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y of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October 12^(th),2019 MS5.2 Beiliu Earthquake,Guangxi,China 被引量:2
1
作者 BI Lisi LU Banghua +1 位作者 YANG Xuan WU Bi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20年第2期227-239,共13页
On October 12th,2019,a MS5.2 earthquake occurred in Beiliu City,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China,with a focal depth of 10 km. The epicenter is located in the junction of Guangxi and Guangdong where the moderate-... On October 12th,2019,a MS5.2 earthquake occurred in Beiliu City,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China,with a focal depth of 10 km. The epicenter is located in the junction of Guangxi and Guangdong where the moderate-strong earthquakes are relatively active. The highest intensity of this earthquake is estimated up to Ⅵ besides the isoseismic line showed an ellipse shape with a long axis trend in the NW direction.The aftershocks are not evenly distributed. The parameters of th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are: strike 346°,dip 85°,rake 19° for the nodal planeⅠ,and strike 254°,dip 71°,rake 175° for the nodal planeⅡ. The type of the coseismic fault is strikeslip. After analyzing these results above and the active faults near the epicenter,we get that the nodal planeⅠ is interpreted as the coseismic rupture plane and the BamaBobai Fault is a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MS5.2 Beiliu earthqua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5.2 Beiliu earthquake Seismogenic structure Border area between Guangdong and Guangxi Bama-Bobai Fault
下载PDF
Aftershock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Sichuan Triggers Large Earthquake in Minxian County, Gansu 被引量:1
2
作者 Hao Ziguo Fei Hongcai +1 位作者 Liu Lian Susan Turner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4期1182-1184,共3页
Because of the confining compression of the Pacific, Eurasian and Indian plates, the Chinese mainland is frequently stricken with earthquakes, especially in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and surrounding areas and along th... Because of the confining compression of the Pacific, Eurasian and Indian plates, the Chinese mainland is frequently stricken with earthquakes, especially in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and surrounding areas and along the NS-trending tectonic zone from Yinchuan to Lanzhou, Chengdu, and finally to the Kunming tectonic belt (Fig. 1). Historical records show that there are 14 earthquakes of 〉Ms 8 occurring in the two regions, eight of which occurred along the latter tectonic belt.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located on both the NS tectonic zone and the Longmenshan fault zone along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ftershock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in Sichuan Triggers Large earthquake in minxian County GANSU
下载PDF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Historical Data of the 1573 AD Minxian Earthquake in Gansu Province and Discussion on Its Seismogenic Structure
3
作者 Zheng Wenjun Lei Zhongsheng +3 位作者 Yuan Daoyang He Wengui Ge Weipeng LiuXingwang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7年第4期445-454,共10页
