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action of Mo(CO)_6 with Alkoxide: Synthesis and Structure of the Mo(0)-OR Complex [Et_4N]_3[Mo_2(CO)_6(μ-OC_6H_4OCH_2C_6H_5)_3] 被引量:1
1
作者 庄伯涛 魏强 +2 位作者 何玲洁 周张锋 吴克琛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1-408,共8页
The reaction of molybdenum hexacarbonyl with C6H5CH2OC6H4ONa and Et4NBr in CH3CN at 60 ℃ afforded the di-nuclear Mo(0) compound [Et4N]3[Mo2(CO)6(μ-OC6H4OCH2C6H5)3] 1. 1 crystallizes in monoclinic, space group ... The reaction of molybdenum hexacarbonyl with C6H5CH2OC6H4ONa and Et4NBr in CH3CN at 60 ℃ afforded the di-nuclear Mo(0) compound [Et4N]3[Mo2(CO)6(μ-OC6H4OCH2C6H5)3] 1. 1 crystallizes in monoclinic, space group P21/c with a = 15.359(2), b = 18.378(3), c = 24.952(2) A, β = 102.268(4)°, V = 6882.3(1 6) A^3, Mr = 1348.34, Z = 4, Dc = 1.301 g/cm^3, F(000) = 2832 and μ= 0.424 mm^-1 The final R = 0.0606 and wR = 0.1552 for 9396 observed reflections (I 〉 2σ(I)). I contains a [Mo2O3]^3 core in triangular bi-pyralnidal configuration and each Mo atom adopts a distorted octahedral geometry with three carbon atoms from carbonyls and three ,μ-O atoms from C6H5CH2OC6H4O^- bridging ligands. The Mo…Mo distance is 3.30(8) A, indicating no metalmetal bonding. A formation pathway via forming a di-molybdenum(0) di-bridging OR compound [Mo2(μ-OR)2(CO)8]2 has been figured out and the reaction of Mo(CO)6 with alkoxide has also been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o)-or compounds triangular bi-pyramidal core synthesis and structure formation pathway
下载PDF
Genesis of the Huoshenmiao Mo deposit in the Luanchuan ore district, China: Constraints from geochronology, ?uid inclusion, and H-O-Sisotopes 被引量:3
2
作者 Sai Wang Bing Li +4 位作者 Xingkang Zhang Peng Wang Weiwei Chao Huishou Ye Yongqiang Yang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1期331-349,共19页
The Huoshenmiao δeposit is Mo skarn δeposit, loc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Luanchuan ore δistrict.Mineralization process can be δivided into a skarn and a quartz-sulfide episodes with six stages: prograde(I),... The Huoshenmiao δeposit is Mo skarn δeposit, loc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Luanchuan ore δistrict.Mineralization process can be δivided into a skarn and a quartz-sulfide episodes with six stages: prograde(I), retrograde(II), quartz-K-feldspar(III), quartz-molybdenite(IV), quartz-pyrite(V), and quartzcalcite(VI). A combined study of geochronology, fluid inclusion(FI), and stable isotopes was conducted to constrain the mineralization age, source of ore materials, as well as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ore-forming fluids. Molybdenite Ree Os