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9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ee-dimensional Modeling of Ore-forming Elements and Mineralization Prognosis for the Yechangping Mo Deposit,Henan Province,China
1
作者 DING Gaoming JI Genyuan +5 位作者 YAN Guolong XU Yongzhong WANG Kunming XIAO Chun WANG Quanle GUO Dongbao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3期736-752,共17页
Three-dimensional geochemical modeling of ore-forming elements is crucial for predicting deep mineralization.This approach provides key information for the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of deep mineral localization,three-di... Three-dimensional geochemical modeling of ore-forming elements is crucial for predicting deep mineralization.This approach provides key information for the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of deep mineral localization,three-dimensional fine interpolation,analysi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and extraction of quantitative mineral-seeking markers.The Yechangping molybdenum(Mo)deposit is a significant and extensive porphyry-skarn deposit in the East Qinling-Dabie Mo polymetallic metallogenic belt at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North China Block.Abundant borehole data on oreforming elements underpin deep geochemical predictions.The methodolog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teps:(1)Threedimensional geological modeling of the deposit was established.(2)Correlation,cluster,and factor analyses post delineation of mineralization stages and determination of mineral generation sequence to identify(Cu,Pb,Zn,Ag)and(Mo,W,mfe)assemblages.(3)A three-dimensional geochemical block model was constructed for Mo,W,mfe,Cu,Zn,Pb,and Ag using the ordinary kriging method,and the variational function was developed.(4)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enrichment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ore-forming elements are performed to extract geological information,employing the variogram and w(Cu+Pb+Zn+Ag)/w(Mo+W)as predictive indicators.(5)Identifying the western,northwestern,and southwestern areas of the mine with limited mineralization potential,contrasted by the north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areas favorable for mineral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geochemical model ore-forming elements GEOSTATISTICS deep mineralization prediction Yechangping mo deposit
下载PDF
13Cr15Ni4Mo3N半奥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连续冷却过程中的相变动力学
2
