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4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诗歌对叙事传统的归化与创通
1
作者 杨绪容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1-162,共12页
陈衍、袁昶、钱仲联等开启了从叙事角度概述近代诗史的尝试,有待于在该领域的进一步展开。近代新旧诗坛在现代性思想的积淀、现代性人格的熔铸、现代艺术技巧的发育等方面具有很多共通性,展示出新旧中西文学传统发展的内在合力。而这些... 陈衍、袁昶、钱仲联等开启了从叙事角度概述近代诗史的尝试,有待于在该领域的进一步展开。近代新旧诗坛在现代性思想的积淀、现代性人格的熔铸、现代艺术技巧的发育等方面具有很多共通性,展示出新旧中西文学传统发展的内在合力。而这些特质用来概括近代诗歌的叙事传统和抒情传统都同样贴切。故在“中国诗歌叙事传统”这一大框架下对“近代诗歌叙事”的核心议题做出进一步的思考和总结,其落脚点则在于叙事伦理、叙事主体和叙事艺术诸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有重新认识和评价中国诗歌传统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歌叙事传统 近代诗歌叙事 归化 创通
下载PDF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中国的接受
2
作者 郝田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1-136,共16页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中国深受喜爱,诸如屠岸、梁宗岱等诗人译者,甚至终其一生,致力于十四行诗的翻译。十四行诗的翻译涉及跨文化理解。在诗歌形式上,莎氏十四行诗有两种汉译形式,即古体诗和白话诗。虽然两种形式各有优劣,但整体而言,白...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在中国深受喜爱,诸如屠岸、梁宗岱等诗人译者,甚至终其一生,致力于十四行诗的翻译。十四行诗的翻译涉及跨文化理解。在诗歌形式上,莎氏十四行诗有两种汉译形式,即古体诗和白话诗。虽然两种形式各有优劣,但整体而言,白话诗形式已成主要翻译趋势。在过去一世纪的时间里,十四行诗这一诗歌形式已经成功中国化,中国十四行诗主要得益于对西方十四行诗作品的阅读与翻译,包括莎士比亚和弥尔顿的作品。其中,莎士比亚对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本文梳理莎氏十四行诗在中国的接受史,包括阅读、翻译和改写等方面,并辅以具体例证,说明莎士比亚如何影响了中国现代诗歌,成为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的典型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莎士比亚 十四行诗 阅读 翻译 改写 中国现代诗歌
下载PDF
汉维现代叙事诗结构类型及对比分析
3
作者 宋雅倩 王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4期18-22,共5页
叙事诗以叙述性的方式讲述故事或叙述一系列事件。与抒情诗强调情感表达不同,叙事诗注重通过故事情节、角色和事件的叙述来传达信息。相对于传统叙事诗,现代叙事诗在形式和主题上更为多样化,反映了当代社会、文化和个体的体验和观点。... 叙事诗以叙述性的方式讲述故事或叙述一系列事件。与抒情诗强调情感表达不同,叙事诗注重通过故事情节、角色和事件的叙述来传达信息。相对于传统叙事诗,现代叙事诗在形式和主题上更为多样化,反映了当代社会、文化和个体的体验和观点。该研究以对比分析为方法,综合大量文献资料,系统地归纳总结了汉维现代叙事诗的结构类型,通过比较汉维叙事诗的结构元素、融合方式及表达手法,得以深刻理解汉维现代叙事诗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该文通过把握汉维现代叙事诗不同结构类型的核心特点,揭示了叙事诗在文学创作中的独特价值和表现力,以期促进对这一特殊文学形式的深层理解,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维吾尔语 现代 叙事诗 结构 对比
下载PDF
为诗一辩:基于认识论视角下的中国现代诗歌历史观
4
作者 赵东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3-192,共10页
西方认识论历史上发生过三次颇具影响的“为诗一辩”行动,三次行动均涉及诗歌的社会功用,也不同程度地阐释了诗歌与历史的关系。“为诗一辩”的行动并未发生在中国文学史上,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史诗一家”的文化传统,诗歌... 西方认识论历史上发生过三次颇具影响的“为诗一辩”行动,三次行动均涉及诗歌的社会功用,也不同程度地阐释了诗歌与历史的关系。“为诗一辩”的行动并未发生在中国文学史上,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着“史诗一家”的文化传统,诗歌与历史的关系结合十分紧密,而且诗歌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有着很高的地位,无须为诗进行辩护。