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iscussion on the Main Reasons for a Large Number of Père David s Deer ( Elaphurus davidianus ) with Abnormal Antler Shedding
1
作者 Jinmei XIANG Miaomiao ZHANG +5 位作者 Wenqin CHEN Kai YANG Wenxi WANG Xianrong SONG Nini GUO Chunyun WAN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23年第5期46-48,共3页
[Objectives]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find out the causes of abnormal antler shedding in Père David s deer(Elaphurus davidianus).[Methods]Abnormally-shed antlers were compared with normally-shed antlers in term... [Objectives]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find out the causes of abnormal antler shedding in Père David s deer(Elaphurus davidianus).[Methods]Abnormally-shed antlers were compared with normally-shed antlers in terms of light condition,antler development and bone nutritional status during the abnormal shedding season in the growth area of Père David s deer.[Results]Abnormally-shed antlers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hed antlers,or even in the overall composition of antlers,from those of normal Père David s deer.[Conclusions]Insufficient light was the main cause of abnormal antler shedding in Père David s de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aphurus davidianus Antler shedding Development Composition
下载PDF
Histology Observation on Intestine of Elaphurus davidianus
2
作者 Wan Chunyun Chen Sen Xiang Jinmei 《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CAS 2017年第4期251-254,共4页
Elaphurus davidianus is one of the rare species originally come from China. And study on intestine histology observation of Elaphurus davidianus has not been reported widely. In the test, microscopic morphology on int... Elaphurus davidianus is one of the rare species originally come from China. And study on intestine histology observation of Elaphurus davidianus has not been reported widely. In the test, microscopic morphology on intestinal tissue of Elaphurus davidianus was observed by the method of paraffin sectioning. Test results showed that jejunum epithelium villi structure of Elaphurus davidianus was obvious, a large number of intestinal glands distributed in lamina propfia of jejunal epithelium. There was lymphoid tissue distributing in the base of the mucosa. The muscularis mucosa was composed of smooth