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4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章戈 张亚中 +5 位作者 郑培炎 王根林 朱璇琛 彭鹏 姜为民 杨惠林 《实用骨科杂志》 2019年第6期481-487,504,共8页
目的比较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对符合标准的35例患者资料进行分组,其中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15例,R... 目的比较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治疗的单节段颈椎病患者,对符合标准的35例患者资料进行分组,其中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15例,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20例,术后随访12个月以上。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相关并发症。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颈部残障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局部前凸椎间盘Cobb角和颈椎整体前凸C 2~7 Cobb角,过伸过屈位X线片测量颈椎整体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对术前及随访时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35例患者均完成随访。两组患者末次随访的JOA评分、NDI评分及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两组术前的JOA评分、NDI评分及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末次随访的JOA评分、NDI评分及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组末次随访椎间盘Cobb角、C 2~7 Cobb角、颈椎整体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末次随访椎间盘Cobb角及C 2~7 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末次随访颈椎整体活动度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术前椎间盘Cobb角、C 2~7 Cobb角、颈椎整体活动度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末次随访时椎间盘Cobb角、C 2~7 Cobb角、颈椎整体活动度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相比于ROI-C辅助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可以取得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相同的临床效果,而且更好地保持了颈椎活动度,可以作为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bi-c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ROI-C 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下载PDF
Mobi-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前路手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2
作者 严力生 罗旭耀 +3 位作者 钱海平 梁伟 鲍宏伟 宫峰 《颈腰痛杂志》 2011年第5期335-337,共3页
目的探讨观察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技术治疗颈椎病、颈椎间盘脱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10-2010-03,应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8例13个椎间隙、颈椎间盘脱出症5例6个间隙,对手术操作、术中出血、术后影像学检查及临... 目的探讨观察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技术治疗颈椎病、颈椎间盘脱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10-2010-03,应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8例13个椎间隙、颈椎间盘脱出症5例6个间隙,对手术操作、术中出血、术后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疗效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患者手术后1周均感到上胸部紧缩感及手指麻木等神经症状明显好转,手指持物及下肢肌力增加。术后1周X线片检查显示:椎间隙高度、位置良好。随访6~23个月,根据JOA评分:从手术前的平均9.5分增加到随访时16.5分,术后改善率93.4%。X线摄片示无椎间隙的高度丢失、椎体后缘自发骨化及后凸畸形,动力性摄片未见不稳、假体移位、松动征象。术后未出现喉头水肿、伤口血肿、切口感染、声音嘶哑等并发症。结论 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能获得优良的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椎间盘 置换术 mobi-c
下载PDF
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5年19例随访报告 被引量:2
3
作者 鲍达 马远征 陈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9期6291-6295,共5页
背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人工椎间盘置换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颈椎退行性疾患的治疗,其近期疗效虽令人鼓舞,但仍缺乏长期、综合评价。目的:观察一组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Mobi-C人工椎间盘置换病例5年以上随访结果。方法:2009年1至... 背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人工椎间盘置换目前已广泛应用于颈椎退行性疾患的治疗,其近期疗效虽令人鼓舞,但仍缺乏长期、综合评价。目的:观察一组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Mobi-C人工椎间盘置换病例5年以上随访结果。方法:2009年1至9月解放军第309医院收治符合颈椎间盘置换指征的颈椎病变手术患者25例,至今获随访19例。所有患者均行经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Mobi-C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共植入Mobi-C人工颈椎间盘假体23枚。所有患者在颈椎伸屈侧位X射线片上测量置换节段活动度;在侧位X射线片上采用Mc Afee异位骨化分级方法评定异位骨化情况;根据颈椎MRI片,参考Pearce分级判断邻近节段退变情况;采用NDI评分评估患者颈椎功能;目测类比评分评价患者疼痛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19例患者获得59-65个月随访,平均随访62个月。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活动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期内发生异位骨化2例,发生邻近节段退变1例,未见假体松动、移位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目测类比评分及NDI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在合理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采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假体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退行性颈椎疾患,5年随访临床疗效满意:置换节段活动度维持较好,异位骨化及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随访研究 骨科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人工椎间盘置换 mobi-c假体 邻近节段退变 异位骨化
