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城市职能的明清金州古城景观格局之发展演变研究
1
作者 张健 吕军辉 陈九桦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443-450,共8页
金州古城地处辽东边陲,其城市平面和功能布局既受到军事防御功能的影响,又体现出儒家礼制的特征。古城空间格局在明代已初具规模,又经清代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城市功能和完善的道路体系。将历经时代变迁的金州古城三维城市肌... 金州古城地处辽东边陲,其城市平面和功能布局既受到军事防御功能的影响,又体现出儒家礼制的特征。古城空间格局在明代已初具规模,又经清代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城市功能和完善的道路体系。将历经时代变迁的金州古城三维城市肌理变化以二维方式来进行体现,通过对明清两代古城空间结构与营建特点的介绍,直观感受城市空间与职能的发展和演变,进而对金州古城空间形态、功能区域以及城市职能转变的推动力进行了解析,并阐释了城市发展的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州古城 明清时期 空间形态 城市职能 景观格局
下载PDF
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整体保护研究
2
作者 刘庆宇 刘临安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2期109-115,共7页
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与传统中轴线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两个重点,通过调研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的保存现状,发现皇城、内城、外城三重城廓局部空间的标识性需要增强。更重要的是,城廓的整体保护应与中轴线相结合。城廓与中... 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与传统中轴线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两个重点,通过调研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的保存现状,发现皇城、内城、外城三重城廓局部空间的标识性需要增强。更重要的是,城廓的整体保护应与中轴线相结合。城廓与中轴线具有共通的突出普遍价值,共建了北京老城的核心空间框架,能够共同体现中国古代营城建都时的“宅中”思想。因此,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的整体保护要与传统中轴线相结合,更完整的城廓空间能有助于北京城“中”字形空间框架的展示,有助于城廓与中轴线价值的保护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中轴线 明清北京城“凸”字形城廓 “宅中”思想 “中”字形空间框架 整体保护
下载PDF
安徽明清时期地震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
3
作者 邵宇萌 吴立 +3 位作者 管后春 路曙光 李晨晨 孙小玲 《安徽地质》 2024年第3期246-251,264,共7页
依据历史文献记载中有关地震的史料,从地理学的角度定量探讨安徽历史上地震的高发期——明清时期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明朝中后期安徽地震的发生越来越频繁,1491—1510 A.D.、1531—1550 A.D.和1631—1650 A.D.分别出现三个高... 依据历史文献记载中有关地震的史料,从地理学的角度定量探讨安徽历史上地震的高发期——明清时期地震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明朝中后期安徽地震的发生越来越频繁,1491—1510 A.D.、1531—1550 A.D.和1631—1650 A.D.分别出现三个高峰期,其中明清过渡时期(1631—1650 A.D.)达到最高,清朝时期则出现1751—1770 A.D.与1851—1870 A.D.两个高峰期。地震的空间分布呈现出由安徽中部向南北递减的规律。从地震发生的范围来看,除淮北市以外,安徽省各市县都发生过地震,安庆、滁州、合肥、宣城、宿州、池州、马鞍山、铜陵和黄山等市发生地震县数比都达到100%。从地震年数来看,皖中地区地震的发生频率明显高于皖北和皖南地区。整体上,皖西南大别山区、沿江平原区以及皖北东部地区年均地震县数比较高,说明这些区域地震的发生频率高,分布范围广。从发生地震年数较高区域的地理位置来看,滁州、安庆、六安、合肥等市都位于安徽中部的郯庐断裂带附近,远离该断裂带的市区则地震年数较低,如淮北、淮南、黄山和亳州等市;此外,宣城地区位于铜陵-宁国构造变形带上,故发生地震年数也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安徽 明清时期 时空分布 地质构造
下载PDF
基于尺度复原和构造辨析的三原城隍庙明代大木特征研究
4
作者 孙攀 吴国源 李陆斌 《古建园林技术》 2024年第5期37-42,共6页