muscle, thickness of muscularis mucosae was about 53μm. There was no villous structure in the cecal mucosa of Elaphurus davidianus, capillaries in mucosal lamina propria were rich, the mucosal thickness was (236 +55)μm. There were large amounts of intestinal glands in inherent layer, thickness of mucosal muscle was about 27 μm. The blood vessels located in submucosal loose connective tissue were rich. The structure of small intestine was similar with that of large intestine. There was no villus structure in rectal mucosal epithelium, the maximum thickness of mucosal layer was 835μm, and the minimum thickness of mucosal layer was 313 μm. Mucosal muscular layer was developed, which was composed of several smooth muscle bands, different bundles scattered, the thickness was about 200 - 600 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STINE HISTOMORPHOLOGY elaphurus davidianus
下载PDF
中国发现的完整麇鹿(Elaphurus davidianus Milne—Edwards,1866)角枝化石和它们的科学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蔡雪源 曹克清 李瑜敏 《上海地质》 1993年第1期35-39,49,共5页
鉴于野生麋鹿在人们直接研究它的野生习性前已经绝灭,简接推断总带有某些危险性,而本文报导的一件产于青浦的、连同先前发表过的10余件产于我国其它地区的比较完整的角枝,区别于遗址中的多数破碎标本,先民干扰的因素较少,它们和它们产... 鉴于野生麋鹿在人们直接研究它的野生习性前已经绝灭,简接推断总带有某些危险性,而本文报导的一件产于青浦的、连同先前发表过的10余件产于我国其它地区的比较完整的角枝,区别于遗址中的多数破碎标本,先民干扰的因素较少,它们和它们产出的地层却有希望弥补不足,能直接反映当时的古生态和自然面貌,因而具有特别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角枝 化石 古生态 全新世
下载PDF
我国麋鹿放归野化概况及放归地适宜性评估
4
作者 张树苗 李夷平 +3 位作者 刘恒官 陈颀 李俊芳 白加德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1期145-150,共6页
麋鹿在我国经过37年的繁衍、复壮及野外放归,目前麋鹿种群已全面覆盖历史分布区,分布地点从重引入时的2个增至现在的89个迁地保护场所,种群数量已逾1.2万只,其中建立6处野生种群,数量达5 258只。从重引入到成功放归野化,中国麋鹿保护已... 麋鹿在我国经过37年的繁衍、复壮及野外放归,目前麋鹿种群已全面覆盖历史分布区,分布地点从重引入时的2个增至现在的89个迁地保护场所,种群数量已逾1.2万只,其中建立6处野生种群,数量达5 258只。从重引入到成功放归野化,中国麋鹿保护已成为全球野生动物保护史上的范例。麋鹿放归野化成功的关键在于科学、合理地选择放归地,通过介绍我国麋鹿放归野化的概况,并针对放归地的适宜性开展评估,主要包括天然植被资源可利用性、天然水资源的水质和水量、疾病风险、种间竞争、人鹿冲突、捕食天敌、突发自然灾害等,为我国麋鹿放归野化标准化管理提供依据,为其他物种放归野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重引入 放归野化 适宜性 评估
下载PDF
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的麋鹿遗传资源多样性及种群结构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树苗 田恒玖 +7 位作者 李夷平 陈颀 李俊芳 李林 郭青云 王立波 程志斌 白加德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88-797,共10页
