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aternal healthcare and associated factors among married migrant women in Changzhou,China
1
作者 Zhanhong Zong Xiaoming Sun +1 位作者 Jingshu Mao Xingyu Shu 《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2021年第3期69-82,共14页
China has experienced huge internal migration with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1980s.Little is known about recent changes in maternal healthcare among married migrant women.In 2018,373 married migrant women of 20... China has experienced huge internal migration with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1980s.Little is known about recent changes in maternal healthcare among married migrant women.In 2018,373 married migrant women of 20-39 years having a fertility history in the past 5 years were selected in a cross-sectional dataset of the reproductive health survey in Changzhou,China.B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associations were examined between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childbearing history,and maternal healthcare among migrant women.Regarding results,30%of migrant women reported not getting a handbook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timely in the first trimester of pregnancy,20.1%having inadequate prenatal visits,37%not receiving a postnatal seventh-day home visit,and 16.4%had no 42nd-day examination after delivery.Migrant women who had an earlier birth,who had a second child and who returned hometown in maternal duration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inadequate utilization of maternal health services.Substantial migrant women had inadequate maternal healthcare.It is important to tak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ir awareness and ability of maternal healthcare,and to improve facility service provid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grant women Maternal healthcare Childbearing history Changzhou
原文传递
The Representation of Rural Migrant Women and the Discourses of Modern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 A Study of Zhang Kangkang's Novel Zhima
2
作者 Xi Liu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2年第4期511-525,共15页
Contemporary Chinese female writer Zhang Kangkang's novel Zhima uses the lives of rural migrant women to symbolize the experience of the individual in Chinese urban modernity. The novel exposes the gender and class d... Contemporary Chinese female writer Zhang Kangkang's novel Zhima uses the lives of rural migrant women to symbolize the experience of the individual in Chinese urban modernity. The novel exposes the gender and class discrimination suffered by the rural migrant woman Zhima, but it does not fully unmask or probe the deeply institutionalized imbrications between gender, class and power in both rural and urban society. The challenge posed to the hierarchical distinction between rural/urban in this text's narrative ultimately gives way to the discourses on suzhi (quality) and "population control" that actually reinforce the rural/urban differences. The author's self-proclaimed feminist standpoint is also overshadowed by the text's complicity with developmentalist modern urban values. This literary text thus affirms, rather than calling into question, the post-socialist discourses of modernity, which are distinguished by their promotion and celebr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free mark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 migrant women suzhi (quality) birth control policy urbanmodernity