δating indicates that the δeposit was formed in the Late Jurassic(~145 Ma). The δ^(34)S values of sulfides range from 3.0‰ to 7.1‰, implying that the ore materials in the δeposit are magmatic in origin. Three types and six subtypes of FIs are δistinguished, namely, aqueous two-phase(W_1-and W_2-type), δaughter mineral-bearing multiphase(S_1-and S_2-type), and CO_2-bearing three-phase(C_1-and C_2-type). In stages I and II, the W_1-type FIs δisplay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Th) from 496°C to >600°C, with salinities of 14.9-18.3 wt.% NaCl eqv. The FIs in stages III, IV and early stage V composed of coeval S-, C-and W-types, respectively homogenize at similar Th, suggesting the occurrence of boiling. The W1-type FIs in late stage V and stage VI, yield Th of 102-406°C and salinities of 0-4.7 wt.% NaCl eqv. The δD_(H_2O)and δ^(18) O(H_2O)values of the ore-forming fluids in quartz-sulfide episode vary from-112‰ to-76‰, and 11.0‰ to 1.0‰, respectively. All these above observations reveal that the early ore-forming fluids are magmatic in origin, and characterized by high temperature and moderate to high salinity, and gradually evolve to low temperature, low salinity meteoric water. The Huoshenmiao Mo δeposi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magmatism event induced by the protracted subduction of the Izanagi plate beneath the eastern China continent. The δecrease in temperature, salinity and f(O_2), as well as change of p H δue to boiling and fluid-rock interaction, are the main factors controlling Mo δepos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ybdenite Ree os age Fluid inclusion H-o-S isotopes Huoshenmiao mo deposit Luanchuan ore district
下载PDF
滇西马厂箐铜钼多金属矿床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过程——来自石榴子石原位微量元素及H-O同位素组成的限定 被引量:1
3
作者 吉彦冰 杜丽娟 +5 位作者 陈军 黄智龙 李波 李鑫正 刘林林 杨再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40-1156,共17页
滇西马厂箐铜钼多金属矿床位于三江特提斯成矿域,是一个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侵入有关的多金属矿床。前人研究表明,马厂箐铜钼多金属矿床形成于斑岩-矽卡岩成矿系统,但由于缺乏系统矿物学研究,目前对矽卡岩矿化过程和成矿效应仍不清楚,... 滇西马厂箐铜钼多金属矿床位于三江特提斯成矿域,是一个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侵入有关的多金属矿床。前人研究表明,马厂箐铜钼多金属矿床形成于斑岩-矽卡岩成矿系统,但由于缺乏系统矿物学研究,目前对矽卡岩矿化过程和成矿效应仍不清楚,限制了对该矿床成矿过程的全面认识。因此,本文以马厂箐矿床矽卡岩型矿化中的石榴子石为研究对象,利用H-O同位素、电子探针(EPMA)以及LA-ICP-MS原位微区技术开展了同位素及成分分析,限定成矿流体来源以及反演成矿流体演化过程。石榴子石可分为早期自形石榴子石(Grt I)和晚期他形石榴子石(Grt II)。Grt I与辉石共生,并伴有黄铁矿、黄铜矿等金属矿物组合,属于钙铝-钙铁榴石固溶体(And_(49.37~99.58)Gro_(0~49.79));Grt II更富Fe,属钙铁榴石系列(And_(67.50~99.85)Gro_(0~31.84))。两期石榴子石均富含Th、U、Nd,亏损Ba、Sr、Hf、Nb,富轻稀土。基于石榴子石矿物化学特征认为,Grt I可能是在弱酸性、氧化、低水岩比(W/R)条件下形成的,而Grt II可能是在酸性、氧化和高W/R条件下形成的。另外,两期石榴子石δDV-SMOW值为-122.6‰~-98.6‰,δ18O流体值为5.95‰~8.25‰,暗示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岩浆水。综合研究认为,在矽卡岩化过程中,成矿流体的氧逸度、温度整体呈现降低趋势,流体pH逐渐由酸性向弱酸性—中性演化,这一转变可能是触发马厂箐矿床矽卡岩型矿化铜钼硫化物沉淀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子石 H-o同位素 微量元素 成矿流体 马厂箐铜钼矿床