奠基者效应会打破种群遗传结构,使原有种群动态特征失去平衡,加剧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严重影响物种重引入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中国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奠基种群为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大种群。... 奠基者效应会打破种群遗传结构,使原有种群动态特征失去平衡,加剧遗传多样性的丧失,严重影响物种重引入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中国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奠基种群为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大种群。为分析中国麋鹿奠基者效应,探究资源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揭示中国麋鹿适应环境的遗传机制,以中国两大麋鹿奠基种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研究北京和江苏2个地区麋鹿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遗传结构及亲缘关系。结果表明:2个种群(18只)共筛选出高质量多态性SNP位点1456457个;北京麋鹿苑、江苏大丰的麋鹿观测杂合度分别为0.59~0.68和0.63~0.71;北京麋鹿苑的麋鹿遗传多样性略低于江苏大丰,奠基者效应导致2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且对于不同重引入种群的影响也不相同。通过SNP标记对北京麋鹿苑与江苏大丰2个麋鹿种群进行遗传分化分析,发现2个种群间平均FST为0.085,表明2个种群间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经neighbor-joining系统发育树和遗传结构分析,进一步验证北京麋鹿苑与江苏大丰的麋鹿已有初步分化的现象,推测可能是2个地区奠基者的遗传差异经随机漂变导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基因组测序 SNP标记 遗传多样性 遗传结构
下载PDF
基于Illumina MiSeq的麋鹿粪样菌群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李俊芳 白冰 +4 位作者 孟庆辉 程志斌 单云芳 刘田 钟震宇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8-105,共8页
为探究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为麋鹿消化道疾病防治提供有价值的基础数据,应用Illumina MiSeq对4个麋鹿栖息地32只麋鹿粪便样本的16S rRNA的V3—V4可变区进行扩增,结合样本的OTU种类及丰度,用R软件进行聚类... 为探究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肠道菌群的结构和组成,为麋鹿消化道疾病防治提供有价值的基础数据,应用Illumina MiSeq对4个麋鹿栖息地32只麋鹿粪便样本的16S rRNA的V3—V4可变区进行扩增,结合样本的OTU种类及丰度,用R软件进行聚类和主成分分析(PCA),并计算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共获得1 438 677条有效序列,平均每个样品有(44 959±12 153)条有效序列;将序列拼接优化,在97%相似度条件下获得31 459个物种分类的OTUs,平均每个样品为(983±240)个OTUs;平均读长为426 bp。对测序数据注释后共获得11个门和74个属,在门水平上,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优势菌群;优势菌属(相对丰度大于1%)一共有15种,占89%。Alpha多样性物种指数范围区间较大,香农指数为2.42~5.83,辛普森指数为0.007 3~0.148 6,表明不同麋鹿的细菌多样性存在差异。运用主成分分析,将4地的麋鹿粪便样品聚为3个群落,其中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部分辽宁辽阳千山鹿场样品分别聚在一起,而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少量辽宁辽阳千山鹿场样品聚在一起。研究表明,随麋鹿迁出时间的延长,麋鹿肠道菌群聚类分析的远近越明显,可能与迁出地的麋鹿饮食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肠道菌群 Illumina MiSeq测序 粪便
下载PDF
麋鹿角柄发育规律与相关内分泌及信号通路检测 被引量:2
7
作者 夏志强 单云芳 +8 位作者 李俊芳 张庆勋 贺永惠 崔艳红 钟震宇 柏超 张成林 白加德 孟庆辉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65-571,共7页
