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性粘土对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体内麻痹性贝毒的影响
1
作者 孟晓君 宋秀贤 +4 位作者 张悦 宋维佳 张培培 申慧慧 俞志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16-624,共9页
目前,改性粘土技术已成为国内外普遍认可的有害赤潮治理方法,但在利用该技术治理产毒藻赤潮过程中,对底栖滤食性贝类体内毒素累积和排出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室内实验,考察了聚合氯化铝改性粘土(MC I)絮凝典型产毒藻——太平洋亚历山大... 目前,改性粘土技术已成为国内外普遍认可的有害赤潮治理方法,但在利用该技术治理产毒藻赤潮过程中,对底栖滤食性贝类体内毒素累积和排出的影响尚不清楚。通过室内实验,考察了聚合氯化铝改性粘土(MC I)絮凝典型产毒藻——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后,虾夷扇贝食用组织和消化腺组织中麻痹性贝毒(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含量、组分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前期毒素累积阶段,虾夷扇贝暴露于A.pacificum3h后,未添加改性粘土的对照组中虾夷扇贝食用组织毒素水平由空白组的未检出迅速升高至13.24μg STXeq/kg,消化腺组织毒素水平由0.68μg STXeq/kg升高至42.97μg STXeq/kg,第4 d时对照组食用组织、消化腺组织毒素水平达到最高,分别为258.67和3208.40μg STXeq/kg。添加0.2 g/L MC I的实验组中,3 h后水体中97%的A.pacificum藻细胞被絮凝沉降,此时虾夷扇贝食用组织和消化腺组织毒素水平远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33和18.39μgSTXeq/kg,第2d时达到98.92和574.54μgSTXeq/k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后呈下降趋势。在随后的毒素排出阶段,实验组虾夷扇贝食用组织和消化腺组织毒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另外,在累积阶段,对照组和实验组虾夷扇贝食用组织和消化腺组织中PSP各组分相对含量差异不大,说明改性粘土未对虾夷扇贝体内的PSP转化造成明显影响。由实验结果可见,改性粘土可有效絮凝去除水体中的A.pacificum藻细胞,减少虾夷扇贝对其的滤食,从而降低了PSP在贝类体内的积累,该研究结果将为改性粘土治理底栖贝类养殖水体有毒赤潮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粘土 太平洋亚历山大藻 虾夷扇贝 麻痹性贝毒
下载PDF
DNA Damage (Comet Assay) as Biomarker of Cd Exposure in Marine Seed Scallops Mizuhopecten Yessoensis Age 1 Year 被引量:1
2
作者 V.V. Slobodskova E.E. Solodova V.P. Chelomi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0年第10期63-69,共7页
关键词 DNA损伤 彗星试验 虾夷扇贝 生物标志物 单细胞凝胶电泳 年龄 种子
下载PDF
虾夷扇贝活力变化对其呈味特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蔡琰 李杨 +2 位作者 李漫 支慧敏 田元勇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4-61,共8页
目的研究虾夷扇贝活力变化对于呈味特性的影响。方法将活品虾夷扇贝在4℃干藏0、6、24 h后,使其分别处于不同的活力状态。通过扇贝组织形态、扇贝闭壳肌中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及其关联化合物、腺苷酸能荷(adenylate ... 目的研究虾夷扇贝活力变化对于呈味特性的影响。方法将活品虾夷扇贝在4℃干藏0、6、24 h后,使其分别处于不同的活力状态。通过扇贝组织形态、扇贝闭壳肌中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及其关联化合物、腺苷酸能荷(adenylate energy charge,AEC)值、线粒体活性、能量代谢物水平等指标分析活力;对加热熟制后的各样品进行感官评价,测定呈味化合物含量、计算味觉活度值;最后分析扇贝活力变化对呈味特性的影响。结果干藏期间扇贝外套膜收缩,活力轻微下降,但ATP及其关联化合物、AEC值均无显著变化(P>0.05)。线粒体活性由85.59%显著下降至59.21%(P<0.05),线粒体功能下降。另外,干藏导致糖酵解代谢物糖原由4.32 g/100 g下降至3.14 g/100 g,同时葡萄糖1-磷酸、果糖6-磷酸、磷酸二羟丙酮等代谢物含量显著上升(P<0.05),三羧酸循环代谢物丙氨酸含量由0.44 mg/g增加至0.71 mg/g。干藏导致扇贝中呈味化合物谷氨酸含量由0.93 mg/g下降至0.51 mg/g,精氨酸含量由9.05 mg/g上升至10.56 mg/g,滋味中鲜味降低、苦味上升。结论虾夷扇贝活力下降导致了谷氨酸含量的下降和精氨酸含量的上升,进而造成扇贝滋味中鲜味的下降和苦味的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 活力 能量代谢 呈味特性 感官评价