下载PDF
东秦岭地区中生代金钼多金属矿C-H-O同位素组成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涛 祝朝辉 +3 位作者 刘淑霞 白俊豪 尉向东 李明立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80-189,共10页
文章在系统收集近年来东秦岭地区主要的钼、金、铅锌银矿C-H-O同位素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区内的C-H-O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综合研究。其结果认为东秦岭钼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极为相似,初始成矿流体均为与岩浆活动有关的高温深源流体... 文章在系统收集近年来东秦岭地区主要的钼、金、铅锌银矿C-H-O同位素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区内的C-H-O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综合研究。其结果认为东秦岭钼金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极为相似,初始成矿流体均为与岩浆活动有关的高温深源流体,随着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的进行,大气降水与地壳岩石水岩反应作用后的浅源流体不断加入其中,使得矿床的成矿流体表现深源流体和具有雨水性质的浅部流体的混合特征;富含成矿物质的成矿流体聚集在地壳下部的拆离带,与下部地壳岩石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流体-岩浆混合体系,受构造运动控制,在不同的地球物理化学边界层沉淀成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钼多金属矿床 碳氧同位素 氢氧同位素 东秦岭
下载PDF
海南高通岭石英脉型钼矿床成矿流体来源与成矿机制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丽荣 许德如 +3 位作者 黄泌怡 池国祥 王正其 许可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78-790,共13页
高通岭矿床是海南岛典型的石英脉型钼矿床。基于流体包裹体以及H、O、S、Pb同位素研究,本文对高通岭石英脉型钼矿床成矿流体性质、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①流体包裹体以富液两相水溶液(A-L型)为主,次为富液两相含... 高通岭矿床是海南岛典型的石英脉型钼矿床。基于流体包裹体以及H、O、S、Pb同位素研究,本文对高通岭石英脉型钼矿床成矿流体性质、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①流体包裹体以富液两相水溶液(A-L型)为主,次为富液两相含CO_(2)水溶液(AC-L型)和富气两相含CO_(2)溶液(AC-V型);A-L及AC-L型包裹体均一成液相,AC-V型包裹体均一成气相。均一成液相和均一成气相的包裹体共生指示流体不混溶或沸腾。拉曼结果显示流体成分以H_(2)O为主,其次是CO_(2),含微量N2、CH4和H_(2)等气体;成矿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80~280℃,盐度为4.0%~8.2%NaCleqv;②H-O同位素组成显示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与大气降水混合特点;δ34S值域为-0.9‰~5.5‰,均值2.8‰,属于深源硫;③Pb同位素组成及特征参数暗示其具有岩浆作用带来的地幔Pb与上地壳Pb混合成因。据此,高通岭钼矿床成矿流体主体来源于壳幔岩浆源区,上升过程可能萃取了少量壳源岩石的Mo;来自壳幔源区的初始流体与大气降水的混合发生在成矿部位及其附近,其作用主要是导致成矿流体温度、压力、盐度降低,是高通岭钼矿成矿的主要机制。断裂作用及其引起沸腾、排气作用进一步促进了成矿物质的结晶沉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H-o-S-Pb同位素 石英脉型钼矿 成矿流体来源 海南高通岭
下载PDF
新疆西天山莱历斯高尔-3571斑岩铜钼矿田地质地球化学和成矿年代 被引量:38
6
作者 薛春纪 陈波 +2 位作者 贾志业 张兵 万阈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49-165,共17页