鹿类角柄终生有2次发育,第1次在胚胎期,第2次在青春期,出生后角柄的激活和首次发育对于鹿角再生极为重要,角柄的青春期发育对于鹿类个性及等级序位形成、鹿角大小、争夺配偶、种间竞争和应对天敌等有重要意义。利用红外测距仪,开展麋鹿(... 鹿类角柄终生有2次发育,第1次在胚胎期,第2次在青春期,出生后角柄的激活和首次发育对于鹿角再生极为重要,角柄的青春期发育对于鹿类个性及等级序位形成、鹿角大小、争夺配偶、种间竞争和应对天敌等有重要意义。利用红外测距仪,开展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角柄生长发育的宏观测量,结合青春期骨膜组织取样、血液激素水平和信号通路表达情况检测,对麋鹿角柄发育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成年不同,幼龄雄性麋鹿在第1年秋季开始出生后的首次角柄发育,由毛旋处长出骨质突起,翌年2—3月角柄长至2.5~3.0 cm,逐渐形成初角基,5—6月首次生茸,冬至脱落,此时形成完整的角柄;随青春期发育和年龄增长,角柄逐渐变粗变短;角柄围长由2岁时的(17.17±1.00)cm增加到3岁时的(35.43±0.83)cm,差异极显著(F_(1,9)=4.1281,n=9,p=0.0053);角柄直径由2岁时的(3.66±0.59)cm增加到3岁时的(5.91±0.72)cm,差异极显著(F_(1,9)=3.1740,n=9,p=0.0246)。血液激素检测表明睾酮分泌水平与角柄发育密切相关,睾酮分泌水平由1岁时的(564.27±41.16)pg/m L增加到3岁时的(737.96±66.57)pg/m L,差异极显著(F_(1,9)=4.3030,n=9,p=0.0022);分子检测结果也显示TGF-β/Smads信号通路参与了角柄发育过程。研究揭示了麋鹿角柄发育规律,探讨与之相关的内分泌因素及分子表达情况,为今后持续开展麋鹿角柄发育及茸再生机制多样化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柄发育 麋鹿 内分泌 信号通路 TGF-Β SMADS
下载PDF
长江中游地区麋鹿生境适宜性分析与生态廊道构建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旭 王玲玲 +4 位作者 黄峰 田玉清 杨涛 张玉铭 刘亚恒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4-411,共8页
构建野生动物迁移生态廊道有助于消除景观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和功能稳定.该研究以长江中游地区麋鹿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其潜在生境进行构建,探讨长江中游地区麋鹿生态廊道的栖息地连通方... 构建野生动物迁移生态廊道有助于消除景观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完整和功能稳定.该研究以长江中游地区麋鹿种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其潜在生境进行构建,探讨长江中游地区麋鹿生态廊道的栖息地连通方式.结果显示该地区麋鹿现有栖息地集中在石首麋鹿分布区、复兴洲分布区、兔儿分布区、杨波坦分布区、南蹍湾分布区、神皇洲分布区、三合垸分布区以及集成麋鹿分布区内.初步确定了利于麋鹿种群扩散的生态廊道位置,潜在生态廊道具有低海拔、缓坡度、近水源、远人群等特点.在生态廊道建设中需要特别注意,生态廊道的选择必须在全面了解实际生境状况和野生动物生态学的基础上,通过最优选择,获得确定的生态区域作为某一物种迁移扩散的生态功能服务区,优化景观斑块的结构,加强生态功能建设,维持生物多样性稳定与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长江中游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生境 生态廊道
下载PDF
麋鹿繁殖行为和粪样激素水平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50
9
作者 李春旺 蒋志刚 +4 位作者 房继明 姜国华 丁玉华 沈华 徐安红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8-100,共13页
1997年 7~ 9月和 1 998年 3~ 7月间 ,在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共观察到麋鹿的 2 7种繁殖行为 ,雄鹿有 1 7种 ,雌鹿有 1 0种。在 1 998年 3~ 7月间 ,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 RIA)测定了麋鹿粪样中的性激素水平 ,包括雄鹿的睾酮 ,雌鹿的孕... 1997年 7~ 9月和 1 998年 3~ 7月间 ,在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共观察到麋鹿的 2 7种繁殖行为 ,雄鹿有 1 7种 ,雌鹿有 1 0种。在 1 998年 3~ 7月间 ,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 ( RIA)测定了麋鹿粪样中的性激素水平 ,包括雄鹿的睾酮 ,雌鹿的孕酮、雌二醇和雌三醇。