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alinity effects on the 2014 warm “Blob” in the Northeast Pacific 被引量:1
1
作者 Hai Zhi Pengfei Lin +2 位作者 Rong-Hua Zhang Fei Chai Hailong Liu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9期24-34,共11页
A significant strong, warm “Blob”(a large circular water body with a positive ocean temperature anomaly) appeared in the Northeast Pacific (NEP) in the boreal winter of 2013 2014, which induced many extreme climate ... A significant strong, warm “Blob”(a large circular water body with a positive ocean temperature anomaly) appeared in the Northeast Pacific (NEP) in the boreal winter of 2013 2014, which induced many extreme climate events in the US and Canada. In this study, analyses of th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anomaly variations from the Array for Real-time Geostrophic Oceanography (Argo) data provided insights into the formation of the warm “Blob” over the NEP. The early negative salinity anomaly dominantly contributed to the shallower mixed layer depth (MLD) in the NEP during the period of 2012 2013. Then, the shallower mixed layer trapped more heat in the upper water column and resulted in a warmer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which enhanced the warm “Blob”. The salinity variability contributed to approximately 60% of the shallowing MLD related to the warm “Blob”. The salinity anomaly in the warm “Blob” region resulted from a combination of both local and nonlocal effects. The freshened water at the surface played a local role in the MLD anomaly. Interestingly, the MLD anomaly was more dependent on the local subsurface salinity anomaly in the 100-150 m depth range in the NEP. The salinity anomaly in the 50-100 m depth range may be linked to the anomaly in the 100-150 m depth range by vertical advection or mixing. The salinity anomaly in the 100-150 m depth range resulted from the eastward transportation of a subducted water mass that was freshened west of the dateline, which played a nonlocal rol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early salinity anomaly in the NEP related to the warm “Blob” may be a precursor signal of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RM “Blob” mixed layer depth surface and SUBSURFACE salinity ANOMALIES
下载PDF
Interannual Salinity Variability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in CMIP5 Simulations 被引量:2
2
作者 Hai ZHI Rong-Hua ZHANG +2 位作者 Pengfei LIN Peng YU Rong-Hua ZHANG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4期378-396,共19页
Salinity variability and its causes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are analyzed using observations, reanalysis products and model simulations. The mixed-layer salinity(MLS) budget analyses from observations and reanalysis pr... Salinity variability and its causes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are analyzed using observations, reanalysis products and model simulations. The mixed-layer salinity(MLS) budget analyses from observations and reanalysis products indicate that its interannual evolu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ENSO and is predominantly governed by surface forcing and surface advection in the western-central equatorial Pacific. It is found that the observed MLS tendency leads Nin?o3.4 by