稻稻米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稻谷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的 5项指标中 ,显著受灌浆期气象因子影响的有整... 以‘II优 7号’和‘42 2 8A/江恢 15’两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 ,通过分期播种处理 ,研究了灌浆期气象因子与杂交中稻稻米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稻谷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的 5项指标中 ,显著受灌浆期气象因子影响的有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 3项指标 ,显著影响这 3项指标的是齐穗后 0~ 2 0d 6个气象因子中的相对湿度、日均气温、日最低气温 3个 ,齐穗后 2 1~ 30d的气象因子对米质的影响不显著。从总体上看 ,齐穗后 0~ 2 0d的日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低 ,相对湿度大 ,有利于提高整精米率 ,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浆期 气象因子 杂交中籼稻米 碾米品质 外观品质 杂交中稻
下载PDF
杂交中稻强再生力品种的冠层特征研究 被引量:34
2
作者 徐富贤 熊洪 +1 位作者 赵甘霖 洪松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26-430,共5页
本文以 19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 ,研究了杂交中稻强再生力品种的冠层特征。结果表明 :杂交中稻品种间再生力取决于头季稻的叶粒比 ,强再生力品种头季稻单位颖花的绿叶面积占有量大 ,其光合产物满足头季稻高产之后剩余量较多 ,为再生稻... 本文以 19个杂交中稻品种为材料 ,研究了杂交中稻强再生力品种的冠层特征。结果表明 :杂交中稻品种间再生力取决于头季稻的叶粒比 ,强再生力品种头季稻单位颖花的绿叶面积占有量大 ,其光合产物满足头季稻高产之后剩余量较多 ,为再生稻高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头季稻品种间着粒数分别与其单位颖花的绿叶面积占有量及再生力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再生力 品种 冠层特征 水稻
下载PDF
自然环境高温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稻结实率的影响及模拟 被引量:11
3
作者 宣守丽 石春林 +3 位作者 刘杨 薛昌颖 张文宇 曹宏鑫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7年第1期73-77,共5页
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6个代表站2004—2011年中籼迟熟水稻品种区试资料及1984—2013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通过分析田间环境下逐日最高气温与水稻结实率的关系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稻高温敏感时段主要在水稻齐穗期前36天至齐穗期前4天。其... 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6个代表站2004—2011年中籼迟熟水稻品种区试资料及1984—2013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通过分析田间环境下逐日最高气温与水稻结实率的关系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稻高温敏感时段主要在水稻齐穗期前36天至齐穗期前4天。其中,齐穗期前14天左右(减数分裂期前后)高温对结实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在此基础上,利用水稻高温败育模型,根据各样本水稻减数分裂期逐日最高气温,实现研究区域站点尺度水稻高温败育的定量模拟预测。模型对高温年份2004年和2007年各站点水稻相对结实率模拟和预测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4.74%和2.84%。分析表明,利用基于水稻高温败育模型的定量模拟方法,可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高温热害情况进行较好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中稻 结实率 高温热害
下载PDF
杂交中籼稻生殖期间气象要素与结实率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曹国长 余华强 +5 位作者 董新国 田永宏 赵开斌 房振兵 陈波 范兵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660-2662,共3页
以1992~2004年湖北省中稻区域试验及武汉、荆州、襄樊气象站的资料为依据,分析了杂交中籼稻生殖期间各种气象要素与年度间结实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种气象要素对水稻年度间结实率变化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相关程度依次为7~... 以1992~2004年湖北省中稻区域试验及武汉、荆州、襄樊气象站的资料为依据,分析了杂交中籼稻生殖期间各种气象要素与年度间结实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种气象要素对水稻年度间结实率变化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相关程度依次为7~9月份累计日照时数、7~8月份日平均地温和7~9月份日平均昼夜温差;7~9月份累计日照时数与结实率的相关系数为0.715 8,达极显著水平;7~9月份的累计日照时数x6对结实率y有最大的直接正效应(x6→x6→y=1.617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籼稻 结实率 气象要素 日照时数 昼夜温差
下载PDF
水稻花期高温对产量的影响研究(英文) 被引量:2
5
作者 时宽玉 崔永伟 胡瑞法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9年第2期78-83,共6页
