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Textural and Mineralogical Study of the Shanzhuang Banded Iron Formation,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Implications for the Overprint History of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and Supergenesis after Mineralization 被引量:2
1
作者 ZHANG Yan YU Xuefeng +5 位作者 PENG Qiming LI Dapeng LI Xiaowei SHEN Kun ZHANG Shangkun SHANW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6期2134-2151,共18页
The newly discovered Shanzhuang BIF is hosted in the Shancaoyu Formation of the Taishan Group within the Eastern Block,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The ores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in terms... The newly discovered Shanzhuang BIF is hosted in the Shancaoyu Formation of the Taishan Group within the Eastern Block,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The ores can be sub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in terms of mineral assemblages,corresponding to three types(Ⅰ,Ⅱ,Ⅲ).The element concentration of the type Ⅰ magnetite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type Ⅱ magnetite,while the type Ⅲ magnetite i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schist.In general,magnetite and hemat ite grains from the ores show high concentrations of Mn(1317,1162 ppm),Co(787,1023 ppm),Al(2224,2435 ppm)and Ti(540,300 ppm),Whereas magnetite is depleted in Si(420 ppm)and hematite enriched in Si(1690 ppm).Detailed petrographic and mineral chemical analysis of magnetite,hematite,amphibole/hornblende and pyroxene,reveals that almost all the minerals occur as subhedral-anhedral grains with pits and fractures,and the BIF is recrystallized to metamorphic assemblages of high amphibolite facies.Hornblende is highly enriched in Fe,Mg and Ca,but depleted in K and Na,mostly belonging to magnesiohornblende.In addition,the ratios of Mg/(Mg+Fe^2+),Fe^3+/(Fe^3++Fe^2+),Si/(Si+Ti+Al)and Al/Si are 0.48-0.64,0.17-0.36,0.79-0.88 and 0.14-0.27,respectively.It is suggested that hornblende is neither a typical magmatic origin nor a typical metamorphic.Pyroxen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Ca and Fe,but low Ti and Al,with end-member components En,Wo and Fs in the ranges of 25.22-28.64 wt%,43.71-46.40 wt%and 24.51-27.62 wt%,respectively,belonging to clinopyroxene,and mostly diopside,might be formed during the prograde metamorphism in the absence of H2 O.The carbonate such as dolomite-ankerite series is probably a precursor mineral of the BIF deposit.Mass mineral chemical and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indicate that the Shanzhuang iron deposit has been subjected to varying degrees of oxidized hydrothermal superimposed reformation,metamorphism,and supergenesis after mineralization,during which some elements have been migrated in some degre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eral chemistry METAMORPHISM hydrothermal superimposed reformation EPMA BIF western Shandong
