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蒙古—贝加尔地区上地幔小尺度对流及地球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18
1
作者 熊熊 单斌 +1 位作者 王继业 郑勇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594-1604,共11页
上地幔小尺度对流是控制区域地球动力学过程的主要机制之一,蒙古—贝加尔地区的一些区域动力学过程被认为与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相关.本文目的在于利用重力资料研究蒙古—贝加尔地区的上地幔小尺度对流,并探讨其与构造动力学的关系.基于区... 上地幔小尺度对流是控制区域地球动力学过程的主要机制之一,蒙古—贝加尔地区的一些区域动力学过程被认为与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相关.本文目的在于利用重力资料研究蒙古—贝加尔地区的上地幔小尺度对流,并探讨其与构造动力学的关系.基于区域均衡重力异常与上地幔小尺度对流的相关方程,本文利用区域均衡重力异常资料反演了蒙古—贝加尔地区上地幔小尺度对流流场及作用于岩石层底部的应力场.结果显示,蒙古—贝加尔地区地幔流场及对流应力场呈现非常复杂的图像,流场及应力场分布与地表构造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西伯利亚地台和蒙古褶皱带下地幔流场和对流应力场均较弱,这与这些地区现今较弱的构造活动性是一致的.贝加尔裂谷区下存在地幔上升流,对流应力场呈拉张状态,但应力场的幅值较小(约8 MPa),表明地幔对流不是贝加尔裂谷开裂的主要控制因素.Hangay高原、阿尔泰和戈壁—阿尔泰下存在地幔上升流,对流应力场为拉张状态,这一方面可能构成Hangay高原隆升的深部动力机制,另一方面,也为Amurian板块西边界划分提供了动力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贝加尔地区 地幔对流 地幔对流应力场 地球动力学
下载PDF
蒙古及邻区上地幔顶部Pn速度结构 被引量:7
2
作者 汪素云 裴顺平 +1 位作者 胥广银 高阿甲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106-4112,共7页
利用78364条Pn射线的走时资料,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蒙古及邻区上地幔顶部Pn速度结构.反演结果表明,蒙古及邻区Pn平均速度为8.08km/s,横向速度变化量从-0.39km/s至+0.30km/s.速度高异常区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地区及准噶尔盆地、塔里... 利用78364条Pn射线的走时资料,采用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蒙古及邻区上地幔顶部Pn速度结构.反演结果表明,蒙古及邻区Pn平均速度为8.08km/s,横向速度变化量从-0.39km/s至+0.30km/s.速度高异常区主要分布在阿尔泰山地区及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等地,在阿尔泰山地区Pn速度最大异常达+0.30km/s.速度偏低的地区主要在贝加尔湖、华北平原、渤海湾等地,在贝加尔湖西南呈现出强烈的低速度异常达-0.39km/s,可能与该区新生代的火山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 贝加尔湖 Pn速度 地震层析成像
下载PDF
蒙古-贝加尔裂谷区地壳应变场及其地球动力学涵义 被引量:4
3
作者 刁法启 熊熊 +1 位作者 郑勇 许厚泽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243-1251,共9页
蒙古-贝加尔地区是现今构造最活跃的大陆地区之一,其地壳构造运动及变形对我们理解大陆动力学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融合的这一区域的GPS速度场,本文计算了该区应变率场和应变能变化率场.结果显示,蒙古褶皱带以南区域表现为NNE-SS... 蒙古-贝加尔地区是现今构造最活跃的大陆地区之一,其地壳构造运动及变形对我们理解大陆动力学问题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基于融合的这一区域的GPS速度场,本文计算了该区应变率场和应变能变化率场.结果显示,蒙古褶皱带以南区域表现为NNE-SSW方向的压缩状态,主压应变率约为-2.0×10^(-9)/a,剪应变及面膨胀均较弱,表明蒙古褶皱带比较稳定.贝加尔裂谷整体处于拉张状态且伴有较强的剪应变和面膨胀,暗示可能有多种机制控制裂谷的张裂过程.蒙古高原西部有两条高应变率的构造带,结合深部存在地幔热柱等证据,我们认为这两条构造带及所围限的区域共同构成Amurian板块的西部边界—一条弥散变形的边界带.蒙古-贝加尔地区剪应变分布与0~40 km的地震活动性基本一致,表明该地区形变在地壳尺度耦合程度较高.地幔对流拖曳力场与主应变轴方向及应变率场的一致性表明,地幔对流可能是蒙古贝加尔地区区域构造动力学过程主要控制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贝加尔裂谷区 地壳运动 地壳应变率 构造动力学
下载PDF
