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震区沟谷宽缓组合对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影响研究
1
作者 赵宇鹏 杨太强 +2 位作者 王昆 程伟 罗军尧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7-175,共9页
岷江上游分布着大量宽缓型和窄陡型泥石流沟,沟道的宽缓和窄陡对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具有重要影响。以岷江上游宽缓型沟谷桃关沟为研究对象,采用Massflow软件模拟再现了沟谷内泥石流的动力过程,得到了“宽缓支沟+宽缓主沟”“窄陡支沟+宽... 岷江上游分布着大量宽缓型和窄陡型泥石流沟,沟道的宽缓和窄陡对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具有重要影响。以岷江上游宽缓型沟谷桃关沟为研究对象,采用Massflow软件模拟再现了沟谷内泥石流的动力过程,得到了“宽缓支沟+宽缓主沟”“窄陡支沟+宽缓主沟”两种组合下的泥石流动力学特征。研究表明:流域内不同级别支沟间的宽缓组合对泥石流的运移具有显著影响,这种沟间组合因素影响了泥石流的速度和泥深。“窄陡+宽缓”组合下,前期泥石流流速较大,下蚀效应明显,扩散路径长,后期多淤积;而“宽缓+宽缓”组合下,沟内泥石流的侧蚀效应更显著,加剧了沟道的演化。这两种组合下的泥石流均有堵塞河道进而发育成堰塞湖的风险。研究成果提高了关于沟道宽缓组合对泥石流运移影响的认识,可为沟谷类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石流 沟谷形态 宽缓-窄陡 动力特征 强震区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岷江上游深切河谷及其对川西高原隆升的响应 被引量:26
2
作者 张岳桥 杨农 孟晖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31-339,共9页
在TM遥感图像解译和地形图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观察,研究了川西岷江上游深切河谷地形地貌特征,认为岷江河谷晚新生代的下切历史分为2个阶段.早期下切作用主要发生在新近纪时期,下切深度大于2 000m,平均下切速率为770m/Ma;晚期下切作... 在TM遥感图像解译和地形图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野外观察,研究了川西岷江上游深切河谷地形地貌特征,认为岷江河谷晚新生代的下切历史分为2个阶段.早期下切作用主要发生在新近纪时期,下切深度大于2 000m,平均下切速率为770m/Ma;晚期下切作用发生在中、晚更新世时期(0.8Ma以来),沿岷江上游形成典型的'V'型谷地,河谷平均下切速率南段为1 875m/Ma,中段为1 620m/Ma,北段为375~750m/Ma.岷江深切河谷地貌的形成是对川西高原新近纪-第四纪快速隆升的响应,为高原隆升历史的恢复提供了重要的地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深切河谷 下切速率 高原隆升 晚新生代
下载PDF
利用不同分辨率卫星影像的NDVI数据估算叶面积指数(LAI)——以岷江上游为例 被引量:35
3
作者 孙鹏森 刘世荣 +3 位作者 刘京涛 李崇巍 林勇 江洪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3826-3834,共9页
短周期的低分辨率遥感数据为大面积估算LAI及季节动态和物候趋势提供了有利工具,但基于高分辨率LAI的遥感估算模型在低分辨率遥感数据上应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研究利用LAI-2000冠层分析仪与跟踪辐射和冠层结构测量仪(TRAC),测定了岷江... 短周期的低分辨率遥感数据为大面积估算LAI及季节动态和物候趋势提供了有利工具,但基于高分辨率LAI的遥感估算模型在低分辨率遥感数据上应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研究利用LAI-2000冠层分析仪与跟踪辐射和冠层结构测量仪(TRAC),测定了岷江上游流域范围内490块野外调查样地(50m×50m样方)的LAI数据,结合同期较高精度卫星数据(TM)建立了不同植被类型的LAI-NDVI算法,在经过传感器的相对校正后,将这种算法应用到同期分辨率较低的MODIS数据和SPOT VEGETATION数据上。结果表明,30m分辨率的TM LAI的均值为4.53,250m MODIS LAI的均值为3.55,1000m VGT LAI的均值为4.20,随着栅格分辨率的降低,总体标准差有增加的趋势,并且LAI值也有不同程度的低估,其中MODIS LAI值被低估约22%。但利用TM LAI数据验证MODIS和VGT LAI数据后发现,250m的MODIS数据预测误差在30%左右,1000m的SPOT数据预测误差则高达50%,空间重采样分析表明,栅格分辨率的降低是导致预测误差扩大的主要原因,而这也是岷江流域植被分布破碎化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面积指数 岷江上游 归一化植被指数 TM MODIS
下载PDF
岷江上游聚落分布规律及其生态特征——以四川理县为例 被引量:31
4
作者 陈勇 陈国阶 杨定国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2-77,共6页
聚落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空间形式,而聚落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山区聚落生态系统是山区人地关系的集中反映。岷江上游既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又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岷江上游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决定了聚落垂直... 聚落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空间形式,而聚落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山区聚落生态系统是山区人地关系的集中反映。