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朝鲜士人李德懋及其《磊磊落落书》考述
1
作者 秦丽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4-34,共11页
《磊磊落落书》是朝鲜王朝第一部明遗民传记史书。该书由正编十卷、补编二卷组成,正编作者为李德懋,补编上卷由李光葵所辑,下卷由成海应撰成。该书在参考大量明清史书、地方志、笔记、文集和部分朝鲜文献基础上编成,其中尤以明清笔记、... 《磊磊落落书》是朝鲜王朝第一部明遗民传记史书。该书由正编十卷、补编二卷组成,正编作者为李德懋,补编上卷由李光葵所辑,下卷由成海应撰成。该书在参考大量明清史书、地方志、笔记、文集和部分朝鲜文献基础上编成,其中尤以明清笔记、文集为主要来源。书中所收明遗民在明末清初以来的各类明遗民传记史书中数量最大,而补编所载入朝明遗民成为该书区别于清朝明遗民传记史书的重要特征。然该书尚属资料长编性质,人物收录驳杂,义例未备,其后成海应在此基础上汰滥补阙、剪裁整合,形成了更为完善的明遗民传记《皇明遗民传》。尽管如此,《磊磊落落书》作为朝鲜正祖时期尊周思明风潮下的产物,仍有其重要的史学价值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遗民 李德懋 《磊磊落落书》 成海应 《皇明遗民传》
下载PDF
明遗民吴中蕃的人生出处及诗歌表述 被引量:1
2
作者 段宁 《齐鲁学刊》 2023年第3期153-160,共8页
明遗民吴中蕃入清后经历了出仕南明、屡却清聘、仕吴三桂、两度修志等有关遗民出处之大事,并在其诗作中留下了真切详实的行踪,展现了其入清五十年中的感受、认知、态度及心态变化。在明遗民拒不仕清、坚守气节、怀抱用世之心的基础上,... 明遗民吴中蕃入清后经历了出仕南明、屡却清聘、仕吴三桂、两度修志等有关遗民出处之大事,并在其诗作中留下了真切详实的行踪,展现了其入清五十年中的感受、认知、态度及心态变化。在明遗民拒不仕清、坚守气节、怀抱用世之心的基础上,吴中蕃又有自己更为具体的出处观。其人生中后期至晚年的心态经历了由亡国“遗民”向盛世“逸民”的过渡,但其又并非纯粹的“逸民”。吴中蕃一生以“遗民”和“诗人”自居,在进退出处、辞受取舍之间,其不变的是遗民气节的坚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中蕃 明遗民 人生出处 诗歌表述 易代之际
下载PDF
《艺圃图》与姜氏时期艺圃史事新考
3
作者 杨森 刘庭风 《古建园林技术》 2023年第5期89-93,共5页
艺圃相关文本与图像的史论研究大多关注文学修辞与复原,而少考证与分析。利用明末清初姜氏园居期间所留存的文献,作图像志与图像学分析与互文性解读。指出《艺圃图》的受画人应并非姜埰而是其仲子姜实节,图中所呈之景也是两代人营园所... 艺圃相关文本与图像的史论研究大多关注文学修辞与复原,而少考证与分析。利用明末清初姜氏园居期间所留存的文献,作图像志与图像学分析与互文性解读。指出《艺圃图》的受画人应并非姜埰而是其仲子姜实节,图中所呈之景也是两代人营园所成。父子两人处境及想法的差异,也显现在这一时期的园林布局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园林 园林史 姜埰 姜实节 造园 明遗民
下载PDF
“真诗”的探寻:清初明遗民诗论 被引量:6
4
作者 潘承玉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70-74,共5页
针对墐钱木偶盛行的诗坛现状,清初遗民诗人接续前人的求索精神,重提“真诗”。真诗的要义,从诗人主观方面来说,就是诗要有“真性情”,要“有诸己而后出”,在这方面,他们不仅继承明末公安、竟陵派的合理成分,也弥补二者的严重不足,不仅... 针对墐钱木偶盛行的诗坛现状,清初遗民诗人接续前人的求索精神,重提“真诗”。真诗的要义,从诗人主观方面来说,就是诗要有“真性情”,要“有诸己而后出”,在这方面,他们不仅继承明末公安、竟陵派的合理成分,也弥补二者的严重不足,不仅正确地找到真性情之源,也辨证地提出既发愤抒情又苦吟锤炼的性情表现观;从客观方面来说,就是诗要发挥和承担当代史的功能和责任,在传统的“以诗证史”之外,创造性地提出“以诗补史”、“以诗正史”、“以心为史”等新说。清初明遗民诗论多方面发展前人,扳正时弊,突破官方诗教的羁縻,既是解读曾经极盛的遗民诗的一个内在因素,自身也是一笔重要理论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 明遗民 真诗 诗论