下载PDF
高温下3种壳色虾夷扇贝存活率、代谢率、免疫酶活力及HSP70表达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郝振林 刘京哲 +5 位作者 唐雪娇 湛垚垚 田莹 丁君 杨立猛 常亚青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08-115,共8页
以3种壳色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枫叶贝、红贝、白贝)为实验材料,将在15℃暂养的3种壳色虾夷扇贝分别驯化至20,22,24和26℃4个温度梯度(升温幅度为1℃/d),待各处理组达到对应温度梯度后暂养7 d,测定比较3种壳色虾夷扇贝的... 以3种壳色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枫叶贝、红贝、白贝)为实验材料,将在15℃暂养的3种壳色虾夷扇贝分别驯化至20,22,24和26℃4个温度梯度(升温幅度为1℃/d),待各处理组达到对应温度梯度后暂养7 d,测定比较3种壳色虾夷扇贝的存活率、耗氧率和排氨率、抗氧化酶活力和热激蛋白HSP70表达等指标。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3种壳色的虾夷扇贝的存活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白壳色虾夷扇贝的存活率在同一处理组中最高;3种壳色的虾夷扇贝耗氧和排氨率均随温度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同一温度处理组下白壳色虾夷扇贝的代谢率始终高于红贝和枫叶贝;另外,总抗氧化能力(total-antioxidant capacity,T-AOC)、超氧化物歧酶(activity of 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4种免疫酶的活性随温度升高也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同一温度处理组下白壳色虾夷扇贝的免疫酶活力始终高于红贝和枫叶贝;3种壳色虾夷扇贝鳃HSP70的表达模式基本相同,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HSP70持续表达,到26℃时表达量最高,且白壳色扇贝HSP70的相对表达量最高为5.07。综上,白壳色虾夷扇贝在高温应激下表现出较强的抵抗和耐受能力,因此,可将其作为后期耐高温型虾夷扇贝新品系的重要培育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 壳色 高温 免疫酶活力 热激蛋白70(HSP70)
下载PDF
不同苗种来源的中国虾夷扇贝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刘莹 刘卫东 +5 位作者 李文姬 鲍相渤 张明 李云峰 高祥刚 赫崇波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242-247,276,共7页
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于1982年从日本引入中国并展开规模化养殖。由于引入的亲贝数目有限,使虾夷扇贝在人工育苗养殖过程中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下降。本研究使用7对微卫星引物对日本原种贝(♀、♂)自交后的子代群体(RZ)、... 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于1982年从日本引入中国并展开规模化养殖。由于引入的亲贝数目有限,使虾夷扇贝在人工育苗养殖过程中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下降。本研究使用7对微卫星引物对日本原种贝(♀、♂)自交后的子代群体(RZ)、国内种贝(♀、♂)自交后的子代群体(DZ)、日本原种贝(♂)与国内种贝(♀)的杂交群体(ZH)和国内自然海区(中国旅顺月亮湾)天然繁殖群体(HC)4个不同的虾夷扇贝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4个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2~3.8,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718~0.7017,日本野生群体做为种贝繁殖的苗种(RZ)与中国养殖群体相比,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除了DZ群体外其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并无显著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 微卫星 种质资源 杂交
下载PDF
