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蒙古—贝加尔地区上地幔小尺度对流及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
18
1
作者
熊熊
单斌
+1 位作者
王继业
郑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594-1604,共11页
上地幔小尺度对流是控制区域地球动力学过程的主要机制之一,蒙古—贝加尔地区的一些区域动力学过程被认为与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相关.本文目的在于利用重力资料研究蒙古—贝加尔地区的上地幔小尺度对流,并探讨其与构造动力学的关系.基于区...
上地幔小尺度对流是控制区域地球动力学过程的主要机制之一,蒙古—贝加尔地区的一些区域动力学过程被认为与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相关.本文目的在于利用重力资料研究蒙古—贝加尔地区的上地幔小尺度对流,并探讨其与构造动力学的关系.基于区域均衡重力异常与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的相关方程,本文利用区域均衡重力异常资料反演了蒙古—贝加尔地区上地幔小尺度对流流场及作用于岩石层底部的应力场.结果显示,蒙古—贝加尔地区地幔流场及对流应力场呈现非常复杂的图像,流场及应力场分布与地表构造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西伯利亚地台和蒙古褶皱带下地幔流场和对流应力场均较弱,这与这些地区现今较弱的构造活动性是一致的.贝加尔裂谷区下存在地幔上升流,对流应力场呈拉张状态,但应力场的幅值较小(约8 MPa),表明地幔对流不是贝加尔裂谷开裂的主要控制因素.Hangay高原、阿尔泰和戈壁—阿尔泰下存在地幔上升流,对流应力场为拉张状态,这一方面可能构成Hangay高原隆升的深部动力机制,另一方面,也为Amurian板块西边界划分提供了动力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贝加尔地区
地幔对流
地幔对流应力场
地球动力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蒙古-贝加尔裂谷区地壳应变场及其地球动力学涵义
被引量:
4
2
作者
刁法启
熊熊
+1 位作者
郑勇
许厚泽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43-1251,共9页
蒙古-贝加尔地区是现今构造最活跃的大陆地区之一,其地壳构造运动及变形对我们理解大陆动力学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融合的这一区域的GPS速度场,本文计算了该区应变率场和应变能变化率场.结果显示,蒙古褶皱带以南区域表现为NNE-SS...
蒙古-贝加尔地区是现今构造最活跃的大陆地区之一,其地壳构造运动及变形对我们理解大陆动力学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融合的这一区域的GPS速度场,本文计算了该区应变率场和应变能变化率场.结果显示,蒙古褶皱带以南区域表现为NNE-SSW方向的压缩状态,主压应变率约为-2.0×10^(-9)/a,剪应变及面膨胀均较弱,表明蒙古褶皱带比较稳定.贝加尔裂谷整体处于拉张状态且伴有较强的剪应变和面膨胀,暗示可能有多种机制控制裂谷的张裂过程.蒙古高原西部有两条高应变率的构造带,结合深部存在地幔热柱等证据,我们认为这两条构造带及所围限的区域共同构成Amurian板块的西部边界—一条弥散变形的边界带.蒙古-贝加尔地区剪应变分布与0~40 km的地震活动性基本一致,表明该地区形变在地壳尺度耦合程度较高.地幔对流拖曳力场与主应变轴方向及应变率场的一致性表明,地幔对流可能是蒙古贝加尔地区区域构造动力学过程主要控制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贝加尔裂谷区
地壳运动
地壳应变率
构造动力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地幔柱在蒙古-贝加尔裂谷起源中的作用
3
作者
杨歧焱
吴庆举
宋键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18-1123,共6页
本文通过整理近年来蒙古-贝加尔裂谷有关地幔柱的研究成果,从重力异常、层析成像和接受函数等方面分析贝加尔地区上地幔的各向异性特性,并重点介绍了中蒙合作项目的深部构造研究成果,探究地幔柱在蒙古-贝加尔裂谷形成中的作用.研究发现...
