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GMT、h MLH1基因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对常见药物化疗敏感性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王传玺 梅洁 +3 位作者 闫兆月 张凤平 段冉 丁艮晓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年第5期794-798,共5页
目的研究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错配修复基因(h MLH1)基因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多种常见药物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于2017年6月至2020年10月本院行开颅手术切除的80例胶质瘤石蜡切片标本,按照2∶1比例于... 目的研究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错配修复基因(h MLH1)基因在人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对多种常见药物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于2017年6月至2020年10月本院行开颅手术切除的80例胶质瘤石蜡切片标本,按照2∶1比例于同一时期抽取40例患者经脑外伤减压切除的正常脑组织切片标本,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种标本中MGMT和h MLH1基因表达情况,并采用组织块培养-终点染色-计算机图像分析法完成(TECIA)药敏检测,以分析其对常见药物化疗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脑胶质瘤、正常脑组织中MGMT基因阳性表达率,hMLH1基因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种不同病理类型脑胶质瘤组织MGMT与h MLH1基因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理分级Ⅱ级、Ⅲ级、Ⅳ级脑胶质瘤组织中MGMT与h MLH1基因阳性表达率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洛莫司汀、替尼泊苷、替莫唑胺敏感率与病理分级有关(P<0.05),且MGMT、TopoⅡ阳性表达洛莫司汀、福莫司汀、替尼泊苷、尼莫司汀、替莫唑胺敏感率均明显低于阴性表达(P<0.05)。结论MGMT和h MLH1基因在人脑胶质瘤标本中阳性表达率较高,且其可影响多种药物化疗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脑胶质瘤 MGMT基因 h mlh1基因 化疗敏感性
下载PDF
实时荧光定量PCR和甲基化特异性PCR检测结直肠癌APC、MLH1基因甲基化状态 被引量:4
2
作者 潘程宇 曹俊 +3 位作者 季兴 张丽莉 郭慧敏 邹晓平 《胃肠病学》 2011年第2期77-81,共5页
背景:启动子区甲基化致肿瘤抑制基因失活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检测肿瘤相关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可能为寻找新的结直肠癌诊断、预后相关标记物提供依据。目的:比较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与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基因... 背景:启动子区甲基化致肿瘤抑制基因失活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检测肿瘤相关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可能为寻找新的结直肠癌诊断、预后相关标记物提供依据。目的:比较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与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基因甲基化状态的差异。方法:以FQ-PCR检测66例结直肠癌组织和20例癌旁组织中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相关的抑癌基因APC和错配修复基因MLH1的甲基化状态,同时以MSP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APC基因的甲基化状态。结果:根据FQ-PCR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APC、MLH1基因甲基化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48.5%和54.5%对0%和0%,P=0.000)。FQ-PCR和MSP可检出的甲基化阳性对照DNA最低浓度分别为0.015 ng/μl和1.5 ng/μl,两者对APC基因甲基化状态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DNA甲基化的检测手段中,FQ-PCR的敏感度优于M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DNA甲基化 基因 APC 基因 mlh1 甲基化特异性PCR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一个Lynch综合征的家系研究和MLH1基因的致病分析
3
作者 黄伟 顾瑞冬 +4 位作者 张瑜 张微 邹玺 钱晓萍 王琳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22年第9期823-828,共6页