下载PDF
Uraniferous Black Shale and Related Uranium Mineralization Features in South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ZHANG Qiuyi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0年第3期602-604,共3页
Black shales are marine sediments with argillaceous, silty and siliceous compositions and high contents of organic materials, disseminated pyrite and uranium. Uraniferous black shale has uranium content of more than 2... Black shales are marine sediments with argillaceous, silty and siliceous compositions and high contents of organic materials, disseminated pyrite and uranium. Uraniferous black shale has uranium content of more than 20 pp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aniferous black shale uranium mineralization features leaching and hydrothermal reworking
下载PDF
A Discussion on the Two-stage Mineralization of the Baguamiao-Shuangwang Gold Orefield, Shaanxi Province, China 被引量:1
3
作者 WANGHaishan LIUXu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4年第2期476-480,共5页
The gold orefield studied is located on the south border of the underthrust-collision zone of the Qinling microplate and the North China microplate in the Indosinian epoch. The main ore deposits localized in the area ... The gold orefield studied is located on the south border of the underthrust-collision zone of the Qinling microplate and the North China microplate in the Indosinian epoch. The main ore deposits localized in the area where the WNW-trending compression-shear type fault of the Indosinian epoch intersected the NE-trending tenso-shear type fault of the Yanshanian epoch. The orebody appeared in a chambered or wedged form. The mineral composition is relatively complex. On the southeastern border of the orefield there have developed intermediate-acid anatectic magmatites of the Mesozoic Era. Three-phase inclusions (Lco2, Vco2 and LNaCl-H2O) comprise over 50%, associated with vapor phase consisting of H2O, CO2, CO, CH4, N2 and H2. The ore-forming fluids can be divided into 2 stages (the early and the late). The samples are projected in the area of mixture of initial magmatic and meteoric water on the δD-δ18O diagram, suggesting two types of mineralization, i.e. the re-equilibrated magmatic-hydrothermal type and the circulating geothermal water type of a meteoric water source. The mineralization occurring in this orefield might be a superimposition of 2 tectono-magmatic activities (the Indosinian and Yanshanian movements). Therefore, it is considered a superimposed B-S type gold oref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equilibrated magmatic-hydrothermal circulation of geothermal water intersection area of faults superimposed mineralization
