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n of Heaven and Dynastic Changes in Historical China Compared to Biblical Standards
1
作者 PU Rongji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Studies》 2019年第9期498-510,共13页
The Israelite people began to have kings hundreds of years after the Mosaic Law was given to them from God,and with kings from David and then his family,they experienced no substantial dynastic changes in the southern... The Israelite people began to have kings hundreds of years after the Mosaic Law was given to them from God,and with kings from David and then his family,they experienced no substantial dynastic changes in the southern kingdom of Judah.Later,the Israelites were ruled by kings or emperors of other nations until the State of Israel was restored in its historical land after World War Two.Without any written law comparable to the Mosaic Law,the earliest Zhou kings of China claimed to be Sons of Heaven and Heaven worship was inherited by later emperors.Heaven worship has features in common with the monotheistic religion of the Israelites,such as that a king should obey the will of God.With changes of dynasties,Heaven worship actually means that heaven could be renamed and the former Son of Heaven had no life-long priesthood in serving Heaven.After the redemptive work of Jesus Christ had fulfilled the Mosaic Law,Heaven worship had little relation with faith in God,the Crea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N of HEAVEN dynastic changeS HISTORICAL China Biblical STANDARDS
下载PDF
Climate change,social unrest and dynastic transition in ancient China 被引量:24
2
作者 ZHANGDian JIMChiyung +2 位作者 LINChusheng HEYuanqing LEEFu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5年第2期137-144,共8页
The evident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 evolu- tion and climatic changes has been concurred by scientists. Although many people are trying to forecast the impacts of climatic changes on our future society, there are not ... The evident connection between human evolu- tion and climatic changes has been concurred by scientists. Although many people are trying to forecast the impacts of climatic changes on our future society, there are not any studies to quantitatively scrutinize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climatic chang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s by using historical data. In line with this knowledge gap, this study adopted a scientific approach to compare the paleoclimatic records with the historical data of wars, social unrests, and dynastic transitions in China spanned from the late Tang to Qing Dy- nasties. Results showed that war frequency in cold phases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mild phases. Besides, 70%— 80% of war peaks and most of the dynastic transitions and nationwide social unrests in China took place in cold phases. This phenomenon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diminishing thermal energy input in cold phases resulting in the fall of land-productivity and hence, the deficiency of