不同生长时期虾夷扇贝壳质的超微结构观察及表面5种元素组成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庞云龙 丁君 +2 位作者 田莹 郝振林 常亚青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8-34,共7页
以人工吊养的已明确月龄的(5月龄、7月龄、9月龄、12月龄、18月龄、30月龄)虾夷扇贝(Patinopecten(Mizuhopecten)yessoensis)为实验材料,从壳顶沿生长线方向纵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不同生长时期贝壳的壳质结构,并探讨了虾夷扇贝生长发育... 以人工吊养的已明确月龄的(5月龄、7月龄、9月龄、12月龄、18月龄、30月龄)虾夷扇贝(Patinopecten(Mizuhopecten)yessoensis)为实验材料,从壳顶沿生长线方向纵切,用扫描电镜观察了不同生长时期贝壳的壳质结构,并探讨了虾夷扇贝生长发育过程中壳质结构的一般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虾夷扇贝壳质包括均质型(homogeneous)、叶状型(foliated)、交错片状型(crossed lamellar)、棱柱型(prismatic)4种结构类型。随着生长期的增加,壳质结构逐渐趋向于复杂,叶状结构和交错片状结构的比例增加。同时分析比较了同一时期"象牙白"品系和普通红褐色虾夷扇贝的贝壳外表面5种化学元素的含量,"象牙白"品系和普通红褐色贝壳所含的C、O、Na、Mg、Ca 5种元素质量分数分别为:24.26%、60.44%、0.63%、0.48%、14.18%和18.24%、56.48%、0.52%、0.36%、24.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Patinopecten(mizuhopecten)yessoensis) 扫描电镜 壳质结构
下载PDF
不同高温水平下虾夷扇贝鳃的显微观察 被引量:4
7
作者 郝振林 程操 +4 位作者 田莹 王荦 毛俊霞 王许波 常亚青 《河北渔业》 2018年第8期17-20,共4页
实验室内营造了20℃、22℃、24℃及26℃四个不同高温水平处理组,将在15℃(对照组)暂养的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分别驯化到相应温度下(升温幅度1℃/d),并饲养7 d。然后采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不同高温水平下虾夷扇贝鳃的组织... 实验室内营造了20℃、22℃、24℃及26℃四个不同高温水平处理组,将在15℃(对照组)暂养的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分别驯化到相应温度下(升温幅度1℃/d),并饲养7 d。然后采用组织学方法研究了不同高温水平下虾夷扇贝鳃的组织结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5℃时鳃小瓣厚度显著高于20℃、22℃、24℃和26℃下的鳃小瓣厚度,且在同一温度下,虾夷扇贝的鳃小瓣外鳃的厚度显著高于内鳃。15℃时虾夷扇贝鳃丝的宽度最大,为40.41μm,显著高于20℃、22℃、26℃时鳃丝宽度(P<0.05),另外,20℃和22处理组,虾夷扇贝鳃丝宽度差异不显著(P>0.05)。15℃时虾夷扇贝丝间隔宽度最大,为36.39μm,显著高于22℃、26℃时丝间隔宽度(P<0.01)。24℃时,鳃小腔与鳃间隔扩张明显。由此可见,高温对虾夷扇贝鳃的组织结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 高温 结构 观察
下载PDF
虾夷扇贝养殖群体及其子代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韩斐斐 张继彪 +2 位作者 李莉 张国范 闫喜武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8,共8页
虾夷扇贝(Patinopecten(Mizuhopecten)yessoensis)于1982年从日本引进,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产业。本研究利用微卫星标记,对獐子岛海域2个养殖群体虾夷扇贝(大耗岛、褡裢岛),1个日本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估,并对2个养殖群... 虾夷扇贝(Patinopecten(Mizuhopecten)yessoensis)于1982年从日本引进,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产业。本研究利用微卫星标记,对獐子岛海域2个养殖群体虾夷扇贝(大耗岛、褡裢岛),1个日本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进行了评估,并对2个养殖群体的群体内繁育和群体间杂交后代进行了遗传和生长检测。结果表明:养殖群体与日本野生群体相比,其遗传多样性没有显著降低,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养殖状况暂时良好。TL群体和DH群体遗传距离很近,DH、TL群体和RB群体的遗传距离远大于TL群体和DH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说明2个养殖虾夷扇贝群体遗传分化较小。分别对4个子代群体的壳长、壳高在幼苗培育第1、5、10、15、20、100、190天进行测量,结果表明生长性状差异不显著。4个子代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差异也不显著,说明养殖群体的遗传背景不清楚,种质资源混交较严重。本研究结果反映了我国虾夷扇贝种质资源评估状况,并为虾夷扇贝的健康养殖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Patinopecten(mizuhopecten)yessoensis) 微卫星 遗传多样性 杂交 生长检测
