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
作者 沈小军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7期41-43,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2月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行切开复位... 目的:探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12月麻城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试验组采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治疗前,两组踝关节背伸、跖屈、外翻、内翻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踝关节背伸、跖屈、外翻、内翻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且试验组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美国矫形足踝学会(AOFAS)踝-后足指数评分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AOFAS踝-后足指数评分量表评分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改善踝关节活动度与功能,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踝骨折 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 内侧入路
下载PDF
踝关节后外侧及内侧联合入路术式治疗踝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2
作者 刘政 严益军 张骁 《中外医疗》 2024年第20期58-61,共4页
目的探究踝骨骨折患者应用踝关节后外侧及内侧联合入路术式治疗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昆山市第四人民医院于2016年6月—2023年12月收治的60例踝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色球法均分为研究组、参照组,各30例。参照组行单侧入路术式,... 目的探究踝骨骨折患者应用踝关节后外侧及内侧联合入路术式治疗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昆山市第四人民医院于2016年6月—2023年12月收治的60例踝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双色球法均分为研究组、参照组,各30例。参照组行单侧入路术式,研究组行后外侧及内侧联合入路术式。比较两组的围术期指标、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为(101.48±7.65)mL,高于参照组的(97.52±5.3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26,P<0.05)。两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踝关节功能中疼痛、功能及活动度评分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侧入路术式相比,后外侧及内侧联合入路术式能够改善踝骨骨折患者的围术期指标,提高骨代谢及踝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骨骨折 后外侧及内侧联合入路 单侧入路术式 骨代谢情况 踝关节功能
下载PDF
侧卧位后外侧入路治疗踝部旋后-外旋型Ⅲ、Ⅳ度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
3
作者 陆晨星 陈凤华 +2 位作者 许炜民 刘琰 徐力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4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侧卧位后外侧入路治疗踝部旋后-外旋型Ⅲ、Ⅳ度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4月在泰州市中医院骨伤科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40例选择仰卧位后内侧入路的患者设为对照组,4... 目的:探讨侧卧位后外侧入路治疗踝部旋后-外旋型Ⅲ、Ⅳ度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2023年4月在泰州市中医院骨伤科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资料,其中40例选择仰卧位后内侧入路的患者设为对照组,40例选择侧卧位后外侧入路手术设为研究组。对两组的手术情况及术后情况进行对比,并对比两组手术前后的踝关节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失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用时、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对比,研究组均比对照组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天,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疼痛评分、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8周,研究组的踝关节活动度、足踝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选择侧卧位后外侧入路可在不增加术中失血量的情况下,获得比后内侧入路更好的临床疗效,其对于患者足踝功能、踝关节活动受限等情况均可有效改善,还可减轻术后患者的疼痛感受和炎症反应,降低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使患者得以顺利出院,对骨折的愈合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后-外旋型 踝关节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后外侧入路 后内侧入路
下载PDF
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三踝骨折的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清华 钟南 曾辉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10期36-41,共6页
目的:探讨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三踝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2年12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三踝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传统组(n=40)和改良组(n=40)。改良组给予改良后外侧... 目的:探讨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三踝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2年12月龙岩市第二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三踝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传统组(n=40)和改良组(n=40)。改良组给予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传统组给予传统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后1d、3d、1周疼痛程度,术前、术后6个月踝关节活动度及踝关节功能,术前、术后第1天炎症因子及并发症。结果:改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1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踝关节跖屈、背伸活动度、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均升高,改良组踝关节背伸活动度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两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均升高,改良组CRP、PCT水平略低于传统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肢感觉麻痹、感染发生率均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三踝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方面,改良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具有与传统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相当的手术效果,且不影响患者术后炎症相关因子水平,但相较而言,改良后患者疼痛程度更轻,踝关节功能恢复越快,术后并发症也相对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后外侧入路 内侧入路 切开复位内固定 三踝骨折 踝关节功能