下载PDF
新疆西昆仑大红柳滩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叠加改造成矿特征:来自矿石构造、3D成像技术与年代学的约束 被引量:3
4
作者 洪涛 胡明曦 +4 位作者 唐俊林 蒋泽立 张璋 高俊 徐兴旺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3-570,共18页
花岗伟晶岩型矿床是大陆演化的直接产物,这类矿床易受后期岩浆、构造、变质等地质作用影响,使得矿床自身发生改造变形导致叠加改造成矿。叠加改造成矿不仅可以活化原有矿体,还有可能带来新的成矿物质。聚焦花岗伟晶岩型矿床的叠加改造... 花岗伟晶岩型矿床是大陆演化的直接产物,这类矿床易受后期岩浆、构造、变质等地质作用影响,使得矿床自身发生改造变形导致叠加改造成矿。叠加改造成矿不仅可以活化原有矿体,还有可能带来新的成矿物质。聚焦花岗伟晶岩型矿床的叠加改造成矿过程解析有助于建立潜力矿集区勘查指标和部署找矿靶区。新疆西昆仑大红柳滩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带是我国近年新发现的重要的稀有金属伟晶岩成矿带之一。我们通过细致的野外调查,发现了西昆仑大红柳滩花岗伟晶岩型锂矿带较好地保存了晚期韧性变形细粒锂辉石伟晶岩-细晶岩和岩脉截切早期粗粒锂辉石伟晶岩岩脉的现象。通过岩芯CT三维扫描技术,本文揭示了强变形带相对于粗粒锂辉石伟晶岩中锂辉石整体体积含量较大的现象,并且发现韧性变形的锂辉石伟晶岩主体由“书斜”结构的锂辉石、“云母鱼”结构的锂云母和重结晶的石英流动带组成。韧性变形的锂辉石伟晶岩中铌钽铁矿的U-Pb定年结果为~193±0.89Ma,具“云母鱼”结构的锂云母的原位Rb-Sr定年结果为~187Ma,指示区域上除了广泛存在的212~206Ma(铌钽铁矿U-Pb定年结果)的成矿事件,还存在193~187Ma左右的叠加改造成矿作用。结合区域上的大地构造背景,我们推测晚期岩浆穹窿造成的拆离断层是早期岩浆活动形成的伟晶岩和围岩发生二次韧性变形活化的可能成因,这对区域上的找矿勘查部署提供了一定的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 伟晶岩型锂矿 叠加改造成矿 矿石结构
下载PDF
小岩体叠加成矿作用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的应用:以勉略宁矿集区为例
5
作者 刘伟栋 王硕 +4 位作者 魏翔 郭花利 刘云华 张小明 田育功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52,共13页
小岩体成(大)矿理论是汤中立院士在多年找矿实践工作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重要成果。该理论以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为研究起点,逐渐延伸至与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型矿床,发展成为基性-超基性与中酸性两类岩浆并行的完整成矿理论体系。研... 小岩体成(大)矿理论是汤中立院士在多年找矿实践工作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重要成果。该理论以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为研究起点,逐渐延伸至与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型矿床,发展成为基性-超基性与中酸性两类岩浆并行的完整成矿理论体系。研究发现,以勉-略-宁矿集区为代表的成矿区带分布有众多两类岩浆活动的叠加区,并且两类岩浆活动导致的叠加成矿作用在该区显著。其中,煎茶岭镍钴金多金属矿床形成过程经历了早期初步的超镁铁质岩浆熔离作用使成矿元素预富集,后期花岗斑岩岩浆流体成矿作用叠加之上,最终使钴镍矿和金矿均达到了大型规模。此外,该区在白雀寺基性杂岩体中新发现的何家垭镍钴矿同样具有两类岩浆叠加成矿的特征,这为小岩体成(大)矿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目前,中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已全面开启,以Ni、Co为代表的战略性关键金属矿产仍是本轮找矿工作的重中之重,两类岩浆的小岩体叠加成(大)矿作用是Ni、Co矿形成的重要地质过程。笔者通过介绍小岩体成(大)矿理论的发展过程,并以勉-略-宁矿集区为代表,提出了两类岩浆叠加成(大)矿作用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对其找矿应用和理论研究两方面做了展望,以期助力中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岩体成大矿 叠加成矿 勉略宁矿集区 煎茶岭 白雀寺
下载PDF
黑龙江多宝山铜(钼)矿床叠加成矿:辉钼矿Re-Os年龄和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1
6
作者 索青宇 李昌昊 +2 位作者 申萍 赵俊康 楚翔凯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479-3490,共12页
