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volts Frequency during 1644-1911 in North China Plai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Climate 被引量:1
1
作者 Lingbo Xiao Yu Ye Benyong Wei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SCIE 2011年第4期218-224,共7页
Based on the records of social revolts in the Actual Annals of Qing Dynasty (a collection of official records), the revolts frequency (amount of counties where revolts happened every year) in North China Plain dur... Based on the records of social revolts in the Actual Annals of Qing Dynasty (a collection of official records), the revolts frequency (amount of counties where revolts happened every year) in North China Plain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1544 1911) is reconstructed. By comparing revolts frequency with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seri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limate and social responses is analyzed.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revolts broke out more frequently in colder periods and less frequently in warmer periods, There were much more revolts in drought decades than in wet decades, and the three fatal peasant uprisings in the Qing Dynasty were all ignited by severe droughts. The impacts of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on revolts should be estimated at different time scales. The correspondence emerged at neither decadal nor yearly scale until the turn between 18th and 19th centuries, the critical period when per capita cropland area decreased to a vulnerable level. Food crisis increased the vulnerability of local society, and changes 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became an important trigger for revo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ng Dynasty north china Plain REVOLT climate charige
下载PDF
明清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台风灾害的时空特征
2
作者 杨雨锟 毕硕本 +1 位作者 邱湘开 李士毫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46-459,共14页
延长器测时代之前的台风序列,可为更长时间尺度的气候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基于历史文献,分区域重建了1368—1911年影响中国沿海地区的台风活动共1447次,借助小波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使用降水、干湿等序列对... 延长器测时代之前的台风序列,可为更长时间尺度的气候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基于历史文献,分区域重建了1368—1911年影响中国沿海地区的台风活动共1447次,借助小波分析、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其时空特征进行分析,并使用降水、干湿等序列对重建结果的可靠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明清时期华北、华东、华南入境台风总数分别为157、596、853次,影响华北沿海的台风大多也会影响华东沿海,而同次台风入境华东与华南沿海的情况则较少。(2)重建台风与现代造成8级及以上风的热带气旋的阴历月际分布特征大致相似,华北沿海台风高发期为6、7月份,华东为6—8月份、华南为5—9月份。(3)在1570—1590年、1660年代、1850年代、1890年代沿海各地区的台风活动均十分频繁,而在1460年代、1560年代、1700年代、1760年代、1780年代则相对平静。(4) 128 a周期尺度下的小波分析显示,明清时期华北沿海台风活动的第一、第二、第三主周期分别123 yr、86 yr、10 yr,华东沿海为122 yr、85 yr、42 yr,华南沿海为73 yr、116 yr、40 yr,明清时期整个中国沿海地区为122 yr、75 yr、42 yr。(5)明清时期台风灾害集中分布于临海的平原地带,且呈现出由南向北、由临海地区向内陆显著减弱的趋势,华北沿海台风灾害主要分布于胶东、辽东半岛、渤海湾沿岸,除临海地区外海河平原东南部地区台风灾害也相对明显。(6)明清时期沿海各区域台风序列与其相对应区域的降水序列均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明清时期 中国沿海地区 时空特征