目的探讨一个Lynch综合征家系的临床和致病基因特点。方法收集一个Lynch综合征家系的临床资料,绘制家系图谱;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基因检测,明确携带的突变,并进一步检测家系其他成员该突变的携带情况,对家系中健康携带者进行... 目的探讨一个Lynch综合征家系的临床和致病基因特点。方法收集一个Lynch综合征家系的临床资料,绘制家系图谱;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基因检测,明确携带的突变,并进一步检测家系其他成员该突变的携带情况,对家系中健康携带者进行风险管控。结果该家系共29名成员,罹患肿瘤5人,发生肿瘤8次(3人为双原发癌),先证者Ⅲ2被诊断为结肠癌、肺癌,发病年龄47岁,家系成员Ⅰ1、Ⅱ2患有结直肠癌,Ⅱ7患有子宫内膜癌、胃癌,Ⅰ2患有淋巴瘤,符合阿姆斯特丹标准Ⅱ和中国人HNPCC诊断标准,是典型的Lynch综合征家系。先证者检测到MLH1基因第10外显子的错义突变c.794G>C(p.Arg265Pro),为可能致病性突变。家系中5人接受二代测序,Ⅱ7、Ⅲ10检测到相同的突变基因,其中Ⅱ7已致病;对健康携带者Ⅲ10纳入风险管控,随访至2021年4月,未患有恶性肿瘤。结论我们报道了一个典型的Lynch综合征家系,发现了MLH1基因可能致病的错义突变,为该突变的致病性提供了新的依据,并为家系中健康携带者提供了规范的健康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YNCH综合征 家系 二代测序 mlh1基因 错义突变
下载PDF
以脑胶质瘤为首发表现MLH1基因突变Lynch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4
作者 赵青 果海娜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24-726,共3页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子宫内膜样癌及升结肠腺癌中MLH1基因突变相关Lynch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随访1例Lynch综合征患者,分析8年间该患者发生脑胶质瘤、子宫内膜样癌、升结肠腺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子宫内膜样癌及升结肠腺癌中MLH1基因突变相关Lynch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随访1例Lynch综合征患者,分析8年间该患者发生脑胶质瘤、子宫内膜样癌、升结肠腺癌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36岁时发生脑胶质瘤,43岁时同时发生子宫内膜样癌及升结肠腺癌。错配修复蛋白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LH1和PMS2蛋白阴性,MSH2和MSH6蛋白阳性;基因检测结果显示MLH1基因错义突变。结论以脑胶质瘤为首发肿瘤表现的MLH1基因突变Lynch综合征临床罕见,该类患者同时或异时多部位肿瘤发病率高,发病年龄更早,需密切监测肠道及肠外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肿瘤 结肠肿瘤 胶质瘤 LYNCH综合征 mlh1基因突变
下载PDF
一个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家系同时出现的APC和MLH1基因突变 被引量:5
5
作者 尚晨光 刘林枝 +2 位作者 王小慧 董颖 张岩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探讨一个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家系APC和MLH1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通过临床表现、家族史及组织病理学等诊断l例FAP女性患者。患者两年后出现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ndometrial intraepithelial... 目的探讨一个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 FAP)家系APC和MLH1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通过临床表现、家族史及组织病理学等诊断l例FAP女性患者。患者两年后出现子宫内膜上皮内瘤变(endometri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EIN),而后者是Ⅱ型Lynch综合征的病变之一。提取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DNA,采用Sanger测序的方法筛查APC和MLH1基因突变。结果该家系同时存在APC基因第7外显子的杂合性突变C.637C〉T(P.R213X)和MLHl基因第12外显子的杂合性突变C.1153C〉T(p.R385C)。两种突变同时出现的情况既往未见报道。前者突变造成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后者突变了造成氨基酸的改变。结论同时出现的APC基因C.637C〉T(P.R213X)和MLHj基因c.1153C〉T(P.R385C)突变是该家系的致病性突变,其出现临床表现的年龄较晚,且严重程度存在差异。对于FAP患者,应询问其家族史并对APC基因进行突变筛查,同时关注其是否存在肠外病变。对于出现子宫内膜病变的患者,可进行MMR基因的筛查,以确定是否同时存在Lynch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LYNCH综合征 APC基因 DNA错配修复基因 mlh1基因
原文传递
拟南芥MLH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作为镉胁迫生物标记物潜力评估 被引量:3
6
作者 何蕾 王鹤潼 +6 位作者 宋婕 崔伟娜 曹霞 惠秀娟 台培东 杨悦锁 刘宛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86-1393,共8页