岷江上游既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又是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岷江上游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决定了聚落垂直分布的超常规性及其与自然垂直生态带的适应性。生态脆弱区聚落的发展受到耕地、能源和水资源的制约。聚落生态系统是区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聚落生态系统质量的提高既有赖于区域环境的改善,又可以为区域环境的改善创造条件。目前,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人类活动的加剧,岷江上游聚落生态系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态和经济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除采取区域性的措施外(如停止对天然林的砍伐),还必须在聚落生态系统的水平上采取适当的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 生态系统 聚落分布规律 四川 理县 生态特征 聚落生态系统
下载PDF
岷江上游退耕还林的思考 被引量:4
5
作者 叶延琼 陈国阶 樊宏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5-27,共3页
岷江上游不仅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成都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生命线。该区拥有丰富的水、生物、旅游等可再生资源,但在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中表现出退耕面积扩大化、国家补贴政策一刀切、经济林比重过大等问... 岷江上游不仅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成都平原的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生命线。该区拥有丰富的水、生物、旅游等可再生资源,但在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中表现出退耕面积扩大化、国家补贴政策一刀切、经济林比重过大等问题。文章提出,应在克服上述问题基础上,通过调整农村产业内部结构、加大坡耕地改造、发展旅游业,水电业以及加强交通、通讯设施建设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农村产业 补贴政策 经济可持续发展 水电业 退耕还林(草) 坡耕地 岷江上游 经济林
下载PDF
岷江上游植被格局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32
6
作者 李崇巍 刘丽娟 +1 位作者 孙鹏森 葛剑平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04-409,共6页
基于1994年岷江上游TM遥感影像分类,结合海拔、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子及降雨、温度和土壤等气候环境因子,用“3S”技术对岷江上游植被格局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森林、草地和灌丛分布面积比例差异不大,其中针... 基于1994年岷江上游TM遥感影像分类,结合海拔、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子及降雨、温度和土壤等气候环境因子,用“3S”技术对岷江上游植被格局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岷江上游森林、草地和灌丛分布面积比例差异不大,其中针叶林和混交林斑块形状复杂,斑块破碎化程度较高.阔叶林和农田斑块形状简单,斑块破碎度化程度较低;郁闭灌丛和草地的斑块聚集度高,景观连通性较好,混交林斑块聚集度低,景观连通性差;岷江上游植被分布及生长与海拔、温度相关性较高,与降雨无明显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植被格局 环境因子 “3S”技术
下载PDF
基于光谱分析与角度斜率指数的植被含水量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邓兵 杨武年 +1 位作者 慕楠 张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546-2552,共7页
植被含水量是植被生长状态的重要指示因子,是农业、生态和水文等研究中的重要参数,其诊断对于监测自然植被群落的干旱状况、预报森林火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植被光谱反射率与植被含水量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植被波谱不同波段的光谱... 植被含水量是植被生长状态的重要指示因子,是农业、生态和水文等研究中的重要参数,其诊断对于监测自然植被群落的干旱状况、预报森林火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植被光谱反射率与植被含水量的相关性分析,发现植被波谱不同波段的光谱反射率与植被含水量的相关性差异很大,其中可见光红光波段(620~700 nm)、近红外波段(800~1 350,1 600~1 950,2 200~2 400 nm)的光谱反射率与植被含水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选取了660,850,1 630和2 200 nm的光谱反射率作为RED,NIR,SWIR1和SWIR2的波段值来建立角度斜率指数;分析了植被含水量与角度斜率指数的关系,将角度斜率指数(SANI,SASI,ANIR)作为反演植被含水量的参量,建立植被含水量与角度斜率指数之间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对近红外角度指数ANIR改进,提出了近红外角度归一化指数NANI(near infrared angle normalized index)与近红外角度斜率指数NASI(near infrared angle slope index),建立植被含水量与NANI和NASI之间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NANI与Palacios-Orueta等提出的角度斜率指数(SANI,SASI,ANIR)相比有一定的优势,模型可决系数R^2从原最高0.791提高到0.853,RMSE也从原最小0.047降低到0.039。