斑岩型矿床易受后期岩浆、构造、变质等地质作用影响,使得矿床自身发生改造变形。后期的热事件不仅可以将原有矿体再活化,还能够带来新的成矿物质,进而发生新一期成矿作用。不同地质时期的成矿作用在同一空间互相叠加,会形成与斑岩矿床... 斑岩型矿床易受后期岩浆、构造、变质等地质作用影响,使得矿床自身发生改造变形。后期的热事件不仅可以将原有矿体再活化,还能够带来新的成矿物质,进而发生新一期成矿作用。不同地质时期的成矿作用在同一空间互相叠加,会形成与斑岩矿床矿化特征截然不同的矿床,称为叠加改造型斑岩矿床。多宝山铜(钼)矿床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兴蒙造山带内。该矿床在成矿构造地质、矿石组构和成矿期次等方面表现出多期改造与叠加成矿的特征。本次根据野外观察和成矿年代学研究,推测多宝山铜矿至少存在两期成矿作用。对采自矿坑340平台10件叠加矿化类型的辉钼矿样品进行Re-Os同位素分析,获得辉钼矿的模式年龄介于435.6±10.5Ma~446.1±7.1Ma之间,等时线年龄为440.1±4.5Ma (MSWD=0.56)。结合前人获得的年龄资料,确认多宝山叠加成矿与晚奥陶世玄武安山岩应形成于统一的成岩成矿地质事件。不同矿化期次的黄铜矿和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结果显示:典型斑岩型矿脉中黄铜矿δ^(34)S平均值为-2.12‰;叠加矿化黄铜矿δ^(34)S平均值为-1.78‰,黄铁矿δ^(34)S平均值为-1.03‰,均落入幔源硫范围,表明硫主要来自岩浆。而前人在叠加期形成的黄铜矿中,测试到较低的δ^(34)S值(-12.9‰~-5.6‰),这是后期流体易携带轻硫^(32)S发生迁移并在应力较低的区域内重新沉淀的结果。同位素组成指示叠加成矿期的矿化元素即来源于新的岩浆活动,又继承了先前存在的岩(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宝山斑岩铜(钼)矿床 叠加成矿 铼锇同位素年龄 硫同位素
下载PDF
大陆再造与江南造山带赣北段巨量铜、钨成矿 被引量:1
7
作者 吕新荷 王国光 倪培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32-1149,I0004,共19页
江南造山带赣北段铜钨巨量富集与大陆地壳形成和再造密切相关。本文将该区域燕山期铜、钨矿床分为铜(金)、铜钨和钨铜三个类型,并以此为研究对象,从成矿花岗岩角度,探讨江南造山带的构造演化、陆壳形成演化与铜钨金属巨量富集的内在联... 江南造山带赣北段铜钨巨量富集与大陆地壳形成和再造密切相关。本文将该区域燕山期铜、钨矿床分为铜(金)、铜钨和钨铜三个类型,并以此为研究对象,从成矿花岗岩角度,探讨江南造山带的构造演化、陆壳形成演化与铜钨金属巨量富集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铜(金)和铜钨矿床主要形成于早-中侏罗世(175~160 Ma),钨铜矿床成矿时代略晚,为150~125 Ma;铜(金)和铜钨矿化常与弱-中等演化的I型花岗岩有关,钨铜矿化与高度分异演化的过铝质S型花岗岩有关,形成过程可能有超临界流体参与;铜(金)矿床源区物质主要由新元古代富铜金初生地壳组成,铜钨矿床的源区物质主要由大部分富铜新元古代初生地壳和少部分富钨中-古元古代地壳物质混合而成,钨铜矿床物源主要来自古元古代基底和少量新元古代地壳。古太平洋板块俯冲环境下,中-古元古代富钨古老地壳和新元古代富铜新生地壳发生再活化是江南造山带赣北段巨量铜钨矿床形成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钨成矿 大陆再造 金属巨量富集 江南造山带赣北段 华南
下载PDF
煤矿施工作业人员返工安全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8
作者 赵晓勇 李音 +1 位作者 张岩岩 邢书宝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23年第3期315-321,共7页
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及SPSS分析等方法,探究了造成煤矿施工作业人员返工的因素,及其返工过程对施工人员安全行为的影响。从返工频率、返工严重程度、返工重要性3个角度对影响返工的17个影响因子进行了量化研究与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场... 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及SPSS分析等方法,探究了造成煤矿施工作业人员返工的因素,及其返工过程对施工人员安全行为的影响。从返工频率、返工严重程度、返工重要性3个角度对影响返工的17个影响因子进行了量化研究与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场地和工作条件较差、施工方法错误或设计说明不良、现场管理不当三者的排名靠前,说明其应作为返工过程的重点管控要素;将17个因素归为设备机器管理不规范、项目管理不足、固有的危险或困难、工作压力大、知识能力欠缺五大主要因子,构建了煤矿工人返工安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发现五大主要因子对煤矿工人返工的安全行为均产生负向影响作用。因此,建议煤矿企业应最大努力为员工改善工作条件、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加大对施工作业所使用的机器设备更新和维护投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工人 安全行为 返工频率 返工严重程度 返工重要性 影响要素
下载PDF
内蒙古狼山造山带构造演化与成矿响应 被引量:78
9
