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中下游池州地区矽卡岩-斑岩型W-Mo矿床流体包裹体与H、O、S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45
1
作者 宋国学 秦克章 李光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2768-2782,共15页
长江中下游池州地区区域构造上处于下扬子坳陷与江南古陆之间的过渡带上,近年来该区域内以钨钼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勘探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鸡头山矽卡岩-斑岩型W-Mo矿、马头斑岩型Mo矿和百丈岩矽卡岩-斑岩型W-Mo矿是其中的三个代表性矿床... 长江中下游池州地区区域构造上处于下扬子坳陷与江南古陆之间的过渡带上,近年来该区域内以钨钼为主的多金属矿床勘探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鸡头山矽卡岩-斑岩型W-Mo矿、马头斑岩型Mo矿和百丈岩矽卡岩-斑岩型W-Mo矿是其中的三个代表性矿床。在鸡头山矿区和百丈岩矿区钨钼主要赋存于矽卡岩体中,已有工程探明二者的深部都有斑岩型矿体存在;在马头矿区钼主要以含钼石英脉和辉钼矿细脉的形式赋存于近接触带岩体与围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池州地区与钨钼矿有关的流体包裹体以水溶液包裹体(L+V)为主,同时发育含子矿物包裹体(L+V+S)和CO2包裹体(L+LCO2+VCO2)。成矿流体演化分为三个阶段:早阶段温度在350~500℃之间,深度约为1.5~2.5km,初始流体盐度为17%~25%NaCleqv,流体富H2O-CO2-CH4等气体,流体发生沸腾作用分离出高盐度流体和富气相低盐度流体;中阶段温度在170~360℃之间,深度约为0.5~1.7km,盐度为2%~24%NaCleqv,富H2O-CO2-CH4-H2S等气体,流体混合作用使得大量钨、钼、铅、锌等金属沉淀成矿;晚阶段温度在100~160℃之间,深度在约0.6km以下,盐度范围为1%~10%NaCleqv,与成矿作用无关。含矿石英脉H-O同位素和硫化物S同位素共同指示,池州地区与钨钼矿有关的成矿流体来自岩浆水、大气水和建造水的混合,流体混合是区域钨-钼-铅-锌成矿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头山W-mo矿 百丈岩W-mo矿 马头mo矿 流体包裹体 流体 池州地区
下载PDF
新疆东戈壁斑岩型Mo矿辉钼矿Re-Os年龄和成矿岩体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2
作者 吴云辉 熊小林 +2 位作者 赵太平 朱志敏 李立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43-753,共11页
东戈壁Mo矿是新疆地区近年发现的超大型斑岩型矿床,Mo金属储量50.8万吨,它与矿体下伏的花岗质岩体(包括斑状花岗岩体和花岗斑岩岩脉)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矿区地表没有花岗质岩体出露,但在多个钻孔中可见。矿体石英脉辉钼矿Re-Os同位素等... 东戈壁Mo矿是新疆地区近年发现的超大型斑岩型矿床,Mo金属储量50.8万吨,它与矿体下伏的花岗质岩体(包括斑状花岗岩体和花岗斑岩岩脉)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矿区地表没有花岗质岩体出露,但在多个钻孔中可见。矿体石英脉辉钼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拟合年龄为233.2±2.2 Ma,加权平均年龄为235.4±2.5 Ma,斑状花岗岩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37.0±4.7 Ma,花岗斑岩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233.2±4.1 Ma。这些年龄测定表明东戈壁斑岩型Mo矿成岩成矿时代为晚三叠世,为印支期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产物。矿床的形成与花岗质岩浆的演化密切相关,花岗质岩体为东戈壁Mo矿床的成矿母岩。东戈壁斑岩型Mo矿的发现进一步说明了东天山印支期成矿事件的存在,结合区域上的岩浆活动,我们认为矿床形成于拉张伸展的构造背景,花岗质岩浆的形成可能与地幔物质的内侵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戈壁斑岩型mo矿 Re Os年龄 锆石U—Pb年龄 印支期 东天山
下载PDF
