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11篇文章
< 1 2 19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位复合Mo-Si化合物材料的相组成和力学性能 被引量:3
1
作者 来忠红 朱景川 +1 位作者 王丽艳 尹钟大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48-250,253,共4页
以Mo粉和Si粉为原料,采用热压反应烧结法原位合成了Mo-Si系化合物及其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技术对材料的相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随原料粉中Mo含量的增加,生成物依次向MoSi2→Mo5Si3→Mo3Si变化;材... 以Mo粉和Si粉为原料,采用热压反应烧结法原位合成了Mo-Si系化合物及其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技术对材料的相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随原料粉中Mo含量的增加,生成物依次向MoSi2→Mo5Si3→Mo3Si变化;材料的硬度和弹性模量主要受气孔率的控制,具有极其弥散组织的Mo5Si3-MoSi2材料的硬度高达12 88GPa;Mo-Si系材料均为脆性断裂,弯曲强度和断裂韧性随Mo含量变化的趋势相同,其中MoSi2-Mo5Si3原位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复合 mo-si化合物材料 力学性能 热压反应烧结法
下载PDF
多孔材料吸附全氟烷基化合物的应用进展
2
作者 李云云 王格 叶恺丽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4-366,共13页
全氟烷基化合物(PFASs)属于新兴有机污染物的范畴,自身具有毒性、生物累积性且难降解,其广泛分布于全球水环境中,严重威胁着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吸附法作为一种物理化学方法,其成本低、能耗低、效率高且操作简便,常用于水体中PFASs的去... 全氟烷基化合物(PFASs)属于新兴有机污染物的范畴,自身具有毒性、生物累积性且难降解,其广泛分布于全球水环境中,严重威胁着生态平衡与人类健康。吸附法作为一种物理化学方法,其成本低、能耗低、效率高且操作简便,常用于水体中PFASs的去除,然而目前有关水体中PFASs的吸附去除的全面总结较少。从吸附剂角度出发,首先归纳总结了近年来用于水体中PFASs吸附去除的各类多孔材料吸附剂,然后对主要吸附作用机制及影响吸附效果的关键因素进行梳理分析,最后对这一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材料 全氟烷基化合物 吸附 吸附机制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原位反应合成Mo-Si化合物系复合材料 被引量:5
3
作者 朱景川 来忠红 +2 位作者 王丽艳 李明伟 尹钟大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6-69,共4页
采用反应烧结法原位合成了Mo-Si系化合物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等考察了材料的显微结构和相组成.结果表明,随原料粉中Mo含量的增加,Mo-Si系反应生成物依次向MoSi2→Mo5Si3→Mo3Si变化;各相分布较为均匀,组织致密... 采用反应烧结法原位合成了Mo-Si系化合物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等考察了材料的显微结构和相组成.结果表明,随原料粉中Mo含量的增加,Mo-Si系反应生成物依次向MoSi2→Mo5Si3→Mo3Si变化;各相分布较为均匀,组织致密,晶粒细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i化合物 反应烧结 显微组织 原位反应 合成 航空材料 钼-硅系化合物 复合材料
下载PDF
Hf-S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其研究发展现状和应用发展趋势
4
作者 江涛 张帅 《陶瓷》 CAS 2024年第11期51-56,共6页
铪硅(Hf-Si)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异的耐磨性和抗氧化性。Hf-Si金属间化合物主要有Hf_(2)Si, Hf_3Si_(2),Hf_(5)Si_(4),HfSi和HfSi_(2)。陶瓷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异的耐磨性和抗氧化性。Hf-Si金属间化合物可与陶瓷结合制... 铪硅(Hf-Si)金属间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异的耐磨性和抗氧化性。Hf-Si金属间化合物主要有Hf_(2)Si, Hf_3Si_(2),Hf_(5)Si_(4),HfSi和HfSi_(2)。陶瓷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优异的耐磨性和抗氧化性。Hf-Si金属间化合物可与陶瓷结合制备Hf-S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笔者阐述了Hf-S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物相组成、显微组织、力学性能、耐磨性和抗氧化性,还阐述了Hf-S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并对其未来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f-Si金属间化合物 陶瓷复合材料 制备工艺 研究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基于碳材料电增强吸附全氟化合物和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徐坤坤 邢加建 陈硕 《净水技术》 CAS 2024年第9期6-13,172,共9页