livelihood re- sources across society. Accompanied with certain social cir- cumstances, this kind of ecological stress was transformed into wars and social unrests, followed by dynastic transitions in most of the cases. By closer examination, it was even found that war frequency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empera- ture anomaly series. As land carrying capacities vary from one climatic zone to another, the magnitude of war-tempera- ture association also differed among different geographic regions. It is suggested that climatic change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 determining the dynastic cycle and alternation of war and peace in ancient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气候变化 社会动荡 朝代变迁 战争 温度异常 朝代循环
原文传递
吟咏情性的宗旨与变风变雅的传统 被引量:1
3
作者 钱志熙 《长江学术》 CSSCI 2024年第2期38-54,共17页
《毛诗·大序》在其整体抒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吟咏情性”之说,用来解释变风变雅。《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变风、变雅之上。虽然历代王朝雅颂继承《诗经》的雅颂传统,诗人们也提倡正风正雅,但是中国古代文人诗史的主流为变... 《毛诗·大序》在其整体抒情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吟咏情性”之说,用来解释变风变雅。《诗经》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变风、变雅之上。虽然历代王朝雅颂继承《诗经》的雅颂传统,诗人们也提倡正风正雅,但是中国古代文人诗史的主流为变风变雅。汉魏晋文人诗是在王道变衰、风衰俗怨的现实背景中发生的,所以虽然汉魏诗以言志为本,但其创作的性质实为变风变雅。东晋至南朝,吟咏情性之说流行,但发展至齐梁的绮靡之风,实是失去了吟咏情性的宗旨。唐代诗学回归《毛诗·大序》的纲领,以别裁风雅正变为基本的诗学思想,唐诗创作的主体在于变风。情性说在宋代与义理相融,上升为一种诗歌本体之论,宋诗的主体,具有变雅的性质。整个中国诗史,王朝政治与诗学正变,有一种循环出现的规律性表现,即王朝初期以雅颂、雅正为主,但此期一代诗风并未形成;其一代诗风的形成,多是在王朝中后期变风、变雅的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吟咏情性 正风正雅 变风变雅 王朝雅颂 文人诗史
下载PDF
“文”“儒”之变:宋濂的身份重建与元明之际的士风转移
4
作者 崔振鹏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112,共11页
元明易代之际,士人群体的社会地位及自我认知发生剧变,宋濂是身处其中并推动潮流的关键人物。元末仕路难行,士人多栖身于“文人”之列,宋濂早年亦有攻习和创作古文辞的长期经历。但随着对理学的深度接受,宋廉的自我期许由“文人”转向... 元明易代之际,士人群体的社会地位及自我认知发生剧变,宋濂是身处其中并推动潮流的关键人物。元末仕路难行,士人多栖身于“文人”之列,宋濂早年亦有攻习和创作古文辞的长期经历。但随着对理学的深度接受,宋廉的自我期许由“文人”转向“儒者”,他以自我书写等方式推动自身转型,以一介布衣标举“真儒”理想,力图重新揭士人的身份价值。逮乎明初,宋濂已出仕并以“儒宗”形象示人,其积极参与新朝礼乐教化,劝导士人不务文辞而明体适用,推动了一代士风转移。宋濂之所以成为有明“开国文臣之首”,与其对士人身份的根本思考与长期实践有关,这改变了“流而为文人”的学术史趋势,也启发了易代之后士林的身份自觉与文化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濂 士人身份 易代 自我书写 理学
下载PDF
礼俗互动视域下明清服饰变迁研究
5
作者 李俞霏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128,共11页
明清是中国传统服饰演进的重要时期,不仅见证了华夏衣冠的恢复和王朝政治的传续与更迭,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现代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明初的服饰礼仪重建,明中后期的服饰等级僭越现象,清初的“剃发易服”政策以及清末民初西风东渐... 明清是中国传统服饰演进的重要时期,不仅见证了华夏衣冠的恢复和王朝政治的传续与更迭,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现代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明初的服饰礼仪重建,明中后期的服饰等级僭越现象,清初的“剃发易服”政策以及清末民初西风东渐对服饰风尚的影响等,都显示出服饰与王朝政治、地方社会、民众生活的密切互动。从礼俗互动视角予以综合性分析,探索明清服饰的变迁脉络及其社会实践机制,特别是在社会平稳期与转折期的作用发挥,有助于理解服饰在国家一统进程中的文化认同、民族融合等方面的角色担当。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扇窥视传统中国社会变迁的窗口,亦为理解当今社会发展与国家认同、助力当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文化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俗互动 明清服饰 变迁 王朝政治 文化认同
下载PDF
乾隆朝忠孝诗教及其困境--以“兕觥归赵”事件为例
6