应用重亚硫酸盐测序技术,研究了镉(Cd)胁迫21 d后拟南芥幼苗错配修复基因Mut L-homologue1(MLH1)启动子甲基化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拟南芥MLH1启动子区域为-346^+42(391 bp),含有71个胞嘧啶:16个Cp G、6个CHG(H为C、A或T)和49个CHH位... 应用重亚硫酸盐测序技术,研究了镉(Cd)胁迫21 d后拟南芥幼苗错配修复基因Mut L-homologue1(MLH1)启动子甲基化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拟南芥MLH1启动子区域为-346^+42(391 bp),含有71个胞嘧啶:16个Cp G、6个CHG(H为C、A或T)和49个CHH位点。对照植株Cp G、CHH和CHG位点的甲基化率分别为44.8%、40.5%和52.0%。随Cd胁迫浓度的增加,MLH1启动子区胞嘧啶位点发生超甲基化和去甲基化的位点数逐渐增加;这些位点的甲基化率均呈上升趋势,且均高于对照组(除CHG位点外)。MLH1启动子区域71个胞嘧啶中,Cp G6、Cp G9、CHH44和CHG4位点的甲基化多态性对Cd胁迫更敏感,且具有剂量-效应关系;其中0.25 mg·L-1Cd胁迫下,Cp G9位点为超甲基化,其甲基化变化率为20.0%,其他3个位点为去甲基化,其甲基化变化率分别为12.0%、20.0%和20.0%。相对于幼苗的其他生物学性状(叶片数、生物量及叶绿素含量),Cd胁迫下MLH1启动子甲基化变化更显著且敏感,上述4个胞嘧啶热点的甲基化多态性可作为检测Cd胁迫对植物遗传毒性效应潜在的、有效的生物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 mlh1基因启动子 生物标记物 拟南芥 甲基化
原文传递
MLH1基因415G/C多态与结肠癌遗传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陶卫平 胡胜 +1 位作者 冯觉平 谢忆山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14-317,共4页
目的探讨MLH1基因415G/C多态与我国汉族人群结肠癌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97例散发结肠癌患者,138名正常对照,以及5个结肠癌家系的6例结肠癌患者,19名直系亲属。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检测外周血MLH1基因415位... 目的探讨MLH1基因415G/C多态与我国汉族人群结肠癌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97例散发结肠癌患者,138名正常对照,以及5个结肠癌家系的6例结肠癌患者,19名直系亲属。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检测外周血MLH1基因415位点多态性。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基因型结肠癌患者正常结肠黏膜的MLH1mRNA表达。结果散发结肠癌患者MLH1基因415位点CC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35,OR=5.29,95%CI:1.07~26.04)。结肠癌家系中患者和直系亲属的C等位基因的频率明显高于散发患者和正常对照(P=0.003和P=0.006)。各基因型结肠癌患者正常结肠黏膜的MLH1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LH1基因415G/C多态可能是我国散发结肠癌的遗传易感因素,但不是通过下调MLH1mRNA表达而致病的。结肠癌家系中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结肠癌可能性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lh1基因 结肠癌 易感性 散发
原文传递
DNA错配修复基因MSH2和MLH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食管癌发生风险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何丹 任鹏亮 +4 位作者 范雪娇 杨晓龙 李俊葓 刘琳 刘戟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2年第4期145-148,共4页
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MSH2和MLH1单核苷酸多态性对于食管癌易感性的潜在作用。方法:采用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PCR-RFLP检测包括正常对照132例,食管癌患者169例MSH2c.2063T>G和MLH1IVS14-19A>G两个基因多态性位... 目的:探讨DNA错配修复基因MSH2和MLH1单核苷酸多态性对于食管癌易感性的潜在作用。方法:采用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应用PCR-RFLP检测包括正常对照132例,食管癌患者169例MSH2c.2063T>G和MLH1IVS14-19A>G两个基因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出比值比(OR)和95%置信区间(95%CI),估计不同基因型频率分布与食管癌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MSH2c.2063T>G携带突变等位基因个体发生食管癌的风险是非携带者的3.24倍。MLH1IVS14-19A>G突变等位基因携带者发生食管癌风险是非携带者的1.58倍。对MSH2和MLH1基因交互作用分析发现两突变基因型携带者发生食管癌风险大大增加并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DNA错配修复基因MSH2c.2063G突变等位基因和MLH1IVS14-19G突变等位基因可能在促成食管癌发生过程起到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错配修复MSH2基因 mlh1基因 食管癌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MLH1、MSH2基因多态性与肾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邢兆辉 徐洋 +3 位作者 李红松 李成镇 王英慧 牛吉瑞 《黑龙江医学》 2018年第11期1152-1154,共3页