作者 寻丹 罗俊鹏 +5 位作者 张浩 胡可 李克 张梅 顾剑锋 李传维 《材料热处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4-196,共13页
采用淬火相变膨胀仪研究了13Cr15Ni4Mo3N半奥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连续冷却过程的相变动力学行为。用改进的K-M方程准确描述了马氏体相变量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实验钢的特征温度Ac1和Ac3分别为600和720℃;1040℃奥氏体化后以任意冷速... 采用淬火相变膨胀仪研究了13Cr15Ni4Mo3N半奥氏体沉淀硬化不锈钢连续冷却过程的相变动力学行为。用改进的K-M方程准确描述了马氏体相变量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实验钢的特征温度Ac1和Ac3分别为600和720℃;1040℃奥氏体化后以任意冷速冷却仅发生马氏体相变,冷速为100℃/s时测得的马氏体相变开始温度Ms为99℃,相变结束温度Mf为-75℃。在冷速≥1℃/s时,晶格膨胀法和杠杆法计算得到的马氏体相变量结果相近,而冷速<1℃/s时,晶格膨胀法计算得到的马氏体转变量大于杠杆法计算得到的马氏体转变量。在相变动力学参数α取值0.03258时,K-M方程可简单方便地描述实验钢的马氏体相变动力学过程,但对相变初期的转变量预测精度较低;改进的K-M方程在考虑α随温度变化时,可较准确地预测马氏体转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r15ni4mo3n 沉淀硬化不锈钢 连续冷却 相变动力学 K-M方程
下载PDF
淬回火工艺对N-Mo合金化Cr13型耐蚀塑料模具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樊译 马党参 +2 位作者 迟宏宵 周健 谢官利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14,共7页
对N-Mo合金化Cr13型耐蚀塑料模具钢进行925~1150℃保温0.5 h的油淬处理,再分别进行150~300℃保温2 h或者350~600℃保温1 h的回火处理,研究了淬回火工艺对该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淬火后的组织主要为淬火马氏体,随着... 对N-Mo合金化Cr13型耐蚀塑料模具钢进行925~1150℃保温0.5 h的油淬处理,再分别进行150~300℃保温2 h或者350~600℃保温1 h的回火处理,研究了淬回火工艺对该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淬火后的组织主要为淬火马氏体,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晶粒长大,第二相逐渐固溶进基体,试验钢的硬度先增大后降低,当淬火温度为1050℃时,硬度达到峰值,为57.7 HRC,此时第二相基本固溶进基体,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仅为8.49%。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试验钢组织由回火马氏体向索氏体转变,第二相逐渐析出并长大;硬度呈先降低后升高再迅速降低的趋势,冲击吸收能量随回火温度的变化规律与回火硬度的变化规律相反,抗拉强度的变化规律与硬度的变化规律一致,屈服强度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并在回火温度为480℃时达到最大值,为1445 MPa;在200℃以上温度回火后试验钢的塑性均保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试验钢获得优异综合性能的热处理工艺为1050℃×0.5 h淬火+200~300℃×2 h回火,此时组织为回火马氏体,硬度为48~53 HRC,抗拉强度为1752~2050 MPa,屈服强度为1171~1223 MPa,冲击吸收能量为41~51 J,断面收缩率为42%~51%,断后伸长率为17.1%~1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蚀塑料模具钢 淬回火 力学性能 n-mo合金化
下载PDF
Mon(n=2-13)和MonC(n=1-12)团簇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
4
作者 杨文辉 相悦 +1 位作者 陈轩 段海明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2-59,共8页
结合遗传算法和CALYPSO软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Mon(n=2-13)及MonC(n=1-12)团簇基态的几何结构与电子结构展开详细研究.通过计算其基态结构的平均键长、平均结合能、二阶差分能、分裂能和前线轨道能级,对基态结构的稳定性随总原子数变... 结合遗传算法和CALYPSO软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Mon(n=2-13)及MonC(n=1-12)团簇基态的几何结构与电子结构展开详细研究.通过计算其基态结构的平均键长、平均结合能、二阶差分能、分裂能和前线轨道能级,对基态结构的稳定性随总原子数变化的关系展开了研究.计算结果表明,Mon团簇基态结构的稳定性可通过掺杂单个C原子而提高.综合团簇的二阶差分能、分裂能可知,n=6,9时Mon团簇的稳定性较高,n=4,7,10时MonC团簇的稳定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mon团簇 monC团簇 基态结构 电子性质