确定了NANI为反演植被含水量的最佳角度斜率指数,并建立了植被含水量反演模型。该研究主要创新点: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通过对原角度斜率指数的改进,提出了NANI和NASI角度斜率指数,使其在植被含水量反演上具有更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谱分析 角度斜率指数 植被含水量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岷江上游山区杂谷脑河流域聚落变迁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实证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刘延国 黄成敏 +2 位作者 王青 王丽 邹强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1期57-62,共6页
以岷江上游山区杂谷脑河流域佳山-桃坪-增头位于同一纵断面上的三个少数民族聚落为研究对象,借助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田野实地调查与勾绘,并辅以文献分析及农户深度访谈佐证的形式,从自然条件分异、区域政策实施、社会文化导向及... 以岷江上游山区杂谷脑河流域佳山-桃坪-增头位于同一纵断面上的三个少数民族聚落为研究对象,借助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田野实地调查与勾绘,并辅以文献分析及农户深度访谈佐证的形式,从自然条件分异、区域政策实施、社会文化导向及经济技术发展等角度,定量刻画聚落的分布规律、变迁模式,深入剖析其驱动机制,展现了在特定的地域条件及历史时段内经由不同主导因素影响下,山区聚落多元化的动态剧变过程,力图为整个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宏观科学的认知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山区聚落 变迁 驱动机制
下载PDF
Neotectonics of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New Geological Evidence for the Change from Early Pleistocene Transpression to Late Pleistocene-Holocene Strike-slip Faulting 被引量:6
9
作者 ZHANG Yueqiao LI Hailong LI Ji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467-485,共19页
We present in this paper some new evidence for the change during the Quaternary in kinematics of faults cutting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t shows that significant shortening deformation occurred duri... We present in this paper some new evidence for the change during the Quaternary in kinematics of faults cutting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t shows that significant shortening deformation occurred during the Early Pleistocene, evidenced by eastward thrusting of Mesozoic carbonates on the Pliocene lacustrine deposits along the Minjiang upstream fault zone and by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pressional ridges of basement rocks along the Anninghe river valley. The Middle Pleistocene seems to be a relaxant stage with local development of the intra-mountain basin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along the Minjiang Upstream and along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Anninghe River Valley. This relaxation may have been duo to a local collapse of the thickened crust attained during the late Neogene to early Pleistocene across this marginal zone. Fault kinematics has been changed since the late Pleistocene, and was predominated by reverse sinistral strike-slip along the Minshan Uplift, reverse dextral strike-slip on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and pure sinistral strike-slip on the Anninghe fault. This change in fault kinematics during the Quaternary allow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by which the marginal ranges of the plateau has been built through episodic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aternary transpression strike-slip faulting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minjiang upstream fault back Longmenshan fault Anninghe faulted valley