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进程十分曲折而多变,其中蕴含着现代诗歌与历史关系的探讨,中国现代诗歌与历史的关系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孔。20世纪20年代现代诗歌的发生期,郭沫若和李金发对于西方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诗歌的模仿分别采用了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和借鉴西方深层心理机制探索的方式,拉开了中国现代诗歌认识论的帷幕。三十年代以卞之琳为代表的将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古典诗歌相结合的“化古”与“化欧”的中西比较思维将认识论进一步推进。四十年代穆旦和冯至分别从潜意识与佛家认识论,以及身体美学和深层审美心理结合方式将现代诗歌认识论推到全新高度。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现代诗歌批评已经意识到现代诗歌历史观的重要性,陈超和耿占春分别提出了“个人化-历史修辞”和“别样的写作”当代诗学批评路径,二人分别从历史和当下的角度为当代诗歌批评探索出切合实际的当代诗学历史观。如何分辨和界定现代诗歌和历史之间的关系问题已经呼之欲出,随着当代诗歌创作与诗歌评论之间的割裂状态的加深以及诗学认识论的提升,“为诗一辩”的必要性已经凸显出来。随着现代诗歌的发展,有效引进现象学中的“意向性”概念,通过对“我思”和“反思”的精神分析和心理机制研究可以拓展现代诗歌在历史观方面的认识论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诗一辩 认识论 中国现代诗歌 历史观
下载PDF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黄宏荃《英译宋代词选》中的“心译”法解析
5
作者 冯全功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78-89,112,F0003,共14页
作为一名被遮蔽的翻译家,黄宏荃的代表性译作《英译宋代词选》还未引起学界应有的重视。论文旨在探讨黄宏荃在《英译宋代词选》中提出的“心译”法,结合书中的大量译例,分析其具体表现,主要包括:(1)撰写导言与注释,为译文读者提供解读语... 作为一名被遮蔽的翻译家,黄宏荃的代表性译作《英译宋代词选》还未引起学界应有的重视。论文旨在探讨黄宏荃在《英译宋代词选》中提出的“心译”法,结合书中的大量译例,分析其具体表现,主要包括:(1)撰写导言与注释,为译文读者提供解读语境;(2)添加具体词汇,烘托原作的情感氛围;(3)充分利用英语形合特征,打造地道译文;(4)采用各种变通手段,译出原作的精神与韵味。黄宏荃的“心译”法对中国古典诗词以及整个文学翻译不无启发,译者唯有全身心地投入翻译,方能产出精品译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宏荃 《英译宋词词选》 “心译”法 中国古典诗词
下载PDF
精神、技艺和语境——论中文创意写作视域下的新诗教育
6
作者 周文波 《写作》 2024年第5期121-128,共8页
创意写作课程是高校新诗写作教学的重要途径。新诗警惕陈词滥调,其语言精神与中文创意写作学科内在的创意本体意涵相契合,两者能形成建设性的理论互动。新诗写作教学应注重具体诗艺的传授,令学生深刻理解一首诗的诞生过程所包孕的创造... 创意写作课程是高校新诗写作教学的重要途径。新诗警惕陈词滥调,其语言精神与中文创意写作学科内在的创意本体意涵相契合,两者能形成建设性的理论互动。新诗写作教学应注重具体诗艺的传授,令学生深刻理解一首诗的诞生过程所包孕的创造性元素。诗艺并非教条,而是充盈课堂的介质。新诗写作教学应使学生在具体的审美陌生化体验中,领会语言精神和创意内涵。写作工坊模式为学生搭建了沉浸式的新诗读写语境。在此语境下,学生间的审美交往促使其自主地破除自我陈见,获取新的美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创意写作 新诗写作 语言精神 诗艺 写作工坊
下载PDF
融通文学传播场域内外的新诗研究——评析“现代汉语诗歌传播接受研究丛书”
7
作者 黄仁志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2期216-220,共5页
在现代中国诗歌发展历程中,诗歌的传播与接受问题一直是创作者与学界关注的焦点。王泽龙教授主编的“现代汉语诗歌传播接受研究丛书”是一项针对中国现代诗歌传播和接受机制的深入学术探讨。该丛书回望百年中国新诗发展传播历程,以文体... 在现代中国诗歌发展历程中,诗歌的传播与接受问题一直是创作者与学界关注的焦点。王泽龙教授主编的“现代汉语诗歌传播接受研究丛书”是一项针对中国现代诗歌传播和接受机制的深入学术探讨。该丛书回望百年中国新诗发展传播历程,以文体锚定新诗研究本位,以理论联通文学场域内外,以大文学史观洞悉历史语境,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诗学概念话语体系。系列成果不仅为中国现代诗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也为当下诗歌理论建设与创作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是新诗研究在传播接受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研究 传播接受 现代汉语 理论创新