about 12 months due to the effect of negative freshwater flux(evaporation minus precipitation). These observation-based analyses are used to evaluate the corresponding simulation using GFDL-ESM2 M. It is evident that the model can simulate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MLS with some discrepancies compared to observations. In the warm pool of the equatorial Pacific the MLS tendency in the model is sensitive to ocean dynamics, however model biases cause the tendency to be underestimated. In particular, the freshwater flux is overestimated while the ocean surface zonal current and vertical velocity at the base of the mixed layer are underestimated. Due to model biases in representing the related physics, the effects of surface forcing on the simulated MLS budget are overestimated and those of subsurface and surface advection are relatively weak. Due to weaker surface advection and subsurface forcing than observed, the simulated compensations for surface forcing are suppressed, and the simulated MLS tendency that leads Nin?o3.4 by 8–10 months, which is shorter than the observed lead time. These results are useful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observational analyses and other model simulations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xed-layer salinity salt BUDGET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tropical Pacific model simulation
下载PDF
基于Argo数据研究南海上层海洋对超强台风“威马逊”(2014)的温盐响应 被引量:1
3
作者 俞杰 张翰 陈大可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4-27,共14页
利用Argo浮标观测数据并结合卫星遥感及锚定浮标观测资料,对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引起的上层海洋温盐响应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超强台风“威马逊”过境时会造成海表面温度冷却和混合层加深。通过计算混合长度和台风引起的垂... 利用Argo浮标观测数据并结合卫星遥感及锚定浮标观测资料,对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引起的上层海洋温盐响应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超强台风“威马逊”过境时会造成海表面温度冷却和混合层加深。通过计算混合长度和台风引起的垂向流速变化解释了次表层温度变化的原因:强混合作用和弱上升流作用致使次表层增温,反之次表层冷却。相比于温度的变化,盐度的响应更为复杂,台风引起的降水会先导致表层盐度降低,随后垂向混合引起表层盐度大幅增加,但是降水的作用能够极大地抑制这一过程;台风离境后,垂向混合减弱,强降水引起盐度大幅降低,甚至会使盐度低于台风过境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强台风 ARGO 温度 盐度 混合层
下载PDF
西北太平洋暖池区台风对海表盐度的影响 被引量:27
4
作者 许东峰 刘增宏 +1 位作者 徐晓华 许建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15,共7页
分析了西北太平洋暖池区2002和2003年夏季ARGO浮标得到的次表层温度和盐度剖面,结果表明大多数台风经过暖池区时,会引起海面盐度下降,这与Kwon和Riser等在大西洋观测到的飓风过后海面盐度上升的结论不同,表明西北太平洋暖池区特有的上... 分析了西北太平洋暖池区2002和2003年夏季ARGO浮标得到的次表层温度和盐度剖面,结果表明大多数台风经过暖池区时,会引起海面盐度下降,这与Kwon和Riser等在大西洋观测到的飓风过后海面盐度上升的结论不同,表明西北太平洋暖池区特有的上层结构以及台风在此海域的降雨与大西洋不同,结果对研究西北太平洋暖池区的混合层混合和热交换过程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O浮标 台风 混合层 海表盐度
下载PDF
夏末秋初南海18°N断面混合层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静 赵飞达 齐义泉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2-58,共7页
基于2004-2012年8-9月份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期间18°N断面的温盐深仪(Conductance Temperature Depth,CTD)观测资料,分析了夏末秋初沿18°N断面的温度、盐度和混合层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南海18°N断面的温度、盐... 基于2004-2012年8-9月份南海北部开放航次期间18°N断面的温盐深仪(Conductance Temperature Depth,CTD)观测资料,分析了夏末秋初沿18°N断面的温度、盐度和混合层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南海18°N断面的温度、盐度和混合层特征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并且混合层的深度和其倾斜程度与风速及风驱动的Ekman平流有关,而所有航次18°N断面东侧均出现等温线、等盐线下凹现象,这与夏末秋初吕宋岛西侧海域存在一个反气旋式涡旋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18°N断面 混合层 温度 盐度