本文通过整理近年来蒙古-贝加尔裂谷有关地幔柱的研究成果,从重力异常、层析成像和接受函数等方面分析贝加尔地区上地幔的各向异性特性,并重点介绍了中蒙合作项目的深部构造研究成果,探究地幔柱在蒙古-贝加尔裂谷形成中的作用.研究发现:贝加尔裂谷区上涌物质来源于410km不连续面之下和660km不连续面之上,低速异常延伸至贝加尔裂谷下的地幔转换地带,可能是地幔柱低速异常的反映.速度异常还可能与应力环境有关,东部Pn速度低值异常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动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的伸展减薄和岩浆活动有关,西部Pn速度高值异常则是India板块强烈碰撞挤压动力作用所形成.蒙古-贝加尔裂谷带起源受岩石圈扩张和岩石圈不均匀性的综合影响,裂谷下的低速区存在偏转的地幔柱,偏转的地幔柱在India-Asia板块碰撞引起形变的远场力的帮助下,成为贝加尔裂谷演化和发展的主要成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贝加尔
地幔柱
层析成像
裂谷
原文传递
题名
蒙古—贝加尔地区上地幔小尺度对流及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
18
1
作者
熊熊
单斌
王继业
郑勇
机构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动力大地测量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594-1604,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4053
40474028)资助
文摘
上地幔小尺度对流是控制区域地球动力学过程的主要机制之一,蒙古—贝加尔地区的一些区域动力学过程被认为与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相关.本文目的在于利用重力资料研究蒙古—贝加尔地区的上地幔小尺度对流,并探讨其与构造动力学的关系.基于区域均衡重力异常与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的相关方程,本文利用区域均衡重力异常资料反演了蒙古—贝加尔地区上地幔小尺度对流流场及作用于岩石层底部的应力场.结果显示,蒙古—贝加尔地区地幔流场及对流应力场呈现非常复杂的图像,流场及应力场分布与地表构造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西伯利亚地台和蒙古褶皱带下地幔流场和对流应力场均较弱,这与这些地区现今较弱的构造活动性是一致的.贝加尔裂谷区下存在地幔上升流,对流应力场呈拉张状态,但应力场的幅值较小(约8 MPa),表明地幔对流不是贝加尔裂谷开裂的主要控制因素.Hangay高原、阿尔泰和戈壁—阿尔泰下存在地幔上升流,对流应力场为拉张状态,这一方面可能构成Hangay高原隆升的深部动力机制,另一方面,也为Amurian板块西边界划分提供了动力背景.
关键词
蒙古-贝加尔地区
地幔对流
地幔对流应力场
地球动力学
Keywords
mongolia
-
baikal
rift
Zone, Mantle convection, Mantle convection-generated stress field, Geodynamics
分类号
P541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蒙古-贝加尔裂谷区地壳应变场及其地球动力学涵义
被引量:
4
2
作者
刁法启
熊熊
郑勇
许厚泽
机构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动力大地测量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出处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43-1251,共9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474028)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KZCX3-SW-153)
中科院创新性项目(KZCX2-YW-116)资助
文摘
蒙古-贝加尔地区是现今构造最活跃的大陆地区之一,其地壳构造运动及变形对我们理解大陆动力学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融合的这一区域的GPS速度场,本文计算了该区应变率场和应变能变化率场.结果显示,蒙古褶皱带以南区域表现为NNE-SSW方向的压缩状态,主压应变率约为-2.0×10^(-9)/a,剪应变及面膨胀均较弱,表明蒙古褶皱带比较稳定.贝加尔裂谷整体处于拉张状态且伴有较强的剪应变和面膨胀,暗示可能有多种机制控制裂谷的张裂过程.蒙古高原西部有两条高应变率的构造带,结合深部存在地幔热柱等证据,我们认为这两条构造带及所围限的区域共同构成Amurian板块的西部边界—一条弥散变形的边界带.蒙古-贝加尔地区剪应变分布与0~40 km的地震活动性基本一致,表明该地区形变在地壳尺度耦合程度较高.地幔对流拖曳力场与主应变轴方向及应变率场的一致性表明,地幔对流可能是蒙古贝加尔地区区域构造动力学过程主要控制因素之一.
关键词
蒙古-贝加尔裂谷区
地壳运动
地壳应变率
构造动力学
Keywords
mongolia
-
baikal
rift
zone, crustal deformation, crustal strain rate,geodynamics
分类号
P313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地幔柱在蒙古-贝加尔裂谷起源中的作用
3
作者
杨歧焱
吴庆举
宋键
机构
河北省地震局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青岛市工程地震研究所
出处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18-1123,共6页
基金
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远东地区地磁场
重力场及深部构造观测与模型研究>(2011DFB20210)资助
文摘
本文通过整理近年来蒙古-贝加尔裂谷有关地幔柱的研究成果,从重力异常、层析成像和接受函数等方面分析贝加尔地区上地幔的各向异性特性,并重点介绍了中蒙合作项目的深部构造研究成果,探究地幔柱在蒙古-贝加尔裂谷形成中的作用.研究发现:贝加尔裂谷区上涌物质来源于410km不连续面之下和660km不连续面之上,低速异常延伸至贝加尔裂谷下的地幔转换地带,可能是地幔柱低速异常的反映.速度异常还可能与应力环境有关,东部Pn速度低值异常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动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的伸展减薄和岩浆活动有关,西部Pn速度高值异常则是India板块强烈碰撞挤压动力作用所形成.蒙古-贝加尔裂谷带起源受岩石圈扩张和岩石圈不均匀性的综合影响,裂谷下的低速区存在偏转的地幔柱,偏转的地幔柱在India-Asia板块碰撞引起形变的远场力的帮助下,成为贝加尔裂谷演化和发展的主要成因之一.
关键词
蒙古-贝加尔
地幔柱
层析成像
裂谷
Keywords
mongolia baikal rift
mantle plume
tomography
rift
分类号
P313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P541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蒙古—贝加尔地区上地幔小尺度对流及地球动力学意义
熊熊
单斌
王继业
郑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
1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蒙古-贝加尔裂谷区地壳应变场及其地球动力学涵义
刁法启
熊熊
郑勇
许厚泽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地幔柱在蒙古-贝加尔裂谷起源中的作用
杨歧焱
吴庆举
宋键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