下载PDF
不同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在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5
作者 郭强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8期3380-3383,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在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总医院骨科10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两组均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术... 目的比较不同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在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职工总医院骨科108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两组均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术中采用传统切口后外侧入路,观察组术中采用改良小切口入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地时间);比较两组术前、术后5 d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围手术期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5 d,两组VA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更低(P<0.05);术后6个月,两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更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对于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改良小切口入路较传统切口后外侧入路在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更具优势,可加快患者髋关节功能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髋关节置换术 传统切口后外侧入路 改良小切口入路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经腓骨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对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相关指标及踝关节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李传丰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4年第15期108-111,共4页
目的探讨经腓骨后外侧入路(TPA)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A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5月—2023年6月收治的72例旋后外旋型Ⅳ度A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行经腓骨入路... 目的探讨经腓骨后外侧入路(TPA)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AF)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5月—2023年6月收治的72例旋后外旋型Ⅳ度AF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行经腓骨入路(TA)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行TPA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相关指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se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踝关节功能、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02.41±9.85)min、(10.12±1.02)d、(20.14±2.35)周、(9.14±1.12)周,均短于对照组的(115.74±10.37)min、(12.85±1.43)d、(24.58±2.43)周、(12.54±1.33)周,术中出血量为(220.41±25.71)mL,少于对照组的(265.79±26.34)m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VAS评分、ODI评分分别为(1.25±0.22)分、(10.11±1.03)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87±0.24)分、(13.87±1.25)分,美国足踝矫形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为(88.65±6.21)分,高于对照组的(80.47±5.87)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评定量表简表中各领域评分分别为(88.25±5.24)分、(87.28±5.19)分、(89.13±5.25)分、(90.52±4.1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81.32±5.21)分、(80.11±5.09)分、(82.34±5.18)分、(83.57±4.58)分,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A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AF的效果更佳,可减轻手术创伤,降低术后VAS评分,加快踝关节功能恢复,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内固定术 经腓骨后外侧入路 踝关节功能
下载PDF
改良辅助入路全关节镜下修复踝关节外侧副韧带 被引量:17
7
作者 江东 胡跃林 +5 位作者 焦晨 郭秦炜 谢兴 陈临新 赵峰 皮彦斌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探讨改良辅助入路全关节镜下修复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近期效果。方法 2018年4~7月,对24例慢性踝关节不稳行踝关节镜检查、改良辅助入路全关节镜下外侧副韧带修复术。术前踝关节前抽屉试验阳性,MRI确诊踝关节外侧副韧带陈旧损伤。术... 目的探讨改良辅助入路全关节镜下修复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近期效果。方法 2018年4~7月,对24例慢性踝关节不稳行踝关节镜检查、改良辅助入路全关节镜下外侧副韧带修复术。术前踝关节前抽屉试验阳性,MRI确诊踝关节外侧副韧带陈旧损伤。术中除常规前内、前外入路,增加一个距腓前韧带上方辅助入路用于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和伸肌下支持带缝合。结果中位随访时间5(4~6)个月。与术前水平相比,末次随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中位数3(0~6) vs. 1 (0~6),Z=-3. 282,P=0. 001]、美国足踝骨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足踝评分(77±11 vs. 93±6,t=-6. 288,P=0. 000)及Tegner评分(3. 5±2. 1 vs. 4. 2±1. 9,t=-2. 186,P=0. 039)均明显改善。术后22例(91. 7%)踝关节前抽屉试验阴性,未见切口及神经并发症。2例踝关节跖屈受限(0°~5°),1例背伸受限(0°~5°)。术后3个月24例中22例(91. 7%)恢复日常生活; 9例术后随访6个月,其中7例恢复至伤前运动水平。结论改良辅助入路全关节镜下外踝韧带修复技术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短期临床效果良好,康复时间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踝关节不稳 踝关节 韧带损伤 关节镜 改良入路
下载PDF
改良前外侧入路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对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凌坤 阳普山 +1 位作者 唐洪 苟永胜 《河北医学》 CAS 2023年第8期1377-1382,共6页