下载PDF
基于GIS的岷江上游地貌形态初步分析 被引量:9
10
作者 张会平 张恒兵 +2 位作者 杨农 张岳桥 孟晖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04年第3期116-119,共4页
近些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理论及技术方法等方面日臻完善,同时GIS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地质工作的各个领域。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利用矢量化地形高程数据,构建岷江上游地区数字高程模型(DEM),并对数字图像进行了几何校正,镶嵌... 近些年来,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理论及技术方法等方面日臻完善,同时GIS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地质工作的各个领域。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平台,利用矢量化地形高程数据,构建岷江上游地区数字高程模型(DEM),并对数字图像进行了几何校正,镶嵌配准,实现了岷江上游地区地形地貌的三维模拟显示;利用DEM分析探讨地貌形态,生成一系列地貌分析专题图如地貌高程图、地形坡度图等,并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分析,得出岷江上游地区主体属于中高山陡崖地貌,地形地貌总体呈现由NW向SE倾斜的分布趋势。而岷江源头地区东侧则由于新构造活动强烈,具有隆升幅度较西侧剧烈的特征。通过对岷江上游地区地貌形态的分析研究,为中国东西部地貌边界带的新构造研究做了有益的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GIS) 数字高程模型(DEM) 岷江上游 地貌形态
下载PDF
岷江上游生态学现状及生物多样性保护 被引量:24
11
作者 溥发鼎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83-85,共3页
岷江上游按行政区划包括汶川、茂汶、理县、黑水、松潘 5县 ,是羌族的集中分布区 ,藏、回兄弟民族聚居区 ,区内广漠的森林 ,本是岷江流域得天独厚的大自然保护屏障 ,然而这些林地多分布在高山峡谷坡面上 ,由于长期过伐 ,森林的蓄水保水... 岷江上游按行政区划包括汶川、茂汶、理县、黑水、松潘 5县 ,是羌族的集中分布区 ,藏、回兄弟民族聚居区 ,区内广漠的森林 ,本是岷江流域得天独厚的大自然保护屏障 ,然而这些林地多分布在高山峡谷坡面上 ,由于长期过伐 ,森林的蓄水保水性能降低 ,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自然灾害频繁 ,泥石流、滑坡增加 ,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自 1 998年森林禁伐后 ,为该区生态恢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在西部大开发中 ,区内的生态建设、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有了好的机遇 ,但仍是一项长期繁重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生态学
下载PDF
营盘山遗址——藏彝走廊史前区域文化中心 被引量:14
12
作者 陈剑 陈学志 +1 位作者 范永刚 蔡清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1-3,共3页
文献记载内容和考古发掘成果表明,在构成藏彝走廊的六条南北流向的大河水系中,岷江上游占居极其重要的地位。茂县营盘山遗址发现了下压奠基人牲坑的广场性质遗迹、各种类型的房址、陶窑、灶坑等现象,出土了陶质雕塑人面像等大量高规格... 文献记载内容和考古发掘成果表明,在构成藏彝走廊的六条南北流向的大河水系中,岷江上游占居极其重要的地位。茂县营盘山遗址发现了下压奠基人牲坑的广场性质遗迹、各种类型的房址、陶窑、灶坑等现象,出土了陶质雕塑人面像等大量高规格的遗物,初步确认营盘山遗址是岷江上游地区的一处大型中心聚落,也是藏彝走廊五千年前的区域文化中心,其周围还分布有十余处中小型遗址。以营盘山遗址为代表的遗存是岷江上游地区一种新发现的以具有自身特色的本土文化因素为主体成分,同时吸收了多种外来文化因素的地方文化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彝走廊 遗址 考古发掘 史前 遗物 遗存 遗迹 区域文化 中心 外来文化
下载PDF
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服务地域分异过程与补偿阈值 被引量:5
13
作者 樊敏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1289-1298,共10页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侧与需求侧是当前地理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也是人地关系具象化的表征物。针对岷江上游低阈值生态安全、高风险生态退化、多民族交融共生的区域特征,初步探索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服务地域过程与补偿阈值的研究方...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侧与需求侧是当前地理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领域,也是人地关系具象化的表征物。针对岷江上游低阈值生态安全、高风险生态退化、多民族交融共生的区域特征,初步探索岷江上游山地生态系统服务地域过程与补偿阈值的研究方法,为该区域的生态文明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995—2010年间岷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的地域分异特征显著,生态补偿额度的区域差异也比较明显。