下载PDF
虾夷扇贝外套膜和肾脏组织cDNA文库构建以及EST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20
9
作者 李云峰 刘卫东 +7 位作者 高祥刚 李文姬 刘莹 傅立元 李宏俊 王健 鲍相渤 赫崇波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78-585,共8页
利用SMARTcDNA文库构建试剂盒首次构建了健康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外套膜和肾脏2种组织的cDNA文库。2个文库容量分别为2.30×106CFU/mL和1.20×106CFU/mL,重组率均超过98%,平均插入片段长度均大于1kb,文库质量符... 利用SMARTcDNA文库构建试剂盒首次构建了健康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外套膜和肾脏2种组织的cDNA文库。2个文库容量分别为2.30×106CFU/mL和1.20×106CFU/mL,重组率均超过98%,平均插入片段长度均大于1kb,文库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将随机选取的4009个克隆进行5′端测序,得到3884个有效序列(外套膜923个,肾脏2961个),测序成功率96.9%。经过质量控制和拼接,共得到2007条单基因簇(Unigenes),包含363个序列重叠群(Contigs)和1644条单一序列(Singletons)。通过BLASTx和BLASTn搜索比对,共有659个Unigenes(外套膜157个;肾脏502个)获得了基因注释(E<e-5),占Unigene总数的32.84%。对Unigene的功能和分类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多种与免疫相关的基因,如凝集素、超氧化物歧化酶、溶菌酶、大防卫素等。利用SSRIT在线工具对2007条Unigene查找微卫星,发现有69个EST中含有微卫星序列,其中40个可以用于引物设计。虾夷扇贝cDNA文库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的EST分析、功能基因的表达和克隆、多态性EST-SSR的筛选以及虾夷扇贝分子遗传学研究、种质资源评价和分子选育等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 CDNA文库 免疫相关基因 EST-SSR
下载PDF
虾夷扇贝遗传连锁图谱的初步构建 被引量:21
10
作者 刘卫东 鲍相渤 +3 位作者 宋文涛 周遵春 赫崇波 虞星炬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29-637,共9页
用AFLP标记首次构建了虾夷扇贝遗传连锁图谱。用56对引物组合对父母本和52个F1代个体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共得到1855个标记,其中多态位点为598(32.2%)个,而354个符合孟德尔1:1分离比。用这些标记和23个偏分离标记(0.01<P<0.05)构建... 用AFLP标记首次构建了虾夷扇贝遗传连锁图谱。用56对引物组合对父母本和52个F1代个体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共得到1855个标记,其中多态位点为598(32.2%)个,而354个符合孟德尔1:1分离比。用这些标记和23个偏分离标记(0.01<P<0.05)构建的虾夷扇贝遗传连锁图谱中,雄性连锁图谱包括178个标记,分布在22个连锁群上,总长度1263.0cM,标记平均间隔为8.1cM,图谱覆盖率为79.3%。雌性连锁图谱包括163个标记,22个连锁群,标记平均间隔为8.9cM,总长度1259.5cM,覆盖率为76.8%。标记在连锁群上分布不均匀并且出现大量0重组率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 遗传连锁图谱 AFLP标记
下载PDF
虾夷扇贝耐高温育种家系的建立与早期筛查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庆志 李石磊 +6 位作者 付成东 张明 滕炜鸣 刘忠颖 刘卫东 李文姬 谭克非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1-377,共7页