河南省Mo矿区域成矿模式与综合信息预测模型 被引量:2
3
作者 彭翼 何玉良 +6 位作者 曾涛 钟江文 许国丽 苏小岩 谌军 彭松民 李震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62-1275,共14页
对河南省不同时期Mo矿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特征进行了归纳,建立了主要类型Mo矿成矿模式,总结了成矿规律;进而通过综合信息数据处理,讨论了不同类型Mo矿预测要素的提取,建立了符合地质概念模型的斑岩-矽卡岩型Mo矿综合信息预测模型。研... 对河南省不同时期Mo矿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特征进行了归纳,建立了主要类型Mo矿成矿模式,总结了成矿规律;进而通过综合信息数据处理,讨论了不同类型Mo矿预测要素的提取,建立了符合地质概念模型的斑岩-矽卡岩型Mo矿综合信息预测模型。研究表明:占绝对主要地位的早白垩世Mo矿受控于滨西太平洋构造域东秦岭—大别陆内岩浆弧,强烈的岩浆活动造成浅源浅成快速冷侵位的粗粒花岗岩大岩基与控制Mo矿的深源浅成热侵位细粒花岗岩-花岗斑岩-侵入角砾岩小岩体在同一剥蚀平面紧密共生,不仅存在"小岩体成大矿"的规律,而且存在大岩基边缘和旁侧成大矿的规律。相同特征的矿产因所处地质背景的不同而预测要素有所差异,但通常可以根据剩余重力低-ΔT化极正磁异常及其梯度模来拟合岩体与接触带,以Mo主成矿因子得分正异常和Pb-Zn-Ag主成矿因子得分负异常确定斑岩-矽卡岩型Mo(W)矿的成矿范围。通过CSAMT-SIP-裂隙地球化学联合剖面测量可有效预测隐伏矿体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花岗斑岩 mo矿 模式 规律 综合信息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兴蒙造山带东段斑岩型Cu,Mo矿床成矿时代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250
4
作者 葛文春 吴福元 +1 位作者 周长勇 张吉衡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0期2407-2417,共11页
兴蒙造山带东段是中国斑岩型铜-钼矿床发育的重要地区,但对这些矿床形成的具体时代及其动力学意义一直缺乏应有的研究.选择多宝山地区铜矿和大黑山钼矿的花岗闪长质岩石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多宝山地区铜矿的形成... 兴蒙造山带东段是中国斑岩型铜-钼矿床发育的重要地区,但对这些矿床形成的具体时代及其动力学意义一直缺乏应有的研究.选择多宝山地区铜矿和大黑山钼矿的花岗闪长质岩石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多宝山地区铜矿的形成有两期,与多宝山斑岩Cu矿有关的花岗闪长岩形成于早古生代((485±8)Ma),而与三矿沟矽卡岩型Cu矿有关的花岗闪长岩形成于侏罗纪((176±3)和(177±3)Ma);吉林大黑山地区与斑岩钼矿有关的花岗闪长斑岩形成时代为(170±3)Ma,而与成矿无关的二长花岗岩形成时代为(178±3)Ma.因此,兴蒙造山带东段存在两期斑岩型铜钼成矿作用.根据东北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以及东北地区花岗岩的时空分布规律,则认为多宝山铜矿的形成与兴安地块和额尔古纳地块间的拼合造山事件有关,而中生代三矿沟铜矿和大黑山钼矿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结合近年来发表的与铜钼矿有关的年代学资料,对中国东部侏罗纪-早白垩世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的时空分布及其动力学意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 斑岩型Cu mo矿 锆石U-Pb年龄 地球动力学
原文传递
大兴安岭成矿研究新进展——西拉木伦河南岸Mo多金属成矿带的发现 被引量:17
5
作者 孙兴国 刘建明 +1 位作者 覃锋 曾庆栋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5-77,83,共4页
近年来,在华北地台北缘外带的加里东褶皱带上,沿西拉木伦河南岸呈现一条延长200km的以钼为主的多金属成矿带,有望成为我国继小秦岭、燕辽之后的重要钼多金属成矿带。对成矿带内三个典型矿床的初步研究表明,成矿主要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 近年来,在华北地台北缘外带的加里东褶皱带上,沿西拉木伦河南岸呈现一条延长200km的以钼为主的多金属成矿带,有望成为我国继小秦岭、燕辽之后的重要钼多金属成矿带。对成矿带内三个典型矿床的初步研究表明,成矿主要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鉴于该成矿带研究基础薄弱,提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工作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拉木伦河南岸mo矿 华北地台北缘 燕山期岩浆活动