下载PDF
Effect of Rare Earth Elements on Austenite Growth Dynamics of Steel 9Cr2Mo 被引量:8
5
作者 Yang Qingxiang Wang Airong +2 位作者 Gao Ming Wu Haoquan Guo Tiebo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SCIE EI CAS CSCD 1996年第1期43-45,共3页
The growth dynamics of austenite grain was investigated in steel 9Cr2 Mo with different rare earth(RE)element addi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austenite grains of steel 9Cr2 Mo can be refined and their growth can be res... The growth dynamics of austenite grain was investigated in steel 9Cr2 Mo with different rare earth(RE)element addi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austenite grains of steel 9Cr2 Mo can be refined and their growth can be restrained by adding a certain amount of RE.According to the results,the n and Q were calculated and the mechanism of the refinement of austenite grains wa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re earth element austenite grain steel 9Cr2mo
下载PDF
高强无磁不锈钢Cr21Ni13Mn5Mo2N的热加工特性
6
作者 嵇爽 韩彦光 +3 位作者 陈文 赵英利 马瑞楠 周文慧 《河北冶金》 2024年第5期56-61,共6页
利用Gleeble 3800热模拟机对奥氏体不锈钢Cr21Ni13Mn5Mo2N进行热压缩实验,研究该钢种的高温变形与应变速率以及温度的关系,建立了双曲正弦本构方程,最终得到其热激活能为679.58 kJ/mol,应变速率因子Z=εexp(679580/R T)。实验结果表明,... 利用Gleeble 3800热模拟机对奥氏体不锈钢Cr21Ni13Mn5Mo2N进行热压缩实验,研究该钢种的高温变形与应变速率以及温度的关系,建立了双曲正弦本构方程,最终得到其热激活能为679.58 kJ/mol,应变速率因子Z=εexp(679580/R T)。实验结果表明,在950~1200℃,0.01~10 s^(-1)条件内,材料变形过程均发生动态再结晶,在950℃,应变速率为0.1 s^(-1)条件下,再结晶开始的变形量为10%。流变应力随温度升高及应变速率降低呈现明显下降趋势,由950℃、10 s^(-1)时的326 MPa降低至1200℃、0.01 s^(-1)时的75 MPa。结合微观组织分析及锻造试验,对压缩试样开裂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结果表明晶界处碳、氧化物的聚集恶化晶界塑性,导致热变形过程中在该处形成裂纹源并逐步扩展。通过热处理和热变形试验,确定Cr21Ni13Mn5Mo2N电渣锭在1170℃固溶6 h后晶界碳、氧化物消除,电渣锭晶界处结合力明显提升,成功消除锻造开裂问题,实现锻造成材率大幅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锈钢Cr21ni13Mn5mo2n 压缩热模拟 本构方程 热加工塑性
下载PDF
Three-Dimensional Thermo-Elastic-Plastic Finite Element Method Modeling for Predicting Weld-Induced Residual Stresses and Distortions in Steel Stiffened-Plate Structures 被引量:1
7
作者 Myung Su Yi Chung Min Hyun Jeom Kee Paik 《World 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18年第1期176-200,共25页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paper is to develop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ethod models for predicting the weld-induced initial deflection and residual stress of plating in steel stiffened-plate structures. For this p...