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符号化的“食婴”记忆——莫言《酒国》的文化命题 |
柴鲜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4
|
|
2
|
莫言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984—2013) |
张志忠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7
|
|
3
|
启蒙主义传统与“食色性也者”传统——论莫言与鲁迅创作思想之不同 |
姜玉琴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3
|
|
4
|
从泰戈尔莫言现象看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 |
张毅
|
《长春大学学报》
|
2014 |
3
|
|
5
|
文化的盛宴——论《檀香刑》的文化意蕴 |
王恒升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
2
|
|
6
|
论莫言小说中的齐鲁文化因素及其价值 |
王洪岳
|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
2016 |
2
|
|
7
|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重读 |
胡明晓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1
|
|
8
|
论鲁迅、赵树理、莫言写作身份的建构 |
张厚刚
|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
2018 |
1
|
|
9
|
论莫言《檀香刑》的狂欢化色彩 |
周琳琳
|
《太原大学学报》
|
2013 |
3
|
|
10
|
锚与舵的伦理——《静静的顿河》与《丰乳肥臀》中的政治选择及命运归属 |
张意薇
陈春生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7 |
0 |
|
11
|
莫言力作《蛙》中姑姑的性格特征分析 |
何华
|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12 |
1
|
|
12
|
传统家族文化的认同与复归——《生死疲劳》叙述者声音的价值指向 |
田文兵
刘金英
|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
13
|
莫言在中国当代高校文学教学中的定位研究 |
兰鲜凤
|
《柳州师专学报》
|
2013 |
1
|
|
14
|
莫言小说的语言探险——以莫言小说语言审丑为例 |
殷相印
|
《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
|
2013 |
1
|
|
15
|
莫言与广西海洋文化有缘论 |
吴锡民
|
《甘肃高师学报》
|
2014 |
0 |
|
16
|
《檀香刑》的人物设置与“龙椅”“骨头”赏赐的艺术用意 |
张灵
|
《励耘学刊》
|
2014 |
0 |
|
17
|
莫言的“农民意识”论 |
樊星
|
《长江学术》
|
2014 |
0 |
|
18
|
莫言小说的历史叙事特质 |
朱云
|
《安康学院学报》
|
2013 |
0 |
|
19
|
从禅宗修辞角度谈莫言《生死疲劳》的宗教情怀 |
王娇娇
|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5 |
0 |
|
20
|
王蒙、莫言小说的意识流:从理性规范到感觉发现——1980年代意识流文学研究 |
金红
|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