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式现代化场域下公民公共精神培育研究:理论分析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
1
作者 袭亮 萧宝凤 《科学与管理》 2024年第3期23-29,共7页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加速推进人的现代化,塑造与之相匹配的现代公民是应有之意。公共精神的培育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议题。作为一种公民德性,公共精神是公民在与国家互动过程中,以公民身份意识为前提,以公... 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加速推进人的现代化,塑造与之相匹配的现代公民是应有之意。公共精神的培育是人的现代化的核心议题。作为一种公民德性,公共精神是公民在与国家互动过程中,以公民身份意识为前提,以公共生活为生成媒介,基于自我认同与国家认同而形塑的、自觉关心关注共在“他者”的意识。培育公共精神应秉持马克思主义人学“现实的人”的立场,以平衡论作为具体的方法论。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公民公共精神培育应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公民公共精神 现实的人 人的现代化 平衡论
下载PDF
论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目标转型: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和新二元结构治理
2
作者 叶裕民 唐一可 张理政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0,共10页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有关文件中关于“将城中村改造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相结合”的精神,构建包容性城中村改造的4.0模式,为新市民提供可支付健康住房,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人力资本积累,破解新二元结构,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进而...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有关文件中关于“将城中村改造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相结合”的精神,构建包容性城中村改造的4.0模式,为新市民提供可支付健康住房,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人力资本积累,破解新二元结构,实现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进而为新时期新型工业化提供丰裕的人力资本和高品质的空间支撑,最终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新二元结构 城中村 新市民 可支付健康住房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道德建设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宇辰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117,共7页
中国式现代化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伟大思想转化为成功的实践,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终极价值和重大命题。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地包含着道德实践的过程,有利于推动人的道德自我的发展,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伦理构建为... 中国式现代化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伟大思想转化为成功的实践,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终极价值和重大命题。中国式现代化内在地包含着道德实践的过程,有利于推动人的道德自我的发展,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伦理构建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厚土壤。公民道德建设作为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从“自主的人”的价值原点出发,推动“现实的人”在新公共空间的成长,落实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发展主体自为的自律性、自觉的能动性、自由的超越性,增加人民共同体的社会资本,促进人的素质现代化和观念现代化,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伦理支持,注入道德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公民道德建设 马克思主义人学
下载PDF
更好发挥新型城镇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作用
4
作者 周毅仁 李智 《行政管理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4,共11页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推动力量。当前,我国城镇化已迈入快速发展的中后期,将呈现城镇化速度放缓、效应累加释放、空间高效集聚、城市体系分化、城市品质提升等“五期叠加”典型特征...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推动力量。当前,我国城镇化已迈入快速发展的中后期,将呈现城镇化速度放缓、效应累加释放、空间高效集聚、城市体系分化、城市品质提升等“五期叠加”典型特征。同时,我国城镇化亟待解决近3亿农民工市民化、近1.5亿新增城镇人口空间分布、城市发展动能接续培育、超大特大城市面临多重风险等重大战略问题。未来一段时期,需要聚焦重点,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为重点,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以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为重点,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以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为重点,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新型城镇化 市民化 空间布局 城市治理
下载PDF
