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ZIF⁃67衍生Co@C/MoS_(2)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微波吸收性能
1
作者 李敏 孟献丰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32-1942,共11页
通过碳化技术和水热反应相结合成功制备了Co@C/MoS_(2)复合吸波材料。结果表明,ZIF⁃67的碳化温度和Co@C/MoS_(2)的微观结构对Co@C/MoS_(2)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具有重要影响。Co@C/MoS_(2)的褶皱结构增强了入射波的反射与散射,进而优化了... 通过碳化技术和水热反应相结合成功制备了Co@C/MoS_(2)复合吸波材料。结果表明,ZIF⁃67的碳化温度和Co@C/MoS_(2)的微观结构对Co@C/MoS_(2)复合材料的吸波性能具有重要影响。Co@C/MoS_(2)的褶皱结构增强了入射波的反射与散射,进而优化了阻抗匹配,提高了材料的电磁波(EMW)吸收性能。当碳化温度为800℃,样品匹配厚度为1.7 mm时,Co@C/MoS_(2)复合材料展现出最佳的吸波性能,最小反射损耗(RL_(min))和有效吸收带宽(EAB)分别达到-101.84 dB和7.4 G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材料 ZIF⁃67 Co@c/mos_(2) 电磁波吸收
下载PDF
检测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气体C_(2)H_(4)的MoS_(2)@c-MOF传感器研究
2
作者 张振宇 雷达 +3 位作者 张屹峰 白志刚 张邯平 周渠 《电子元件与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96-1103,共8页
磷酸铁锂电池由于其固有的放热特性以及在电解液中使用易燃有机溶剂,存在着巨大的热失控风险,可能引发严重的火灾事故,因此对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气体的实时监测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针对目前SnS_(2)/MoS_(2)气体传感器存在工作温度高... 磷酸铁锂电池由于其固有的放热特性以及在电解液中使用易燃有机溶剂,存在着巨大的热失控风险,可能引发严重的火灾事故,因此对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气体的实时监测已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针对目前SnS_(2)/MoS_(2)气体传感器存在工作温度高、灵敏度低等难题,基于导电金属有机框架c-MOF在提升导电性能和增强选择性方面的独特优势,开展了SnS_(2)/MoS_(2)@c-MOF气敏材料制备、C_(2)H_(4)传感特性及检测机理研究。首先利用水热法成功制备了SnS_(2)@c-MOF和MoS_(2)@c-MOF复合气敏材料,并利用XRD和SEM表征手段验证了复合气敏材料的成功制备。然后,制成了平面式SnS_(2)@c-MOF和MoS_(2)@c-MOF传感器,测试了传感器对C_(2)H_(4)的浓度响应、响应恢复时间和稳定性。结果表明,MoS_(2)@c-MOF传感器对10ppm C_(2)H_(4)气体的响应值为4.42%,响应时间/恢复时间为121 s/124 s,优于SnS_(2)@c-MOF传感器,同时具有较好的长期稳定性。最后,基于密度泛函理论,从吸附能、吸附距离、态密度和电荷转移角度对比分析了SnS_(2)@c-MOF和MoS_(2)@c-MOF材料对C_(2)H_(4)的吸附性能和响应特性。本文研究成果为开发用于检测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产生的C_(2)H_(4)气体的高性能MoS_(2)@c-MOF传感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铁锂电池 热失控气体 C_(2)H_(4) SnS_(2)/mos_(2)@c-MOF 传感器
下载PDF
MoS_(2)-C异质复合薄膜的真空超滑行为及其机制研究
3
作者 李煊禹 吉利 +2 位作者 刘晓红 孙初锋 李红轩 《摩擦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40-1150,共11页
采用闭合场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MoS_(2)-C异质复合薄膜,利用多环境可控摩擦试验机测试了薄膜在真空环境中的摩擦学性能,通过拉曼光谱仪(Raman)、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表征手段分析了薄膜摩擦前后结构的变化,探... 采用闭合场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制备了MoS_(2)-C异质复合薄膜,利用多环境可控摩擦试验机测试了薄膜在真空环境中的摩擦学性能,通过拉曼光谱仪(Raman)、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表征手段分析了薄膜摩擦前后结构的变化,探讨了超润滑机理.结果表明:复合薄膜呈现致密的“纳米晶/非晶”结构,在真空中具有优异的摩擦学性能,保持了超低摩擦系数(0.006~0.009)和磨损率[1.026×10^(-7)mm^(3)/(N·m)],达到了超润滑状态.摩擦过程中碳选择性转移到钢球表面形成非晶碳转移层,薄膜磨痕表面形成有序的MoS_(2)(002)晶面,摩擦发生在MoS_(2)有序晶体和非晶碳转移膜之间,形成非公度异质接触,降低摩擦系数实现超润滑.钢球/MoS_(2)-Ti、a-C:H/MoS_(2)-Ti摩擦配副在相同条件下的不同摩擦行为,也证明了上述超润滑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_(2)-C复合薄膜 超润滑 真空 摩擦学性能 非公度接触