下载PDF
海上×油田聚驱砂岩含水饱和度计算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鹏举 韩文胜 +3 位作者 李丽霞 陈冠中 徐茂河 付勇路 《测井技术》 CAS 2020年第5期468-471,共4页
在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油层经过聚驱后,油层的物性、电性都会发生变化,导致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发生变化,对油层的定性解释需要研究出测井曲线响应特征的变化规律。针对海上×油田咸水配注方式下... 在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油层经过聚驱后,油层的物性、电性都会发生变化,导致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发生变化,对油层的定性解释需要研究出测井曲线响应特征的变化规律。针对海上×油田咸水配注方式下的水淹层,分别研究了原始油层和水驱后、水驱后和聚驱后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注水开发井由于注入水与地层水的矿化度不同,地下的混合液电阻率很难求取。针对水淹层混合液电阻率求取这一难题,建立了联立混合液电阻率方程和阿尔奇电阻率方程同时求取含水饱和度和混合液电阻率的方法。实际应用效果较好,验证了该方法应用于×油田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解释 聚合物驱 水淹层 测井响应 混合液电阻率 矿化度 剩余油分布
下载PDF
混合模型中的层三角变换估计
7
作者 吕纯濂 陶伟 陈舜华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1999年第1期15-19,共5页
提出了有着广泛应用的混合线性模型中参数估计的一种新方法,称为层三角变换估计。将该变换用于检验和估计中,将产生一整套用于全面分析混合线性模型的计算过程。这些过程在计算上是稳定的。
关键词 混合模型 极大似然 约束极大似然 层三角变换
下载PDF
影响南海混合层盐度季节变化的因素分析 被引量:9
8
作者 郭敬 陈显尧 张远凌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0-187,共8页
通过对1950-2012年的南海混合层盐度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南海北部和南部盐度季节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南海北部,影响混合层盐度季节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蒸发降水,其次是水平平流。随着逐步南移,蒸发降水对盐度季节变化... 通过对1950-2012年的南海混合层盐度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影响南海北部和南部盐度季节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南海北部,影响混合层盐度季节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蒸发降水,其次是水平平流。随着逐步南移,蒸发降水对盐度季节变化的影响递减,水平平流的影响逐渐增大;而在南海南部,水平平流的作用超过蒸发降水成为影响盐度的季节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在整个南海区域,冬季海水垂直混合变强,混合层变厚,下层高盐海水进入混合层,使混合层海水盐度变高,从而对冬季海水盐度的上升趋势产生促进作用;夏季南海北部混合层底存在上升流,南海东南部由于Ekman输运导致混合层变厚,都会将混合层以下高盐海水带入混合层,使混合层海水盐度变高,从而对夏季海水盐度下降趋势产生阻碍作用,但垂直混合对盐度季节变化的影响不大,远小于蒸发降水和水平平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混合层盐度 季节变化 蒸发降水 水平平流 垂直混合
下载PDF
海湾水库突然泛咸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岳大伟 高增文 +1 位作者 赵全升 彭玉春 《水资源保护》 CAS 2013年第4期40-44,共5页
通过室内中型水槽实验模拟分层水体受到突然扰动后水体盐分浓度及含盐总量的变化,探讨海湾水库的突然泛咸机理。结果表明,水体受到强烈扰动后,底部咸水与上层淡水的混合将导致库水整体泛咸;表层沉积物中的盐分也是库水泛咸的重要盐源,... 通过室内中型水槽实验模拟分层水体受到突然扰动后水体盐分浓度及含盐总量的变化,探讨海湾水库的突然泛咸机理。结果表明,水体受到强烈扰动后,底部咸水与上层淡水的混合将导致库水整体泛咸;表层沉积物中的盐分也是库水泛咸的重要盐源,扰动条件下表层沉积物盐分的增强释放将强化库水的泛咸程度。海湾水库水体的分层结构与稳定强度明显不同于温度分层水库,导致它与温度分层水库的混合频次不同。海湾水库运行过程中,可以采用机械抽排水库底层咸水等措施来抑制库水泛咸。研究结果可为海湾水库的突然泛咸管理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湾水库 突然泛咸 底边界层 混合 孔隙咸水
下载PDF
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盐度的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胡睿坤 边志刚 +3 位作者 刘子洲 刘聪 翟方国 顾艳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21,共13页
副热带模态水(Subtropical Mode Water;STMW)在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全球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研究了北太平洋STMW核心层盐度(Core Layer Salinity;CLS)的年代际变化及其物理机制。结果表明,CLS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其空... 副热带模态水(Subtropical Mode Water;STMW)在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全球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研究了北太平洋STMW核心层盐度(Core Layer Salinity;CLS)的年代际变化及其物理机制。结果表明,CLS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其空间分布则与背景流场分布特征有关。侵蚀区CLS滞后生成区CLS约1~2年,这主要是海流平流输运引起的。生成区内,STMW的季节循环一般可分为生成期(12-4月)、隔离期(5-6月)和侵蚀期(7-11月),生成期混合层盐度(Mixed Layer Salinity;MLS)决定着隔离期和侵蚀期的CLS,而MLS年代际变化则主要由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存在负相关性的海表面淡水通量的变化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太平洋 太平洋年代际涛动 副热带模态水 年代际变化 季节循环 淡水通量 背景流场 气候变化