通过实地测绘、文献解读、数据分析、构造对比等手段的综合探讨,对三原城隍庙明代建筑营造尺进行推算,发现其随时间逐渐变大的用尺规律;对拜殿、寝殿的面阔、进深测绘数据分析,发现其尺度上沿袭整数尺开间制,但存在数间均分整尺的现象,... 通过实地测绘、文献解读、数据分析、构造对比等手段的综合探讨,对三原城隍庙明代建筑营造尺进行推算,发现其随时间逐渐变大的用尺规律;对拜殿、寝殿的面阔、进深测绘数据分析,发现其尺度上沿袭整数尺开间制,但存在数间均分整尺的现象,攒档并未控制开间尺寸;明初建造的拜殿采用自下而上整数加举的做法。丁栿、大额等大木构件做法,反映营造制度约束下地方做法在低等级官式建筑中仍有生命力。这一案例表明三原城隍庙明代大木构造做法在官式规制下的变通,是能够反映关中地区明代大木作传承演变的重要实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三原城隍庙 明代大木 尺度 构造
下载PDF
军事防御视角下的平溪卫城空间特征研究
5
作者 周红 敖天姣 《城市建筑》 2024年第5期112-116,共5页
平溪卫城地处湘、黔两省交界,历史上为中原通往贵州地区的咽喉锁钥。文章以平溪卫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资料与历史地图的梳理,在明晰平溪卫城的历史沿革及空间形态演变历程的基础上,解读明代平溪卫城的选址特征,并从城池周... 平溪卫城地处湘、黔两省交界,历史上为中原通往贵州地区的咽喉锁钥。文章以平溪卫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历史文献资料与历史地图的梳理,在明晰平溪卫城的历史沿革及空间形态演变历程的基础上,解读明代平溪卫城的选址特征,并从城池周边防御体系、山水防御格局及城池内部防御空间等方面对平溪卫城的空间特征进行探讨与分析,展现平溪卫城的军事历史文化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空间形态 军事防御 平溪卫城
下载PDF
基于历史地图转译的明清时期上海老城厢空间格局复原研究
6
作者 李科江 庄葳 赵苑辰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期176-180,184,共6页
城市历史空间格局的复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城市发展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和逻辑。历史地图的数字化转译则为城市空间形态的复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办法。文章以明清时期上海老城厢城市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分为明嘉靖时期和清光绪时期,以历史地... 城市历史空间格局的复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城市发展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和逻辑。历史地图的数字化转译则为城市空间形态的复原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办法。文章以明清时期上海老城厢城市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分为明嘉靖时期和清光绪时期,以历史地图作为空间数据来源,辅以史料文献,运用GIS平台相关技术还原明嘉靖及清光绪时期上海老城厢空间格局,并从城市功能结构分布、城市街巷布局、城市建筑格局等各个方面探讨了上海老城厢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变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图转译 明清时期 上海老城厢 空间格局
下载PDF
明清时期重庆城池空间形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8
7
作者 许芗斌 杜春兰 赵娟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5-128,共4页
城池作为古代城市防御设施与城市空间的界定物,在社会生活、城市意象与政治象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明清重庆城池形成了寓形山水、天人合一的形态和"九开八闭十七门,象天法地"的城门布局、功能耦合的城池空间等特征。其特征的... 城池作为古代城市防御设施与城市空间的界定物,在社会生活、城市意象与政治象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明清重庆城池形成了寓形山水、天人合一的形态和"九开八闭十七门,象天法地"的城门布局、功能耦合的城池空间等特征。其特征的形成一方面源于城市职能与山水地形耦合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明清重庆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人居文化持续发展推动的物质性体现。由于两方面的相互作用,明清时期重庆城池空间形态体现了内在空间逻辑的规定性和外在形态特征的地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明清 重庆 城池 空间形态
下载PDF