目的:探讨改良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对患者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三踝骨折患者102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改良组49例(改良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和... 目的:探讨改良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对患者踝关节稳定性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三踝骨折患者102例,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改良组49例(改良前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和传统组53例(传统后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临床治疗疗效、切口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踝关节稳定性、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改良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至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传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的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两组Baird-Jackson评分比较,术后6个月>术后2个月>术后1个月>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改良组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OFAS评分比较,术后6个月>术后2个月>术后1个月>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改良组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前外侧入路联合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可更有效增加踝关节的稳定,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治疗疗效更佳,且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前外侧入路 改良后内侧入路 三踝骨折 踝关节稳定性 踝关节功能恢复
下载PDF
后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KlammerⅡ、Ⅲ型后侧Pilon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6
9
作者 刘太福 黄涛 +3 位作者 杨延兵 杨永兵 许春友 张俊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0年第5期56-59,共4页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KlammerⅡ、Ⅲ型后侧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行择期内固定手术的100例KlammerⅡ、Ⅲ型后侧Pilon骨折患者,其中行后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45例(研究组),行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55例(...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KlammerⅡ、Ⅲ型后侧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我院行择期内固定手术的100例KlammerⅡ、Ⅲ型后侧Pilon骨折患者,其中行后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内固定治疗45例(研究组),行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55例(对照组)。对比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术后1年骨折复位效果,术后1年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术前、术后1年生活质量(SF-36评分)差异,并记录术后1年内并发症出现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1周VAS评分、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研究组骨折复位效果、踝关节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SF-36评分较术前均上升,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KlammerⅡ、Ⅲ型后侧Pilon骨折患者,应用后外侧入路联合后内侧入路治疗效果显著,不仅可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有效降低术后疼痛,骨折效果较好,促进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侧Pilon骨折 踝关节 改良 前内侧 后外侧 疗效
下载PDF
腓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Ⅳ度骨折 被引量:2
10
作者 韦山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4期61-63,67,共4页
目的观察腓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Ⅳ度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Ⅳ度骨折患者50例,根据数字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观察组采用腓骨入路展开切开... 目的观察腓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Ⅳ度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Ⅳ度骨折患者50例,根据数字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观察组采用腓骨入路展开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统计两组患者复位内固定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后踝复位次数以及住院时间,采用Mazur踝关节评分系统评估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两组随访6月后的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结果观察组复位内固定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5.3571,P<0.05),术后6月随访后两组AOFAS评分各分项和总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腓骨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Ⅳ度骨折较传统后外侧入路术复位内固定时间少,术中出血量少,临床疗效更高,而长期随访评分两者并无差异,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Ⅳ度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后外侧入路
下载PDF
改良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后Pilon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畅 《智慧健康》 2020年第27期52-53,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后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选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选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后Pilon骨折的患者60例,对所有患者皆进行改良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并分析手术疗效。结果对60例接受... 目的探讨改良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后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选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选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后Pilon骨折的患者60例,对所有患者皆进行改良后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并分析手术疗效。结果对60例接受改良后内侧入路手术的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后Pilon骨折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全部患者实现了一期愈合,未出现畸形愈合或者不愈合情况,优良率为86.7%。结论将改良后内侧入路手术应用于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后Pilon骨折患者的治疗中,能够收获较好的治疗效果,近期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脱位 PILON骨折 改良后内侧入路