原文传递
Health Condition of Migrant Women Workers
3
作者 ZHANG YINI ZHANG FENGRU 《Women of China》 1998年第3期21-22,共2页
WITH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reform, an increasingly large surplus labor force is transforming urban areas. They are flocking to areas such as Guangdong Province, which has attracted the highest number of rural migr... WITH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reform, an increasingly large surplus labor force is transforming urban areas. They are flocking to areas such as Guangdong Province, which has attracted the highest number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in the country. In the first six months of 1996, its registered migrant labor force from other provinces reached 5.4 million; in Zhongshan City alone, it numbers more than 400,000, among whom 240,000 are wom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lth Condition of migrant women Workers
原文传递
“流动与赋能”:外出务工经历影响农村青年女性创业及其绩效的路径——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研究
4
作者 何志扬 吴琼 《南方人口》 CSSCI 2024年第4期14-26,共13页
农村青年女性创业对实现女性赋能和自我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匹配CFPS 2018-2020数据,研究外出务工经历是否能提升农村青年女性创业概率和创业绩效,并分析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外出务工经历虽然能显著提高农村青年女性... 农村青年女性创业对实现女性赋能和自我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匹配CFPS 2018-2020数据,研究外出务工经历是否能提升农村青年女性创业概率和创业绩效,并分析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外出务工经历虽然能显著提高农村青年女性创业的可能性,但并不能明显提升其创业绩效。外出务工的贡献具有教育门槛效应,即外出务工质量能显著提升农村青年女性创业概率和经营收入;(2)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青年女性创业概率的提升作用在东部地区26-34岁群体中表现最明显;(3)心理资本在务工质量对农村青年女性创业概率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且作用大于在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青年女性创业概率影响中的部分中介作用;(4)心理资本在务工质量对农村青年女性创业绩效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出务工 农村青年女性 创业 心理资本
下载PDF
低收入流动女性劳动者的时间贫困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岩 杨云越 《天府新论》 CSSCI 2024年第4期85-99,157,158,共17页
城乡二元制下的低收入流动女性劳动者面临养家糊口和照料家庭的双重压力,她们不得不牺牲个人时间以兼顾工作与家庭,易陷入时间贫困。文章采用解释性混合研究方法,基于2020年CFPS数据,测算三类时间贫困指标并分析影响因素;深入访谈低收... 城乡二元制下的低收入流动女性劳动者面临养家糊口和照料家庭的双重压力,她们不得不牺牲个人时间以兼顾工作与家庭,易陷入时间贫困。文章采用解释性混合研究方法,基于2020年CFPS数据,测算三类时间贫困指标并分析影响因素;深入访谈低收入流动女性劳动者,探寻其对于时间贫困的主观感受。研究发现,低收入流动女性劳动者的时间贫困是社会结构和群体特性综合作用的结果,劳动市场的不公平待遇、无酬工作的“隐形”和家庭内部的角色固化、个人主体意识的缺失使其更易陷入时间贫困。由此提出规范有酬工作时长、实施发展型家庭支持政策、完善兜底保障体系等政策建议,模拟政策改变后的积极影响,以期改善低收入流动女性劳动者的时间贫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收入劳动者 流动女性 时间贫困 无酬工作 家庭支持
下载PDF
非洲中国女性移民角色的历史嬗变——以尼日利亚为中心的考察
6
作者 刘少楠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CSSCI 2024年第2期38-48,共11页
论文以尼日利亚中国女性移民为具体案例,分析她们过去60余年在尼日利亚的发展脉络,探究她们在空间、角色和行业上的突破及其所涉行业的全面拓展,从而揭示中国女性移民作为一支独立的经济力量在尼日利亚侨界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显示,在... 论文以尼日利亚中国女性移民为具体案例,分析她们过去60余年在尼日利亚的发展脉络,探究她们在空间、角色和行业上的突破及其所涉行业的全面拓展,从而揭示中国女性移民作为一支独立的经济力量在尼日利亚侨界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显示,在传统跨国移民研究的框架下,女性移民往往面临着空间、角色和行业的三重限制。自20世纪中期以来,尼日利亚中国女性移民不断对这三重限制做出自身的有力回应:她们在20世纪60至80年代非洲工业化的背景下突破“家”的物理空间限制,成为中资工厂的“女师傅”;她们在改革开放后突破性别化分工对女性的经济角色限制,在当地独立创业并崛起为女企业家;她们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突破女性的行业限制,从贸易—服务业走向制造业。经过一次次突破性的角色嬗变,尼日利亚中国女性移民展现了强劲的经济活力和企业家精神,成长为当地一支不可忽略的经济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 尼日利亚 跨国移民 女性移民 中资企业