下载PDF
清初诗坛中坚:遗民性情诗派 被引量:7
5
作者 潘承玉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2-87,94,共7页
本文在全面清理现有研究成果和考察当时创作实际的基础上认为 ,清初诗坛存在着宗唐、宗宋与性情三派 ,其中性情一派的主要作家就是遗民诗人 ,遗民诗人所领属的性情诗派不仅在精神实质上体现了时代主旋律 。
关键词 清初 明遗民 性情诗派
下载PDF
从“勿斋公子”到“涧上遗民”——乙酉之后徐枋的住所、交游及绘画 被引量:5
6
作者 付阳华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113-118,共6页
徐枋是著名的明遗民,也是清初的著名画家。他的遗民品质提醒我们关注并解读他的遗民生活对于绘画创作的影响。乙酉(1645)之后,徐枋从勿斋的贵公子沦为居无定所的人,而定居涧上草堂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有明显的呈现;徐枋自称"作画暮年... 徐枋是著名的明遗民,也是清初的著名画家。他的遗民品质提醒我们关注并解读他的遗民生活对于绘画创作的影响。乙酉(1645)之后,徐枋从勿斋的贵公子沦为居无定所的人,而定居涧上草堂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有明显的呈现;徐枋自称"作画暮年益进"与他和著名遗民画家杨补、万寿祺、归庄、姜垓的交游有关;徐枋有吴地隐居的实景图数幅,展现他的遗民隐居生活;徐枋以画为寄的特点是遗民画家的典型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遗民 画家 徐枋 绘画 交游
下载PDF
清初明遗民别集所见佚失曲目七种略证 被引量:2
7
作者 潘承玉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5-59,共5页
作者披览明遗民别集 ,从中发现七种清初已佚戏曲名目 ,为前人所未知 ;七曲及相关序言、题词对有关清初戏曲创作与批评风尚 ,以及遗民文化的研究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清朝 戏曲 遗民文化 审美意识 佚失曲目
下载PDF
明遗民的“后王”理想及其恢复期待 被引量:1
8
作者 孔定芳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7-55,共9页
在经历了“天崩地解”的明清易代的清初,深刻影响和制约当时社会秩序重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作为明朝孤臣孽子的明遗民。行为上,他们初则进行武装抗争以保“治统”,继而进行文化抗争以保“道统”;态度上,他们初则悲愤激切,继而徘徊、分... 在经历了“天崩地解”的明清易代的清初,深刻影响和制约当时社会秩序重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作为明朝孤臣孽子的明遗民。行为上,他们初则进行武装抗争以保“治统”,继而进行文化抗争以保“道统”;态度上,他们初则悲愤激切,继而徘徊、分化,终而妥协蜕变。但是,就整体而言,明遗民大多心怀“后王理想”和“恢复期待”,至死不渝。武装抗清失败后,他们或者以“后王”为期待,潜心于著述;或者深信“中华无不复之日”,蓄养以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易代 待后王 明遗民 恢复期待
下载PDF
徐孚远东渡台湾地区考 被引量:1
9
作者 肖庆伟 贾峰 《海交史研究》 CSSCI 2022年第1期72-83,共12页
徐孚远作为重要的明遗民诗人,因南明时期社会形势复杂、印刷和通讯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各史家无法准确判断他是否东渡台湾地区。徐孚远所作《在东赠友》等诗歌,以及他同时期人及后人记述,后世台湾人对徐孚远的纪念等,可证他曾东渡台湾... 徐孚远作为重要的明遗民诗人,因南明时期社会形势复杂、印刷和通讯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各史家无法准确判断他是否东渡台湾地区。徐孚远所作《在东赠友》等诗歌,以及他同时期人及后人记述,后世台湾人对徐孚远的纪念等,可证他曾东渡台湾地区。徐孚远当在康熙元年(1662)十月东渡台湾地区,目的是为了解救好友曹从龙,后受万年县令庄之列所托,于康熙二年(1663)正月,随郑经返厦整理个人文集,在台湾地区三个月左右。在台湾地区期间,徐孚远从事文学创作,编纂个人文集,还把文人结社之风气带到台湾地区,对台湾地区古典文学的发展具有开拓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遗民 徐孚远 东渡台湾地区