According to the detailed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records and causative structure of the Minxian M6 1/2 earthquake in 1573 A.D., we have found that the most grievous disaster area lies nearby the Minxian co... According to the detailed study of the historical earthquake records and causative structure of the Minxian M6 1/2 earthquake in 1573 A.D., we have found that the most grievous disaster area lies nearby the Minxian county seat (Minzhou county at that time ). So, we have identified the extremely seismic area of the 1573 A.D. The Minxian M6 1/2 earthquake was located in Minxian city, the intensity of the meizoseismal region is Ⅷ - Ⅳ, the epicenter is 34.4°N, 104.0°E, the location precision is Ⅱ and the deviation of location is less than or equal to 25km. Tectonically, this area lies in the transition region of stress transfer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 between the east Kunlun fault and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west Qiuling fault. The differential activity of the Lintan-Dangchang fault zone is obvious, and only parts of the segment put up Holocene activity. There are landslides and rock bursts of different sizes in the meizoseismal region. By integrated analysis, we conclude that the Minxian-Dangchang segment of the Lintan-Dangchang fault is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the 1573 A.D. M6 1/2 Minxian earthquake, in Gansu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storical earthquake Textual research Seismogenic structure minxian
下载PDF
The Study on Apparent Stress before and after the Minxian M_S6.6 Earthquake on July 22,2013
4
作者 Chen Lijuan Li Yan'e +3 位作者 Yang Liming Chen Jifeng Chen Xuezhong Gong Liwe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6年第2期193-207,共15页
Based on the waveform data observed by the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 of Gansu Province,we calculated the apparent stress of 422 earthquakes with M_L≥ 2. 0 occurring in the surrounding area of the Minxian earthquake fr... Based on the waveform data observed by the regional seismic network of Gansu Province,we calculated the apparent stress of 422 earthquakes with M_L≥ 2. 0 occurring in the surrounding area of the Minxian earthquake from January 2010 to July 2014 and obtaine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apparent stress before and after the Minxian earthquak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high value of apparent stress of earthquakes with M_L≥4. 0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epicenter area before the Minxian earthquake while that of earthquakes with M_L< 4. 0 was not;( 2) Apparent stress around the epicenter area showed an obvious increasing process before the Minxian earthquake and the increasing process has continued after the main shock,which means that this study area is still in the danger of strong earthquak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2013 minxian Ms6. 6 earthquake Apparent stress Temporal and spatialvariation
下载PDF
