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of Endoscopic Vein Harvesting in Obese Patients Undergo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被引量:3
1
作者 Peng BAI Yi-xuan WANG +3 位作者 Si CHEN Jin-ping LIU Nian-guo DONG Jun-wei LIU 《Current Medical Science》 SCIE CAS 2018年第4期691-696,共6页
This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endoscopic vein harvesting (EVH) fo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in obese patients. Totally, 153 obes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EVH (n=81) or standar... This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endoscopic vein harvesting (EVH) fo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in obese patients. Totally, 153 obes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EVH (n=81) or standard bridging technique (SBT, n=72) in CABG surgery from May 2012 to October 2014 in our hospital were enrolled in this retrospective non-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operation,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short medium-term outcomes were analyzed. The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were similar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P〉0.05).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s in total operation time (226±28 min vs. 224±30 min, P〉0.05), number of damaged vessels (0.12±0.05 vs. 0.16±0.06, P〉0.05) and short medium-term outcomes including revascularization rate (1.25% vs. 2.78%, P〉0.05), vessel dysfunction rate (11.25% vs. 11.11%, P〉0.05) and mortality (0.00% vs. 0.00%, P〉0.05). Use of EVH wa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total harvesting time (41±6 min vs. 63±11 min, P〈0.05), incision length (4.4±1.1 cm vs. 18.2±4.5 cm, P〈0.05) and postoperative lower extremity complications (P〈0.05). EVH can reduce the risk of wound complications, whereas does not influence short- and medium-term outcomes in obese patients. It can be considered a reliable procedure of harvesting vessel conduits for obese patients undergoing CAB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mally invasive endoscopy saphenous vein harvesting OBESITY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下载PDF
Ministernotomy for minimally invasiv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2
作者 谢斌 郭惠明 张晓慎 《South China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3年第4期224-229,共6页
Background Through a ministernotomy "J shaped approach, 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 (LIMA) bypass grafting to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LAD) can be performed safely off-pump. To achieve a complete rev... Background Through a ministernotomy "J shaped approach, 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 (LIMA) bypass grafting to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LAD) can be performed safely off-pump. To achieve a 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PCI) with drug eluting stent implantation to other coronary arteries was used. We reported outcomes of the treatment of multivesse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MICAB) and PCI. Methods Between January 2009 and Dec 2012, 14 patients (11 males, 3 females, mean age was 64.8 _ 10.1 years. Two-vessel disease account for 35.7% (5/14) of these patients, three-vessel disease 64.2% (9/14) (Table 1). All patients underwent a minimally invasiv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via mini-sternotomy "J" shaped approach. Seven patients were followed by PCI, 7 for obtuse marginal circumflex, 5 for right coronary artery (RCA). Angiographic assessment of graft patency was performed in all patients during the PCI procedure. The clinical follow-up period lasts from 11-24 months. Results The in-hospital mortality was 0%. There was neither