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人机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1.20)Mn_(0.54)Ni_(0.13)Co_(0.13)O_(2)的Mo^(6+)掺杂改性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张亚锋 李宏伟 赵志坚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1-85,共5页
采用碳酸盐共沉淀法和高温烧结工艺将一定量的Mo^(6+)掺杂到Li_(1.20)Mn_(0.54)Ni_(0.13)Co_(0.13)O_(2)正极材料中。利用XRD、SEM、EDS和恒流测试仪研究Mo^(6+)掺杂对Li_(1.20)Mn_(0.54)Ni_(0.13)Co_(0.13)O_(2)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 采用碳酸盐共沉淀法和高温烧结工艺将一定量的Mo^(6+)掺杂到Li_(1.20)Mn_(0.54)Ni_(0.13)Co_(0.13)O_(2)正极材料中。利用XRD、SEM、EDS和恒流测试仪研究Mo^(6+)掺杂对Li_(1.20)Mn_(0.54)Ni_(0.13)Co_(0.13)O_(2)正极材料的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Li_(1.20)Mn_(0.52)Ni_(0.13)Co_(0.13)Mo_(0.02)O_(2)表现出更低的阳离子混排和优异的电化学性能。经过Mo^(6+)掺杂后的正极,由于Li^(+)高速的迁移速率,使得首次不可逆容量损失降低,并展现出更好的高倍率性能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在0.5C倍率下循环100周后,Li_(1.20)Mn_(0.52)Ni_(0.13)Co_(0.13)Mo_(0.02)O_(2)的容量保持率达到92.2%,远远大于Li_(1.20)Mn_(0.54)Ni_(0.13)Co_(0.13)O_(2)的87.5%。另外,当放电倍率增大到5C时,Li_(1.2)0Mn_(0.54)Ni_(0.13)Co_(0.13)O_(2)的放电比容量要比Li_(1.20)Mn_(0.52)Ni_(0.13)Co_(0.13)Mo_(0.02)O_(2)低21.0 m A·h/g。因此,采用Mo^(6+)掺杂改性Li_(1.2)0Mn_(0.54)Ni_(0.13)Co_(0.13)O_(2)正极材料,可以有效提高锂电池的循环保持率和高倍率放电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锂离子电池 Li_(1.20)Mn_(0.54)Ni_(0.13)Co_(0.13)O_(2) Mo^(6+)掺杂 电化学性能
下载PDF
钒钼共掺杂TiO_(2)凝胶的相变研究
2
作者 王玉飞 许春馨 +4 位作者 刘倩倩 王献杰 闫龙 李健 陈娟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9-133,共5页
考察了V^(5+)、Mo^(6+)共掺杂对TiO_(2)纳米粉体相变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煅烧温度下V^(5+)、Mo^(6+)共掺杂TiO_(2)粉体的晶体结构、晶粒尺寸,以及金红石相对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共掺杂TiO_(2)复合凝胶在350~420℃附近由非晶态向锐... 考察了V^(5+)、Mo^(6+)共掺杂对TiO_(2)纳米粉体相变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煅烧温度下V^(5+)、Mo^(6+)共掺杂TiO_(2)粉体的晶体结构、晶粒尺寸,以及金红石相对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共掺杂TiO_(2)复合凝胶在350~420℃附近由非晶态向锐钛矿相转变;在煅烧温度为600℃左右时,TiO_(2)复合凝胶开始由锐钛矿向金红石相转变;共掺杂制备的TiO_(2)凝胶对锐钛矿向金红石的转化起到促进→抑制→促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 溶胶-凝胶 相变 材料 V^(5+)、Mo^(6+)共掺杂
下载PDF
Mo^(6+)掺杂TiO_2纳米材料的表面性能及氧敏特性 被引量:4
3
作者 范信强 潘海波 +1 位作者 黄金陵 陈耐生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9-491,共3页