实验结果表明 :1 .许多繁殖行为的发生频次和持续时间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 ( P<0 .0 5) ,如雄鹿的求偶行为、标记行为和性行为及雌鹿的性行为等在发情期有一个峰值 ,而雌鹿主要育幼行为的峰值出现在刚产仔后的 4月 ;2 .粪样性激素水平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 ( P<0 .0 5)。雄鹿的粪样睾酮浓度在发情期显著地高于其它月份 ,雌鹿的粪样孕酮在产仔前的 3月份有两个峰值 ,在 6月中旬又有一个峰值 ,粪样雌二醇的两个峰值分别在 3月和 4月 ,雌三醇的最高值也在 4月份 ;3.对繁殖行为与性激素水平的相关分析表明 :雄鹿主要繁殖行为的发生频次与粪样睾酮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 ( P<0 .0 5,P<0 .0 1 ) ,如嗅外阴、嗅尿、尿喷洒、泥浴、吼叫、饰角、角触地面、驱赶、约束雌、下颌压雌、爬胯和交配等 ;雌鹿的繁殖行为与粪样性激素水平的相关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繁殖行为 粪样性激素 季节性变化
下载PDF
半自然条件下麋鹿的生长发育与繁殖习性 被引量:20
10
作者 于长青 梁崇歧 +2 位作者 陆军 丁玉华 沈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9-24,共6页
在大丰保护区的半自然条件下,麋鹿新产仔鹿性二型差异大于圈养条件下的仔鹿;1龄幼鹿第1年生长发育迅速,其后足长已基本达成体后足长;4岁时后足长即已显著大于引进的成体鹿。大丰雌性麋鹿3岁开始产仔,比圈养条件下晚1年,4岁... 在大丰保护区的半自然条件下,麋鹿新产仔鹿性二型差异大于圈养条件下的仔鹿;1龄幼鹿第1年生长发育迅速,其后足长已基本达成体后足长;4岁时后足长即已显著大于引进的成体鹿。大丰雌性麋鹿3岁开始产仔,比圈养条件下晚1年,4岁时体重方达成体重。雄性5岁后方能达成体重并才有机会获得交配权.发情期主要集中于6月上、中旬,产仔期主要集中于3月中、下旬,产仔半数时间为3月27日,产仔期比圈养麋鹿更趋集中。仔鹿产后1~3天为“印记”的敏感期,1周龄后即开始随群活动并有觅食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生长发育 繁殖
下载PDF
麋鹿的配偶制度、交配计策与有效种群 被引量:26
11
作者 蒋志刚 李春旺 曾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255-2260,共6页
模拟分析了繁殖群体大小、繁殖偏倚和占群优势雄性数目对麋鹿的有效种群大小的影响。发现麋鹿占群优势雄性数目越少,其有效种群越小。麋鹿的繁殖计策对遗传多样性的保存的作用十分有限。雄性繁殖后代数目的方差越大,繁殖群体的有效群体... 模拟分析了繁殖群体大小、繁殖偏倚和占群优势雄性数目对麋鹿的有效种群大小的影响。发现麋鹿占群优势雄性数目越少,其有效种群越小。麋鹿的繁殖计策对遗传多样性的保存的作用十分有限。雄性繁殖后代数目的方差越大,繁殖群体的有效群体越小。近交系数在封闭繁育种群中会上升。麋鹿有效种群越大,近交系数上升越快。根据分析结果,为了保存麋鹿种群中现有的遗传多样性,应当采取如下措施:(1)建立麋鹿繁殖群的遗传谱系档案,检测参加繁殖的麋鹿的遗传结构,记录繁殖的麋鹿的谱系;(2)每个麋鹿繁育基地应建立两个以上的繁殖群,组成繁殖群时,应隔离亲缘关系近的繁殖公鹿和雌鹿;(3)由于麋鹿的繁殖系统是后宫制,组成的每个麋鹿繁殖群不宜太大,繁殖公鹿和雌鹿数目应尽可能相等;(4)组成迁地保护的奠基群体时,根据应根据麋鹿繁殖群的遗传谱系档案注意保留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以及奠基群体的遗传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地保护 保护繁育 奠基群 遗传多样性 性选择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
下载PDF
雄性麋鹿的吼叫行为、序位等级与成功繁殖 被引量:28
12
作者 李春旺 蒋志刚 曾岩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49-453,共5页