下载PDF
中国语境下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中“现代情绪”的书写
8
作者 杨佳琦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2-67,共6页
采用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以及比较互参的方法,分析了现代派诗人对晚唐诗风的现代性重释、现代派诗人在非线性时间观中完成了自我主体的确证、现代派诗人对中国式“荒原”的书写等问题,着眼于当时的历史场域以及晚于西方现代化进程的中... 采用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以及比较互参的方法,分析了现代派诗人对晚唐诗风的现代性重释、现代派诗人在非线性时间观中完成了自我主体的确证、现代派诗人对中国式“荒原”的书写等问题,着眼于当时的历史场域以及晚于西方现代化进程的中国社会层面,试图窥见一批知识分子在中国语境下传达出的不同于西方的、繁复的现代情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派诗人群体 “现代情绪” 非线性时间观 “晚唐诗热” 中国式“荒原”
下载PDF
"Each Has Its Moment": Nie Gannu and Modern Chinese Poetry
9
作者 Xiaofei TIAN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8年第3期485-525,共41页
Nie Gannu 聂绀弩 (1903-86), essayist and poet, had begun his literary career as an avid advocate of the New Culture and New Literature Movement of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but later in life, he became well-known... Nie Gannu 聂绀弩 (1903-86), essayist and poet, had begun his literary career as an avid advocate of the New Culture and New Literature Movement of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but later in life, he became well-known for his classical-style poetry.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paradox of old and new in Nie Gannu's writings by juxtaposing classical-style with new-style poetry for a comparative analysis. In contrast to new-style poetry, classical-style poetry with its prosodic requirements and formal conventions has a strong technical aspect. Nie Gannu's preference for the regulated verse in the seven-syllable line is a deliberate embrace of this technical aspect of classical-style poetry: On the one hand, the absorption in poetic skills and craftsmanship was therapeutic for him in the traumatic years of the socialist revolution; on the other, the restraint of the form and the use of parallel couplet afforded him linguistic resources unavailable in the new-style poetry, so that he was able to express emotional complexity, ambivalence, and an irony that is, in his own words, "both there and not quite there." Nie Gannu's case demon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understanding the new and old verse forms in each other's context. Rather than considering the mapping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as following a linear line of progression from classical-style to new-style, this paper proposes a spatial model of configuring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wo major verse forms in modern times, as mutually defining and constrict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ie Gannu classical-style poetry new-style poetry modern chinese poetry