下载PDF
“明远”意蕴之澄明与当代考试文化建设
3
作者 张延昭 《中国考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10,共12页
明清科举制度中,居于贡院前场中心区域的明远楼所昭示的“明远”,与处于核心地位的至公堂所昭示的“至公”,都是值得重视的科举精神文化遗产。然而,现有研究对“明远”意蕴少有探讨,还存在释意舛误等明显缺陷。核究“明远”的来源及其发... 明清科举制度中,居于贡院前场中心区域的明远楼所昭示的“明远”,与处于核心地位的至公堂所昭示的“至公”,都是值得重视的科举精神文化遗产。然而,现有研究对“明远”意蕴少有探讨,还存在释意舛误等明显缺陷。核究“明远”的来源及其发展,揭示其对明清科举考试制度的提撕及其在实施中所经历的澄明与遮蔽,对于我国考试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远”意蕴 明清科举考试 考试文化建设
下载PDF
由动物书写看高罗佩狄公案小说对中国公案小说的接受与创新
4
作者 王凡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51-61,共11页
中国公案小说中有着丰富的动物书写情节,因受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浸润及文学动物书写传统的影响而突显出神异性色调。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狄公案小说一方面借鉴了传统公案小说的动物书写情节,另一方面又淡化了此类情节的神异性和果报观念... 中国公案小说中有着丰富的动物书写情节,因受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浸润及文学动物书写传统的影响而突显出神异性色调。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狄公案小说一方面借鉴了传统公案小说的动物书写情节,另一方面又淡化了此类情节的神异性和果报观念,强化了客观逻辑与科学化思维。这既反映出西方侦探小说对他的影响,更折射出他在接受中国文化时的理性思辨意识。在此基础上,他赋予动物书写情节以跨文化传播的功能,投射出他对中国文化的体悟。通过小说中的动物书写,他既开辟了观照中国古典文学的特殊视野,又参照、借鉴了西方通俗文学的创作传统,于中西文化会通中实现了“华风西被”的祈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书写 公案小说 高罗佩 狄公案小说 中西文化会通
下载PDF
清中晚期江南十番与南北戏曲曲艺环流考论
5
作者 裴雪莱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3年第2期60-66,共7页
清中晚期是全国戏剧戏曲等艺术形式发生深刻转变的重要时期。兴起于民间、晚明已趋活跃的江南十番得到明清文人诸多描述,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且与戏剧演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江南十番从演出人才、演出曲目到伎艺传承等诸多方面与北... 清中晚期是全国戏剧戏曲等艺术形式发生深刻转变的重要时期。兴起于民间、晚明已趋活跃的江南十番得到明清文人诸多描述,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且与戏剧演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江南十番从演出人才、演出曲目到伎艺传承等诸多方面与北京宫廷等演出场域形成南北环流。在戏曲曲艺生态共同体的视角下,对江南及宫廷等南北十番演出情况的考述,深入探考南北曲艺环流下的地方曲艺发展形态,重新审视清代戏曲曲艺生态场域及历史进程,显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中晚期 江南 十番 南北 戏曲曲艺 环流 考论
下载PDF
华北地区明清古代人群肱骨远端形态的性别差异
6
作者 成芷菡 冉智宇 +1 位作者 凌亮优 何嘉宁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8-334,共7页
目的 通过肱骨远端形态探讨鉴定中国华北人群性别的可行性和准确率。方法 观察肱骨远端的鹰嘴窝形状、滑车对称性、滑车中部收缩和内上髁角度4项特征,每项特征分为“男性”、“性别不明”、“女性”3类。统计70例(男、女各35例)华北地... 目的 通过肱骨远端形态探讨鉴定中国华北人群性别的可行性和准确率。方法 观察肱骨远端的鹰嘴窝形状、滑车对称性、滑车中部收缩和内上髁角度4项特征,每项特征分为“男性”、“性别不明”、“女性”3类。统计70例(男、女各35例)华北地区明清时期个体肱骨的形态特征,比较男女肱骨远端形态不同类别的出现率和性别鉴定准确率。结果 男女肱骨远端4项特征的表现差异显著(P<0.05)。单项特征中内上髁角度的鉴定准确率最高为76%,而滑车中部收缩的鉴定准确率最低仅为52%。综合4项特征的鉴定准确率高于单项,为76%(男性83%,女性68%)。结论 在缺少头骨和盆骨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肱骨远端形态鉴定性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别鉴定 肱骨远端形态 非测量特征 解剖学 明清华北人群
下载PDF