下载PDF
论归庄落花诗 被引量:1
10
作者 姜克滨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58-62,共5页
落花诗是咏物诗的重要门类,许多文人都有咏和之作。清初归庄亦有十六首落花诗,体物细致,不仅在其中寄托了亡国之痛、遗民情怀,而且使落花意象具有了新的内涵,超越了抒发一己之悲欢的藩篱,以比兴手法象征明清易代、反清斗争和身世飘零,... 落花诗是咏物诗的重要门类,许多文人都有咏和之作。清初归庄亦有十六首落花诗,体物细致,不仅在其中寄托了亡国之痛、遗民情怀,而且使落花意象具有了新的内涵,超越了抒发一己之悲欢的藩篱,以比兴手法象征明清易代、反清斗争和身世飘零,有深沉的历史兴亡之感。归庄的落花诗既写出他隐居不仕、保持气节的志向,也具有含蓄、流丽婉转之风格,更有抑郁不平的英雄之气,使落花诗意境别具一格,表现出新的审美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花诗 遗民情结 流丽婉转 英雄之气
下载PDF
明末熊明遇《格致草》内容探析 被引量:23
11
作者 冯锦荣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7年第4期304-328,共25页
熊明遇生当明清鼎革之际“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时刻。他的主著《格致草》广被时人以至遗民征引和称颂。作为明末东林党的成员之一,熊氏对耶稣会士抱持开明的态度,并跟他们建立良好的友谊。正如书名所示,《格致草》的撰作,毫无疑问... 熊明遇生当明清鼎革之际“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时刻。他的主著《格致草》广被时人以至遗民征引和称颂。作为明末东林党的成员之一,熊氏对耶稣会士抱持开明的态度,并跟他们建立良好的友谊。正如书名所示,《格致草》的撰作,毫无疑问是继承了宋明理学“格物致知”的传统。《格致草》当中,具见熊明遇从耶稣会士的译作中节引西学所涵盖的多个领域,如天文学及相关科学仪器、气象学、世界地理及绘图、灵魂学说和创世理论。然而,约从清初行禁书之令后,《格致草》一书使销声匿迹,而国人也不复知此书仍存于天壤之间,熊明遇研究西方科学的成果又多被其门人游艺征引;游氏著作《天经或问》传入日本后,当中提及第谷学说和熊明遇的观点,对江户时期的日本天文学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明遇 《格致草》 中国天文学史 明朝 生平 著作
全文增补中
“廿年旅客发如雪,万里孤臣节似霜”——明遗民文祖尧的诗心
12
作者 周雪根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第5期97-104,共8页
明清之际的滇南学者文祖尧,世人以气节之士视之。其质洁行廉,卓然自立;矻矻于教育,备尝艰辛;闻明亡,初则焚冠再则投水自沉,坚守民族气节,最终有家难归,客死异乡。被后人称作备道德学问、节义文章于一身,为千古人伦之标准,在省内外享有... 明清之际的滇南学者文祖尧,世人以气节之士视之。其质洁行廉,卓然自立;矻矻于教育,备尝艰辛;闻明亡,初则焚冠再则投水自沉,坚守民族气节,最终有家难归,客死异乡。被后人称作备道德学问、节义文章于一身,为千古人伦之标准,在省内外享有不小的声誉。惜乎对其诗歌的探究,似乎涉及不多。文祖尧在诗歌方面也卓有成就,其诗真实地反映了改朝换代之际社会的矛盾、儒士的处境,表达了身处动荡不安时代遗老退士所特有的情怀和心态。其《明阳山房遗诗》多忧伤感愤之作,语调苍凉,颇能感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祖尧 遗民 旧国旧君 乡愁 意象
下载PDF
试析清初刘献廷的广阳之学
13
作者 刘仲华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55-59,64,共6页