明代以来天津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主要特点 被引量:7
8
作者 靳润成 刘露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2-26,共5页
明代以来天津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空间结构,即以海河水系为轴线,由西向东逐步展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天津港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开始跳出中心城区,以海河为轴线向滨海地区拓展,确立了双心轴向的城市发展格局。21世纪的天津,经济的快速发... 明代以来天津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空间结构,即以海河水系为轴线,由西向东逐步展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天津港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开始跳出中心城区,以海河为轴线向滨海地区拓展,确立了双心轴向的城市发展格局。21世纪的天津,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结构的深刻转变,要求不断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以适应天津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城市 空间结构 海河水系
下载PDF
基于空间句法的南京明城墙沿线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 被引量:20
9
作者 谷康 梁冰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2020年第8期11-17,共7页
依托明城墙建成的公园绿地是构成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部分,与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文章通过空间句法相关理论与技术,利用Depthmap软件,从全局可达性、局部可达性及感知可达性3个维度对南京明城墙沿线公园绿地的可达性进行了... 依托明城墙建成的公园绿地是构成南京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部分,与南京市民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文章通过空间句法相关理论与技术,利用Depthmap软件,从全局可达性、局部可达性及感知可达性3个维度对南京明城墙沿线公园绿地的可达性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可达性优化建议,以期通过明城墙沿线公园绿地可达性的提升促进城墙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推进历史文化名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句法 明城墙 公园绿地 可达性
下载PDF
清至民国时期武威城市景观空间结构重构 被引量:2
10
作者 于光建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48-51,共4页
文章借助清雍正《甘肃通志》卷首之凉州府城图以及武威市博物馆藏1932年《武威城市详图》,结合地方志文献,就清及民国时期武威城市景观的空间结构予以复原重构,探讨景观分布规律和特点,为当今乃至以后武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 武威 城市景观 空间布局 明清 民国
下载PDF
明代海防对淮南场治聚落空间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逵 张晓莉 《华中建筑》 2022年第6期126-130,共5页
明代淮南场治聚落既是淮盐经济的起点,也是南直隶海防部署的重要据点。该文基于系统理论,运用图文互证的研究方法,梳理明代海防体系纵深逐渐加强的发展过程,建立其与场治聚落空间的联系。根据海防不同层级的建设部署,将场治聚落分为县... 明代淮南场治聚落既是淮盐经济的起点,也是南直隶海防部署的重要据点。该文基于系统理论,运用图文互证的研究方法,梳理明代海防体系纵深逐渐加强的发展过程,建立其与场治聚落空间的联系。根据海防不同层级的建设部署,将场治聚落分为县级发展和市镇发展两类。并以此为基础,分析明代“大倭寇”战争前后不同类型聚落空间秩序的变迁。结合空间构成要素的整理,进一步对两种类型场治聚落空间结构的演变展开研究,探析场治聚落空间的“基因”,总结其发展规律,为江苏东部沿海聚落的“整体性”和“原真性”保护提供新的思路,更为后续江浙东部海盐聚落体系的全面构建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海防建设 淮南场治聚落 空间秩序 空间结构
下载PDF
明清以来光化县城——老河口镇城的空间形态变迁及其启示
12
作者 徐俊辉 《设计艺术研究》 2018年第1期97-103,128,共8页