下载PDF
Mo尾矿表面处理时间对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凯斌 刘彦峰 +1 位作者 任有良 李仲谨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2017年第2期36-40,53,共6页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己内酯二醇(PCL1000)等为主要原料,二羟甲基丁酸(DMBA)为亲水扩链剂制备水性聚氨酯,采用吐温80对Mo尾矿进行表面预处理后,再用其对水性聚氨酯膜材料进行改性。探讨Mo尾矿表面处理时间对水性聚氨酯膜的结...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己内酯二醇(PCL1000)等为主要原料,二羟甲基丁酸(DMBA)为亲水扩链剂制备水性聚氨酯,采用吐温80对Mo尾矿进行表面预处理后,再用其对水性聚氨酯膜材料进行改性。探讨Mo尾矿表面处理时间对水性聚氨酯膜的结晶性、耐水性、热稳定性和透光率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Mo尾矿表面处理时间的增加,Mo尾矿与水性聚氨酯高分子复合体系的相容性得以改善,热稳定性和耐水性均有所提高,但透光率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改性 mo 吐温80
下载PDF
遵义黄家湾下寒武统底部Mo-Ni-PGE矿中铂族元素赋存形态分析及成因意义 被引量:15
7
作者 曾明果 《贵州地质》 2007年第2期147-150,141,共5页
本项目采用6级不同化学物相形态系统,用化学试剂选择性提取和对比提取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PGE元素及Au的物相分布特点。得出了Ru、Rh、Pd、Os、Ir、Pt及Au在各物相中的含量及相对比率,参照电子探针等对Mo、N i硫化矿物分析成果,表明PGE... 本项目采用6级不同化学物相形态系统,用化学试剂选择性提取和对比提取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PGE元素及Au的物相分布特点。得出了Ru、Rh、Pd、Os、Ir、Pt及Au在各物相中的含量及相对比率,参照电子探针等对Mo、N i硫化矿物分析成果,表明PGE在镍的硫化物相中丰度较高外,在可交换态、黄铁矿态及残渣态等中亦有一定分布,显示PGE元素以超微细粒分散赋存特点。表明矿体在沉积时未发生PGE元素的显著成矿分异,成岩期也未出现明显的再次富集作用。此矿床系我国黑色岩系中确凿伴生有PGE矿的典型代表,铂族元素赋存状态研究对其成因、寻找和开发有关键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铂族元素 mo—Ni—PGE 赋存状态 寒武系底部 贵州遵义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秋树湾铜钼矿床辉钼矿Re-Os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6
8
作者 郭保健 毛景文 +5 位作者 李厚民 屈文俊 仇建军 叶会寿 李蒙文 竹学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2341-2348,共8页
秋树湾铜钼矿床是秦岭造山带东段最大的斑岩-夕卡岩型铜钼矿床,通过对矿石中6个辉钼矿样品的 Re-Os 同位素分析,得到了145.57±1.80~147.98±2.21Ma 的模式年龄(平均为146.42±1.77Ma)及一个相关性很好的等时线年龄147... 秋树湾铜钼矿床是秦岭造山带东段最大的斑岩-夕卡岩型铜钼矿床,通过对矿石中6个辉钼矿样品的 Re-Os 同位素分析,得到了145.57±1.80~147.98±2.21Ma 的模式年龄(平均为146.42±1.77Ma)及一个相关性很好的等时线年龄147±4Ma,表明秋树湾铜钼矿床形成于晚侏罗世,与其以北的华北克拉通南缘的主要斑岩型钼矿床及位于扬子克拉通北缘的长江中下游铁铜矿床的大规模成矿时间一致,是中国东部中生代第2期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秋树湾铜钼矿床辉钼矿的含铼量平均达151.8×10^(-6),明显高于华北克拉通南缘钼矿带同期形成的钼矿床(16.13×10^(-6)~28.09×10^(-6)),认为主要是由于两者成矿元素 Cu/Mo 比值的不同造成的;结合矿石硫同位素特征,认为矿床的物质主要来源于下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Os同位素测年 Cu—mo矿 秋树湾 秦岭造山带