下载PDF
由私及公:流动女性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机制与社会基础——以深圳市Y社区为例
7
作者 李金梦 沈锦浩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9-60,共12页
随着中国社会流动性增强,人口流入型社区不断涌现,成为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难点。从深圳市Y社区的情况来看,流动女性是人口流入型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其参与社区治理经历了一个“由私及公”的过程。通过平台搭建、柔性治理、文化引领等创... 随着中国社会流动性增强,人口流入型社区不断涌现,成为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难点。从深圳市Y社区的情况来看,流动女性是人口流入型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其参与社区治理经历了一个“由私及公”的过程。通过平台搭建、柔性治理、文化引领等创新做法,流动女性参与社区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流动女性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源于满足生计理性、寻求组织关怀和获取社会承认,工作灵活性、同乡集群优势和组织资源下沉则是其得以在社区公共空间中发挥作用的社会基础。剖析流动女性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机制和社会基础,能为人口流入型社区实现有效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女性 “卡嫂” 由私及公 社区治理
下载PDF
流动人口中孕龄期女性健康教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东、中、西部地区差异的比较分析
8
作者 葛怀举 董士红 +4 位作者 苏文钰 官为民 于晴 柳言 马桂峰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75-1279,共5页
目的:了解我国流动人口中孕龄期女性的健康教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比较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以期为改善我国孕龄期女性的健康教育状况,提高健康教育水平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8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以15~49岁孕龄期女性作为研究对... 目的:了解我国流动人口中孕龄期女性的健康教育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比较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以期为改善我国孕龄期女性的健康教育状况,提高健康教育水平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8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以15~49岁孕龄期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对变量进行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我国整体和东、中、西部地区孕龄期女性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结果:43474例孕龄期女性整体健康教育接受率为84.29%,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80.04%、88.84%、88.50%;健康教育方式以宣传资料和宣传栏为主;小学及以上文化程度(OR=1.349、1.888、2.231,95%CI:1.147~1.586、1.612~2.211、1.891~2.632)、非农业户口(OR=1.162,95%CI:1.092~1.236)、有医疗保险(OR=1.528,95%CI:1.381~1.691)、有健康档案(OR=2.802,95%CI:2.571~3.053)、签约家庭医生(OR=2.881,95%CI:2.423~3.425)、跨市和跨县流动(OR=1.168、1.236,95%CI:1.093~1.248、1.128~1.354)、中部和西部地区(OR=1.486、1.742,95%CI:1.366~1.617、1.622~1.871)是孕龄期女性健康教育的保护因素;有配偶(OR=0.861,95%CI:0.791~0.937)、商业及服务业人员和其他及无单位人员(OR=0.849、0.789,95%CI:0.774~0.930、0.675~0.922)、自评健康一般(OR=0.785,95%CI:0.718~0.859)、平均月收入3001~9000元(OR=1.119、1.141,95%CI:1.013~1.236、1.024~1.271)是孕龄期女性健康教育的危险因素。结论:我国流动人口中孕龄期女性的健康教育状况有待提高,健康教育水平存在地区差异,应针对不同特征孕龄期女性开展相应健康教育,重视无配偶、低文化程度、农业户口、无医疗保险、自评健康差等健康教育状况较差的孕龄期女性,实现公共卫生资源公平、效率、合理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孕龄期女性 健康教育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我只在乎那颗最小最寂寞的星星”——论虹影的底层女性书写
9
作者 倪子惠 《华文文学》 2024年第1期82-87,共6页
“我只在乎那颗最小最寂寞的星星”,这句话可以看作虹影对底层女性书写的使命写照。贫民窟的童年经历是虹影的灵感来源,她以文学的方式再现底层女性的真实生活,从“底层人”的视角来重构被遮蔽的“她者”历史。在早期作品中,虹影以“悍... “我只在乎那颗最小最寂寞的星星”,这句话可以看作虹影对底层女性书写的使命写照。贫民窟的童年经历是虹影的灵感来源,她以文学的方式再现底层女性的真实生活,从“底层人”的视角来重构被遮蔽的“她者”历史。在早期作品中,虹影以“悍妇”和“荡妇”形象展现底层女性在父权制婚恋关系中所承受的“说不出的黑暗”,揭开被遮蔽的第三世界底层女性幕布,来叙述真实的自己;中后期的底层女性书写里,虹影对世界有了一个新的看法,她从对立的性别矛盾中走出来,逐渐向新的两性相处模式靠近。在新作《月光武士》中,虹影借“月光武士”来寄托对底层女性精神力量的期许,而这一形象的出现和失败也让其重归神话,从矛盾的“他人拯救”最后落脚到个人身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影 新移民文学 底层女性书写