作者 邱红 《励耘学刊》 2024年第1期78-92,M0005,M0006,共17页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在江西学政翁方纲的协助下,明万历五年(1577)张居正夺情事件中赵用贤受赠的兕觥最终回归赵氏后人。这一桩关涉明清鼎革历史与忠孝大义的事件,经由翁方纲传扬,受众多文人雅士歌咏,成为推广清高宗所倡忠孝诗教的典... 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在江西学政翁方纲的协助下,明万历五年(1577)张居正夺情事件中赵用贤受赠的兕觥最终回归赵氏后人。这一桩关涉明清鼎革历史与忠孝大义的事件,经由翁方纲传扬,受众多文人雅士歌咏,成为推广清高宗所倡忠孝诗教的典型。但此桩南北共唱的盛事并未对乾嘉诗坛产生深层次影响,其所宣扬的忠孝诗教亦行之未远,这实乃受政治语境之限制、传统诗教之异化与朝野诗学之分化等因素的影响。“兕觥归赵”事件的诗歌唱和活动及其宣扬的忠孝诗教之困境,反映了清代文化政策在推行过程中未必能够得到彻底的贯彻,因此其对诗家观念和诗学风气的影响亦须辩证地看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兕觥归赵 翁方纲 鼎革叙事 忠孝诗教
下载PDF
气候变迁与中国战争史之间的关系综述 被引量:12
7
作者 王俊荆 叶玮 +2 位作者 朱丽东 李凤全 田志美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1期91-96,共6页
气候是政治命运的影响因素之一,在中国近5000 a的历史中,气候共经历了4次寒冷期和数次暖期中的短暂冷期.气候的突变,特别是气候变冷给农业社会带来巨大的打击,从而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通过对气候变迁以及中国战争史的叠加研究,发现战... 气候是政治命运的影响因素之一,在中国近5000 a的历史中,气候共经历了4次寒冷期和数次暖期中的短暂冷期.气候的突变,特别是气候变冷给农业社会带来巨大的打击,从而成为战争爆发的导火索.通过对气候变迁以及中国战争史的叠加研究,发现战争的发生和气候变迁存在着很大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迁 中国战争史 寒冷期 小冰期 中国皇朝循环论
下载PDF
西汉至五代中国盛世及朝代更替的气候变化和农业丰歉背景 被引量:4
8
作者 尹君 罗玉洪 +1 位作者 方修琦 苏筠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14年第6期400-409,共10页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从粮食安全角度研究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朝代盛世及更替的影响,有助于从过程和机理的角度客观评价气候变化在朝代兴衰更替过程中的作用,从也可为深入认识未来气候变化的影...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研究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从粮食安全角度研究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朝代盛世及更替的影响,有助于从过程和机理的角度客观评价气候变化在朝代兴衰更替过程中的作用,从也可为深入认识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历史案例。本文首先界定了210 BC—960 AD(西汉至五代)期间中国社会的朝代更替及盛世时期,并以重建的温度序列和农业丰歉序列为据,研究了西汉至五代时期朝代更替及盛世与气候变化和农业丰歉的对应关系。西汉至五代,朝代更替多发生在冷期/寒冷阶段或者气候由暖转冷,农业收成相对歉收;朝代盛世多发生在暖期/温暖阶段和气候由冷转暖的位相上,农业收成相对丰收。从分裂到统一的朝代更替往往出现在百年尺度冷期末暖期初,气候由冷转暖、农业由歉转丰为乱世的结束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和物质基础。而治世的结束、统一王朝的分裂则往往出现于百年际尺度的气候由暖转冷和农业由丰转歉。百年尺度及以上的气候冷暖交替和农业丰歉波动,对应着治世与乱世的更替。朝代治乱随气候变化的交替,一定程度上揭示出随气候变化的社会敏感时段,往往出现在由暖转冷的气候波动阶段以及百年际尺度上的气候由暖转冷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代更替及盛世 气候变化影响 农业丰歉
下载PDF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变迁的经济学分析——以官—民二重结构的动态博弈为视角 被引量:4
9
作者 兰日旭 张琥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72-79,共8页
秦汉以来,通过官僚阶层去世袭化、其他社会阶层去大工商化措施,中国社会结构逐渐由先秦以经济实力为依托充分、自由发展向官—民二重结构简约化转变。在相对封闭、缺乏周边国家竞争的背景下,官—民结构的变迁就成为秦汉至晚清期间中国... 秦汉以来,通过官僚阶层去世袭化、其他社会阶层去大工商化措施,中国社会结构逐渐由先秦以经济实力为依托充分、自由发展向官—民二重结构简约化转变。在相对封闭、缺乏周边国家竞争的背景下,官—民结构的变迁就成为秦汉至晚清期间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主要格局。官—民之间的合作与不合作动态博弈尽管存在多个均衡,但在多数时间均衡解的显示路径上,官—民双方选择合作。官—民博弈之所以不断出现不合作下的朝代更替,很大程度上是超越"官逼民反"的逻辑,受制于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赋税悖论。新朝代尽管对社会结构更替的因素进行某些有针对性地修正,但只要经济基础仍以农业为主的条件没有发生改变,那么官不管如何改进与民的战略,也难以克服特定时间、某些意外性大规模支出引致的赋税悖论,就可能断送官—民博弈中的合作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重结构 动态博弈 赋税悖论 朝代更替
下载PDF
清琉封贡关系的确立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修斌 付伟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4期41-45,共5页
