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慢性肛裂患者实施改良纵切横缝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8例该院所收治的慢性肛裂患者,2016年6月-2019年6月作为该研究的时间范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为34例。其中传统肛裂切除术为参照组治疗措施,改良...目的研究慢性肛裂患者实施改良纵切横缝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8例该院所收治的慢性肛裂患者,2016年6月-2019年6月作为该研究的时间范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为34例。其中传统肛裂切除术为参照组治疗措施,改良纵切横缝术为实验组手术方法,对比两组患者诊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诊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为(27.43±5.02)mg/L vs (31.58±3.32)mg/L、(17.36±3.61)μmol/L vs (119.16±2.31)μmol/L、(7.28±1.62)μg/L vs (8.32±1.25)μg/L,参照组分别为(27.45±4.98)mg/L vs (45.46±4.8)mg/L、(17.38±3.59)μmol/L vs(29.75±3.61)μmol/L、(7.3±1.65)μg/L vs (19.42±2.36)μg/L,慢性肛裂患者患者诊疗前炎性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诊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慢性肛裂临床效果(97.06%)高于参照组(76.4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5,P=0.012<0.05)。结论慢性肛裂患者通过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效果确切,对其损伤得以显著控制,从而提升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慢性肛裂患者实施改良纵切横缝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8例该院所收治的慢性肛裂患者,2016年6月-2019年6月作为该研究的时间范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为34例。其中传统肛裂切除术为参照组治疗措施,改良纵切横缝术为实验组手术方法,对比两组患者诊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诊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为(27.43±5.02)mg/L vs (31.58±3.32)mg/L、(17.36±3.61)μmol/L vs (119.16±2.31)μmol/L、(7.28±1.62)μg/L vs (8.32±1.25)μg/L,参照组分别为(27.45±4.98)mg/L vs (45.46±4.8)mg/L、(17.38±3.59)μmol/L vs(29.75±3.61)μmol/L、(7.3±1.65)μg/L vs (19.42±2.36)μg/L,慢性肛裂患者患者诊疗前炎性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诊疗后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慢性肛裂临床效果(97.06%)高于参照组(76.4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75,P=0.012<0.05)。结论慢性肛裂患者通过改良纵切横缝术治疗效果确切,对其损伤得以显著控制,从而提升患者术后恢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