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震前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空间分布机理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杨晨艺 石富强 +4 位作者 季灵运 杨宜海 苏利娜 杨敏 郑怡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7-326,共20页
对甘东南地区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震前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特征进行总结梳理。根据活动构造单元对地球物理观测台站进行区域划分,统计了相关构造单元上异常的数量和百分比,以及不同学科震前异常数量、百... 对甘东南地区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和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震前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特征进行总结梳理。根据活动构造单元对地球物理观测台站进行区域划分,统计了相关构造单元上异常的数量和百分比,以及不同学科震前异常数量、百分比、异常持续时间等特征,并对异常的空间分布和机理进行分析,讨论了活动构造对异常分布的影响、异常强度与震源机制及断层应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比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震前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百分比高,两次地震的震前电磁异常和跨断层水准测量异常均较为显著,而流体异常不明显;②震前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分布与活动构造相关,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震前异常主要集中在东昆仑-西秦岭断裂带和六盘山-海原断裂带,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震前异常则主要集中在龙门山断裂带和东昆仑-西秦岭断裂带;③两次地震震前地球物理观测异常分布均与GNSS速度场分布特征有较好的对应关系;④安德森断层应力模式解释了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逆冲型)比2017年九寨沟M_(S)7.0地震(走滑型)的形成需要更多的应力积累,因此2013年岷县漳县M_(S)6.6地震虽然震级较小但震前异常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3年岷县漳县MS6.6地震 2017年九寨沟MS7.0地震 观测异常 地震预测
下载PDF
基于地震动参数的烈度评定标准对比研究——以岷县-漳县6.6级地震为例
6
作者 夏坤 肖雪 +2 位作者 董林 吴平川 崔赞涛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60-968,共9页
地震动参数是评定地震时地震烈度的参考依据,是烈度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缺乏某些地震灾害判别现象的地区,地震动参数就成为非常有效的判别标准之一。对岷漳地震震区及周边获取的地震动记录进行处理和计算分析,得到水平向、三分向... 地震动参数是评定地震时地震烈度的参考依据,是烈度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缺乏某些地震灾害判别现象的地区,地震动参数就成为非常有效的判别标准之一。对岷漳地震震区及周边获取的地震动记录进行处理和计算分析,得到水平向、三分向合成地震动参数和地震仪器烈度值;分别开展基于水平向地震动参数、三分向合成地震动参数和地震仪器烈度的烈度评定;探讨三种烈度评定方法对烈度评定结果的影响规律,从地震动参数定量参考指标角度验证现行地震烈度表与原有烈度表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结果表明:基于三分向合成地震动参数和地震仪器烈度的评定过程更为规范,结果更加具体和准确;基于三分向合成地震动参数和地震仪器烈度的烈度评定结果与实际宏观地震烈度符合良好,相差±1度以内的占比55%,相差±2度以内的占比91%,完全吻合率较之水平向地震动参数的烈度评定结果提高了18%。研究对于更加客观和科学地评定地震烈度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烈度评定 地震动参数 仪器地震烈度 宏观地震烈度 岷漳地震
下载PDF
2011年腾冲M_(S)5.2地震前近场地球物理异常分析
7
作者 马学智 李宗兴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4年第2期34-43,共10页
2011年6月20日和8月9日,云南腾冲地区先后发生M_(S)5.2地震,构成腾冲M_(S)5.2双震。2次腾冲M_(S)5.2地震前,地震地球物理异常集中分布在震中100 km范围的近场区,对2次地震近场区内水位、形变(水平摆观测)、水氡、水温、流量等地球物理... 2011年6月20日和8月9日,云南腾冲地区先后发生M_(S)5.2地震,构成腾冲M_(S)5.2双震。2次腾冲M_(S)5.2地震前,地震地球物理异常集中分布在震中100 km范围的近场区,对2次地震近场区内水位、形变(水平摆观测)、水氡、水温、流量等地球物理观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析发现:①大部分异常持续时间在3个月以上,部分异常始于2010年初,显著中期异常测项为腾冲滇19井水位和腾冲水平摆倾斜观测;②2次地震发震前2个月,龙陵邦腊掌水氡测项出现高值异常;③临震阶段,6月20日腾冲M_(S)5.2地震前,腾冲荷花塘、热海大滚锅出现明显宏观异常,震后异常强度和频率明显增强,对8月9日腾冲M_(S)5.2地震有明显指示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在震中85 km范围内,2011年3月10日发生盈江M_(S)5.8地震,2次腾冲地震的中期异常成为此次盈江地震“共同的地震地球物理异常”,且震后部分异常持续,并出现新的异常,表现出异常时空演化过程与地震活动迁移相匹配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M_(S)5.2地震 地球物理观测资料 短临异常 宏观异常
下载PDF
武都形变对岷县Ms5.2级地震的前兆异常反映
8
作者 蒲小武 高原 +1 位作者 苏永刚 韩英 《高原地震》 2004年第2期66-71,共6页