conversion to a full median sternotomy nor intraoperative complications. Ventilation time was 6.6 +_ 4.1 h. Blood loss ranged 341 +_ 78.8 mL. ICU stay ranged 22.3 _ 12.8 h. Hospital postoperative stay lasted for 6.5 + 1.6 days. Prior to PCI patients showed 100% patent 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 One patient had mediastinitis (Tables 2-3). Rate of freedom from cardiac reintervention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was 92.8% (13/14). Conclusions The inferior J-shaped sternotomy is simple, reproducible, and the safest technique for performing minimally invasive coronary bypass surgery. MICAB + PCI is also safe, feasible and efficaci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nisternotomy partial-sternotomy minimally invasiv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FF-PUMP HYBRI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drug eluting stents
原文传递
Hybrid minimally invasive coronary artery revascularization
3
作者 谢斌 郭惠明 《South China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4年第1期12-21,98,共11页
Background Hybrid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HCR) is an altemative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strategy that combines a minimally invasive, survival advantage of the 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 (LIMA) -left anter... Background Hybrid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HCR) is an altemative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strategy that combines a minimally invasive, survival advantage of the 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 (LIMA)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LAD) coronary artery bypass with less-invasiv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to non-LAD coronary lesions by using drug-eluting stents. We report our experience of hybrid minimally invasive approach in 15 patients. Methods From December 2012 to October 2013, 15 patients underwent revascularization of the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artery through minimally invasiv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MIDCAB). All patients by endoscopic assist beating heart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Seven patients were scheduled for a hybrid procedur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of non- LAD was performed 3 to 5 days preoperatively. Demographic data, perioperative outcome, and annual follow-up were obtained from all the patients. Results In-hospital mortality was 6.67%. The rate of conversion to full median sternotomy was 13.3%. Ventilation time was 6.9 ± 5.1 h. Blood loss volume was 241 ± 67.8 mL. ICU stay was 21.3 ± 10.8 h. Hospital postoperative stay lasted for 7.5 ± 1.3 days. Prior to PCI patients showed 100% patent LIMA (Tables 3 and 4). A mean follow-up was 8.5 months. One year graft patency rate was 100% (8/8 patients for 254-slice tomography). Two patients required reintervention. Conclusions Minimally invasive hybrid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 is a safe, feasible and efficacious approach with good results and should be performed in selected patients by surgeons with experience in minimally invasive bypass surgery plus collaboration with cardiologists, eluting st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brid revascularization minimally invasiv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endoscopic assistance OFF-PUMP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 drug multivessel coronary disease
原文传递
经内窥镜大隐静脉获取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应用的学习曲线
4
作者 张伟华 张俭 +5 位作者 孙晓柯 罗鸿 马宁 刘东海 张新 乔晨晖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9-323,共5页