目的研究MLH1、MSH2基因多态性与肾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应用PCR-RFLP法对180例肾癌病人及199名健康人的外周血进行MLH1 IVS14-19A> G和MSH2 c2063 T> G多态性位点基因分型。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分... 目的研究MLH1、MSH2基因多态性与肾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应用PCR-RFLP法对180例肾癌病人及199名健康人的外周血进行MLH1 IVS14-19A> G和MSH2 c2063 T> G多态性位点基因分型。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计算两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通过年龄、性别校正后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评估各种基因型与肾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MLH1GG等位基因的携带者发生肾癌的风险是AA野生型纯合子的2. 42倍,MSH2突变杂合子TG和纯合子GG与野生型TT携带者相比,更易患肾癌。结论 DNA修复基因的两个多态性位点MSH2 c2063G突变等位基因及MLH1 IVS14-19G突变等位基因与肾癌的发生有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错配修复 MSH2基因 mlh1基因 肾癌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错配修复基因MLH1启动子甲基化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吉敏 盛剑秋 +10 位作者 付蕾 牧宏 黄继胜 韩敏 孙自勤 张宏 武子涛 张英辉 李爱琴 夏长虹 李世荣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291-293,共3页
目的了解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中MLH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过度甲基化现象。方法在错配修复基因微小突变检测和大片段缺失检测等实验的基础上,对47例DNA标本进行硫化处理,然后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标本中MLH1基因... 目的了解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中MLH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的过度甲基化现象。方法在错配修复基因微小突变检测和大片段缺失检测等实验的基础上,对47例DNA标本进行硫化处理,然后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标本中MLH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情况。结果47例标本中发现6例存在MLH1基因启动子过度甲基化,检出率为12.8%,其中4例表现为完全甲基化,2例表现为部分甲基化。结论MLH1基因启动子过度甲基化现象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中发生率较高,是HNPCC发病的相关因素之一。过度甲基化现象的研究有助于致癌机制的进一步探讨和揭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 mlh1基因 启动子 甲基化
下载PDF
减数分裂关键基因Spo11和Mlh1在鲫鲤杂交鱼中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辣 张美文 +7 位作者 朱明 李琪 贺旺超 秦伟玲 周毅 杨聪慧 张纯 刘少军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251-2258,共8页
【目的】明确鲫鲤杂交鱼减数分裂关键基因(Spo11和Mlh1)的序列和表达特征,揭示异源双亲减数分裂因子在杂交品系的传代中是否存在选择压力,为解析远缘杂交跨越生殖障碍打下遗传学基础。【方法】以已形成稳定品系的鲫鲤杂交鱼为研究对象,... 【目的】明确鲫鲤杂交鱼减数分裂关键基因(Spo11和Mlh1)的序列和表达特征,揭示异源双亲减数分裂因子在杂交品系的传代中是否存在选择压力,为解析远缘杂交跨越生殖障碍打下遗传学基础。【方法】以已形成稳定品系的鲫鲤杂交鱼为研究对象,包括红鲫(RCC)、湘江野鲤(CC)、鲫鲤杂交子代(F1)和异源四倍体鲫鲤(4nAT),通过分子克隆、序列比对及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研究Spo11基因和Mlh1基因在鲫鲤杂交鱼中的遗传规律和表达特征,并分析其与原始父母本间的关系。【结果】RCC、CC、F1和4nAT的Spo11基因CDS序列绝大部分为1152 bp,仅4nAT中存在1157 bp的CDS序列;在F1和4nAT中均稳定获得2种原始亲本的独立遗传片段,且在4nAT中还检测到原始父母本重组基因片段[4n-SPO11-11-2(MT648223)],其与原始母本RCC-Spo11基因对应片段的相似性为96.2%,与原始父本CCSpo11基因对应片段的相似性为93.7%,表明Spo11基因表达模式并非完全保守性及4nAT存在遗传变异性。