明清贵州人口规模演变与区域开发
7
作者 程亚运 彭恩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9-58,共10页
明清时期,受战乱、移民及政策的影响,贵州人口规模阶段起伏,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促进贵州的农业开发和城镇形成,推动贵州区域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日益增长进一步推进贵州的农业垦殖,造成贵州乡村人地矛盾日渐突出,导... 明清时期,受战乱、移民及政策的影响,贵州人口规模阶段起伏,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促进贵州的农业开发和城镇形成,推动贵州区域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日益增长进一步推进贵州的农业垦殖,造成贵州乡村人地矛盾日渐突出,导致农业人口逐渐过剩,迫使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促进贵州城镇经济日趋繁荣,加快贵州早期城镇化的进程。明清贵州人口演变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可以视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一个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贵州 人口发展 农业开发 早期城镇化
下载PDF
胜景的圮毁:大报恩寺琉璃塔外文史料中的中国形象嬗变
8
作者 闵心蕙 《学海》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8-107,共10页
17世纪以降,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可视化形象逐渐借由各色丰富的外文史料传到西方,其中纽霍夫的《荷使初访中国记》是最早将琉璃塔的视觉形象带到欧洲的开山之作,启发了欧洲对中国城市与建筑的无尽想象。鸦片战争前后,阿罗姆、怀特等人... 17世纪以降,南京大报恩寺琉璃塔的可视化形象逐渐借由各色丰富的外文史料传到西方,其中纽霍夫的《荷使初访中国记》是最早将琉璃塔的视觉形象带到欧洲的开山之作,启发了欧洲对中国城市与建筑的无尽想象。鸦片战争前后,阿罗姆、怀特等人尝试向西方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琉璃塔宏伟壮观的形象与南京城的破败萧索形成对比。尽管琉璃塔最终毁于太平军的战火,但西方世界对琉璃塔历史意涵的追溯和重建并未停止,借由报恩寺琉璃塔视觉形象的变迁,可进一步观察17—19世纪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想象和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报恩寺 琉璃塔 图像史 中国形象 明清时期
下载PDF
华北1743-1744年与1876-1878年旱灾中的政府粮食调度与社会后果对比 被引量:13
9
作者 萧凌波 黄欢 魏柱灯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1-106,共6页
以《清实录》等清代档案文献为主要历史信息源,挑选华北地区清代盛期(1743-1744年)和晚期(1876-1878年)分别发生的两次典型旱灾,对灾害气候背景和灾情、政府措施(特别是政府主导的跨区粮食调度)、社会后果(人口迁徙和动乱)等信息进行整... 以《清实录》等清代档案文献为主要历史信息源,挑选华北地区清代盛期(1743-1744年)和晚期(1876-1878年)分别发生的两次典型旱灾,对灾害气候背景和灾情、政府措施(特别是政府主导的跨区粮食调度)、社会后果(人口迁徙和动乱)等信息进行整理并分别对比,可以发现1743-1744年旱灾期间政府的粮食调度体现出粮食数量大、来源渠道广、调度效率高等鲜明特点,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而1876-1878年旱灾则反之,粮食数量及来源有限,且转运效率极低,由此引发严重社会后果。这种转变,发生在主要余粮产区农业凋敝、南北粮食运道(大运河)阻断、漕运及仓储制度衰败的时代背景之下,重灾区空间分布带来的交通通达性差异,也在客观上影响了粮食调度的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历史旱灾 社会响应 粮食调度 《清实录》
下载PDF
气候变化与清代华北平原动乱事件关系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萧凌波 叶瑜 魏本勇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11年第4期253-258,共6页
以《清实录》为历史数据源,以事件频次(县次/年)为代用指标,重建清代(1644—1911年)华北平原动乱事件序列。结果表明:世纪/年代尺度上的冷期或降温阶段的动乱频次高于暖期或升温阶段;干旱事件对动乱的触发作用比洪涝明显,干旱指数与动... 以《清实录》为历史数据源,以事件频次(县次/年)为代用指标,重建清代(1644—1911年)华北平原动乱事件序列。结果表明:世纪/年代尺度上的冷期或降温阶段的动乱频次高于暖期或升温阶段;干旱事件对动乱的触发作用比洪涝明显,干旱指数与动乱频次显著正相关,19世纪3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均发生在极端旱灾背景下。上述对应关系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显著程度有所不同,较短时间尺度(年代/年)上的规律在清代早期不明显,从18世纪末开始,随着人-地矛盾的激化逐渐明显,其程度随时间推移而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华北平原 动乱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华北地区宋元明清疫情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王秀莲 丁慧芬 +3 位作者 李悦 常淑枫 黄燃浩 李芳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153-156,共4页