新污染物以其持久性和生物富集性在环境中积累和迁移,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风险。电增强吸附可以通过控制外部施加不同电压有效吸附去除水体中的新污染物,并且再生简单、无二次污染,因此在去除新污染物等领域,电增强吸附技... 新污染物以其持久性和生物富集性在环境中积累和迁移,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巨大风险。电增强吸附可以通过控制外部施加不同电压有效吸附去除水体中的新污染物,并且再生简单、无二次污染,因此在去除新污染物等领域,电增强吸附技术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碳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导电性好、成本低等优点,是良好的电增强吸附电极材料。文章综述了近些年碳电极在电增强吸附部分重要新污染物(全氟化合物和抗生素)的研究进展,并探讨水环境条件对电增强吸附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增强吸附 新污染物 全氟化合物 抗生素 材料
下载PDF
Mo-S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发展现状及其应用
6
作者 江涛 韩慢慢 付甲 《中国陶瓷工业》 CAS 2021年第5期19-27,共9页
Mo-Si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具有很多优质性能,其主要包括Mo3Si,Mo5Si3,MoSi2。将Mo-Si金属间化合物与陶瓷材料相复合制备Mo-S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Mo-S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良好的耐磨损性能、抗高温氧化... Mo-Si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具有很多优质性能,其主要包括Mo3Si,Mo5Si3,MoSi2。将Mo-Si金属间化合物与陶瓷材料相复合制备Mo-S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Mo-S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力学性能,良好的耐磨损性能、抗高温氧化性能、耐腐蚀性能等。本文阐述了Mo-Si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复合材料的研究发展现状、制备工艺、显微结构、力学性能、耐磨损性能和抗高温氧化性能等,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i金属间化合物 陶瓷复合材料 研究发展现状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接触材料中5种丙烯酸类化合物的迁移量及其迁移规律探讨
7
作者 吴敏莲 黄伟乾 +2 位作者 吴国利 吴俊发 叶玲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15-921,共7页
提出了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接触材料中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2-羟乙基酯、甲基丙烯酸、2-羟乙基-2-甲基-2-丙烯酸酯等5种丙烯酸类化合物迁移量的方法。以水、20%(体积分数,下同)乙醇溶液、4%(体积分数)乙酸溶液、橄榄油作食... 提出了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食品接触材料中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2-羟乙基酯、甲基丙烯酸、2-羟乙基-2-甲基-2-丙烯酸酯等5种丙烯酸类化合物迁移量的方法。以水、20%(体积分数,下同)乙醇溶液、4%(体积分数)乙酸溶液、橄榄油作食品模拟物,按照GB 31604.1—2015和GB 5009.156—2016的要求,水基模拟物的浸泡液过0.22μm有机滤膜直接进样分析;取橄榄油浸泡液5 g置于50 mL离心管中,加入5 mL甲醇,涡旋2 min,以转速8 000 r·min^(-1)离心5 min,过0.22μm有机滤膜,滤液上机分析。以Xbridge BEH C_(18)色谱柱为固定相,以不同体积比的0.1%(体积分数)磷酸溶液-乙腈混合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210 nm处用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测定。结果表明,水基模拟物中丙烯酸类化合物的质量浓度均在0.3~10.0 mg·L^(-1)内与对应的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均为0.1 mg·L^(-1),橄榄油中丙烯酸类化合物的质量分数均在0.3~10.0 mg·kg^(-1)内与对应的峰面积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均为0.1 mg·kg^(-1);按照标准加入法进行回收试验,回收率为80.6%~99.8%,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均小于8.0%;方法用于食品接触材料样品的分析,其中1份样品中检出丙烯酸甲酯。探究阳性食品接触材料中丙烯酸甲酯在不同模拟物、不同迁移温度和不同迁移时间下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丙烯酸类化合物在20%乙醇溶液和橄榄油中迁移能力较强,迁移量随迁移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达到最大值后增幅趋于平稳,迁移量达到最大值所需迁移时间也随迁移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 食品接触材料 丙烯酸类化合物 迁移规律
下载PDF
超高效合相色谱法快速测定食品接触材料中9种丙烯酸酯类化合物
8
作者 邱月 谭超兰 +2 位作者 刘小玉 陆嘉莉 余秋玲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5-231,共7页