对于贝类选择育种,维系大量家系养殖设施的成本巨大,如果能在贝类早期发育阶段对生长、存活进行筛查,提前舍弃那些存活率低、生长慢的家系,将有助于节约家系育种的成本。本实验通过室内模拟升温,比较了10个稚贝期全同胞家系在不同... 对于贝类选择育种,维系大量家系养殖设施的成本巨大,如果能在贝类早期发育阶段对生长、存活进行筛查,提前舍弃那些存活率低、生长慢的家系,将有助于节约家系育种的成本。本实验通过室内模拟升温,比较了10个稚贝期全同胞家系在不同温度下存活率的差异,并对这10个家系在自然海区的生长、存活进行了一周年连续监测。结果表明:在室内8、13、18和23℃4个温度梯度下,10个家系经蓄养15—20d后,18和23℃实验组的稚贝存活率差异显著,其中A08和A09家系的存活率最高,即为提前筛选出的耐高温家系;经自然海区一周年养成后,存活的4个家系(A01、A03、A08和A09)的存活率分别为0.9%±0.1%、0.5%±0.1%、34.3%±3.5%和46.5%±5.3%,但家系间壳高差异不显著,表明家系生长与存活无明显相关性;而A08和A09为耐高温家系,这与室内稚贝期升温筛选的结果一致。本实验验证了高温是导致虾夷扇贝夏季大规模死亡的主要原因,并提供了一种在家系稚贝期进行耐高温性提前筛查的方法,将为虾夷扇贝耐高温品系的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 家系 育种 耐高温 早期筛查
下载PDF
虾夷扇贝“象牙白”品系与普通品系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被引量:18
12
作者 丁君 常亚青 +3 位作者 张婧 郝振林 赵鹏 商国良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2011年第2期121-128,共8页
采用生化方法,对"象牙白"虾夷扇贝与普通虾夷扇贝(对照组)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及脂肪酸组成与含量、矿物元素含量进行测量,并对其营养成分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就一般营养成分而言,"象牙白"组闭壳肌中的水... 采用生化方法,对"象牙白"虾夷扇贝与普通虾夷扇贝(对照组)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及脂肪酸组成与含量、矿物元素含量进行测量,并对其营养成分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就一般营养成分而言,"象牙白"组闭壳肌中的水分含量、粗蛋白含量均高于对照组,粗脂肪含量、灰分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外套膜中除水分含量低于对照组外,其他均高于对照组。就氨基酸组成与含量而言,"象牙白"组闭壳肌中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总量(EAA)、呈味氨基酸总量(DAA)、必须氨基酸指数(EAAI)均高于对照组。就脂肪酸组成而言,"象牙白"组中各部位的脂肪酸量(TFA)、不饱和脂肪酸量(UFA)、单不饱和脂肪酸量(MUFA)、高度不饱和脂肪酸量(HUFA)大多低于对照组,而DHA和EPA含量略高于对照组。总之,"象牙白"虾夷扇贝已表现出分化,在一些重要营养成分上高于对照组,这为"象牙白"虾夷扇贝的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牙白”虾夷扇贝 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下载PDF
高温对虾夷扇贝存活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被引量:17
13
作者 郝振林 丁君 +1 位作者 贲月 常亚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8-142,共5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对温度突变的耐受能力以及在不同高温水平下的存活率、行为、耗氧率和排氨率。试验Ⅰ:将在15℃下暂养的虾夷扇贝分别直接放到20、22、24、26℃的海水中,并在1、2、4、8、12、24、48...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对温度突变的耐受能力以及在不同高温水平下的存活率、行为、耗氧率和排氨率。试验Ⅰ:将在15℃下暂养的虾夷扇贝分别直接放到20、22、24、26℃的海水中,并在1、2、4、8、12、24、48、96 h时测定虾夷扇贝的存活率。试验Ⅱ:将在15℃下暂养的虾夷扇贝分别驯化到20、22、24、26℃,然后饲养7 d,测定虾夷扇贝的存活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表明,在试验Ⅰ温度突变过程中,经96 h胁迫,15~24℃处理组虾夷扇贝的存活率均高于82.29%,且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26℃处理组的虾夷扇贝经12 h胁迫后,其存活率便降为0;虾夷扇贝在8、12、24、48、96 h的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27.52、24.41、24.37、24.24、23.81℃。在试验Ⅱ温度缓升阶段,26℃处理组虾夷扇贝的存活率最低(26.13%),15℃处理组的存活率最高(100%),15~22℃处理组的存活率均高于85%,且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温度对虾夷扇贝耗氧率和排氨率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22℃处理组的耗氧率最高,20℃处理组的排氨率最高,温度(t)与耗氧率(RO)之间的相关方程为RO=-0.1976t2+1.2531t-0.4885(R2=0.973,n=15),温度(t)与排氨率(RN)之间的相关方程为RN=-0.7373t2+4.5917t-1.3133(R2=0.8047,n=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 高温 存活率 耗氧率 排氨率