原文传递
关键词:新诗研究——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传播文献叙录(六) 被引量:1
10
作者 季进 臧晴(选编) 《华文文学》 2023年第4期97-107,共11页
中国现代诗歌,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而登上文学的舞台,在其发轫之际就内在地带有革命的属性。其发展的轨迹,呼应着20世纪初急剧变化的社会政治与文化状况,反抗着业已丧失活力的古代文学传统,也浸染着西方现代主义以及个人主义自我表... 中国现代诗歌,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而登上文学的舞台,在其发轫之际就内在地带有革命的属性。其发展的轨迹,呼应着20世纪初急剧变化的社会政治与文化状况,反抗着业已丧失活力的古代文学传统,也浸染着西方现代主义以及个人主义自我表达的色彩。本期所遴选的英语世界中国现代诗歌研究既包括针对冯至、卞之琳等具有代表性的现代诗人的个案研究,也包括对中国现代诗歌的整体性考论及文学史定位,更有对重要诗歌流派、文学社团、重要出版物的系统梳理,以及对波德莱尔等欧美诗人在中国的译介、批评、传播、模仿和挪用等一系列跨语际实践的探讨。众多研究者不仅关注到现代诗歌创作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西方诗学资源以及五四新诗风潮之间充满抗衡、协商与修正的复杂关系,也在积极拓展诗歌批评的视野、探求超越政治话语的审美价值,并且着力发掘被淹没在理论术语和历史浪潮中的个性化声音,以及在商业流行文化、新媒体崛起等时代“场景”下,诗歌生产与传播过程中表现出的新的情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研究 海外研究 文献叙录
下载PDF
“彩色的诗”:中国现代诗歌中的印象派绘画因素探微 被引量:1
11
作者 蒋霞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37-141,共5页
印象派绘画对视觉感受的艺术写真,对主观精神的强烈表现,契合了中国现代诗歌的艺术追求,成为对中国现代诗歌影响最大的西方现代画派,为路径探寻中的中国现代诗歌提供了思维启迪与艺术借鉴。印象派绘画给予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主要有两个... 印象派绘画对视觉感受的艺术写真,对主观精神的强烈表现,契合了中国现代诗歌的艺术追求,成为对中国现代诗歌影响最大的西方现代画派,为路径探寻中的中国现代诗歌提供了思维启迪与艺术借鉴。印象派绘画给予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视觉真实的光与色的捕捉,二是对客观物象瞬间整体印象的抓取。由此,中国现代诗歌以对色彩、光影的描写以及对物象整体印象的表现,形成一首首光色流淌、印象鲜明的“彩色的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诗歌 印象派绘画 色彩 印象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歌诗性观 被引量:1
12
作者 向天渊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70-86,共17页
作为中国古代最主要、最正统的文学体裁,“诗”衍生出包括汉“赋”、宋“词”、元“曲”等在内的多种变体,古圣先贤、前辈学人对它们的艺术特征及精神品格做了详细的评价与阐释,从中可以提炼出各自的诗性特质,如“诗”之言志与缘情的相... 作为中国古代最主要、最正统的文学体裁,“诗”衍生出包括汉“赋”、宋“词”、元“曲”等在内的多种变体,古圣先贤、前辈学人对它们的艺术特征及精神品格做了详细的评价与阐释,从中可以提炼出各自的诗性特质,如“诗”之言志与缘情的相辅相成,“赋”之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词”之音内言外、要眇宜修以及弱德之美,“曲”之出乎自然、有意境而已矣,等等。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与演绎,古典诗学形成强大的抒情传统,不仅对新诗创作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启迪我们预设新诗的诗性品格,进而以综合创新的策略充分开掘、发挥现代汉语的诗性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歌 诗性特质 抒情传统 现代汉语 诗性潜能
下载PDF
选本、“以诗存史”与伟大抗战诗篇——闻一多《现代诗抄》的选本学意义及其批评价值
13
作者 程国君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1-160,共10页