2010年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1995年分别增加了3.70×10^9和0.62×10^9元,而2010年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1995年减少13.17×10^9元,造成研究区域整体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林地和草地对岷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贡献较大,空间上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人口修正的生态补偿额度为正值的区域集中在岷江上游的西北地区和正东部,负值区域集中在黑水、松潘和理县附近;乡镇面积修正的生态补偿额度为正值的区域集中在松潘和黑水县,而负值区域集中在茂县和汶川县附近;综合修正生态补偿额度为负值的区域集中在研究区域的西北地区,而正值区域集中在黑水、松潘和理县。研究结果可为深入认识流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社会福祉的耦合关系以及藏羌民族生态补偿的科学分配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生态系统服务 地域分异 生态补偿阈值 岷江上游
下载PDF
闽北建溪流域表层沉积物营养元素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被引量:9
14
作者 叶宏萌 袁旭音 +2 位作者 李国平 万杰 徐健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481-2488,共8页
为了解闽江上游流域沉积物环境的现状,本文研究闽北建溪流域表层沉积物中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描述了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的含量分布,运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并分析碳、氮、磷的比例,阐述... 为了解闽江上游流域沉积物环境的现状,本文研究闽北建溪流域表层沉积物中营养元素的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描述了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的含量分布,运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并分析碳、氮、磷的比例,阐述其相关关系及其环境意义.结果表明,沉积物中TOC、TN和TP的含量均值分别为3.05%、1858.05 mg·kg^(-1)和624.68 mg·kg^(-1),对多数底栖生物处于安全范围; TOC的单因子污染指数范围为2.0—5.8,TN污染指数范围为2.3—4.4,TP指数范围则为0.4—1.7,具有潜在的生态风险;沉积物营养元素比值中TOC/TN均值为16.9,TOC/TP均值为53.7,TN/TP均值为3.2,表明建溪流域沉积物营养元素受内、外源共同输入影响,且以外源作用为主导,其中林地营养物质输出是沉积物营养累积的主要原因之一.总体而言,建溪流域沉积物TN的生态风险较高且主要受流域面源排放影响,TOC与TP的生态风险较低.因此,应着重加强流域氮素面源污染调查并对重点污染源加以严控,减轻流域总氮的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元素 表层沉积物 生态风险 建溪流域 闽江上游
下载PDF
岷江上游地貌侵蚀对泥石流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冯茵 杨武年 +2 位作者 张林 朱渊 李晶晶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13年第2期16-20,25,共6页
岷江流域上游映秀镇银杏乡境内的兴文坪、磨子沟和野牛沟是3条紧邻的泥石流沟,其地质和降雨条件都相类似,但其中磨子沟的暴发频率要显著高于其余2条沟。本文通过对这3条泥石流沟地貌发育阶段以及地形条件的对比分析,证明了控制其泥石流... 岷江流域上游映秀镇银杏乡境内的兴文坪、磨子沟和野牛沟是3条紧邻的泥石流沟,其地质和降雨条件都相类似,但其中磨子沟的暴发频率要显著高于其余2条沟。本文通过对这3条泥石流沟地貌发育阶段以及地形条件的对比分析,证明了控制其泥石流暴发的关键因素是受地形条件的影响。从而为在某一区域内地质和降雨条件都近似的情况下,对地形条件最有利的泥石流沟进行重点防治和预警预报提供依据,并有效的减少突发性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形条件 泥石流 岷江上游 地貌发育阶段 暴发频
下载PDF
两万年来岷江汶川古堰塞湖事件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程雪峰 范念念 +2 位作者 刘维明 杨兴国 刘兴年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61-570,共10页
位于构造活动频繁的高山峡谷地区,常发生滑坡堵江,进而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对河流自然演化及人类文明发展均有着重要影响,非稳态堰塞湖形成蓄水后往往进一步溃决引发特大洪水,致使下游河道严重冲刷并导致大规模基础设施破坏,而稳态堰塞... 位于构造活动频繁的高山峡谷地区,常发生滑坡堵江,进而形成堰塞湖。堰塞湖对河流自然演化及人类文明发展均有着重要影响,非稳态堰塞湖形成蓄水后往往进一步溃决引发特大洪水,致使下游河道严重冲刷并导致大规模基础设施破坏,而稳态堰塞湖会抬高上游侵蚀基准面,抑制上游河床下切,改变河流纵剖面形态。对于古堰塞湖事件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堰塞湖灾害,也可指示地质历史上的极端气候事件与构造运动事件。经野外考察,在青藏高原东缘,岷江上游汶川芤山发现古堰塞坝残留体,以及对应的上游湖相沉积物和下游溃坝特大洪水沉积物,标志着堰塞湖形成—稳定—溃决过程。研究表明,该堰塞湖形成于1.4万年前,初期发生小部分漫顶溃决,后稳定存在近万年,由于地震作用,距今3.8~6.9 ka间溃决消失。深入研究这类地区古堰塞湖形成与溃决,对该地区河流地貌演化研究、现代堰塞湖风险、特大滑坡灾害链防治和理解古人类文明的发展与消亡,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滑坡堵江 芤山古湖 堰塞湖沉积 堰塞湖效应
下载PDF
1937—2018年岷江上游径流演变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梁淑琪 王文圣 黄伟军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61-770,共10页