下载PDF
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4
作者 何双华 丁亮华 +3 位作者 王能 胡新宇 王轩 朱小广 《中国伤残医学》 2011年第11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用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2010年9月,对18例保守治疗无效患者的22个节段进行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男12例,女6例;年龄35~54岁,平均40±2.6岁。单节段14例,双节段4例,术后随访1...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用于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2010年9月,对18例保守治疗无效患者的22个节段进行了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男12例,女6例;年龄35~54岁,平均40±2.6岁。单节段14例,双节段4例,术后随访12个月~18个月,平均12.4±1.6个月。结果:所有患者伤口均1期临床愈合,术中及术后没有神经和血管损伤的并发症,结合术前术后颈椎活动范围检查、神经系统症状、JOA评分及影像学检查,置换节段稳定并部分恢复了颈椎正常的活动范围,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均获得满意改善,JoA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随访X线检查与术前比较生理弯曲改善,后凸生理弯曲纠正,人工颈椎间盘与上下终板紧密贴合,无假体松动,无失稳及脱位。CT及MRI结果未见脊髓及神经根重新受压,邻近节段椎间盘未见明显退变,未见易位骨化发生。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手术操作简单,减压彻底,与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最大的不同点是患者恢复快,没有颈椎活动受限的缺陷。脊髓及神经根受压明显解除,重建了满意的椎间隙高度及生理弯曲,并且更重要的是恢复了椎间关节的活动度。由于维持了正常的生物运动力学,可避免或防止邻近节段的退变,预期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椎间盘 脊髓型椎病 椎间盘突出症 疗效
下载PDF
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椎减压融合术的疗效比较
5
作者 刘新伟 陆琳松 +1 位作者 徐阔 王浩 《农垦医学》 2022年第6期508-511,共4页
目的:对比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对我院于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共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分别为两种不同... 目的:对比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对我院于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共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分别为两种不同的手术方法,观察组行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CDR),对照组行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住院费用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恢复下地活动时间及在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进行随访,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但两组间VAS、JOA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置换组整体ROM无明显变化(P>0.05),而融合组整体ROM显著降低(P<0.05),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但各自有优缺点,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可更好保留颈椎活动度,但花费较高;应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决定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椎病 ACDF 人工椎间盘置换 临床疗效
下载PDF
颈椎人工椎间盘的生物力学思考
6
作者 王向阳 金海明 吴爱悯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7-17,共1页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颈椎人工椎间盘在置换术后的生物力学特点,以指导临床假体选择和手术操作。方法通过检索Pub Med数据库(2018~2023年),筛选出54篇相关文献,最终纳入17篇。研究采用有限元分析和临床数据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估不同假体的...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颈椎人工椎间盘在置换术后的生物力学特点,以指导临床假体选择和手术操作。方法通过检索Pub Med数据库(2018~2023年),筛选出54篇相关文献,最终纳入17篇。研究采用有限元分析和临床数据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估不同假体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节段活动度:球窝关节假体和可移动核心假体可恢复术前活动度,M6-C限制活动度在生理范围内。双节段CDA增加手术节段活动度,降低相邻节段活动度。瞬时旋转中心(ICR):术后ICR位置弥散度增大,但仍位于下椎体上终板附近。侧弯和轴向旋转的ICR分别位于人工椎间盘中心和椎体内。椎间盘压力:Mobi-C、SecureC和Prodisc C降低相邻节段椎间盘内压力,Prestige LP增大邻近椎间盘退变风险。Bryan椎间盘可能导致相邻节段活动度增加,轻微增加椎间盘压力。关节突关节应力:手术节段关节突关节应力增加,其中Mobi-C增加最大。相邻节段除Bryan外,其他假体均有所下降。结论假体类型显著影响颈椎间盘置换术后的生物力学行为,没有一种假体完全符合正常颈椎间盘的各项生物力学指标。术前应根据患者颈椎曲度和节段活动度选择合适假体,术中应评估假体放置角度以减小矢状位剪切力并维持颈椎稳定性。假体选择和手术操作对术后颈椎生物力学恢复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邻节段 生物力学特点 生理范围 关节突关节 临床数据 人工椎间盘 椎间盘 球窝关节
下载PDF
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后椎间盘的高度测量及强度分析
7
作者 白亮 付苏 +2 位作者 严旭 张春霖 李莹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7期5785-5794,共10页