蒙古-贝加尔地区地热特征及其地球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方 何丽娟 吴庆举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3-73,共11页
蒙古—贝加尔裂谷的演化及其形成的动力学机制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焦点。至今,对其地热学的相关研究一直比较匮乏。本文根据前人对蒙古—贝加尔及邻区的独特地貌、构造和玄武岩火山岩浆作用的研究,并结合现今地表大地热流特征共同探讨了... 蒙古—贝加尔裂谷的演化及其形成的动力学机制一直是地学界争论的焦点。至今,对其地热学的相关研究一直比较匮乏。本文根据前人对蒙古—贝加尔及邻区的独特地貌、构造和玄武岩火山岩浆作用的研究,并结合现今地表大地热流特征共同探讨了其地球动力学机制。根据最新大地热流分布特征表明:蒙古地区的高热流区(>120 mW/m^2)主要集中在蒙古Hangay穹窿北部Hovsgol裂谷及其周围裂谷内;贝加尔裂谷整体热流都较高,且贝加尔东北部热流达160 mW/m^2以上(比前人报道的更高),其中部热流也高(120 mW/m^2)。综合地热、地质与地球物理成果,本文认为晚新生代的地幔柱对蒙古—贝加尔地区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贝加尔 大地热流 地幔柱模型 动力学机制
下载PDF
氮肥施用量对蒙古黄芪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周巧梅 田伟 +3 位作者 吴志明 温春秀 刘铭 谢晓亮 《河北农业科学》 2007年第2期88-90,共3页
研究了氮肥施用量对蒙古黄芪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与蒙古黄芪鲜产量、干产量、根粗和根长关系均呈抛物线关系,适宜氮肥施用量为75.90—151.80kg/hm^2,但氮肥施用量对黄芪甲苷含量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 蒙古黄芪 氮肥 生长 产量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蒙贝低涡类环北京暴雨过程分型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姜学恭 李彰俊 +2 位作者 宫春宁 李新 付辰龙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12-419,共8页
利用天气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1998—2008年发生的20例蒙贝低涡导致的环北京暴雨过程进行了分型研究。依据环流特征和天气系统配置,将该类暴雨过程分为两脊一槽型、阻塞型和低涡—副高南北对峙型。其中,两脊一槽型是斜压性... 利用天气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1998—2008年发生的20例蒙贝低涡导致的环北京暴雨过程进行了分型研究。依据环流特征和天气系统配置,将该类暴雨过程分为两脊一槽型、阻塞型和低涡—副高南北对峙型。其中,两脊一槽型是斜压性较强的冷涡暴雨过程,天气和次天气尺度强迫均对暴雨发生产生影响,水汽来源于对流层低层西南气流的输送。阻塞型具有明显的局地对流暴雨特征,由两高之间宽广低压带上活跃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引发,高低空急流区产生的次天气尺度强迫是中尺度对流系统的触发因素之一。低涡—副高南北对峙型是低涡底部发展中的高空槽与北抬西太平洋副高相互作用产生的系统性暴雨过程,这一相互作用常强迫产生西南低空急流,为系统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环北京 蒙贝低涡 分型 天气学概念模型
下载PDF
地幔柱在蒙古-贝加尔裂谷起源中的作用
7
作者 杨歧焱 吴庆举 宋键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18-1123,共6页
本文通过整理近年来蒙古-贝加尔裂谷有关地幔柱的研究成果,从重力异常、层析成像和接受函数等方面分析贝加尔地区上地幔的各向异性特性,并重点介绍了中蒙合作项目的深部构造研究成果,探究地幔柱在蒙古-贝加尔裂谷形成中的作用.研究发现... 本文通过整理近年来蒙古-贝加尔裂谷有关地幔柱的研究成果,从重力异常、层析成像和接受函数等方面分析贝加尔地区上地幔的各向异性特性,并重点介绍了中蒙合作项目的深部构造研究成果,探究地幔柱在蒙古-贝加尔裂谷形成中的作用.研究发现:贝加尔裂谷区上涌物质来源于410km不连续面之下和660km不连续面之上,低速异常延伸至贝加尔裂谷下的地幔转换地带,可能是地幔柱低速异常的反映.速度异常还可能与应力环境有关,东部Pn速度低值异常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动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的伸展减薄和岩浆活动有关,西部Pn速度高值异常则是India板块强烈碰撞挤压动力作用所形成.蒙古-贝加尔裂谷带起源受岩石圈扩张和岩石圈不均匀性的综合影响,裂谷下的低速区存在偏转的地幔柱,偏转的地幔柱在India-Asia板块碰撞引起形变的远场力的帮助下,成为贝加尔裂谷演化和发展的主要成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贝加尔 地幔柱 层析成像 裂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