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团簇Mo_(2)S_(4)的磁学性质与偶极矩研究
1
作者 方志刚 吴庭慧 +3 位作者 王倩 刘立娥 宋静丽 魏代霞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5-411,共7页
为分析团簇Mo_(2)S_(4)的磁学性质与极性强弱,运用Gaussian09程序对所设计的团簇Mo_(2)S_(4)模型在B3LYP/lanl2dz水平下进行优化计算,得到了10种优化构型.因为单重态构型核外无成单电子,所以该文仅对三重态构型的磁学性质展开讨论.对成... 为分析团簇Mo_(2)S_(4)的磁学性质与极性强弱,运用Gaussian09程序对所设计的团簇Mo_(2)S_(4)模型在B3LYP/lanl2dz水平下进行优化计算,得到了10种优化构型.因为单重态构型核外无成单电子,所以该文仅对三重态构型的磁学性质展开讨论.对成单电子数、磁矩、自旋布居数、电子自旋密度差图和偶极矩等数据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团簇Mo_(2)S_(4)具有较好的磁学性能,金属原子Mo对团簇Mo_(2)S_(4)的磁性起主要作用;在多数优化构型的d轨道中,α电子是团簇Mo_(2)S_(4)磁性的主要贡献者;团簇Mo_(2)S_(4)的构型1(3)、2(3)的α电子剩余较多,而构型3(3)、4(3)、5(3)的α电子、β电子均有部分剩余,自旋密度差均是在金属原子Mo上.构型4(1)的偶极矩最小,极性最弱;构型5(1)的偶极矩最大,极性最强;各构型的极性由大到小顺序为5(1)>2(1)>3(3)>5(3)>1(3)>1(1)>2(3)>3(1)>4(3)>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量子化学 团簇mo_(2)s_(4) 磁学性质 密度泛函理论 偶极矩
下载PDF
团簇NiCo_(2)S_(4)极性及成键性质
2
作者 曾鑫渔 方志刚 +3 位作者 井润田 王倩 毛智龙 朱依文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9-136,共8页
依据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3LYP/Lan12dz水平下对团簇NiCo_(2)S_(4)进行优化计算,确定11种优化构型,分析其极性和成键性质,结果表明:构型1^((3))极性最大,构型4^((3))极性最小。键长分析中,Ni-Co和Co-Co键存在拮抗作用,Ni-S、Co-S和S-S... 依据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3LYP/Lan12dz水平下对团簇NiCo_(2)S_(4)进行优化计算,确定11种优化构型,分析其极性和成键性质,结果表明:构型1^((3))极性最大,构型4^((3))极性最小。键长分析中,Ni-Co和Co-Co键存在拮抗作用,Ni-S、Co-S和S-S键存在协同作用,同种金属原子成键效果最佳,同种非金属原子最差。键级分析中,构型4^((1))和构型6^((1))的各键键级全为正值,成键强度强。态密度图分析得到主要存在的化学键杂化方式:三重态构型中,NI-Co键和Co-Co键存在d-d杂化、p-p杂化,NI-S键和Co-S键存在p-d杂化,S-S键存在p-p杂化;单重态构型中,NI-Co键、NI-S键、Co-S键、Co-Co键和S-S键存在d-d杂化,且NI-Co键和Co-Co键还存在p-p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簇NiCo_(2)s_(4) 极性 成键性质 密度泛函理论 态密度图
下载PDF
团簇Mo_(2)S_(4)的催化析氢活性计算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倩 方志刚 +2 位作者 吕孟娜 许友 毛智龙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16,共8页
利用Gaussian 09程序对团簇Mo_(2)S_(4)进行全参数的优化计算,根据前线轨道理论对计算所得的10种稳定构型进行催化析氢反应活性的研究,由前线轨道图及团簇Mo_(2)S_(4)与水分子的前线轨道能级差探究团簇Mo_(2)S_(4)在催化水解析氢中的反... 利用Gaussian 09程序对团簇Mo_(2)S_(4)进行全参数的优化计算,根据前线轨道理论对计算所得的10种稳定构型进行催化析氢反应活性的研究,由前线轨道图及团簇Mo_(2)S_(4)与水分子的前线轨道能级差探究团簇Mo_(2)S_(4)在催化水解析氢中的反应活性,进而确定团簇Mo_(2)S_(4)催化析氢活性最好的理论模型。结果表明,团簇Mo_(2)S_(4)单重态构型的稳定性优于三重态构型,三重态构型催化水解析氢的能力相较于单重态构型更占优势;构型5^((3))在吸附氢原子与解吸氢原子的反应中都有较好的反应活性,构型4^((1))的反应活性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簇mo_(2)s_(4) 热力学稳定性 析氢反应 催化活性 前线轨道理论
下载PDF
Mo_(2)C/ZnIn_(2)S_(4)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产氢性能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超 谢潇琪 +1 位作者 范鹏凯 李艳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75-1083,共9页