【目的】探讨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并探讨学习曲线,重点关注初学者易发生的问题及对早期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接受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 【目的】探讨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并探讨学习曲线,重点关注初学者易发生的问题及对早期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外科接受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并使用内窥镜技术获取大隐静脉的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A组(初学组20例)、B组(熟悉组20例)、C组(进步组20例)、D组(成熟组23例),分析各组之间患者围术期及随访结果差异,明确学习曲线周期。【结果】该组患者年龄为(60.22±8.06)岁,体质量为(69.77±11.66)kg,其中合并高血压24例、糖尿病26例、亚急性脑梗14例。A组相对于后三组获取大隐静脉长度与时间比值明显较小(P<0.001),静脉主干损伤数量明显较多(P=0.006),并且随访1年时静脉桥通畅率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窥镜获取大隐静脉之前技术操作培训是必要的,能有效规避初学者造成的血管损伤,实际获取的过程中大概需要亲自操作20例,并认真总结技术技巧就可以较为熟练地进行相关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内窥镜 微创 大隐静脉 学习曲线
下载PDF
“一站式”冠状动脉杂交手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临床应用
5
作者 张航 石凤梧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4年第4期467-470,480,共5页
“一站式”冠状动脉杂交手术(HCR)是将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这两种传统的再血管化方式相结合而组成的一种新型再血管化的治疗方式。与传统的再血管化治疗方式相比,“一站式”HCR具有手术效果更确切、创伤更小... “一站式”冠状动脉杂交手术(HCR)是将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这两种传统的再血管化方式相结合而组成的一种新型再血管化的治疗方式。与传统的再血管化治疗方式相比,“一站式”HCR具有手术效果更确切、创伤更小、风险更低、术后恢复更快、并发症更少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等优势,是传统外科手术与介入导管治疗技术为顺应疾病的发展及患者自身的需要而实现的有机结合,其实施充分体现了一体化诊疗过程中内外结合的思想,形成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局面,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诊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将对“一站式”HCR的发展及临床应用现状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广大临床工作者对该术式的认识,进一步促进该术式的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 “一站式”冠状动脉杂交手术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分站式杂交手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
6
作者 庞中一 王伟 +3 位作者 周研 马永强 樊国亮 孙公平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1期1179-1184,共6页
目的:评估择期“分站式”杂交手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早中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共116例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在我院及合作医院完成手术,其中行“分站式”杂交手术的患者45例为观察组(HCR组),同时随机... 目的:评估择期“分站式”杂交手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早中期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21年2月至2023年1月,共116例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在我院及合作医院完成手术,其中行“分站式”杂交手术的患者45例为观察组(HCR组),同时随机选取同一手术团队完成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移植手术患者71例为对照组(OPCAB组),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所有患者术后3、6个月及1年进行门诊复查随访。结果:观察组无死亡,对照组患者1例住院期间死亡。在术后观察组及对照组总引流量[260.0(215.0,395.0)vs.600.0(490.0,722.5)mL,P<0.001]、机械通气时间[3.5(2.5,5.0)vs.5.0(3.0,8.3)h,P<0.001];cTnI术后24h数值[0.08(0.1,0.1)vs.0.9(0.2,1.9)μg/L,P<0.001]。所有患者全部进行了随访从3个月~1.7年。杂交手术后,无再入院,无再发脑梗死、心绞痛再发和心肌梗死,无再次移植及计划外住院PCI治疗。结论:“分站式”杂交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其围手术期和中期随访结果满意,更适合于我国国情,适用于合并前降支严重病变无法接受PCI治疗而右冠状动脉或(和)左回旋支等非前降支病变可以进行PCI治疗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多支病变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微创小切口 杂交手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分站式
下载PDF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局部脑氧饱和度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7
作者 代文涛 翟明 +2 位作者 吴莹 沈美君 李晓红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8期711-715,共5页