背景: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技术是一种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对突出椎间盘而言无创的创新性有效方法,但回缩术后突出颈、腰椎间盘能否保持原有的高度及生物力学强度,目前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目的:测量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 背景: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技术是一种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对突出椎间盘而言无创的创新性有效方法,但回缩术后突出颈、腰椎间盘能否保持原有的高度及生物力学强度,目前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目的:测量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手术前后突出颈、腰椎间盘相邻椎体形心高度,以分析回缩术后椎间盘生物力学强度的变化,为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技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新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手术治疗的颈/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40例。应用相关软件在人工智能辅助标定下,于MRI T_(1)图像中测量患者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术前及术后各随访时间节点的颈椎、腰椎相邻椎体形心高度。以未手术的T_(1)/T_(2)和T_(12)/L_(1)节段分别作为颈椎、腰椎对照组,若术前颈/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值小于其自身T_(1)/T_(2)或T_(12)/L_(1)对照节段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值超过8%者为“高度降低组”(以下简称A组),其余为“高度不变组”(以下简称B组)。统计学分析A组和B组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手术前后相邻椎体形心高度的差异,同时根据人工智能辅助测量所得颈、腰椎突出椎间盘的体积,分析其与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变化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①共纳入140例患者,其中颈椎组60例、腰椎组80例,术后随访7 d-12个月;②颈椎组共281个椎间盘,其中对照组60个颈椎间盘,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平均值分别约为20.46 mm和20.17 m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组162个颈椎间盘,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均值分别为16.65 mm和15.92 m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颈椎突出椎间盘体积均值分别是510.28 mm³和364.76 mm³,与相邻椎体形心高度改变无显著相关性(P>0.05);B组64个颈椎间盘,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平均值分别为20.15 mm和19.09 m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颈椎突出椎间盘体积平均值分别是515.32 mm³和361.98 mm³,与相邻椎体形心高度改变无显著相关性(P>0.05);③腰椎组共258个椎间盘,其中对照组80个腰椎间盘,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平均值分别约为33.03 mm和32.40 m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A组59个腰椎间盘,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平均值分别为30.08 mm和31.67 m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前与术后腰椎突出椎间盘体积均值分别是690.51 mm³和496.58 mm³,与相邻椎体形心高度改变无显著相关性(P>0.05);B组119个腰椎间盘,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相邻椎体形心高度平均值分别为35.91 mm和34.12 mm,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前与术后腰椎突出椎间盘体积均值分别是698.70 mm³和535.99 mm³,与相邻椎体形心高度改变无显著相关性;④提示无论颈、腰椎突出椎间盘高度是否下降,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术后其高度都可以维持与术前一致的水平,可见突出椎间盘回缩并不影响其生物力学强度,提示人工诱导突出椎间盘自然回缩技术宜在突出节段椎间隙高度下降前实施,这样对维持自然回缩椎间盘生物力学强度更具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 椎间盘突出 椎间盘突出 形心 核磁共振 人工智能 生物力学
下载PDF
Mobi-C人工颈椎间盘临床应用初步报告 被引量:5
8
作者 鲍达 马远征 +3 位作者 陈兴 李宏伟 胡明 高天君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0-73,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假体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ADR)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1月-6月,收治符合颈椎间盘置换指征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 目的探讨采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假体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人工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ADR)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1月-6月,收治符合颈椎间盘置换指征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0例。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29~54岁,平均45.2岁。颈椎间盘突出症1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7例。病程4d~5年,平均1.2年。病变节段:C3、41例,C4、52例,C5、67例,C6、75例,C4、5合并C5、62例,C5、6合并C6、73例。术前常规行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及MRI检查。均行经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Mobi-C人工颈椎间盘假体ADR,共植入Mobi-C人工颈椎间盘假体25枚。所有患者术后定期摄X线片测量置换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采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40分(COA)评分系统评价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颈脊髓功能;采用颈椎残障功能量表(NDI)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中、术后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2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18个月,平均16.5个月。