为探讨雄性麋鹿 (Elaphurusdavidianus)的吼叫行为与序位等级的关系 ,以及这种关系在成功繁殖中的作用。 2 0 0 0年 7~ 8月 ,在北京麋鹿苑选定 12头成体雄鹿 ,用目标取样法观察记录每头鹿的吼叫、圈群和交配行为的发生频次。用有效比... 为探讨雄性麋鹿 (Elaphurusdavidianus)的吼叫行为与序位等级的关系 ,以及这种关系在成功繁殖中的作用。 2 0 0 0年 7~ 8月 ,在北京麋鹿苑选定 12头成体雄鹿 ,用目标取样法观察记录每头鹿的吼叫、圈群和交配行为的发生频次。用有效比值 [被雌鹿接受的频次 /雄鹿圈群 (或交配 )的总频次 ]来衡量雄鹿圈群行为(或交配行为 )的有效性。依据雄鹿在发情期的表现状态 ,把雄鹿归为 3类 :占有雌鹿群的“群主” (4头 )、未占有雌鹿群而挑战“群主”的“挑战者” (5头 )和远离繁殖群的“单身汉” (3头 )。不同序位等级雄鹿的吼叫频次、圈群 (或交配 )行为频次、圈群行为 (或交配行为 )的有效值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对吼叫行为的分析表明 :“群主”的吼叫频次最高 ,“单身汉”吼叫频次最低。“群主”的有效值最高 ,“单身汉”的有效值最低。据此认为雄性麋鹿的吼叫行为与其序位等级密切相关 ,而序位等级又决定了雄鹿参与繁殖的机会。此外 ,还记录到占群雄鹿的警戒吼叫 ,这是对Wemmeretal (19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吼叫行为 序位等级 成功繁殖 雄性
下载PDF
洞庭湖流域麋鹿等哺乳动物濒危灭绝原因的分析及其对麋鹿重引入的启示 被引量:22
13
作者 杨道德 蒋志刚 +2 位作者 马建章 胡慧建 李鹏飞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51-461,共11页
洞庭湖流域曾有亚洲象(Elephasmaximus)、犀(Rhinocerossp.)、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长臂猿(Hylobatessp.)、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梅花鹿(Cervusnippon)、棕熊(Ursusarctos)等哺乳... 洞庭湖流域曾有亚洲象(Elephasmaximus)、犀(Rhinocerossp.)、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长臂猿(Hylobatessp.)、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梅花鹿(Cervusnippon)、棕熊(Ursusarctos)等哺乳动物分布,但受古气候、古地理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些哺乳动物已在洞庭湖流域灭绝。这些哺乳动物的濒危和灭绝既受自然环境变化和灾变的影响,也与物种本身生物学特性和人类活动有关,尤其与人类捕杀和生境丧失有关。据古籍记载分析:在洞庭湖流域,亚洲象和犀于北宋末期灭绝或已南迁,而野生麋鹿、大熊猫、川金丝猴、长臂猿、梅花鹿和棕熊等于19世纪末灭绝。根据我们对30个自然保护区或森林公园野生动物资源实地调查的结果,在洞庭湖流域已记录到21种国家重点保护哺乳动物,其中有5、6、10种哺乳动物分别处于“极危”、“濒危”、“易危”等级,这表明物种濒危的过程仍在继续。导致这些现生哺乳动物濒危的主要原因是生境丧失、人类猎捕、环境污染等,而人类活动干扰对现生濒危物种存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洞庭湖流域重引入麋鹿需采取人类协助生存策略:提供足够的且受洪水影响小的适宜生境、保证稳定的奠基者种群数量、减少人为干扰、调控种群密度、实施社区共管和生计替代项目、加强疾病防治、完善保护措施、加大保护基金投入、加强生境监测和湿地恢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对策 ELEPHAS maximus Rhinoceros sp. Ailuropoda melanoleuca Rhinopithecus roxellana Hylobates sp. elaphurus davidianus 人类活动影响 洞庭湖流域 哺乳动物
下载PDF
洞庭湖区重引入麋鹿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杨道德 蒋志刚 +4 位作者 曹铁如 文仕知 赵克金 桂小杰 徐永新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69-375,共7页
洞庭湖湖区湿地是麋鹿 (Elaphurusdavidianus)的古栖息地。为了使麋鹿重返洞庭湖 ,2 0 0 0~ 2 0 0 1年 ,我们考察了湖北石首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北京麋鹿苑和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的麋鹿种群 ,勘察了洞庭湖区岳阳市、常德市和益... 洞庭湖湖区湿地是麋鹿 (Elaphurusdavidianus)的古栖息地。为了使麋鹿重返洞庭湖 ,2 0 0 0~ 2 0 0 1年 ,我们考察了湖北石首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北京麋鹿苑和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的麋鹿种群 ,勘察了洞庭湖区岳阳市、常德市和益阳市的 10处洲滩 ,发现湖南汉寿县桔林垸、华容县集成垸与湖北天鹅洲麋鹿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条件相似 ,是洞庭湖区麋鹿重引入的适宜地点。