采用超高效合相色谱(ultra performance convergence chromatography,UPC^(2))技术建立同时测定食品接触材料中9种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快速分析方法。样品经甲醇超声萃取,过有机滤膜,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选用... 采用超高效合相色谱(ultra performance convergence chromatography,UPC^(2))技术建立同时测定食品接触材料中9种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快速分析方法。样品经甲醇超声萃取,过有机滤膜,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选用超高效色谱柱ACQUITY UPC^(2)HSS C_(18)SB,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210 nm波长处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柱温40℃、背压13.79MPa)下,9种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在4min内可完成定性定量分析。甲基丙烯酸苯酯、甲基丙烯酸苯甲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的线性范围为0.2~100mg/L,甲基丙烯酸的线性范围为0.3~100mg/L,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羟乙酯的线性范围为0.4~100mg/L,甲基丙烯酸异丁酯、丙烯酸卞酯的线性范围为0.5~100mg/L,9种丙烯酸酯类化合物标准曲线的决定系数(R^(2))均高于0.9985。在高(30mg/kg)、中(6 mg/kg)、低(0.2、0.3、0.4、0.5 mg/kg)3个加标水平下,9种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加标回收率(n=6)为89.3%~109.7%,相对标准偏差为0.62%~3.86%,检出限(R_(SN)≥3)为0.05~0.15 mg/kg,定量限(R_(SN)≥10)为0.2~0.5mg/kg。将所建方法应用于30批次实际样品的检测,发现食品接触材料中存在丙烯酸酯类化合物残留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酸酯类化合物 超高效合相色谱 塑料 食品接触材料 超声萃取
下载PDF
轨道交通车辆内装材料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测试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荣幸 于全蕾 +2 位作者 刁朔 郭涛 王凌云 《高速铁路新材料》 2024年第3期20-23,共4页
轨道交通车辆内的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内装材料中释放出来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因此研究不同的VOC测试方法有利于更好地管控内装材料中的VOC,以改善车内的空气质量。结合轨道交通车辆用内装材料的特点,目前轨道交通行业采用加热失重... 轨道交通车辆内的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内装材料中释放出来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因此研究不同的VOC测试方法有利于更好地管控内装材料中的VOC,以改善车内的空气质量。结合轨道交通车辆用内装材料的特点,目前轨道交通行业采用加热失重法和袋式法来测试内装材料中的VOC。为了探讨不同测试方法的差异,选取了6种典型的轨道交通车辆用内装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加热失重法和袋式法分别测试这6种材料中释放的VOC。通过试验数据分析了这2种方法的特点、规律等,对比了这2种方法的区别。为研究轨道交通车辆内装材料中的VOC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根据需求选择方便快捷的测试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道交通车辆 内装材料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 加热失重法 袋式法
下载PDF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汽车内饰材料/零部件中乙二醇醚类和丙二醇醚类化合物
10
作者 谈惠洁 江小雪 金锋 《化学分析计量》 CAS 2024年第12期95-101,共7页
建立了一种检测汽车内饰材料和零部件中11种乙二醇醚类和丙二醇醚类化合物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采用1 m^(3)试验舱对样品进行平衡后,用SKC 226-09活性炭采样管采集样品气体,以二氯甲烷-甲醇(体积比为95∶5)为溶剂对采样管进行... 建立了一种检测汽车内饰材料和零部件中11种乙二醇醚类和丙二醇醚类化合物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方法。采用1 m^(3)试验舱对样品进行平衡后,用SKC 226-09活性炭采样管采集样品气体,以二氯甲烷-甲醇(体积比为95∶5)为溶剂对采样管进行萃取浓缩,得到的样品溶液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外标法定量。11种目标物在优化后的条件下可以完全分离,质量浓度在0.5~20μg/mL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8,方法检出限为0.743~2.101μg/m^(3),定量限均为15μg/m^(3)。各目标物加标平均回收率为94.94%~102.11%,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45%~4.15%(n=6)。该方法满足分析要求,适用于汽车内饰零部件和材料中乙二醇醚类和丙二醇醚类化合物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内饰材料 汽车内饰零部件 乙二醇醚类化合物 丙二醇醚类化合物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下载PDF