明清以来的光化县城—老河口镇城是典型的拓展型复式城市形态,其兴衰更替,是汉水中游乃至整个汉水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通过对地方文史资料的梳理,结合城市遗存的空间形态考察,探讨明清以来光化县城—老河口镇城的空间形态变迁过程... 明清以来的光化县城—老河口镇城是典型的拓展型复式城市形态,其兴衰更替,是汉水中游乃至整个汉水流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通过对地方文史资料的梳理,结合城市遗存的空间形态考察,探讨明清以来光化县城—老河口镇城的空间形态变迁过程,并比较研究行政治城—光化县城与商业堡城—老河口镇城的空间形态特征,进而总结其对近现代城市发展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以来 光化县城 老河口镇城 空间形态
下载PDF
明清时期邯郸广府古城空间布局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庆红 黄语嫣 《建筑与文化》 2021年第10期210-212,共3页
明清时期的广府古城作为广平府的府治城市,其空间布局形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通过分析对比明、清两个时期广府古城内的行政空间、商业空间、居住空间、信仰空间与教育空间的布局,把握明清邯郸广府古城的空间布局特征与规律,以期为当代... 明清时期的广府古城作为广平府的府治城市,其空间布局形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通过分析对比明、清两个时期广府古城内的行政空间、商业空间、居住空间、信仰空间与教育空间的布局,把握明清邯郸广府古城的空间布局特征与规律,以期为当代广府古城的修缮与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广府古城 空间布局 邯郸
下载PDF
基于空间基因传承的咸阳市明清城空间发展策略初探 被引量:4
14
作者 吕锋 马凌 《小城镇建设》 2021年第9期11-19,55,共10页
老城作为城市发展的起点和原点,有其独特的空间特征和文化价值,但多数老城面临空间特色消失、文化传承断裂的困境。协调老城发展与特色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我国老城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陕西省咸阳市明清城为例,从空间基因视角出发... 老城作为城市发展的起点和原点,有其独特的空间特征和文化价值,但多数老城面临空间特色消失、文化传承断裂的困境。协调老城发展与特色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我国老城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陕西省咸阳市明清城为例,从空间基因视角出发,系统梳理明清城山水择址、礼制营城、斗杓套城的格局基因,庙台为心、街巷纵横、深宅窄院的肌理基因,渭水映城、商旅繁盛、庙堂鼎盛的记忆基因,分析总结明清城空间格局改变、街巷肌理破坏和文化记忆衰退的现实困境,最后从总体格局基因恢复、街巷院落基因延续、文化记忆基因传承三方面提出明清城发展策略,以期促进明清城空间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小城镇空间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基因 明清城 空间发展策略 咸阳市
下载PDF
格式化与个性化——明初制度整顿背景下的太原崇善寺大悲殿建筑 被引量:2
15
作者 周啸林 温静 《建筑遗产》 CSSCI 2021年第2期59-69,共11页
文章以明代洪武朝对官式建筑制度的整理为出发点,通过分析明初遗构太原崇善寺大悲殿的建筑特征,探讨了明初官式制度如何在地方得以落实。研究发现,崇善寺大悲殿作为洪武朝建造于地方的官式建筑作品,明显受到洪武制度“格式化”的约束,... 文章以明代洪武朝对官式建筑制度的整理为出发点,通过分析明初遗构太原崇善寺大悲殿的建筑特征,探讨了明初官式制度如何在地方得以落实。研究发现,崇善寺大悲殿作为洪武朝建造于地方的官式建筑作品,明显受到洪武制度“格式化”的约束,但官式制度主要反映在平面形制、间架组织这类系统性要素上,而在具体的细部样式中,仍然保留有地方的或是上一时代官式传统的构造和装饰做法。另一方面,大悲殿作为罕见的供奉三尊立像的单层大殿,体现了颇具“个性化”的宗教空间特征。可以说,在崇善寺大悲殿的建筑上,集中体现了宋元样式与明代样式、地方传统与官式制度、制度化约束与个性化设计之间多个维度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官式建筑 大木作 时空特征 设计意匠 宗教空间
下载PDF
从单中心到双核——晚清济南城市空间结构转型研究
16
作者 孟宁 商亚楠 《科技创新导报》 2009年第9期229-229,共1页
本文从晚清时期济南的历史背景入手,着重分析研究了清末济南自开商埠后城市空间功能的变化和空间结构的转型,即由单中心向"老城区+商埠区"双核结构的转变,同时探讨了这种转变带来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 单中心 双核 晚清济南 城市空间结构 转型
下载PDF
语义网络视角下唐长安城佛寺空间形制特点
17
作者 杨伟昊 张卫 周洳帆 《南方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41-49,共9页