为了分析中稻花期高温的变化及其对中稻产量的影响,利用1991-2005年气象统计数据及对7个省份中稻生产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建立了中稻生产定量分析函数模型,每个方程中除了包含传统的生产投入变量、技术进步变量等外,还分别包含7种类... 为了分析中稻花期高温的变化及其对中稻产量的影响,利用1991-2005年气象统计数据及对7个省份中稻生产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建立了中稻生产定量分析函数模型,每个方程中除了包含传统的生产投入变量、技术进步变量等外,还分别包含7种类型的气温变量。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长江流域中稻花期的极端高温呈升高趋势,并伴随较大幅度的波动,且各地区增长幅度存在较大差异;当极端高温处于35℃到39℃之间,中稻的平均产量与35℃以下情况无显著差异,但当极端高温达39℃以上时,平均产量会显著降低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极端高温 中稻生产 长江流域
下载PDF
单季中稻体内氮营养水平诊断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张卫建 黄丕生 陆士龙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3期15-19,共5页
在研究单季中稻体内游离氨基态氮(FA-N)含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探索了稻体内氮素营养快速诊断技术。试验结果表明:①稻体内各部位FA-N含量的日变化很大,而8∶00~10∶00时段内比较稳定;②稻体内FA-N含量与其体... 在研究单季中稻体内游离氨基态氮(FA-N)含量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探索了稻体内氮素营养快速诊断技术。试验结果表明:①稻体内各部位FA-N含量的日变化很大,而8∶00~10∶00时段内比较稳定;②稻体内FA-N含量与其体内氮含量、土壤氮供应量和氮肥用量等都显著相关;③穗分化始期倒3叶鞘的FA-N水平最能代表植株体内的氮营养状况,可作为快速诊断的测定部位。采用本试验所获得的茚三酮改良法,可在田间对稻株体内的氮素营养状况进行快速诊断,并根据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稻 游离氨基态氮 氮素快速诊断 单季稻
下载PDF
杂交中籼稻年度间产量波动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黄大明 丁宏大 +3 位作者 顾见勋 郭莉 胡飞 曹国长 《中国稻米》 2018年第3期55-57,61,共4页
为探索各气象要素对杂交中籼稻年度间产量波动的影响程度,以1990-2015年湖北省中籼稻区域试验产量资料及武汉、荆州、襄阳气象站的气象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各气象要素与杂交中籼稻年度间产量波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种气象要素影响产量... 为探索各气象要素对杂交中籼稻年度间产量波动的影响程度,以1990-2015年湖北省中籼稻区域试验产量资料及武汉、荆州、襄阳气象站的气象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各气象要素与杂交中籼稻年度间产量波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种气象要素影响产量波动从大到小依次为7-8月累计日照时数、累计蒸发量和日平均地温,其他气象要素的影响相对较小。7-8月累计日照时数与水稻产量间的相关系数为0.5977,达极显著水平;偏相关系数为0.6870,达到极显著水平。7-8月累计日照时数(X7)对产量(Y)有最大的直接正效应(X7→Y=1.0879),可导致杂交中籼稻年度间产量波动幅度为2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要素 中籼稻 产量波动 日照时数
下载PDF
杂交中籼稻生殖期间气象要素与结实率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曹国长 余华强 +5 位作者 董新国 田永宏 赵开斌 房振兵 陈波 范兵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10期120-121,124,共3页
以1992~2004年湖北省中稻区域试验及武汉、荆州、襄樊气象站的资料为依据,分析杂交中籼稻生殖期间各种气象要素与年度间结实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种气象要素与水稻年度间结实率变化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相关程度依次为7~9... 以1992~2004年湖北省中稻区域试验及武汉、荆州、襄樊气象站的资料为依据,分析杂交中籼稻生殖期间各种气象要素与年度间结实率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种气象要素与水稻年度间结实率变化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相关程度依次为7~9月累计日照时数、7~8月日平均地温和7~9月日平均昼夜温差;7~9月累计日照时数对水稻结实率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要素 中籼稻 结实率 日照时数 昼夜温差
下载PDF
不同穗重型杂交稻外观品质在四川盆地各气候生态区的变化
9
作者 朱雪梅 杨文钰 +2 位作者 任万军 徐精文 鲜骏仁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4期301-305,共5页