下载PDF
基于改进型阿奇公式法定量评价水淹层 被引量:4
11
作者 丁圣 周志峰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99-602,共4页
阿奇公式是计算含油饱和度的基础,但利用此公式计算水淹层含油饱和度、定量评价水淹层时存在局限性,主要是未考虑主要参数的动态变化。文中针对水淹层受注入水影响不断变化的特点,通过岩电实验数据,分析了注入水矿化度对阿奇公式中岩电... 阿奇公式是计算含油饱和度的基础,但利用此公式计算水淹层含油饱和度、定量评价水淹层时存在局限性,主要是未考虑主要参数的动态变化。文中针对水淹层受注入水影响不断变化的特点,通过岩电实验数据,分析了注入水矿化度对阿奇公式中岩电参数和地层水电阻率的影响,建立了油田开发中后期储层岩电参数和地层水电阻率与地层水矿化度的函数关系,实现了岩电参数和地层水电阻率的反演,进而提出了适用于开发中后期水淹层含油饱和度计算的阿奇公式优化模型。实际资料解释表明,改进模型能很好地考虑生产资料的动态变化,能精确计算出水淹层的含油饱和度,结合含水率,为定量分级评价水淹层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奇公式 水淹层 含油饱和度 混合溶液电阻率 地层水矿化度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混合层盐度季节-年际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国平 严幼芳 齐义泉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9-228,共10页
基于2004年1月-2013年12月的Argo及卫星遥感等观测数据,运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分析了热带太平洋混合层盐度(MLS)的时空特征并探讨其物理机制。结果表明:热带西太平洋混合层盐度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南太平洋辐合带(SPCZ)区域尤为显... 基于2004年1月-2013年12月的Argo及卫星遥感等观测数据,运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分析了热带太平洋混合层盐度(MLS)的时空特征并探讨其物理机制。结果表明:热带西太平洋混合层盐度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南太平洋辐合带(SPCZ)区域尤为显著,而南热带太平洋东部的混合层则有变淡的趋势。在季节时间尺度上,MLS在如下的4个区域呈现显著变化:西太平洋暖池、赤道东太平洋美洲沿岸、赤道辐合带(ITCZ)和SPCZ。利用盐收支方程进一步定量分析了两个代表区域(暖池区和ITCZ区)的MLS变化率及其控制因子,研究发现:暖池区淡水通量长年表现为负值,且随季节变化波动不大。除6、7月之外,水平平流对MLS变化率均有正的贡献,其峰期出现在10-12月。ITCZ区的淡水通量存在显著季节变化,其下半年的贡献明显大于上半年,水平平流输送和混合层底的夹卷也在11月达到最大。暖池区的盐度变化主要受到水平平流的影响,混合层底的夹卷作用贡献相对较小,而在ITCZ区混合层底的夹卷贡献作用则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GO 热带太平洋 混合层盐度 盐收支 淡水通量
下载PDF
基于Argo资料的西北太平洋海表面盐度对台风的响应特征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吴铃蔚 凌征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6,共6页
基于1996—2012年西北太平洋Argo剖面浮标盐度观测资料,利用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海表面盐度对台风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海表面盐度对台风的响应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台风过后其路径右侧的海表面盐度显著上升;左侧的则在R50内上升,R50外区... 基于1996—2012年西北太平洋Argo剖面浮标盐度观测资料,利用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海表面盐度对台风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海表面盐度对台风的响应具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台风过后其路径右侧的海表面盐度显著上升;左侧的则在R50内上升,R50外区域普遍下降。进一步分析显示台风强度、移动速度和海洋混合层深度对海表面盐度响应特征均有较大影响。强度大或移动缓慢的台风能造成大范围的海表面盐度上升;强度小或移动快速的台风只在路径右侧造成海表面盐度上升,左侧的则普遍下降。夏季(6-9月)台风过后,海表面盐度在混合层浅的区域普遍大幅上升,在混合层深的区域则在台风路径左右两侧2R50范围内小幅上升,在远离台风路径左侧区域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表面盐度 ARGO剖面浮标 台风 混合层深度
下载PDF
南海中沙群岛海域温盐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诚 吴能友 +6 位作者 吴晓 刘时桥 张经纬 许丞 刘亮 董新柱 陈靓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4,共14页
南海中沙群岛海域夏秋季水团实测温盐深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海水表层温度为30.0~31.2℃,最高温度位于中沙海台区域;表层盐度为33.6~34.1 PSU,最高盐度分布在西北部东岛海域附近;底层温度1~25℃,盐度34.1~35.2 PSU,最高盐度分布... 南海中沙群岛海域夏秋季水团实测温盐深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海水表层温度为30.0~31.2℃,最高温度位于中沙海台区域;表层盐度为33.6~34.1 PSU,最高盐度分布在西北部东岛海域附近;底层温度1~25℃,盐度34.1~35.2 PSU,最高盐度分布在工区东南角。总体上,研究区水团温盐结构表现为表层高温低盐、底层低温高盐的特征,混合层深度为20~90 m。研究区表、中、底层水体垂向流速各不相同,流速为0.01~0.22 m/s。根据FVCOM模型分析了调查区温度、盐度季节性变化特征,冬季,研究区南侧的海域海表温度明显高于北侧,南北温差显著;夏季,海表温盐分布受到台风作用较为明显,海表温度的空间分布趋于均一。数值模拟表明,研究区流场整体表现为冬夏季强、春秋季较弱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模拟结果显示,极端天气在短期内对研究区温盐结构产生显著影响,表现为海表温度降低、混合层深度增加,水体垂向混合作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盐结构 FVCOM数值模型 混合层 极端气候 中沙群岛海域
