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备了Mn掺杂Zn-In-S量子点并研究了Zn/In的量比和反应温度对其发光性质的影响。在Mn掺杂的Zn-In-S量子点的发光谱中观测到一个600 nm发光带。通过改变Zn/In的量比,掺杂量子点的吸收带隙可从3.76 e V(330 nm)调谐到2.82 e V(440 nm),但6...制备了Mn掺杂Zn-In-S量子点并研究了Zn/In的量比和反应温度对其发光性质的影响。在Mn掺杂的Zn-In-S量子点的发光谱中观测到一个600 nm发光带。通过改变Zn/In的量比,掺杂量子点的吸收带隙可从3.76 e V(330 nm)调谐到2.82 e V(440 nm),但600 nm发光峰的波长只有略微移动。这些掺杂量子点的最长荧光寿命为2.14 ms。当反应温度从200℃增加到230℃时,掺杂量子点的发光强度增加并达到最大值;而继续升高温度至260℃时,发光强度迅速减弱。此外,测量了Mn掺杂Zn-In-S量子点的变温发光光谱。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发光峰位发生蓝移,发光强度明显下降。分析认为,Mn掺杂Zn-In-S量子点的600 nm发光来自于Mn2+离子的4T1和6A1之间的辐射复合。展开更多
本文采用Mn^2+掺杂和组装壳等技术,以变性牛血清白蛋白(d BSA)为稳定剂,探索水相合成新型掺杂-核壳结构Ag In S2:Mn@Zn S量子点的方法。工作中以产物的荧光和磷光强度为指标,通过考察Mn^2+和Zn的用量、反应的气氛、p H值、温度和...本文采用Mn^2+掺杂和组装壳等技术,以变性牛血清白蛋白(d BSA)为稳定剂,探索水相合成新型掺杂-核壳结构Ag In S2:Mn@Zn S量子点的方法。工作中以产物的荧光和磷光强度为指标,通过考察Mn^2+和Zn的用量、反应的气氛、p H值、温度和时间来优化Ag In S2:Mn@Zn S量子点的合成条件。用扫描隧道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等技术对量子点的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量子点的直径为9^11nm,量子产率为43.2%。用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其光致发光性能,并应用于对胰蛋白酶的选择性识别。展开更多
文摘本文采用Mn^2+掺杂和组装壳等技术,以变性牛血清白蛋白(d BSA)为稳定剂,探索水相合成新型掺杂-核壳结构Ag In S2:Mn@Zn S量子点的方法。工作中以产物的荧光和磷光强度为指标,通过考察Mn^2+和Zn的用量、反应的气氛、p H值、温度和时间来优化Ag In S2:Mn@Zn S量子点的合成条件。用扫描隧道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等技术对量子点的形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量子点的直径为9^11nm,量子产率为43.2%。用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其光致发光性能,并应用于对胰蛋白酶的选择性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