新疆西天山斑岩型矿床面临找矿攻坚,重要铜钼矿化研究十分必要。近年在毗邻莱历斯高尔钼矿新发现3571铜矿,构成重要铜钼矿田。研究认为,莱历斯高尔-3571铜钼矿田形成于准噶尔洋壳向南俯冲在哈萨克斯坦—伊犁板块东北缘形成的早石炭世陆... 新疆西天山斑岩型矿床面临找矿攻坚,重要铜钼矿化研究十分必要。近年在毗邻莱历斯高尔钼矿新发现3571铜矿,构成重要铜钼矿田。研究认为,莱历斯高尔-3571铜钼矿田形成于准噶尔洋壳向南俯冲在哈萨克斯坦—伊犁板块东北缘形成的早石炭世陆缘弧环境中。矿田内强烈角岩化的志留系粉砂泥岩中侵入了花岗闪长斑岩小岩体群,伴随陆缘弧构造-岩浆-热液过程发生了铜钼矿化。铜钼硫化物矿体呈脉状、板状和透镜状产在花岗闪长斑岩体顶部或边部、接触带和附近围岩中。从岩体到围岩,热液蚀变具有从钾硅酸盐化到绢云母化、再到青磐岩化的分带性,铜钼硫化物矿化显示从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细脉网脉状等矿石构造变化。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辉钼矿、黄铜矿、磁黄铁矿、斑铜矿、黄铁矿等,斑岩型铜钼矿化特征明显。花岗闪长斑岩高硅、低镁、富铝、富碱、高钾,Rb、Ba、Th等大离子元素富集和Ta、Hf、Zr、Sm、Sr、Y、Yb等高场强元素亏损,微量元素洋中脊花岗岩标准化分布曲线与陆缘弧花岗岩分布型式相似;岩体的平均∑REE为133.84×10-6,ISr为0.707 9~0.710 3,εNd(t)为-0.61~-3.71,明显低于地壳重熔S型花岗岩,初始岩浆属壳幔混源或下地壳源。铜钼硫化物矿石δ34SV-CDT=2.7‰~4.3‰,206Pb/204Pb=18.099 7~18.258 8,207Pb/204Pb=15.605 2~15.624 2,208Pb/204Pb=38.124 5~38.307 8,成矿金属元素来自上地幔和下地壳,与陆缘弧岩浆直接有关;成矿晚阶段流体δ18OH2O V-SMOW=-1.33‰~5.46‰,δDH2O V-SMOW=-81‰~-101‰,属岩浆水混合了大气降水。LA-ICP-MS U-Pb法测得莱历斯高尔钼矿化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346±1.2)Ma,3571铜矿化花岗闪长斑岩形成于(350±0.65)Ma,成岩成矿时代为早石炭世。新疆西天山莱历斯高尔-3571斑岩型铜钼矿与阿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同属西天山海西期陆缘弧构造-岩浆-热液铜钼金成矿系列,具有实际找矿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型Cu-mo 岩浆 矿床地质 S、Pb、o、H同位素 U-PB测年 莱历斯高尔-3571 新疆西天山
下载PDF
辽宁宽甸万宝源钼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9
7
作者 宋建潮 胡铁军 +1 位作者 王恩德 李际才 《世界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1期45-50,共6页
辽宁宽甸万宝源钼矿位于燕山期石柱子花岗闪长岩体与寒武纪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部位。钼矿体依其围岩岩性和构造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石英斑岩裂隙型、花岗闪长岩裂隙型和破碎蚀变带石英脉型。硫、氢、氧同位素的测试结果及分析表明成矿物... 辽宁宽甸万宝源钼矿位于燕山期石柱子花岗闪长岩体与寒武纪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部位。钼矿体依其围岩岩性和构造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石英斑岩裂隙型、花岗闪长岩裂隙型和破碎蚀变带石英脉型。硫、氢、氧同位素的测试结果及分析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重熔的深部硅铝质地壳,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并混有古大气水。该区存在两期成矿:Ⅰ期形成矽卡岩型Cu-Fe矿体;Ⅱ期形成斑岩型和石英脉型Mo矿体,以斑岩型为主。两期成矿均为岩浆期后热液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宽甸 万宝源钼矿 硫、氢、氧同位素 成矿流体
下载PDF
胶东邢家山大型钼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被引量:10
8
作者 薛玉山 柳振江 +1 位作者 成少博 朱保霖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40-561,共22页
邢家山钼矿床是胶东唯一达大型规模的矽卡岩型钼(钨)矿,本文在详细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划分了成矿期次,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成矿物质来源及形成时代并结合区域成矿背景探讨了成矿机制。该矿床成矿过程可划分为岩浆热液期... 邢家山钼矿床是胶东唯一达大型规模的矽卡岩型钼(钨)矿,本文在详细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划分了成矿期次,通过元素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成矿物质来源及形成时代并结合区域成矿背景探讨了成矿机制。该矿床成矿过程可划分为岩浆热液期(包括早期矽卡岩阶段、中期硫化物阶段和晚期碳酸盐岩阶段)和表生氧化期,钼矿化主要发生于中期硫化物阶段,辉钼矿主要赋存于石榴石透辉石矽卡岩和透辉石符山石矽卡岩中,为岩浆热液交代作用过程产物。成矿母岩幸福山岩体中SiO2、Al2O3和Fe2O3等物质迁出,为矽卡岩矿物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矽卡岩和花岗岩的稀土和微量元素配分相似,显示二者具有成因关系,稀土明显富集LREE;钼矿化矽卡岩中δEu、δCe的变化较小,离矿区较远的铅锌矿化大理岩中δEu显示较小的负异常、δCe显示较弱正异常。C-O同位素测试数据显示,大理岩中C来源于海相碳酸盐岩,而热液方解石脉中C主要来源于岩浆岩;辉钼矿中Re含量较低指示着成矿物质来源于下地壳。该矿属于形成于燕山早期的岩浆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钼矿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邢家山钼矿 矽卡岩 元素地球化学 C-o同位素 成矿机制
