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弓根钉哈灵顿棒套棒内固定系统 被引量:2
1
作者 沈根标 阮狄克 +1 位作者 罗卓荆 崔海相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4期149-150,158,共3页
采用椎弓根钉与哈灵顿棒加套棒内固定装置,临床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25例,疗效满意。后凸畸形角由术前平均26.88°减少到术后3.72°,移位百分率由术前34.82%纠正到1.0%,被压缩椎体的高度由术前50.... 采用椎弓根钉与哈灵顿棒加套棒内固定装置,临床治疗胸腰椎不稳定骨折25例,疗效满意。后凸畸形角由术前平均26.88°减少到术后3.72°,移位百分率由术前34.82%纠正到1.0%,被压缩椎体的高度由术前50.92%恢复到92.88%。不全瘫患者术后均有较好的神经功能恢复,完全瘫患者术后恢复较差。该装置具有骨折复位率高,稳定作用强,可防止脱钩或骨界面骨折以及缩短固定节段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术 椎弓根钉 胸椎 腰椎 骨折
下载PDF
改良哈氏棒治疗胸腰段脊柱不稳定骨折 被引量:1
2
作者 徐荣范 王道新 +2 位作者 肖乃方 李少合 陈伟中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6年第2期92-94,共3页
本文报告了作者研制的改良哈氏棒治疗胸腰段脊柱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1991年1月~1994年10月,治疗26例,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从41.91%,恢复至95.57%,椎体后缘高度从81.03%恢复至100%,后凸畸形(... 本文报告了作者研制的改良哈氏棒治疗胸腰段脊柱不稳定骨折的临床效果。1991年1月~1994年10月,治疗26例,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从41.91%,恢复至95.57%,椎体后缘高度从81.03%恢复至100%,后凸畸形(Cobb氏法)从26°恢复至5°,有5例恢复前凸8°~10°,神经功能恢复1.8级(Frankel分级)。作者认为回复生理前凸的纵轴上纵向撑开力,更有助于胸腰段脊柱骨折的解剖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脊柱骨折 改良哈氏棒 固定术 治疗
下载PDF
哈氏棒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脱位 被引量:1
3
作者 蔡立忠 钟国荣 +4 位作者 黄碧玲 吴培增 张建新 陈学明 徐皓 《中国骨伤》 CAS 2000年第9期537-538,共2页
总结哈氏棒在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脱位中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方法  87例均采用哈氏棒治疗。其中 6 2例予以椎板切除减压及 /或切开硬脊膜探查脊髓 ,2 5例行棘突打孔钢丝固定双棒 ,6 5例做了自体植骨融合术。结果  48例经 1~ 11年随... 总结哈氏棒在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脱位中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方法  87例均采用哈氏棒治疗。其中 6 2例予以椎板切除减压及 /或切开硬脊膜探查脊髓 ,2 5例行棘突打孔钢丝固定双棒 ,6 5例做了自体植骨融合术。结果  48例经 1~ 11年随访 ,平均 5年 4个月 ,2 2例完全康复 ,有14例发生各种并发症。结论 哈氏棒是一种符合生物力学的内固定器材 ,具有较强的纵向撑开力 ,能使骨折脱位得到很好复位 ,但亦具有一些缺点 ,如术中能做到置钩前预制好骨孔 ,并将哈氏棒预弯成与伤段脊柱相应的生理弧度 ,加用钢丝固定双棒 ,行后路植骨融合 ,术后使用支架保护 ,严格无菌操作等 ,可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损伤 骨折固定术 哈氏棒 治疗
下载PDF
哈氏棒和狄克氏钉联合治疗脊柱骨折脱位 被引量:1
4
作者 徐少文 陈颢 +2 位作者 王祥华 戴雪松 徐君平 《浙江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6年第1期11-13,共3页
作者将哈氏棒与狄克氏钉结合应用治疗31例脊柱骨折脱位,认为两者的结合应用不仅充分作用于脊柱后柱,亦部分作用于脊柱前、中柱,增加了哈氏棒的水平作用力和抗旋转能力,有益于脊柱骨折脱位的复位和固定,使手术相对节段化,操作简... 作者将哈氏棒与狄克氏钉结合应用治疗31例脊柱骨折脱位,认为两者的结合应用不仅充分作用于脊柱后柱,亦部分作用于脊柱前、中柱,增加了哈氏棒的水平作用力和抗旋转能力,有益于脊柱骨折脱位的复位和固定,使手术相对节段化,操作简便和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氏棒 狄克氏钉 脊柱骨折
下载PDF
改良哈氏棒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生物力学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徐荣范 肖乃方 +1 位作者 王道新 王以进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4年第4期244-246,共3页
本实验应用电测法和运动测定技术,在8具防腐脊柱标本上进行改良哈氏棒、哈氏棒和狄克钉三种器材对胸腰段脊柱骨折固定的力学测试。实验结果显示:改良哈氏棒在稳定性、抗轴向载荷和抗旋转方面均优于另2种材料,虽然传统哈氏棒、狄克钉固... 本实验应用电测法和运动测定技术,在8具防腐脊柱标本上进行改良哈氏棒、哈氏棒和狄克钉三种器材对胸腰段脊柱骨折固定的力学测试。实验结果显示:改良哈氏棒在稳定性、抗轴向载荷和抗旋转方面均优于另2种材料,虽然传统哈氏棒、狄克钉固定脊柱骨折有一定控制作用,但由于其自身结构的稳定性缺陷,削弱了它们的固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氏棒 胸腰段脊柱 骨折 生物力学 治疗
下载PDF
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损伤 被引量:3
6
作者 唐俊 梁红锁 +1 位作者 李林 黄克 《基层医学论坛》 2016年第29期4052-4053,共2页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2007年8—2014年5月,采用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49例,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2007年8—2014年5月,采用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49例,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椎体前缘高度比及Cobb角。结果经过10个月~23个月,平均(12.5±2.2)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至末次随访时,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8例,C级10例,D级11例,E级17例。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比及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可获得良好的脊柱稳定性,明显改善损伤脊髓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爆裂性 脊髓损伤 内固定 后路减压钉棒系统 骨移植
下载PDF
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张沁昕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5年第4期333-336,共4页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0例胸腰段骨折脱位患者,采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观察内固定前、内固定术即时及随访12个月时脊髓损伤恢复情况,病椎前后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的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0例胸腰段骨折脱位患者,采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观察内固定前、内固定术即时及随访12个月时脊髓损伤恢复情况,病椎前后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的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50例胸腰段骨折脱位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个月。内固定后即时、随访12个月时,病椎的前后缘高度百分比较内固定前明显提高(P<0.01),Cobb角较内固定前明显降低(P<0.01),而内固定后即时与随访12个月比较,病椎前后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前脊髓损伤主要分布于B级和C级,内固定后即时、随访12个月时主要分布于D级和E级,内固定后即时、随访12个月时脊髓损伤分布与内固定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内固定后即时与随访12个月时的脊髓损伤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胸腰段骨折脱位患者,采用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治疗,能有效地恢复病椎的高度,促进受损脊髓神经的功能,且疗效稳定,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钉棒内固定 胸腰段骨折脱位 脊髓损伤
下载PDF
钉棒系统内固定对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脊柱稳定性的影响
8
作者 杜凡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年第5期55-57,共3页