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08,P=0.440)。随访期内未见异位骨化。术前及末次随访时COA评分分别为(32.10±2.96)分和(38.20±1.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278,P=0.000);末次随访时改善率为77.2%±5.4%。术前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分别为(5.10±1.29)分和(3.20±1.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85,P=0.000);NDI评分分别为(39.20±3.80)分和(29.40±4.5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039,P=0.000)。结论在合理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采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假体行ADR治疗退行性颈椎疾患,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mobi-c人工椎间假体 椎间盘突出症 神经根型椎病
原文传递
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张皓轩 聂林 +1 位作者 侯勇 程雷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17,共6页
[目的]分析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变,探讨其重建或保留椎间高度及颈椎整体、置换节段、临近节段活动度的作用。[方法]回顾2009年10月~2010年6月本科收治的行Mobi-C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颈椎病患... [目的]分析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改变,探讨其重建或保留椎间高度及颈椎整体、置换节段、临近节段活动度的作用。[方法]回顾2009年10月~2010年6月本科收治的行Mobi-C单节段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颈椎病患者31例,其中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的22例。于术前、术后7d,术后1、3、6、12、24个月行临床评估和影像学数据采集。使用Odom评级、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的改善情况;通过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观察椎间高度及颈椎整体、置换节段、临近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的活动度。[结果]22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24~30个月,平均26.3个月。与术前相比,24个月随访时,VAS评分、JOA评分、NDI评分均有改善(P>0.05)。术后颈椎活动度、FSU活动度、置换节段及临近节段活动度维持了术前水平。置换节段椎间高度均有恢复,上下临近节段椎间高度维持术前水平。[结论]使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假体行椎间盘置换术临床效果可靠,影像学资料显示术后可重建或保留椎间高度及颈椎整体、置换节段、临近节段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椎间盘置换 Mobi—C假体 椎病 活动度
原文传递
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对颈椎曲度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鲍达 陈兴 +2 位作者 李力韬 于龙 马远征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8年第7期673-675,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术后对患者颈椎曲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1—2010-12经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25例颈椎退行性疾病,并进行了5年以上的随访观察。比较... 目的探讨采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术后对患者颈椎曲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1—2010-12经前路行椎间盘切除减压、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的25例颈椎退行性疾病,并进行了5年以上的随访观察。比较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时置换节段脊柱功能单位(FSU)曲度。结果 2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62.5(60~65)个月。术前FSU曲度为(0.28±4.69)°,术后即刻为(2.09±4.15)°,末次随访时为(1.97±4.10)°;手术前后FSU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87,P=0.003),且术后即刻FSU曲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3),但末次随访时FSU曲度与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44)。术前2例FSU后凸>10°(即FSU曲度<-10°),术后置换节段仍存在后凸畸形。结论采用Mobi-C假体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可以部分矫正置换节段的后凸畸形,术后置换节段曲度维持良好,但对于术前FSU后凸>10°的颈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不建议行该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退行性疾病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mobi-c假体 脊柱后凸畸形
原文传递
Mobi-C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1
作者 卢一生 潘兵 +4 位作者 许文根 代燎原 杨永宏 楼肃亮 郑隆宝 《颈腰痛杂志》 2013年第4期313-316,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03-2012-03应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25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并统计分析患者在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神经功能改善情况JOA评分及...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03-2012-03应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25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并统计分析患者在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神经功能改善情况JOA评分及植入节段的运动范围影像学评估。结果 25例患者获得12~36个月随访,平均22个月。术前与术后(VAS)、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与术后植入节段的运动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可以保留手术节段的活动功能,短期临床效果满意,是一种合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突出症 人工椎间盘 治疗结果