以钼酸铵和二氰二胺为原料,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了Mo_(2)C。以合成的Mo_(2)C为原料,通过原位法合成了Mo_(2)C/ZnIn_(2)S_(4)复合光催化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开尔文探... 以钼酸铵和二氰二胺为原料,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了Mo_(2)C。以合成的Mo_(2)C为原料,通过原位法合成了Mo_(2)C/ZnIn_(2)S_(4)复合光催化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开尔文探针(KP)等对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ZnIn_(2)S_(4)在Mo_(2)C颗粒表面原位生长并形成异质结。Mo_(2)C/ZnIn_(2)S_(4)复合材料析氢速率可达到1.33 mmol/(g·h),是纯ZnIn_(2)S_(4)析氢速率的5.1倍。光催化机理分析认为,Mo_(2)C作为助催化剂具有类金属特性,较高的导电性能和高的表面功函,与ZnIn_(2)S_(4)形成Mo_(2)C/ZnIn_(2)S_(4)异质界面后,可以有效促进ZnIn_(2)S_(4)光生电荷的分离和迁移。同时,由于Mo_(2)C较低的析氢过电位使其成为析氢反应的活性位点,有效降低了ZnIn_(2)S_(4)在析氢反应中的过电势,进而提高材料的光催化析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2C 助催化剂 ZnIn2s4 原位复合 光催化产氢
下载PDF
团簇Mo_(2)S_(4)的稳定结构和电子性质
5
作者 王倩 方志刚 +3 位作者 秦渝 许友 王智瑶 刘靖杨 《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3期22-28,共7页
根据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在B3LYP/Lanl2dz水平下对已设计的团簇Mo_(2)S_(4)初始构型进行单重态和三重态的全参数优化计算,再排除同重态下相同构型及虚频不稳定构型后,得到10种优化后构型。各优化后构型的稳定程度为:1^((3))>1^((1))>... 根据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在B3LYP/Lanl2dz水平下对已设计的团簇Mo_(2)S_(4)初始构型进行单重态和三重态的全参数优化计算,再排除同重态下相同构型及虚频不稳定构型后,得到10种优化后构型。各优化后构型的稳定程度为:1^((3))>1^((1))>2^((1))>3^((1))>4^((1))>2^((3))>3^((3))>4^((3))>5^((3))>5^((1)),其中单重态的稳定性比三重态的稳定性好。团簇Mo_(2)S_(4)整体的电荷量和为0,呈电中性,各优化构型的电子流动性强弱与构型的空间结构有关,而与构型的自旋多重度无关,电子的流向主要由Mo原子流向S原子,Mo原子的5s、5p轨道与S原子的3p轨道是电子流动的主要贡献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簇mo_(2)s_(4) 稳定结构 电子性质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团簇Mo_(2)S_(4)的催化活性位点分析
6
作者 王倩 方志刚 +2 位作者 吕孟娜 井润田 曾鑫渔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6期424-428,共5页
为研究非晶态合金Mo-S体系的催化性质,设计出团簇Mo_(2)S_(4)所有可能构型,通过优化计算分别得到单、三重态优化构型各5种。化学键对构型稳定性的影响排序Mo-Mo>Mo-S>S-S;构型的反应活性排序为5^((3))>1(1)>1^((3))>2^((... 为研究非晶态合金Mo-S体系的催化性质,设计出团簇Mo_(2)S_(4)所有可能构型,通过优化计算分别得到单、三重态优化构型各5种。化学键对构型稳定性的影响排序Mo-Mo>Mo-S>S-S;构型的反应活性排序为5^((3))>1(1)>1^((3))>2^((1))>2^((3))>3^((3))>5^((1))>4^((3))>3^((1))>4^((1));Mo原子为团簇Mo_(2)S_(4)前线轨道的主要贡献者,是团簇分子的催化活性位点,Mo_(2)原子是大部分构型主要催化活性位点;构型的稳定程度、几何结构等因素不仅影响反应发生的难易程度,同样也影响团簇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簇mo_(2)s_(4) 前线轨道理论 化学键理论
下载PDF
团簇Mo_(2)S_(4)的极化率与电子自旋密度的计算分析
7
作者 王倩 方志刚 +3 位作者 秦渝 井润田 侯欠欠 郑新喜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1期1-5,共5页
为了解团簇Mo_(2)S_(4)的形变情况及电子自旋分布对其稳定性的影响,在密度泛函理论的基础上对团簇Mo_(2)S_(4)的极化率和电子自旋密度进行了系统的计算分析,并得出以下结果:团簇分子的变形程度与其空间结构有关;三重态中,构型1(3)、4(3... 为了解团簇Mo_(2)S_(4)的形变情况及电子自旋分布对其稳定性的影响,在密度泛函理论的基础上对团簇Mo_(2)S_(4)的极化率和电子自旋密度进行了系统的计算分析,并得出以下结果:团簇分子的变形程度与其空间结构有关;三重态中,构型1(3)、4(3)外围电子自旋密度分布均匀,各原子间成键强度相近,稳定性较好,同理,构型2^((3))、3^((3))、5^((3))的外围电子自旋密度分布不均匀,对称性差,各原子间成键强度不同,稳定性较差;团簇分子的稳定性并不单一地由电子自旋密度所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簇mo_(2)s_(4) 极化率 电子自旋密度