下载PDF
滇西腾冲地块小场钼矿化花岗岩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1
9
作者 陈永清 卢映祥 +3 位作者 赵红娟 程志中 蒋成兴 刘正尚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4,共14页
腾冲地块位于东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南侧翼,东以怒江-瑞丽断裂带与保山地块为邻,西以密支那缝合带与东缅地块相接。晚三叠世以来,伴随着中特提斯洋壳俯冲汇聚碰撞和新特提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发育与板块俯冲一汇聚碰撞作用相... 腾冲地块位于东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南侧翼,东以怒江-瑞丽断裂带与保山地块为邻,西以密支那缝合带与东缅地块相接。晚三叠世以来,伴随着中特提斯洋壳俯冲汇聚碰撞和新特提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发育与板块俯冲一汇聚碰撞作用相关的花岗岩以及与花岗岩有关的锡、铅锌多金属矿化。与花岗岩有关的浸染状钼矿化是该区发现的一种新的矿化类型。通过对腾冲小场钼矿化花岗岩样品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和St-Nd-Pb同位素研究,结论如下:(1)小厂钼矿化花岗岩体岩石类型为中粗粒含黑云母宽状二长花岗岩,岩体以相对富集SiO2、K2O为特征;富集K、Rb、U、Th、Pb,明显亏损Ba、Sr、P、Ti和Nb;稀土总含量(∑REE)为155.12~191.757g/g,LREE/HREE为5.67~7.78,并显示中等负Eu异常,属于富硅高钾钙碱性S型花岗岩。(2)应用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定年获得2件岩石样品的岩浆结晶年龄分别为(121.20±0.90)Ma和(121.60±0.70)Ma,戍岩年代为早白垩世晚期。应用辉钼矿Re-Os同住素定年获得3件样品戍矿模式年龄分别为(120.1±2.1)Ma、(124.5±2.6)Ma和(125.4±2.1)Ma,与成岩年龄相近,亦属于早白垩世晚期。(3)Sr-Nd—Pb同位素组成、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表明,小场合黑云母斑状二长花岗岩岩浆来自上地壳硬砂岩物质的部分熔融,依据锆浓度饱和温度计计算其熔融温度约为732-769℃。(4)在Hf-Rh-Ta和R1-R2图解上,几乎所有样品皆落入同碰撞构造环境。(5)通过上述研究推测,小场花岗岩及其钼矿化形成于早白垩世晚期怒江洋自东向西俯冲一汇聚碰撞构造旋回的陆一陆同碰撞造山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状二长花岗岩 锆石SHRIMP U-Pb和辉钼Re-Os定年 元素和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 斑岩型mo矿 中特提斯同碰撞造山环境 腾冲地块 西南中国
下载PDF
西藏山南地区明则斑岩钼矿床蚀变矿化特征与成矿时代 被引量:16
10
作者 范新 陈雷 +9 位作者 秦克章 肖波 李金祥 李秋平 陈玉水 陈金标 赵俊兴 李光明 黄树峰 琚宜太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9-99,共11页
明则斑岩钼矿床位于冈底斯成矿带的东南缘,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侧。矿区内主要出露有钾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及花岗斑岩,其中花岗斑岩为成矿岩体。围岩蚀变较为强烈,主要的蚀变特征有:钾化、硅化、... 明则斑岩钼矿床位于冈底斯成矿带的东南缘,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北侧。矿区内主要出露有钾长花岗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及花岗斑岩,其中花岗斑岩为成矿岩体。围岩蚀变较为强烈,主要的蚀变特征有:钾化、硅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和矽卡岩化,而且各种蚀变现象具有垂向分带特征,其中矽卡岩化主要发育在地表浅部,岩体与地层的接触部位,形成了石榴石、透辉石、绿帘石等矽卡岩矿物,而钾化、硅化等蚀变分布在相对较深的部位。