以TiC l3为钛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Mo6+掺杂TiO2基纳米粉体,表明在400℃下低温烧结,即可得到金红石相为主晶相的TiO2基敏感材料。在低温工作条件(145℃)及1×10-4O2下,Mo6+掺杂TiO2厚膜型气敏元件的氧敏特性比纯TiO2的好,并结合Z... 以TiC l3为钛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Mo6+掺杂TiO2基纳米粉体,表明在400℃下低温烧结,即可得到金红石相为主晶相的TiO2基敏感材料。在低温工作条件(145℃)及1×10-4O2下,Mo6+掺杂TiO2厚膜型气敏元件的氧敏特性比纯TiO2的好,并结合Zeta电位特性测量,其氧敏特性的增强在于表面电荷密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2 Mo^6+掺杂 表面特性 氧敏特性
原文传递
Mo^(6+)掺杂NaYF_(4):Yb^(3+),Ho^(3+)纳米颗粒的上转换性能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吴靓 张鸿 +3 位作者 冷红文 吴远波 刘宇政 陈中胜 《稀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5-94,共10页
采用热分解法制备了不同摩尔比的Mo^(6+)-NaYF_(4):Yb^(3+),Ho^(3+)上转换纳米颗粒(UCNPs),并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与荧光分光光度计(FS)等对样品的性能进行表征,以探究Mo^(... 采用热分解法制备了不同摩尔比的Mo^(6+)-NaYF_(4):Yb^(3+),Ho^(3+)上转换纳米颗粒(UCNPs),并用X射线衍射仪(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与荧光分光光度计(FS)等对样品的性能进行表征,以探究Mo^(6+)掺杂对NaYF_(4):Yb^(3+),Ho^(3+)的发光效率、结构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得的UCNPs为β相NaYF_(4),其分散性良好,粒径分布均匀;MoO_(3)浓度≥12.5%(摩尔分数)时,UCNPs结构已非纯β-NaYF_(4);在980 nm激光仪照射下,UCNPs发射出两束可见光(542 nm的绿光与649 nm的红光)以及一束750 nm的近红外光;钼源为MoO_(3)或(NH_(4))_(6)Mo_(7)O_(24)·4H_(2)O,Mo^(6+)的最佳掺杂浓度均为2.5%,较未掺杂Mo^(6+)的样品,绿光强度分别增大了11倍与15倍,红光强度分别增大了7.2倍与3.4倍;UCNPs的红、绿光发光均为双光子过程,Mo^(6+)掺杂并未影响NaYF_(4):Yb^(3+),Ho^(3+)纳米颗粒的上转换(UC)发光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YF_(4):Yb^(3+) Ho^(3+) Mo^(6+)掺杂 稀土 上转换发光 热分解法
原文传递
Mo-TiO_2/AC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可见光降解L-酸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王玉萍 袁俊秀 +2 位作者 李杰 彭盘英 王连军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746-1751,共6页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Mo6+掺杂TiO2光催化剂,并将其负载于粒状活性炭上,以1-萘酚-5-磺酸(L-酸)为模型反应物,研究了对L-酸的光催化作用并讨论了不同光源以及负载次数对L-酸的去除率和溶液的总有机碳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Mo6+掺杂扩大...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Mo6+掺杂TiO2光催化剂,并将其负载于粒状活性炭上,以1-萘酚-5-磺酸(L-酸)为模型反应物,研究了对L-酸的光催化作用并讨论了不同光源以及负载次数对L-酸的去除率和溶液的总有机碳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Mo6+掺杂扩大了TiO2催化剂的光谱响应范围.负载于活性炭上的掺杂二氧化钛为锐钛矿相,粒径约为17.8 nm.负载次数增多,催化剂的活性下降.Mo6+的掺杂不影响负载催化剂的紫外光活性及对L-酸的吸附能力.100 mg.L-1的L-酸溶液加0.4 g催化剂,在可见光下反应4 h,掺杂催化剂对L-酸和溶液总有机碳的去除率分别为57%和53%,而未掺杂的催化剂去除率分别为13%和10%.催化剂反复使用4次,催化活性没有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见光 光降解 负载型催化剂 Mo^6+掺杂 L-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