公民现代慈善观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以温州为例
5
作者 陈体令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67-72,共6页
慈善观是人们对于慈善本身的认知和态度的总和,是慈善活动得以展开的价值支撑和动力源泉。但是,目前大多数人对于慈善的认识不足。调查发现影响公民科学慈善观塑造的主要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必须发挥学校、家... 慈善观是人们对于慈善本身的认知和态度的总和,是慈善活动得以展开的价值支撑和动力源泉。但是,目前大多数人对于慈善的认识不足。调查发现影响公民科学慈善观塑造的主要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因此,必须发挥学校、家庭、企业、政府等的职能,构建新形势下以现代慈善观为内容、以慈善活动为载体,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长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 现代慈善观 影响因素 温州
下载PDF
“公民”还是“私民”?——现代化转型中的中国大陆中学生公民德性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班建武 檀传宝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15,共10页
公民德性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一种积极公民的形象。它要求的是公民不仅能够履行其最低限度的公民责任和义务,更要求公民能够超越于特定个人权利的局限而走向对更大多数的他人和公共善的维系和贡献。调查发现,中学生在公民德性的价值观念... 公民德性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一种积极公民的形象。它要求的是公民不仅能够履行其最低限度的公民责任和义务,更要求公民能够超越于特定个人权利的局限而走向对更大多数的他人和公共善的维系和贡献。调查发现,中学生在公民德性的价值观念层面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个人利益取向;在公民德性的结构方面,则表现出经济德性优于政治德性和社会德性;而在公民德性的行动层面,则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行脱节问题。中学生公民德性特点,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现代化不足是以上这些问题产生的社会深层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德性 现代化 公民 私民
下载PDF
近代中国公民权利意识演变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7
7
作者 刘保刚 郑永福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43-48,共6页
是否有权利意识,是现代公民与传统臣民的重要区别之一。近代国人权利意识的觉醒,与西学的传播息息相关。其演变发展过程可分为五个时期:权利意识觉醒时期、参与意识觉醒时期、伦理人权时期、法治人权时期,以及权利理论的深入探讨期。总... 是否有权利意识,是现代公民与传统臣民的重要区别之一。近代国人权利意识的觉醒,与西学的传播息息相关。其演变发展过程可分为五个时期:权利意识觉醒时期、参与意识觉醒时期、伦理人权时期、法治人权时期,以及权利理论的深入探讨期。总体而言,国人对公民权利的认识,无论是具体内容或理论,一步步趋于深入,但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其中之一便是对私有财产权没有进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 公民 权利意识
下载PDF
国民对现代国家的意义 被引量:19
8
作者 周平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5-146,共12页
国民是国家塑造成的一种社会政治身份,蕴涵着社会人口与国家互动中形成的一套权利义务关系,具体表现为由国家保障其权利并能自主支配自己行为的个体。这样的社会政治身份,首先出现于欧洲民族国家的构建中。民族国家即现代国家在基于一... 国民是国家塑造成的一种社会政治身份,蕴涵着社会人口与国家互动中形成的一套权利义务关系,具体表现为由国家保障其权利并能自主支配自己行为的个体。这样的社会政治身份,首先出现于欧洲民族国家的构建中。民族国家即现代国家在基于一元性国民权利构建制度体系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了国民的内涵并建立起相应的国民体系。采取民族国家制度体系的其他国家,也通过人口国民化而构建了自己的国民身份,并以其支撑自身民族国家的构建。国民在现代国家构建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成为构建现代国家大厦基础的砖石。西方的国民体系在受到多族化侵蚀后出现严重问题的现实也表明,成熟的现代国家的国民体系一旦出现问题,也会对现代国家大厦形成严重的冲击。鉴于此,对现代国家进行理论阐释和建设都不能忽略国民这个关键性的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国家 身份 国民 人口国民化 多族化
下载PDF
关于近代中国“女国民”观念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14
9
作者 郑永福 吕美颐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8-63,共6页
中国的“女国民”观念提出于20世纪初,是在国民概念的基础上“国民之母”的延伸,反映了人们国家意识和人权与女权意识的觉醒。民国成立后,人们的“国民”意识进一步加强。五四时期,全民性的思想启蒙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女子作为“... 中国的“女国民”观念提出于20世纪初,是在国民概念的基础上“国民之母”的延伸,反映了人们国家意识和人权与女权意识的觉醒。民国成立后,人们的“国民”意识进一步加强。五四时期,全民性的思想启蒙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女子作为“国民”,也是具有个体尊严与独立人格的“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女国民与新女性的形象出现了整合趋势,“新女性”成为流行更为广泛的语汇。由于在民族斗争与政治斗争的旋涡中,中华民国始终未能成为民主与法制的现代国家,因此民众的国民意识与国民观念,尤其是女国民观念也未能得到充分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 女国民 新女性 观念演变
下载PDF
21世纪城市市民精神要素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卫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7-140,共4页