唐代长安城佛寺在我国佛教寺院建设过程中处在突出地位,目前对于其内部空间的了解并非十分清晰。在语义网络的视角下,试图探究唐长安城佛寺空间的基本形制特点。从260首相关古诗中挖掘提取出32种物态要素,以各要素之间的共词关系探讨其... 唐代长安城佛寺在我国佛教寺院建设过程中处在突出地位,目前对于其内部空间的了解并非十分清晰。在语义网络的视角下,试图探究唐长安城佛寺空间的基本形制特点。从260首相关古诗中挖掘提取出32种物态要素,以各要素之间的共词关系探讨其语义关系,并将结果对应于空间网络中。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计算相关数据指标,分别从整体、局部、个体三方面得出唐长安城佛寺空间形制特点。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为未来设计实践提出相应建议,结果证明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可以验证并补充历史建筑空间形制特点,有利于提升建筑内部空间研究的科学性。同时,通过探究唐长安城佛寺空间中各个体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唐长安城佛寺空间尺度特点、使用者空间体验等研究领域有所扩展,对唐长安城佛寺空间的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长安城佛寺 空间形制 语义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数字人文
下载PDF
从“游牧都市”、汗城到佛教都市:明清时期呼和浩特的空间结构转型 被引量:6
18
作者 包慕萍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 2016年第2期319-340,共22页
本文论述了在16世纪70年代内蒙古土默特部的阿勒坦汗与明朝议和、与西藏的格鲁派佛教领袖索南嘉措会见,以及创建达赖喇嘛转世制度的政治举措的背景之下,建造呼和浩特汗城的经过,阐明了阿勒坦汗的呼和浩特城与敖伦斯木并用的游牧都市体... 本文论述了在16世纪70年代内蒙古土默特部的阿勒坦汗与明朝议和、与西藏的格鲁派佛教领袖索南嘉措会见,以及创建达赖喇嘛转世制度的政治举措的背景之下,建造呼和浩特汗城的经过,阐明了阿勒坦汗的呼和浩特城与敖伦斯木并用的游牧都市体系。随后,至18世纪20年代为止,呼和浩特城经历了向佛教都市功能转变的历史时期。本文分析了呼和浩特作为游牧王城的空间结构,以及它向佛教都市转型后的空间结构变迁和对前者的空间上的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 呼和浩特 游牧文明 佛教都市 空间结构 明清时期
原文传递
五代两宋荆湖地区商业城镇发展及其格局演变 被引量:2
19
作者 袁钰莹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1-52,共12页
五代两宋是荆湖地区商业起步和商业城镇发展的重要时期。五代特殊的政治格局给荆湖地区带来了发展商业的外部动力与条件,凭借与北方的茶叶贸易、作为南北往来主要内陆通道的区位优势和统治者的推动政策,长沙与江陵两城的商业有了大幅进... 五代两宋是荆湖地区商业起步和商业城镇发展的重要时期。五代特殊的政治格局给荆湖地区带来了发展商业的外部动力与条件,凭借与北方的茶叶贸易、作为南北往来主要内陆通道的区位优势和统治者的推动政策,长沙与江陵两城的商业有了大幅进步。宋代随地区农业生产力持续提高和经济开发不断深化,荆湖与中原、江淮以及川蜀先后形成了较为密切的贸易联系。从五代到北宋再到南宋,该地区主要对外贸易方向从北向转为东—北向,而后又转为东—西向。长沙始终是湘江流域的商业中心,鄂州则在南宋取代江陵成为长江中游最大的商品集散枢纽。区域商业城镇以长江和湘江为轴,从散点状分布逐渐发展为东北密、西南疏的初级网络格局。这一演变过程体现出不同时代背景下,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局势变动与区域商业发展的互动与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代 宋代 荆湖地区 商业城镇 空间格局
原文传递
唐宋以来汉中府城“坊”的初步研究
20
作者 陈涛 《都市文化研究》 2017年第2期65-81,共17页
本文通过历时性文献梳理和中尺度城市平面形态复原,考察唐宋以来汉中府城坊区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与演变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唐宋坊制,确认清代汉中府城中的坊与唐宋时期的坊在形态、功能上有所不同,清代汉中府城的坊更多体现了对已有... 本文通过历时性文献梳理和中尺度城市平面形态复原,考察唐宋以来汉中府城坊区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与演变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比较唐宋坊制,确认清代汉中府城中的坊与唐宋时期的坊在形态、功能上有所不同,清代汉中府城的坊更多体现了对已有城市空间的整合。在城市空间不断扩大及演变过程中,坊表达了城市管理层面上的空间概念,它的形成与演变是对物质层面城市形态和空间结构的变化所做出的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汉中府城 空间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