下载PDF
Mobi-C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 被引量:2
12
作者 柳达 黄瑛 +4 位作者 李彬 贾长青 许晓军 梁峰 付勤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3年第5期554-559,共6页
目的:探讨Mobi-C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效果。方法:对应用Mobi-C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治疗的12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于术前、术后(1~2 d )及末次随访时进行全面的影像学和临床评价,并进行问卷调查。... 目的:探讨Mobi-C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治疗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效果。方法:对应用Mobi-C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治疗的12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于术前、术后(1~2 d )及末次随访时进行全面的影像学和临床评价,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本组病例随访6~24月,平均13个月。 Odom临床疗效评价优10例,良2例。患者的颈部及上肢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术后下降了5.8分(P<0.05),末次随访时下降了5.5分(P<0.05)。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和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除3例患者发生异位骨化外,未发现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结论:保留颈椎活动度的Mobi-C颈椎人工间盘置换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近期疗效确切,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间盘置换 椎间盘突出症 疗效 生活质量
下载PDF
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ROI-C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13
作者 邹开伟 徐皓 +4 位作者 林雅桑 姚晓东 李金泉 孙则干 黄青松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0年第9期897-900,共4页
目的比较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ROI-C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6—2018-06诊治的65例颈椎病患者,31例采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Mobi-C组),34例采用ROI-C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 目的比较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ROI-C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6—2018-06诊治的65例颈椎病患者,31例采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Mobi-C组),34例采用ROI-C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ROI-C组),比较2组术后1年颈椎整体活动度、颈椎曲度、椎间高度、疼痛VAS评分、JOA评分及NDI指数。结果6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0.0(13~27)个月。2组切口均一期愈合,Mobi-C组出现1例异位骨化(McAcfeeⅠ级),ROI-C组出现2例手术节段下位椎体骨赘增生、椎间高度丢失及椎间盘突出,其中1例出现神经根压迫症状。Mobi-C组术后1年颈椎整体活动度、颈椎曲度、椎间高度优于ROI-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疼痛VAS评分、JOA评分、NDI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ROI-C颈椎间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相似,但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可较好地保留颈椎整体活动度,同时在改善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具有一定的优势,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目前尚无法完全取代颈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病 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 ROI-C前路减压椎间融合术
原文传递
Mobi-C假体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15例的手术配合 被引量:4
14
作者 尤祥妹 董旭芬 《护理与康复》 2010年第12期1082-1083,共2页
关键词 椎病 mobi-c假体 椎间盘置换术 手术配合
下载PDF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远期随访发生异位骨化及骨吸收的危险因素分析
15
作者 李盼 苏康康 +5 位作者 于得臣 雷润博 曹雄飞 甘璐 李沫 罗卓荆 《骨科》 CAS 2024年第6期481-487,共7页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CDR)后远期发生异位骨化(HO)及椎体前缘骨吸收(ABL)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CDR手术的86例病人。收集病人性别、年龄、身体质量...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CDR)后远期发生异位骨化(HO)及椎体前缘骨吸收(ABL)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CDR手术的86例病人。收集病人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等一般资料;术前、术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健康状况调查表-36躯体健康评分(SF-36PCS);C2~C7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HO程度、ABL情况等。末次随访时根据McAfee分级法将病人分为低等级HO组(无HO或McAfee Ⅰ~Ⅱ级)和高等级HO组(McAfee Ⅲ~Ⅳ级)。先后通过多变量回归分析、逻辑回归分析,评估术后发生高等级HO及ABL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末次随访时,36例纳入低等级HO组,50例纳入高等级HO组,两组病人术后临床疗效相关评分相较于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后发生HO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OR=1.030,95%CI(1.010,1.052),P=0.032]、男性[OR=1.842,95%CI(1.113,3.052),P=0.019]、吸烟史[OR=2.214,95%CI(1.282,3.833),P=0.005]、高BMI[OR=1.154,95%CI(1.073,1.240),P=0.001]、术前钩椎关节退变[OR=2.180,95%CI(1.282,3.634),P=0.004]、手术节段活动度丧失[OR=1.262,95%CI(1.082,1.454),P=0.003]。