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管网末端增设中继泵对系统影响最小的分析
1
作者 张恒 徐利红 +2 位作者 周广杰 师涌江 张圣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134-140,共7页
为了解决末端用户所需流量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在该用户处增设一个中继泵的方案。用数理分析证明了在末端增设中继泵的供热系统中,中继泵运行对系统管网流量的影响存在一个影响最小的状态,即系统中各用户支路流量都将达到最佳运行流量,当... 为了解决末端用户所需流量不足的问题,提出了在该用户处增设一个中继泵的方案。用数理分析证明了在末端增设中继泵的供热系统中,中继泵运行对系统管网流量的影响存在一个影响最小的状态,即系统中各用户支路流量都将达到最佳运行流量,当继续增加末端用户的运行流量时,势必会导致其他用户的实际流量会低于所需流量,影响其供热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最小 水力失调 中继泵 数理分析 最佳运行流量
下载PDF
闭式泵控液压-机械直线执行器的离散PID控制
2
作者 张佳瑞 葛磊 +3 位作者 郝云晓 黄伟男 权龙 刘乐凯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4-60,共7页
液压驱动因其功率密度高、直线输出力大,广泛应用于装备制造领域。但非对称液压缸受两腔面积差的制约,在阀控系统中需要用非对称阀控制,在闭式泵控系统中需要增加额外的补油回路。而电动缸具有对称的输出力和较高的能效,解决了非对称液... 液压驱动因其功率密度高、直线输出力大,广泛应用于装备制造领域。但非对称液压缸受两腔面积差的制约,在阀控系统中需要用非对称阀控制,在闭式泵控系统中需要增加额外的补油回路。而电动缸具有对称的输出力和较高的能效,解决了非对称液压缸面积差的影响,但功率密度低使电动缸难以满足低转速大扭矩的高负载工况。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液压回转与机械直线转换相结合的新型驱动方式,采用闭式泵控马达驱动滚珠丝杠带动活塞杆动作。由于在闭环控制中单一的PID难以满足全负载工况,系统采用局部最小化优化方法自动寻找最优PID参数,生成离散PID图表并根据负载自动选择对应的PID参数控制以减小负载干扰。结果表明:离散PID自动调定的系统能避免负载变化产生较大干扰,在变负载和目标位移情况下,离散PID参数自动调整的响应曲线阶跃下降和上升的稳态误差最大分别为4.5 mm、3.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控马达 闭环控制 PID 局部最小化优化
下载PDF
机械通气患者微量泵持续滴注气道湿化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安振月 高赛 李艳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7期80-81,84,共3页
目的观察并对比机械辅助通气患者行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的临床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前瞻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外科监护室2010年10月~2012年5月入选的行机械通气的98例患者资料,单盲分为A(50例)、B(48例)两... 目的观察并对比机械辅助通气患者行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与注射器间歇灌注湿化的临床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前瞻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外科监护室2010年10月~2012年5月入选的行机械通气的98例患者资料,单盲分为A(50例)、B(48例)两组,A组患者采用微量泵持续滴入气道湿化,B组采用注射器间歇气道灌注湿化,辅助通气3d后观察两组气道湿化效果,并对比辅助通气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护理工作量。结果①A组患者通气3d后痰液较之B组稀薄,且PaO2、SpO2指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组患者刺激性咳嗽次数、痰痂形成例数、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例数均低于B组,且痰痂形成率与VA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B组患者通气时间、吸痰次数均高于A组(P<0.05)。结论微量泵持续滴入较注射器间歇灌注气道湿化效果更佳,并发症更少,且能有效减少护理工作量,具备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辅助通气 气道湿化 微量泵湿化 并发症 护理
下载PDF
微注泵阻塞报警时蓄积药液致人体不良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刘小燕 田洁 吴华云 《现代临床护理》 2003年第4期12-14,共3页
目的研究微注泵阻塞报警时输液管道阻塞解除后,蓄积在输液管道内的药液对人体的影响。方法通过干预试验,在实验室将微量注射泵的速率设置为99.9ml/h、9.0ml/h,分别阻断延长管近端、远端,测量阻塞报警内压释放期(A期)、内压释放期后(B期... 目的研究微注泵阻塞报警时输液管道阻塞解除后,蓄积在输液管道内的药液对人体的影响。方法通过干预试验,在实验室将微量注射泵的速率设置为99.9ml/h、9.0ml/h,分别阻断延长管近端、远端,测量阻塞报警内压释放期(A期)、内压释放期后(B期)延长管内蓄积药液产生情况。结果①A期、B期均存在蓄积药液,内压释放期蓄积药液平均为0.90ml(x±s=0.90±0.09),内压释放期后蓄积药液平均为0.46ml(x±s=0.46±0.09),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中断延长管近、远端产生A期与B期蓄积药液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注射泵阻塞报警时,输液管道内有蓄积药液存在,处理故障时应首先有效地释放内压,可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注射泵 阻塞 报警 药物蓄积 不良反应
下载PDF
阿托品在有机磷中毒抢救中应用方式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张凤娥 袁晓菊 王兴臣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9-211,共3页