作者 彭润民 翟裕生 +4 位作者 韩雪峰 王志刚 王建平 沈存利 陈喜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79-688,共10页
狼山造山带位于华北地台北缘西段,它经历了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形成与变形、中元古代被动陆缘裂陷槽裂解→沉积→闭合、新元古代晚期开始的活动陆缘、海西期→中生代以来的挤压造山并伴有大量中酸性岩浆侵入的漫长构造演化与发... 狼山造山带位于华北地台北缘西段,它经历了新太古代和古元古代结晶基底形成与变形、中元古代被动陆缘裂陷槽裂解→沉积→闭合、新元古代晚期开始的活动陆缘、海西期→中生代以来的挤压造山并伴有大量中酸性岩浆侵入的漫长构造演化与发展过程。该造山带有丰富的锌、铅、铜、铁、金等矿产资源,矿床(化)类型、矿床规模与时空分布规律都与其成矿地质背景、构造演化有密切的耦合关系,在不同构造演化阶段有不同的矿床形成:在新太古代主要形成了海底火山环境热水沉积条带状铁矿、在中元古代主要形成了与被动陆缘裂解过程相关的海底啧流.沉积铅锌铜铁硫化物矿床、而在海西期—中生代以来挤压造山过程中的岩浆热液活动,既形成了中小型的斑岩型铜金矿床、又对中元古代等先成的喷流-沉积矿床产生了明显的改造和叠加成矿作用。东升庙、炭窑口和霍各乞矿床的部分铜矿是造山过程中叠加成矿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太古代-古元古代 中元古代 海西期-中生代 喷流-沉积成矿 岩浆热液叠加成矿 狼山造山带
下载PDF
钦杭结合带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规律 被引量:61
10
作者 周永章 李兴远 +5 位作者 郑义 沈文杰 何俊国 虞鹏鹏 牛佳 曾长育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67-681,共15页
钦杭成矿带是钦州湾-杭州湾成矿带的简称,具有矿床规模大、矿床分布密集、矿床类型齐全、伴生组分多样的显著特点,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规划的全国重点成矿区带。钦杭成矿带又称为钦杭(构造)结合带,大地构造位置对应于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的... 钦杭成矿带是钦州湾-杭州湾成矿带的简称,具有矿床规模大、矿床分布密集、矿床类型齐全、伴生组分多样的显著特点,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规划的全国重点成矿区带。钦杭成矿带又称为钦杭(构造)结合带,大地构造位置对应于扬子板块和华夏板块的接合带。研究显示,钦杭带是一条古老俯冲带。它在古生代仍存在洋壳,属于洋陆俯冲体系。中生代构造转换是一个重要的地质事件,它使钦杭带由特提斯构造域卷入到西太平洋构造域中,大地构造性质从华夏和扬子板块之间的板块构造机制为主,转为陆内岩石圈拉张伸展构造环境,并产生巨大的地质效应,最突出的是燕山期岩浆的大规模活动以及成矿作用的大爆发。燕山期花岗岩存在确切的幔源端元信息,幔源物质参与了许多矿床的形成,并为最近钨多金属矿床北拓找矿所验证。钦杭结合带是重要的斑岩铜(钼)矿带,斑岩铜(钼)矿在钦杭结合带北、中、南三段均有产出,它们的主成岩成矿年龄是燕山期,但带有古老俯冲带岛弧体系的基因。钦杭带也是一条古海洋喷流热水沉积矿床密集分布带,VMS型铜多金属矿床和SEDEX型铅锌多金属矿床发育。钦杭带是一条古老俯冲带改造成矿带,古老俯冲带经燕山期改造/叠加成矿是钦杭成矿带的重要成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钦杭结合带(成矿带) 华夏板块 古老俯冲带 中生带构造转换地质事件 燕山期成矿大爆 斑岩铜(钼)矿 喷流热水沉积矿床 改造/叠加成矿作用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九瑞矿集区叠合断裂系统和叠加成矿作用 被引量:65
11
作者 蒋少涌 孙岩 +5 位作者 孙明志 边立曾 熊永根 杨水源 曹钟清 吴亚民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751-2767,共17页
通过矿坑和地表勘察并结合区域构造分析,初步阐述九瑞矿集区叠合断裂系统和叠加成矿作用及其相互匹配关系。与矿有关的断裂梳理成海西期陆缘同生断裂,印支期褶皱断裂和燕山晚期负反转断裂三个系统,并以武山铜矿的F1断层对其在三期断裂... 通过矿坑和地表勘察并结合区域构造分析,初步阐述九瑞矿集区叠合断裂系统和叠加成矿作用及其相互匹配关系。与矿有关的断裂梳理成海西期陆缘同生断裂,印支期褶皱断裂和燕山晚期负反转断裂三个系统,并以武山铜矿的F1断层对其在三期断裂系统中的交接复合和成矿作用进行了个例描述,综合三个时期的地质勘探和野外及室内观测资料提出一个三阶段的成因模式。即:第一阶段为海西期,此时陆缘伸展、掀斜和裂陷活动引发张性同生断裂,顺层-切层(阶梯状)生长断裂发育。此阶段晚期通过与深构造位的隐伏断裂交接复合可形成海底火山和热液通道,喷流沉积形成层(块)状含铜黄铁矿。第二阶段为印支期,此阶段发育背驼式或叠瓦式构造类型,且逆掩-逆冲构造很可能将第一阶段形成的层状矿体逆向移位上推。第三阶段为燕山晚期,此时发生高角度冲断和区域应力场变更,有利于断裂由压性转为张性,形成负反转构造,断裂扩张,与燕山期岩浆热液有关的成矿溶液上升,再次叠加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合断裂 叠加成矿 同生断裂 反转构造 九瑞地区
下载PDF
闪长岩类侵入体中改造型金矿床形成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梁华英 莫测辉 +1 位作者 王秀璋 程景平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7-19,共3页