于是 ,我们对桔林垸和集成垸的自然条件和动植物资源等进行了调查 ,并对麋鹿喜食植物的生物量进行了抽样调查 ,确定了环境容纳量。集成垸的植被有 3个植被型组 ,有维管植物 75科 189属 2 6 4种 ,可用于放养麋鹿的面积为 2 0 0 0hm2 ,麋鹿夏季喜食植物有 5 0种 ,其鲜重 2 115 8.4吨 ,麋鹿环境容纳量为 10 0 0余头。桔林垸在 1998年退田还湖后 ,天然植被恢复很快 ,其植被类型有 3个植被型组 ,有维管植物 75科 189属 2 5 0余种 ,具有麋鹿夏季喜食的植物 5 2种 ,其鲜重达 1885 9.0吨 ,可供 94 0余头麋鹿生存。其适合放养麋鹿面积为 170 3.1hm2 ,环境容纳量在 85 0头麋鹿以上。无论从气候还是从食物、环境容纳量来看 ,桔林垸和集成垸均适合重新引入麋鹿。本文讨论了再引入麋鹿的人类协助性措施 :保证生存空间、防治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区 重引入 麋鹿 可行性 湿地恢复 环境容纳量
下载PDF
北京南海子麋鹿种群半散放饲养管理 被引量:12
15
作者 钟震宇 张林源 +1 位作者 夏经世 王宝祥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50-53,共4页
总结和介绍了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多年来半散放鹿群管理技术、冬季过冬补饲技术、半散放区内水体的管理及草场科学改良等主要目标,以恢复园囿种群。
关键词 麋鹿 半散放 饲养管理 生物学特性 异地引种 过冬补饲
下载PDF
糜鹿血液生理指标和血清化学成分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孙大明 薛春林 +9 位作者 王伯高 王桂宏 徐绍良 赵陆伍 丁玉华 沈华 徐爱宏 梁崇岐 陆军 于长青 《畜牧与兽医》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106-109,共4页
大丰麋鹿保护区自1986年8月从英国重引进39头麋鹿,经过几年的风土再驯化已重新适应原产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研究表明:大丰麋鹿群与美国麋鹿群的血液生理指标和血清化学成分指标相比各年龄段的血红蛋白含量低33.56%~47... 大丰麋鹿保护区自1986年8月从英国重引进39头麋鹿,经过几年的风土再驯化已重新适应原产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研究表明:大丰麋鹿群与美国麋鹿群的血液生理指标和血清化学成分指标相比各年龄段的血红蛋白含量低33.56%~47.13%,仔麋鹿、成年雄麋鹿红细胞数低6.25%~17.58%,仔麋鹿、成年麋鹿、亚成体雄麋鹿红细胞压积低7.12%~19.15%;仔麋鹿和成年麋鹿的总蛋白含量低4.05%~11.29%;仔麋鹿的血糖浓度低36.49%~41.44%。血清尿酸含量为4.0~5.2mg/dL,远高于报道的0.05~1.2mg/dL。其余指标比较相似。这些数据显示生态环境的改变已引起体内明显的生理代谢变化,与麋鹿饲养地的海拔高度、日粮结构、水、土壤等因素密切相关,麋鹿在自然状态下抗逆能力和耐受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血液 生理指标 血清 化学成分
下载PDF
麋鹿血清肝功能相关酶的测定与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张树苗 张林源 +1 位作者 梁兵宽 胡德夫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1-76,共6页
为了探讨健康麋鹿血清肝功能相关酶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了80只麋鹿的血清肝功能相关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年龄和性别不同的群体,血清肝功能相关酶活性有所不同。对1岁~9岁之间相同年龄段的群体,雄性麋鹿血清丙... 为了探讨健康麋鹿血清肝功能相关酶与年龄和性别的关系,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了80只麋鹿的血清肝功能相关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年龄和性别不同的群体,血清肝功能相关酶活性有所不同。对1岁~9岁之间相同年龄段的群体,雄性麋鹿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汁酸(TBA)活性均高于雌性麋鹿;雄性麋鹿血清胆碱酯酶(ChE)活性在3岁前高于雌性,4岁~7岁低于雌性麋鹿,8岁后又高于雌性麋鹿;在1岁~9岁之间的相同性别群体,血清ALT及AST活性先随年龄增加而降低,7岁后随年龄增加而升高;TBA随年龄增加会出现两次低谷,雄性麋鹿ChE活性随年龄增加会出现三次峰值,雌性麋鹿出现两次峰值。说明年龄和性别是影响血清肝功能相关酶活性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 性别 肝功能 麋鹿