矿化类型主要是斑岩型和矽卡岩型矿化,具有垂向分带的特征,上部是矽卡岩型铜矿化和弱的钨矿化,下部斑岩型的铜钼矿化,其中斑岩型的矿化也具有垂向分带特征,铜矿化分布在相对上部,钼矿化分布在相对靠下的深部区域。矿石主要以块状、细脉浸染状和浸染状为主,矿石矿物主要有辉钼矿、黄铜矿、黄铁矿、白钨矿和少量的斑铜矿。选取钻孔中新鲜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中穿插的黑云母-黄铁矿脉,对其中的黑云母进行40Ar-39Ar定年,得到坪年龄为28.2±0.33Ma,该年龄值与辉钼矿的Re-Os年龄相吻合。同时结合冈底斯南带上已知的成矿时代,说明整个冈底斯东段南带的成矿时代可能是介于30.26~23.62Ma之间,这明显不同于冈底斯东段北带和中带的斑岩型或斑岩-矽卡岩型矿床,说明在冈底斯成矿带东部除发育有后碰撞阶段的斑岩型铜(钼)或铜多金属矿床外,还发育有晚碰撞阶段的成矿作用。对明则斑岩钼矿成矿时代的厘定,为深入研究冈底斯成矿带的多期次成矿及冈底斯成矿带与板块俯冲到碰撞再到碰撞后伸展的构造岩浆活动有关的成矿演化过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蚀变化特征 明则斑岩Cu(mo)40Ar-39Ar年代学 时代 冈底斯南缘
下载PDF
钼尾矿改性聚氨酯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凯斌 刘彦峰 李倩 《商洛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34-38,共5页
以聚己内酯二醇(PCL)、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为主体原料、二羟甲基丁酸(DMBA)为亲水扩链剂,用吐温80对其表面处理后的Mo尾矿为掺杂剂,通过原位聚合法合成端基为异氰酸酯基的聚氨酯预聚体,以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为异氰酸酯基的... 以聚己内酯二醇(PCL)、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为主体原料、二羟甲基丁酸(DMBA)为亲水扩链剂,用吐温80对其表面处理后的Mo尾矿为掺杂剂,通过原位聚合法合成端基为异氰酸酯基的聚氨酯预聚体,以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为异氰酸酯基的封端剂,再经中和、加水分散等过程最终制得聚氨酯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分子的结晶性能进行表征,并探讨了吐温80用量和Mo尾矿用量对聚氨酯的透光率、耐水性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吐温80量的增加,结晶性增强,体系相容性越好,聚氨酯复合薄膜中所含Mo尾矿含量较高,透光率随之降低,吸水率降低,但过多的吐温80使得聚氨酯高分子易发生链缠绕,造成材质不均一,透光率略显增大,吸水率反而升高;随着Mo尾矿量的增加,聚氨酯分子链段的结晶性发生改变,耐水性提高,透光率降低,适用于对透明度要求较低、耐水性较高的涂层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 mo 透光率
下载PDF
甘肃小柳沟含矿隐伏花岗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自森 林森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2期173-179,共7页
小柳沟W,Mo多金属矿床为复控型矿床,矿区内隐伏花岗岩属复式岩体,REE分布模式表明小柳沟隐伏复式岩体具有明显成因联系或同源演化特点,属同源岩浆岩,δEu强亏损与弱δCe亏损,REE分布型式为富集LREE的右倾式折线,LREE的分异程度明显高于H... 小柳沟W,Mo多金属矿床为复控型矿床,矿区内隐伏花岗岩属复式岩体,REE分布模式表明小柳沟隐伏复式岩体具有明显成因联系或同源演化特点,属同源岩浆岩,δEu强亏损与弱δCe亏损,REE分布型式为富集LREE的右倾式折线,LREE的分异程度明显高于HREE.早期花岗岩REE分布模式一致性好,w(La)N/w(Yb)N值大(远大于10),δEu强亏损为特征,是有利的成矿母岩;晚期花岗岩以REE分布模式一致性较差,LREE分异好而HREE分异差为特征,w(La)N/w(Yb)N值小(远小于10),δEu较强亏损为特征.晚期岩浆进一步分异,成矿物质在岩体中进一步富集、迁移、活化形成石英脉型W,Mo矿,寻找花岗岩型Mo矿应在晚期小岩体中寻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伏花岗岩 复控型 稀土分布模式 岩体型mo矿 小柳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