目的探讨以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GDFT)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局部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O_(2))和术后认知功能(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影响。方法选择2... 目的探讨以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directed fluid therapy,GDFT)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中局部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O_(2))和术后认知功能(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POCD)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6月—2023年10月在本院择期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10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常规液体治疗组(C组,49例)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59例)两组。C组根据MAP、CVP行常规液体治疗,G组于SVV及CI指导下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维持SVV≤13%及CI≥2.5 L/(min m^(2))。两组患者均于术中持续监测rSO_(2),记录rSO_(2)基础值(rSO_(2))及术中rSO_(2)最小值(rSO_(2)min),计算rSO_(2)较基础值下降的最大百分比(rSO_(2)%max);记录入室后(T_(0))、麻醉诱导后10分钟(T_(1))、主动脉插管前(T_(2))、体外循环结束后30 min(T_(3))、手术结束后24 h(T 4)时的血流动力学数值;记录术中总输液量和胶体液用量、出血量、尿量以及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情况;记录T_(1)、T_(2)、T_(3)时刻的血中乳酸(LAC),血糖(GLU)含量;记录术前1 d(D_(0))、术后1 d(D_(1))、术后3 d(D_(3))、术后7 d(D 7)MoCA评分。结果G组患者的总输液量、胶体液用量及尿量均比C组明显增高(P<0.05);而G组患者去甲肾上腺素的使用量则明显低于C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G组在T_(1)、T_(2)、T_(3)时刻的CVP均高于C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G组患者的rSO_(2)%max比C组显著较小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rSO_(2)的基础值及最小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_(2)、T_(3)时刻,C组血糖和乳酸含量均高于G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C组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G组,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以维持SVV≤13%及CI≥2.5 L/(min m^(2))为指导的GDFT,可以有效提高脑灌注,减少rSO_(2)下降,从而降低POCD的发病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氧饱和度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术后认知功能
下载PDF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被引量:28
8
作者 胡盛寿 吴清玉 +2 位作者 任杰 王巍 孙晓刚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5-107,共3页
目的:探讨非正中胸壁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适应证和手术方法,并报告13例手术结果。方法:13例患者年龄42~66(平均54.5±8.3)岁,有脑血管意外病史者1例,有陈旧性心肌梗塞者... 目的:探讨非正中胸壁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适应证和手术方法,并报告13例手术结果。方法:13例患者年龄42~66(平均54.5±8.3)岁,有脑血管意外病史者1例,有陈旧性心肌梗塞者4例,合并心功能不全者1例,合并高血压者9例,合并糖尿病者2例。单次和多次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后再狭窄各1例。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其中左前外切口11例,右前外切口1例,左胸骨旁切口1例。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单支移植11例,右乳内动脉与右冠状动脉单支移植1例,左乳内动脉与前降支移植合并大隐静脉与对角支及钝缘支搭蛇形桥1例。1例同时行心肌激光打孔术。结果:无手术死亡,无手术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3小时,平均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9.2±5.9小时。其中10例(76.9%)患者未输血。平均住院费用3.50±0.95万元。4例患者平均随诊6.5±3.3个月,心绞痛消失,2例患者超高速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或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示冠状动脉旁路通畅。结论:微创CABG安全可靠,创伤小,早期结果满意。与体外循环下的CABG相比可以减少输血,降低医疗费用,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冠状动脉旁路 移植术 CABG 心脏外科手术
下载PDF
分站式杂交手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 被引量:33
9
作者 凌云鹏 卢明喻 +4 位作者 鲍黎明 杨威 马玉良 刘健 王伟民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0-93,共4页
目的: 总结左胸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结合的分站式杂交 (Hybrid)手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临床经验。 方法: 2012-05 至 2013-10,87例患者接受 MIDCAB,其中 63 例为单纯 MIDC... 目的: 总结左胸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相结合的分站式杂交 (Hybrid)手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临床经验。 方法: 2012-05 至 2013-10,87例患者接受 MIDCAB,其中 63 例为单纯 MIDCAB 手术(单纯 MIDCAB 组),24例患者接受MIDCAB和PCI相结合的分站式Hybrid手术(Hybrid组)。Hybrid组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严重的前降支病变, 合并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的病变。Hybrid 组在 MIDCAB 围术期接受严格的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结果: 24例分站式 Hybrid 手术均顺利完成。围术期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术后胸腔引流量,单纯 MIDCAB 组与 Hybrid 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82±138)ml vs( 520±190)ml, P =0.47]。随访 1-11 个月,两组均无死亡病例, 无心肌梗死或心绞痛发生。Hybrid 组 23例患者术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均提示乳内动脉桥通畅。 结论:执行严格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的分站式 Hybrid 手术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微创 杂交手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01例临床经验体会 被引量:16
