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ansient deformation during the Milashan Tunnel construction in northern Sangri-Cuona Rift,southern Tibet,China observed by Sentinel-1 satellites 被引量:3
1
作者 Yunfeng Tian Jing Liu-Zeng +6 位作者 Yi Luo Yongsheng Li Yingshun Hu Bin Gong Lizheng Liu Ping Guo Jingfa Zhang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21期1439-1447,共9页
Using 3-year Sentinel-1 C-ban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 data, we observed prominent ground subsidence around the construction site of the Milashan Tunnel, which is on top of the northern SangriCuona Rift(SCR) in ... Using 3-year Sentinel-1 C-band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 data, we observed prominent ground subsidence around the construction site of the Milashan Tunnel, which is on top of the northern SangriCuona Rift(SCR) in southern Tibet. The most deformed area extends ~7 km in the north-south direction and ~6 km in the east-west direction, with a peak subsidence rate of over 10 mm/a in the line of sight direction of both the descending and ascending satellites. Aside from the long-term ground subsidence arising directly from underground water outflow and rock excavation, a regional aseismic fault slip episode is also evident. The aseismic slip event began in May 2016 and ended in July 2016. The surface aseismic displacements can be explained by normal faulting with mainly down-dip movement and a modest right-lateral strike-slip component on a nearly north-south trending fault. The aseismic deformation triggered by the Milashan Tunnel construction demonstrates the sensitive response of crustal-scale tectonics to human activity, which poses high seismic hazards for the heavily populated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 SUBSIDENCE Aseismic SLIP InSAR milashan Tunnel Southern Tibet
原文传递
藏南米拉山地区林子宗火山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起源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安琳 朱弟成 +4 位作者 王青 张立雪 李世民 张亮亮 赵志丹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26-833,共8页
大规模的林子宗火山岩呈带状展布于拉萨地体中南部地区,记录了新特提斯洋壳晚期俯冲和随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重要信息,因而受到广泛关注,但迄今对区域性的林子宗火山岩仍然缺乏可靠的年龄数据约束。为此,本文对南部拉萨地体东部米拉... 大规模的林子宗火山岩呈带状展布于拉萨地体中南部地区,记录了新特提斯洋壳晚期俯冲和随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重要信息,因而受到广泛关注,但迄今对区域性的林子宗火山岩仍然缺乏可靠的年龄数据约束。为此,本文对南部拉萨地体东部米拉山地区林子宗火山岩中的含角砾流纹岩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全岩地球化学测试。获得了60.1±0.9Ma的锆石206Pb/238U年龄,与林周盆地典中组底部安山质岩浆活动的时代相当。测试样品以亏损中稀土元素和低的重稀土元素丰度为特征,锆石εHf(t)为正值(+8.5^+18.8),可能来源于较厚新生下地壳物质在角闪岩相/榴辉岩相过渡条件下的部分熔融。目前还很难论证呈带状分布的约60Ma林子宗火山岩稀土元素含量差异的构造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锆石U-PB年龄 HF同位素 岩浆起源 林子宗火山岩 西藏米拉山
下载PDF
西藏米拉山隧道围岩大变形成因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吴树元 程勇 +2 位作者 谢全敏 刘继国 陈必光 《现代隧道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9-73,共5页
隧道围岩大变形是隧道施工中的一个极其复杂难题。文章以西藏米拉山隧道围岩大变形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与试验分析对大变形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米拉山隧道凝灰岩抗风化能力差和遇水易软化是围岩大变形的根本原因,而施工工艺不... 隧道围岩大变形是隧道施工中的一个极其复杂难题。文章以西藏米拉山隧道围岩大变形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与试验分析对大变形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米拉山隧道凝灰岩抗风化能力差和遇水易软化是围岩大变形的根本原因,而施工工艺不当是围岩大变形的重要诱因。基于米拉山隧道大变形成因分析,文章提出了米拉山隧道大变形处治方案和控制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拉山隧道 凝灰岩 围岩大变形 形成机理 灾害控制
下载PDF
藏南米拉山地区中新世埃达克质岩石的年代学、地球化学和成因 被引量:2
4
作者 孙浩哲 赵志丹 +5 位作者 朱弟成 刘栋 王青 唐演 齐宁远 董国臣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479-3500,共22页
中新世是青藏高原隆升、增厚的重要时期,并且在这一时期内拉萨地块广泛发育碰撞后岩浆岩。本文对南拉萨地块米拉山地区的钙碱性钾质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和全岩主量、微量元素的测定与系统研究。米拉山中新世火山岩... 中新世是青藏高原隆升、增厚的重要时期,并且在这一时期内拉萨地块广泛发育碰撞后岩浆岩。本文对南拉萨地块米拉山地区的钙碱性钾质火山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和全岩主量、微量元素的测定与系统研究。米拉山中新世火山岩为粗面英安岩、英安岩和流纹岩(SiO 2=59.89%~71.78%)。锆石U-Pb定年结果为16.1±0.2Ma~20.4±0.3Ma,表明其喷发时代为中新世。岩石具有较高的Al 2O 3含量(13.54%~16.31%),低MgO(0.46%~1.95%)、高Sr(388×10^(-6)~804×10^(-6))、低Y(6.55×10^(-6)~11.20×10^(-6))和Yb(0.70×10^(-6)~1.07×10^(-6))的特征,具有较高的Sr/Y值(51~80)、低相容元素(Cr=4.26×10^(-6)~32.53×10^(-6),Ni=4.16×10^(-6)~25.75×10^(-6))和弱Eu负异常。岩石具有轻稀土元素和Rb、Th、U、K等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Nb、Ta、Ti亏损的特征。米拉山中新世火山岩显示出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可能来自于的镁铁质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推测下地壳源区是石榴石角闪岩。锆石εHf(t)值为+2.2~+7.8,表明源区为新生地壳物质,有俯冲板片熔体加入。米拉山中新世火山岩的喷发时代与米拉山断裂活动时间一致,二者可能同为拉萨地块岩石圈拆沉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拉萨地块 米拉山地区 中新世 钙碱性钾质火山岩 埃达克质岩石
下载PDF
西藏米拉山地区化探异常特征与找矿预测 被引量:3
5
作者 牟妮妮 孙祥 万修权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82-1190,共9页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分析在勘查找矿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中位数+2倍绝对中位差和C-A分形法,对米拉山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Cu元素及由R型因子分析确定的Cu+Au+Ag组合元素进行了异常分析,确定了阈值。结果显示C-A分形法能更好...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分析在勘查找矿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采用中位数+2倍绝对中位差和C-A分形法,对米拉山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Cu元素及由R型因子分析确定的Cu+Au+Ag组合元素进行了异常分析,确定了阈值。结果显示C-A分形法能更好地识别异常下限,且C-A分形模型确定的Cu元素异常比Cu+Au+Ag组合元素能更有效地反映米拉山地区与铜矿相关的化学异常特征。进而对Cu元素进行了S-A多重分形滤波处理,筛选出背景场和异常场,为圈定异常区提供更精准的依据。借助S-A分形模型和中位数方法划分了甲类异常2处(驱龙、甲玛)、乙类异常3处(达布、拉抗俄、程巴)、丙类异常2处(普雄、甲布纳)。甲类异常区包含冈底斯最大的2个斑岩铜矿,异常强,具有四级浓度分带,异常面积最大,外围找矿潜力巨大。乙类异常区包含3个大中型铜矿,都具有四级浓度分带,具有很好的找矿潜力。丙类异常区目前尚未发现铜矿,但值得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查明成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系沉积物 异常下限 因子分析 找矿预测 米拉山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