下载PDF
改良后外侧入路在外踝及后踝骨折中的应用
12
作者 方望 詹俊锋 +5 位作者 朱楠 赵耀 徐春归 许新忠 汤健 荆珏华 《足踝外科电子杂志》 2015年第3期6-9,共4页
目的评价改良后外侧入路在外踝及后踝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2l例同时合并外踝和后踝骨折的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的踝部骨折患者,根据Lauge-Hansen分类:旋前外旋型Ⅳ度6例,旋前外展型Ⅲ度2例,旋后外旋型Ⅲ... 目的评价改良后外侧入路在外踝及后踝骨折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2l例同时合并外踝和后踝骨折的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的踝部骨折患者,根据Lauge-Hansen分类:旋前外旋型Ⅳ度6例,旋前外展型Ⅲ度2例,旋后外旋型Ⅲ度4例,旋后外旋型Ⅳ度9例。其中16例存在内踝骨折,拉力螺钉固定内踝12例,钢板螺钉固定内踝4例。后踝及外踝骨折均采用钢板螺钉固定。下胫腓螺钉固定2例。观察术后伤口愈合、骨折愈合及内固定情况。采用Olerud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2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中位数13个月。除术后2例取出下胫腓螺钉外,其他患者均没有因不适取出内固定物的情况,术后4-8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不良情况。按01erud和Molander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分,中位数92分,其中优(90~100分)17例,良(80~89分)3例,可(〈80分)1例,优良率为95.2%。结论改良后外侧入路治疗外、后踝骨折,操作简单方便,能直视下解剖复位骨折,临床疗效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骨折内固定术 改良后外侧入路
下载PDF
后外侧入路下不同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小平 刘超群 +2 位作者 陈豪 刘进炼 王振 《河北医药》 CAS 2023年第18期2824-2827,共4页
目的 研究后外侧入路下不同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需行后外侧下内固定术治疗的100例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目的 研究后外侧入路下不同内固定术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需行后外侧下内固定术治疗的100例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50例。A组采用经后外侧入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B组采用后外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2组患者术后均随访18个月。比较2组患者临床指标,骨折骨性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患者的踝关节功能以及术后18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期间2组患者均未有脱落;A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短于B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骨折骨性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踝-后足评分系统(AOFAS)踝关节功能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外侧入路下螺钉内固定与钢板内固定对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患者具有相当的治疗效果,但经外侧入路螺钉内固定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旋后外旋型 后外侧入路
下载PDF
两种手术入路治疗外踝骨折的对比 被引量:8
14
作者 吕杨训 杨雷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3期205-208,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集的80例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病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48例行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固定;32例行后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固... 目的:对比分析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收集的80例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病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48例行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固定;32例行后外侧入路钢板螺钉固定。对2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骨折愈合时间、临床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第3天疼痛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外侧入路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6.6±2.2)周,与后外侧入路组的(15.4±3.0)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外侧入路组踝关节功能评分为(44.3±1.5)分,优于外侧入路组的(41.2±1.0)分,步态异常发生率低于外侧入路组。后外侧入路组有3例出现并发症,少于外侧入路组的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侧入路对外踝骨折有一定的优越性,而后外侧入路对旋后外旋型Ⅳ度踝关节骨折应用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外侧入路 后外侧入路
下载PDF
不同入路方式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型踝关节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7
15
作者 万青红 常刚 高文博 《罕少疾病杂志》 2019年第3期30-32,共3页
目的比较经腓骨入路及后外侧入路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型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旋后外旋型Ⅲ~Ⅳ型踝关节骨折患者158例,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A、B两组,A组61例行经腓骨入路内固定术,B组97例行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 目的比较经腓骨入路及后外侧入路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型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旋后外旋型Ⅲ~Ⅳ型踝关节骨折患者158例,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分为A、B两组,A组61例行经腓骨入路内固定术,B组97例行后外侧入路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B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A组(P<0.05)。B组AOFAS踝-后足评分高于A组,整体预后情况优于A组(P<0.05)。结论后外侧入路较经腓骨入路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型踝关节骨折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旋后外旋型 内固定 经腓骨入路 后外侧入路
下载PDF
踝关节后外侧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三踝骨折 被引量:13
16
作者 项飞 潘波 +1 位作者 吴新军 牟洪 《临床骨科杂志》 2016年第3期375-376,共2页
2010年5月-2014年5月,我科采用俯卧位踝关节后外侧与内侧联合入路治疗28例三踝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关键词 后外侧入路 三踝骨折 内侧入路 踝关节
下载PDF