下载PDF
6种苯系物对虾夷扇贝的生殖毒性作用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摆 贺凌 +4 位作者 高杉 董颖 刘卫东 于坤 周遵春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83-1090,共8页
采用半静水式毒性试验,研究了6种苯系物(苯、甲苯、乙基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对虾夷扇贝的生殖毒性作用。在水温(16±0.5)℃、盐度30.0、p H 8.0条件下,用0.5、2.5、12.5 mg·L-1的苯、甲苯、乙基苯、邻–... 采用半静水式毒性试验,研究了6种苯系物(苯、甲苯、乙基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对虾夷扇贝的生殖毒性作用。在水温(16±0.5)℃、盐度30.0、p H 8.0条件下,用0.5、2.5、12.5 mg·L-1的苯、甲苯、乙基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处理虾夷扇贝的精子、胚胎和幼体,观察6种苯系物对虾夷扇贝的精子活力、卵子受精率、胚胎延滞率、胚胎畸形率、孵化率、幼体畸形率的影响。同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6种苯系物(2.5 mg·L-1)对虾夷扇贝精子超微结构的损伤作用。结果发现:不同浓度苯系物处理组与对照组(0.0 mg·L-1)相比,虾夷扇贝精子的运动时间、卵子受精率及胚胎孵化率显著降低;胚胎发育延滞率、胚胎畸形率和幼体畸形率显著增加为并与处理浓度之间存在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以上结果表明实验浓度下,6种苯系物对虾夷扇贝具有较强的胚胎毒性和生殖毒性作用。通过电镜切片发现,2.5 mg·L-1的苯、甲苯、乙基苯、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导致虾夷扇贝精子超微结构损伤,表现为:精子质膜断裂、部分溶解,线粒体质膜和内嵴断裂、部分溶解。苯系物对虾夷扇贝精子超微结构的损伤可能是影响其精子活力和降低卵子受精率的主要原因之一。上述结果为苯系物对海洋贝类的生殖毒性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 苯系物 胚胎毒性 致畸作用 生殖毒性
下载PDF
高温对虾夷扇贝体腔液免疫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18
15
作者 贲月 郝振林 +1 位作者 丁君 常亚青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58-863,共6页
在实验室内检测了虾夷扇贝对高温突变的耐受能力及在不同高温水平下的存活与相关免疫酶活力。实验分两个阶段:实验Ⅰ,15℃暂养的虾夷扇贝分别被驯化到20、22、24及26℃,检测虾夷扇贝的存活及相关免疫指标。结果表明,15~22℃处理组虾夷... 在实验室内检测了虾夷扇贝对高温突变的耐受能力及在不同高温水平下的存活与相关免疫酶活力。实验分两个阶段:实验Ⅰ,15℃暂养的虾夷扇贝分别被驯化到20、22、24及26℃,检测虾夷扇贝的存活及相关免疫指标。结果表明,15~22℃处理组虾夷扇贝存活率均大于85.21%,且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26℃处理组存活率最低,为26.33%。随温度升高,虾夷扇贝体腔液中T-AOC和MDA含量变化显著(P<0.05),SOD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CAT活力随温度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实验Ⅱ,15℃暂养的虾夷扇贝分别被放到20、22、24及26℃,并在1、2、4、8、12、24、48和96 h时检测其存活和相关免疫指标。结果显示,经96 h胁迫,15~24℃处理组间虾夷扇贝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且均大于82.29%,但26℃处理组虾夷扇贝在经12 h胁迫后,其存活率降为0。2龄虾夷扇贝在8、12、24、48和96 h半致死温度(LT50)分别为27.52、24.41、24.37、24.24和23.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 高温胁迫 过氧化氢酶 超氧化物歧化酶 总抗氧化能力 丙二醛
下载PDF
两种壳色虾夷扇贝壳体尺性状对活体重影响效果的分析 被引量:30
16
作者 赵鹏 丁君 常亚青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5,共5页