以华北地区宋元明清时期疫情史料为依托,采用文献学、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探讨华北地区宋元明清疫情的时空分布及相关因素。结果显示:华北地区宋元明清疫情随年代更迭呈上升趋势,明清时期为疫情高发期;疫情与干支年分布有相关性,以辛... 以华北地区宋元明清时期疫情史料为依托,采用文献学、流行病学和统计学方法,探讨华北地区宋元明清疫情的时空分布及相关因素。结果显示:华北地区宋元明清疫情随年代更迭呈上升趋势,明清时期为疫情高发期;疫情与干支年分布有相关性,以辛巳年累计疫次最多。华北地区古代疫情主要集中在山西和河北,但在疫情发展中跨省市(地县)的大疫情也时有发生。疫情的发生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密切相关性,旱灾、水灾是引发疫情的最主要自然因素,饥荒、战乱、人口流动和人群密集是影响疫情的主要社会因素。提示加强中医药防疫特色研究(如运气学说),加强华北地区疫情的联防联控研究,以及开展多学科协作研究,对现代传染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宋元明清 疫情 时空 相关因素
下载PDF
明清时期黄淮造陆与苏北灾害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卢勇 王思明 郭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78-81,88,共5页
明清时期,黄河夺淮经由苏北入海,在口外迅速造陆,至1855年北徙时止共造陆10000平方公里以上,河口更是向海推进了90公里。黄河造陆与苏北灾害发生关系密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了河湖决溢的机率,黄河水灾频发;二是导致了沿海潮... 明清时期,黄河夺淮经由苏北入海,在口外迅速造陆,至1855年北徙时止共造陆10000平方公里以上,河口更是向海推进了90公里。黄河造陆与苏北灾害发生关系密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了河湖决溢的机率,黄河水灾频发;二是导致了沿海潮灾的显著增加;三是对当地土质产生了深远影响,盐碱化严重,地力下降,种植制度也被迫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黄河 造陆 苏北 灾害
下载PDF
明清时期浙北杭嘉湖市镇的徽商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剑峰 陈国灿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79-183,共5页
从明代中期起 ,越来越多的徽商进入浙北杭州、嘉兴、湖州三府市镇 ,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营活动 ,尤以在丝织、米粮、木材、盐、典当等行业最为活跃。徽商不仅在促进当地市镇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而且对提升市镇品味 ,提... 从明代中期起 ,越来越多的徽商进入浙北杭州、嘉兴、湖州三府市镇 ,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营活动 ,尤以在丝织、米粮、木材、盐、典当等行业最为活跃。徽商不仅在促进当地市镇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而且对提升市镇品味 ,提高市镇的知名度、美誉度 ,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徽商 明清 浙北 市镇
下载PDF
明清时期苏北沿海荡地涨圮对盐垦业及税收的影响——以南通、盐城地区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严小青 惠富平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78-81,共4页
荡地是明清时期苏北沿海制盐业与垦殖业的基础。沿海荡地为煎盐提供了燃料,也便于就近取用海水,盐产量与荡地的多寡有直接联系。随着海岸线东迁以及淡水冲刷,原有荡地盐碱含量逐渐降低,垦殖业具备了发展条件。明清时期,荡地淤涨或圮坍... 荡地是明清时期苏北沿海制盐业与垦殖业的基础。沿海荡地为煎盐提供了燃料,也便于就近取用海水,盐产量与荡地的多寡有直接联系。随着海岸线东迁以及淡水冲刷,原有荡地盐碱含量逐渐降低,垦殖业具备了发展条件。明清时期,荡地淤涨或圮坍对苏北盐业、垦殖业以及税收有很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苏北 荡地 盐垦业 税收
下载PDF
明清时期我国最大沿海贸易港的北移趋势与上海港的崛起 被引量:13
15
作者 吴松弟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27-34,84,共9页
明代和清前期私人海上贸易相当兴盛。宁波双屿港的繁盛,隆庆以后从福建的月港──江南港日──日本或南洋的三角贸易,都显示出,自明代开始,我国最大的沿海贸易港已出现向江南北移的趋势,上海港发展为我国最大的沿海贸易港是这一趋... 明代和清前期私人海上贸易相当兴盛。宁波双屿港的繁盛,隆庆以后从福建的月港──江南港日──日本或南洋的三角贸易,都显示出,自明代开始,我国最大的沿海贸易港已出现向江南北移的趋势,上海港发展为我国最大的沿海贸易港是这一趋势的最终体现。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江南既是我国明清时期出口商品的主要来源地区,也是进口商品的主要销售地区,并有着发展海上贸易的良好的区位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贸易港 沿海地区 上海港 明代 清代 对外贸易 海上贸易 漳州地区 月港 对外贸易史