赋金闪长岩类侵入体主要发育于褶皱带中,形成时代在晋宁期至印支期,金矿主要以石英硫化物型产于岩体破碎带中,成矿时期在印支期到喜山期之间,成岩成矿之间存在巨大时差,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体及含金沉积岩系,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及建造水... 赋金闪长岩类侵入体主要发育于褶皱带中,形成时代在晋宁期至印支期,金矿主要以石英硫化物型产于岩体破碎带中,成矿时期在印支期到喜山期之间,成岩成矿之间存在巨大时差,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体及含金沉积岩系,成矿流体以大气降水及建造水为主。闪长岩类侵入体中的金矿床主要是改造作用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改造成矿 侵入岩 闪长岩类 侵入体
下载PDF
哀牢山造山型金成矿系统:复合造山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初探 被引量:103
13
作者 杨立强 刘江涛 +5 位作者 张闯 王庆飞 葛良胜 王中亮 张静 龚庆杰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23-1739,共17页
哀牢山金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喜马拉雅期造山型金矿带,形成于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过程中。论文基于对哀牢山复合造山带区域构造背景、控矿构造系统演化、金成矿期次及其时代的系统研究,从金成矿年代序列、成矿过程构造控制及成矿作用动力... 哀牢山金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喜马拉雅期造山型金矿带,形成于三江特提斯复合造山过程中。论文基于对哀牢山复合造山带区域构造背景、控矿构造系统演化、金成矿期次及其时代的系统研究,从金成矿年代序列、成矿过程构造控制及成矿作用动力学环境三个方面,探讨了复合造山过程中的金矿成矿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哀牢山金矿带发育三期金矿成矿-热事件:早期金成矿作用(61.55~63.09Ma)对应于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最为发育的时期,与剪切走滑断裂构造的形成同步,显示它们统一受控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早期的强烈汇聚挤压构造动力学体制;主期金成矿作用(33.76~36.10Ma)对应于区域挤压构造应力场的相对松弛阶段以及富碱斑岩和剪切走滑断裂构造系统最为发育的时期,受控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构造动力学转换体制,并可能受青藏高原物质东向逃逸和软流圈脉动隆起的联合制约,金矿大规模成矿作用与构造动力体制转换过程中的壳幔物质强烈交换与构造变形密切相关;晚期金成矿作用(26.40~30.80Ma)对应于岩石圈伸展作用的发生以及亏损地幔减压熔融产生的板内高钾岩浆岩的就位,受控于印度板块反向旋转拖曳与斜向俯冲回退的综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造山构造演化 成矿作用时序 造山型金矿 成矿系统 哀牢山
下载PDF
九瑞矿集区燕山期构造-岩浆作用及其与铜金多金属成矿关系研究 被引量:21
14
作者 蒋少涌 徐耀明 +3 位作者 朱志勇 周巍 孔凡斌 孙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051-4068,共18页
九瑞地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最重要的铜金多金属矿集区,成矿作用可分为海西期喷流沉积期及燕山期岩浆热液期,其中燕山期的构造-岩浆热事件对成矿至关重要。本文在详细的野外矿田构造-地层-岩浆岩调查与分析及室内成岩成矿机理研究... 九瑞地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最重要的铜金多金属矿集区,成矿作用可分为海西期喷流沉积期及燕山期岩浆热液期,其中燕山期的构造-岩浆热事件对成矿至关重要。本文在详细的野外矿田构造-地层-岩浆岩调查与分析及室内成岩成矿机理研究基础上,对九瑞矿集区构造系统、岩浆系统和成矿系统进行了综合研究。梳理厘定出该区主要控岩成矿断裂构造为NEE(近EW)向脆韧性走向叠掩逆冲断裂带和SN(近SN)向张扭性横向破碎断裂带。两组断裂形成“井”字形的构造格架,制约着该区的岩浆岩分布并与成矿密切相关。区内岩浆岩种类繁多,与成矿有关的主要是花岗闪长斑岩和石英闪长玢岩。两类岩体侵位的时期都集中在燕山早中期(138~148Ma)。其产状一般为岩株、岩锥、岩枝和岩墙等。岩枝、岩墙多沿NEE向逆冲断层带,尤其是沿其特有的“Y”字形断裂分布。而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岩株、岩锥则都侵位于NEE向和SN向断裂的交汇处。本文特别强调前人关注不够的SN(近SN)向张裂带及其控岩成矿作用。在本区确定的4组SN向张扭性带中,其中第2组宋家湾-严家村一线同NEE断裂带的几处交汇处是值得进一步详查的预测区。九瑞矿集区矿床成因类型主要包括矽卡岩型、斑岩型(包括隐爆角砾岩型)、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脉型等。在不同矿区,各种不同成因类型的矿床可以叠加复合为不同的矿床式,如①武山式(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矽卡岩型矿化);②丰山洞式(矽卡岩型+隐爆角砾岩型矿化);③城门山式(斑岩型+矽卡岩型+沉积-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化);④洋鸡山式(隐爆角砾岩型+斑岩型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构造 断层相关褶皱 构造-岩浆带 叠加复合成矿 九瑞矿集区