选取9月龄壳颜色为白色和普通褐色虾夷扇贝(对照),测量其壳长(X1)、壳高(X2)、壳宽(X3)、活体重(Y),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计算两种壳色虾夷扇贝各性状的相关系数,定量分析了壳体尺性状对活体重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白色扇贝... 选取9月龄壳颜色为白色和普通褐色虾夷扇贝(对照),测量其壳长(X1)、壳高(X2)、壳宽(X3)、活体重(Y),并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计算两种壳色虾夷扇贝各性状的相关系数,定量分析了壳体尺性状对活体重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白色扇贝的壳长、壳高、活体重的表型值均大于褐色扇贝,且差异达极显著(P<0.0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壳色扇贝的壳体尺性状与其活体重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褐色虾夷扇贝壳长对活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壳高最小;白色虾夷扇贝壳高对活体重的直接影响最大,壳宽最小。经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两种壳色扇贝壳体尺性状估计活体重的回归方程,即Y白贝=-16.081+0.168X1+0.288X2+0.577X3,Y褐色贝=-12.085+0.281X1+0.129X2+0.402X3。本研究结果可为虾夷扇贝遗传育种的亲本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 壳色 壳体尺性状 活体重 多元分析
下载PDF
二甲苯、蒽、苯并[α]芘对虾夷扇贝幼贝血清SOD、CAT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7
作者 关晓燕 王摆 +4 位作者 董颖 李姝熳 高杉 刘卫东 周遵春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89-294,共6页
以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为受试生物,设置3种不同浓度的二甲苯、蒽、苯并[α]芘处理健康的虾夷扇贝,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情况,结果发现:0.01~1.0 mg·L^(-1)的二甲苯、0.002~0.2 mg... 以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为受试生物,设置3种不同浓度的二甲苯、蒽、苯并[α]芘处理健康的虾夷扇贝,检测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情况,结果发现:0.01~1.0 mg·L^(-1)的二甲苯、0.002~0.2 mg·L^(-1)的蒽、0.001~0.1 mg·L^(-1)的苯并[α]芘处理6、12 h后,虾夷扇贝血清SOD活性升高,处理12 h后对血清SOD活性诱导率均高于处理6 h的;处理6 h后,血清CAT活性降低,而处理12 h后,血清CAT活性升高;具有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和时效关系,表明二甲苯、蒽、苯并[α]芘对虾夷扇贝具有氧化胁迫作用,可能导致其氧化损伤。相关性分析发现,3种污染物处理6 h后,血清SOD活性与CAT活性变化呈显著负相关;而处理12 h后,血清SOD活性与CAT活性变化呈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为开展二甲苯、蒽、苯并[α]芘对海洋贝类毒性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甲苯 苯并[α]芘 虾夷扇贝 氧化胁迫 超氧化物歧化酶 过氧化氢酶
下载PDF
虾夷扇贝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的克隆与转录表达特性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姜冰 鲍相渤 +3 位作者 张明 高祥刚 李石磊 刘卫东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50-156,共7页
利用RACE和克隆等方法得到了虾夷扇贝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基因全长cDNA序列,该序列全长1 064 bp,5'和3'非编码区(UTR)分别为61 bp和541 bp,开放阅读框(ORF)462 bp,编码153个氨基酸和一个终止密码子。分析发现,此氨基... 利用RACE和克隆等方法得到了虾夷扇贝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基因全长cDNA序列,该序列全长1 064 bp,5'和3'非编码区(UTR)分别为61 bp和541 bp,开放阅读框(ORF)462 bp,编码153个氨基酸和一个终止密码子。分析发现,此氨基酸序列含有形成二硫键的两个半胱氨酸残基以及4个铜结合位点、4个锌结合位点,与已知的Cu/Zn-SOD结构相似,与其它物种同源性较高。进行虾夷扇贝组织分布及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实时荧光定量监测,发现鳃中Cu/Zn-SOD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最高,肾次之,血淋巴中最低;不同发育阶段Cu/Zn-SOD表达量变化明显,其中受精卵和早期D形幼体两个时期表达量相对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 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 序列分析 MRNA表达