选用 3种不同穗重型杂交中籼稻即重穗型、中穗型和轻穗型共 8个品种 (组合 ) ,在四川 6个不同气候生态区种植 ,以研究其稻米粒长、长宽比、垩白米率、垩白度、透明度等 5个外观品质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 :① 6个主要气候生态区 ,其外观... 选用 3种不同穗重型杂交中籼稻即重穗型、中穗型和轻穗型共 8个品种 (组合 ) ,在四川 6个不同气候生态区种植 ,以研究其稻米粒长、长宽比、垩白米率、垩白度、透明度等 5个外观品质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 :① 6个主要气候生态区 ,其外观品质优劣的综合表现依次为盆西中亚热带多春夏旱区 (温江 ) >盆北山地亚热带 -寒温带区 (广元 ) >盆西山地中亚热带 -寒带区 (雅安 ) >泸定河谷中亚热带山地北亚热带区 (西昌 ) >局部河谷南亚热带区 (江津 ) >盆东中亚热带伏旱最多区 (南充 ) ,呈现盆地西部高于东部的趋势。②从不同穗重型品种的外观品质表现看轻穗型品种在 6个生态区中表现最好 ,其次为中穗型品种 ,而重穗型品种则表现相对较差。③从不同穗重型品种对各气候生态区的适应性看 ,轻穗型品种适宜于在盆北山地亚热带 -寒温带区 (广元 ) ,盆西中亚热带多春夏旱区 (温江 )和局部河谷南亚热带区 (江津 )种植 ;而中穗型品种和重穗型品种 ,在 6个气候生态区中 ,其外观品质变化较大。因而应加强对这两类型品种的研究 ,因地制宜的选择种植。③在 6个生态区中 ,从被研究的 5个外观品质性状看 ,其稻米粒长和长宽比两个性状 ,变异相对较小 ;垩白米率、垩白度和透明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籼稻 不同穗重型 气候生态区 外观品质
下载PDF
杂交中籼稻年度间产量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丁宏大 余华强 +7 位作者 彭贤力 田永宏 陈波 房振兵 范兵 赵沙沙 孙永建 曹国长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第9期2222-2226,共5页
以1990—2004年湖北省中稻区域试验汇总资料及武汉、荆州、襄阳气象站的气象要素测报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各气象要素与杂交中籼稻年度间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气象要素均对杂交中籼稻产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气象要素与杂交中籼... 以1990—2004年湖北省中稻区域试验汇总资料及武汉、荆州、襄阳气象站的气象要素测报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各气象要素与杂交中籼稻年度间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气象要素均对杂交中籼稻产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气象要素与杂交中籼稻产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高产年份要求杂交中籼稻在生殖期间日平均日照时间不少于6.4 h,日平均蒸发量不低于5.5 mm,日平均地温在30.0~32.5℃,日平均气温在27.0~28.3℃,日平均昼夜温差大于7.5℃,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在70%~80%,累计降雨量应在100~220 mm范围内。高产年份必须是各种气象要素都处在适宜范围的最佳组合,若一项或多项气象要素指标没有达到上述适宜范围就会导致低产或中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籼稻 气象要素 产量 相关性 日照时间 最佳组合
下载PDF
两种类型中粳稻吸氮分析及施肥技术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曹洪生 黄丕生 +2 位作者 缪宝山 陆士龙 程金铁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第S1期35-41,共7页
对4个中粳稻品种(包括多穗和大穗两个类型)吸氮规律研究表明:分蘖期多穗型品种吸氮量多于大穗型品种,而长穗期则少于大穗型品种;以氮的相对累积速卒(RARN)表示吸氮强度,4品种均为分蘖期吸氮强度最高,长穗期次之,灌浆结实期最低,大穗型... 对4个中粳稻品种(包括多穗和大穗两个类型)吸氮规律研究表明:分蘖期多穗型品种吸氮量多于大穗型品种,而长穗期则少于大穗型品种;以氮的相对累积速卒(RARN)表示吸氮强度,4品种均为分蘖期吸氮强度最高,长穗期次之,灌浆结实期最低,大穗型品种各生育阶段吸氮强度均大于多穗型品种;群体总吸氮量与施氮量呈正相关,产量与群体总吸氮量呈二次曲线方程。本试验产量最高时(亩产稻谷500公斤左右)的群体总吸氮量为每亩11.6公斤,其中58—68%来自土壤本身的氮素。据两年结果,将水稻各生育时期土壤供氮量及相对应的植株累计吸氮量配合带常量(土壤基础肥力)的双曲线回归方程,得亩产450—500公斤稻谷的大田各时期土壤供氮指标,以此指标,可进行“补差施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粳稻 吸氮量 吸氮强度 氮供吸比 供氮指标
下载PDF
年际间气候差异对杂交中稻、再生稻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任天举 李经勇 +4 位作者 王培华 邹亚兰 龚见非 李超平 唐永群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1年第4期1-5,共5页
用1997年和1998年在重庆永川市进行的杂交中稻一再生稻试验结果,分析了主要生育时期在这两年间的光、温差异,及其对穗数、料数、粒重形成过程的影响,和对年际间产量及生育期差异的重要作用,为再生稻的发展与提高提供依据。
关键词 气候差异 杂交中稻 再生稻 产量 生育期 水稻
下载PDF
再生稻产3.75t/hm^2栽培技术“规范”中试效果及其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经勇 任天举 唐永群 《杂交水稻》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7-20,共4页
1992~1995年课题组进行了“再生稻产3.75t/hm2栽培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中间示范试验(简称中试),累计面积977.83hm2;头季稻平均单产8.55t/hm2,再生稻3.67t/hm2,比同地... 1992~1995年课题组进行了“再生稻产3.75t/hm2栽培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中间示范试验(简称中试),累计面积977.83hm2;头季稻平均单产8.55t/hm2,再生稻3.67t/hm2,比同地区示范前的1991年头季7.65t/hm2,再生稻2.28t/hm2分别增产0.90和1.39t/hm2,两季增产2.29t/hm2。其中再生稻验收的最高单产达5.21t/hm2,两季总产13.03t/hm2。对比试验结果,“规范”较原再生稻产2.25t/hm2栽培“模式”(以下简称“模式”)头季稻和再生稻分别增加0.66和0.94t/hm2。说明“规范”是一套更先进的高产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中稻 再生稻 栽培 中试