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paper is to develop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ethod models for predicting the weld-induced initial deflection and residual stress of plating in steel stiffened-plate structures. For this purpose, three-dimensional thermo-elastic-plastic finite element method computations are performed with varying plate thickness and weld bead length (leg length) in welded plate panels, the latter being associated with weld heat input.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s are verified by a comparison with experimental database which was obtained by the authors in separate studies with full scale measurement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ethod models developed in the present paper are very accurate in terms of predicting the weld-induced initial imperfections of steel stiffened plate structures. Details of the numerical computations together with test database are docum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EEL Stiffened-Plate Structures Weld-Induced Initial Distortion Weld-Induced Residual Stress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ethod THREE-DIMEnSIOnAL Ther-mo-Elastic-Plastic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ull Scale Measurements
下载PDF
甲基、氨基和甲胺在清洁及C(N,O)改性的Mo(100)表面的吸附 被引量:3
8
作者 吕存琴 凌开成 +1 位作者 尚贞锋 王贵昌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366-1370,共5页
采用广义梯度近似(GGA)的密度泛函理论(DFT),并结合平板模型,研究了甲基、氨基和甲胺在清洁及C(N,O)改性的Mo(100)面的吸附行为.计算结果表明,在较低覆盖度下(θ=1/6ML(monolayer)),吸附物种在不同表面上的稳定吸附位的吸附能变化不大;... 采用广义梯度近似(GGA)的密度泛函理论(DFT),并结合平板模型,研究了甲基、氨基和甲胺在清洁及C(N,O)改性的Mo(100)面的吸附行为.计算结果表明,在较低覆盖度下(θ=1/6ML(monolayer)),吸附物种在不同表面上的稳定吸附位的吸附能变化不大;而在较高覆盖度下(θ=1/4ML),其稳定的吸附位置可能发生变化,且吸附能有了明显的区别.它们在改性的Mo(100)表面吸附能较清洁表面小,并且按C、N、O的顺序降低.究其原因可归结为C、N、O改性原子的存在使得金属表面的供电子能力减弱,从而导致金属的d带中心的下移.通过对金属Mo的d带性质的分析,发现d带中心只能笼统地说明改性原子对于清洁表面的性质有一定的影响,不能很好地体现C、N、O对于清洁表面性质影响的差异,而dz2轨道的能量中心却能很好地反映出吸附物种在改性表面上的吸附能按C、N、O的顺序依次减小这一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FT—GGA 平板模型 吸附 mo(100) C(n O)改性的mo(100)
下载PDF
共沉淀法制备Mo/N共掺杂TiO_2可见光光催化剂 被引量:3
9
作者 费霞 卞都成 +5 位作者 武其亮 罗祝义 陆飞鹏 田万芳 刘雪霆 崔鹏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1年第6期935-939,944,共6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Mo/N共掺杂TiO2光催化剂(Mo-N-TiO2)。结果表明,所得光催化剂为锐钛矿晶型,Mo/N共掺杂使样品对可见光吸收增强,吸收带边明显红移。在Mo∶N∶Ti摩尔比为0.012 5∶0.02∶1,煅烧温度为500℃的最优制备条件下,样品在白炽...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Mo/N共掺杂TiO2光催化剂(Mo-N-TiO2)。结果表明,所得光催化剂为锐钛矿晶型,Mo/N共掺杂使样品对可见光吸收增强,吸收带边明显红移。在Mo∶N∶Ti摩尔比为0.012 5∶0.02∶1,煅烧温度为500℃的最优制备条件下,样品在白炽灯下照射2 h对亚甲基蓝溶液脱色率达55.7%。Mo以+6价的形式存在,并取代Ti4+进入TiO2晶格中,导致TiO2表面的Lew is酸性增强,有利于其导带中光生电子向表面迁移,促进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分离,同时与共掺杂引起的带边红移和较完整的锐钛矿相的协同作用有效提高了TiO2的可见光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 mo/n共掺杂 可见光催化 共沉淀