Mlh1基因CDS序列在鲫鲤杂交鱼中同样稳定存在,表现出稳定的杂合遗传特征,即F1和4nAT中既存在RCC-Mlh1基因CDS序列(相似性为99.5%),也存在CC-Mlh1基因CDS序列(相似性为99.4%),鲫鲤杂交鱼相应的遗传片段和原始亲本间仅存在极少的基因位点变异。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SPO11蛋白和MLH1蛋白在鲫鲤杂交子代中均能正常表达。其中,4nAT的精巢中仅表达相对分子量较大的SPO11-β亚体,而F1的精巢中仅表达相对分子量较小的SPO11-α亚体。【结论】F1和4nAT能稳定杂合遗传原始亲本RCC的Spo11基因和Mlh1基因,虽然在CDS序列结构上存在少量差异,但最终都能独立表达相关蛋白,即杂交鱼形成过程中减数分裂关键基因的表达正常可为其跨越生殖障碍打下分子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源四倍体鲫鲤(4nAT) Spo11基因 mlh1基因 减数分裂 远缘杂交 遗传模式
下载PDF
Lynch综合征家系中MLH1 c.463dupC基因突变的特点和临床分析
12
作者 周大杨 刘畅 +7 位作者 黄鉴 许宁 吉祥 杨可欣 彭继邦 潘海 徐文静 珠珠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47-551,共5页
本研究报道1个Lynch综合征(LS)家系中MLH1 c.463dupC基因新突变位点,并分析该家系的临床和致病基因特点。回顾性纳入2020年10月2日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1例40岁女性结肠癌患者,收集该家系的临床资料并绘制家系图谱,其家族... 本研究报道1个Lynch综合征(LS)家系中MLH1 c.463dupC基因新突变位点,并分析该家系的临床和致病基因特点。回顾性纳入2020年10月2日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1例40岁女性结肠癌患者,收集该家系的临床资料并绘制家系图谱,其家族肿瘤史符合阿姆斯特丹标准Ⅱ和中国人LS诊断标准,是典型的LS家系。先证者通过二代测序(NGS)检测到MLH1基因位于第6外显子的胚系移码错义突变c.463dupC,为可能致病性变异。随后针对MLH1基因对家系中共20名直系成员进行Sanger测序,发现7例携带该突变并将其纳入LS高风险管控。随访至2023年10月,先证者新患子宫内膜及宫颈息肉,1例患结直肠癌,2例新发肠息肉,均得到早期干预和治疗;2例未出现表型。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可能致病性MLH1 c.463dupC新突变位点,为该突变的致病性提供了依据,并为家系携带者提供了规范的健康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LYNCH综合征 mlh1基因突变 家系分析 风险管控
原文传递
MLH1 promoter germline-methylation in selected probands of Chinese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families 被引量:4
13
作者 Heng-Hua Zhou Shi-Yan Yan +6 位作者 Xiao-Yan Zhou Xiang Du Tai-Ming Zhang Xu Cai Yong-Ming Lu San-Jun Cai Da-Ren Shi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48期7329-7334,共6页
AIM: To detect the MLH1 gene promoter germline- methylation in probands of Chinese hereditary non- 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 and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methylation in MLH1 gene promoter and molecular ge... AIM: To detect the MLH1 gene promoter germline- methylation in probands of Chinese hereditary non- 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 and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methylation in MLH1 gene promoter and molecular genetics in screening for HNPCC.METHODS: The promoter germline methylation of MLH1 gene was detected by methylation-specific PCR (MSP) in 18 probands from unrelated HNPCC families with high 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 (MSI-H) phenotype but without germline mutations in MSH2, MLH1 and MSH6 genes. At the same time, 6 kindreds were col- lected with microsatellite-stability (MSS) phenotype but without germline mutations in MSH2, MIH1 and MSH6 genes as controls. The results of MSP were confirmed by clone sequencing. To ensur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results, family H65 with nonsense germline