发生ABL的风险因素包括:术后早期过度活动[OR=2.120,95%CI(1.241,3.620),P=0.003]、骨质疏松[OR=1.322,95%CI(1.101,1.582),P=0.027]、长期使用类固醇药物[OR=2.750,95%CI(1.542,4.920),P=0.016]、术前钩椎关节退变[OR=1.682,95%CI(1.182,2.262),P=0.044]。结论CDR术后HO和ABL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针对这些高危人群应采取个性化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以提高术后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异位骨化 前缘骨吸收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效果分析
16
作者 胡明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8期0046-0049,共4页
在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中应用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进行治疗,并分析该方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45例确诊为颈椎间盘退变性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上述患者入院就诊的时间为2022年2月至2024年2月,在其治疗中展开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治... 在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中应用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进行治疗,并分析该方式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45例确诊为颈椎间盘退变性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上述患者入院就诊的时间为2022年2月至2024年2月,在其治疗中展开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术,据此关注其治疗效果,对治疗前后的颈椎功能、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等进行观察。结果 治疗后JOA、NDI、手臂VAS、颈部VAS分值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置换节段活动度与颈椎整体曲度对比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SF-36呈现的数据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经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出现1例假体松动、1例假体脱落、无异位骨化及融合阶段的骨性融合的发生,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44%,经有效处理后未对治疗造成明显负面影响。结论 临床在面对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时,可展开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该方式的实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颈椎功能,缓解疾病带来的疼痛感觉,促进个人生活质量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 双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椎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早中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9
17
作者 杨述华 李进 +4 位作者 刘国辉 许伟华 杨操 叶树楠 胡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21-324,共4页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缓解颈椎病神经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保持颈椎稳定和节段活动。[方法]对19例23个椎间盘的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进行了随访。随诊时间:8~76个月,平均29个月。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5例,其...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缓解颈椎病神经症状和体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保持颈椎稳定和节段活动。[方法]对19例23个椎间盘的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进行了随访。随诊时间:8~76个月,平均29个月。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5例,其他4例。男12例,女7例;年龄35~52岁,平均40.5岁。单节段置换16例,双节段2例,3节段1例。[结果]术中或术后没有神经和血管损伤的并发症。JOA评分从平均8.6分增加到15.8分。没有假体下沉和明显偏移。置换节段稳定并部分恢复了颈椎正常的活动范围,前屈和后伸活动范围是4.68°(3.6°~6.1°);左右侧屈的活动范围是3.51°(2.5°~4.6°)、3.42°(2.6°~4.3°)。CT和MRI随访表明2/23节段的假体偏移〈1.5mm。颈椎的生理弧度没有明显的丢失。置换节段假体周围没有骨化。[结论]19例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取得了满意的近期疗效。与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最大的不同点是患者恢复快,没有颈椎活动受限的缺陷。但至少需要5年的长期随访来评价假体的功能和对邻近节段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椎假体 人工椎间盘 椎间盘突出症 退行性椎间盘疾病
下载PDF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早期观察 被引量:19
18
作者 邹德威 谭荣 +4 位作者 张瑞娟 马华松 周雪峰 邵水霖 白克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90-94,共5页
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1月起,对20例单节段或多节段以颈椎间盘退变为主的颈椎病患者进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男12例,女8例,年龄38 ̄55岁,平均47岁;其中单节段置换14例,两个节段及以上... 目的:探讨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疾患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1月起,对20例单节段或多节段以颈椎间盘退变为主的颈椎病患者进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男12例,女8例,年龄38 ̄55岁,平均47岁;其中单节段置换14例,两个节段及以上(含两个)置换6例,共28个节段;术后随访6个月至1.5年,对术后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进行JOA评分,对颈椎曲度、人工颈椎间盘及相邻节段的高度、人工颈椎间盘的活动度以及人工颈椎间盘与椎间隙终板界面间的稳定性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均获得满意改善,影像学随访消失的生理弯曲、后凸畸形均获得满意纠正。置换间隙高度与上下相邻间隙高度相等,颈椎过伸过屈位时置换间隙前高后高变化与相邻椎间隙一致,人工间盘与上下终板间紧密贴合,无透光区、无位移,随访中人工间盘活动度良好,无失稳及脱位发生。结论:颈椎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操作简单,在减压的同时可重建椎间隙高度及生理弯曲,恢复椎间活动度,早期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疾患 人工椎间盘 置换