10
作者 胡盛寿 吴清玉 +1 位作者 宋云虎 周玉燕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98-200,共3页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方法及手术适应证 ,并评价其初步临床结果。  方法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1996年 5月~ 1999年 12月完成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0 1例 ,包括经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方法及手术适应证 ,并评价其初步临床结果。  方法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1996年 5月~ 1999年 12月完成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10 1例 ,包括经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组 76例和经胸壁小切口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组 2 5例 ,其中 7例在胸腔镜辅助下获取内乳动脉。  结果 :OPCAB组 76例 ,旁路移植支数平均 2 .5 9支 ,无手术死亡 ,术后并发症包括 :心室颤动并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1例 ,出血二次开胸 3例 ,胸部切口感染 2例 ,肺部并发症 2例 ,肾部并发症 1例 ;MIDCAB组 2 5例 ,旁路移植支数平均1.10支 ,无手术死亡 ,围术期心肌梗塞行再次旁路移植手术 1例 ,出血二次开胸 1例 ,胸部切口感染 1例。  结论 :对于选择的患者 ,非体外循环下 ,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心病 非体外循环
下载PDF
四种不同类型的微创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 被引量:15
11
作者 万峰 陈彧 +2 位作者 王怀军 郝建潮 徐东 《北京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2-44,共3页
目的 分析四种不同类型的微创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 (MIDCAB)的临床应用与特点。方法 总结在 6个单位实施 2 2例MIDCAB手术的临床资料 ,单支病变 19例 ,双支病变 3例 ;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为 (5 7.1±12 .3) %。四种类型手术分别... 目的 分析四种不同类型的微创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 (MIDCAB)的临床应用与特点。方法 总结在 6个单位实施 2 2例MIDCAB手术的临床资料 ,单支病变 19例 ,双支病变 3例 ;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为 (5 7.1±12 .3) %。四种类型手术分别为 :Ⅰ型 (全麻左前外侧LAST切口 ) 15例 ;Ⅱ型 (全麻电视胸腔镜辅助下的小LAST切口 ) 2例 ;Ⅲ型 (连续硬膜外麻醉清醒状态下LAST切口 ) 3例 ;Ⅳ型 (全麻胸骨中下段LESS切口 ) 2例。结果 所有MIDCAB手术均成功 ,同期行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 1例。手术时间 110 .4± 13.2min。术后无死亡病例。 1例LESS切口愈合不良 ,无其他并发症。随访中有 1例术后 1年出现右冠状动脉狭窄 ,行介入治疗成功。其余患者均无心绞痛症状 ,心功能良好。结论 MIDCAB手术安全可靠。四种不同类型手术中 ,以Ⅰ型术式最常用 ,Ⅱ型术式微创效果最好 ,值得推广 ;Ⅲ型术式对技术水平要求高 ,而Ⅳ型术式最易于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小切口冠状动脉搭桥术 手术方式 全麻左前外侧切口 全麻电视胸腔镜手术 连续硬膜外麻醉 全麻胸骨中下段切口
下载PDF
杂交技术在冠状动脉外科中的应用 被引量:17
12
作者 赵强 夏利民 +2 位作者 陈安清 王哲 徐德民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6年第6期421-422,共2页
目的 总结29例杂交技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0年1月~2005年4月,29例冠心病接受杂交技术进行心肌血管化.均为男性,年龄(62.8±9.7)岁.其中合并高血压23例,糖尿病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4例.二支病变10例... 目的 总结29例杂交技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0年1月~2005年4月,29例冠心病接受杂交技术进行心肌血管化.均为男性,年龄(62.8±9.7)岁.其中合并高血压23例,糖尿病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4例.二支病变10例,三支病变19例.左室射血分数0.576±0.108. 结果 29例接受33根移植物,其中左乳内动脉(left internal mammary artery,LIMA)27支,大隐静脉6支.共植入支架41个.平均每例心肌血管化2.5支.全组无死亡,无住院并发症.LIMA血流量(45±14) ml/min.胸腔引流量(274±197) ml,2例(6.9%)接受输血.ICU时间(1.9±0.1) d.术后住院4~11 d,平均7.5 d.29例随访0.5~5.1年,(2.2±0.9)年,无远期死亡和心肌梗死.术后心功能NYHA分级Ⅰ级25例,Ⅱ级4例.冠脉造影共4例,大隐静脉桥血管闭塞1例,支架内再狭窄2例. 结论 杂交技术治疗冠心病中期疗效满意,适用于高危病人,其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杂交技术 微创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经左胸前外侧微创冠脉搭桥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 被引量:7
13
作者 许志锋 凌云鹏 +5 位作者 崔仲奇 赵鸿 宫一辰 傅元豪 杨航 万峰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63-869,共7页