下载PDF
淠史杭灌区中稻作物系数试验研究(二)
14
作者 陈卫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9期55-56,共2页
[目的]研究淠史杭灌区中稻作物系数的估算方法。[方法]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考蒸散量,通过观测获得中稻实际蒸散蒸腾量,求出2014年中稻实际作物系数Kc,并利用李艳婷等的研究结果建立的移栽后天数模型和积温模型2种方法估算201... [目的]研究淠史杭灌区中稻作物系数的估算方法。[方法]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参考蒸散量,通过观测获得中稻实际蒸散蒸腾量,求出2014年中稻实际作物系数Kc,并利用李艳婷等的研究结果建立的移栽后天数模型和积温模型2种方法估算2014年中稻作物系数Kc1和Kc2,分别比较Kc1、Kc2与Kc之间的RMSE,找出适合淠史杭灌区作物系数的估算方法。[结果]Kc1、Kc2与Kc的RMSE分别为0.106和0.197,移栽后天数法估算的作物系数Kc1与实测作物系数Kc较为接近,即淠史杭灌区的中稻作物系数选用移栽后天数法来估算更为准确。[结论]该研究为淠史杭灌区中稻作物系数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稻 作物系数Kc 移栽天数法估算作物系数Kc1 积温法估算作物系数Kc2
下载PDF
控释肥及其与尿素配合施用对水稻生长期N_2O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34
15
作者 纪洋 张晓艳 +3 位作者 马静 李小平 徐华 蔡祖聪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2031-2037,共7页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静态箱法研究相同施氮量条件下,施用尿素、控释肥及尿素与控释肥配施(尿素与控释肥以3:7配合施用)对稻田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尿素处理相比,配施处理和控释肥处理水稻生长期N2O排放量分别减少40.4%和59.6%(P&...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静态箱法研究相同施氮量条件下,施用尿素、控释肥及尿素与控释肥配施(尿素与控释肥以3:7配合施用)对稻田N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尿素处理相比,配施处理和控释肥处理水稻生长期N2O排放量分别减少40.4%和59.6%(P<0.05),其中烤田期分别减少65.1%和83.9%;与配施处理相比,施用控释肥处理N2O排放量略微减少(P>0.05),其中烤田期减少53.9%.施用控释肥可增加水稻产量,与尿素处理相比,施用控释肥和配施处理水稻产量分别增加7.8%和9.8%(P>0.05).施用控释肥使土壤无机氮峰值出现时间延后,烤田期N2O排放减少.水稻生长期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和土壤温度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控释肥 尿素 N_2O 烤田 稻田
原文传递
红壤稻田复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明君 盛荣 +4 位作者 张文钊 侯海军 魏文学 葛体达 王澍 《农业现代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92-700,共9页
明确红壤稻田不同复种方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和生物量氮(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含量的变化可为红壤稻田种植结构优化和土壤质量提升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以红壤稻田复种方式长期定位试验(... 明确红壤稻田不同复种方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和生物量氮(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含量的变化可为红壤稻田种植结构优化和土壤质量提升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以红壤稻田复种方式长期定位试验(2012年开始)为研究对象,设早稻-晚稻-冬闲(DR,对照)、中稻-冬闲(MR)、中稻-油菜(MRR)和中稻-白露菜-油菜(MRPR)等4种复种方式,分别在油菜苗期(1月)、油菜成熟期(5月)、中稻成熟期(9月)和晚稻成熟期(11月)采集耕层(0~15 cm)土壤样品,分析土壤化学性质、MBC和MBN含量及微生物量碳氮计量比等指标,探讨不同复种方式对红壤稻田MBC和MBN的影响。结果显示,复种方式和取样时间均显著影响土壤化学性质、MBC和MBN含量及其计量比。与DR相比,中稻复种方式(MR、MRR和MRPR),尤其是MRR和MRPR显著(P<0.05)降低了土壤MBC和MBN含量,并改变了微生物量碳氮计量比。同时,中稻复种方式还显著(P<0.05)降低了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和提高了土壤速效磷含量,但对其他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取决于取样时间。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土壤MBC含量与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MBN含量与可溶性有机碳和铵态氮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研究表明,红壤双季稻田转变为中稻-冬闲、中稻-油菜或中稻-白露菜-油菜均可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应适当调整中稻复种方式和优化施肥等农学措施,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维持红壤稻田可持续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稻田 中稻复种方式 微生物生物量碳 微生物生物量氮 可溶性有机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