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王何时举行祭祀——就周原卜辞与武王灭商关系与陈全方先生商榷
1
作者 朱金发 《殷都学刊》 2002年第1期17-18,共2页
本文根据古典文献考证了《尚书·武成篇》关于武王伐商的记载与周原甲骨文Hll:l内容的关系。指出,此卜辞所记“癸巳”日之祭祀情况,应当是记载武王伐商起兵当天举行祭祀的情况。
关键词 武王 伐商 甲子 癸已
下载PDF
春秋后期吴、越史事记载的若干问题辨析——由出土文献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2
2
作者 王青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70-74,共5页
《国语·吴语》对于吴国史事的记载不如《左传》丰富,也有较多的歧义,与《越语》所载亦有明显的不同。特别是在黄池之会主盟者、夫椒之战发动者、越王勾践战败后如何遣使求和等问题上,这些歧义和不同体现得更加突出。近年问世的与... 《国语·吴语》对于吴国史事的记载不如《左传》丰富,也有较多的歧义,与《越语》所载亦有明显的不同。特别是在黄池之会主盟者、夫椒之战发动者、越王勾践战败后如何遣使求和等问题上,这些歧义和不同体现得更加突出。近年问世的与吴国史有关的出土文献印证了《吴语》所载近乎历史的本真。《吴语》虽非典型的"语"体文,但有其独特的史料价值,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后期 《吴语》 出土文献 黄池之会 夫椒之战
下载PDF
关系思维视角下的孙吴建国历程
3
作者 王越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1-139,共9页
从关系思维视角出发,孙吴建国历程即是孙吴君臣关系的形成过程。孙吴君臣关系经历了从将佐关系到君臣关系再到皇族网络的三种形态变化。由于缺乏权势,孙氏将领与佐吏仍处于“亲”的双向选择阶段,将佐关系并不牢固。随着江东基业创建,孙... 从关系思维视角出发,孙吴建国历程即是孙吴君臣关系的形成过程。孙吴君臣关系经历了从将佐关系到君臣关系再到皇族网络的三种形态变化。由于缺乏权势,孙氏将领与佐吏仍处于“亲”的双向选择阶段,将佐关系并不牢固。随着江东基业创建,孙氏权势提升,佐吏群体扩大,将佐关系日趋稳固并向礼仪型与信—任型君臣关系分化。由于威望大涨,孙权与臣属的关系渐渐呈现出“宠”的单向主导。因争宠、失势引发的暨艳案间接催生了君臣关系的特殊形态:皇族网络。通过广泛联姻,大批孙吴重臣被纳入皇族网络,实现了君臣关系的进一步强化。至此,孙吴政权的核心秩序构建完成,孙吴终于结束了建国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吴建国 关系思维 君臣关系 暨艳案
下载PDF
伍子胥“忠吴说”考述——兼论先秦时期忠君观念
4
作者 苗江磊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46-49,共4页
伍子胥有佐吴王阖闾、夫差之功,然其初入吴时,曾荐专诸于公子光(即阖闾)。故而宋代开始,于其是否堪称吴国忠臣的评论声潮中,出现不少反对意见。有学者就专诸刺吴王僚一事,而驳斥荐专诸之人伍子胥不当属尽忠吴国之臣。但先秦忠君观念有... 伍子胥有佐吴王阖闾、夫差之功,然其初入吴时,曾荐专诸于公子光(即阖闾)。故而宋代开始,于其是否堪称吴国忠臣的评论声潮中,出现不少反对意见。有学者就专诸刺吴王僚一事,而驳斥荐专诸之人伍子胥不当属尽忠吴国之臣。但先秦忠君观念有其相对性与灵活性,不能强行以后世大一统时期之君臣隶属予以定论。所以对历史人物之评价,仍应回归其历史背景与环境之下进行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伍子胥 忠吴 评说 君臣关系
下载PDF
“吴用孙武,卒霸诸侯”考论
5
作者 吴名岗 《孙子研究》 2020年第3期71-87,共17页
孙武因《孙子兵法》被吴王召见,“小试勒兵”,卒以为将,参与吴国的军事活动。阖庐三年,孙武参与了“拔舒”“执钟吾子”“灭徐”“克养”四战,吴军大胜。“光谋欲入郢”,孙武谏曰“民劳,未可,待之”,吴军“乃归”。四年,“取六与潜”,... 孙武因《孙子兵法》被吴王召见,“小试勒兵”,卒以为将,参与吴国的军事活动。阖庐三年,孙武参与了“拔舒”“执钟吾子”“灭徐”“克养”四战,吴军大胜。“光谋欲入郢”,孙武谏曰“民劳,未可,待之”,吴军“乃归”。四年,“取六与潜”,六年“伐楚取居巢”,九年伐楚入郢。柏举之战,夫概违命击楚,阖庐不罚,“君臣乖心,则孙子不能以应敌”,吴军败乱。夫概归国自立为王,阖庐再用孙武,击败夫概。伐楚“取番”,楚迁都于鄀,“改纪其政”,孙武事止。司马迁说“吴用孙武,申明军约,赏罚必信,卒霸诸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用孙武 谋欲入郢 取六与潜 卒霸诸侯
下载PDF
“虚无党”书写中的“保皇立宪”脉络——论小说《虚无党真相》的译介和政治构想
6
作者 陈鹏安 《日语学习与研究》 CSSCI 2023年第5期45-57,共13页
翻译小说《虚无党真相》的底本和原作者此前从未得到有效考证,文本中指出的一些疑点也被忽略至今。通过史料查证可知,译者吴梼翻译时参照的是塚原涩柿园的小说《虚无党》之单行本。日文底本始连载于日俄战争爆发的次日,在呼应日本国内... 翻译小说《虚无党真相》的底本和原作者此前从未得到有效考证,文本中指出的一些疑点也被忽略至今。通过史料查证可知,译者吴梼翻译时参照的是塚原涩柿园的小说《虚无党》之单行本。日文底本始连载于日俄战争爆发的次日,在呼应日本国内高涨战争情绪的同时也暗含与俄国协商的外交构想,具有复杂的政治倾向;中译本则借“虚无党”的书写和俄皇形象的重塑表达了保皇会及译者吴梼对“保皇立宪”政治构想的鼓吹,也与“革命”等概念的构建形成互文。此外,中译本标注的所谓原著者“德国摩哈孙”应是广智书局出于对德国宪政的推崇而进行的杜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无党真相 虚无党 保皇立宪 吴梼 广智书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