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可调的MoO_(3-x)-TiO_(2)纳米复合物用于提高可见光下光催化还原CO_(2)的性能 被引量:2
1
作者 谢顺吉 张海坤 +4 位作者 刘国栋 吴雪娇 林锦池 张庆红 王野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125-1131,共7页
利用太阳能光催化还原CO2和H2O到燃料和化学品是一条极具吸引力但又充满挑战性的转化途径.迄今为止,只有非常有限的光催化剂已经被报道可以在可见光照射下光催化还原CO2.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现象可以被用作一种有效的开发可见光... 利用太阳能光催化还原CO2和H2O到燃料和化学品是一条极具吸引力但又充满挑战性的转化途径.迄今为止,只有非常有限的光催化剂已经被报道可以在可见光照射下光催化还原CO2.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现象可以被用作一种有效的开发可见光催化剂的策略.贵金属Au,Ag,Pt等的LSPR现象已经被较为广泛的研究,并应用于光催化、光热、气敏等多种领域.而低价态金属自掺杂的金属氧化物,如MoO3-x和WO3-x,也被证明具有LSPR现象,可用于开发更加廉价的可见光催化剂.本文通过简单的溶剂热法成功合成了低价态Mo自掺杂的MoO3-x纳米片催化剂,并在合成过程中原位加入TiO2纳米颗粒(TiO2-NP)和TiO2纳米棒(TiO2-NT),构建了MoO3-x-TiO2纳米复合物.电镜表征显示,MoO3-x-TiO2-NT纳米复合物中,MoO3-x纳米片和TiO2纳米管的结合更为紧密.UV-vis光谱显示,TiO2的复合不仅可以增强MoO3-x可见区的吸收强度,同时吸收峰的位置也发生了蓝移.XPS表征显示,TiO2复合后,MoO3-x中Mo5+的比例明显增加,从而提高了MoO3-x中自由电子的浓度,进而增强了LSPR现象和LSPR吸光能力,且TiO2纳米管相对TiO2纳米颗粒具有更好的促进效果.MoO3-x纳米片具有在可见光照射下光催化还原CO2的性能,CO的生成速率为2.8μmol g-1 h-1.复合TiO2纳米颗粒后,MoO3-x-TiO2-NP纳米复合物上,CO的生成速率提高到6.8μmol g-1 h-1.当复合TiO2纳米管时,光催化性能显著提高,在MoO3-x-TiO2-NT纳米复合物上,CO的生成速率可达12μmol g-1 h-1,约为MoO3-x纳米片的四倍,此外还可观测到CH4的生成.当我们将反应气氛由CO2替换成N2后,CO和CH4的生成量几乎为零,证明CO和CH4的生成主要来自CO2的光催化还原.此外,我们还考察了MoO3-x-TiO2-NT纳米复合物光催化还原CO2的催化性能稳定性,以12 h反应时间为一个循环,经3个循环反应后,催化剂的活性基本保持不变,证明该催化剂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综上,我们通过MoO3-x纳米片和TiO2复合的策略,增强了MoO3-x纳米片的LSPR效应,提升了催化剂对可见光的吸收能力,进而提高了MoO3-x-TiO2-NT纳米复合物光催化还原CO2的性能.MoO3-x-TiO2-NT纳米复合物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光催化还原CO2的可见光催化剂,且该纳米复合物调变LSPR效应的策略还有望用于增强其他LSPR光催化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 二氧化碳 可见光 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moo_(3-x)-TiO_(2)纳米复合物
下载PDF
正六棱型MoO_(3-x)微米柱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2
2
作者 唐飞 杜多勤 +1 位作者 谭芸妃 秦莉晓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2-98,共7页
首先采用低温水相合成法制备了正六棱型MoO_(3)微米柱,然后以抗坏血酸为还原剂一步还原法制备了一种表面氧空位可控的MoO_(3-x)光催化材料。MoO_(3-x)具有较窄的禁带宽度和较大的光吸收范围。以罗丹明B为模拟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实验表明... 首先采用低温水相合成法制备了正六棱型MoO_(3)微米柱,然后以抗坏血酸为还原剂一步还原法制备了一种表面氧空位可控的MoO_(3-x)光催化材料。MoO_(3-x)具有较窄的禁带宽度和较大的光吸收范围。以罗丹明B为模拟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实验表明,随着氧空位的增加,MoO_(3-x)的催化活性明显增加。对于Mo^(5+)摩尔分数为20.1%的MoO2.799样品,降解90%的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的罗丹明溶液只需要60 min。本研究为高性能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o_(3-x) 正六棱型moo_(3)微米柱 氧空位 光催化
下载PDF
Superior lithium storage performance in MoO_(3) by synergistic effects:Oxygen vacancies and nanostructures