下载PDF
2018年澳门海域秋季水体温盐分布与层化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梦茜 甘华阳 《海洋预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2-58,共7页
分析了2018年秋季澳门海域的温盐平面与垂向分布特征,并利用线性优化法确定上混合层深度。结果表明:澳门氹环岛近岸存在温度高于外海区域且梯度较大的暖水带,主干道内海水混合强烈,洪湾水道下泄径流量远大于上溯潮水,盐度整体偏低。温... 分析了2018年秋季澳门海域的温盐平面与垂向分布特征,并利用线性优化法确定上混合层深度。结果表明:澳门氹环岛近岸存在温度高于外海区域且梯度较大的暖水带,主干道内海水混合强烈,洪湾水道下泄径流量远大于上溯潮水,盐度整体偏低。温盐具有Ⅰ—Ⅳ4种典型的垂直分布类型:其中Ⅰ类具有明显的3层结构,即上混合层、跃层与下混合层,集中分布于紧邻开阔水域的东、南部海域;Ⅱ类结构的跃层梯度较小,无底部混合层,潮致混合效应较Ⅰ类强,主要存在于澳门南部海域,两者上混合层深度与水深比值约为0.6;Ⅲ类与Ⅳ类为强混合结构。澳门海域水体以混合作用为主,垂向交换条件良好,对海气热量与物质通量等的屏障作用微弱,利于大气复氧与水体自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 温盐特征 层化混合 线性优化法 上混合层深度
下载PDF
VARIABILITY OF THERMOHALINE STRUCTURE AT 4°S,156°E DURING TOGA COARE IOP 被引量:1
16
作者 冯明 胡敦欣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1期21-30,共10页
The thermohaline structure at 4 °S, 156 °E was analyzed based on CTD data acquired during theTOGA COARE Intensive Observing Period(IOP) from November,1992 to February,1993. The ocean re-sponses during two Ma... The thermohaline structure at 4 °S, 156 °E was analyzed based on CTD data acquired during theTOGA COARE Intensive Observing Period(IOP) from November,1992 to February,1993. The ocean re-sponses during two Madden-Julian Oscillation(MJO)events were preliminarily studied based onmeteorological field observation.The main water masses at the observation point were Tropical SurfaceWater, Southern Subtropical Lower Water and Southern Intermediate Water from surface downward. Therewas good correlation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with the wind field,and of the surface salinity with windspeed and rainfalls. Both of the two surface variables were also modulated by upwelling caused by west-erly winds at the observation point. The isohaline layer was not always shallower than the isothermal lay-er in this observation and could be considered as the lower limit of the diurnal variation of theisothermal layers in most cases. The existence of large variations of the maximum salinity core is sug-gested to be related t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OGA COARE IOP temperature salinity mixed layer THERMOCLINE
下载PDF
热带东太平洋淡水池的季节变化
17
作者 池建伟 曲堂栋 +2 位作者 张莹 施平 杜岩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9,共9页
文章利用观测和模式数据,并基于混合层盐度收支方法,研究了热带东太平洋淡水池的季节变化。研究发现:热带东太平洋淡水池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由海表强迫(蒸发与降水)、水平平流和次表层过程共同控制。淡水池的季节变化主要分为扩张与收... 文章利用观测和模式数据,并基于混合层盐度收支方法,研究了热带东太平洋淡水池的季节变化。研究发现:热带东太平洋淡水池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由海表强迫(蒸发与降水)、水平平流和次表层过程共同控制。淡水池的季节变化主要分为扩张与收缩两个阶段。4月至11月为扩张阶段,淡水池向西扩张,最大体积和面积比最小时扩大将近一倍,分别达到2.83×10^5km^3和8.94×10^6km^2。热带辐合带向北移动带来的强降水是淡水池扩张的主要原因,海表强迫决定了混合层盐度降低。12月至3月为淡水池收缩阶段,海表淡水通量的减弱、水平平流和次表层过程的增强导致混合层盐度升高,淡水池向东收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太平洋淡水池 季节变化 混合层盐度收支
下载PDF
阿拉伯海小暖池混合层盐度的年度变化(英文)
18
作者 A.U.MARASINGHE 张玉红 +3 位作者 王东晓 Tilak P.D.GAMAGE 黎大宁 姚景龙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8年第3期299-310,共12页