闻一多生前编订的中国现代新诗选本《现代诗抄》,虽未正式出版单行本,但却是认识新诗史及其成就的一部重要选本,在现代“选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首先,与其他多样的新诗选本不同,它以“以诗存史”的“正文”式选本“作为选编原则和... 闻一多生前编订的中国现代新诗选本《现代诗抄》,虽未正式出版单行本,但却是认识新诗史及其成就的一部重要选本,在现代“选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首先,与其他多样的新诗选本不同,它以“以诗存史”的“正文”式选本“作为选编原则和方式”,是一部比较完整地体现新诗发展三十年变迁轨迹与面貌的诗歌选本;其次,遵循“选有事之诗”的选本原则,闻一多选出了最能体现中国现代文学启蒙、救亡主题的伟大抗战爱国诗篇,体现了其深刻的现实主义诗学思想与美学趣味;第三,它的“以诗取人”和选优为原则的文学经典意识及选编意识,不仅对现代新诗的经典化与现代新诗的传播、接受提供了诸多启示,也为现代选学及其现代选本实践提供了深刻的启发。《现代诗抄》作为闻一多“诗学实践”及诗学研究的成果,既有“选学”及选本学批评价值,也体现出闻一多对现代学术史的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现代诗抄》 “以诗存史” 抗战诗篇 选本学 新诗三十年 现代学术史
下载PDF
以经典化为问题——闻一多的《现代诗钞》与新诗评估坐标重建
14
作者 方长安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8-117,共10页
闻一多生命晚期编选的《现代诗钞》,其选录的诗人、诗作,总体而论经典化“成效”不高,但就其所推崇的诗人而言,成为经典的比例却相当大。这一症候性现象,与闻氏取舍新诗的原则、百年新诗经典化特征相关。他一方面以“昨天”视野和古典... 闻一多生命晚期编选的《现代诗钞》,其选录的诗人、诗作,总体而论经典化“成效”不高,但就其所推崇的诗人而言,成为经典的比例却相当大。这一症候性现象,与闻氏取舍新诗的原则、百年新诗经典化特征相关。他一方面以“昨天”视野和古典文学名著标准取舍新诗,承传中国抒情诗“情”的传统,置重抒写家国、人民情感的诗作,选录体现了现代抒情方式的诗作。另一方面,以“今天”观念和外译意识审视新诗,看重那些立足战争语境、表现民主观念且具有中国情怀和世界元素的诗作。《现代诗钞》所选取的大量诗人在后来史述中销声匿迹了,而未选的某些诗人又成为今天公认的经典,构成历史疑案,这背后闻氏选诗的现代性标准与百年来新诗评价尺度及其“经典”观相颉颃,彰显了重建新诗评估新坐标与原则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现代诗钞》 经典化 新诗
下载PDF
谈邵洵美的诗
15
作者 吴思敬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9-137,共9页
在中国新诗史上,邵洵美是一位独具特色,但又饱受争议的诗人。邵洵美的诗歌属于特定时代、特定阶层的文人写作,青春期的躁动,再加上浓厚的唯美主义色彩,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诗坛上一出现,立即引起了褒贬不同的反响。1949年以后,邵洵美... 在中国新诗史上,邵洵美是一位独具特色,但又饱受争议的诗人。邵洵美的诗歌属于特定时代、特定阶层的文人写作,青春期的躁动,再加上浓厚的唯美主义色彩,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诗坛上一出现,立即引起了褒贬不同的反响。1949年以后,邵洵美的名字在诗坛消失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一批被埋没的作家重新被发掘出来,邵洵美也在其中。邵洵美是有诗的才华的,尽管由于时代、环境与个人经历的局限,他的诗作在哲理的深度与对人性的深层体认上尚有欠缺,他的爱情诗还未能展示出灵与肉、情与欲的复杂纠缠,某些“颓加荡”风格的作品,更是损伤了他在部分读者中的印象,但这并不影响在中国新诗史中给他一个恰当的位置,并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洵美 新诗 爱情诗 唯美主义
下载PDF
现代文学史重构之“中间物”——唐弢本《中国现代文学史》与新诗“经典”塑造
16
作者 方长安 高爽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9-129,共11页
新时期初期,唐弢主编的三卷本《中国现代文学史》问世,相比于1950年代编撰出版的文学史著作,它试图重构中国新诗史,其特点是以现实主义为原则,置重文学社团、流派的诗史地位,建构出突出主流兼顾支流的述史框架,绘制群像式诗人图景,赋予... 新时期初期,唐弢主编的三卷本《中国现代文学史》问世,相比于1950年代编撰出版的文学史著作,它试图重构中国新诗史,其特点是以现实主义为原则,置重文学社团、流派的诗史地位,建构出突出主流兼顾支流的述史框架,绘制群像式诗人图景,赋予郭沫若、艾青以新诗“经典”地位,重评冯至、戴望舒等的诗史贡献,将包括某些“逆流”诗人在内的大批缺席于此前文学史著作的诗人诗作叙写进新的诗史空间。该著策略性地处理政治意识形态话语与诗学话语关系,一定程度地还原某些诗人诗作的真相,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在新时期文学史著作遴选、塑造“经典”过程中,发挥了历史“中间物”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弢本《中国现代文学史》 述史框架 新诗史 展览式诗人群 经典化 中间物
下载PDF