目的 为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阿托品的副作用,减轻患者病痛,探讨有机磷中毒抢救中阿托品的最佳应用方式。方法 对2004年8月~2005年10月105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抢救过程中阿托品给药方式及给药后达到阿托品化的时间、阿托品化的... 目的 为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阿托品的副作用,减轻患者病痛,探讨有机磷中毒抢救中阿托品的最佳应用方式。方法 对2004年8月~2005年10月105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抢救过程中阿托品给药方式及给药后达到阿托品化的时间、阿托品化的维持及引起阿托品中毒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给药方式后三组患者临床表现出的多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研究。结果 在阿托品化的时间、阿托品化的维持及阿托品中毒方面,静脉滴注和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推注给药方式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但与静脉间隔推注给药方式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微量注射泵持续静脉推注具有阿托品化的时间短、容易维持和不易发生阿托品中毒等优点,该给药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磷中毒抢救 阿托品 微量注射泵
下载PDF
不同血糖调控方式用于腹部中等以上手术术后行肠外营养支持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3
6
作者 杨靓靓 卞晓洁 +1 位作者 葛卫红 于锋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年第5期7-8,10,共3页
目的探讨接受肠外营养支持的腹部中等以上手术的糖尿病患者两种血糖调控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接受腹部中等以上手术的糖尿病患者术后使用肠外营养时的血糖监测结果,将其血糖调控方式分为将胰岛素按比例加入营养液(... 目的探讨接受肠外营养支持的腹部中等以上手术的糖尿病患者两种血糖调控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接受腹部中等以上手术的糖尿病患者术后使用肠外营养时的血糖监测结果,将其血糖调控方式分为将胰岛素按比例加入营养液(全合一法,IPN)和胰岛素静脉微量泵入法(IIM),分别比较2种血糖调控方式的晨间和全部血糖中位数、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低血糖和高血糖事件的发生率、血糖达标率。结果糖尿病患者使用TNA第2、3、4、5天晨间血糖中位数IIM组比IPN组低,其中第2、3、5天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全部血糖的中位数IIM组比IPN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IM组的LAGE值均小于IPN组,其中第1、2、3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IM组的高血糖事件发生率低于IPN组,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及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中等以上术后肠外营养输注期间,糖尿病患者IIM血糖调控方式优于IP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外营养 血糖调控 全合一法 微量泵入法
下载PDF
外排泵抑制剂用于肺炎克雷伯菌耐药逆转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许宁 苏显中 +1 位作者 陶秀祥 吕则鹏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6年第8期1352-1353,1384,共3页
目的研究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ATCC 49790与药物外排泵有关的耐药性。方法测定Klebsiella pneumoniaeATCC 49790对8种药物的最小抑制浓度(MIC)与加入药物外排泵抑制剂羰基氰氯苯腙(CCCP)和维拉帕米(Verapamil)前后其最... 目的研究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ATCC 49790与药物外排泵有关的耐药性。方法测定Klebsiella pneumoniaeATCC 49790对8种药物的最小抑制浓度(MIC)与加入药物外排泵抑制剂羰基氰氯苯腙(CCCP)和维拉帕米(Verapamil)前后其最小抑制浓度的变化。结果Klebsiella pneumoniaeATCC 49790对四环素、卡那霉素、红霉素、溴化乙锭和罗丹明6G均有很强耐药性,对红霉素其最小抑菌浓度为64μg/ml,对四环素、卡那霉素、溴化乙锭和罗丹明6G其最小抑菌浓度均大于128μg/ml。并且对于Erythromycin,加入维拉帕米后的最小抑菌浓度为加入前的1/8。结论Klebsiella pneumoniaeATCC 49790可能存在与红霉素耐药有关的ATP结合盒型外排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氏菌 耐药性 外排泵 最小抑制浓度
下载PDF
左胸小切口与胸骨正中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比较 被引量:7
8
作者 王振国 于洪泉 +4 位作者 邓三明 杨学永 王韬渊 刘旭 杨晔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510-512,共3页
目的由于近年来微创手术观念和方法的普及与应用,小切口非心肺转流术受到人们的关注。文中比较微创左胸小切口与传统胸骨正中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优缺点。方法选取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期间66例冠心病经左胸微创小切口实施非心肺转流... 目的由于近年来微创手术观念和方法的普及与应用,小切口非心肺转流术受到人们的关注。文中比较微创左胸小切口与传统胸骨正中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优缺点。方法选取2006年3月至2008年3月期间66例冠心病经左胸微创小切口实施非心肺转流左乳内动脉前降支搭桥术,对42例冠心病经传统正中切口行非心肺转流左乳内动脉前降支搭桥术。比较术前基本情况、手术切口长度、伤口感染情况与住院时间,术后第1、2、3周及术后1、2、3、6月进行随访。结果左胸小切口组与胸骨正中切口组均无手术死亡、术后出血、心绞痛症状,仅胸骨正中切口组出现1例收口感染,其余无伤口感染裂开。左胸小切口组较胸骨正中切口组手术切口小,住院时间短。随访半年无绞痛等症状发生。结论左胸微创小切口非心肺转流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可靠,近期临床效果显著,适用于单支血管病变或联合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治疗重症冠心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冠脉搭桥术 左侧胸部小切口 非心肺转流