明朝灭亡后,中琉封贡关系没有立即确立,而是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琉球因东亚局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的朝代更迭而一度徘徊不定,但最终被纳入清王朝的封贡体制当中。清琉封贡关系的确立伴随着各方势力的博弈。在此过程中,琉球基于现实主... 明朝灭亡后,中琉封贡关系没有立即确立,而是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琉球因东亚局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的朝代更迭而一度徘徊不定,但最终被纳入清王朝的封贡体制当中。清琉封贡关系的确立伴随着各方势力的博弈。在此过程中,琉球基于现实主义的考量,选择了最具实力的能够保障琉球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的清王朝为靠山,依靠清王朝主导的封贡体制维系国家的存续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琉球这一选择的内在动因是"实力主义",此外还来自数百年来中琉封贡关系的历史积淀和价值认同,来自琉球自身"空道的性格"以及主导琉球海上贸易的海商集团的现实利益诉求。此外,中日琉既存的平衡互动机制也在起作用。从清琉封贡关系的确立过程能够看出琉球寻求立身于封贡体制和华夷秩序的不懈努力。琉球在明清交替、东亚海洋力量格局复杂多变的历史关头找准了位置,获取了稳定的环境,得以继续发展海外贸易,确保其继续"自为一国"二百余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交替 琉球 封贡关系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曹操霸府与曹丕代汉 被引量:8
11
作者 陶贤都 《唐都学刊》 2005年第6期24-29,共6页
建安元年曹操奉迎汉献帝都许,控制东汉的军国大权,确立霸府统治。曹丕在曹操病逝不久后能够顺利并迅速地实现汉魏王朝更替,曹操霸府早已为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曹操霸府充当了汉魏易代的工具,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曹操霸府为曹魏王朝的... 建安元年曹操奉迎汉献帝都许,控制东汉的军国大权,确立霸府统治。曹丕在曹操病逝不久后能够顺利并迅速地实现汉魏王朝更替,曹操霸府早已为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曹操霸府充当了汉魏易代的工具,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曹操霸府为曹魏王朝的建立作了人才上的准备;其二,曹操霸府为曹魏王朝的建立作了制度上的准备;其三,曹操霸府为曹魏王朝的建立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其四,曹操霸府统治时期树立了权威,为汉魏王朝更替作了舆论上的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霸府 曹丕 汉魏更替
下载PDF
刘遗民非“遗民”考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瑄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8-31,共4页
刘程之,号遗民,晋宋间人,晋末弃官归隐。后人往往根据其不仕之事与“遗民”之号,将其理解为易代后出于政治立场与道德自觉不仕新朝的“遗民”。其实,遗民一词的此一义项在晋宋之世尚未确立,刘遗民不过是一位追求山林玄远之趣的隐逸之士... 刘程之,号遗民,晋宋间人,晋末弃官归隐。后人往往根据其不仕之事与“遗民”之号,将其理解为易代后出于政治立场与道德自觉不仕新朝的“遗民”。其实,遗民一词的此一义项在晋宋之世尚未确立,刘遗民不过是一位追求山林玄远之趣的隐逸之士。并且,由于刘遗民的历史存在,还产生了“遗民”一词不被广泛注意的另一义项——隐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民 刘程之 易代 隐逸
下载PDF
明清易代之际的批判理学:再论吕留良理学思想的基本定位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善蒙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3-142,F0003,共11页
以往对于吕留良理学思想的讨论,基本上都是以“尊朱辟王”来概括其思想立场。实际上“尊朱辟王”的说法并不合适,因为这样的解释是比较含糊的,不能很准确地表达吕氏所处时代的思想状况、吕氏本身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以及吕氏思想的基本... 以往对于吕留良理学思想的讨论,基本上都是以“尊朱辟王”来概括其思想立场。实际上“尊朱辟王”的说法并不合适,因为这样的解释是比较含糊的,不能很准确地表达吕氏所处时代的思想状况、吕氏本身对于自我身份的认同以及吕氏思想的基本价值倾向。有鉴于此,对于吕氏理学思想的概括可以视为“批判理学”,这样更能体现处于明清易代之际以遗民身份自限的这样一种具体的理学思想形态。吕氏理学思想显然是批判王学的,但是又跟一般意义上的朱子学不一样,这是由于吕氏所处的特殊生活氛围和身份意识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留良 明清易代 批判理学
下载PDF
明遗民的“后王”理想及其恢复期待 被引量:1
14
作者 孔定芳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7-55,共9页
在经历了“天崩地解”的明清易代的清初,深刻影响和制约当时社会秩序重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作为明朝孤臣孽子的明遗民。行为上,他们初则进行武装抗争以保“治统”,继而进行文化抗争以保“道统”;态度上,他们初则悲愤激切,继而徘徊、分... 在经历了“天崩地解”的明清易代的清初,深刻影响和制约当时社会秩序重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作为明朝孤臣孽子的明遗民。行为上,他们初则进行武装抗争以保“治统”,继而进行文化抗争以保“道统”;态度上,他们初则悲愤激切,继而徘徊、分化,终而妥协蜕变。但是,就整体而言,明遗民大多心怀“后王理想”和“恢复期待”,至死不渝。武装抗清失败后,他们或者以“后王”为期待,潜心于著述;或者深信“中华无不复之日”,蓄养以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易代 待后王 明遗民 恢复期待
下载PDF
唐宋之际徽州重税考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树国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11-115,共5页