目的研究钉棒系统内固定对胸腰段爆裂性骨折(TBF)患者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54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均实施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比较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及椎体前后缘高度。结果术前,患者Cobb角为(27.88±11... 目的研究钉棒系统内固定对胸腰段爆裂性骨折(TBF)患者脊柱稳定性的影响。方法54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均实施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比较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及椎体前后缘高度。结果术前,患者Cobb角为(27.88±11.22)°,术后为(5.36±1.88)°;术后Cobb角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者椎体后缘高度比值为(89.35±2.33)%,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为(54.13±13.33)%;术后1、3、6个月,患者椎体后缘高度比值分别为(90.64±3.66)%、(91.33±4.55)%、(90.35±2.56)%,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分别为(91.24±4.33)%、(92.22±2.34)%、(92.66±2.35)%;术后1、3、6个月,患者椎体后缘高度比值和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患者椎体后缘高度比值和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患者椎体后缘高度比值和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患者椎体前缘高度为(19.88±3.22)mm,椎体后缘高度为(32.33±1.33)mm;术后3、6个月,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34.89±2.34)、(34.97±2.35)mm,椎体后缘高度分别为(35.22±0.84)、(34.90±0.86)mm;术后3、6个月,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后缘高度均大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和椎体后缘高度与术后3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钉棒系统内固定对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脊柱稳定性具有积极的影响,可有效改善胸腰功能,值得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钉棒系统内固定 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 脊柱稳定
下载PDF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内固定直接复位骨折间接椎管减压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曾红生 陈子华 +2 位作者 邹伟龙 陈建威 陈鑫营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2期170-172,共3页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内固定直接复位骨折间接椎管减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将123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62例)。观察组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直接复位骨折间接椎管减压。... 目的观察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内固定直接复位骨折间接椎管减压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将123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62例)。观察组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直接复位骨折间接椎管减压。对照组患者行后正中入路、伤椎置钉进行复位手术,椎板开窗直接椎管减压。记录两组的椎管狭窄率、伤椎前缘压缩率、Cobb角、视觉模拟(VAS)评分等指标。术后每3个月复查1次脊柱X线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的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后的椎管狭窄率、伤椎前缘压缩率、Cobb角、VAS评分等均明显低于术前(P<0.01);而观察组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术后的椎管狭窄率、伤椎前缘压缩率、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间接椎管减压用于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治疗的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间隙入路 钉棒内固定术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间接椎管减压
下载PDF
经皮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对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关节功能、Cobb角及疼痛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汪鑫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2年第21期51-55,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对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关节功能、Cobb角及疼痛强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新余袁河医院收治的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将其分为对...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对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关节功能、Cobb角及疼痛强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12月新余袁河医院收治的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9例与研究组41例。对照组行常规手术(切开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研究组行经皮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的关节功能评分、伤椎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后缘高度比值、疼痛强度。结果:术后3个月两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均低于术前(P<0.05),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且术后3个月研究组ODI低于对照组(P<0.05),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伤椎后凸Cobb角均小于术前(P<0.05),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后缘高度比值均高于术前(P<0.05),且术后3个月研究组伤椎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P<0.05),伤椎前缘高度比值、伤椎后缘高度比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且术后3个月研究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经皮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能显著改善患者脊柱功能、髋关节功能,复位伤椎,减轻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内固定 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 关节功能 COBB角 疼痛强度
下载PDF
经皮脊柱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腾 马妍妍 《中外医疗》 2020年第23期66-68,共3页