下载PDF
经左胸前外侧微创冠脉搭桥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 被引量:7
9
作者 许志锋 凌云鹏 +5 位作者 崔仲奇 赵鸿 宫一辰 傅元豪 杨航 万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63-869,共7页
目的:评估经左胸前外侧微创冠脉搭桥术(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MICS CABG)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完... 目的:评估经左胸前外侧微创冠脉搭桥术(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MICS CABG)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完成的经左胸前外侧微创冠脉搭桥术患者作为实验组(MICS CABG组),同期收集接受常规正中开胸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off-pump coronary aortic bypass grafting,OPCABG)患者,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按照年龄、性别、左心室射血分数、体重指数、冠脉血管病变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肾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史、慢性阻塞性肺病史与接受MICS CABG的患者进行1∶1配对作为对照组(OPCABG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临床资料及近中期随访结果。结果:MICS CABG组共入选85例患者,其中男性68例(80.0%),女性17例(20%),平均年龄(63.8±8.7)岁;OPCABG病例451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出85例作为对照组(OPCABG组),匹配后两组基线水平一致(P均>0.05)。MICS CABG组平均搭桥(2.35±0.83)支/例,对照组平均(2.48±0.72)支/例(P=0.284),MICS CABG组无中转正中开胸者,两组均无中转体外循环手术。MICS CABG组与对照组相比,其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发生率[1.17%(1/85)vs.3.52%(3/85)]、二次手术率[2.34%(2/85)vs.3.52%(3/85)]、术后新发心房纤颤率[4.70%(4/85)vs.3.52%(3/85)]及新发肾功能不全率[1.17%(1/85)vs.0%(0/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ICS CABG组手术时间较OPCABG组长[(282.8±55.8)min vs.(246.8±56.9)min,P<0.05],但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16.9±7.8)h vs.(29.6±15.9)h]、术后监护病房住院时间[(29.3±20.8)h vs.(51.5±48.3)h]及住院时间[(18.3±3.2)d vs.(25.7±4.2)d]均较短(均P<0.05)。术后冠脉造影检查,MICS CABG组总体桥血管通畅率(A+B级)为96.5%。术后随访1年,两组患者MACCE累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8%(1/85)vs.3.61%(3/83),P>0.05]。结论:经左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安全可行,近中期随访结果良好,MICS CABG出院更早,恢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胸前外侧小切口 微创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脉多支病变 疗效结果
下载PDF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多支冠脉病变临床效果及桥血管通畅率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鲁锋 杨航 +3 位作者 凌云鹏 张喆 赵鸿 万峰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7年第9期818-820,共3页
目的 总结分析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技术治疗多支冠脉病变的临床效果及移植血管通畅率.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12例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于我科接受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对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微创冠状动... 目的 总结分析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技术治疗多支冠脉病变的临床效果及移植血管通畅率.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12例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于我科接受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对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微创冠状动脉搭桥的治疗效果.结果 12例患者均顺利接受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治疗.术中共完成远端吻合口26个.术中经左前外侧胸部小切口在直视下获取左侧乳内动脉与前降支搭桥,内窥镜获取下肢大隐静脉连接于升主动脉后与其他冠状动脉搭桥.无患者手术中转为开胸手术.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7.6±4.2)h,监护室停留时间(22.4±8.2)h.10例患者未输血,占83.3%(10/12).造影提示25(25/26,96.2%)个桥吻合口通畅.住院期间无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发生.结论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技术治疗多支冠脉病变安全有效,术后早期造影显示桥血管通畅率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技术 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 冠状动脉造影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53例体会 被引量:1