岷江上游径流演变特征分析可为成都平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紫坪铺站1937—2018年月径流资料,运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Spearman法、R/S分析法、有序聚类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岷江上游径流的年内年际变化特... 岷江上游径流演变特征分析可为成都平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紫坪铺站1937—2018年月径流资料,运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Spearman法、R/S分析法、有序聚类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岷江上游径流的年内年际变化特征、丰枯特性、趋势性、突变性以及周期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岷江上游径流年内分配由远及近呈均匀向不均匀再向均匀转变的特征,1980s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程度最高,2010s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程度最低。②径流在1990s年际变化最大,在1960s年际变化最小,各年代年径流分布的偏态性不一。③径流正逐渐由偏丰、丰向偏枯、枯转变。④年径流在1937—2018年期间呈显著下降趋势,变化幅度约为-0.96m^3s^-1/a,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年径流仍可能呈下降趋势;年径流在1968年发生突变;年径流表现为多时间尺度变化,存在6年和13年的主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径流 趋势 突变 周期
下载PDF
试论明代岷江上游的“番”与“羌” 被引量:3
18
作者 吉俊洪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140-144,共5页
明对岷江上游人群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被称作"番"的人群成分较为复杂,既包含藏也包括一部分羌人在内。文章着重对典籍中有关明代羌民的记载进行了梳理,并从信仰的角度对岷江上游与藏联系密切的番人群的分布进... 明对岷江上游人群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被称作"番"的人群成分较为复杂,既包含藏也包括一部分羌人在内。文章着重对典籍中有关明代羌民的记载进行了梳理,并从信仰的角度对岷江上游与藏联系密切的番人群的分布进行了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岷江上游 羌民
下载PDF
岷江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及其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45
19
作者 张诗羽 张毅 +1 位作者 王昌全 曾志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9-75,共7页
[目的]研究岷江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随不同高程带、坡度带、坡向分布变化的特征及相关性,为该地区利用有利地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防治水土流失提供依据。[方法]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利用Landsat-8OLI遥感影像和DEM数据提取植被覆盖度和... [目的]研究岷江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随不同高程带、坡度带、坡向分布变化的特征及相关性,为该地区利用有利地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防治水土流失提供依据。[方法]在GIS和RS技术支持下,利用Landsat-8OLI遥感影像和DEM数据提取植被覆盖度和地形因子进行叠加分析,构建统计样本定量分析植被覆盖度与地形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研究区总体植被覆盖情况良好,中度以上植被覆盖区占研究区面积75.0%,低植被覆盖区仅占15.2%。植被覆盖度随海拔高度和坡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海拔2 500~3 000m和坡度25°~45°达到最大值;阳坡的植被覆盖度略大于阴坡。各地形因子对不同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程度不同,低植被覆盖区受坡度影响较显著,极高度植被覆盖区受海拔高度影响较显著,其他植被覆盖区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无明显规律。[结论]岷江上游流域植被覆盖度与地形因子关系紧密,地形因子变化对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RS 岷江上游流域 植被覆盖度 地形因子 相关性
下载PDF
福建闽江上游断裂的展布特征及其活动性评价
20
作者 付萍 林锦华 +2 位作者 王洪涛 黄莉菁 王遹其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71-577,共7页
NW向闽江断裂是福建沿海重要的地震构造,前人的研究主要针对闽江断裂下游段,对其上游段的断裂位置、地质特征、最新活动年代等缺乏认识。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对闽江上游断裂的展布特征及活动性等获得了新的认识,表明该段存在两... NW向闽江断裂是福建沿海重要的地震构造,前人的研究主要针对闽江断裂下游段,对其上游段的断裂位置、地质特征、最新活动年代等缺乏认识。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对闽江上游断裂的展布特征及活动性等获得了新的认识,表明该段存在两组性质及活动年代不同的断层,最新活动年代为第四纪早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江上游断裂 展布特征 断裂活动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