目的:评估经左胸前外侧微创冠脉搭桥术(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MICS CABG)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完... 目的:评估经左胸前外侧微创冠脉搭桥术(minimally invasive cardiac surgery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MICS CABG)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1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完成的经左胸前外侧微创冠脉搭桥术患者作为实验组(MICS CABG组),同期收集接受常规正中开胸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手术(off-pump coronary aortic bypass grafting,OPCABG)患者,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按照年龄、性别、左心室射血分数、体重指数、冠脉血管病变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吸烟、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肾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史、慢性阻塞性肺病史与接受MICS CABG的患者进行1∶1配对作为对照组(OPCABG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临床资料及近中期随访结果。结果:MICS CABG组共入选85例患者,其中男性68例(80.0%),女性17例(20%),平均年龄(63.8±8.7)岁;OPCABG病例451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出85例作为对照组(OPCABG组),匹配后两组基线水平一致(P均>0.05)。MICS CABG组平均搭桥(2.35±0.83)支/例,对照组平均(2.48±0.72)支/例(P=0.284),MICS CABG组无中转正中开胸者,两组均无中转体外循环手术。MICS CABG组与对照组相比,其术后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发生率[1.17%(1/85)vs.3.52%(3/85)]、二次手术率[2.34%(2/85)vs.3.52%(3/85)]、术后新发心房纤颤率[4.70%(4/85)vs.3.52%(3/85)]及新发肾功能不全率[1.17%(1/85)vs.0%(0/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ICS CABG组手术时间较OPCABG组长[(282.8±55.8)min vs.(246.8±56.9)min,P<0.05],但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16.9±7.8)h vs.(29.6±15.9)h]、术后监护病房住院时间[(29.3±20.8)h vs.(51.5±48.3)h]及住院时间[(18.3±3.2)d vs.(25.7±4.2)d]均较短(均P<0.05)。术后冠脉造影检查,MICS CABG组总体桥血管通畅率(A+B级)为96.5%。术后随访1年,两组患者MACCE累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8%(1/85)vs.3.61%(3/83),P>0.05]。结论:经左胸前外侧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安全可行,近中期随访结果良好,MICS CABG出院更早,恢复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胸前外侧小切口 微创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脉多支病变 疗效结果
下载PDF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术33例中期结果报告 被引量:12
14
作者 赵强 王宜青 +3 位作者 夏利民 杨成 唐耀亮 孙晓宁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183-184,共2页
目的 总结 33例经左胸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旁路术 (minimallyinvasivedirectcoronaryarterybypass ,MIDCAB)的中期疗效。 方法  2 0 0 0年 11月~ 2 0 0 3年 4月共行MIDCAB 33例 ,单纯MIDCAB 2 9例 ,杂交技术 4例。 2 5例采用经典MIDC... 目的 总结 33例经左胸小切口微创冠状动脉旁路术 (minimallyinvasivedirectcoronaryarterybypass ,MIDCAB)的中期疗效。 方法  2 0 0 0年 11月~ 2 0 0 3年 4月共行MIDCAB 33例 ,单纯MIDCAB 2 9例 ,杂交技术 4例。 2 5例采用经典MIDCAB ,4例胸腔镜辅助 ,4例AESOP机器人辅助。 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 ,无手术并发症。呼吸机脱机时间 (7 5± 1 9)h ,引流量(2 74± 197)ml,输血率 9 1% (3/ 33) ,术后住院 (6 9± 1 7)d。随访 33例 ,时间 (2 4 3± 5 7)个月 ,无远期死亡 ,心绞痛复发率9 1% (3/ 33)。术后再次冠状动脉造影 4例 ,1例吻合口狭窄 5 0 % ,余 3例前降支与左乳内动脉吻合口通畅。术后导管再次血管化 2例 (6 1% )。 结论 MIDCAB术中期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 杂交技术 机器人
下载PDF
择期“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杂交重建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 被引量:8
15
作者 吴松 凌云鹏 +8 位作者 傅元豪 张鲁锋 杨航 郭丽君 王贵松 崔鸣 牛杰 高炜 万峰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1-116,共6页
目的探讨择期"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杂交重建(hybrid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HCR)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8月在我院行择期"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杂交重建的73例资... 目的探讨择期"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杂交重建(hybrid coronary revascularization,HCR)治疗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4年8月在我院行择期"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杂交重建的73例资料,以同期、同一术者完成的择期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OPCAB)383例作为对照,进行回顾性研究。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比较2组围术期及随访结果。结果与OPCAB组相比,HCR组手术时间短[(152.9±43.8)min vs.(262.6±51.8)min,t=-16.993,P=0.000],术后总引流量少[中位数460(20~2070)ml vs.980(130~8770)ml,Z=-8.232,P=0.000],输血少[12例(16.4%)vs.200例(52.2%),χ2=31.555,P=0.000],机械通气时间短[(9.4±7.4)h vs.(19.0±18.3)h,t=-4.391,P=0.000]。术后HCR组随访73例(100%),OPCAB组随访360例(94.0%)。2组随访时间差异无显著性[(25.0±9.6)月vs.(22.8±10.6)月,t=1.693,P=0.091]。2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or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4例(5.5%)vs.10例(2.8%),χ~2=0.684,P=0.408],生存曲线也无显著性差异(log-rankχ~2=1.041,P=0.308)。结论 "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杂交重建术与OPCAB相比手术时间短,引流量少,输血少,机械通气时间短,随访结果显示其MACCE发生率与OPCAB相近。因此认为,"分站式"冠状动脉血运杂交重建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站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 杂交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小切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 随访结果