下载PDF
SSR不对称PCR法分析虾夷扇贝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5
19
作者 高祥刚 曹洁 +4 位作者 刘莹 刘卫东 傅立元 鲍相渤 赫崇波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8-123,共6页
采用微卫星引物的不对称扩增法(即不对称PCR-SSR方法),得到了较为准确的微卫星,运用8对微卫星标记对取自日本青森县的自然群体(QSX)、俄罗斯海参崴自然生群体(HSW)和大连旅顺口的自然群体(LSK)及大连的广鹿岛(GLD)、獐子岛(ZZD)、小长山... 采用微卫星引物的不对称扩增法(即不对称PCR-SSR方法),得到了较为准确的微卫星,运用8对微卫星标记对取自日本青森县的自然群体(QSX)、俄罗斯海参崴自然生群体(HSW)和大连旅顺口的自然群体(LSK)及大连的广鹿岛(GLD)、獐子岛(ZZD)、小长山(XCS)和凌水桥(LSQ)养殖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平均观察杂合度(H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51563~0.64583和0.67575~0.74535,其中QSX群体的平均杂合度最高,HSW群体的最低,各群体间的差异不显著,说明中国的扇贝的群体遗传多样性仍然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种质资源较丰富。并对常规PCR和不对称PCR方法扩增微卫星的优缺点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对称PCR 微卫星标记 虾夷扇贝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虾夷扇贝脂多糖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LITAF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赫崇波 朱宝 +4 位作者 刘卫东 鲍相渤 李云峰 单忠国 李宏俊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36-741,共6页
脂多糖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TNF-alpha factor,LITAF)是一类重要的炎症细胞因子,在先天性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介质作用。文章根据虾夷扇贝LITAF基因EST序列,应用RACE技术克隆了虾夷扇贝LITAF全长cDNA,对序... 脂多糖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TNF-alpha factor,LITAF)是一类重要的炎症细胞因子,在先天性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介质作用。文章根据虾夷扇贝LITAF基因EST序列,应用RACE技术克隆了虾夷扇贝LITAF全长cDNA,对序列及编码的氨基酸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cDNA全长1 551 bp,其5′非编码区包含76 bp,3′非编码区包含1 001 bp;开放阅读框(ORF)为474 bp,编码157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中存在一个保守的LITAF结构域;理论分子量16.99 kDa,等电点为6.24。LITAF基因序列为3 698 bp,由3个外显子和两个内含子组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LITAF在虾夷扇贝不同组织、不同胚胎发育阶段以及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刺激后各时间段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LITAF基因在所检测的6个成体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肾脏的表达量最高;胚胎发育的7个时期中,担轮幼体时期表达量最高;菌刺激36 h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表达量差异大。LITAF基因是LITAF家族的一员,推测LITAF基因参与虾夷扇贝的先天性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 脂多糖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 序列分析 胚胎发育 基因表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