采用ECMWF的ORAS4盐度资料(1999—2009年)来研究阿拉伯海暖池区(ASMWP)混合层盐度的年际变化.基于ORAS4盐度的季节循环特征与观测资料高度一致,发现了ASMWP混合层盐度变化的异常高(低)盐度时期,即在2003、2005年的7—10月混合层盐度异... 采用ECMWF的ORAS4盐度资料(1999—2009年)来研究阿拉伯海暖池区(ASMWP)混合层盐度的年际变化.基于ORAS4盐度的季节循环特征与观测资料高度一致,发现了ASMWP混合层盐度变化的异常高(低)盐度时期,即在2003、2005年的7—10月混合层盐度异常偏大,而2002年2—4月则有明显减弱.进一步研究发现,混合层盐度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与ENSO和IOD有一定的关系,ASMWP混合层盐度异常在IOD负位向和ENSO负位相的时候偏高,反之亦然.最后,通过盐度收支分析发现,水平输运是导致ASMWP混合层盐度异常年际变化的主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拉伯海暖池区 年际变化 混合层 盐度收支 气候模态指数
下载PDF
The impact of northern Indian Ocean rivers on the Bay of Bengal using NEMO global ocean model
19
作者 Atul Srivastava Anitha Gera +2 位作者 Imran MMomin Ashis Kumar Mitra Ankur Gupt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3期45-55,共11页
The effect of river runoff over the northern Indian Ocean(NIO) especially over the Bay of Bengal(Bo B) has been studied using global Nucleus for European Modelling of the Ocean(NEMO). Two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with... The effect of river runoff over the northern Indian Ocean(NIO) especially over the Bay of Bengal(Bo B) has been studied using global Nucleus for European Modelling of the Ocean(NEMO). Two sensitivity experiments, with and without river runoff are conducted and the influence of river runoff on the Indian Ocean hydrography,stratification and circulation features are studied. It is found that due to river runoff surface salinity over the northern Bo B decreases by more than 5 and the East India Coastal Current strengthens by 2 cm/s during post monsoon season. The fresh river water reaches up to 15°N in the Bo B and is the main cause for low salinity there.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the northwestern Bo B increases by more than 0.2℃ due to the river runoff in summer monsoon while surface cooling upto 0.2℃ is seen in north-west part of Bo B in winter season. The seasonal mixed layer depth in the region is found to be dependent on river runoff. The effect of vertical shear and Brunt Vaisala frequency on stratification is also examined. The ocean water becomes highly stratified up to 3 035 m due to the river runoff. It is found that the energy required for mixing is high in the northern and coastal Bo 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Y of BENG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alinity mixed layer depth STRATIFICATION
下载PDF
印度洋混合层盐度季节变化机制研究
20
作者 许金电 邱云 +2 位作者 靖春生 高璐 林新宇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2-45,共14页
本文利用Argo盐度、SODA海流量、OAFlux蒸发量和TRMM降水量等数据,采用盐度收支方程定量给出了印度洋混合层盐度的收支,揭示了整个印度洋净淡水通量项、平流项、垂向卷夹项的分布、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对混合层盐度变化的主要贡献。结果表... 本文利用Argo盐度、SODA海流量、OAFlux蒸发量和TRMM降水量等数据,采用盐度收支方程定量给出了印度洋混合层盐度的收支,揭示了整个印度洋净淡水通量项、平流项、垂向卷夹项的分布、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对混合层盐度变化的主要贡献。结果表明,就多年平均而言,平流项负贡献(15.14%)大于正贡献(9.89%),说明平流输送把低盐水输送到高盐海域,导致印度洋高盐海域混合层的盐度降低。净淡水通量项的分布和季节变化与降水量基本一致,且正贡献(13.70%)大于负贡献(7.81%),说明净淡水通量项使印度洋的混合层盐度升高(因为多年平均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季节变化显著海域的进一步分析表明,6−11月,西南季风漂流把赤道西印度洋的低盐水(相对阿拉伯海高盐水而言)输送到阿拉伯海西部海域,导致该海域的盐度降低。平流输送把孟加拉湾湾口和中部的高盐水带到北部海域,是导致北部海域盐度升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度收支 机制 混合层 印度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