3
作者 Xueyang Hou Miao Ruan +7 位作者 Lijiao Zhou Jianchun Wu Bicheng Meng Wenlong Huang Kenan Zhong Kai Yang Zhao Fang Keyu Xie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3期91-101,I0003,共12页
Molybdenum trioxide(MoO_(3))has recently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as a typical conversion-type anode of Li-ion batteries(LIBs).Nevertheless,the inferior intrinsic conductivity and rapid capacity fading during charge/d... Molybdenum trioxide(MoO_(3))has recently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as a typical conversion-type anode of Li-ion batteries(LIBs).Nevertheless,the inferior intrinsic conductivity and rapid capacity fading during charge/discharge process seriously limit large-scale commercial application of MoO_(3).Herein,the density function theory(DFT)calculations show that electron-proton co-doping preferentially bonds symmetric oxygen to form unstable HxMoO_(3).When the-OH-group in HxMoO_(3) is released into the solution in the form of H_(2)O,it is going to form MoO_(3-x)with lower binding energy.By the means of both electron-proton co-doping and high-energy nanosizing,oxygen vacancies and nanoflower structure are introduced into MoO_(3) to accelerate the ion and electronic diffusion/transport kinetics.Benefitting from the promotion of ion diffusion kinetics related to nanostructures,as well as both the augmentation of active sit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induced by oxygen vacancies,the MoO_(3-x)/nanoflower structures show excellent lithium-ion storage performance.The prepared specimen has a high lithium-ion storage capacity of 1261 mA h g^(-1)at 0.1 A g^(-1)and cyclic stability(450 cycle),remarkably higher than those of previously reported MoO_(3)-based anode materia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D materials moo_(3-x) Electron proton co-doping Lithium-ion anode Molybdenum oxide ore
下载PDF
非贵金属等离子共振增强MoO_(3-x)基S型异质结光催化苯甲醇氧化同步产氢和苯甲醛
4
作者 魏英聪 张琪琪 +7 位作者 周颖 马雄风 王乐乐 王严杰 洒荣建 龙金林 付贤智 员汝胜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0期2665-2677,共13页
氢燃料具有无污染与高质量能量密度的特点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通过半导体光催化过程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是应对能源与环境问题的理想方案之一.在传统光催化产氢过程中,光生电子可将质子还原生成氢气,而同步产生的光生空穴一般... 氢燃料具有无污染与高质量能量密度的特点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通过半导体光催化过程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是应对能源与环境问题的理想方案之一.在传统光催化产氢过程中,光生电子可将质子还原生成氢气,而同步产生的光生空穴一般被牺牲剂消耗.