2003年11月13日岷县Ms5 2级地震前,武都应变、倾斜资料均出现了明显的前兆短临异常变化。应变在震前2个多月出现了加速变化,震前20多天受力状态发生变化;倾斜资料在震前3个多月出现NW方向的加速倾斜变化,震前数天模拟曲线、数字化资料... 2003年11月13日岷县Ms5 2级地震前,武都应变、倾斜资料均出现了明显的前兆短临异常变化。应变在震前2个多月出现了加速变化,震前20多天受力状态发生变化;倾斜资料在震前3个多月出现NW方向的加速倾斜变化,震前数天模拟曲线、数字化资料都出现了明显的固体潮汐畸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地震 应变 竖直摆倾斜仪 短临异常
下载PDF
2022年3月17日皮山M_(S)5.2地震区域电磁异常综合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桉赫 冯丽丽 +1 位作者 黄颂 宋春燕 《内陆地震》 2023年第4期362-372,共11页
综合分析2022年3月17日皮山M_(S)5.2地震前震中附近存在的区域电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①本次震中距离地磁低点位移预测线约280 km,且与优势发震时间接近,该异常对应本次地震;②本次地震虽然发生在地磁逐日比和地磁垂直强度极化预测区内... 综合分析2022年3月17日皮山M_(S)5.2地震前震中附近存在的区域电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①本次震中距离地磁低点位移预测线约280 km,且与优势发震时间接近,该异常对应本次地震;②本次地震虽然发生在地磁逐日比和地磁垂直强度极化预测区内,但震级偏小,且距离异常台站较远,异常不对应此次地震;③将地磁逐日比和低点位移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地震短期预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山M_(S)5.2地震 低点位移 地磁逐日比 地磁垂直强度极化
下载PDF
2021-09-16泸县M_(S)6.0地震前波速比变化研究
10
作者 陈丽娟 陈学忠 李艳娥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529-533,共5页
基于2017~2022年ML≥1.5地震的初至P、S波走时数据,利用单震多台和达法计算波速比,探讨2021-09-16四川泸县M_(S)6.0地震前后震中附近地区的波速比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泸县M_(S)6.0地震前震中附近波速比出现下降-回升变化,下降持续时间约... 基于2017~2022年ML≥1.5地震的初至P、S波走时数据,利用单震多台和达法计算波速比,探讨2021-09-16四川泸县M_(S)6.0地震前后震中附近地区的波速比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泸县M_(S)6.0地震前震中附近波速比出现下降-回升变化,下降持续时间约1.25 a,回升持续时间约0.5 a,波速比低值集中在震中周边区域。2019年泸县M_(S)6.0地震前,震中西北侧约66 km处发生的威远M_(S)5.4地震、资中M_(S)5.2地震周边波速比也出现相似的下降-回升变化,下降时间约2 a, 2次地震发生在波速比回升阶段,地震后波速比继续上升,直至泸县地震的发生,且2次地震震中也位于波速比低值集中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县M_(S)6.0地震 威远M_(S)5.4地震 资中M_(S)5.2地震 单震多台和达法 波速比
下载PDF
临潭—宕昌断裂带两次中强地震前宕昌地震台水管倾斜观测的异常变化分析
11
作者 史小平 张磊 《高原地震》 2023年第1期15-20,共6页
通过对宕昌地震台DSQ型水管倾斜观测2009~2019年观测资料的分析,结合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中距54 km)和2019年夏河5.7级地震(震中距195 km),详细解析了宕昌水管倾斜观测资料的趋势异常变化与发生在临潭—宕昌断裂带附近地震之... 通过对宕昌地震台DSQ型水管倾斜观测2009~2019年观测资料的分析,结合2013年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中距54 km)和2019年夏河5.7级地震(震中距195 km),详细解析了宕昌水管倾斜观测资料的趋势异常变化与发生在临潭—宕昌断裂带附近地震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了宕昌水管倾斜观测在临潭—宕昌断裂带附近发生地震前的异常变化特征—东西分量在地震发生前出现了加速变化期和转折变化期,北南分量在东西分量出现转折变化时同步出现加速或转折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潭—宕昌断裂带 岷县-漳县6.6级地震 夏河5.7级地震 趋势性转折
下载PDF
岷县漳县6.6级地震典型滑坡特征及其诱发机制 被引量:28
12
作者 徐舜华 吴志坚 +3 位作者 孙军杰 严武建 苏鹤军 苏永奇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71-476,共6页
地震和降雨是滑坡产生的两大诱因。一般认为二者的耦合作用概率小,在现实中也较少发现有此种实例。岷县漳县6.6级地震中黄土地震滑坡广泛发生,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在相关降雨量数据、航空影像空间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两个地点(永光村滑坡... 地震和降雨是滑坡产生的两大诱因。一般认为二者的耦合作用概率小,在现实中也较少发现有此种实例。岷县漳县6.6级地震中黄土地震滑坡广泛发生,本文通过现场调查,在相关降雨量数据、航空影像空间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两个地点(永光村滑坡和堡子村滑坡)的典型地震黄土滑坡的空间展布特征和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了诱发机制。结果发现:(1)地震滑坡呈带状分布与地震发震构造走向一致;(2)位于极震区范围的永光村黄土滑坡具有泥流特征,土体含水量可达塑限以上,是由于过量降水和强地震动耦合作用下发生;(3)堡子村黄土地震滑坡则主要为强地震动所诱发,滑距较短,并具滞后发生特性。本结果对未来地震中滑坡的预防与防治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6 6级地震 地震滑坡 黄土 降雨 诱发因素
下载PDF
1837年甘肃岷县北6级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40
13
作者 郑文俊 雷中生 +3 位作者 袁道阳 何文贵 葛伟鹏 刘兴旺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0-130,共11页