下载PDF
固溶温度对00Cr22Ni5 Mo3N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5
10
作者 宋志刚 陈斌 +2 位作者 郑文杰 王汉东 宗玉生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7-50,共4页
研究了固溶温度对00Cr22Ni5Mo3N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00~1150℃之间,随着固溶温度的提高,00Cr22Ni5Mo3N钢组织中的铁素体含量呈直线上升;钢的强度和硬度先下降后上升,在1050℃达到最低点;钢的塑、韧性变化明显,当固... 研究了固溶温度对00Cr22Ni5Mo3N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00~1150℃之间,随着固溶温度的提高,00Cr22Ni5Mo3N钢组织中的铁素体含量呈直线上升;钢的强度和硬度先下降后上升,在1050℃达到最低点;钢的塑、韧性变化明显,当固溶温度低于950℃时,钢的塑、韧性急剧下降。经过分析,塑、韧性的下降主要是脆性相的析出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不锈钢 固溶温度 铁素体含量 力学性能 00CR22nI5mo3n
下载PDF
Ni/Mo/N催化剂合成及其在噻吩存在体系下苯加氢反应中的应用(英文) 被引量:4
11
作者 褚绮 冯杰 +1 位作者 李文英 谢克昌 《催化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9-166,共8页
Ni/Mo/N间隙型催化剂具有高的加氢活性及良好耐硫性, 可应用于煤液化油加氢精制高性能喷气燃料. N原子由于只占据晶格间隙位置, 在进入Ni/Mo过程中会因不占据晶格中的特定晶位, 容易从金属晶格溢出导致无法形成稳定的Ni/Mo/N间隙型催化... Ni/Mo/N间隙型催化剂具有高的加氢活性及良好耐硫性, 可应用于煤液化油加氢精制高性能喷气燃料. N原子由于只占据晶格间隙位置, 在进入Ni/Mo过程中会因不占据晶格中的特定晶位, 容易从金属晶格溢出导致无法形成稳定的Ni/Mo/N间隙型催化剂. 为此, 本文利用前驱体晶型控制的方式来实现Ni/Mo/N催化剂合成. 采用络合物分解一步法, 考察了不同结晶过程和老化时间对合成的Ni/Mo/N催化剂用于苯加氢反应活性影响, 并采用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透射电镜-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对催化剂结构组成进行表征. XRD分析结果显示, 钼酸铵[(NH4)6Mo7O24·4H2O]、乙酸镍[Ni(CH3COO)2·4H2O]和六亚甲基四胺(HMT)添加顺序、结晶过程和老化时间直接影响催化剂组成, 并决定Ni/Mo/N晶相的形成. 结晶过程慢速搅拌速度和短老化时间有利于合成含Ni2Mo3N, Mo2C和Ni晶相的高活性Ni/Mo/N间隙型催化剂, 使苯加氢制环己烷模型反应苯的最大转化率达93%, 环己烷选择性为100%. 含0.01 wt%噻吩的存在使苯转化率由72%降至50%, XPS分析结果表明, 催化剂表面形成的MoS2是催化剂活性降低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 mo n催化剂 苯加氢 噻吩 X射线衍射 透射电镜-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 X射线光电子能谱
下载PDF
00Cr25Ni7Mo3N双相不锈钢HAZ组织对韧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艳 钱百年 +3 位作者 王宗杰 李晶丽 国旭明 孙文哲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19-224,共6页
采用焊接热模拟技术,对00Cr25Ni7Mo3N双相不锈钢进行几种线能量下的多层焊HAZ 组织模拟结果表明,γ相的数量和形貌、铁素体晶粒尺寸以及析出相对00Cr25Ni7Mo3N双相不锈钢HAZ组织及韧性均有一定的影... 采用焊接热模拟技术,对00Cr25Ni7Mo3N双相不锈钢进行几种线能量下的多层焊HAZ 组织模拟结果表明,γ相的数量和形貌、铁素体晶粒尺寸以及析出相对00Cr25Ni7Mo3N双相不锈钢HAZ组织及韧性均有一定的影响.当线能量E=20kJ/cm、一次峰值温度Tp1-1300℃、二次峰值温 度Tp2=1100℃时,冲击韧性值达224J.为制定此钢种的焊接工艺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不锈钢 焊接热模拟 HAZ组织 韧性 组织模拟 焊接工艺 OOCr25ni7mo3n
下载PDF
WC和Mo_2C添加对Ti(C,N)基金属陶瓷切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吴悦梅 熊计 +2 位作者 陈云 郭智兴 范洪远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20-226,共7页