mutation at c.2228C 〉 A in MSH2 gene was used as the negative control and the cell line sw48 was used as the known positive control along with water as the blank control. Immunochemical staining of MIH1 protein was performed with Envision two-step method in those patients with aberrant methylation to judge whether the status of MLH1 gene methylation affects the expression of MLH1 protein.RESULTS: Five probands with MIH1 gene promoter methylation were detected in 18 Chinese HNPCC families with MSI-H phenotype but without germline mutations in MSH2, MLH1 and MSH6 genes. Two of the five probands from families H10 and H29 displayed exhaustive-methylation, fulfilling the Japanese criteria (JC) and the Amsterdam criteria (AC), respectively. The other 3 probands presented part-methylation fulfilling the AC. Of the 13 probands with unmethylation phenotype, 8 fulfilled the JC and the Bethesda guidelines (BG), 5 fulfilled the AC. The rate of aberrant methylation in MLH1 gene in the AC group (22.2%, 4/18)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JC/BG groups (5.6%, 1/18) in all HNPCC families with MSI-H phenotype but without germline mutations in PISH2, PIIH1 and MSH6 genes. However, no proband with methylation in MLH1 gene was found in the families with MSS phenotype and without germline mutations in MSH2, MLH1 and MSH6 genes. No expression of MLH1 protein was found in tumor tissues from two patients with exhaustive-methylation phenotype, whereas positive expression of MLH1 protein was observed in tumor tissues from patients with partial methylation phenotype (excluding family H42 without tumor tissue), indicating that exhaustive-methylation of MLH1 gene can cause defective expression of MLH1 protein.CONCLUSION: Methylation phenotype of MLH1 gene is correlated with microsatellite phenotype of MMR genes, especially with MSI-H. Exhaustive-methylation of MLH1 gene can silence the expression of MLH1 protein. MLH1 promoter methylation analysis is a promising tool for molecular genetics screening for HNPC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mlh1 METHYLATION GERMLINE Methylation-specific PCR Microsatellite phenotype
下载PDF
First report of a de novo germline mutation in the MLH1 gene
14
作者 Rein P Stulp Yvonne J Vos +4 位作者 Bart Mol Arend Karrenbeld Monique de Raad Huub JC van der Mijle Rolf H Sijmons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6年第5期809-811,共3页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rcinoma (HNPCC) is an autosomal dominant disorder associated with colorectal and endometrial cancer and a range of other tumor types. Germline mutations in the DNA mismatch repa... 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rcinoma (HNPCC) is an autosomal dominant disorder associated with colorectal and endometrial cancer and a range of other tumor types. Germline mutations in the DNA mismatch repair (MMR) genes, particularly MLH1, MEH2, and MEH5, underlie this disorder.