下载PDF
赣北大湖塘地区昆山钨-钼-铜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和稳定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张明玉 丰成友 +4 位作者 武广 王辉 吴玉 韩梅梅 武文恒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615-2631,共17页
昆山矿床位于大湖塘钨多金属矿田的南部,产出石英细脉带型W-Mo-Cu矿体。该矿床的成矿过程可以划分为黑钨矿-石英阶段(Ⅰ)、辉钼矿-石英阶段(Ⅱ)、黄铜矿-石英阶段(Ⅲ)及石英-方解石阶段(Ⅳ)。本文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激光... 昆山矿床位于大湖塘钨多金属矿田的南部,产出石英细脉带型W-Mo-Cu矿体。该矿床的成矿过程可以划分为黑钨矿-石英阶段(Ⅰ)、辉钼矿-石英阶段(Ⅱ)、黄铜矿-石英阶段(Ⅲ)及石英-方解石阶段(Ⅳ)。本文通过流体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光谱和稳定同位素研究,探讨了昆山矿床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昆山矿床发育纯气相型(PG)、纯液相型(PL)、富液两相水溶液型(WL)三类包裹体。Ⅰ阶段主要发育WL型流体包裹体,并有少量PG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36~388℃,盐度为0. 5%~13. 8%NaCleqv,密度为0. 54~0. 90g/cm^3;Ⅱ阶段亦主要发育WL型和少量PG型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221~390℃,盐度为0. 5%~12. 7%Na Cleqv,密度为0. 51~0. 93g/cm^3;Ⅲ阶段主要发育WL型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28~376℃,盐度为0. 7%~11. 2%NaCleqv,密度为0. 57~0. 91g/cm^3;Ⅳ阶段主要发育WL型包裹体,并有少量的PL型包裹体,其均一温度为173~288℃,盐度为0. 4%~11. 8%NaCleqv,密度为0. 76~0. 97g/cm^3。主成矿阶段流体属于中高温、中低盐度、中等密度流体,成矿晚阶段流体属于中低温、中低盐度、中高密度流体。包裹体气相成分主要是H_2O,亦有少量CH_4和CO_2,成矿流体总体上属于H_2O-NaCl-(CH_4-CO_2)体系。Ⅰ、Ⅱ和Ⅲ阶段成矿流体的δD值为-92‰~-56‰,计算获得的δ^(18)O水值为3. 8‰~6. 4‰;石英-方解石阶段的δD值为-68‰~-58‰,δ^(18)O水值为0. 5‰~0. 7‰。H-O同位素结果表明,昆山矿床主成矿阶段的流体以岩浆水为主,成矿晚阶段有少量的大气降水加入。金属硫化物的δ^(34)S值分布集中,其值为-1. 5‰~3. 0‰,表明成矿流体中的硫主要来自深源岩浆。辉钼矿-石英阶段的石英包裹体中CO_2的δ^(13)CV-PDB值为-6. 6‰和-5. 9‰,平均-6. 3‰;晚阶段石英-方解石脉中方解石的δ^(13)CV-PDB值为-12. 3‰~-10. 2‰,平均-11. 0‰,表明昆山矿床主成矿阶段流体中的碳主要由花岗岩浆提供,且受低温蚀变作用的影响,而晚阶段方解石脉中的碳还受到了双桥山群沉积有机物质的影响。成矿流体的冷却作用是导致昆山矿床钨、钼和铜沉淀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H-o-C-S同位素 昆山W-mo-Cu矿床 大湖塘矿田 赣北
下载PDF
胶东邢家山矽卡岩型钼矿床成矿流体与成矿机制 被引量:3
10
作者 祝佳萱 张端 +4 位作者 王长明 陈奇 杜斌 杨立飞 石康兴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83-1598,共16页
邢家山矿床是胶东地区发现的大型矽卡岩型钼多金属矿床。通过野外调研,将成矿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早矽卡岩阶段、晚矽卡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对不同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存在液体包裹体(L)、气体包裹体(V)和含... 邢家山矿床是胶东地区发现的大型矽卡岩型钼多金属矿床。通过野外调研,将成矿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早矽卡岩阶段、晚矽卡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对不同阶段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存在液体包裹体(L)、气体包裹体(V)和含子矿物包裹体(S)三类。激光拉曼探针显示流体的气体分类型为H_2O-H_2S,早和晚矽卡岩阶段均一温度集中在375~450℃,盐度存在14%~15%NaCleqv和大于30%NaCleqv两个端元;石英-硫化物阶段均一温度集中在260~340℃,盐度存在8%~12%NaCleqv和大于50%NaCleqv两个端元;石英-碳酸盐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170~200℃,盐度小于10%NaCleqv。该矿床成矿流体具有高温高盐度的特征,且富含H_2S等还原性气体,从矽卡岩阶段到碳酸盐阶段成矿温度和盐度总体有降低的趋势。邢家山钼矿δ^(18) O_(H_2O)值为0.04‰~8.18‰,δ^(13) C_(V-PDB)值为-3. 35‰~-0.73‰,δ^(18) O_(V-SMOW)值为5. 93‰~8. 42‰,δ^(34)S值为6.5~10. 8‰。邢家山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后期有大气降水的加入,流体沸腾是成矿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矽卡岩型矿床 碳氢氧硫同位素 成矿流体 邢家山钼矿