手性多孔材料高效拆分外消旋化合物的研究创新成果
11
作者 《云南科技管理》 2024年第4期69-69,共1页
目前世界上在研药物中手性药物占70%以上,其研究和生产必须依靠手性分析化学,且手性拆分是工业生产手性药物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成果历时近20年,依托国家基金仪器专项、面上等6项国家基金及973前期等项目的持续资助,针对手性药物及其中... 目前世界上在研药物中手性药物占70%以上,其研究和生产必须依靠手性分析化学,且手性拆分是工业生产手性药物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成果历时近20年,依托国家基金仪器专项、面上等6项国家基金及973前期等项目的持续资助,针对手性药物及其中间体拆分的关键科学问题,突破传统手性拆分局限,开创了基于手性多孔材料高效色谱拆分的新方向,成为手性色谱发展史上的2次“重要的事件”,显著提升我国在手性拆分中的原始创新能力,取得的主要科学发现如下:一是率先构建了现代高效色谱的手性多孔材料固定相体系,开创了基于手性多孔材料高效色谱拆分的新方向,发现了多孔材料与手性拆分之间存在的构效关系。二是首次提出已被本领域认可的“吸附-缔合-扩散”手性膜拆分新机理。三是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开发出能用于高效毛细管电泳的旋光检测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性拆分 高效毛细管电泳 色谱拆分 多孔材料 外消旋化合物 手性药物 手性分析 构效关系
下载PDF
锰氧化合物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12
作者 胡婕 杨俊霞 曾毅 《石油石化物资采购》 2024年第1期40-42,共3页
在纳米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纳米材料的应用在各个领域也逐渐渗透开来,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之一。锰氧化物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结构、卓越的电化学性能、优质的磁性等优点,在催化、新能源存储、自然环境保护等领域显示出广泛且重要... 在纳米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纳米材料的应用在各个领域也逐渐渗透开来,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之一。锰氧化物纳米材料,因其独特的结构、卓越的电化学性能、优质的磁性等优点,在催化、新能源存储、自然环境保护等领域显示出广泛且重要的前景。基于此,旨在回顾锰氧化物纳米材料的研究现状,总结其合成方法、结构特点、应用领域以及全球重点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氧化合物 纳米材料 研究现状及应用
下载PDF
高氮化合物及其含能材料 被引量:63
13
作者 阳世清 徐松林 +2 位作者 黄亨健 张炜 张兴高 《化学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26-537,共12页
高氮含能化合物及其含能材料是新型含能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相比于传统的含能材料,高氮含能材料具有很多优异或独特的理化性能和爆轰性能。本文综述了新型高氮化合物及其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内外近十年来众多研究小组的相... 高氮含能化合物及其含能材料是新型含能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相比于传统的含能材料,高氮含能材料具有很多优异或独特的理化性能和爆轰性能。本文综述了新型高氮化合物及其含能材料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内外近十年来众多研究小组的相关工作,重点阐述了四嗪、四唑和呋咱3大类高氮含能化合物的合成、性能及应用研究进展。结合作者的研究工作,进一步探讨了高氮含能化合物在钝感高能炸药、推进剂和新型气体发生剂等含能材料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氮化合物 含能材料 合成
下载PDF
Fe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制备 被引量:17
14
作者 高海燕 贺跃辉 +3 位作者 沈培智 江垚 黄伯云 徐南平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85-489,共5页
以Fe、Al粉末为原料,用反应合成工艺制备Fe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表征了孔结构.结果表明,在Fe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制备过程中烧结坯发生明显的体积膨胀;在1000℃以下,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FeAl烧结坯的孔隙度和最大孔径增大;经100... 以Fe、Al粉末为原料,用反应合成工艺制备Fe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表征了孔结构.结果表明,在FeAl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制备过程中烧结坯发生明显的体积膨胀;在1000℃以下,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FeAl烧结坯的孔隙度和最大孔径增大;经1000℃烧结后FeAl多孔材料的孔隙度为35.3%,最大孔径为2.0μm;造孔机理是Kirkendall效应造孔、反应造孔以及粉末颗粒间隙孔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FEAL 金属间化合物 多孔材料 Kirkendall效应
下载PDF
钼化合物润滑材料的摩擦学应用与研究发展现状 被引量:28
15
作者 张泽抚 刘维民 +1 位作者 薛群基 曾继华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377-382,共6页