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se HNPCC-associated mutations have been proven, or assumed, given the family history of cancer, to be transmitted through several generations. To the best of our knowledge, only a single case of a de novo germline MMR gene mutation (in MEH2) has been reported till now. Here, we report a patient with a de novo mutation in MLH1. We identified a MLH1 Q701X truncating mutation in the blood lymphocytes of a male who had been diagnosed with rectal cancer at the age of 35. His family history of cancer was negative for the first- and second-degree relatives. The mutation could not be detected in the patient's parents and sibling and paternity was confirmed with a set of highly polymorphic markers. Non-penetrance and small family size is the common explanation of verified negative family histories of cancer in patients with a germline MMR gene mutation. However, in addition to some cases explained by non-paternity, de novo germline mutations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possible explanation as well. As guidelines that stress not to restrict MMR gene mutation testing to patients with a positive family history are more widely introduced, more cases of de novo MMR gene germline mutations may be reveal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lh1 de novo HNPCC Germline mutation
下载PDF
以眶外囊性皮脂腺癌为首发表现的Muir-Torre综合征1家系基因突变分析
15
作者 邹圳剑 洪书锋 +5 位作者 张钊鸿 林上清 曾丽月 姜晓勇 陈冰琳 任军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3期3154-3157,共4页
本研究报道1例MLH1基因突变致Muir-Torre综合征(MTS)患者家系,并分析该家系的临床和致病基因特点。纳入2021年11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确诊的1例51岁眶外囊性皮脂腺癌合并结肠腺癌患者,收集该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并绘制家系图,符合中... 本研究报道1例MLH1基因突变致Muir-Torre综合征(MTS)患者家系,并分析该家系的临床和致病基因特点。纳入2021年11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确诊的1例51岁眶外囊性皮脂腺癌合并结肠腺癌患者,收集该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并绘制家系图,符合中国人Lynch综合征诊断标准,为典型的MTS家系。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法、多重探针连接扩增技术等方法检测到先证者MLH1基因位于3号外显子的NM_000249.4:c.298C>T(p.R100^(*))突变,为致病突变。明确致病突变后,针对MLH1基因对家系中4名直系成员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发现3名家系成员检测到该突变并将其纳入MTS风险管控。对先证者随访至2023年12月25日,未见皮肤及胃肠道肿瘤复发及新发。本研究报道了一个典型的MTS家系,发现了MLH1基因可能致病的无义突变,为该突变的致病性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囊性皮脂腺癌 Muir-Torre综合征 mlh1基因 无义突变
原文传递
多基因甲基化检测对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的意义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秀江 卢润章 +6 位作者 张肖洁 李春明 杨光 韩艳 田菲 修崇坤 赵经慧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3年第12期1228-1230,共3页