虽然反应体系中牺牲剂的添加可以有效提升产氢速率,但是空穴的氧化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同时,昂贵牺牲剂的使用极大制约了光催化制氢半反应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通过有机物无氧脱氢反应,同步生成氢气和高附加值有机化合物,不仅实现了电子和空穴的同步利用,而且提升了太阳能的转化效率.尽管这类双功能催化剂近年来已有少量报道,但仍存在光吸收范围窄(紫外-可见光)、掺杂贵金属或载流子分离效率低等问题.因此,开发廉价、高活性、全光谱吸收的催化材料及体系仍是重要且极具挑战性的任务.本文报道了一种非贵金属(MoO_(3-x))等离子共振增强的全光谱响应(200–1400 nm)Zn_(0.1)Cd_(0.9)S/MoO_(3-x) S型异质结光催化剂.以乳酸为牺牲剂时,该催化剂可实现高效光解水产氢,其产氢速率高达149.2 mmol·g^(–1)·h^(–1),是纯Zn_(0.1)Cd_(0.9)S体系的6倍.此外,当以苯甲醇同时充当电子受体和给体时,可见光(420–780 nm)和近红外光(780–1050 nm)激发均可驱动苯甲醇无氧脱氢,生成苯甲醛和氢气,从而同步有效利用光生电子与空穴.该体系较高的催化效率主要由于:Zn_(0.1)Cd_(0.9)S纳米棒和MoO_(3-x)纳米片之间的界面紧密接触以及内建电场对光生电子转移的动力学促进;S型异质结的构建有效提升了载流子分离效率,同时提高了光生载流子的氧化-还原能力;MoO_(3-x)纳米片的LSPR效应使得Zn_(0.1)Cd_(0.9)S/MoO_(3-x)复合材料具备了包含紫外-可见-近红外光区域的宽光谱吸收范围.综上,本文系统研究了不同激发能量下产氢过程的反应机理,为理性设计双功能光催化氧化-还原反应体系,实现光催化产氢与精细化学品的同步合成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_(0.1)Cd_(0.9)S/moo_(3-x)S型异质结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苯甲醇氧化 产氢 全光谱响应
下载PDF
MoO_(x)量子点的合成及其在Fe^(3+)和F^(-)检测中的应用
5
作者 王佳乐 陈晓勇 +2 位作者 张泽宇 吴义晗 贾璋明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3期259-264,288,共7页
针对Fe^(3+)和F^(-)的检测,以MoO_(x)量子点(MoO_(x) QDs)为荧光探针,构建了一种Turn-off和Turn-off-on荧光传感器.采用简便环保的水热法合成了MoO_(x) QDs,利用TEM、AFM、XPS、FT-IR、荧光光谱等测试手段,表征其形貌、结构和光学特性.... 针对Fe^(3+)和F^(-)的检测,以MoO_(x)量子点(MoO_(x) QDs)为荧光探针,构建了一种Turn-off和Turn-off-on荧光传感器.采用简便环保的水热法合成了MoO_(x) QDs,利用TEM、AFM、XPS、FT-IR、荧光光谱等测试手段,表征其形貌、结构和光学特性.重点研究MoO_(x) QDs对Fe^(3+)和F^(-)的检测.结果表明:制备的MoO_(x) QDs能被Fe^(3+)选择性地猝灭,Fe^(3+)浓度在1μmol/L~5μmol/L时,体系溶液荧光强度与Fe^(3+)浓度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78 nmol/L.猝灭后的荧光随着F-的加入能够逐渐恢复,F^(-)浓度在0μmol/L~8μmol/L时,溶液荧光强度与F^(-)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43 n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点 moo_(x) Fe^(3+) F^(-) 荧光分析法
下载PDF
基于水热合成法制备的MoO_(3-x)纳米槽SERS基底的特性研究
6
作者 舒敏 梁俊辉 +2 位作者 陈达 陈招 秦来顺 《人工晶体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1061-1068,共8页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可以快速检测微量分子,在医药材料分析、有害物残留、食品安全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而SERS对被检测物质的响应极限则取决于基底性能,并直接影响最终检测效果。本文着眼于增加基底的比表面积及其与被检测物之...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可以快速检测微量分子,在医药材料分析、有害物残留、食品安全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而SERS对被检测物质的响应极限则取决于基底性能,并直接影响最终检测效果。本文着眼于增加基底的比表面积及其与被检测物之间的光诱导电荷转移能力,通过简单的水热合成法成功制备出具有氧空位缺陷的MoO_(3-x)纳米槽。结合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光谱(UV-Vi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手段,对MoO_(3-x)纳米槽的电子结构、光学性质和表面化学环境进行了分析。使用MoO_(3-x)纳米槽作为SERS基底,对罗丹明6G(R6G)、结晶紫(CV)和玫瑰红B(RhB)三种有机染料分子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显示,其对R6G的检测极限可以达到10^(-10)mol/L,与同类型的半导体基底相比,它具有更好的拉曼增强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o_(3-x)纳米槽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微量分子检测 氧空位缺陷 光诱导电荷转移 R6G