下载PDF
胸腔镜辅助下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附7例临床报道 被引量:14
16
作者 胡盛寿 郑哲 孟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08-209,共2页
目的 :探讨胸腔镜辅助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方法。  方法 :胸腔镜辅助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7例 ,5例患者为单支左前降支病变 ,2例为双支病变。在胸腔镜—电视系统监视下游离内乳动脉 ,经 4~ 6 cm的胸壁小切口非体外循环... 目的 :探讨胸腔镜辅助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方法。  方法 :胸腔镜辅助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7例 ,5例患者为单支左前降支病变 ,2例为双支病变。在胸腔镜—电视系统监视下游离内乳动脉 ,经 4~ 6 cm的胸壁小切口非体外循环直视下完成内乳动脉和左前降支的吻合 ,其中 2例双支病变的患者围术期施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处理另外血管的病变。  结果 :游离内乳动脉的平均时间为 5 5分 ,手术均顺利完成 ,无死亡 ,1例二次开胸止血 ,余 6例胸液量均少于 2 0 ml,术后气管插管时间均少于 5小时 ,其中 3例在手术室拔除气管插管 ,除上述 1例二次开胸止血外 ,其他均于术后 7~ 10天顺利恢复出院。  结论 :胸腔镜辅助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术式 ,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微创 胸腔镜 手术方法
下载PDF
冠状动脉杂交术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中远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1
17
作者 何松坚 谭宁 +2 位作者 何谊婷 刘远辉 李华龙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5-170,共6页
目的对比冠状动脉杂交术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中远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从2012年1月到2014年6月,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适宜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目的对比冠状动脉杂交术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中远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从2012年1月到2014年6月,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适宜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及PCI处理的冠心病患者102例,随机分为两组:冠状动脉杂交术组(n=53)和PCI组(n=49),治疗目标为达到最大限度完全血运重建。术后1、3、6、9、12个月及两年随访,术后12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评估靶血管通畅率及SYNTAX评分,记录患者临床状况及心血管不良事件,评价两组患者两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生存率。结果冠状动脉杂交术组造影剂用量低于PCI组(P<0.001),两组IABP支持、监护室时间、LCX及RCA置入支架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杂交术组平均住院时间、总支架长度及术后hs-CRP峰值低于PCI组,冠状动脉杂交术组造影剂肾病、急性心衰、复发心绞痛及术后低血压发生率也低于PCI组(P<0.05),两组院内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脑血管意外及死亡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随访2.4年,平均16.2±11.3个月。随访期间冠状动脉杂交术组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急性心衰及复发心绞痛发生率低于PCI组(分别是1.9%比8.2%、1.9%比8.2%、3.8%比12.2%、5.7%比14.3%,P<0.05),两组脑血管意外、主要出血事件及死亡差异无显著性;冠状动脉杂交术组两年总死亡率为3.8%,PCI组为4.1%。冠状动脉杂交术组术后1年靶血管通畅率为94.1%,高于PCI组的85.1%,SYNTAX评分低于PCI组(P<0.05)。结论与PCI术相比,冠状动脉杂交术可以减少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治疗后中远期不良事件,且手术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冠状动脉杂交术 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多支冠脉病变临床效果及桥血管通畅率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鲁锋 杨航 +3 位作者 凌云鹏 张喆 赵鸿 万峰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7年第9期818-820,共3页
目的 总结分析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技术治疗多支冠脉病变的临床效果及移植血管通畅率.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12例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于我科接受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对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微创冠状动... 目的 总结分析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技术治疗多支冠脉病变的临床效果及移植血管通畅率.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7年4月,12例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患者于我科接受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对患者围手术期资料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微创冠状动脉搭桥的治疗效果.结果 12例患者均顺利接受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治疗.术中共完成远端吻合口26个.术中经左前外侧胸部小切口在直视下获取左侧乳内动脉与前降支搭桥,内窥镜获取下肢大隐静脉连接于升主动脉后与其他冠状动脉搭桥.无患者手术中转为开胸手术.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7.6±4.2)h,监护室停留时间(22.4±8.2)h.10例患者未输血,占83.3%(10/12).造影提示25(25/26,96.2%)个桥吻合口通畅.住院期间无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发生.结论 微创冠状动脉搭桥技术治疗多支冠脉病变安全有效,术后早期造影显示桥血管通畅率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技术 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 冠状动脉造影