作为遗民子弟,刘献廷极力表彰忠烈豪侠,鄙视降清的变节者。刘献廷治学涉猎广泛,对农政、水利、历法、算学、地理、音韵等方面皆有研究;眼界开阔,强调做学问要经世致用,利济天下后世。他鄙视腐儒章句,批评士人大多知古而不知今。其声韵学... 作为遗民子弟,刘献廷极力表彰忠烈豪侠,鄙视降清的变节者。刘献廷治学涉猎广泛,对农政、水利、历法、算学、地理、音韵等方面皆有研究;眼界开阔,强调做学问要经世致用,利济天下后世。他鄙视腐儒章句,批评士人大多知古而不知今。其声韵学,总结了满语、蒙语以及梵语、拉丁语等多种语言的发音规律。其治学志趣高远,超越时人,惜著述大多不传,学术后继无人,这不仅反映了经世致用学风在清初政治社会生态中的境遇,而且他"会通中西"的治学视野也反映了当时西学东渐对传统学术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民学术 经世致用 西学东渐
下载PDF
沈光文诗文与南明文臣流寓台湾的身份认同
14
作者 敖运梅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8年第1期54-60,共7页
抗清失败,渡海至台湾,导致历来安土重迁的南明遗民与旧有生活内容产生了隔绝。南明遗民活动空间的变动以及对家乡故土的眷恋,所谓乡魂易断,避难台湾成为流寓文士群体的集体心理缺憾。南明文士的遗民身份转换为寓居台湾的移民身份,空间... 抗清失败,渡海至台湾,导致历来安土重迁的南明遗民与旧有生活内容产生了隔绝。南明遗民活动空间的变动以及对家乡故土的眷恋,所谓乡魂易断,避难台湾成为流寓文士群体的集体心理缺憾。南明文士的遗民身份转换为寓居台湾的移民身份,空间、时间的游移,反而实现了部分遗民对自我价值的期许。对以台湾文献的拓荒者沈光文为代表的南明文臣诗歌作品解读,可洞察南明文士移民情感的蜕变与矢志不渝的遗民心路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明遗民 沈光文 诗歌 流寓 身份
下载PDF
华人与17~18世纪越南北部的城市化——以庯宪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杜氏垂兰 刘志强 《海洋史研究》 CSSCI 2018年第1期97-121,共25页
庯宪是古代越南北部著名的港口城市。(1)它位于红河左岸,17-18世纪是华人在外区(1ng Ngoài)聚居的重要城市。(2)庯宪一度成为越南第二大城市,仅次于昇龙(今河内)。越南民间有所谓“第一京圻,第二庯宪”的说法。
关键词 越南北部 城市化 华人 港口城市 NGO 大城市 外区 聚居
下载PDF
清初岭南佛门生态考论--以新修《曹溪通志》之诤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薛涓 谢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1-68,共8页
明清之际佛门诤讼活动频繁,是中国佛教史上一种特异的文化景观。朝代鼎革,使大批士人涌入佛门,为佛门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士人身份的特殊性使佛门诤讼在单纯的宗门教理之争外具备了新的因子。康熙初年,发生于岭南遗民僧之间,围绕新修... 明清之际佛门诤讼活动频繁,是中国佛教史上一种特异的文化景观。朝代鼎革,使大批士人涌入佛门,为佛门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士人身份的特殊性使佛门诤讼在单纯的宗门教理之争外具备了新的因子。康熙初年,发生于岭南遗民僧之间,围绕新修《曹溪通志》的诤讼,表面看是济、洞两家门户之争,实质则是部分遗民僧对佛门话语权的维护,对明清僧官制度以政权干涉佛教事务的反抗,对清朝统治者试图控制佛门遗民的抵触。由此事件,可以看到清初佛教政策下遗民僧群体内部结构的分化,遗民僧对自身双重身份的体悟及诤讼者个性化的形式表达,这一定程度映射出清初岭南佛教生态的大致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佛门 僧诤 澹归今释 雪槱真朴 《曹溪通志》
下载PDF
康乾二帝拜谒明孝陵原因探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郑玉超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82-85,共4页