下载PDF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中期临床随访 被引量:12
19
作者 丁琛 刘浩 +7 位作者 胡韬 石锐 李涛 洪瑛 宋跃明 刘立岷 曾建成 孔清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3047-3052,共6页
背景: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短期疗效优良已被大多数学者公认,但有关其中长期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资料较少。目的:总结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4-11/2007-1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接受Bryan人工... 背景: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短期疗效优良已被大多数学者公认,但有关其中长期临床效果及并发症的资料较少。目的:总结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4-11/2007-12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接受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4例,其中单节段置换30例,双节段置换4例。于置换前、置换后7d、3,6,12,24,36,48个月行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JOA评分、颈部及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以颈椎正侧位及功能位X射线片测量手术节段、邻近节段及C2~7屈伸活动度的变化,手术节段和邻近节段椎间高度变化及手术节段的轴向平移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置换后神经症状均明显好转,各随访点SF-36生活质量量表躯体评分和心理评分、JOA评分、颈部和上肢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较置换前明显改善(P<0.05),3个月之后各随访时点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置入的Bryan假体历次随访均保留了>2°的活动度,未发现手术节段异位骨化与自发性融合,随访48个月时手术节段及C2~7屈伸活动度较置换前略有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上下邻近节段屈伸活动度维持了置换前水平;手术节段的椎间高度由置换前的(6.04±1.02)mm增加到(8.44±0.43)mm(P<0.05);上下邻近节段椎间高度及手术节段的轴向平移均维持了置换前水平。说明Bryan人工颈椎间盘治疗颈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中期临床效果良好,较好的保留了手术节段、邻近节段及整个颈椎的运动学特性,且近中期并发症很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病 椎间盘突出症 人工椎间盘置换 临床效果 活动度 并发症
下载PDF
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椎间融合术后轴性症状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0
20
作者 曹俊明 申勇 +4 位作者 杨大龙 丁文元 孟宪中 张为 李志远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200-1204,共5页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融合术后颈部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的发生,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2004年10月-2006年4月,对22例患者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组),男13例,女9例;年龄33~54岁,平均43.3岁。病程1~2...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与颈前路椎间融合术后颈部轴性症状(axial symptom,AS)的发生,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2004年10月-2006年4月,对22例患者行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A组),男13例,女9例;年龄33~54岁,平均43.3岁。病程1~21个月,平均6个月。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6例。单节段置换20例,2个节段置换2例。对同期30例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B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5~64岁,平均50.3岁。病程1~23个月,平均7个月。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11例。单节段融合26例,2个节段融合4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手术节段颈椎曲度、颈椎总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的变化情况及颈部AS的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42个月,平均30.6个月。A组术后无假体移位、脱落等并发症发生;B组术后6个月X线片示植骨全部达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脱落、断裂等。两组神经根型患者术后随访时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疗效满意。两组脊髓型患者JOA评分术后随访时均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1);两组术前及随访期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手术节段颈椎后凸发生率明显增高,且高于A组(P<0.05)。B组ROM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A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部AS发生率A组为18.18%,B组为4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前路融合手术相比,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在取得良好临床疗效的同时能维持手术节段ROM及曲度,避免ROM的减少及术后颈部AS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病 人工椎间盘 椎间融合 轴性症状 比较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