下载PDF
团簇Mo_(3)S_(4)异构转化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朱依文 方志刚 +2 位作者 毛智龙 刘立娥 宋静丽 《材料科学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5-41,共7页
为研究团簇Mo_(3)S_(4)的稳定性和异构化转化机理,本文以密度泛函理论和过渡态理论为基础,在B3LYP/Lanl2dz水平下对初始构型进行优化计算,得到8种优化构型,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种角度对团簇Mo_(3)S_(4)的异构化反应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 为研究团簇Mo_(3)S_(4)的稳定性和异构化转化机理,本文以密度泛函理论和过渡态理论为基础,在B3LYP/Lanl2dz水平下对初始构型进行优化计算,得到8种优化构型,从热力学和动力学两种角度对团簇Mo_(3)S_(4)的异构化反应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团簇Mo_(3)S_(4)各异构化反应中的反应3(3)→2(3)和3(1)→2(1)的反应限度较小;反应4(3)→1(3)的正反应活化能最低,说明在常温下4(3)→1(3)的正反应最易发生。同理,对于反应3(3)→2(3)、3(1)→4(3)而言,构型3(3)、3(1)通过正反应3(3)→2(3)、3(1)→4(3)能够转化为更稳定的构型2(3)、4(3),而反应3(1)→3(3)、3(1)→2(1)、2(1)→4(3)、4(1)→3(3)、4(1)→1(1)很难发生。因此,构型1(3)、2(3)、2(1)、4(1)均能够稳定存在,所以在实际开发中,应首先考虑对其进行实验。除TS3(3)→2(3)、TS2(1)→4(3)外,其余6种异构转化过程均趋向于向正反应方向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簇mo_(3)s_(4) 异构转化 密度泛函理论 范特霍夫方程 阿伦尼乌斯公式
下载PDF
团簇Mo_(3)S_(4)的极化率、电子自旋密度及催化性质 被引量:1
9
作者 朱依文 方志刚 +3 位作者 曾鑫渔 王倩 毛智龙 郑新喜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7-22,共6页
为了探究微观状态下,团簇Mo_(3)S_(4)内部电子的变化情况及其催化机理,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对团簇Mo_(3)S_(4)的几何构型进行优化和频率计算,得到一、三重态各4种优化构型。文中计算并讨论了该团簇的极化率、能隙差以及Mo、S原... 为了探究微观状态下,团簇Mo_(3)S_(4)内部电子的变化情况及其催化机理,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对团簇Mo_(3)S_(4)的几何构型进行优化和频率计算,得到一、三重态各4种优化构型。文中计算并讨论了该团簇的极化率、能隙差以及Mo、S原子和各原子间的电子自旋密度,研究结果表明:构型1(3)的极化率各向异性不变量最小,说明构型1(3)对于外场的响应最弱,受外场影响的难度更大。当受外场作用时重态构型的电子云发生形变程度小于除构型2(1)以外的一重态构型,其中构型2(1)的极化率最小,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最强,结构最紧凑且最不易发生变形。比较三重态构型的电子自旋密度发现,构型1(3)的外围电子自旋密度分布均匀,内部原子间成键强度相近,其构型稳定性优于其他三重态构型。在催化反应中,构型4(1)的能隙差最小,化学反应能力最大,催化活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簇mo_(3)s_(4) 密度泛函理论 极化率 催化
下载PDF
团簇NiCo_(2)S_(4)的极化率与反应活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曾鑫渔 方志刚 +1 位作者 秦渝 侯欠欠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2年第3期387-393,共7页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3LYP/Lan12dz水平下对团簇NiCo_(2)S_(4)进行优化计算,确定单、三重态下的12种优化构型,并对其极化率和反应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构型2(1)的平均极化率最小,即在外场作用下,结构最稳定;构型3^((1))则最大,即... 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3LYP/Lan12dz水平下对团簇NiCo_(2)S_(4)进行优化计算,确定单、三重态下的12种优化构型,并对其极化率和反应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构型2(1)的平均极化率最小,即在外场作用下,结构最稳定;构型3^((1))则最大,即结构最不稳定.此外,平均极化率和极化率各向异性不变量均受自旋多重度和结构多样性的影响.在强吸电子环境中,构型3^((3))、4^((3))和6(1)的反应活性较强,构型2^((3))和4^((1))的较弱;在强给电子环境中,构型2^((3))、3^((1))和5^((1))的反应活性较强,构型1^((1))和4^((3))的较弱;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构型3^((3))和6^((1))的反应活性较强,构型1^((1))和4^((1))的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簇NiCo_(2)s_(4) 反应活性 密度泛函理论 极化率