明孝陵位于南京钟山之阳,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于此。作为明代开国君主的陵寝,清代的康熙、乾隆先后11次亲往拜谒,可谓礼遇有加。其中原因,远非一句"笼络人心"所能概括。它包含了清帝对自身正统地位的昭示、对满汉认同的... 明孝陵位于南京钟山之阳,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于此。作为明代开国君主的陵寝,清代的康熙、乾隆先后11次亲往拜谒,可谓礼遇有加。其中原因,远非一句"笼络人心"所能概括。它包含了清帝对自身正统地位的昭示、对满汉认同的诉求、对"清承明制"的认同等诸多深刻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孝陵 康乾二帝 明遗民 满汉认同
下载PDF
恨无图史记贤臣:葛征奇考 被引量:2
18
作者 何永智 《嘉兴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60-64,共5页
葛征奇是明清鼎革之际一位近乎湮没无闻的历史人物,结合地方志资料与文集、笔记等,对其生平、为官事迹等问题进行勾稽与爬梳。葛征奇追随明亡殉节的史事之所以不为官修志书所载而埋没于坊间私家史著,与明清易代之际政治环境及言论氛围... 葛征奇是明清鼎革之际一位近乎湮没无闻的历史人物,结合地方志资料与文集、笔记等,对其生平、为官事迹等问题进行勾稽与爬梳。葛征奇追随明亡殉节的史事之所以不为官修志书所载而埋没于坊间私家史著,与明清易代之际政治环境及言论氛围之严峻不无关系。葛征奇的个人悲剧是明清鼎革之际明遗民遭际的侧面反映,亦可由此窥见易代时期清廷与明遗民对易代史解读权的争夺,以及官修史志与坊间私著在历史书写间一直存在的矛盾和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葛征奇 明清鼎革 李因 遗民
下载PDF
杜濬山水诗略论 被引量:7
19
作者 廖宏春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48-51,77,共5页
杜濬处在明清交替这一特殊时期,其诗歌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杜濬诗歌的特点在他的山水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自然山水中的一景一物,都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国破家亡、入世无门等遭遇,造就了杜濬山水诗中一种独特的意象——"孤",... 杜濬处在明清交替这一特殊时期,其诗歌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杜濬诗歌的特点在他的山水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自然山水中的一景一物,都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国破家亡、入世无门等遭遇,造就了杜濬山水诗中一种独特的意象——"孤",其诗中的一山一水,大都被蒙上了一层悲清的面纱,较之其他遗民诗更深婉。同时,这奠定了杜濬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濬溶 山水诗 遗民诗
下载PDF
明遗民的身份认同与科第选择
20
作者 段丽惠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1-194,共4页
科第背景造就了部分明末士人的遗民身份选择,遗民身份包含政治属性、社会成分两种要素,基于政治立场的科第拒斥成为明遗民身份认同的重要一环;这一选择为明遗民群体既带来了呈现并深化士人"以道自任"价值意义的机会,同时也造... 科第背景造就了部分明末士人的遗民身份选择,遗民身份包含政治属性、社会成分两种要素,基于政治立场的科第拒斥成为明遗民身份认同的重要一环;这一选择为明遗民群体既带来了呈现并深化士人"以道自任"价值意义的机会,同时也造成了现实实践途径的缺失。随着时间流逝,政治身份认同的淡漠,科第作为强力国家制度,士人谋生及价值实现桥梁,愈发具有吸引力,最终吞噬了明遗民群体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遗民 身份认同 科第选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