传统的Ti(C,N)基金属陶瓷刀具材料广泛采用Mo2C来改善粘结相对硬质相的润湿性,近年来Mo的价格不断上涨,寻找低成本金属代替Mo已成为Ti(C,N)基金属陶瓷的发展趋势。为了探讨WC代替Mo2C添加的可行性及其效果,研究了WC和Mo2C添加对Ti(C,N)... 传统的Ti(C,N)基金属陶瓷刀具材料广泛采用Mo2C来改善粘结相对硬质相的润湿性,近年来Mo的价格不断上涨,寻找低成本金属代替Mo已成为Ti(C,N)基金属陶瓷的发展趋势。为了探讨WC代替Mo2C添加的可行性及其效果,研究了WC和Mo2C添加对Ti(C,N)基金属陶瓷切削性能的影响,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SEM)观察刀具的磨损形貌,通过能谱分析(EDS)分析磨损表面的元素分布,并对刀具的主要磨损机理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添加WC的金属陶瓷的切削长度和添加Mo2C的相当,将原始WC粉末粒度细化后,不仅切削长度显著增加,切屑也由带状缠乱型变为螺旋型,并且大大减少积屑瘤的形成,有利于切削的进行。切削磨损机理主要为扩散磨损和氧化磨损,伴有轻微的磨粒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C n)基金属陶瓷 WC mo2C 切削刀具
下载PDF
13Cr4Mo4Ni4VA钢复合硬化层的表征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江志华 李春志 +3 位作者 张建国 金建军 佟小军 王晓震 《航空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12,共6页
对渗碳硬化13Cr4Mo4Ni4VA钢进行渗氮处理后形成复合硬化层,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高分辨电镜、电子探针及显微硬度测试等方法对复合硬化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复合硬化13Cr4Mo4Ni4VA钢渗层碳氮浓度呈梯度分布... 对渗碳硬化13Cr4Mo4Ni4VA钢进行渗氮处理后形成复合硬化层,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高分辨电镜、电子探针及显微硬度测试等方法对复合硬化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复合硬化13Cr4Mo4Ni4VA钢渗层碳氮浓度呈梯度分布,从表面到心部组织性能也呈梯度变化,表现出异于传统硬化工艺的组织结构特性。复合硬化层为双层硬化结构,渗氮层组织优异,少无沿晶化合物,析出细小的片状的Mo2N、周期性层状分布的Mo2C以及Cr2(C,N)等合金碳(氮)化合物,在析出相沉淀硬化和碳氮原子固溶强化共同作用下,使复合硬化层表面硬度达到超硬化(>70HRC),有效硬化层维持很大的层深,具有优异的硬度梯度及残余压应力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r4mo4ni4VA钢 双层硬化结构 Cr2(C n) 片状mo2n 层状结构mo2C 表面超硬化(〉70HRC) 硬度梯度 残余压应力场
下载PDF
固溶温度对超级双相不锈钢00Cr25Ni7Mo4N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5
15
作者 吴忠忠 宋志刚 +2 位作者 郑文杰 陈斌 陆建生 《特殊钢》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13,共3页
试验和测试了900-1 300℃固溶处理时双相不锈钢00Cr25Ni7Mo4N的相组成、冲击能AKV和硬度(HRC)值。试验结果表明,在900-1 020℃固溶处理时,双相不锈钢中有16.97%-3.22%σ相析出,使钢的冲击能AKV值从1 040-1 250℃处理的224~280 J降... 试验和测试了900-1 300℃固溶处理时双相不锈钢00Cr25Ni7Mo4N的相组成、冲击能AKV和硬度(HRC)值。试验结果表明,在900-1 020℃固溶处理时,双相不锈钢中有16.97%-3.22%σ相析出,使钢的冲击能AKV值从1 040-1 250℃处理的224~280 J降至3~44 J。该双相不锈钢的热加工温度应大于1 040℃,其最佳固溶处理温度为1 040~1 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双相不锈钢00Cr25ni7mo4n 固溶处理 σ-相 冲击能
下载PDF
Ni_2Mo_3N/Hβ催化剂芳烃饱和加氢与开环性能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智强 李伟 +1 位作者 张明慧 刘玉鹏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27,共5页
通过程序升温氮化法制备了纯态双金属Ni2Mo3N,并用等体积浸渍和程序升温氮化法制备了Ni2Mo3N/Hβ催化剂。采用XRD和TPD方法分别表征了催化剂的结构和酸性。以质量比为5∶4∶1的十氢萘、对二甲苯和萘的混合原料作为探针体系,考察温度和... 通过程序升温氮化法制备了纯态双金属Ni2Mo3N,并用等体积浸渍和程序升温氮化法制备了Ni2Mo3N/Hβ催化剂。采用XRD和TPD方法分别表征了催化剂的结构和酸性。以质量比为5∶4∶1的十氢萘、对二甲苯和萘的混合原料作为探针体系,考察温度和空速对Ni2Mo3N/Hβ催化剂上芳烃饱和与开环反应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30℃、3.0MPa、体积空速1.0h-1、氢/油体积比600的缓和条件下,萘的加氢饱和转化率为100%,总加氢开环选择性可达97%,总产物液体收率大于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Β分子筛 ni2mo3n 芳烃饱和 加氢 开环