下载PDF
一步水热合成MoS_(2)/C催化剂及其催化浆态床菲加氢反应性能
4
作者 黄蓉 杨成功 +1 位作者 王冬娥 田志坚 《工业催化》 CAS 2023年第9期25-33,共9页
随着原油储量的急剧下降,急需将重质原料转化为轻质油品以缓解原油的供应压力。浆态床加氢是一种可以将重质原料高效转化的先进技术,其核心难题在于开发高活性的加氢催化剂。采用葡萄糖和麦芽糖为碳源一步水热法合成MoS_(2)/C纳米催化剂... 随着原油储量的急剧下降,急需将重质原料转化为轻质油品以缓解原油的供应压力。浆态床加氢是一种可以将重质原料高效转化的先进技术,其核心难题在于开发高活性的加氢催化剂。采用葡萄糖和麦芽糖为碳源一步水热法合成MoS_(2)/C纳米催化剂,并采用XRD、Raman、元素分析、SEM和HRTEM等方法表征催化剂的组成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MoS_(2)/C催化剂由MoS_(2)-C-MoS_(2)碳插层结构的纳米片组成,纳米片具有层间距大、侧边尺寸小且堆积层数少的结构特点。以菲为重油模型化合物评价MoS_(2)/C催化剂的加氢性能。结果表明,以葡萄糖为碳源且原料C/Mo原子比为5时制备的MoS_(2)/C-G-5催化剂具有优异的催化加氢活性。该催化剂的菲加氢转化率高达85.6%,加氢率37.4%,深度加氢产物八氢菲选择性56.4%,分别是不加碳源制备的MoS_(2)催化剂的1.6、2.4和2.3倍。MoS_(2)/C催化剂的MoS_(2)-C-MoS_(2)碳插层纳米结构可充分暴露MoS_(2)的加氢活性位,显著提高催化剂的催化加氢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化学 mos_(2)/C催化剂 碳插层结构 一步水热法 菲加氢 浆态床
下载PDF
MoS_(2)/C-MMT双层气凝胶构建及其太阳能海水淡化性能
5
作者 程璟 郭其景 +2 位作者 龙徐则 张晟榕 易浩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220-225,230,共7页
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是一种绿色、高效的淡水制备方法,被认为是解决淡水资源短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尽管研究人员已开发出多种高效稳定的太阳能蒸发器,但仍存在材料成本高、制备复杂、能耗较大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构建双... 太阳能海水淡化技术是一种绿色、高效的淡水制备方法,被认为是解决淡水资源短缺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尽管研究人员已开发出多种高效稳定的太阳能蒸发器,但仍存在材料成本高、制备复杂、能耗较大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构建双层气凝胶太阳能界面水蒸发装置的新思路。其中,下层蒙脱石(MMT)气凝胶用于水传输和隔热,上层二硫化钼/碳(MoS_(2)/C)气凝胶用于光吸收、光热转化和水蒸发。结果表明:在1kW/m^(2)光照强度下,MoS_(2)/C-MMT双层气凝胶的蒸发速率在纯水和海水中分别达到1.33kg/(m^(2)·h)和1.24kg/(m^(2)·h),且对海水中盐离子去除率接近100%。该双层气凝胶具有制备简单、成本低廉、高效稳定等优点,可为天然矿物的高值化利用和高效海水淡化装置的设计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海水淡化 双层气凝胶 界面蒸发系统 二硫化钼/碳 蒙脱石
下载PDF
2-苯基环己硫醇在γ-Al_(2)O_(3)和SiO_(2)负载的MoS_(2)催化剂上的脱硫反应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琳 周学荣 +2 位作者 李翔 王安杰 刘盛男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39-251,共13页
合成了2-苯基环己硫醇(2-PCHT),在临氢和非临氢条件下研究了其在γ-Al_(2)O_(3)和SiO_(2)担载的MoS_(2)催化剂上的脱硫反应。采用X射线衍射(XRD)、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N2吸附-脱附等温曲线和透射电镜(TEM)等手段对所制备的样品进... 合成了2-苯基环己硫醇(2-PCHT),在临氢和非临氢条件下研究了其在γ-Al_(2)O_(3)和SiO_(2)担载的MoS_(2)催化剂上的脱硫反应。采用X射线衍射(XRD)、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N2吸附-脱附等温曲线和透射电镜(TEM)等手段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MoO3高度分散于载体γ-Al_(2)O_(3)和SiO_(2)中;在240℃和5.0 MPa H2条件下,2-PCHT在MoS_(2)上主要通过β消除、氢解和脱氢3条路径脱硫,其中β消除和氢解并重,氢解快于β消除;非临氢条件下,主要通过β消除、C-S键均裂(或氢解)以及脱氢3条平行路径脱硫,并以β消除为主,临氢和非临氢条件下,2-PCHT在MoS_(2)催化剂上β消除路径不同。