下载PDF
广州市天河区外来女性产后抑郁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邓爱文 熊日波 +2 位作者 姜婷婷 罗映萍 魏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648-1651,共4页
目的:了解广州市天河区外来女性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本地区外来女性PPD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使用的抑郁自评量表(CESD)、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以及PPD影响因素调查表对... 目的:了解广州市天河区外来女性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PPD)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本地区外来女性PPD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使用的抑郁自评量表(CESD)、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以及PPD影响因素调查表对广州市天河区3家医院2013年5-12月分娩的2 021例外来产妇进行调查。结果:天河区外来女性PPD筛查率为18.31%,单因素分析显示夫妻出生地不一致、居住时间、新生儿疾患、婴儿性别、家庭月收入等5个因素与PPD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夫妻出生地不一致、居住时间、新生儿疾患、婴儿性别是PPD的危险因素,家庭月收入与PPD呈负相关,OR值为0.680;外来女性中PPD产妇SSRS总分、主观支持分、客观支持分、对支持利用度均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州市天河区外来女性PPD发生率较高,应加大对流动育龄人口的健康教育,完善社会支持体系,从而防治PPD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抑郁 外来女性 流行病
下载PDF
珠三角地区流动女性产后盆底肌力筛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艳 刘慧玲 邓爱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80-1383,共4页
目的了解珠三角地区流动女性产后盆底肌力异常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市和佛山市各1所医院中于2013年10月~2014年7月分娩并在产后42 d行盆底肌力筛查的... 目的了解珠三角地区流动女性产后盆底肌力异常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广州市和佛山市各1所医院中于2013年10月~2014年7月分娩并在产后42 d行盆底肌力筛查的产妇1008例。盆底肌肉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的测定采用盆底肌电生物反馈仪。影响因素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完成。结果珠三角地区流动女性产后42 d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分别为49.21%、49.60%;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产妇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剖宫产产妇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均低于阴道分娩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次与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均存在关联性,并呈负相关性(P〈0.05)。结论分娩方式与产次是珠三角地区流动女性产后盆底肌力异常的影响因素,应加大对流动妇女的健康宣教,提倡计划生育,及时干预以减少盆底肌肉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肌力 影响因素 流动女性
下载PDF
不同户籍孕妇产检及妊娠结局比较的探讨 被引量:6
12
作者 韩小英 龙晓宇 +1 位作者 迟心左 幺宏彦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483-484,共2页
目的调查北京户籍与非北京户籍,城市户籍与农村户籍孕妇围生保健方面存在的差距,分析不同户籍孕产妇妊娠结局及其与产检情况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之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产科住院的2339例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 目的调查北京户籍与非北京户籍,城市户籍与农村户籍孕妇围生保健方面存在的差距,分析不同户籍孕产妇妊娠结局及其与产检情况的关系。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之间,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产科住院的2339例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外地农村组产妇平均年龄最小,孕产次最多,本市城市组产检时间最早,而外地农村组产检时间最晚。各组间产检次数(P<0.01),以本市城市组产检率最高,外地农村组产检率最低(P<0.01)。外地农村组自然分娩率最高,阴道助产率也最高,剖宫产率较低,且尤以无产科指征剖宫产率为最低。而本市城市组无指征剖宫产率最高。结论外来流动人口缺乏足够的产检次数,应加强宣传教育,切实改善外来流动人口母婴保健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前检查 妊娠结局 外来流动人口
下载PDF
流动妇女参加宫颈癌筛查情况调查及对策 被引量:7
13
作者 王燕 刘娟妮 张卫霞 《中国性科学》 2013年第7期62-63,86,共3页