下载PDF
团簇NiCo_(2)S_(4)催化析氢活性研究
11
作者 曾鑫渔 方志刚 +2 位作者 井润田 王倩 朱依文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5-122,共8页
依据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3LYP/Lan 12dz水平下对团簇NiCo_(2)S_(4)进行优化计算,确定11种优化构型,并对其催化析氢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重态构型整体上热力学稳定性强于单重态。团簇NiCo_(2)S_(4)与水分子反应时,三重态HOMO轨道的... 依据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3LYP/Lan 12dz水平下对团簇NiCo_(2)S_(4)进行优化计算,确定11种优化构型,并对其催化析氢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重态构型整体上热力学稳定性强于单重态。团簇NiCo_(2)S_(4)与水分子反应时,三重态HOMO轨道的β电子在反应中起主导作用,且三重态反应活性强于单重态。团簇NiCo_(2)S_(4)与水分子形成的中间体NiCo_(2)S_(4)-H可以通过Heyrovsky反应和Tafel反应两种途径析出氢气,通过比较各优化构型形成对应中间体NiCo_(2)S_(4)-H的能级差和结合能筛选出最优中间体。综合来看,三重态中热力学稳定性排为第二的构型2(3)为催化析氢优势构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簇NiCo_(2)s_(4) 水解析氢 催化活性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团簇Mo_(3)S_(4)析氢性能的密度泛函理论分析
12
作者 朱依文 方志刚 +3 位作者 王倩 曾鑫渔 毛智龙 郑新喜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6期121-127,共7页
为探究团簇Mo_(3)S_(4)微观层面的析氢作用机理,利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对团簇Mo_(3)S_(4)在单、三重态下进行全参数优化和频率计算,得到8种优化构型。依据前线轨道理论分析其稳定性及催化析氢活性,研究表明:构型1^((1))热力学稳定... 为探究团簇Mo_(3)S_(4)微观层面的析氢作用机理,利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对团簇Mo_(3)S_(4)在单、三重态下进行全参数优化和频率计算,得到8种优化构型。依据前线轨道理论分析其稳定性及催化析氢活性,研究表明:构型1^((1))热力学稳定性最佳,构型4^((1))最差。在吸氢反应中,相比其他构型,构型1^((1))的能级差变化最大,即HOMO轨道给出电子进而与氢原子成键的难度最大,反之构型4^((3))的HOMO轨道的电子最易流入水分子的LUMO轨道,与氢原子成键生成Mo_(3)S_(4)—H;在解吸反应中,构型(4^((1)))—H的解吸能力最强,但在解吸过程中构型4(3)的HOMO轨道的能级值与水分子的LUMO轨道间的能级差最小,说明其反应活性最强。在吸氢反应中构型4^((3))的催化效果优于其他构型,因此构型4^((3))在团簇Mo_(3)S_(4)进行催化析氢反应时反应活性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簇mo_(3)s_(4) 密度泛函理论 析氢反应 前线轨道理论
下载PDF
团簇NiCo_(2)S_(4)的磁学性能
13
作者 曾鑫渔 方志刚 +1 位作者 吕孟娜 许友 《材料科学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6-42,共7页
为探究团簇NiCo_(2)S_(4)的磁学性能,本文依据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3LYP/Lan12dz水平下对团簇NiCo_(2)S_(4)进行优化计算,确定了三重态下的6种优化构型,并从轨道成单电子数、自旋布居数、磁矩、自旋密度差、轨道态密度图多个角度对构型... 为探究团簇NiCo_(2)S_(4)的磁学性能,本文依据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3LYP/Lan12dz水平下对团簇NiCo_(2)S_(4)进行优化计算,确定了三重态下的6种优化构型,并从轨道成单电子数、自旋布居数、磁矩、自旋密度差、轨道态密度图多个角度对构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团簇NiCo_(2)S_(4)的6种构型中,构型2^((3))性能最优异,而热力学稳定性最好的构型1^((3))在磁学性能方面表现一般,其余构型磁学性能相近。对于团簇NiCo_(2)S_(4)的磁性强度,在原子轨道上,s、p轨道对团簇NiCo_(2)S_(4)整体的磁性强度贡献较小,d轨道对整体的磁性强度贡献最大;Ni原子和自旋向上的α成单电子是团簇整体磁性强度的主要贡献者,其中,s轨道成单电子数的主要贡献者是S原子,p、d轨道主要是金属原子,Ni原子d轨道主要受α成单电子影响,Co、S原子既受α成单电子的影响又受β成单电子的影响。团簇NiCo_(2)S_(4)作为磁性材料时采用构型2^((3))作为模型基础,可以通过增大金属Ni比例来增强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簇NiCo_(2)s_(4) 磁学性质 密度泛函理论 态密度 电子自旋密度差