临氢条件下,MoS_(2)/Al_(2)O_(3)的氢解活性高于MoS_(2)/SiO_(2);非临氢条件下,MoS_(2)/Al_(2)O_(3)的β消除活性高于MoS_(2)/SiO_(2)。含氮化合物哌啶对β消除路径和脱氢路径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对氢解和C-S键均裂路径几乎没有影响。MoS_(2)的加氢活性以及对2-PCHT的脱硫活性均高于WS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苯基环己硫醇 mos_(2) 脱硫 环烷基C-S键 哌啶 SiO_(2) γ-Al_(2)O_(3)
下载PDF
无气喷涂MoS_(2)/Cu/C复合涂层对海上管柱螺纹抗粘扣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殷启帅 杨进 +4 位作者 李振坤 啜广山 沈国华 杨富贵 宋宇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4-31,共8页
目的采用无污染的无气喷涂表面处理工艺,制备MoS_(2)/Cu/C复合涂层,提高海上管柱螺纹抗粘扣性能。方法在MoS_(2)/C涂层中掺杂纳米级Cu粉末,采用无气喷涂+高温固化+喷砂处理工艺,制备MoS_(2)/Cu/C复合涂层。通过显微组织、硬度测定和摩... 目的采用无污染的无气喷涂表面处理工艺,制备MoS_(2)/Cu/C复合涂层,提高海上管柱螺纹抗粘扣性能。方法在MoS_(2)/C涂层中掺杂纳米级Cu粉末,采用无气喷涂+高温固化+喷砂处理工艺,制备MoS_(2)/Cu/C复合涂层。通过显微组织、硬度测定和摩擦试验,分别评价MoS_(2)/Cu/C复合涂层的微观组织、显微硬度和摩擦系数,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MoS_(2)/Cu/C复合涂层进行形貌分析。最后,在实物试样上进行上卸扣试验,测试其抗粘扣性能。结果无气喷涂+高温固化过程中,半熔融粉末经过多次叠加,沉积形成致密的结构,未见明显孔隙。对MoS_(2)/Cu/C复合涂层进行喷砂预处理,可明显提高涂层的均匀度,增加涂层的粘结强度。涂层与基体之间呈锯齿形紧密机械结合,喷砂无气喷涂前后,基体硬度未发生改变,未对金属基体造成不利影响。MoS_(2)/Cu/C复合涂层在螺纹表面结合形成光滑的保护膜,螺纹表面摩擦系数降低,上扣扭矩降低幅度为19%~23%。结论在MoS_(2)/C涂层中掺杂纳米级Cu粉末,形成MoS_(2)/Cu/C复合涂层,可有效降低螺纹表面的摩擦系数,同时不降低本体强度。采用无气喷涂+高温固化得到MoS_(2)/Cu/C复合涂层,可有效提高石油管螺纹的抗粘扣性能,在海上钻完井现场已取得成功应用,该技术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_(2)/Cu/C 复合涂层 无气喷涂 螺纹 抗粘扣 管柱 油套管 海上钻完井
下载PDF
MoS_(2)/C复合涂层在不同对磨副下的冲击磨损行为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邹浪 丁原 蔡振兵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1-37,共7页
在基于动能控制的冲击磨损设备上,以球-平面接触的方式,探究304不锈钢基体和MoS2/C复合涂层在不同对磨副冲击下的磨损行为,并分析摩擦界面响应及磨损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冲击副材料的弹性模量增加,冲击接触峰值力以及能量吸收率逐渐上升... 在基于动能控制的冲击磨损设备上,以球-平面接触的方式,探究304不锈钢基体和MoS2/C复合涂层在不同对磨副冲击下的磨损行为,并分析摩擦界面响应及磨损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冲击副材料的弹性模量增加,冲击接触峰值力以及能量吸收率逐渐上升,对应的磨损量及磨损率也随之提高;MoS2/C复合涂层的接触应力、能量吸收率以及磨损均要低于304不锈钢基体;涂层的冲击磨损形式主要为材料的剥落与磨屑堆积,磨损机制为塑性变形以及摩擦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_(2)/C复合涂层 冲击磨损 对磨副 界面响应 磨损率
下载PDF
宽温域下MoCN、MoCN+MoS_(2)及MoCN+C薄膜的摩擦磨损性能
9
作者 鲍碧霞 钱建国 +4 位作者 李淑欣 蒲吉斌 毛春龙 毛金根 陈善俊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1年第8期6-13,共8页