下载PDF
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策略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7
19
作者 曹袁媛 吴昊 +4 位作者 张雷 程新琦 赵庆 刘学胜 顾尔伟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18-522,共5页
目的心脏手术患者液体治疗策略历来存有争论。文中旨在观察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策略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12月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98例患者纳入研究... 目的心脏手术患者液体治疗策略历来存有争论。文中旨在观察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策略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12月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98例患者纳入研究。以2016年6月20日进行质量改进为截点。质量改进前56例患者纳入对照组、质量改进后42例患者纳入试验组。质量改进措施为采用以每博量变异和心脏指数为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输注液体,标准化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优化血流动力学。通过电子病历系统采集术中和术后数据,比较两组患者的液体出入量、术后住院天数和并发症、术后苏醒时间、24小时胸腔引流量、6小时内拔管率、ICU驻留时间、术后第1天肌钙蛋白I水平、30天病死率以及半年病死率。结果采用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后,试验组较对照组液体总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万汶输注量显著增加[(676.79±380.90)mL vs(890.48±222.58)mL]、晶体输注量显著减少[(663.84±224.97)mL vs(430.24±201.76)mL]、尿量显著增加[(516.07±224.87)mL vs(695.24±311.53)mL],液体正平衡显著减少[(683.82±556.08)mL vs(456.43±505.36)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血回输、红细胞输注比例、出血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苏醒时间、24小时胸腔引流量、6小时内拔管率、术后第1天肌钙蛋白I水平、ICU驻留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住院天数试验组较对照组显著减少(11.81 d vs 13.82 d,P<0.05)。对其对数转换后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质量改进措施的标准化系数B为-0.296(SE=0.061,P<0.05),说明其他条件相同时,采用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能减少术后住院天数19.4%(95%CI 7.3%~31.5%)。术后并发症从41.07%下降至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中采用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策略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减少术后住院天数,改善患者短期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标导向血流动力学管理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手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13例直视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总结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平 尤斌 +3 位作者 高峰 徐屹 许李力 刘硕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4期461-463,共3页
目的:初步总结直视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的临床体会和近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9月21日至2011年11月22日,单组完成MIDCAB 13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7.4±13.6)岁,范围34~77岁;平均体质量(68.1±8.3)kg... 目的:初步总结直视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MIDCAB)的临床体会和近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10年9月21日至2011年11月22日,单组完成MIDCAB 13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7.4±13.6)岁,范围34~77岁;平均体质量(68.1±8.3)kg;心胸比0.49±0.04;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二瓣置换术(MVR),机械瓣1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G)12例。结果:本组病例围术期及出院后死亡为零;平均手术时间为(4.0±1.0)h,3~5.5 h;气管插管时间平均(12.1±4.8)h,3.5~19 h;ICU时间平均(15.7±3.5)h,7~20 h;术后第一天引流量平均(378.5±187.8)mL,未输血患者:13例(100%);术后住院时间平均(6.7±2.0)d,5~10 d;切口长度平均(7.5±1.4)cm,6~10.0 cm;出院时心功能1级3例、2级10例。结论:直视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近期手术效果良好,安全性高;具有创伤小、切口美观、出血和输血少,无胸骨感染、并发症和病死率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视微创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冠心病 心脏外科手术 临床效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