下载PDF
明清时期澳门人口问题札记三则 被引量:3
16
作者 赵利峰 郑爽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44-150,共7页
在有关明清时期澳门人口史的研究中,由于人口数据歧出不一,认识上存在不少误区。本文从葡人已婚者、澳门范围的认识视角以及疍民群体三个方面,对明清时期的澳门人口问题加以探讨,以期能起到补苴罅漏之作用,而于澳门史研究有所助益。
关键词 明清时期 澳门 人口 札记
下载PDF
清末民初云南藏区多民族人口流动与族际共生 被引量:8
17
作者 周智生 陈静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5-100,共6页
清末民初,云南藏区各民族人口流动频繁,汉、回、白、纳西、彝等民族大量迁入境内,改变了这一区域的人口比例和民族成分。在动荡不安、各类冲突频发的社会情境中,各民族冲破族际壁垒,在族际共生关系的不断建构与调适中交流融合,共同推动... 清末民初,云南藏区各民族人口流动频繁,汉、回、白、纳西、彝等民族大量迁入境内,改变了这一区域的人口比例和民族成分。在动荡不安、各类冲突频发的社会情境中,各民族冲破族际壁垒,在族际共生关系的不断建构与调适中交流融合,共同推动了云南藏区农业、手工业、矿业和商业贸易的发展,并进一步发展巩固了族际共生关系的维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云南藏区 人口流动 族际共生
下载PDF
明末清初西方火器传华的两个阶段 被引量:2
18
作者 尹晓冬 仪德刚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2007年第4期504-508,共5页
以从明正德年间传入佛郎机到传教士南怀仁为清朝造炮为时间段,回顾明末清初西方火器技术传入中国的基本过程.从时间和制造技术特点两方面,即从历史学和技术史角度,将明末清初西方火器传入中国的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1506-1620年是明清政... 以从明正德年间传入佛郎机到传教士南怀仁为清朝造炮为时间段,回顾明末清初西方火器技术传入中国的基本过程.从时间和制造技术特点两方面,即从历史学和技术史角度,将明末清初西方火器传入中国的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1506-1620年是明清政府采用及至仿制佛郎机和鸟铳的阶段;1620-1696年是传教士主持制造红衣大炮与编译火器论著的阶段.这两个阶段传入的西方火器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其在华传播的方式与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末清初 火器 阶段 传华
下载PDF
明清时期皖北地区健讼风习探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陈业新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01-110,共10页
明清时期,皖北地区水旱灾害频发。连年的灾荒,加之诸如经济、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助推,健讼之风在明清时期的皖北各地普遍兴起。在是风乃俗的支配下,皖北民间习于诉讼,以健讼为武。其争讼主要围绕经济利益而展开,或为争夺田土,或因避水害,... 明清时期,皖北地区水旱灾害频发。连年的灾荒,加之诸如经济、政治等多重因素的助推,健讼之风在明清时期的皖北各地普遍兴起。在是风乃俗的支配下,皖北民间习于诉讼,以健讼为武。其争讼主要围绕经济利益而展开,或为争夺田土,或因避水害,或出于讹诈财物;讼争的性质不是出于维护自身的正当权利,而是为了侵蚀或牺牲对方的利益,以貌似合法的手段达到非法的目的。此类健讼对明清以来皖北地区社会风习的负向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作用。对于近古以来民间的健讼行为和习俗,我们绝对不能一概予以积极的评价,而应从诉讼双方的具体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看待这一社会历史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讼 风俗 皖北地区 明清时期
下载PDF
林纾抄本小说《明时演义》考述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玉宝 陈金林 刘永文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4-69,共6页
《明时演义》是林纾在民国期间抄写的一部报章小说合集,现存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属海内外孤本。小说作者、发表刊物均无记载。本文对林纾抄写该小说时的心境及这部小说的内容作了论述,通过考辨指出,其作者应是清末民初报人小说家程道一... 《明时演义》是林纾在民国期间抄写的一部报章小说合集,现存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属海内外孤本。小说作者、发表刊物均无记载。本文对林纾抄写该小说时的心境及这部小说的内容作了论述,通过考辨指出,其作者应是清末民初报人小说家程道一,该文刊于民国时期的北京报刊。抄本小说《明时演义》对了解当时的报刊文学发展及目前的林纾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纾 清末民初 报章小说 明时演义 抄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