为了研发用于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的在宽温域下具有低摩擦系数和低磨损率的涂层,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在718镍基高温合金及单晶硅片基体上沉积了MoCN单层、MoCN和MoS_(2)双层及MoCN和C双层3种薄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 为了研发用于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的在宽温域下具有低摩擦系数和低磨损率的涂层,采用非平衡磁控溅射技术在718镍基高温合金及单晶硅片基体上沉积了MoCN单层、MoCN和MoS_(2)双层及MoCN和C双层3种薄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对薄膜的表截面形貌、成分及相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MTS Nano Indenter G200系统测试了薄膜的硬度和弹性模量,并利用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CSM)对3种薄膜进行了不同温度下(25,300,500℃)的摩擦测试,系统研究了宽温域下3种薄膜的摩擦学机理。结果表明:常温下,MoCN和C双层薄膜显示出最低的摩擦系数0.09,磨损机制主要为黏着磨损,而MoCN单层薄膜的摩擦系数最大,摩擦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当摩擦温度上升到300℃时,MoS_(2)和C顶层通过抑制MoCN薄膜的氧化而改善薄膜的摩擦学性能;而摩擦温度为500℃时,3种薄膜均发生严重的氧化行为,但高温下生成的自润滑相MoO3使得摩擦系数降低,且3种薄膜的摩擦系数值较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控溅射 MoCN薄膜 MoCN+mos_(2)双层薄膜 MoCN+C双层薄膜 宽温域摩擦
下载PDF
Stacking MoS_(2) flower-like microspheres on pomelo peels-derived porous carbon nanosheets for high-efficient X-band electromagnetic wave absorption 被引量:10
10
作者 Jia Zhao Zhe Gu Qingguo Zhang 《Nano Research》 SCIE EI CSCD 2024年第3期1607-1615,共9页
The key to solve increasingly severe electromagnetic(EM)pollution is to explore sustainable,easily prepared,and cost-effective EM wave absorption materials with exceptional absorption capability.Herein,instead of anch... The key to solve increasingly severe electromagnetic(EM)pollution is to explore sustainable,easily prepared,and cost-effective EM wave absorption materials with exceptional absorption capability.Herein,instead of anchoring on carbon materials in single layer,MoS_(2) flower-like microspheres were stacked on the surface of pomelo peels-derived porous carbon nanosheets(C)to fabricate MoS_(2)@C nanocomposites by a facile solvothermal process.EM wave absorption performances of MoS_(2)@C nanocomposites in X-band wer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indicating the minimum reflection loss(RLmin)of-62.3 dB(thickness of 2.88 mm)and effective absorption bandwidth(EAB)almost covering the whole X-band(thickness of 2.63 mm)with the filler loading of only 20 wt.%.Superior EM wave absorption performances of MoS_(2)@C nanocomposites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excellent impedance matching characteristic and dielectric loss capacity(conduction loss and polarization loss).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the as-prepared MoS_(2)@C nanocomposites would be a novel prospective candidate for the sustainable EM absorbents with superior EM wave absorption performa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melo peels-derived porous carbon nanosheets(C) mos_(2)@c nanocomposites stacked structure electromagnetic(EM)wave absorp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