本文通过对唐宋之际陶雅徽州重税原因进行考辨后认为 ,徽州重税并非是因为当时的刺史陶雅欲取宠节度使杨行密 ,或是迫于军事需要的加征所导致的 ,而是受到税制变迁和地理环境双重因素影响造成的。徽州重税真正沉重不在正税 ,而在杂税上。
关键词 唐宋之际 徽州 重税 税制变迁 地理环境
下载PDF
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周秦之变”背景下秦皇汉武统一意识形态的尝试 被引量:3
16
作者 代云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第5期17-22,共6页
周秦之变后,在以暴力为基础的新政统与强调权力道德基础的旧道统之间,客观上呈现出既格格不入又必须合作的局面。"焚书坑儒"宣告了旧道统的承担者——儒家士人与新王朝磨合的失败。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基本上解答了... 周秦之变后,在以暴力为基础的新政统与强调权力道德基础的旧道统之间,客观上呈现出既格格不入又必须合作的局面。"焚书坑儒"宣告了旧道统的承担者——儒家士人与新王朝磨合的失败。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基本上解答了汉武帝的关于治国总方略的疑问,他从"天人感应"的角度为儒学的实施提供了系统的、具有终极意义的理论依据。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独尊"地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育、选官及法律的儒家化。秦皇汉武统一意识形态的尝试对后世的启示表现在国家要长治久安必须进行意识形态建设,而意识形态建设要根植于社会的既有价值,不宜过分以利禄倡导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焚书坑儒 独尊儒术 周秦之变 意识形态
下载PDF
试论易代小说中的“英雄史观”
17
作者 彭利芝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06-111,共6页
易代小说体现着更为浓厚的"英雄史观"。在小说家笔下,"英雄"就是历史的拨乱反正者,是创业定鼎的帝王将相,他们决定了王朝的覆亡与定鼎,决定了易代史,决定了历史的走向。易代小说虽然宣扬了英雄史观,但英雄也是凡人... 易代小说体现着更为浓厚的"英雄史观"。在小说家笔下,"英雄"就是历史的拨乱反正者,是创业定鼎的帝王将相,他们决定了王朝的覆亡与定鼎,决定了易代史,决定了历史的走向。易代小说虽然宣扬了英雄史观,但英雄也是凡人,是德与才结合的英雄,是为民谋福祉、得民心的英雄。因此,不能简单斥为唯心史观,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其进步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代小说 英雄 英雄史观
下载PDF
清初话本的新变
18
作者 傅承洲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42,共5页
清初话本作家都是由明入清的文人,他们在小说中表达对明朝的眷念,对变节官吏的嘲讽。明清鼎革的现实使他们对传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困惑与怀疑,一些崇高、庄严、神圣的东西在他们的笔下都变得滑稽可笑。他们创作了一批以战乱为背景的话本... 清初话本作家都是由明入清的文人,他们在小说中表达对明朝的眷念,对变节官吏的嘲讽。明清鼎革的现实使他们对传统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困惑与怀疑,一些崇高、庄严、神圣的东西在他们的笔下都变得滑稽可笑。他们创作了一批以战乱为背景的话本,基本倾向是展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清初话本的形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连缀形式和体制特征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初话本 明清鼎革 新变
下载PDF
周秦之变与秦汉文学——秦汉文学研究专题之一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江玮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98-102,共5页
本文分别论述周秦之变对秦代文学和汉代文学的影响,并由此指出它在周汉文学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周秦之变 秦时无文 帝国文学 感士不遇
下载PDF
汉魏晋易代之际文学思想交融与理论突破
20
作者 王洪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6期77-86,共10页
按照文质相复的历史循环理论来衡量,魏晋是一个主文的时代。刘勰将“质文代变”转换成文学理论命题。从文学发展史上来看,魏晋是一个灿烂的文学时代,而这个时代得到了史学观念与文学理论的双重支持。西汉末叶扬雄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 按照文质相复的历史循环理论来衡量,魏晋是一个主文的时代。刘勰将“质文代变”转换成文学理论命题。从文学发展史上来看,魏晋是一个灿烂的文学时代,而这个时代得到了史学观念与文学理论的双重支持。西汉末叶扬雄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的儒家文学观念,于汉末魏初“唯才是举”大时代背景下有了“诗赋欲丽”的隔空响应与理论续写。过度重视生活奢靡享受,追求生活的无上质量,钟情心神的快乐精彩,甚至对于美好的容颜、外在的神采风姿也是趋之若鹜,在文学上必然更加重视与追求绮丽的文采,从而形成靡丽的形式主义文风。在“灵均余影”与“瞻望魏采”双重因素影响下,“诗缘情而绮靡”的文学批评理论应运而生。虽然魏晋文学自觉说已经被证伪,但文学脱离了儒家教化的羁绊,在魏晋得以实现回归文学本位,追求文学个性以及华美辞采、任情任性,这是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的巨大进步。一个区别于汉风唐韵的华丽的文学时代令后世瞻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晋 易代 刘勰 扬雄 陆机 文学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