目的通过对结直肠癌(CRC)组织中多基因甲基化水平的检测,探讨多基因甲基化对CRC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25例CRC患者胃镜采集标本组织,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CRC和炎性组织中甲基化水平,分析其与CRC患者临床各指标的关系。结果... 目的通过对结直肠癌(CRC)组织中多基因甲基化水平的检测,探讨多基因甲基化对CRC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25例CRC患者胃镜采集标本组织,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CRC和炎性组织中甲基化水平,分析其与CRC患者临床各指标的关系。结果在CRC患者中,APC、P16、MLH1、DCC甲基化率分别为52.0%(13/25)、32.0%(8/25)、44.0%(11/25)、60.0%(15/25)。炎性组织中仅有1例DCC甲基化异常表达,甲基化率为10.0%(1/10),甲基化阳性率显著高于炎性组织(P<0.05),4种基因甲基化联合检测诊断CRC的阳性率为92.0%(23/25),高于单个基因检测的甲基化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PC、P16、MLH1、DCC基因在CRC患者中甲基化水平异常表达,联合检测APC、P16、MLH1、DCC可能作为CRC早期诊断的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甲基化 APC基因 P16基因 mlh1基因 DCC基因
下载PDF
MLH1、MSH2基因mRNA突变分析与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的基因诊断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朝夫 周晓燕 +3 位作者 张太明 孙孟红 徐烨 施达仁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2-36,共5页
目的检测胚系MLH1和MSH2基因mRNA突变,确立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家系。方法收集符合Amsterdam标准Ⅱ的12个家系14名家庭成员外周血,用特异引物和耐热性逆转录酶特异地逆转录MLH1和M... 目的检测胚系MLH1和MSH2基因mRNA突变,确立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家系。方法收集符合Amsterdam标准Ⅱ的12个家系14名家庭成员外周血,用特异引物和耐热性逆转录酶特异地逆转录MLH1和MSH2的RNA;利用长模板PCR扩增酶扩增逆转录产物(cDNA);测序分析扩增产物。提取外周血的DNA,设计与利用上述方法检测出突变对应外显子的特异性引物,利用TaqDNA聚合酶扩增测序,以检测上述方法的有效性。结果利用基于外周血mRNA的方法,在6个家系中检出6个胚系突变,4个MLH1突变和2个MSH2突变,MLH1突变分别位于第8、12、16和第19外显子;MSH2突变分别位于第1和第2外显子。利用基于外周血DNA的方法,上述突变均在MLH1和MSH2相应的外显子中得到验证。突变类型为4个错义突变、1个同义突变和1个非编码区突变;其中5个突变国际上尚未报道;6个突变中有5个为病理性,分布于5个不同家系,该5个家系被确诊为HNPCC家系。结论基于外周血MLH1和MSH2mRNA异常的检测能确诊HNPCC家系;该方法敏感、省时、节约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lh1基因 MSH2基因 结直肠癌 遗传性非息肉性 逆转录 胚系突变 基因诊断
原文传递
基于中国人Lynch综合征临床标准的家族性结直肠癌胚系突变谱多中心研究
18
作者 杨梦园 朱丽珍 +7 位作者 张鼎 吴斌 顾艳宏 吴涛 张敬东 邱萌 潘杰 袁瑛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1215-1223,共9页
目的:Lynch综合征作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恶性肿瘤综合征,基于肿瘤家族史对患者进行初筛是目前Lynch综合征筛查的主要手段。本研究旨在明确符合中国人Lynch综合征临床标准的结直肠癌患者最终确诊为Lynch综合征的比例,以及二代测序在... 目的:Lynch综合征作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恶性肿瘤综合征,基于肿瘤家族史对患者进行初筛是目前Lynch综合征筛查的主要手段。本研究旨在明确符合中国人Lynch综合征临床标准的结直肠癌患者最终确诊为Lynch综合征的比例,以及二代测序在Lynch综合征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纳入85例就诊于国内7家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北京协和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温州市中心医院)无血缘关系的符合中国人Lynch综合征临床标准的结直肠癌患者,利用含61个已报道与遗传性肿瘤相关基因的二代测序平台检测入组先证者的胚系突变。对于检出的临床意义不明的基因变异,通过一代测序、多重荧光PCR毛细管电泳检测肿瘤组织微卫星状态等手段判读该变异的致病意义。结果:符合中国人Lynch综合征临床标准的结直肠癌患者中,28.2%检测出Lynch综合征关键基因已知致病性或疑似致病性胚系突变,另外15.3%患者携带上述基因的临床意义不明的变异。通过对这些变异进行分析,本研究认为MLH1基因c.2240_2255 delCTGATCTATACAAAGT通读突变为遗传性结直肠癌的致病性突变;然而目前尚缺乏充足证据证明MLH3基因第2~11号外显子大片段重复与遗传性结直肠癌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结论:本研究发现同样基于符合中国人Lynch综合征临床标准的结直肠癌患者,与既往利用一代测序的研究报道相比,二代测序并未提高Lynch综合征的确诊率。但是,二代测序会带来大量临床意义不明的突变。需要谨慎对待尚未明确的基因突变检测结果,必要时应该进行更深入的家系研究和更全面的分子检测以明确这些突变的致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YNCH综合征 mlh1基因 通读突变 二代测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