下载PDF
麋鹿血液cDNA文库的构建 被引量:10
18
作者 吴海龙 万秋红 +3 位作者 方盛国 张林源 夏经世 钟震宇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80-384,共5页
为分离出MHCⅠ、Ⅱ基因,利用TRIzol试剂从麋鹿血液组织中提取总RNA,经mRNA纯化试剂盒纯化后,根据Stratagene公司的cDNA文库构建系统构建了麋鹿血液组织的cDNA文库。初始文库滴度为1.96×106pfu/ml,总库容为1.96×106个独立克隆;... 为分离出MHCⅠ、Ⅱ基因,利用TRIzol试剂从麋鹿血液组织中提取总RNA,经mRNA纯化试剂盒纯化后,根据Stratagene公司的cDNA文库构建系统构建了麋鹿血液组织的cDNA文库。初始文库滴度为1.96×106pfu/ml,总库容为1.96×106个独立克隆;cDNA插入片段平均长度约为1.0kb;重组率为95.6%。文库各项指标均达标准经典cDNA文库的基本要求。利用本实验室设计的可扩增MHCⅡ类DQA基因第二外显子的引物检测扩增后的文库,得到了特异性非常好的目标条带,说明本文所建文库可以用于麋鹿MHC相关基因的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血液组织 CDNA文库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下载PDF
湖北石首麋鹿的冬季生境选择 被引量:16
19
作者 何振 杨道德 +2 位作者 马建章 李鹏飞 蒋志刚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64-768,共5页
2005年11月至2006年2月,研究了石首麋鹿冬季的生境选择。共随机抽取了195个样方,其中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11个,保护区外江南三合垸84个。在样方中测定了食物丰富度、距水源的距离、距林缘距离、距道路的距离、植被类型、距最近... 2005年11月至2006年2月,研究了石首麋鹿冬季的生境选择。共随机抽取了195个样方,其中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11个,保护区外江南三合垸84个。在样方中测定了食物丰富度、距水源的距离、距林缘距离、距道路的距离、植被类型、距最近居民点的距离6种生境因子。用SPSS软件分别进行卡方检验、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麋鹿选择食物丰富、距水源近且远离人为干扰的开阔生境;影响麋鹿冬季生境选择的3个主成分依次为食物因子、人为干扰因子、水源因子;鹿群大小与各生境因子相关不显著。该结果可为保护和改善石首麋鹿的栖息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麇鹿 物种重引入 野生动物保护 生境选择 种群监测
下载PDF
北京麋鹿苑麋鹿种群的微卫星多态性及遗传结构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张林源 吴海龙 +1 位作者 钟震宇 张树苗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05-508,共4页
麋鹿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的濒危物种,野生种群于19世纪灭绝。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于1985年和1987年自英国乌邦寺共重引入的38只奠基个体经散放式放养后,种群的数量至今已超过了1000只(包括繁育子代外送至国内其他动物园或研究基地的数量... 麋鹿是我国Ⅰ级重点保护的濒危物种,野生种群于19世纪灭绝。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于1985年和1987年自英国乌邦寺共重引入的38只奠基个体经散放式放养后,种群的数量至今已超过了1000只(包括繁育子代外送至国内其他动物园或研究基地的数量)。为了探讨该重引入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采用25个微卫星位点对北京麋鹿苑种群及浙江临安亚种群的167只麋鹿个体进行了群体检测,获得的每个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16,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370,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301。该结果表明,北京麋鹿苑种群及浙江临安亚种群麋鹿的遗传多样性较贫乏。因此建议与我国引自英国其他种群的麋鹿种群之间进行个体交流,从而增加各种群的遗传基因杂合度,以促进我国麋鹿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微卫星 多态性 遗传结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