目的:探讨流动妇女宫颈癌筛查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选取我院行宫颈癌筛查的流动妇女1282例及常住妇女1336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妇女均行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以及TBS细胞学分类,分析两组人群筛查结果。结果:1... 目的:探讨流动妇女宫颈癌筛查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选取我院行宫颈癌筛查的流动妇女1282例及常住妇女1336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所有妇女均行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CT)以及TBS细胞学分类,分析两组人群筛查结果。结果:1282例流动妇女中,涂片阳性者113例(8.81%);1336例行宫颈癌筛查的常住人口中TCT涂片阳性者79例(5.91%)。两组筛查人群相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要加强流动妇女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相关知识宣教,使其认识到宫颈癌筛查的重要性,自觉加入筛查工作。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制定相应政策,为流动妇女宫颈癌筛查工作提供一定的条件,提高筛查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妇女 宫颈癌 筛查 对策
下载PDF
娱乐服务行业流动妇女性行为和性观念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翌 陈思东 +3 位作者 许雅 卢嘉明 姚伯宁 严志坚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187-189,共3页
目的了解娱乐服务行业流动妇女的性行为和性观念现状。方法对广州市某区17家桑拿、夜总会989名流动妇女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平均年龄22. 5岁,文化程度较低,未婚育龄妇女为主(83. 0% )。76. 4%的未婚妇女有婚前性行为, 11. 7... 目的了解娱乐服务行业流动妇女的性行为和性观念现状。方法对广州市某区17家桑拿、夜总会989名流动妇女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平均年龄22. 5岁,文化程度较低,未婚育龄妇女为主(83. 0% )。76. 4%的未婚妇女有婚前性行为, 11. 7%的人有多个性伴侣,近半年每次性生活都使用避孕套的妇女仅占23. 2%。1. 8%的妇女得过性病。结论娱乐服务行业流动妇女性观念开放,婚前性行为和无保护性行为普遍,有必要在该人群开展生殖健康和安全性行为的健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妇女 性行为 性观念 娱乐服务行业
下载PDF
上海市流动已婚妇女计划生育免费基本项目技术服务知晓与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谢静波 徐晓丽 +2 位作者 胡晓雯 尤小芳 汪玲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6年第2期94-97,102,共5页
目的:了解上海市流动已婚妇女对计划生育免费基本项目技术服务的知晓、利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索提高服务覆盖率的有效途径。方法:2012年12月~2013年1月,在上海市17个区(县)以18~49岁的流动已婚妇女为对象,采用概率比例抽样法抽... 目的:了解上海市流动已婚妇女对计划生育免费基本项目技术服务的知晓、利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索提高服务覆盖率的有效途径。方法:2012年12月~2013年1月,在上海市17个区(县)以18~49岁的流动已婚妇女为对象,采用概率比例抽样法抽取5193人进行电话问卷调查。结果:获得有效问卷2115份,流动已婚妇女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知晓率为44.2%,接受率为19.0%。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生育孩子数、结婚时间、是否持有《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受教育程度、当前婚姻状况与计划生育免费基本项目技术服务知晓率相关。流入时间、是否具有暂住证/居住证、是否持有《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是否知道上海市有提供计划生育免费基本项目技术服务、受教育程度、所生育孩子数与计划生育免费基本项目技术服务接受率相关。结论:上海市计划生育免费基本项目技术服务的知晓率和接受率有待提高,加强信息的宣传或成为提高覆盖率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已婚妇女 计划生育 基本项目
下载PDF
北京市本地与流动妇女就业质量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妍 韩嘉玲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4-90,共7页
基于"北京市第三期妇女地位调查"数据,从就业稳定性、就业环境、工资收入和社会保护四个维度,分析了本地妇女和流动妇女的就业质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本地妇女的就业质量远远好于流动妇女;只有在工作场所的安全性方面两个妇... 基于"北京市第三期妇女地位调查"数据,从就业稳定性、就业环境、工资收入和社会保护四个维度,分析了本地妇女和流动妇女的就业质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本地妇女的就业质量远远好于流动妇女;只有在工作场所的安全性方面两个妇女群体没有显著差异。户籍制度仍是影响劳动者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流动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和健康状况对其就业质量都有显著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妇女 就业质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海市流动人口中育龄妇女避孕知识及避孕状况调查 被引量:8
17
作者 武俊青 陶建国 高尔生 《生殖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3期154-163,共10页