下载PDF
二维MXene负载MoO_(3)/Ni-NiO异质结催化材料用于高效碱性电催化析氢反应
7
作者 刘寿达 刘娟娟 +5 位作者 刘潞潞 董梦飞 李瑞 高晓明 高楼军 简选 《复合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46-2558,共13页
氢能作为低碳和零碳能源,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高效、低廉的碱性析氢(HER)电催化剂对于氢能的大规模制备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二维Nb_(2)CT_(x)MXene为载体,通过一步电化学共沉积法在其表面负载MoO_(3)/Ni-Ni... 氢能作为低碳和零碳能源,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高效、低廉的碱性析氢(HER)电催化剂对于氢能的大规模制备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二维Nb_(2)CT_(x)MXene为载体,通过一步电化学共沉积法在其表面负载MoO_(3)/Ni-NiO异质结构,得到具有优异电催化HER性能的MoO_(3)/NiNiO/Nb_(2)CT_(x)催化材料。采用XRD、SEM和TEM等手段对MoO_(3)/Ni-NiO/Nb_(2)CT_(x)的表面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发现通过一步电化学共沉积法成功地将MoO_(3)/Ni-NiO异质结构紧密负载于Nb_(2)CT_(x)MXene纳米片表面。在1.0 mol/L KOH电解质中测试其HER性能,在10 mA·cm^(-2)和100 mA·cm^(-2)的电流密度时,Mo_(3)/NiNiO/Nb_(2)CT_(x)表现出较低的过电压,分别为8 mV和201 mV,Tafel斜率为51 mV·dec^(-1);并且在电流密度分别为10 mA·cm^(-2)和50 mA·cm^(-2)下连续电解产氢20 h,活性几乎保持不变,具有优异的碱性HER稳定性。此外,本文还采用工况电化学阻抗谱对不同催化电极材料在过电压从0~220 mV(vs可逆氢电极(RHE))进行HER工况表征,结果表明MoO_(3)/Ni-NiO/Nb_(2)CT_(x)可有效促进水解离过程和活性氢吸附过程,从而提高HER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Nb_(2)CT_(x)MXene moo_(3)/Ni-NiO异质结 电催化 碱性条件 析氢反应
原文传递
钠离子电容器MoO_(3)/Mo_(2)CT_(x)负极材料的原位构建及其电化学性能
8
作者 贾民裕 魏靖萱 +3 位作者 张亚敏 侯林瑞 孙金凤 原长洲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68-1577,共10页
钠离子电容器(SIC)兼具超级电容器和可充电电池的双重优势,实现了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的共存.然而,电池型负极的动力学短板严重阻碍了器件储钠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在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简单且高效的不完全原位氧化策略,构建了多层堆叠式... 钠离子电容器(SIC)兼具超级电容器和可充电电池的双重优势,实现了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的共存.然而,电池型负极的动力学短板严重阻碍了器件储钠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在此,我们提出了一种简单且高效的不完全原位氧化策略,构建了多层堆叠式MoO_(3)/Mo_(2)CT_(x)复合材料,用于SIC的负极.通过对热氧化反应的精准调控,MoO_(3)/Mo_(2)CT_(x)具备了丰富的活性位点、高导电性和结构稳定性,可实现有效储钠.结合以上优势,MoO_(3)/Mo_(2)CT_(x)负极表现出优异的倍率性能和长循环性能.此外,基于MoO_(3)/Mo_(2)CT_(x)负极所构建的SIC在10 kW kg^(−1)下的能量密度为19.4 Wh kg^(−1),在1 A g^(−1)下的5000次循环中的电容衰减仅为21.5%.本文的贡献在于对MoO3基材料的精准设计和优势共建,以推动其实际应用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_(2)CT_(x) MXene moo_(3) 负极材料 钠离子电容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