下载PDF
东昆仑德尔尼矿床中矿床(体)的叠加成矿作用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宋忠宝 王轩 +7 位作者 任有祥 栗亚芝 王凯 陈向阳 陈博 王升勤 高永宝 李丽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4期1-6,共6页
德尔尼大型钴铜矿床是一个以海底喷流-沉积成矿为主体,以后期叠加成矿为特色的复合成矿作用的矿床。其叠加成矿作用,则以钴矿(化)体的"套鞋状"产出和磁黄铁矿的"薄层外壳"为标志,以赋矿超基性岩与工业矿体接触处发... 德尔尼大型钴铜矿床是一个以海底喷流-沉积成矿为主体,以后期叠加成矿为特色的复合成矿作用的矿床。其叠加成矿作用,则以钴矿(化)体的"套鞋状"产出和磁黄铁矿的"薄层外壳"为标志,以赋矿超基性岩与工业矿体接触处发生的蚀变作用、星点状磁铁矿的消失或净化,以及镍元素带入为支撑点体现出来的,它昭示了超基性岩体在叠加成矿过程中对德尔尼矿床成矿作用的某种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尔尼铜矿 矿床成因 海底喷流-沉积 叠加成矿
下载PDF
个旧锡矿区域地壳演化与成矿探讨 被引量:12
16
作者 谈树成 秦德先 +5 位作者 陈爱兵 范柱国 薛传东 李俊 夏既胜 普传杰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7-163,共7页
个旧锡多金属矿床是驰名中外的特大型矿床,过去认为是燕山晚期"花岗岩岩浆期后气液矿床"。但通过探讨区域上前震旦纪地壳演化、震旦纪—早古生代地壳演化、泥盆纪—三叠纪地壳演化以及侏罗纪—第四纪地壳演化,以及与成矿之间... 个旧锡多金属矿床是驰名中外的特大型矿床,过去认为是燕山晚期"花岗岩岩浆期后气液矿床"。但通过探讨区域上前震旦纪地壳演化、震旦纪—早古生代地壳演化、泥盆纪—三叠纪地壳演化以及侏罗纪—第四纪地壳演化,以及与成矿之间的关系,发现个旧矿区至少经历了印支中晚期海底基性火山—沉积成矿、印支中晚期海底喷流热水沉积成矿、燕山晚期花岗岩叠加改造成矿以及喜山期陆相表生沉积成矿作用,厘定了个旧锡矿区的印支中晚期海底基性火山 沉积Sn Cu Zn(Au)矿床系列、印支中晚期海底喷流 沉积Sn Cu Pb Zn矿床系列、燕山晚期花岗岩叠加改造Sn Cu W Be Bi Pb Zn Ag矿床系列、喜山期陆相表生沉积砂矿矿床系列等4大矿床系列及12种矿床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构造 成矿构造 伴生构造 蚀变矿化 锡矿 地壳演化
下载PDF
叠加成矿系统与多成因矿床研究 被引量:66
17
作者 翟裕生 王建平 +1 位作者 彭润民 刘家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82-290,共9页
漫长复杂成矿地质过程中多次成矿事件的叠加常形成叠加成矿系统,它是产生多成因矿床的主要原因。中国大陆独特的大地构造时-空特征和特殊的结构组成,造成了中国叠加成矿系统的发育,是中国区域成矿的一个特色。文章回顾了叠加成矿研究历... 漫长复杂成矿地质过程中多次成矿事件的叠加常形成叠加成矿系统,它是产生多成因矿床的主要原因。中国大陆独特的大地构造时-空特征和特殊的结构组成,造成了中国叠加成矿系统的发育,是中国区域成矿的一个特色。文章回顾了叠加成矿研究历史,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等地的叠加成矿作用,探讨了叠加成矿的效应(形成大矿富矿、复杂成分矿石等)、形成机制和控制因素(稳定的地球化学场、重叠的构造带、同生断层多期活动、早期矿层的地球化学障作用),提出了叠加成矿系统的组合类型,其中以广义沉积型-岩浆热液型二者的叠加最为常见,且多形成大矿。随着矿产勘查和矿山开发的深入将可能发现更多叠加成矿现象。叠加成矿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区域成矿特征和指导找矿勘查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加成矿系统 成矿事件 多成因矿床 形成机制 时空分布
下载PDF
吉林延边天宝山矿集区的叠加成矿——来自同位素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10
18
作者 孙振明 任云生 +3 位作者 鞠楠 赵华雷 陈聪 孙宇超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081-2091,共11页
天宝山大型多金属矿集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东缘,西拉木伦-长春断裂带与敦(化)-密(山)断裂带交汇部位的北东侧,已发现矽卡岩型Pb-Zn-Ag矿化(如立山和选厂后山)、隐爆角砾岩中的Pb-Zn-Ag矿化(如新兴)、沉积变质-热液改造型CuPb-Zn矿化(如东... 天宝山大型多金属矿集区位于兴蒙造山带东缘,西拉木伦-长春断裂带与敦(化)-密(山)断裂带交汇部位的北东侧,已发现矽卡岩型Pb-Zn-Ag矿化(如立山和选厂后山)、隐爆角砾岩中的Pb-Zn-Ag矿化(如新兴)、沉积变质-热液改造型CuPb-Zn矿化(如东风南山)和热液脉型Mo矿化(如东风北山)等多种矿化类型。为建立该区的成岩成矿年代学格架,采用LAICP-MS单颗粒锆石U-Pb法,对立山成矿闪长岩与东风北山含矿黑云母石英闪长岩开展了同位素测年研究;并对东风北山钼矿床开展了辉钼矿Re-Os法测年。结果表明,立山闪长岩体与东风北山黑云母石英闪长岩体中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66.2±3.9Ma(MSWD=14)和278.4±1.8Ma(MSWD=2.9),两岩体均属海西晚期岩浆事件的结果;东风北山钼矿床中6件辉钼矿样品的Re-Os模式年龄介于190.3±3.1Ma^194.6±2.8Ma,等时线年龄为192±3.1Ma,表明钼的成矿作用发生于燕山早期。