目的研究经皮脊柱微创内固定技术在创伤性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方便选择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84例。按照就诊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行钉棒脊柱内固定技术治疗,研究组行经皮脊... 目的研究经皮脊柱微创内固定技术在创伤性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方便选择该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84例。按照就诊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行钉棒脊柱内固定技术治疗,研究组行经皮脊柱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分别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手术相关指标。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5.24%,高于对照组的69.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20,P=0.000);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为(63.75±12.39)mL,少于对照组的(253.17±24.9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123,P=0.000);研究组手术时间为(88.23±12.37)min,短于对照组的(94.52±14.7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7,P=0.037);研究组下床活动时间为(4.35±1.22)d,短于对照组的(15.76±2.5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10,P=0.000);研究组住院时间为(15.83±2.47)d,短于对照组的(23.54±5.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53,P=0.000)。结论采用经皮脊柱微创内固定技术对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实施临床治疗,有助于恢复患者的椎体功能,缓解术后疼痛症状,避免继发性神经损伤,进而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提升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脊柱微创内固定技术 钉棒脊柱内固定技术 创伤性胸腰椎骨折 临床疗效
下载PDF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忠伟 《中外医疗》 2019年第16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临床手术治疗期间椎弓根钉棒系统的应用效果。方法方便选择该院于2017年2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43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施行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以及选择性椎管减... 目的探讨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临床手术治疗期间椎弓根钉棒系统的应用效果。方法方便选择该院于2017年2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43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施行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以及选择性椎管减压、后外侧椎骨融合术治疗,比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椎体前缘高度以及后凸角度数。结果治疗前,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为(20.23±4.55)mm,后凸角度数为(17.98±2.28)°;治疗后,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为(32.28±3.34)mm,后凸角度数为(5.32±2.92)°;相应数据进行组间比对,差异与统计学意义(t=13.999,22.409,P<0.05)。结论在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临床手术治疗期间椎弓根钉棒系统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有利于患者获取更好的预后质量,临床应大力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多阶段 脊柱骨折 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 椎体前缘高度 后凸角度数
下载PDF
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田万军 《安徽医专学报》 2022年第2期48-50,共3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应用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某院收治的7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对照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行经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实验组患者行经后路椎弓根钉...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应用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某院收治的7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对照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行经前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实验组患者行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种术式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及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骨折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椎体后缘高度丢失率、椎管截面积、Cobb角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胸腰椎骨折患者,予以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减轻疼痛,修复伤椎生理结构及功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 疗效
下载PDF
改良椎体成形术联合椎管成形加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被引量:3
14
作者 高海兴 王金国 +1 位作者 丁晓琳 房经武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162-1166,共5页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改良式椎体成形术和保留后部结构的椎管扩大成形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提高脊柱后部结构的稳定性,减少术后矫正度丢失的可行性。[方法] 7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病人随机分为2组:A组(n=20)采用改良式椎体和椎管成形术... [目的]探讨脊柱后路改良式椎体成形术和保留后部结构的椎管扩大成形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提高脊柱后部结构的稳定性,减少术后矫正度丢失的可行性。[方法] 7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病人随机分为2组:A组(n=20)采用改良式椎体和椎管成形术:颗粒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椎体成形、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B组(n=50)采用单纯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对后突畸形角度及矫形角度、椎体前缘高度以及椎管矢状径进行测量,采用Frankel功能分级和Denis疼痛分级方法进行神经功能改变的评价。[结果]后突畸形术后矫形度数较术前两组均很明显(A组:6.4°;B组:5.7°)。随访中,A组矫形度数的丢失(0.30°±1.41°)明显小于B组矫形度数的丢失(6.20°±6.70°),(P=0.0001)。术后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增加值A组为(+12.9%),B组为(+2.3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术后随访中,A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无丢失(P<0.001),A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无明显变化(0.13%±4.06%),B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有丢失(-6.17%±1.21%;P<0.05)。采用Denis疼痛分级,两组术后均有很好的改善(P1或P2),但B组中10%的患者有严重和持续性疼痛(Grade P4和P5)(P<0.001)。采用Frankel功能分级,术后神经功能变化,A组患者平均提高优于B组。A组中未出现内固定失败患者,未出现明显的临床并发症,如颗粒骨块进入椎管、神经功能缺失等。B组中(n=50),6例患者(12%)出现内固定失败,其中2例为椎弓根钉拔出,2例为椎弓根钉断裂,2例为椎弓根钉松动移位。[结论]改良式椎体成形术,结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率高,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防止术后矫正度丢失,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改良椎体成形术 椎弓根内固定 脊髓损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