通过对1837年甘肃岷县北6级地震的历史资料考证、发震构造的综合研究表明:在1837年地震中遭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位于今岷县堡子乡武旗及临潭县陈旗一带(当时的洮州厅以东约15km)。由此确定1837年甘肃岷县地震极震区位于甘肃岷县-临潭-卓... 通过对1837年甘肃岷县北6级地震的历史资料考证、发震构造的综合研究表明:在1837年地震中遭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位于今岷县堡子乡武旗及临潭县陈旗一带(当时的洮州厅以东约15km)。由此确定1837年甘肃岷县地震极震区位于甘肃岷县-临潭-卓尼三县交界,极震区烈度为Ⅷ度,震中位于北纬34.7°,东经103.9°,误差在10km以内。该地区构造位于东昆仑断裂带和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应变传递和构造转换的中间过渡区,其中临潭-宕昌断裂带活动特性差异明显,只有部分地段表现出全新世活动特征,地震极震区一带分布有不同程度的滑坡和基岩崩塌等。综合分析认为,临潭-宕昌断裂带的岷县-宕昌段的前缘分支断裂是甘肃岷县1837年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震 史料考证 发震构造 甘肃岷县北
下载PDF
甘肃东南地区构造活动与2013年岷县—漳县M_S6.6级地震孕震机制 被引量:95
14
作者 郑文俊 袁道阳 +7 位作者 何文贵 闵伟 任治坤 刘兴旺 王爱国 许冲 葛伟鹏 李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058-4071,共14页
位于南北地震带中北段的甘东南地区,其构造变形和构造活动特征与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扩展密切相关,该地区复杂的构造几何形态主要受控于东昆仑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裂,区域新构造运动主要动力来源于青藏高原向北东的扩展.近年来,甘东南... 位于南北地震带中北段的甘东南地区,其构造变形和构造活动特征与青藏高原向北东方向的扩展密切相关,该地区复杂的构造几何形态主要受控于东昆仑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裂,区域新构造运动主要动力来源于青藏高原向北东的扩展.近年来,甘东南地区中强地震频发,本文主要通过对该地区构造活动特征、历史地震等资料的综合分析讨论,结合地球物理、地震学和野外调查等资料,认为青藏高原东北部东昆仑断裂的向北挤压和向东的运动是该地区构造应力集中的主要原因,也是该地区中强地震的主要孕震环境和机制,而西秦岭北缘断裂的走滑及向南北两侧逆冲"花状构造"是临潭—宕昌断裂带上中强地震频繁发生的一个重要动力因素.2013年7月22日发生在甘肃岷县—漳县的MS6.6级地震正好位于临潭—宕昌断裂带中东段上,是该断裂分段不均匀活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构造 构造转换 岷县一漳县地震 孕震机制 甘东南
下载PDF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_S6.6地震灾害特点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李志强 姜立新 +5 位作者 李亦纲 余世舟 卢宁 李锰 袁志祥 苏永齐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93-603,共11页
2013年7月22日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地区(34.5°N,104.2°E)发生M S6.6地震,造成95人死亡,中国地震局启动地震应急Ⅱ级响应。根据现场调查,这次地震最高烈度为Ⅷ度。震区建筑90%以上为土木结构和木结构,且多为老旧房屋... 2013年7月22日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地区(34.5°N,104.2°E)发生M S6.6地震,造成95人死亡,中国地震局启动地震应急Ⅱ级响应。根据现场调查,这次地震最高烈度为Ⅷ度。震区建筑90%以上为土木结构和木结构,且多为老旧房屋,抗震性能差。加之震前灾区持续降雨,造成房屋地基和生土墙体支撑强度降低。与其他地震区相比,相同烈度下土木结构和木结构破坏比例偏大,砖结构和砖混结构破坏明显偏轻。降雨加上巨厚的黄土沉积,导致地震滑坡比较严重。由于这些原因,Ⅷ度区范围偏大,Ⅵ区也相对较大。甘肃定西是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土木结构和抗震性能较差的木结构房屋比例过大。震后重建中,建议以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为主重建灾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MS6.6地震 震害 应急科考
下载PDF
2003年11月13日甘肃岷县M_S5.2地震基本特征 被引量:51
16
作者 郑文俊 刘小凤 +1 位作者 赵广堃 马尔曼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1-65,共5页
2003年11月13日在甘肃省岷县、临潭、卓尼三县交界地带发生了一次MS5.2地震,根据地震现场考察结果,归纳总结了本次地震的基本地震参数、烈度分布、震害特征、发震构造等基本特征,并分析总结了地震烈度偏高和震害严重的基本原因。
关键词 岷县ms5.2地震 地震参数 烈度与震害 发震构造
下载PDF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_S6.6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 被引量:14
17
作者 冯红武 张元生 +3 位作者 刘旭宙 陈继锋 姚海东 张璇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43-447,共5页
使用甘东南地区三维速度模型,利用三维网格搜索法和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及其震后三天的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结合地质构造资料对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结果显示:主震的震中位置为34.5... 使用甘东南地区三维速度模型,利用三维网格搜索法和双差地震定位法对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及其震后三天的余震序列进行了精确定位,结合地质构造资料对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结果显示:主震的震中位置为34.54°N,104.189°E,震源深度13.5km;余震震中呈NW或NWW方向分布,与临潭-宕昌断裂的走向基本吻合,主要分布于5~20km的深度,震中在深度剖面上呈SW向;发震断裂为倾向SW的隐伏断层,位于临潭-宕昌断裂NE方向,距临潭-宕昌断裂约20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地震 地震定位 发震断裂 余震序列