目的 :评价“以现居住地为主”的计划生育综合干预措施对提高上海市外来育龄妇女的避孕知识水平和节育措施选择的效果。方法 :选择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虹桥和梅陇镇为研究现场 ,随机将虹桥镇定为实验组 ,梅陇镇定为对照组。对居住 3个月... 目的 :评价“以现居住地为主”的计划生育综合干预措施对提高上海市外来育龄妇女的避孕知识水平和节育措施选择的效果。方法 :选择流动人口相对集中的虹桥和梅陇镇为研究现场 ,随机将虹桥镇定为实验组 ,梅陇镇定为对照组。对居住 3个月以上 ,不具有上海户籍的 4679名育龄妇女进行调查。 1 998年 1月完成基线调查后实验组除了原来的计划生育服务外 ,还进行“以现居住地”为主的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干预与计划生育服务干预。对计划生育管理人员及计划生育服务人员进行培训。1 998年 1 1~ 1 2月对两组对象进行效果评估调查。结果 :外来育龄妇女避孕知识贫乏 ,生殖健康意识薄弱 ,避孕方法知晓率低。计划生育综合干预措施能提高妇女的避孕知识水平 ,避孕知识积分实验组由干预前的 4.44± 3 .2 4分增至干预后的 5 .5 3± 3 .5 2分 ,高于对照组 (由 4.2 8± 3 .81降至 3 .92±3 .3 6)。避孕知识得分受到婚姻状况、受教育年限、是否接受过计划生育宣教等因素的影响。62 %的外来已婚妇女使用宫内节育器 ,1 9%采用女性绝育避孕措施 ,9%的妇女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干预后实验组选择稳定性避孕措施的比例减少而非稳定性避孕措施的比例有所增加 ,提示开展计划生育综合干预可潜在地提高妇女对避孕方法的知情选择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人口 育龄妇女 避孕知识 避孕
下载PDF
上海市徐汇区已婚女性流动人口避孕方法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8
作者 武俊青 王克伟 +4 位作者 周颖 金峰 李玉艳 赵瑞 阎宗桂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14年第2期88-90,共3页
目的:了解上海市已婚流动人口中女性避孕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避孕节育相关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通过面对面访谈收集资料,对已婚流动妇女避孕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有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 目的:了解上海市已婚流动人口中女性避孕状况,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避孕节育相关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通过面对面访谈收集资料,对已婚流动妇女避孕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有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次调查的1 828名已婚流动妇女中,目前避孕措施使用率为92.5%(1 691人)。其中男用安全套使用率最高(38.6%),其次为宫内节育器(33.7%),输卵(精)管绝育占8.6%,口服避孕药占2.1%,其他避孕方法占17.0%。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和高年龄、低学历、低收入及已生育的流动人口相比,低年龄、高学历、高家庭收入及未生育的已婚流动人口更倾向于使用宫内节育器、男用安全套、口服避孕药等非永久避孕措施。结论:研究对象避孕方法的使用和选择受到年龄、学历、经济状况及是否生育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今后应继续加强流动人口避孕节育知识的宣传、教育、动员和咨询工作,促进流动人口的避孕节育知情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已婚妇女 流动人口 避孕方法 影响因素 知情选择
下载PDF
性别失衡、阶层竞争与农村返乡年轻女性家庭地位的崛起——基于黔南Z村的调查 被引量:7
19
作者 蒲琨 陈讯 《人口与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96-103,128,共9页
通过对贵州黔南Z村的调查,发现在人口城乡双向流动背景下,农村返乡年轻女性的家庭地位正在悄然崛起。作为依靠婚姻途径进入夫家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返乡农村年轻女性,她们不仅要适应和融入村庄熟人社会、承担家庭重任和参与社会性交往,还... 通过对贵州黔南Z村的调查,发现在人口城乡双向流动背景下,农村返乡年轻女性的家庭地位正在悄然崛起。作为依靠婚姻途径进入夫家社会关系网络中的返乡农村年轻女性,她们不仅要适应和融入村庄熟人社会、承担家庭重任和参与社会性交往,还要面对来自夫家村庄社会和家庭内部的权力纷争。然而,受婚姻市场资源配置中性别失衡、农村社会分化和阶层竞争的影响,在家庭城乡分工和代际分工进程中,返乡的农村年轻女性凭借承担家庭重任和对家庭作出的重要贡献而在婚姻主导权和家庭权力博弈中取得了优势地位。农村返乡年轻女性家庭地位的崛起并非仅受个体特定因素的影响,而是在婚姻市场形成、阶层竞争日益激烈背景下农村家庭从传统转向现代社会变迁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返乡妇女 家庭地位 阶层竞争 性别失衡
下载PDF
广州市娱乐服务场所流动妇女艾滋病知识和行为干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翌 许雅 +4 位作者 陈思东 卢嘉明 骆佩婵 严志坚 曾转萍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5期594-595,604,共3页
目的评价干预措施(健康教育)对娱乐服务场所流动妇女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行为的效果。方法对290名娱乐场所流动妇女进行干预前后的匿名问卷调查,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行为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对象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明显提高(P<0.05),... 目的评价干预措施(健康教育)对娱乐服务场所流动妇女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行为的效果。方法对290名娱乐场所流动妇女进行干预前后的匿名问卷调查,了解艾滋病相关知识和行为情况。结果干预后,研究对象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明显提高(P<0.05),尤其是日常生活不传播艾滋病的知识。然而,婚前及婚外性行为、避孕套使用率没有明显改变(P>0.05)。结论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娱乐场所妇女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需要采取综合措施降低高危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流动妇女 娱乐场所 干预 艾滋病知识 流动妇女 娱乐场所 行为干预 服务场所 艾滋病相关知识 广州市 健康教育 婚外性行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