下载PDF
黑龙江鹿鸣钼矿床成矿流体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庆龙 孙景贵 +3 位作者 李程锦 杨娇 王晓丹 张剑乔 《地质找矿论丛》 CAS CSCD 2015年第4期471-479,共9页
鹿鸣钼矿床是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上典型的特大型斑岩型钼矿床,矿体主要产于早中生代早期中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内,矿化类型以细脉浸染状矿化为主。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及脉体穿插关系将鹿鸣钼矿床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黄铁矿-石英阶段... 鹿鸣钼矿床是小兴安岭—张广才岭成矿带上典型的特大型斑岩型钼矿床,矿体主要产于早中生代早期中细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内,矿化类型以细脉浸染状矿化为主。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及脉体穿插关系将鹿鸣钼矿床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黄铁矿-石英阶段(Ⅰ),石英-辉钼矿阶段(Ⅱ),绿泥石-辉钼矿-石英阶段(Ⅲ),石英-碳酸盐阶段(Ⅳ)。成矿流体包裹体有3类:A型气液两相包裹体(L+V),B型含子晶三相包裹体(L+V+S),C型气相包裹体(V)。不同阶段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均一温度、盐度等特征显示成矿流体由早阶段的高温、高盐度的H_2O-CO_2-NaCl体系逐渐演变为晚阶段的低温、低盐度的H_2O-NaCl体系。氢氧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早阶段以岩浆水为主,随成矿演化有不同程度大气水的加入。根据矿床产出特征、矿物共生组合和流体包裹体特征,认为流体的沸腾作用和CO2等气相组分大量逸失是成矿流体形成矿床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鸣钼矿 斑岩 成矿流体 包裹体 氢氧同位素 黑龙江省
下载PDF
南岭东段园岭寨斑岩型钼矿成因——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4
12
作者 魏娜 黄凡 +5 位作者 王岩 郭唯明 韩景仪 曾载淋 曾跃 温珍连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2期135-148,共14页
园岭寨钼矿是南岭地区发现的首例大型斑岩型独立钼矿床,目前查明钼金属量达20万t.矿体主要产出在园岭寨花岗斑岩与寻乌组变质岩的内外接触带中.为了揭示矿床成矿流体的成分、性质、来源和成矿物质来源,探讨矿床成矿机制,开展了详细的矿... 园岭寨钼矿是南岭地区发现的首例大型斑岩型独立钼矿床,目前查明钼金属量达20万t.矿体主要产出在园岭寨花岗斑岩与寻乌组变质岩的内外接触带中.为了揭示矿床成矿流体的成分、性质、来源和成矿物质来源,探讨矿床成矿机制,开展了详细的矿床流体包裹体和稳定同位素研究.研究表明,矿床石英脉中包裹体主要呈群、星散状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部分呈带状分布,一般集中在4~15μm,形态多样,主要有负晶型、椭圆形、长条形和不规则形等.包裹体类型主要有纯气或纯液相包裹体、两相型包裹体(富气包裹体、富液包裹体)、含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含液相CO?气液三相包裹体.成矿流体以富含Na?、Ca?、Cl-、SO?2-、H?O、CO?、H?等为特征,为CO?-H?O-NaCl(CaCl?)体系,且有较强的还原性.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集中在170~350?C,平均值为257?C,盐度NaCleq主要集中在1.40%~12.97%,流体密度为0.687~0.973 g/cm3,平均值为0.848 g/cm3,成矿流体总体上属于贫F富Cl的中高温、中低盐度、低密度的成矿流体,且富Cu、Mo、Sb、Bi等中高温成矿金属元素,相对富Co、Ni,暗示可能与深部或地幔流体有某种联系.成矿阶段石英流体包裹体的δDV-SMOW值范围为-50.2‰~-43.5‰,δ18O水值范围为2.69‰~5.69‰,为岩浆水和天水混合作用的结果.不同金属硫化物的δ34S的变化范围为-1.5‰~1.6‰,表明硫的来源比较单一,以深源硫为主.流体不混溶(减压沸腾)和不同流体混合为园岭寨钼矿形成的主要成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微量元素 S、H、o同位素 成矿机制 园岭寨钼矿 南岭 矿床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