西方世界中国古代爱情诗翻译选本嬗递
17
作者 李松 舒萌之 《长江学术》 CSSCI 2023年第4期35-50,共16页
自1824年以来,西方世界翻译、结集并出版了十余种中国古代爱情诗选本,这些经典化的作品在异国语境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形成了中西文化、美学和思想观念的碰撞。笔者对现存的中国古代爱情诗翻译选本进行竭泽而渔的搜集和整理,通过翻译、统... 自1824年以来,西方世界翻译、结集并出版了十余种中国古代爱情诗选本,这些经典化的作品在异国语境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形成了中西文化、美学和思想观念的碰撞。笔者对现存的中国古代爱情诗翻译选本进行竭泽而渔的搜集和整理,通过翻译、统计和分析发现,《诗经》是爱情诗翻译的首选,唐诗成为爱情诗翻译的热门,词是雅俗共赏的译本文体。据此可以了解数十年来古代爱情诗编选在西方世界的嬗递轨迹,从独特角度捕捉诗歌海外传播的客观规律,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策略提供建设性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爱情诗 翻译选本 中国古代诗歌翻译 《诗经》翻译 唐诗翻译
下载PDF
古韵重拾:林庚新诗的唯美编译
18
作者 陈夏临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43-49,共7页
林庚对中国古典诗歌采取传承与创新并举的态度,在新诗格律、语法与语言上积极探索,形成具有独特中国古韵的中国新诗。哈罗德·阿克顿在《中国现代诗选》中对林庚新诗创作理论与新诗作品的甄选,注重技法纯粹性、诗语古典性、诗风历... 林庚对中国古典诗歌采取传承与创新并举的态度,在新诗格律、语法与语言上积极探索,形成具有独特中国古韵的中国新诗。哈罗德·阿克顿在《中国现代诗选》中对林庚新诗创作理论与新诗作品的甄选,注重技法纯粹性、诗语古典性、诗风历史性。在诗歌翻译层面,阿克顿以“以诗译诗”的唯美主义译介笔法,忠实地还原了林庚白话诗的“中国诗味”。阿克顿在新诗编译上的独辟蹊径,是对西方世界唯美“中国梦”的投射,也暗合林庚新诗创作的审美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罗德·阿克顿 《中国现代诗选》 林庚 唯美主义 中国文化传统
下载PDF
意、象、形同构:中国新诗的一种评价路径
19
作者 温旭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26-35,共10页
“意、象、形同构”,是指中国新诗在情意、物象、型构方面统合一致的程度与状态。“意象力”结构和“形”的概念,是考察中国新诗艺术创构“整体性”的关键要素;以研读者审美理解能力为解析起点,以既往客观文史材料、诗歌文本为论证层面... “意、象、形同构”,是指中国新诗在情意、物象、型构方面统合一致的程度与状态。“意象力”结构和“形”的概念,是考察中国新诗艺术创构“整体性”的关键要素;以研读者审美理解能力为解析起点,以既往客观文史材料、诗歌文本为论证层面,中国新诗可界定为“情感型”“情智型”“情绪型”三类并适用“意、象、形同构”作为其质量优劣的评价路径。一首中国新诗之所以被传诵不衰,在于其情感力量与思想主题、物象及语词、形式和结构等各组文艺要素具有高度的凝合指向,达到辩证统一的效果。“意、象、形同构”的评价实践,可为中国现代诗歌阅读审美教学和中国特色文艺评论话语建构提供方法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 “意、象、形同构” 情感型 情智型 情绪型
下载PDF
交际翻译视域下中国现代散文诗的英译——以《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
20
作者 赵足娥 黄海明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3年第6期145-148,共4页
散文是一类形散而神不散、寓意深远、文字精美精炼、富有文采的文学体裁。纽马克翻译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交际翻译理论和语义翻译理论。同时,《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一本不同于教科书的好教科书,为我国很多专家学者研究翻译理论与技巧... 散文是一类形散而神不散、寓意深远、文字精美精炼、富有文采的文学体裁。纽马克翻译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交际翻译理论和语义翻译理论。同时,《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是一本不同于教科书的好教科书,为我国很多专家学者研究翻译理论与技巧给予了各种各样的经典范例。为了研究《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的翻译,本文借助于交际翻译理论来进行分析。从而加深人们对散文翻译的认识,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促进散文翻译的发展和开拓翻译研究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际翻译 中国现代散文诗 散文翻译 翻译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