11
作者 邱志兵 陈鑫 +6 位作者 徐明 陈振强 蒋英硕 缪劲 肖立琼 刘家琴 郭子璜 《临床外科杂志》 2004年第10期618-619,共2页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无手术死亡的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4年来 15 3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平均搭桥 3 .1支 ,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并...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无手术死亡的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 4年来 15 3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平均搭桥 3 .1支 ,无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呼吸衰竭、肝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92 %患者术后 4~ 6h拔除气管内插管 ,5 6%患者未输血 ,术后心绞痛均消失。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安全、有效 ,术后并发症少 ,正确掌握其手术适应证、手术配合、手术技巧和围手术期处理 ,是确保手术疗效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手术死亡 患者 并发症 术后 体会 衰竭 手术疗效 手术技巧 气管内插管
下载PDF
房间隔缺损三种治疗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祁长敏 高虹 《四川医学》 CAS 2009年第6期844-846,共3页
目的总结和比较房间隔缺损三种现代治疗方法:经导管介入封堵术、非体外循环下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和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修补术。方法2007年9月-2008年7月我院采用内科经导管介入封堵、非体外循环下微创封堵和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 目的总结和比较房间隔缺损三种现代治疗方法:经导管介入封堵术、非体外循环下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和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修补术。方法2007年9月-2008年7月我院采用内科经导管介入封堵、非体外循环下微创封堵和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共103例,术前和术后随访时进行检查对比。结果内科经导管介入封堵术共37例,35例封堵成功,2例封堵失败。非体外循环下微创封堵术15例,15例均封堵成功。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修补术51例,51例均获成功。结论封堵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治疗方法,导管介入封堵术适用于缺损典型的、边缘完整的患者。非体外循环微创封堵术适用于缺损大的、边缘缺失和肺动脉高压体外循环风险高的患者,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修补术适用于房间隔缺损有合并畸形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封堵术 微创 心脏直视
下载PDF
微创冠脉搭桥术后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前后血气值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丁艳琼 刘喜梅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年第7期8-9,共2页
目的 了解微创冠脉搭桥术后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前、后的血气值变化,为护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研究,对16例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grafehy,OPCABG)后患者早... 目的 了解微创冠脉搭桥术后患者拔除气管插管前、后的血气值变化,为护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研究,对16例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grafehy,OPCABG)后患者早期拔除气管插管前、后血气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拔管后,患者的氧分压较拔管前有显著提高,二氧化碳分压虽略有增高但在正常范围内,碳酸氢根及血球压积无明显变化,血pH值稍有降低但在正常范围内。结论 对OPCABG患者早期适时拔除气管插管,同时给予有效的肺部护理是安全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冠脉搭桥术 气管插管 拔管 血气值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心病 护理
下载PDF
超音速环形蒸汽引射器启动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赵宏 张海栋 赵春宇 《火箭推进》 CAS 2010年第2期48-52,共5页