在我国城市化、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精神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城市市民素质、市民精神则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市民精神更是城市的灵魂。本文提出,新时代的市民精神是在长期的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理想、精神... 在我国城市化、城市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精神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城市市民素质、市民精神则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市民精神更是城市的灵魂。本文提出,新时代的市民精神是在长期的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理想、精神信念和行为规范的价值观念体系及群体意识。同时,探讨了城市市民精神包含的要素及塑造新世纪市民精神的战略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现代化 市民素质 市民精神 要素
下载PDF
为公民社会培养人——公民社会与教育探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季爱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7-140,共4页
公民社会的产生及发展有其历史延续性。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应关照其现代性及本土性特征。尤其在中国建设现代公民社会的进程中,教育应对其作出合理回应,从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方面作出恰当选择,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培养合格... 公民社会的产生及发展有其历史延续性。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更应关照其现代性及本土性特征。尤其在中国建设现代公民社会的进程中,教育应对其作出合理回应,从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方面作出恰当选择,为中国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培养合格公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 公民社会 现代性 公民教育
下载PDF
立民与立国:中国现代国家构建中的话语选择 被引量:13
12
作者 郭忠华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6-62,共7页
随着近代中国越来越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知识分子日益认识到必须取道国民性改造的路径来建立中国的现代国家,翻译西方citizen概念则是实现国民性改造的重要手段之一。从19世纪中期到五四运动前夕,citizen在中国的翻译大致经历... 随着近代中国越来越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知识分子日益认识到必须取道国民性改造的路径来建立中国的现代国家,翻译西方citizen概念则是实现国民性改造的重要手段之一。从19世纪中期到五四运动前夕,citizen在中国的翻译大致经历过三个发展阶段:翻译术语多元化的阶段、国家主义的国民观阶段和个人主义的国民观阶段。在这些阶段中,不仅citizen被翻译成不同的术语,而且还被赋予不同的涵义。这些术语和涵义后面隐含着知识分子对于中国现代国家的不同构想。citizen在当时的汉译方式表明,术语翻译并不仅仅是一个从文本到文本的过程,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活动,具有明显的"翻译现代性"含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tizen 现代国家 话语 翻译 现代性
下载PDF
母语教育:以独立评论造就现代公民 被引量:4
13
作者 潘涌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8-125,共8页
本文从母语教育与国家文化创造力的内在逻辑关系着眼,审读全球母语教育的浩瀚资料,从中提炼出以独立的母语评论来造就现代公民这一精华性主旨;以各国母语评论的标准为参照,以各国高考作文命题、相同教材篇目教学流程作比较透视,反思中... 本文从母语教育与国家文化创造力的内在逻辑关系着眼,审读全球母语教育的浩瀚资料,从中提炼出以独立的母语评论来造就现代公民这一精华性主旨;以各国母语评论的标准为参照,以各国高考作文命题、相同教材篇目教学流程作比较透视,反思中国大陆母语教育中独立评论的普遍贫乏甚至缺席,并站在国家文化创造力发展的全球战略高度予以深度警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母语教育 独立评论 现代公民 文化创造力
下载PDF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政治意蕴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楠 朱虹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8-121,共4页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政治意蕴是马克思区别于其他现代性理论的核心。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人与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从这种关系切入现代性理论,一方面深化了政治哲学的研究,另一方面丰富了马克思现代性理论。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政治意蕴是马克思区别于其他现代性理论的核心。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人与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从这种关系切入现代性理论,一方面深化了政治哲学的研究,另一方面丰富了马克思现代性理论。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背景和主题是人与社会的分离,其核心内容为市民社会批判。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市民社会的方法论批判,第二阶段为市民社会的实证性批判,第三阶段为市民社会的现象学批判。现代性问题的最终解决是实现共产主义,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市民社会 共产主义
下载PDF
双向启蒙:论现代印刷技术与中国近代市民文学--以文化产业为视角 被引量:4
15
作者 韩晗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2-98,共7页