对二硫化钼在粘结固体润滑膜、塑料基及其它复合材料和润滑油脂中的摩擦学应用与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与二硫化钼对比分析了几种油溶性有机钼化合物作为润滑油脂添加剂的摩擦学性能;
关键词 二硫化钼 有机钼化合物 润滑材料 摩擦
下载PDF
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的制备和性能 被引量:19
16
作者 黄虎军 贺跃辉 +2 位作者 江垚 黄伯云 徐南平 《材料研究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37-342,共6页
使用粉末冶金模压成形和无压反应烧结方法,制备出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研究了铝含量对其孔隙形成机理以及孔结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后Ti-Al合金坯块发生了显著的体积膨胀;最大孔径和开孔隙率都随着铝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 使用粉末冶金模压成形和无压反应烧结方法,制备出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多孔材料,研究了铝含量对其孔隙形成机理以及孔结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后Ti-Al合金坯块发生了显著的体积膨胀;最大孔径和开孔隙率都随着铝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铝含量(质量分数)超过60%时,总孔隙率出现下降趋势;Kirkendall效应导致的钛铝元素偏扩散反应是体积膨胀和孔隙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材料 Ti-Al金属问化合物 多孔材料 Kirkendall效应 膨胀行为
下载PDF
高氮化合物在含能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24
17
作者 张兴高 朱慧 +1 位作者 张炜 阳世清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2004年第A01期48-53,共6页
综述了四嗪、四唑和呋咱等高氮含能化合物在固体推进剂、气体发生剂、炸药、烟火药等中的应用。国外研究结果表明,四嗪、四唑和呋咱等高氮含能化合物由于其优良的性能,在含能材料的多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四唑 含能材料 火药 含能化合物 炸药 气体发生剂 化合物 领域
下载PDF
稀土化合物纳米荧光材料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35
18
作者 李强 高濂 严东生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7-22,共6页
概述了稀土化合物纳米荧光材料近几年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讨论了稀土化合物纳米荧光材料制备、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其中光谱学的研究涵盖了基本的光谱、发光强度、荧光寿命和浓度猝灭等多个方面.并对这一新兴领域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出... 概述了稀土化合物纳米荧光材料近几年的研究进展.主要集中讨论了稀土化合物纳米荧光材料制备、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其中光谱学的研究涵盖了基本的光谱、发光强度、荧光寿命和浓度猝灭等多个方面.并对这一新兴领域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材料 稀土化合物 纳米级
下载PDF
Fe-Al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9
作者 汤文明 唐红军 +3 位作者 郑治祥 丁厚福 吕珺 刘君武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811-826,共16页
对Fe Al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着重介绍了增强相与基体界面的相容性、连续纤维及颗粒增强Fe Al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和弥散强化Fe Al金属间化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与烧结,以及Fe... 对Fe Al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着重介绍了增强相与基体界面的相容性、连续纤维及颗粒增强Fe Al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和弥散强化Fe Al金属间化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与烧结,以及Fe Al金属间化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就目前研究的不足以及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AL金属间化合物 复合材料 纳米材料 机械合金化 力学性能 研究进展
下载PDF
纳米复合材料──石墨层间化合物(GICs)的电化学合成研究 被引量:16
20
作者 白新德 蔡俊 +2 位作者 尤引娟 白新桂 董晓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53-59,共7页
本文调研了纳米复合材料─GICs(石墨层间化合物)的电化学法合成GICs的各种研究方法及利用水溶液进行电化学插层的可行性等。分析了GICs的性能,并阐明了当前可膨胀石墨的电化学法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纳米 复合材料 电化学 石墨层间化合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