为考察超音速环形蒸汽引射器启动特性,在地面试验台上,对采用不同蒸汽喷嘴的超音速环形蒸汽引射器模型启动关机过程中参数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蒸汽喷嘴扩张角(0~20°)的增加,真空舱内极限真空压力增加,... 为考察超音速环形蒸汽引射器启动特性,在地面试验台上,对采用不同蒸汽喷嘴的超音速环形蒸汽引射器模型启动关机过程中参数动态变化趋势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蒸汽喷嘴扩张角(0~20°)的增加,真空舱内极限真空压力增加,环引最小启动压力变化不明显,且关机段最小失稳压力低于启动段最小启动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音速引射器 蒸汽射流泵 起动特性 最小启动压力
下载PDF
分期杂交技术治疗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鲁锋 宋之明 +2 位作者 杨航 凌云鹏 万峰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7年第3期224-226,共3页
目的 分期杂交技术是治疗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的新式治疗方法,总结分期杂交技术治疗多支冠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80例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冠心病患者于我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微创小切口直视不停跳冠... 目的 分期杂交技术是治疗冠心病多支血管病变的新式治疗方法,总结分期杂交技术治疗多支冠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80例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冠心病患者于我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微创小切口直视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结合的分期杂交治疗.我们对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分期杂交技术的治疗效果.结果 80例患者均顺利接受分期杂交治疗,平均植入冠状动脉内支架1.5个/人.10例患者为先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余患者先接受微创直视搭桥手术.无患者手术中转为开胸手术.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7.3±3.1)h,监护室停留时间(20.1±10.4)h.75例患者未输血,占93.8%(75/80).造影提示左乳内动脉至前降支血管桥通畅.1例患者发生围手术期下壁心肌梗死,在闭塞右冠状动脉植入支架后恢复出院.住院期间无死亡、脑卒中等情况发生.随访期间效果良好.结论 分期杂交技术是治疗多支冠状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疗策略需要心外科医师与介入医师共同决定.围手术期抗凝药物的使用与分期治疗顺序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技术 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杂交技术
下载PDF
微创左胸小切口冠脉搭桥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朱龙金 刘帅洲 +1 位作者 张涛 凌云鹏 《安徽医药》 CAS 2017年第1期106-109,共4页
目的总结微创左胸小切口冠脉搭桥术(MIDCAB)的临床经验,并与常规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OPCAB)进行比较。方法选取合适病例共施行MIDCAB 21例,随机抽取同期OPCAB 30例进行对比研究,比较术前基本情况,观察术后引流量、呼吸机辅... 目的总结微创左胸小切口冠脉搭桥术(MIDCAB)的临床经验,并与常规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脉搭桥术(OPCAB)进行比较。方法选取合适病例共施行MIDCAB 21例,随机抽取同期OPCAB 30例进行对比研究,比较术前基本情况,观察术后引流量、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二次开胸止血、围术期心梗、死亡率等,并随访3~24个月,观察有无心肌梗死或心绞痛发作。结果 MIDCAB组无1例死亡,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术后引流量、输红细胞量、胸腔积液例数、穿刺或引流处理例数、低心排例数、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例数、肾功能不全例数、二次开胸止血例数、感染等发生率低于OPCAB组;随访3~24个月,乳内动脉(LIMA)桥均通畅,无1例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结论 MIDCAB创伤小,安全,效果可靠,适用于单纯前降支开口病变,或合并回旋支、右冠轻度狭窄(TIMI分级Ⅲ级),或回旋支、右冠病变可以支架处理的病例,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小切口 微创 杂交手术
下载PDF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初步报告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强 王宜青 夏利民 《中国临床医学》 1999年第2期143-144,共2页
目的: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可减少体外循环引起的并发症,患者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出血输血少,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方法:自1998年8月至1999年4月采用前胸正中切口,应用左胸廓内动脉、双侧胸廓内动脉和大隐静脉为12例冠心病患者... 目的: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可减少体外循环引起的并发症,患者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出血输血少,住院时间短,医疗费用低。方法:自1998年8月至1999年4月采用前胸正中切口,应用左胸廓内动脉、双侧胸廓内动脉和大隐静脉为12例冠心病患者施行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占同期冠状动脉搭桥术22%。