下载PDF
固溶温度对双相不锈钢00Cr25Ni7Mo3N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树健 宋志刚 +1 位作者 郑文杰 陶东平 《钢铁钒钛》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3-56,共4页
通过00Cr25Ni7Mo3N室温冲击和拉伸试验,并利用金相图像分析,研究不同固溶温度下00Cr25Ni7Mo3N双相不锈钢的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变化。在试验条件下9,00~980℃固溶温度范围内,在奥氏体与铁素体相界析出大量σ相,导致钢的塑性与韧性显著下降... 通过00Cr25Ni7Mo3N室温冲击和拉伸试验,并利用金相图像分析,研究不同固溶温度下00Cr25Ni7Mo3N双相不锈钢的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变化。在试验条件下9,00~980℃固溶温度范围内,在奥氏体与铁素体相界析出大量σ相,导致钢的塑性与韧性显著下降;固溶温度高于1 000℃后,随着固溶温度的升高,σ相渐渐溶解,α相比例快速上升,钢的塑性、韧性提高;在1 000~1 100℃固溶温度范围内,00Cr25Ni7Mo3N具有合适的相比例和良好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00CR25nI7mo3n 双相不锈钢 固溶温度 组织 塑性 韧性
下载PDF
Fe_2(MoO_4)_3/Si_3N_4复合粉末还原及热压微观组织结构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银锐明 范景莲 +2 位作者 钟定铭 刘勋 张曙光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09-914,共6页
以α-Si3N4,Fe(NO3)3.9H2O和NH4Mo7O24.4H2O为原料,采用非均相沉淀法制备Fe2(MoO4)3/Si3N4复合粉末,采用氢气还原与热压法获得Fe-Mo/Si3N4复合粉末与烧结体,采用X线衍射仪(XRD)、电子能谱(EDS)、电镜扫描(SEM)和电镜透射(TE... 以α-Si3N4,Fe(NO3)3.9H2O和NH4Mo7O24.4H2O为原料,采用非均相沉淀法制备Fe2(MoO4)3/Si3N4复合粉末,采用氢气还原与热压法获得Fe-Mo/Si3N4复合粉末与烧结体,采用X线衍射仪(XRD)、电子能谱(EDS)、电镜扫描(SEM)和电镜透射(TEM)等方法对Fe-Mo/Si3N4复合粉末与烧结体物相、成分及微结构进行观察与分析。分析结果表明:Fe-Mo/Si3N4复合粉末主要成分为α-Si3N4,Mo,Si和Fe-Mo氮化物(Fe6Mo7N2和Fe3Mo3N),其中Mo颗粒长大;粒径为4~7μm的Mo5Si3大颗粒均匀镶嵌在Si3N4,Fe-Mo氮化物(Fe6Mo7N2和Fe3Mo3N)及SiO2的混合物组成的粒径为1μm左右的小颗粒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反应 SI3n4 mo5SI3 非均相沉淀-热还原
下载PDF
铸态00Cr22Ni5Mo3N的热塑性 被引量:10
19
作者 宋志刚 陈斌 +2 位作者 郑文杰 程士明 雷德江 《钢铁研究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1-54,共4页
采用Gleeble1500对00Cr22Ni5Mo3N铸态试样进行了热拉伸和热压缩试验,找出了铸态00Cr22Ni5Mo3N的最佳热塑性温度区间为1 150~1 250 ℃,并且分析了该钢的热塑性与其组织、性能的关系.
关键词 00CR22nI5mo3n 铸态 热塑性
下载PDF
采用Ag-Cu-Ti+Mo复合钎料钎焊Si_3N_4陶瓷 被引量:7
20
作者 贺艳明 王兴 +1 位作者 王国超 王天鹏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59-62,116,共4页
采用Ag-Cu-Ti+Mo复合钎料连接Si3N4陶瓷,利用SEM,TEM,Nanoindentation研究了钎料内钼颗粒含量对接头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i3N4/钎料界面处形成了一层致密的反应层,该反应层由TiN和Ti5Si3组成.接头的中间部分由银基固溶体... 采用Ag-Cu-Ti+Mo复合钎料连接Si3N4陶瓷,利用SEM,TEM,Nanoindentation研究了钎料内钼颗粒含量对接头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Si3N4/钎料界面处形成了一层致密的反应层,该反应层由TiN和Ti5Si3组成.接头的中间部分由银基固溶体、铜基固溶体、钼颗粒和Ti-Cu金属间化合物组成.借助于纳米压痕技术测定了接头内Ti-Cu化合物以及钎料金属的弹性模量和硬度值.随着钎料内钼颗粒含量的提高,母材/钎料界面反应层厚度逐渐降低;钎料金属中Ti-Cu化合物数量增多;此外,银和铜基固溶体组织逐渐变得细小.当添加5%Mo时,得到最高的接头强度429.4 MPa,该强度相比合金钎料提高了11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3n4陶瓷 钎焊 Ag-Cu-Ti+mo复合钎料 纳米压痕 力学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