下载PDF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团簇NiCo_(2)S_(4)异构化反应研究
14
作者 曾鑫渔 方志刚 +3 位作者 毛智龙 王倩 朱依文 郑新喜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9-105,共7页
为探究团簇NiCo_(2)S_(4)最终能稳定存在的构型及其各构型间在理论层次的转换关系和在微观中的联系,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团簇NiCo_(2)S_(4)优化构型的异构化反应进行了分析,从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两个角度综合评估了参与反应构型的结... 为探究团簇NiCo_(2)S_(4)最终能稳定存在的构型及其各构型间在理论层次的转换关系和在微观中的联系,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团簇NiCo_(2)S_(4)优化构型的异构化反应进行了分析,从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两个角度综合评估了参与反应构型的结构稳定性。结果表明,在热力学上,所有异构化反应均为正向反应限度大于逆向;在动力学上,反应1(1)→1(3)最容易进行,反应2(1)→1(1)最难进行。对反应速率常数而言,反应1(1)→1(3)最快发生,反应2(1)→1(1)最慢发生。反应1(1)→1(3)和反应2(1)→1(1)可整合成一个反应2(1)→1(3),构型1(1)为其中间产物,且根据两个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发现反应2(1)→1(1)是反应2(1)→1(3)的决速步。以上结果有助于相关宏观实验选择最优团簇构型进行构建模型,以减少实验试错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簇NiCo_(2)s_(4) 密度泛函理论 过渡态理论 异构化反应 稳定性
下载PDF
团簇Mo_(3)S_(4)的成键及电子性质
15
作者 朱依文 方志刚 +2 位作者 许友 候欠欠 王思怡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178-182,共5页
为研究团簇Mo_(3)S_(4)的成键作用及电子性质,以密度泛函理论为基础,在B3LYP水平上进行优化计算,得到8种稳定构型,其中单、三重态各4种。对键长、键级、电荷量以及电子自旋密度分布分析表明,各构型中成键强度由大到小为:金属-非金属键(M... 为研究团簇Mo_(3)S_(4)的成键作用及电子性质,以密度泛函理论为基础,在B3LYP水平上进行优化计算,得到8种稳定构型,其中单、三重态各4种。对键长、键级、电荷量以及电子自旋密度分布分析表明,各构型中成键强度由大到小为:金属-非金属键(Mo-S)>金属-金属键(Mo-Mo)>非金属-非金属键(S-S);其中Mo-S键作为稳定性的主要贡献者,具有较强的成键作用。团簇呈电中性,且电子均由Mo原子流向S原子,电子流动性的大小为:3^((1))<4^((3))<2^((3))<2^((1))<1^((3))<1^((1))<4^((1))<3^((3))。构型1(3)的电子自旋密度图的对称性与重叠程度均优于其他三重态构型,由此说明构型1^((3))的稳定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簇mo_(3)s_(4) 键长 键级 电子自旋密度 电子性质
下载PDF
团簇NiCo_(2)S_(4)的电子性质
16
作者 曾鑫渔 方志刚 +1 位作者 吕孟娜 许友 《辽宁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3期171-177,共7页
依据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Lan12dz水平下对团簇NiCo_(2)S_(4)进行优化计算,确定12种优化构型,并对其电子性质进行分析。团簇NiCo_(2)S_(4)整体呈电中性,其内部电子均从Ni、Co原子流入S原子,且从s轨道流向p、d轨道。Ni、Co原子均是电子供... 依据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Lan12dz水平下对团簇NiCo_(2)S_(4)进行优化计算,确定12种优化构型,并对其电子性质进行分析。团簇NiCo_(2)S_(4)整体呈电中性,其内部电子均从Ni、Co原子流入S原子,且从s轨道流向p、d轨道。Ni、Co原子均是电子供体,S原子是电子受体。构型1(3)电子流动性最强,构型1(1)电子流动性最弱,且三重态整体电子流动性强于单重态。Ni-4s轨道和Co-4s轨道对团簇NiCo_(2)S_(4)整体电子流动性贡献最大,而S原子三个轨道贡献均较小。稳定性与电子密度分布有关,电子密度分布对称性越好,且α电子云和β电子云重叠程度越高的构型越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簇NiCo_(2)s_(4) 电子性质 电子自旋密度 密度泛函理论