下载PDF
“7·22”岷县漳县地震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与影响因子间关系分析 被引量:24
18
作者 陈冠 孟兴民 +3 位作者 乔良 谭龙 郭富赟 张永军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50-760,共11页
2013年7月22日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处发生了M S6.6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大量房屋、基础设施破坏以及人员伤亡,并诱发了一系列的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隐患。通过现场调查和分析,对此次地震地质灾害隐患类型、分... 2013年7月22日在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处发生了M S6.6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大量房屋、基础设施破坏以及人员伤亡,并诱发了一系列的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隐患。通过现场调查和分析,对此次地震地质灾害隐患类型、分布与主要特点进行概括。利用边坡地质灾害数量和面积发育率两个统计指标,对受灾最为严重的岷县灾区的地震地质灾害分布与地形、地质、地震因子变量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地震地质灾害隐患在高程为2200~2800m范围内集中分布,在0°~15°缓坡内分布最多,坡向为S、SW和W的斜坡在地震作用下易诱发地质灾害,坡位为中坡的边坡内分布地质灾害数量最多;(2)软弱岩层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地质灾害,区内泥盆系和二叠系板岩、灰岩岩组内分布近50%的地质灾害,面积发育率最大的则为新近系中厚层软弱泥岩、砂岩岩组。地质灾害主要沿发震断裂通过或距离较近的地方成片集中分布,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距离发震断裂20km以内的范围内;(3)震中距和PGA与地质灾害数量对应关系不明显,但是面积发育率整体趋势是随着震中距增加而减小,随着PGA增大而增加;地质灾害易发程度随烈度增大而增强;(4)越靠近公路和河流,地质灾害越易发生,集中分布区间分别为距公路0~800m和距河流0~6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地震 地震地质灾害 分布 主要特征 影响因子
下载PDF
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震害分布特征及发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40
19
作者 郑文俊 闵伟 +5 位作者 何文贵 任治坤 刘兴旺 王爱国 许冲 李峰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04-615,共12页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 S6.6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的中北段,东昆仑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裂是该地区复杂多样的构造几何特征中2条主要的边界控制断裂。这次地震的震害分布与临潭-宕昌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为长轴走向NWW的椭圆,极震区... 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 S6.6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的中北段,东昆仑断裂和西秦岭北缘断裂是该地区复杂多样的构造几何特征中2条主要的边界控制断裂。这次地震的震害分布与临潭-宕昌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为长轴走向NWW的椭圆,极震区内严重破坏范围也完全位于该断裂带内,这与临潭-宕昌断裂复杂的几何结构密切相关,也说明地震的发生是多条次级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综合分析认为,受西秦岭北缘断裂带向南侧的扩展和青藏高原向NE扩展过程中东昆仑断裂带的NE向挤压作用共同影响下的临潭-宕昌断裂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县漳县6 6级地震 地震震害 发震构造 临潭-宕昌断裂 甘东南地区
下载PDF
1573年甘肃岷县地震史料考证与发震构造探讨 被引量:30
20
作者 郑文俊 雷中生 +3 位作者 袁道阳 何文贵 葛伟鹏 刘兴旺 《中国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5-83,共9页
通过对1573年甘肃岷县地震的历史资料考证和发震构造的综合研究表明:在1573年岷县地震中遭受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位于如今的岷县县城一带(当时为岷州府所在地)。综合各种资料确定1573年甘肃岷县地震震级为6%,极震区烈度为Ⅷ-Ⅸ度,... 通过对1573年甘肃岷县地震的历史资料考证和发震构造的综合研究表明:在1573年岷县地震中遭受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位于如今的岷县县城一带(当时为岷州府所在地)。综合各种资料确定1573年甘肃岷县地震震级为6%,极震区烈度为Ⅷ-Ⅸ度,震中位于北纬34.40,东经104.0°,震中精度为2类,震中位置偏差小于或等于25km。该地区构造上位于东昆仑断裂带和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应变传递和构造转换的中间过渡区,其中的临潭-宕昌断裂带活动特性差异明显,只有部分地段表现出全新世活动特征,地震极震区一带分布有不同程度的滑坡和基岩崩塌等。综合分析认为,临潭-宕昌断裂带的岷县-宕昌段是甘肃岷县1573年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地震 史料考证 发震构造 甘肃岷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