从历史的角度看,现代印刷技术与近代市民文学同时在中国出现,两者构成了生产工具与产品的关系。以文化产业为视角论说,现代印刷技术依靠推动文化权力的下放,并借助市民文学的传播,以技术介入的形式参与推进乡村城镇化、居民市民化与文... 从历史的角度看,现代印刷技术与近代市民文学同时在中国出现,两者构成了生产工具与产品的关系。以文化产业为视角论说,现代印刷技术依靠推动文化权力的下放,并借助市民文学的传播,以技术介入的形式参与推进乡村城镇化、居民市民化与文化产业化进程,从而实现其启蒙价值。作为启蒙的动力之一,现代印刷技术可有效提升市民文学的启蒙作用,使得市民文学有着更广的传播空间与更多的接受群体,并在实践启蒙的过程中逐渐因产业化发展而形成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体系,因此也推动了中国现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与产业化,促进现代印刷技术与近代市民文学形成了双向启蒙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印刷技术 近代市民文学 启蒙 文化产业
下载PDF
国家认同的宪法学解读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驰 康宇杰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3-41,共9页
从宪法角度解读国家认同有三个维度:认同主体、运行机理和认同客体。公民是国家认同的主体,其公民身份是国家认同的起点,国籍是现代公民的静态标准,独立自主与平等参与是其实质内涵;认同是联系公民与国家的纽带,其运行机理是国家认同的... 从宪法角度解读国家认同有三个维度:认同主体、运行机理和认同客体。公民是国家认同的主体,其公民身份是国家认同的起点,国籍是现代公民的静态标准,独立自主与平等参与是其实质内涵;认同是联系公民与国家的纽带,其运行机理是国家认同的关键。认同的本质是对人际关系的认知、选择和赞同,包括自我认同、集体选择以及赞同与奉献国家三个面相。现代政治国家是国家认同的客体,它是区别于古代国家的现代国家和区别于民族国家的政治国家的统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学 国家认同 公民 国籍 现代国家 政治国家
下载PDF
“三化”并进的核心:农民市民化 被引量:8
17
作者 陈学法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4-8,共5页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并进时期,这一时期工作的难点是如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而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就必须使农民市民化。若农民能不断地转变为市民,农业中人地关系紧张的矛盾就能得以缓解,农业经营...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并进时期,这一时期工作的难点是如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而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就必须使农民市民化。若农民能不断地转变为市民,农业中人地关系紧张的矛盾就能得以缓解,农业经营就能逐步从分散经营走向规模经营,农业现代化就能得以实现。农民市民化还能使我国的城镇化与工业化得以持续向前推进。同时,农民市民化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并走出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也将具有重要作用。这需要政府积极推动制度变革以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化”并进 农民市民化 经济增长
下载PDF
农业现代化视角下培育农民公民意识的思考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3期19184-19186,19222,共4页
农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关键是农民的现代化,使农民具有平等、正义、民主、法治等现代公民意识。为此,必须发展市场经济,哺育主体平等观念;完善民主政治,孕育参与合作观念;弘扬先进文化,滋育公平正义观念;厉行依... 农业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关键是农民的现代化,使农民具有平等、正义、民主、法治等现代公民意识。为此,必须发展市场经济,哺育主体平等观念;完善民主政治,孕育参与合作观念;弘扬先进文化,滋育公平正义观念;厉行依法治国,培育权利义务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农民 公民意识 培育
下载PDF
公民社会发育与中国现代国家建构意义探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樊红敏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4-17,共4页
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使得重新建构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成为必须。公民社会对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意义表现在四个层面:重构社会与国家关系,型塑现代国家;为民主的国家建设提供社会基础和条件;确认个人的价值与公民的社会地位,推动政治文化的... 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使得重新建构社会与国家的关系成为必须。公民社会对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意义表现在四个层面:重构社会与国家关系,型塑现代国家;为民主的国家建设提供社会基础和条件;确认个人的价值与公民的社会地位,推动政治文化的转型;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国家 公民社会 现代国家构建 社会和谐
下载PDF
现代性视域中的伦理秩序 被引量:16
20
作者 高兆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13,共9页
本文在现代性与前现代性社会界分基础之上,立足于现代性社会价值立场,研究现代性社会伦理秩序之真实内容。认为,宗法—礼俗是前现代伦理秩序范式,其核心是宗法等级制;公民—权利是现代伦理秩序范式,其核心是权利及其平等。这两种伦理秩... 本文在现代性与前现代性社会界分基础之上,立足于现代性社会价值立场,研究现代性社会伦理秩序之真实内容。认为,宗法—礼俗是前现代伦理秩序范式,其核心是宗法等级制;公民—权利是现代伦理秩序范式,其核心是权利及其平等。这两种伦理秩序范式的差别与对立,并不简单地是近代以来东西方民族间伦理秩序的差别与对立,它是人类文明演进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要建立的伦理秩序应是公民—权利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伦理秩序 公民一权利 宗法一礼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