后踝骨折改良内侧手术入路治疗后踝关节骨折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冷双芝 孙之鹏 宗民 《中国当代医药》 2017年第22期75-77,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内侧手术入路治疗后踝关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10月我科治疗的61例后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入路分为改良内侧入路组(n=30)及后外侧入路组(n=31),比较两组的术中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改良内侧... 目的探讨改良内侧手术入路治疗后踝关节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10月我科治疗的61例后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入路分为改良内侧入路组(n=30)及后外侧入路组(n=31),比较两组的术中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改良内侧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后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外侧入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外侧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内侧入路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外侧入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评价显示,改良内侧入路组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00%,外侧入路组的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0.3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内侧入路治疗后踝关节骨折术中创伤小,恢复快,是较为适宜的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改良内侧手术入路 外侧手术入路 关节功能
下载PDF
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效果 被引量:1
18
作者 曾华群 吴志海 +1 位作者 许奕莹 苏竹根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3年第8期28-32,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PLA)联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6月晋江市医院晋南分院收治的71例三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内固定复位术治疗,其中接受传统踝关节PLA联合内侧入路... 目的:探讨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PLA)联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6月晋江市医院晋南分院收治的71例三踝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内固定复位术治疗,其中接受传统踝关节PLA联合内侧入路的36例患者为传统组,接受改良踝关节PLA联合内侧入路的35例患者为改良组。比较两组疗效、手术及骨折愈合情况、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踝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术后1、2、3 d的VAS评分均低于传统组(P<0.05)。术后3、6个月及术后1年,改良组的踝关节跖屈、背伸活动度均大于传统组,Baird-Jackson评分均高于传统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固定复位术中无论采用改良踝关节PLA或传统踝关节PLA联合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有利于术后骨折愈合,但改良入路的优势在于可减少术中出血和手术时间,加快患者术后出院,并减轻术后早期疼痛,而对减少术后并发症无明显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后外侧入路 三踝骨折
下载PDF
外踝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琮 《中外医疗》 2020年第20期28-30,共3页
目的对比外踝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该院骨科在2016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共计收治踝关节骨折患者121例,整群将其作为该次观察对象,采用奇偶数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患者采用后外... 目的对比外踝外侧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该院骨科在2016年1月—2019年10月期间共计收治踝关节骨折患者121例,整群将其作为该次观察对象,采用奇偶数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患者采用后外侧入路治疗,对照组61例患者采用外踝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踝关节ROM参数、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50.5±4.6)min、(9.1±1.9)cm、(149.2±21.9)mL、(15.3±1.8)周,各项数据较之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3、0.627、0.289、1.366,P>0.05);观察组患者ROM参数中伸、屈、旋前、旋后、外翻和内翻角度分别为(8.9±4.2)°、(25.9±3.7)°、(17.3±2.7)°、(26.2±4.2)°、(2.4±1.4)°、(1.9±0.3)°,其中屈度较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45,P<0.05),其余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5、1.432、1.709、0.379、1.331,P>0.05);观察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达到了96.67%(58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00%(3例),数据较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16、4.095,P<0.05)。结论后外侧入路治疗踝关节骨折较之外踝外侧入路手术虽然在手术指标和多数ROM参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更加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其预后疗效比较理想,值得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踝外侧入路 后外侧入路 踝关节骨折 临床效果 关节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对三踝骨折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军辉 《华夏医学》 CAS 2020年第4期33-36,共4页
目的:探究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对三踝骨折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三踝骨折患者65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踝关节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改良踝... 目的:探究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对三踝骨折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三踝骨折患者65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踝关节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分析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前、术后3个月Baird-Jackson评分系统、WHOQOL-100评分。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Baird-Jackson评分系统、WHOQOL-100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联合内侧复位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患者,具有愈合好、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踝关节后外侧入路 内侧复位固定 三踝骨折 骨折愈合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