年龄45~80岁(平均65岁),左室射血分数23%~69%(平均47%),平均搭桥2.1根。结果:平均ICU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2d(平均1.2d)和12~20d(平均12d)术后平均6d出院,较同期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短(P<0.05)。胸腔引流量和输血分别为280~750ml(平均415ml),0~600ml(平均160ml),较同期常规冠状动脉搭桥术少(P<0.05)。11例手术存活,1例死于呼吸衰竭。短期随访(1~8个月)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活动量增加。2例患者术后2个月随访冠脉造影,吻合口满意率100%。结论: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经济、有效,并可应用于多支血管病变,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搭桥术 微创 非体外心脏不停跳
下载PDF
机器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7年单中心的经验与桥血管通畅性长期随访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国鹏 杨明 +4 位作者 吴扬 王刚 王加利 闫军兰 高长青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12-517,共6页
目的探讨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4年11月240例接受机器人辅助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7例,女53例,平均年龄59岁,全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TECAB)100例... 目的探讨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4年11月240例接受机器人辅助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7例,女53例,平均年龄59岁,全机器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TECAB)100例,机器人乳内动脉游离+胸壁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140例。术后每6个月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或64排CT血管造影技术评估桥血管通畅性。结果所有患者均未转为正中开胸或体外循环,共包括237例单侧乳内动脉(IMA)游离和3例双侧IMA游离,无手术死亡。24例(10%)使用杂交技术。术后随访41.1±12.9个月,无死亡、中风或心肌梗死发生。术后随访3年(最长时间91个月)的结果显示,TECAB组IMA移植通畅率为97.1%,MIDCAB组IMA移植通畅率为96.4%。结论机器人辅助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于特定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乳内动脉桥可以保持良好的远期通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机器人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非体外循环
下载PDF
外啮合齿轮泵困油膨胀区的最小压力 被引量:11
19
作者 李玉龙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49-1055,共7页
为探求建立齿轮泵最小困油压力解析式以克服试验和仿真上的局限性,分大、小侧隙2种情况,针对困油的膨胀阶段,采用细长孔的流量公式计算侧隙内的压差流量,在对困油的轴向泄漏路径做适当简化后,由困油区内的"困油容积的膨胀率=泄漏量... 为探求建立齿轮泵最小困油压力解析式以克服试验和仿真上的局限性,分大、小侧隙2种情况,针对困油的膨胀阶段,采用细长孔的流量公式计算侧隙内的压差流量,在对困油的轴向泄漏路径做适当简化后,由困油区内的"困油容积的膨胀率=泄漏量",即困油压力变化率为零的瞬态位置,计算出最小的困油压力,并与现有文献的试验结果做比对分析.结果表明,最小困油压力发生在卸荷槽开口附近,处于内侧时一般会出现负值的最小困油压力,处于外侧时可近似为进口压力;最小困油压力由出口压力和转速2部分的线性贡献所得,出口压力的影响为正,转速的影响为负;泵卸荷槽整体向进油侧偏置比较合理.所建解析式可快速求出最小困油压力及其发生位置,从而节省大量的过程计算,减少过程仿真的累积误差,结果更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啮合齿轮泵 最小困油压力 轴向泄漏 齿侧间隙 卸荷槽间距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经胸小切口封堵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健 黄击修 +2 位作者 林小彬 刘勇 唐先成 《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4年第1期26-28,共3页
目的探讨经胸小切口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食管超声引导下实施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63例,年龄2~57岁,平均8.99岁;体重10~85 kg ,平均24.5 kg;室间隔缺损直径1.6~10.8 mm... 目的探讨经胸小切口微创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食管超声引导下实施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者63例,年龄2~57岁,平均8.99岁;体重10~85 kg ,平均24.5 kg;室间隔缺损直径1.6~10.8 mm;术后定期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封堵成功患儿进行随访。结果63例室间隔缺损患儿中60例封堵成功,无房室传导阻滞、明显残余分流及封堵器影响瓣膜启闭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47个月未见异常。结论在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远期结果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描记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非体外循环 封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