下载PDF
MoS_(x) nanowire networks derived from[Mo_(3)S_(13)]^(2−) clusters for efficient electr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17
作者 Haoxuan Yu Junan Pan +7 位作者 Kang Chen Wang Chao Zechao Zhuang Sizhuo Feng Jianmei Chen Lingbin Xie Longlu Wang Qiang Zhao 《Nano Research》 SCIE EI CSCD 2024年第8期6910-6915,共6页
Precise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sub-nano scale catalysts with controllable electronic and geometric structures are pivotal for enhancing the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HER)performance of molybdenum sulfide(MoS_(2))an... Precise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sub-nano scale catalysts with controllable electronic and geometric structures are pivotal for enhancing the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HER)performance of molybdenum sulfide(MoS_(2))and unraveling its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By leveraging transition molybdenum polysulfide clusters as functional units for multi-level ordering,we successfully designed and synthesized MoS_(x)nanowire networks derived from[Mo_(3)S_(13)]^(2−) clusters via evaporationinduced self-assembly,which exhibit enhanced HER activity attributed to a high density of active sites and dynamic evolution behavior under cathodic potentials.MoS_(x) nanowire networks electrode yields a current density of 100 mA·cm^(−2) at 142 mV in 0.5 M H_(2)SO_(4).This work provides an attractive prospect for optimizing catalysts at the sub-nano scale and offers insights into a strategy for designing catalysts in various gas evolution reac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s_(x) nanowire networks [mo_(3)s_(13)]^(2−)clusters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HER) sub-nano scale
原文传递
团簇Mo_(3)S_(4)的电子性质和磁学性质
18
作者 朱依文 方志刚 +3 位作者 秦渝 许友 王智瑶 候欠欠 《分子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91-297,共7页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团簇Mo_(3)S_(4)的电子性质及磁性,采用LanL2DZ赝势基组和B3LYP方法对初始构型进行优化计算,最终得到8种优化构型.研究结果表明:电子从Mo-4d,Mo-5s和S-3s轨道流向Mo-5p,S-3p和S-3d轨道,比较各原子轨道的布居数变...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团簇Mo_(3)S_(4)的电子性质及磁性,采用LanL2DZ赝势基组和B3LYP方法对初始构型进行优化计算,最终得到8种优化构型.研究结果表明:电子从Mo-4d,Mo-5s和S-3s轨道流向Mo-5p,S-3p和S-3d轨道,比较各原子轨道的布居数变化发现Mo原子的5s和5p轨道的电子流动性更强,对成键的贡献更大,而S原子的3s和3d轨道的电子流动能力相近且3d轨道贡献更小.Mo原子相较于S原子对团簇Mo_(3)S_(4)的总磁矩贡献更大.进一步分析s,p和d轨道对磁性的贡献大小遵循d轨道>s轨道>p轨道,团簇Mo_(3)S_(4)的磁性主要由Mo-4d轨道的自旋向上的α电子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团簇mo_(3)s_(4) 布居数 态密度 磁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