立山铅锌矿化属接触交代型,成矿岩体的年龄基本代表成矿时代,所以立山铅锌矿床形成于海西晚期;东风北山钼矿床为热液脉型,虽然含矿岩体的侵位时代为海西期,但钼矿化发生于燕山早期,成矿与矿区深部或外围的燕山早期侵入体有关。因此,天宝山矿集区至少发生过海西期和燕山期两期大规模岩浆成矿事件。不同期次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叠加应是该矿床矿化类型复杂、矿种多和规模大的主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法测年 辉钼矿Re-Os测年 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化 热液脉型钼矿化 叠加成矿 天宝山矿集区 延边
下载PDF
砂岩型铀矿的“双阶段双模式”成矿作用 被引量:25
19
作者 聂逢君 严兆彬 +13 位作者 夏菲 何剑锋 张成勇 封志兵 张鑫 杨东光 陈梦雅 谈顺佳 张进 康世虎 宁君 杨建新 申科峰 蔡建芳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23-848,共26页
长期以来,盆地中砂岩型铀矿的成矿与找矿仅关注表生低温氧化作用形成的铀矿化,忽视了复杂地质演化过程中多阶段、多模式的成矿作用。中国北方东部盆地自晚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伸展-挤压-伸展的多阶段演化过程,铀成矿作用必将对这种多阶段... 长期以来,盆地中砂岩型铀矿的成矿与找矿仅关注表生低温氧化作用形成的铀矿化,忽视了复杂地质演化过程中多阶段、多模式的成矿作用。中国北方东部盆地自晚中生代以来经历了伸展-挤压-伸展的多阶段演化过程,铀成矿作用必将对这种多阶段构造演化密切响应。本研究通过中国北方东部巴音戈壁盆地塔木素矿床、二连盆地哈达图矿床、松辽盆地南部钱家店—白兴吐矿床等大型、巨型砂岩型铀矿床的精细解剖,分析矿床中矿体的变化特征和含矿目的层流体-岩石相互作用的标记,探索矿床形成的构造、沉积、铀源、还原剂等成矿控制因素,尤其是(古)太平洋板块在不同阶段、以不同的方式俯冲给研究区盆地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区域构造演化为主线,确定早白垩世至晚白垩世早期,盆地在古太平洋板块高角度俯冲下发生伸展裂陷和拗陷作用,厘定砂岩型铀矿含矿目的层巴音戈壁组(K;b)辫状三角洲、赛汉组(K_(2)bs)辫状河、姚家组(K_(2)y)辫状河及曲流河等沉积环境。晚白垩世晚期,由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由高角度转变为低角度,盆地首次出现由伸展裂陷转变为挤压抬升的正反转演化,表生含铀含氧流体与砂岩相互作用,形成以赤铁矿、褐铁矿化等氧化作用为标志的早期氧化带型"卷状"铀矿化。始新世以来,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再次由低角度转变为高角度,盆地构造由挤压抬升转变为伸展张裂的负反转演化,导致正断层与基性岩浆活动,并伴随热流体与含矿目的层砂岩相互作用,出现大量的Fe、Mg碳酸盐、热液硫化物、绿泥石、绢云母等蚀变组合,铀矿体形态由原来的"卷状"变成了"透镜状"、"囊状"、"板状",并伴有高温钛铀矿的出现,形成晚期热液叠加铀矿化。两个成矿时期和两种不同方式的成矿作用被本文凝练为"双阶段双模式"铀成矿。结果表明,针对在中国北方东部提出的"双阶段双模式"铀成矿作用模型,下一步找矿上既要关注早期的氧化带型铀矿化,更要注重晚期的热流体叠加改造型铀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型铀矿 双阶段双模式 铀成矿作用 渗入氧化作用 热流体改造作用
下载PDF
河南夏馆—二郎坪一带叠加改造型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 被引量:8
20
作者 隗合明 赵国斌 焦建刚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39-43,64,共6页
 河南内乡夏馆—西峡二郎坪一带金矿床(点)广泛分布,成矿类型多样,产出条件复杂,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以及中元古代和早古生代地层中都有金矿形成。根据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来源和成矿机制,将产于接触带和地层中的金矿体分为5种类型,它们是...  河南内乡夏馆—西峡二郎坪一带金矿床(点)广泛分布,成矿类型多样,产出条件复杂,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以及中元古代和早古生代地层中都有金矿形成。根据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来源和成矿机制,将产于接触带和地层中的金矿体分为5种类型,它们是在火山、火山沉积和正常沉积等不同背景下,由岩浆热液、变质热液或地下水热液叠加改造(再造)形成的,每类矿床都经历了多期多阶段成矿过程,以后期热液交代、充填成矿为主。构造对金矿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金成矿带,二级韧脆性剪切带控制金矿床分布,三级层间破碎带、断裂裂隙带和接触带构造控制矿体就位。构造热液的叠加改造或再造主导了成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叠加改造 成矿模式 火山 热液 成矿过程 构造控制 岩体 就位 复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